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粉末 價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金屬粉末 價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田敦寫的 獲利來自於改變:汲取矽谷智慧,見證GE的轉型革命 和(美)柯蘭尼·科克·豪斯曼,理查德·霍恩的 我的第一本3D打印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現代煉金術:3D列印與自由創造 - 國家實驗研究院也說明:粉 體熔化成型:此類為金屬3D印表機,使用金屬粉體熔化成型技術進行3D模型列印,廣泛應用在航太、醫材、模具等領域,其原理是利用雷射熔融數十微米厚的金屬粉末,製作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人民郵電所出版 。

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機械與機電工程碩士班 郭啟全所指導 蔡承軒的 快速模具材料研製與應用 (2019),提出金屬粉末 價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快速模具、金屬樹脂、粉末冶金。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工學院精密與自動化工程學程 鄭泗東所指導 呂賢德的 結合3D列印與脫蠟鑄造技術之金屬元件快速成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3D列印技術、脫蠟鑄造技術、金屬鏡片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屬粉末 價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金屬粉末-新人首單立減十元-2022年6月|淘寶海外則補充:去哪兒購買金屬粉末?當然來淘寶海外,淘寶當前有2184件金屬粉末相關的商品在售。 ... 金屬TC4鈦合金粉激光熔覆注射成型粉末冶金球形鈦合金粉3D打印.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屬粉末 價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獲利來自於改變:汲取矽谷智慧,見證GE的轉型革命

為了解決金屬粉末 價格的問題,作者中田敦 這樣論述:

提列1兆9000億日圓特別損失後的大轉型! 徹底採訪「脫離威爾許」的經營改革!   2015年4月,全球最大電機製造商通用電氣(GE)決定退出金融事業,同時提列約1兆9000億日圓的特別損失。這象徵著由「二十世紀最佳執行長(最高行政負責人)」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建立起的「聯合大企業(大型多角化經營公司)」,股票市值總額經常在全球第一和第二之間競逐的GE的挫敗。   一家擁有30萬名員工的龐大企業竟徹底仿效Google等矽谷新創企業,意圖變身成為「數位製造業」。   不畏改變,通用電氣的轉型革命!   事業──從以金融事業為重,轉型為「數位製造業」   製品──原以銷售產

業機械為主,現在擴大服務,協助客戶提高產業機械的生產力   開發──捨棄過去垂直分工的開發體制,改為由數位部門統籌軟體開發   人事制度──捨棄以「九宮格」評量員工績效,改採可開發潛能的「績效發展」制度      成長策略──從利用企業併購和裁員取得成長,轉為透過自行開發新服務使公司成長   從不許失敗的文化,轉變為利用精實創業手法盡早失敗的文化   讓製造現場遍布感測器,轉型為卓越工廠! 本書特色   ★ 作者運用多年派駐矽谷經驗,精準剖析GE改革的源起與奧義。   ★ 完整解說全方位企業改革的技術!   作者簡介 中田敦(Atsushi Nakada)   日經BP社矽谷分社

社長   1998年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院畢業,同年進入日經BP社就職。   歷任《日經餐廳》、《BizTech》、《日經Windows Pro》、《ITpro》、《日經電腦》各個雜誌編輯部,2015年4月起派駐「矽谷分社」。共同著作有《雲端運算大解密》(中文版,PCuSER電腦人文化)。   1975年4月出生於富山市。   序言 揮別威爾許,與過去背道而行 從脫離製造業轉變為回歸製造業/轉型為數位製造業/從靠併購與企業重組帶來成長,改為靠自己的實力成長/大企業變身為新創企業/從激烈的內部競爭改為團隊合作/數位化革新的範本   第1章 成立125年的新創企業 雷曼風暴襲來/數位破壞成為

