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催化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金屬催化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洪法寫的 石油化工催化劑基礎知識(第三版) 和胡常偉的 生物質轉化利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石化出版社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高雄大學 應用化學系碩士班 李頂瑜所指導 莊澤的 亞胺咔唑單配位和雙配位的鋅金屬錯化物之合成、結構探討,與其應用在丙交酯和ε-己內酯的開環聚合 (2021),提出金屬催化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咔唑、鋅金屬錯合物、鋁金屬錯化物、ε-己內酯、丙交酯、開環聚合、立體障礙。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化學研究所 陳欣聰所指導 陳譽漢的 以理論計算探討二氧化碳分子在矽與磷參雜石墨烯材料的電催化還原反應 (2021),提出因為有 電化學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溫室效應、計算化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屬催化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屬催化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石油化工催化劑基礎知識(第三版)

為了解決金屬催化劑的問題,作者朱洪法 這樣論述:

本書從工業實用角度出發,較完整地介紹了石油化工催化劑的基礎知識,包括催化劑的基本概念和生產原理、評價及測試方法,催化劑及載體的選擇和設計、催化劑使用和保護,以及催化劑的推廣應用和選購等有關知識;同時還重點介紹了一些重要石油化工過程催化劑的種類和性能及近年來石油化工催化劑和催化新材料、新技術的進展。

亞胺咔唑單配位和雙配位的鋅金屬錯化物之合成、結構探討,與其應用在丙交酯和ε-己內酯的開環聚合

為了解決金屬催化劑的問題,作者莊澤 這樣論述:

我們成功合成出一系列(E)-1-(3,6-dibromo-carbazol-1-yl)-alkylethane-1-imine 化合物 (R-imine-Cz, R = phenyl (Ph), n-hexyl (Hex), cyclohexyl (Cy), 2,6-diiosopropyl (Dipp)),並與二甲基鋅反應過後,成功合成出單配位基的(E)-1-(3,6-dibromo-carbazol-1-yl) alkylethane-1-imine-Zn(CH3) (R-imine-Cz-Zn, R = Cy, Dipp) 與雙配位基的 Bis-[1-(3,6-dibromo-

carbazol-1-yl)-alkylethane-1-imine]-Zn ((Rimine-Cz)2-Zn, R = Ph, Cy, Hex ; [(R-imine-Cz)(R’-imine-Cz)]-Zn, R = Ph 而 R’ = Cy,R = Hex 而 R’ = Cy) 兩種結構的鋅金屬錯化物,其中雙配位基鋅金屬錯化物又分為相同配位基與不同配位基的鋅金屬錯化物。使用 1H NMR 和 13C NMR 光譜和單晶繞射鑑定結構後,並對 ε-己內酯與丙交酯進行開環聚合反應去探討不同取代基所帶來的立體障礙差異與動力學上的研究,實驗結果發現,單配位基、且較大立體障礙配位基的鋅金屬錯化物對ε

-己內酯與丙交酯會有較高的聚合效率,其中以 Dipp-imine-Cz-Zn 對於 ε-己內酯與丙交酯的聚合活性為最高的。 另外將所合成出(E)-1-(3,6-dibromo-carbazol-1-yl)-alkylethane-1-imine 化合物 (R-imine-Cz, R = Ph, Hex, Cy) 與三甲基鋁反應過後,合成出(E)-1-(3,6-dibromo-carbazol-1-yl)-alkylethane-1-imine-Al(CH3)2 (R-imine-Cz-Al, R = Ph, Hex, Cy),使用 1H 和 13C NMR 光譜和單晶繞射鑑定結構後確認為

鋁金屬中心為四配位的鋁金屬錯化物,對 ε-己內酯與丙交酯進行開環聚合反應後發現鋁金屬錯化物只對 ε-己內酯產生聚合活性,並且 Cy-imine-Cz-Al 對於 ε-己內酯的聚合活性為最高。

生物質轉化利用

為了解決金屬催化劑的問題,作者胡常偉 這樣論述:

