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重慶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芮納‧米德寫的 被遺忘的盟友 和張衛 冉啟虎的 解放重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重慶人口多於日本東京 - 排行榜也說明:我們先來看看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重慶市2015年常住人口3016.55萬人,比北京市2170.5萬人,上海市2415.27萬人還要多。重慶市是一個人口巨無霸的城市,也是中國人口最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重慶大學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博士班 歐聖榮所指導 梅文兵的 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系統的建構與運用之研究 (2021),提出重慶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居家養老、社區、適老化建設、指標系統、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劉季倫所指導 邱旭玲的 戰後初期海派方型周報中的情感表達(1945-1947) (2021),提出因為有 戰後初期、海派方型周報、情感表達、情感性平民公共領域的重點而找出了 重慶人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重庆人口总数为3205.4万人占全国比重2.27%則補充:截至2020年11月1日0时,重庆市人口总数为32054159人,占全国比重为2.27%,比2010年的2.15%略有上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重慶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被遺忘的盟友

為了解決重慶人口的問題,作者芮納‧米德 這樣論述:

  亞馬遜網路書店分類暢銷榜NO.1   血淚斑斑的中日抗戰史,最真實動人的傑作。   中華民族都不該遺忘的生死存亡之爭!   二十世紀再沒有任何一個事件比起八年抗戰,更具體、關鍵地影響中國世界觀,不讀這本書,無以了解今天的台海兩岸和美國、日本複雜矛盾的關係。   芮納‧米德引用近十年來才開放的中國檔案資料,深刻勾勒出抗戰時期的中國,內外交迫的慘境。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當時三大領袖蔣中正、毛澤東與汪精衛,而他們的困難抉擇又如何深刻的影響了千千萬萬的現代中國人。   蔣介石,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具有政治天賦、卻也有悲劇缺陷;毛澤東,共產黨熾熱的意識型態鐵漢,本書將描述他劃時代事功的崛起;愛國

英雄汪精衛,為何轉與日本人合作,組織傀儡政府,萬世背負漢奸罵名。   扣人心弦的歷史之筆,將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河南大饑荒等鮮為人知的駭人過往,娓娓道來。   重讀這一場決定當代中國政治面貌與世界觀的悲壯戰役,中華民族都不該遺忘的生死存亡之爭!   選書緣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中國,比希特勒入侵波蘭,早了兩年。中國後來成為第四大盟國,是美國、英國和蘇聯的夥伴。可是,它遭受侵略、奮勇力抗、生靈塗炭和政治詭譎的大戲卻在抗戰勝利後因種種對立,為世人所遺忘。   適逢七七抗戰的七十七周年,我們謹以此書向所有蒙受抗戰烽火燻烤過的靈魂致意。 名人推薦   光榮推薦 郝柏村、高希均、張

作錦、齊邦媛、楊照   「超讚!」——《紐約時報》書評   「這本書簡直是我的知音!抗戰八年是中國存亡的大關鍵,也是我所記得中國人最有骨氣的時候。終於有西方權威學者從客觀的、學術的角度,寫出了當時中國真正發生的事情,給我們歷史的公道。」——齊邦媛,《巨流河》作者   「扣人心弦的紀實歷史之作!權威、史詩、生氣蓬勃,透過中日八年抗戰重新理解中國的最好觸媒。」——史蒂芬‧普拉特( Stephen R. Platt),《太平天國之秋》作者   「這是對中日戰爭(1937-1945)最上乘的研究,以任何文字寫作而言它都不負此譽。它包羅廣泛、研究透徹,而且客觀……對於有心了解中國如何影響今天世界

的人,這是非讀不可的一本書。」——入江昭( Akira Iriye),哈佛大學美國史榮譽教授   「《被遺忘的盟友》講的是中國的抗戰經驗、現代中國意識的源起,以及將會影響二十一世紀亞洲的一段關係之根源……」——《經濟學人》   「米德的中日戰爭史……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此一面向的重大貢獻。如果我們要了解中國這個新興超級大國,就應更加深入去認識這段歷史。這是敘事清晰、文筆極佳的典範之作。」——安東尼‧畢佛( Anthony Beever),《倫敦泰晤士報》   「米德把戰時敘事很重要的部分回復到恰當的位置,並以人道精神和大智慧去敘述精采故事;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學者都應感謝他……這是最好

的指引。」——《衛報》   「大家總是很容易忘記,在珍珠港事變之前已和日本苦戰多年,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犧牲了一千五百萬至二千萬人命。讀完本書,你將清楚記住一個國家痛苦求存的容貌。全書故事節奏緊湊,充滿洞見,是最上乘的歷史佳作!」——麥可尼爾( J. R. McNeill),《文明之網》作者、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芮納‧米德(Rana Mitter)   現任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聖十字學院研究員,牛津大學中國抗日戰爭研究計劃主任。   米德著有多本研究近代中國的專書,包括得獎作品《痛苦的革命》( A Bitter Revolution)。文章亦散見《金