新的威脅/來自Google和IBM的攻擊/不賣東西賣服務/其實是第三次投入IT市場   第2章 GE Digital的誕生過程 2011年──前進矽谷的祕境 2012年──聚焦於「1%的力量」 2013年──Predix誕生 2014年──以產業界的平台為目標 2015年──GE Digital自立門戶 2016年──成為平台提供者 2017年──前進舊金山   第3章 目標是Airbnb和Uber 利用數位化模擬預測故障發生/效法Amazon和Google進行開發/同時使用物理模型和數據模型很值得/連結所有物品的數位線/軟、硬體的領域知識為GE的優勢/以按月收費或成果報酬的方式提供服務/數位

營業額的半數靠電力部門/噴射引擎從故障預測轉變為改善耗油量/不僅貨運列車,港灣設施也最優化/照明事業變身成「節能與安全的服務事業」/   第4章 利用設計思考孕育構想 用BtoC的方法論開發服務/誕生自矽谷的設計思考/在設計師主導下發現痛點/在故事板上描繪解決方案/軟體開發人員與工程師兩人一組作業/每隔數週就改善應用軟體/人事和經營管理也採用FastWorks/矽谷不為人知的規則/設計師的重要程度與日本大不相同/數據科學家是真正的科學家/辦公室裝潢時尚的理由   第5章 與Google如出一轍的Predix 產業機器專用的平台/中介軟體95%是開放原始碼軟體/Google是世界最強的軟體製造商

/模仿Google的開放原始碼軟體登場/提供數位化模擬用的應用軟體/最重要的是圖形資料庫/開發實現數位化線程的軟體/以微服務架構安裝應用軟體/雲端提供的微服務/提供邊緣設備/開發用來檢查產業機器的超小型機器人/Predix帶來的新顧客   第6章 製造現場也因為數位化而改變 讓運轉10年的引擎重獲新生/馬表再見!/「防呆機制」數位化/印刷噴射引擎的零件/不僅使用,更販售3D列印機   第7章 邁向「坦然接受失敗」的企業 以精實創業作為公司戒律/廢除一年一次的人事考評/利用智慧型手機評價「好」或「不好」   結語   腳註 參考文獻   序言 揮別威爾許,與過去背道而行   2015年4

月,世界最大電機製造商美國通用電氣(GE)提列巨額的特別損失。其金額為160億美元。若以當時的匯率換算成日幣,約高達1兆9000億日圓。日本媒體連日大篇幅報導的東芝2017年3月期的損失,一般估計約為1兆日圓,這樣一想就能明白GE提列的損失有多麼離譜。   GE在2015年1~3月期的決算中列入這筆特別損失,同時宣布退出金融業。這象徵著由「二十世紀最佳執行長(最高行政負責人)」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建立起的「聯合大企業(多角化經營的大集團)」,股票市值總額經常在全球第一和第二之間競逐的GE的挫敗。   GE成立於1892年,是家歷史悠久的電機製造廠,其前身是發明大王湯瑪斯.愛

迪生於1878年創立的「愛迪生電燈公司」。長年一直以製造產業機器和家電作為事業的核心,但1981年就任執行長的傑克‧威爾許大大改變了GE的面貌。在威爾許的指揮下,GE大膽推動「脫製造業」的戰略。一方面出售小型家電、半導體、行動通訊這一類製造業事業,另一方面積極收購金融公司、廣播電視台、醫療器材公司等。   威爾許的戰略轉變大獲成功。在威爾許就任執行長以前,1980年GE的總營業額為268億美元,二十年後(2000年)增加到1298億美元,成長大約5倍,淨利達到127億美元。主力事業不再是產業機器和家電,金融和廣播電視台等非製造業事業占總營業額的4成以上。1980年股票市值總額為140億美元,

