金瓜石礦物種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金瓜石礦物種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鑑水,余炳盛,曹恕中寫的 台灣地質旅遊(二版) 和劉德慶、陳慧莉的 台灣寶石、岩石與礦物圖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技圖書 和貓頭鷹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地學研究所地質組 劉佳玫所指導 洪瑋澤的 熱液礦床區域風化作用對岩石的影響之研究 (2020),提出金瓜石礦物種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基隆火山群、熱液礦床區、風化作用、風化指數、方矽石、蒙脫石及綠泥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研究所 施路易所指導 葉崇平的 臺灣東北海岸南港層生痕化石Ophiomorpha isp.量化型態類型分析 (2017),提出因為有 南港層、蝦類掘穴生痕化石、生痕化石型態、沉積相、中新世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瓜石礦物種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瓜石礦物種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地質旅遊(二版)

為了解決金瓜石礦物種類的問題,作者黃鑑水,余炳盛,曹恕中 這樣論述:

  台灣地區蘊含的地質內容可以用「麻雀雖小,卻也五臟俱全」加以詮釋。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島上能夠看到這麼多的地質地形變化實在難能可貴,台灣之為寶島實非浪得虛名。就因為寶島具備了此種豐富多樣的地質變化,因而能造就出台灣地區許多特殊的地質觀光旅遊資源。目前正值政府大力推廣觀光旅遊之際,本書的適時出版,希望能提供旅遊者更豐富的旅遊內涵,增加「知」的滿足感。 推薦語:   本書係作者等長期在台灣地區從事地質調查研究實務經驗成果的一部份,經重新編繪彙整而成,其中第四、五、六篇由第二作者完成,第十五篇由第三作者完成,其餘大部分由第一作者完成。作者等希望旅遊者能經由觀光旅遊活動,多瞭解一

點台灣這塊土地的山川土石,也能多熱愛這塊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寶島大地。

熱液礦床區域風化作用對岩石的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金瓜石礦物種類的問題,作者洪瑋澤 這樣論述:

基隆火山群為臺灣著名的熱液礦床區域,且位於東北季風盛行地帶,本研究依據不同高程及火成岩產狀有系統採集樣品,利用岩象、X光繞射分析法、能量分散式螢光光譜儀以及風化及蝕變指數,探討位處於熱液礦床區域的安山岩在風化作用下的特徵。本研究結果顯示,基隆火山群有三種安山岩,分別含石英普通角閃石玄武質安山岩、含石英普通角閃石安山岩及含石英直輝石普通角閃石玄武質安山岩。基隆山、本山及牡丹山所屬岩性相當,然而,草山及雞母嶺含鐵鎂礦物的種類多及含量高,因此,前者以風化指數 (Parker’s Index),後者則以斜長石風化指數 (PIA)能夠清楚表達地球化學元素變化與礦物轉變。另外,本研究中以蝕變作用為主時,

會有方矽石產生;而以風化作用為主時,會出現蒙脫石及綠泥石。

台灣寶石、岩石與礦物圖鑑

為了解決金瓜石礦物種類的問題,作者劉德慶、陳慧莉 這樣論述:

尋寶何處去?翻開圖鑑就知道!  .收錄116種台灣的特色寶石、岩石與礦物,教你如何辨識,更告訴你何處探訪。  .特別收錄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北投石,清楚呈現識別特徵。  .200多幅清晰去背照片,完整寶石、岩石及礦物等識別特徵。  .除了識別功能,本書還要告訴你如何前往探訪。  .快速檢索表查找輕鬆,去背彩圖標示岩、礦特徵,讓比對過程更容易。  .防水書套讓本書不怕風吹日晒雨淋,家中野外都適合使用。   提到寶石,相信大家一定都會為它的高雅氣質及繽紛光澤所吸引,但同時也因它的高價望之卻步,但若你知道自家門前的河床上可能就有寶石可以撿拾,你還忍的呆坐在家嘛?   礦物與岩石都是地殼的基本

組成,也是國中地球科學必修的項目,面對這麼多種類的岩、礦,你分得出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又為什麼會取這樣的名字嗎?   本書收錄台灣最具代表性及最常見的寶石、礦物與岩石共116種,除以清楚的去背照片詳介物種的辨識重點外,還詳細地介紹了其命名的緣由以及台灣的產地,其中不乏開車或步行便可見到的露頭介紹。   除了鑑別功能,本書更包含了百科全書性質的總論,介紹岩石與礦物的區別、礦物及寶石的形成、成分、特性、鑑定,岩石的形成、火成岩的特性、變質作用的類型、變質岩的特性、沉積岩的特性、野外採集須知和標本安放建議等,讓本書成為最實用的台灣寶石、礦物與岩石圖鑑。 本書特色 一、收錄台灣特色寶石、岩石與礦物,教