融時報》、《衛報》、《印度時報》及《經濟學人》等重要刊物。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近百本,包括《亨利魯斯傳》、《蔣經國傳》、《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裕仁天皇》、《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李明潔回憶錄》、《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秘會》、《躁動的帝國》、《政府正在監控你:史諾登揭密》等。 導讀 本書重要人物/注釋縮寫說明 戰時地圖 序章:烽火山城 第一部 走向戰火 第一章 中日脣齒相依 第二章 新革命 第三章 走向衝突之路 第二部 飛來橫禍 第

四章 那年夏天的三十七天:抗戰爆發 第五章 淞滬之役 第六章 難民與抵抗 第七章 南京大屠殺 第八章 台兒莊之役 第九章 花園口黃河決堤 第三部 孤軍作戰 第十章 「一種戰時常態」 第十一章 奔向混沌不明的未來 第十二章 走向珍珠港之路 第四部 各懷鬼胎 第十三章 緬甸 第十四章 河南大饑荒 第十五章 恐怖統治 第十六章 開羅會議 第十七章 一場戰爭、兩個戰場 第十八章 與史迪威攤牌 第十九章 突如其來的勝利 尾聲 後記 導讀 我們自己不能忘記──中國人都應讀的一本書/張作錦 《聯合報》前社長、《遠見》創辦人)   現在「許多西方人甚至不知道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過仗;還有人分

不清中國是與英美同盟,還是跟日德一夥。」你聽這話會大吃一驚又難以相信是不是?   講這話的可不是普通人,是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現代政治與歷史系」教授米德,他用新書《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China’s World War II , 1937-1945)替中國「平反」,認為中國在二戰時犧牲慘重,而貢獻宏偉,卻在勝利不久就被西方遺忘了。   即使不從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算起,就打一九三七年的「七七」開始,中國參戰比英國早兩年,比美國早四年,比蘇聯早八年。軍民死亡兩千萬,難民一億多,把剛萌芽的工業現代化也賠上了。儘管遍地瘡痍,且長時間孤立無援,但中國絕不屈服,牽制了八十萬

日軍在中國戰區不能動彈。邱吉爾和羅斯福都曾說,中國如被打垮,日軍至少有十五到二十個師團可騰出手來,拿下澳洲和印度,並可直衝中東,與德軍配合,併吞埃及,截斷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則盟軍危矣。   既然英美承認中國的巨大貢獻,為什麼戰爭還沒結束,列強就以密約出賣中國,除了聯合國的「五常」之外,戰後中國什麼也沒得到,甚至還被西方遺忘了?   #「中國人醒了」   其間原因非僅一端,但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內戰。內戰的最大惡果,是中國失去了鞏固戰勝國地位的時機。從現有資料看,中國沒有出兵參與占領日本,也未接受琉球回歸,都是因為國內急於用兵的原因。等到一九四九年共黨奪取政權,國府退守台灣,由美英主導的

戰後新秩序,已經沒有中國的分了。迨韓戰爆發,美國出兵助韓,大陸「抗美援朝」,短短數年,中國已經從「盟友」而變成「敵國」。   冷戰結束之後,世局演變多端,中國大陸已非吳下阿蒙。隨著國力的增強,它要求國際上的平等地位,要求應有的發言權,要求領土和主權的不受侵犯,今天南海風雲,東海波濤,無一不是因為「中國人醒了」。   但中國人真醒了嗎?至少大陸對抗日歷史還掩掩藏藏、扭扭捏捏,不願十三億中國人了解真相,又怎能怪西方人的偏見與懵懂?而現在兩岸雖說已開放交流,但敵對立場依舊,在法理上和事實上,「內戰」並未完全結束。   西方在二戰歷史上遺忘了他們的盟友中國,但中國人自己不能遺忘──不能遺忘因為內

戰使中國在國際地位和權益上的損傷。如果兄弟繼續鬩牆,當然損害就會繼續增長。   #中國為什麼不信任西方   米德《被遺忘的盟友》去年九月出版,書還未推出,已在亞馬遜網站獲得五顆星最佳評價。   美國學者葛雷‧庫薩克(Greg Cusack)讀後深受感動,他在《觀察者》撰文說,「身為一名歷史學者,我深知十九世紀,在西方勢力的反覆欺凌下,中國這屈辱的一路是怎樣走過來的。但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沒有意識到,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西方國家的盟友,遭遇竟如此悲慘。」   他建議,這本書在美國應列為國民必讀書目,因為此書可以事半功倍地幫助美國公民了解二戰時中國所做的卓越貢獻,了解當前變化莫測的中日

