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表面處理業 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金屬表面處理業 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明蒼,潘致弘寫的 高風險職業病勞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ILOSH107-A305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嘉南藥理大學 職業安全衛生系 賴振立所指導 劉信承的 金屬表面清洗製程危害分析 及職災預防之研究 (2021),提出金屬表面處理業 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工作安全分析法、本質安全設計法、金屬表面處理產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王來旺、張正文所指導 蔣偉紹的 以8D問題解決法與QC七大方法改善IC散熱片良率-以SM公司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IC散熱片、QC七手法、8D問題解決法、統計製程管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屬表面處理業 定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屬表面處理業 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風險職業病勞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ILOSH107-A305

為了解決金屬表面處理業 定義的問題,作者吳明蒼,潘致弘 這樣論述:

  依據我國民國94年至105年勞工保險現金給付職業病件數統計分析,包括傷害、失能及死亡給付總計為7,674人次,以 19類大行業區分,前六位給付件數最多的行業依序為:製造業(共計2,572人次)、營建工程業(共計1,468人次)、批發及零售業(共計875人次)、其他服務業(共計747人次)運輸及倉儲業(共計56人次9)、住宿及餐飲業(共計426人次)。該六大行業職業病給付佔總給付件數的87%,因此本研究探討職業病高風險勞工罹患疾病的種類及健康效應,並瞭解勞工十大死因、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與行業類別及職業類別之關聯性,且藉由調查勞工疑似職業性疾病(包含職業性癌症)之個案,評估

職業性危害暴露與疾病之因果時序性。 本研究共完成9例職業病高風險勞工疑似職業病個案調查,其中有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人因性危害。依據其工作內容所建議的預防有害氣體/液體/粉塵暴露之化學性危害方法有:1.增加作業環境整體換氣之換氣率、2.依據暴露之化學物質,選擇相對應的呼吸道防護具,並熟悉防護具的正確佩戴方式與更換頻率。3.選擇化學性危害較低的清潔劑,並佩戴合適之手套、護目鏡等防護具。依據其工作內容所建議的預防生物性危害方法有:1.於特定流行病盛行區域務必預防相關傳染,熟知傳染途徑與預防方式。2. 戶外活動或特定職業者,穿上具有保護作用的長袖衣服及長褲、工作靴等,以避免被叮咬。依據其工作內容所

建議的預防人因性危害方法包括:1.對於從事重物處理的勞工,應於職前與就業中,教育各種物品抬起搬運、放下、卸貨、疊上貨物的適當方法,並提供預防肌肉骨骼傷病發生的各種注意事項、2.工作中以人因工程改善或使用輔助設備,避免重複舉手過肩之頻率,減少肩部負荷。亦應標示重量,使工作者知道預期重量,減少傷害發生的機會、3.經常更換姿勢,必要時應轉調至其他工作等。 本研究並完成兩場勞工職業病預防研討會。透過講者解說餐飲業勞工癌症預防、生物指標在職業醫學之應用、化學性危害暴露減量實例分享以及常見職業傷病介紹等,使參與活動之學員充分了解職業病之成因,並提供相關人員之預防與保護依據。 本研究完成分析勞工勞保資料、癌

症登記檔、死因檔、全民健保等資料庫,計算民國98-105年各行業勞工歷年全死因標準化死亡率及全癌症死因標準化死亡率分析勞工死亡之高風險行業、利用粗死亡率、直接和間接標準化死亡率計算民國98-105年歷年的勞工十大死因與十大癌症死因、以及使用卡方檢定與條件式羅吉斯迴歸分析了解勞工乳 ii 癌發生及死亡發生與行業類別及職業類別之關聯性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包括:1.定義勞工死亡前六大高風險行業包括:A-農、林、漁、牧業;F-營造業;H-運輸及倉儲業;B-礦業及土石採取業;S-其他服務業;R-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服務業。2.民國105年勞工前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除外)、糖尿