《生物質轉化利用》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近年來通過化學方法和技術轉化利用木質纖維素類生物質的相關進展。首先介紹了木質纖維素類生物質的組成、結構特點及其化學轉化利用面臨的科學和技術上的挑戰。以化學反應特點為線索,提出了木質纖維素類生物質轉化利用可能涉及的各種轉化反應、工藝及其特點。 在此基礎上,以從簡到繁的原則,介紹了以生物質基小分子油類(油脂)、小分子糖類、生物質纖維素組分、生物質半纖維素組分、生物質木質素組分、生物質整體為原料,製備能源和化學品的轉化進展,在生物質整體轉化方面主要介紹了整體氣化和整體液化的進展,並對生物質轉化利用提出了若干可能的發展方向。 總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生物質與化學的發展 1 1.2 碳迴圈與化學 2 1.3 生物質轉化的重要性 2 參考文獻 3 第2章 生物質 5 2.1 生物質概述 5 2.2 木質纖維素類生物質的重要組成與分析方法 6 2.3 木質纖維素類生物質各組分的結構特徵 7 2.4 生物質轉化面臨的挑戰 11 2.5 木質纖維素類生物質轉化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化學反應 14 參考文獻 18 第3章 油類生物質的轉化 22 3.1 油脂酯交換(化)製備生物柴油 23 3.1.1 均相催化法 24 3.1.2 非均相催化法 29 3.1.3 超臨界法 34 3.1.4 生物酶催化法 35 3.1.5 離子液體法

36 3.2 油脂催化合成生物航空燃料 37 3.2.1 生物航空燃料簡介 38 3.2.2 生物航空煤油的生產技術 40 參考文獻 43 第4章 糖類化合物的轉化 46 4.1 木糖的轉化 47 4.1.1 合成糠醛 48 4.1.2 合成糠醇 52 4.1.3 合成乳酸 54 4.2 果糖的轉化 56 4.2.1 合成5-羥甲基糠醛 57 4.2.2 合成乙醯丙酸 65 4.2.3 合成2, 5-呋喃二甲醛 68 4.2.4 合成5-乙氧基甲基糠醛 71 4.2.5 合成γ -戊內酯 76 4.3 葡萄糖的轉化 82 4.3.1 合成葡萄糖酸 82 4.3.2 合成山梨醇 86 4.3.

3 合成左旋葡萄糖酮 91 4.3.4 合成果糖 94 4.3.5 合成5-羥甲基糠醛 106 4.3.6 合成乳酸 112 4.4 展望 114 參考文獻 114 第5章 纖維素的轉化 134 5.1 合成纖維素衍生的寡聚糖 136 5.1.1 水解 136 5.1.2 離子液體 138 5.2 合成六碳單糖 139 5.2.1 酶催化 140 5.2.2 液體酸催化 142 5.2.3 固體酸催化 144 5.3 合成5-羥甲基糠醛 147 5.3.1 單相溶劑體系 148 5.3.2 雙相溶劑體系 149 5.3.3 離子液體 150 5.4 合成乙醯丙酸 151 5.4.1 催化劑

151 5.4.2 溶劑體系 153 5.5 合成乳酸和乙醇酸等羥基酸 155 5.5.1 水熱條件 156 5.5.2 酸催化劑 156 5.5.3 堿催化劑 158 5.5.4 金屬鹽 159 5.6 合成γ-戊內酯 160 5.6.1 由LA製備GVL 161 5.6.2 由纖維素製備GVL 163 5.7 合成山梨醇 166 5.7.1 可溶性酸/金屬催化劑體系 167 5.7.2 原位生成H+/金屬催化劑體系 167 5.8 合成二元醇 169 參考文獻 171 第6章 半纖維素的轉化 174 6.1 合成半纖維素衍生的寡聚糖 177 6.1.1 有機溶劑 177 6.1.2 水溶

劑 178 6.1.3 離子液體 181 6.1.4 超臨界流體 181 6.2 合成五碳單糖 181 6.2.1 酶解法 182 6.2.2 水熱處理法 182 6.2.3 酸水解法 183 6.2.4 金屬鹽處理 187 6.2.5 堿水解法 187 6.2.6 微波水解處理 188 6.3 合成糠醛 188 6.3.1 均相催化體系 190 6.3.2 固體催化劑 194 6.4 合成乳酸和乙醇酸等羥基酸 196 6.5 合成γ-戊內酯 198 6.6 合成木糖醇 199 6.7 合成二元醇 200 參考文獻 202 第7章 木質素的轉化 205 7.1 合成木質素衍生的寡聚物 208