2000年8月時上升到6010億美元,二十年成長43倍,GE獨攬「世界最強企業」之美名。   2001年就任的傑夫‧伊梅特(Jeff Immelt)身兼董事事和執行長,上任之初同樣延續威爾許的路線。在擴大金融事業的同時也買下電影製作大廠「環球影業」等,逐步強化娛樂事業。2007年12月期GE寫下過去最高收益紀錄,總營業額達到1727億美元,淨利222億美元,威爾許鋪設的聯合大企業路線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依然感覺堅若磐石。   當中,長期作為GE主力事業的金融部門位居成功的核心。從借錢給顧客購買GE的家電製品或產業機器(融資、租賃)起步,1990年代更涉足信用卡等的消費金融和不動產貸款業務。

利用身為全球最大製造業所獲得的高評等,在短期金融市場發行商業票據(CP)籌措資金,再放款給顧客。   不料,原本一帆風順的GE金融事業遭到雷曼風暴的襲擊。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短期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隨即枯竭。GE被迫陷入借錢還貸(CP)的窘境。   GE後來靠著知名投資家華倫.巴菲特承購優先股的30億美元,接著又公募增資120億美元,再加上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提供1260億美元的債務擔保等,好不容易才度過這困境。不過股票市場對GE的評價暴跌。雷曼風暴發生前的2008年1月,GE的股價為36美元,到了2009年3月跌到只剩五分之一的7美元。   雷曼風暴更帶給GE大

量與消費金融或不動產貸款有關的呆帳。清算這些呆帳的結果就是在2015年提列高達160億美元的特別損失。   從脫離製造業轉變為回歸製造業   說起來,威爾許之所以會選擇走向脫離製造業之路,起因竟是日本製造商。1970年代中期,威爾許曾經造訪與GE有合作關係的橫河電機的工廠,參觀裝配線作業,據說其有效率的生產體制令他大為驚嘆,甚至感到可怕。威爾許認為要在製造業界與日本企業一爭長短是不可能的,因而決心朝「與日本攻勢無緣的產業」[1]發展。「金融」、「電視台」正是這樣的產業。在金融產業方面,他在全世界收購證券公司、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在電視台方面,1985年以6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擁有全美三

大電視網之一「NBC」的美國家電大廠RCA。不但如此,GE更在2004年從法國媒體集團手中買下「環球」電影製作公司,成立子公司NBC環球集團投入電影事業。   不過,2008年金融業因雷曼風暴遭受巨大打擊,執行長傑夫‧伊梅特於是開始重新檢討威爾許的戰略。GE便藉深陷雷曼風暴之機,展開大轉型。   伊梅特反省1980年代以來的威爾許路線,認為就是它導致公司陷入危機,因此將GE的事業結構、工作推進方式、內部文化甚至人事制度進行一百八十度的大改造。徹底廢棄威爾許以來的「脫製造業」路線。   GE逐步出售金融事業各個部門,2015年4月並宣布要在「2018年以前大致退出金融事業」。而自電視、電影

事業退出的消息則在2009年12月即已發布,2013年將NBC環球集團的股票全數賣給美國最大有線電視公司康卡斯特。冰箱等生活家電事業也在2016年出售給中國的生活家電大廠海爾集團。於是,伊梅特舉GE全體之力,朝回歸原本核心事業——以生產、販售產業機器為主的製造業——的戰略勇往直前。   其成果已開始顯現。2016年12月期GE總營業額1236億9300萬美元(約14兆2247億日圓)中,產業機器的銷售額占比已達91%。同期的淨利則為81億7600萬美元(約9500億日圓)。雖然總營業額和淨利都比雷曼風暴以前要低,但以電機製造廠的業積來看則凌駕其他各廠。   例如,競爭對手德國西門子公司的業

績(2016年9月期)為總營業額706億歐元(約8兆7500億日圓)、淨利56億歐元(約6900億日圓),GE的總營業額是西門子的1.6倍、獲利為1.4倍。此外,日立製作所的業績(2017年3月期)為總營業額9兆1622億日圓、淨利3380日圓。與日立相比,GE的總營業額是日立的1.5倍、獲利為2.8倍。   轉型為數位製造業   GE的「回歸製造業」並非單純的走回老路。   從1990年代到2000年代,GE靠著金融事業獲得巨大利潤,那之後嚴重受創,其間產業界的風景丕變。正如知名創投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所言,「軟體將吞噬世界」,所有產業都因為數位科技而開始轉