病、腦血管疾病、肺炎、事故傷害、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3.勞工前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前列腺(攝護腺)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卵巢癌。4.女性勞工罹患乳癌的高風險大行業類別有:「批發及零售業」、「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教育服務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5.女性乳癌死亡個案在「批發及零售業」、「金融及保險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教育服務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皆

顯著較對照組高;而在「農、林、漁、牧業」及「住宿及餐飲業」皆顯著較對照組低。本研究將建議在未來後續研究可以延伸針對不同疾病類別(如肌肉骨骼傷病)定義高風險行業類別的排序;而且各項死因在行業類別應該更深入探討,以作為未來政策訂定預防策略的參考;以及建議在未來後續研究可以延伸分析勞工主要死因、癌症死因等與行業類別在歷年的變化趨勢。 本研究完成二家高風險事業單位之職業危害介入評估,包括改善金屬表面處理業之通風設備,其職業暴露後測結果有明顯改善,爰此本研究有關金屬表面處理業之通風改善技術,建議做為金屬表面處理業安全衛生輔導的工作項目。 本研究完成了「鋯引起的職業性肺部疾病認定參考基準」、「磷及磷化合物

中毒之認定參考

金屬表面清洗製程危害分析 及職災預防之研究

為了解決金屬表面處理業 定義的問題,作者劉信承 這樣論述:

金屬表面處理產業,透過數種不同作業或技術的互補效應,改進工件的耐磨性、耐腐蝕及疲乏強度,相關半導體廠商近年產能大增帶起其它相關產業成長,本研究針對金屬表面處理廠從零組件回廠開始進行噴砂、清潔表面、化學浸泡及廢水處理等程序,弓造成危害進行分析、判斷及提出預防對策。參考相關文獻及現場作業觀察法並將109年統計之危害類型分析統計,應用工作安全分析法(Job Safety Analysis : JSA),辨識出金屬表面清洗製程有二十二種類型危害,其中跌倒滑倒,人工搬運超過荷重,強酸、鹼化學品灼/濺傷,噪音過高,夾、捲及壓傷,有機溶劑接觸等六項占比例最高,可知此六項為金屬表面清洗製程發生職業災害之主要

原因。製程危害風險評估結果中,得到金屬表面清洗製程風險等級中列為第一級及第二級風險共有105件,其中強酸、鹼化學品灼/濺傷,有機溶劑接觸,物體破裂(化學品洩漏)及粉塵暴露等四項是所有風險中百份比最高,此四項列為優先改善之風險危害。運用本質安全設計方法(Inherently Safer Design : ISD)中替代(Substitution)及減弱(Attenuation)二項策略提供事業單位參考使用,希望有效使金屬表面清洗製程裡風險危害降到最低,進而保障人員安全及健康。

以8D問題解決法與QC七大方法改善IC散熱片良率-以SM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金屬表面處理業 定義的問題,作者蔣偉紹 這樣論述:

在IC製造方面,業界最受關注的產品異常是IC散熱片會因沖壓、電鍍製程不同而產生重大的異常。因此,本研究以個案SM公司為例,針對該公司最大異常的色澤不均議題進行改善。本研究是選用8D方法與QC七大手法進行分析散熱片最大異常率,找出造成異常的原因,並在過程中驗證對策有效性,以解決異常率造成報廢過高問題,進而降低成本。研究開始時,個案公司IC散熱片色澤不均異常占整體異常42%,造成的主要原因是電鍍電流穩定性與原材料表面兩種。因此本研究以兩階段方式逐一改善色澤不均的問題,第一階段為電流穩定性改善,以SPC與3倍標準差對電流進行監控和管制,改善結果是有效降低10%色澤不均,第二階段以原材料表面進行管制

和處理,將原材料由藥水特殊處理減少表面紋路,再進行外觀電鍍,這個階段則有效降低3.8%的色澤不均,二階段共累積降低了13.8%的色澤不均。本研究參照8D手法逐一推導出造成異常率過高的原因,針對發生原因進行改善,整體良率由原先81.84%提升至86.21%,提升整體良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