你如何辨識,更告訴你到何處探訪。   本書收錄了遍布全台116種特色寶石、岩石與礦物,其中包括有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北投石、澎湖列島主要組成岩石——玄武岩等。除介紹的岩、礦外形特徵與化學成分外,更有命名由來與最佳觀察點等實用資訊。 二、200多幅清晰去背照片,完整呈現識別特徵,叫你一眼就可辨識   全書有200多幅去背照片,完整呈現岩、礦特徵,並以拉線圖說標出辨識重點,一目了然。 三、三種檢索方式,可依需求選用,查閱方便   本書依礦物的化學成分與岩石的成因進行分類,但你仍可以透過快速檢索表中的礦物及其條痕的顏色,或岩石的顆粒大小等,快速查找到該物種的頁碼;若你已知該物種的中文名或學名,則

可以在書末的索引查到該物種所在的頁面,進入條目,查詢特徵、用途等資訊。 作者簡介 劉德慶   美國德州大學地質科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德州大學助教、助理、研究科學家,夏威夷大學助理研究員、中國鋼鐵公司副研究員。專長為岩石學、地球化學、實驗岩石學,多次出席國內外會議發表研究成果,著有學術論文、專題報告、實驗手冊和通識性文章四十餘篇,曾獲美國地球物理會旅行獎、美國德州公立教育獎、國科會甲等研究獎。於1988至1990年間赴美國夏威夷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專攻岩漿之物理性質。於1990年至1994年間任職於中國鋼鐵公司,專事研究如何改善爐渣性質以提升鐵水、鋼

液品質。 陳慧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地球科學組(198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中等教師在職進修暑期班碩士課程四十學分班結業(1997)。曾任臺北市立芳和國中教師(1985 ~ 1990),現職為臺北市立弘道國中地球科學專任教師(1990 ~ )。假日最愛進行的活動便是赴野外觀測地形、地質與採集礦岩標本,曾參與教育資料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錄影帶製作(2005 ~ 2007)與部定版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編寫(2005 ~ )等工作。

臺灣東北海岸南港層生痕化石Ophiomorpha isp.量化型態類型分析

為了解決金瓜石礦物種類的問題,作者葉崇平 這樣論述:

蝦類掘穴生痕化石(Ophiomorpha)擁有良好的辨識性及分布性,在沉積學的領域上經常用以辨識環境,是使用十分頻繁的古環境指標。其中屬於Ophiomorpha的各項生痕化石種,還可以搭配各種生痕化石相指示出更為詳盡的沉積相。憑藉著獨特的泥球牆壁以及多樣化的洞穴結構,Ophiomorpha在生痕化石中有著十分顯著的辨識度。然而,這種生痕化石目前卻缺乏在形態上用以界定各式種類的量化標準。為了得出此生痕化石分類的型態標準,本研究在臺灣東北角海岸的中新世南港層,測量岩層中數量豐富的Ophiomorpha樣本並加以記錄分析。在野外工作中,本研究測量了每個樣本的管直徑、分岔角度、管壁分岔點的大小、還有

兩個分岔點之間的距離,且經過測量樣本資料近乎500份。初步測量的結果包含了管壁直徑的大小坐落在0.8至5公分間,分岔間的距離範圍橫跨1到20公分,且分岔點的大小一般都略大於管壁。為了建立相對客觀的量化標準,並將此標準加以利用在現行的生痕化石種之內。本研究對上述的測量結果進行近一步的統計分析。發現依照野外測量的型態特徵,所有的樣本可以分成兩群,第一群的管壁直徑皆小於2公分,由分岔角度和分岔間距離的分析可知,此群的分岔模式為樹枝狀且有較低的分岔頻率。第二群的管壁直徑皆大於兩公分,分岔模式為二分岔枝狀,三個分岔角度都接近120度左右,且擁有較高的分岔頻率。本研究試圖將量化的形態學方法應用在生痕化石的

領域上,並期許這項方法可以在生痕化石中篩選出更多可以使用的型態特徵,以及替生痕分類學中的型態標準建立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