變。   比方說,在很早就進行數位化的媒體界,經營數位廣告的美國Google和臉書等新興勢力抬頭,而長期倚賴平面廣告收入的報社、出版社等則承受巨大打擊。因為新興勢力的Google一年廣告收入高達793億8300萬美元,臉書一年也賣出268億8500萬美元的廣告,其影響力巨大(兩者皆為2016年12月期的數字)。   零售業界也因為美國的Amazon公司日益巨大,導致美國的西爾斯、傑西潘尼這類老牌百貨店瀕臨破產危機。因為Amazon的總營業額在2016年12月期達到1359億8700萬美元(約15兆6385億日圓)。   而今,數位破壞(數位化所造成的產業瓦解)的浪潮更波及其他產業領域。資

訊科技界「雲端」普及,Amazon公司和美國企業雲計算公司的雲端服務銷售額已突破100億美元;但另一方面,如美國IBM、慧與科技*那樣老字號的電腦公司,營業額大幅縮減已持續10年以上。2010年代,交通業有美國的Uber Technologies,旅館業有美國的Airbnb這類標榜「共享經濟」、「隨選經濟」的新興勢力崛起,促使業界風景開始一百八十度地轉變。   兼任GE董事長和執行長的傑夫‧伊梅特敏銳地察覺到這樣的時代變化,決定讓GE脫胎換骨為「數位製造業」。大幅增加數位相關方面的投資。一個擁有三十萬名員工的龐大企業,其轉變卻極為迅速。   為提升自家的軟體開發能力,2011年GE選在靠近

「矽谷」的加州聖拉蒙市開設軟體研發中心。在2017年時已網羅了2000名的「矽谷人才」,自行開發在「大數據分析」和「AI(人工智慧)」方面不可或缺的軟體。   尤其重視的是與產業機器有關的「軟體」和「數位服務」的販售。藉由分析產業機器上安裝的感測器收集來的大數據,為顧客提供提高生產力和效率等的軟體。伊梅特稱之為「工業網際網路」,自2011年起全公司積極展開布署。   2015年,為開發這些軟體而在矽谷設立的軟體研發中心換上新招牌「GE Digital」。與此同時,伊梅特提出野心勃勃的計畫,立志要讓GE的「數位營業額(來自軟體和數位化服務)」在2020年時成長到150億美元,躋身世界十大軟體

企業之林。   並在「3D列印機」技術上投入大筆資金。3D列印機是根據軟體做成的3D數據,將樹脂和金屬粉末以「薄層堆疊」的方式做出立體模型的技術。GE計畫利用這項技術製造形狀複雜的零件和少量生產的零件等,以大幅降低製造成本。GE目前除了將3D列印機應用在噴射引擎的零件製造上之外,也開始收購3D列印機的製造廠等。   威爾許擔任執行長的時代,GE的資金都被投入金融公司等的收購上,對R&D(研究開發)的投資往往受到抑制。然而近年GE對R&D的投資有年年增加的傾向。伊梅特就任執行長前一年、2000年12月期的研究開發費為22億美元,但到了2016年12月期,研究開發費已倍增到55億美元。   

從靠併購與企業重組帶來成長,改為靠自己的實力成長   伊梅特並大幅改變集團促使營業額和獲利成長的策略。   威爾許時代,GE的成長策略基本上就是併購和企業重組(裁員)。直接收購企業以擴張事業版圖。例如,1997年威爾許下令擴大產業機器的維修保養這類服務的事業,其後4年間,GE買下了醫療機器類40家、發電機類31家、飛機類17家的「服務提供商」。   利用併購使總營業額成長之後,再靠企業重組增加利潤。威爾許有一句名言「1+1=1」。買進來的公司和GE如果有職位重疊,即有兩名員工擔任同樣的職位,威爾許的做法就是留下一人,解雇另外一人。   事實上,威爾許是美國頭一位「實施人員裁減不是為了削