7.1.1 水溶劑 209 7.1.2 有機溶劑 211 7.1.3 離子液體 213 7.1.4 木質素寡聚物的重聚反應 215 7.2 合成單酚產物 216 7.2.1 單酚產物的理論收率 217 7.2.2 催化水解製備單酚 217 7.2.3 金屬催化氫解製備單酚 219 7.2.4 氫源 226 7.2.5 一步策略選擇性轉化木質素製備單酚 227 7.2.6 兩步策略選擇性轉化木質素製備單酚 230 7.3 合成酮或醇 232 7.3.1 催化劑的影響 233 7.3.2 溶劑的作用 234 7.4 加氫去氧合成烴類產物 235 7.5 合成芳香醛、羧酸 239 參考文獻 243

第8章 生物質氣化 247 8.1 生物質氣化為燃料氣 249 8.1.1 生物質氣化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參數 249 8.1.2 生物質氣化的影響因素 253 8.1.3 生物質氣化過程中的焦油問題 261 8.1.4 生物質氣化新技術 268 8.2 生物質氣化為合成氣 269 8.2.1 調整H2/CO化學當量比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270 8.2.2 催化劑 271 8.3 生物質氣化為低碳烯 271 8.3.1 原料對生物質氣化為低碳烯烴的影響 272 8.3.2 催化劑對生物質氣化為低碳烯烴的影響 274 8.4 由低碳烯合成燃油 277 8.4.1 烯烴齊聚反應的概念 277 8.4

.2 烯烴齊聚反應機理 278 8.4.3 烯烴齊聚反應催化劑 280 8.4.4 亟待解決的問題 285 參考文獻 285 第9章 生物質的熱解轉化 288 9.1 生物質快速熱解 288 9.1.1 生物質快速熱解的概念 288 9.1.2 生物質快速熱解遵循的原則 289 9.1.3 生物質快速熱解的反應路徑和機理 290 9.1.4 生物質快速熱解產物特徵 296 9.2 生物質催化熱解 301 9.2.1 生物質催化熱解中的化學反應 301 9.2.2 生物質催化熱解中的催化劑 305 9.3 生物質熱解油的提質 319 9.3.1 生物油的物理提質 319 9.3.2 生物油的催

化提質 321 9.3.3 用於生物油化學提質的其他方法 324 參考文獻 328

以理論計算探討二氧化碳分子在矽與磷參雜石墨烯材料的電催化還原反應

為了解決金屬催化劑的問題,作者陳譽漢 這樣論述:

在本篇論文中,為了解非金屬在單層石墨烯上參雜不同元素對於二氧化碳吸附和還原的影響,以理論計算的方法預測分子模型的電子位能,和每一步反應狀態變化的能量差,探討二氧化碳在非金屬催化劑上被還原成C1有機產物的反應機制。本研究中的石墨烯分成表面(Surface)和邊界(Edge)兩種基底模型,並參雜第三週期的矽和磷原子在表面上或鑲嵌在邊界上,研究並比較參雜矽和磷在二氧化碳的吸附和氫化還原的反應,並探討催化劑對二氧化碳還原反應的選擇性。從計算結果得知,以熱力學的觀點來看,由於矽對於電子貢獻的能力比磷好,在邊界甚至使二氧化碳發生自發性吸附。矽邊界較有可能進行CO2還原反應並產出甲醇和甲烷,且一氧化碳在矽

邊界上的還原反應避免了CO對催化劑的毒化,而磷參雜的材料上CO2還原反應產出一氧化碳和甲酸,且一產出即容易脫附,比矽的表面更不容易中毒,另外矽與磷整體外在施加最小量電壓(Limiting Potential)大致分佈在1V以內,為未來電化學的電極材料選擇中,值得被考慮的材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