減成本,而是以增加獲利為目的」的經營者。直到1980年代為止,美國的大企業同樣以終身雇用為常態,解雇等的裁員措施一般被認為是業績萎靡不振的企業不得已才實施的「最後手段」。   然而,1981年就任GE執行長的威爾許卻在GE業績不差的情況下逕行裁員。威爾許就任執行長後,五年內裁減了11萬8000人之多。1980年GE的員工總人數為40萬4000人,因此計算起來每4人就有1人離開公司。   美國媒體目睹這樣殘酷的人員裁減,甚至叫威爾許「中子傑克」。「中子彈」是一種只會殺死建築物裡頭的人而不會破壞建築物的武器,因而把利用企業重組砍掉員工的威爾許比喻作這種武器。   現在的GE依然持續進行併購,

但成長策略已與威爾許時代截然不同,原則上是靠自家開發的新產品和服務的「自力式成長」。   2011年起傾力鑽研的「工業網際網路」所需軟體「Predix」,也是由矽谷的軟體研發中心自己開發完成,而不是仰賴併購取得。   大企業變身為新創企業   在致力成為「數位製造業」方面,GE選擇走徹底模仿矽谷新創企業的路。為什麼呢?因為在全球性大蕭條中,無視雷曼風暴的影響繼續為成長歡喜高歌,並在各種產業實現「數位破壞」的,正是以Google和臉書為首的矽谷新創公司。因此GE不效法美國的IBM、甲骨文這類過去的IT供應商,而以矽谷的新創企業當作理想,開始全面引進其企業文化和方法論。   比方說,201

2年在公司內部全面採用矽谷新創公司一致實踐、有益產品和服務開發的方法論「精實創業」。GE與精實創業的提倡者,也是《精實創業》(日經BP社)一書的作者埃里克.萊斯(Eric Ries)簽定顧問約。之後開發出GE式的精實創業手法「FastWorks」,要求30萬名全體員工實踐。   提到GE,其仿效TOYOTA汽車的「TOYOTA生產方式」,不僅在製造現場,連在白領工作現場也推廣「六個標準差」的品質提升運動,廣為人知。可是在現今的GE,FastWorks,也就是精實創業要比六個標準差更受到重視。   為實現數位製造業必不可少的軟體研發方面,GE不採過去IT供應商慣用的方法,徹底仿效矽谷新創企業

的做法。和矽谷的新創企業一樣,靈活運用最新的OSS(開放原始碼軟體),並採用「敏捷開發」和「DevOps」這類最新的開發、運用方法論。   現在的GE尊崇矽谷新創企業的文化,這姿態與威爾許時代正好相反。因為威爾許的「反矽谷」廣為人知。他在自傳《傑克‧威爾許──我的經營之道》(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中甚至有以下的陳述:   「由於文化差距巨大,一直以來即使有策略上覺得適當、可以收購矽谷高科技公司的機會,我都刻意放過。這麼說是因為,我不想讓90年代後半才在矽谷發展起來的文化污染了GE。」   然而如今,GE已完全沾染了矽谷的文化。   從激烈的內部競爭改為團隊合作   人事制度也一百八十度

轉變。   過去GE採用的是威爾許時代設計出來的「Vitality Curve」(活力曲線)和「九宮格」的人事制度。活力曲線的制度是每年所有單位主管都要為部下的工作表現打分數(評等),將前面20%的人評為具指導能力的「A等」,中間的70%評為「B等」,剩下的10%(墊底的10%)評為「C等」,然後辭退評為C等的人,或是調到其他部門。   九宮格的評量方式更加嚴密,以「Performance(成果)」和「Value(價值觀)」這兩道標準軸評量員工的表現,分為9種類型。   不論哪一種評量方式,GE的員工過去總是在跟別人比較、被評價。被評為「C等」的員工下一年就不在了,所以下一年的「C」會從

前一年得到「A」和「B」的員工中選出。想要在GE中生存下去必須經常和其他員工激烈競爭,不斷取得良好評價。可想而知,員工會為了提高自己的評價卯足全力,而不是與同事互相合作、提供建議。公司內部則因為殘酷的競爭而變得氣氛冷冰冰。   像這樣的人事制度也在2016年廢止。取消一年一次定期性的人事評量,改採稱為「績效發展」的新人事制度。上司不再是一年對部下評量一次,而是每當部下採取什麼行動就給予「繼續」、「再想想」這類的回饋。上司的工作從為部下打分數、分等級,轉變為引導部下,並給予技術指導。   加薪和升級等,則在仔細審酌平時的回饋內容後再作決定。不過,員工不會被告知自己得到什麼樣的評價。此外在回饋

上,也開始重視對其他員工做出多少貢獻這種團隊合作的部分。過去員工間彼此互相激烈競爭的GE,正試圖轉型為一家注重團隊合作的公司。  

快速模具材料研製與應用

為了解決金屬粉末 價格的問題,作者蔡承軒 這樣論述:

金屬樹脂作為快速模具材料因商用金屬樹脂價格昂貴,使得產品在研發階段之模具材料成本反而高於鋼模,因此為了降低快速模具材料成本,本研究對商用金屬樹脂進行EDS成分分析後得知,樹脂以外的成分只有鋁元素,藉由調配鋁粉與環氧樹脂來製作金屬樹脂,並探討自製金屬樹脂與商用金屬樹脂之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鋁粉與環氧樹脂調配的比例上限為70 wt.%,且最為接近商用金屬樹脂之鋁粉含量,混合後之金屬樹脂機械性質與黏度會隨鋁粉添加之比例提高而升高。由於其高黏度之特性,會使得氣孔不易排出,流動性差不適用於具有微小特徵之製程,不適合做為模具與灌注用的材料,最後經過各項機械性質測試結果得知,兩種環氧樹脂混

合鋁粉製作之金屬樹脂最優配比為60 wt.%,具有適當的機械性質,同時保有良好的流動性,非常適合用於快速模具之製作。 本研究利用熱處理與鑲埋碳纖維棒於自製金屬樹脂模具增強其機械強度並運用於石墨之粉末冶金(Powder metallurgy),研究結果指出熱處理與鑲埋碳纖維棒可以減少模具桶化(Barreling)與挫曲(Buckling)的狀況發生,並使模具原先於80 kg/cm²壓力下僅能壓制1個石墨生胚,提升到能壓制30個石墨生胚,材料成本比起商用金屬樹脂,節省了93.07%與85.6%。

我的第一本3D打印書

為了解決金屬粉末 價格的問題,作者(美)柯蘭尼·科克·豪斯曼,理查德·霍恩 這樣論述:

盡管3D打印機已經存在多年了,但其價格直到近期才降到大多數用戶能接受的范圍。3D打印正逐漸普及,技術的創新也允許我們采用更廣泛的材料甚至混合材料來制造產品,所以3D打印注定會對普通消費者產生深遠影響。本書面向普通大眾編寫。它調查了增材制造的發展現狀,包括私人和商用目的,同時展望了3D打印未來的可能性。柯蘭尼·科克·豪斯曼作為IT咨詢師、企業架構師、審計師和ISO,具備二十多年從業經驗。目前在得克薩斯A&M大學從事3D打印材料的教學研究工作。 理查德·霍恩(理查拉普)在電子行業身兼工程師、營銷師和產品設計師已有20多年,參與多項RepRap項目,經常在博客上分享自己的理念,促進3D打印技術走進人

們的生活。 本書簡介 關於本書 「主觀的」假設 本書使用的圖標 章節安排 第一部分:3D打印入門 第二部分:3D打印資源概述 第三部分:探索3D打印技術的商用價值 第四部分:個人3D打印設備應用 第五部分:創建一台RepRap 3D打印機 第六部分:匯總 本書之外 本書宗旨第一部分 3D打印入門 第1章 融入現代制造業的3D打印機 擁抱增材制造技術 增材制造的定義 增材制造VS傳統制造 增材制造的優勢 探索3D打印技術的應用 使用RepRap系統 第2章 3D打

印的類型 增材制造的基本形式 光敏樹脂工藝 顆粒(粉末)工藝 層壓工藝 熔融沉積成型工藝 增材制造的特殊形式 使用多種材料制造 彩色打印 當前增材制造技術的缺陷 制造速度 尺寸限制 物體設計局限 材料限制 第3章 3D打印技術的應用 使用3D打印技術直接制造物體 快速成型 直接數字制造 復原和修補 使用3D打印創造未來 家居用品 建築 極限回收 通過3D打印檢測制模與鑄造 失料鑄造工藝

燒結金屬注入工藝 營造藝術風格和個性化 醫用植入物 物品設計個性化 服裝與紡織 戰略要地部署增材制造 軍事制造 太空領域第二部分 3D打印資源概述 第4章 可用於3D打印的材料 擠制材料 熱塑性材料 實驗材料 擠制材料替代品 顆粒材料 塑料粉末 糖和鹽 金屬粉末 沙與其他自然顆粒材料 光固化樹脂 生物打印 生物打印食品和動物產品 替代組織和器官 替代材料 回收材料 食物儲備

關懷大眾 第5章 可3D打印物體來源 探索物體資源庫 供應商資源庫 社區資源庫 利用計算機進行設計 掃描物體 從照片中采集結構 准備打印模型 3D模型查看器 網格建模器 網格修復器第三部分 探索3D打印的商用價值 第6章 3D打印商品化 讓制造平民化 衍生設計 藝術品策展 創建模型 精心打造個人店面 創建獨特設計 按需定制獨特的產品 制造傳統制造技術所不能制造的物品 制造新工具 不止建造塊狀實心物體 制造用來制

造其他工具的工具 第7章 3D打印對傳統商務領域的影響 轉變生產方式 轉移生產線 縮短制造鏈 提供就地加工 消除傳統發貨周期 挑戰知識產權法 威脅知識產權保護 指定法律責任 利用失效專利 圍繞知識產權的創新 保護知識產權 進行道德控制 第8章 3D打印研究綜述 開發根本性技術 創造教學用具 擴大3D打印的選擇空間 3D打印的電子產品 創建功能性設計 無人機、機器人和軍事應用 馮·諾依曼機器 擴大材料選擇范圍

為遠距離太空航行服務 創造醫療機會第四部分 個人3D打印設備應用 第9章 探索3D打印藝術品 服裝飾品 創造個性化環境 回歸個人創作 抽象概念可視化 第10章 個人消費級3D打印機 笛卡爾型3D打印機簡介 delta型3D打印機簡介 了解極坐標制造 制造其他類型3D打印機 第11章 設計自己的RepRap 3D打印機 評估自身3D打印需求 我需要一台RepRap 3D打印機還是 其他類型的3D打印機 我應該買現成的3D打印機還是使用 配套組件 開源、閉源與授權許可 選

擇一款3D打印機設計 RepRap設計 家用3D打印機套件 實驗設計 進一步設備准備 選擇打印介質 熱塑性材料 PLA/PHA塑料 ARS 膏狀材料 確認組件 結構框架 擠出機 建造板 控制元件 軟件第五部分 創建一台RepRap 3D打印機 第12章 結構組裝 確定材料 套件 自己搜索部件 自己打印部件 eBay 打印組裝部件 了解機器運動 Z軸運動 x軸和y軸運動

建造框架結構 組裝Prusa i3 Y軸框架 組裝移動軸 組裝Prusa i3移動y軸 組裝Prusa i3移動Z軸和X軸 連接Z,X與Y軸 確定初始位置 第13章 了解RepRap電子控制元件 電子元件概述 RAMPS RAMBo Sanguinololu Minitronics RUMBA Elefu-RA V3 Megatronics 為RepRap打印機添加電子元件 組裝前准備 在Y托架上裝加熱台 准備並安裝主電子元件

模塊化組件、傳感器和電機 無計算機打印 使用電機驅動模塊 選擇定位傳感模塊 確認電源要求 加裝風扇和燈具 RepRap布線和連接 固件配置 Prusa i3固件配置 把Marlin固件加載到RAMPS電子元件中 第14章 組裝RepRap擠出機與 RepRap升級 熱塑性塑料擠出 Prusa i3擠出機和熱端組裝 把細絲傳動安裝到電機軸 組裝擠出機惰輪承壓軸承 安裝J頭熱端 注射和糊膏擠壓 彩色打印 擠出機操作和升級

修復堵塞的熱端或擠出機 獲取各種類型的擠出機 用風扇冷卻擠出機 第15章 確定所需軟件與校准3D打印機 3D打印軟件與模型資源 使用設計軟件 使用Netfabb進行模型驗證 利用Slic3r。軟件 配置Slic3r軟件 利用Slic3r進行模型分析 校准你的3D打印機 校正打印床 調節熱端溫度 校准擠出機距離 3D打印物體 打印花瓶、花盆和杯子 打印大型單件物品 打印小件或具有豐富細節的物體 同時打印多件物體 提高打印質量第六

部分 匯總 第16章 快速成型技術改變傳統制造業的十大方式 減少投放市場的時間 消除大規模制造 促使運輸行業轉型 消耗代用材料 減少材料需求 使生產更趨環保 消減計划報廢 消除均碼產品 制造想要的產品 提供基本必需品 第17章 直接數字制造和個性化設計的十個范例 制作3D打印食物 打印生物組織和器官 制造生物復制品 制作服飾和鞋類 定制藝術品 讓好萊塢電影更加壯觀 制造各種建築結構 走向太空 建造機器人 打印3D打印機 第18章 使用增材制造創建十大非凡設計

個性化物體 醫用植入物 自我部署機器人 打印飛機 現場按需制造 太空創建定制物體 打印小零食 本地制造物件 身體部位 定制藥物

結合3D列印與脫蠟鑄造技術之金屬元件快速成型研究

為了解決金屬粉末 價格的問題,作者呂賢德 這樣論述:

近年來3D列印技術蓬勃發展,各類型列印設備因應而生,簡易型列印設備亦隨處可得,但多屬於熱融型或光固化型設備,對於金屬列印設備而言,尚屬於高單價設備,低階機型亦需數百萬元,高階機型則需數千萬元,非一般中小企業業者可購置。然而,相較於使用高分子材料之熱融型或光固化型設備,金屬列印技術常用之鈦合金、鉬合金、不銹鋼…等材料,其機械性質遠優於高分子材料,因此對於機械性質要求的零件或特殊場合,若其具有無法以傳統加工設備加工之構造或材料硬度,或者考慮其加工的成本,則必須使用3D金屬列印技術製作。為了解決金屬列印設備及加工價格昂貴,以及所設計之構造無法用傳統加工方式加工的問題,本研究透過3D列印技術結合脫蠟

鑄造技術,使用脫蠟鑄造專用列印材料,列印出零件結構,經由脫蠟鑄造技術,獲得金屬材質零件,後續經後加工處理後,獲得不亞於金屬列印之零組件。本研究以一複合金屬鏡片作為驗證載具,此鏡片包括多重曲率及內部冷卻水道設計,此鏡片各製程階段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亦於論文中進行分析,最後亦與金屬列印零件進行比對分析。透過本論文,提供不使用金屬列印設備,亦可獲得3D列印之金屬零件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