緊張局勢,以及中國為什麼不信任西方。「如果說,今天的中國政府偶爾會讓西方覺得『過於張揚』,這或許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依然希望中國要『牢記自己的位置』,並且像從前一樣對西方百依百順。」   如果《被遺忘的盟友》在美國應列為國民必讀書目,那麼在大陸呢?在台灣呢?凡中國人者,都應一讀,好給自己增一些警惕,長一點志氣。 序章:烽火山城一九三九年夏天的歐洲,雖然不平靜,但仍處於和平狀態。可是在七千公里之遙的東方,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開戰。五月三日,中國西南部城市重慶,晴空萬里,天氣已經熱得令人汗流浹背。重慶號稱「中國三大火爐」之一,並非浪得虛名,氣溫動輒攀升到華氏一百零四度以上(攝氏四十度)。中午時分

,《新民報》記者張西洛正準備要吃午飯。在他周遭喧囂的環境裡,本地人照常過日子。碼頭上,苦力忙著從停在長江邊的船隻裝卸箱子。旅客從船上下來,立刻被數十個一擁而上的轎夫給嚇壞。重慶以「山城」著稱,如果口袋有幾文錢,最好還是讓轎夫把你從江邊沿著陡坡,抬到上城。市場上小販和顧客討價還價。顧客人數已創下本市有史以來紀錄。一九三七年十月,在日本發動侵略三個月之後,中國的國民政府宣布它已守不住首都南京,重慶因而成為臨時首都。數以百萬計的難民向西逃亡,重慶人口為之膨脹。一九三七年人口未滿五十萬的這個城市,八年之內人口倍增。除了巿場擁擠喧囂之外,用泥土和金屬管搭蓋起來的醜陋、草率的建物如雨後春筍冒出來,也見證了

難民的湧現。這些破爛房子讓已經亂糟糟的城市益發給人凌亂的感覺。張西洛坐下來正要吃飯,突然間響起警報。他回憶說:「大約中午時分,我們聽見短促的警報。我顧不得吃飯,立刻起身往金塘街報館的防空洞躲。」半小時後,更緊促的警報聲響。留在報館的最後幾人趕緊抓了東西,跑進防空洞。張西洛很幸運。他藏身的防空洞是該巿最先進的防空洞,由政府防空局所蓋,內有電燈、通訊設備,也備有食物和飲水。城裡許多窮人只有草草搭蓋的避難所,幾乎沒法頂擋天降的強震。有人後來回憶自家的情形,「空襲警報一響,全家十幾口人只能往桌子底下躲。」重慶的英國領事館在屋頂上張開一面英國國旗,表明中立身分,提醒來襲的飛行員。但是即使這些享有外交特權

的人士也不能保證安全無虞。不久之前,一架日本轟炸機轟炸自來水廠,把附近的外交官建物也炸了。十二點四十五分,天空開始出現黑點,三十六架敵機。它們迅速變大、變響亮。日本海軍可以從中國占領區機場,派出九六型地面攻擊飛機,加滿油一口氣可飛一千公里。日軍幾乎所向無敵,可以把中國政府打趴。張西洛從防空洞裡聽著飛機引擎聲。起先他聽得出來中國空軍數量少得可憐的戰鬥機升空迎戰。不久之後他聽到炸彈往下投,然後中方高射砲開火。空襲進行了整整約一小時,解除警報在下午兩點三十五分響起。

重慶人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本來充滿特色,例如重慶大廈,絕對是真香港的體現。《時代雜誌》將香港的重慶大廈譽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而按中大人類學系系主任麥高登教授的說法,重慶大廈屬於「低端經濟全球化中心」:據他非正式統計,大廈住客至少來自全球120個不同國家,除喜愛租金便宜的背包客,還有來自加爾各答、孟加拉的逾期居留客,日常在大廈餐廳工作,販售冒牌手錶、手機等,賺匯款到家鄉;也有來自非洲的商人,甚至音樂人、唱片監製、rapper;更有一批無國籍的第三世界難民、尋求庇護的人,結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社區。重慶大廈的居民不少,估計可容納數千人,而世上人口最少的國家,像瑙魯、圖瓦努等島國,總人口也不過一萬人。換句話說,重慶大廈的住客、旅客,不但粗具衛國家規模,還儼然一座「小聯合國」。

可惜香港人對重慶大廈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傲慢與偏見,政府更是完全不知善用。麥高登以「他者」視角,發掘了屬於「我們」香港人的重慶大廈,引領不少外國媒體一同探索,將這座最能象徵香港獨特文化背景的大廈呈現在國際間。反而「我們」從來對這個地方都有一種誤解,將罪案、社會問題跟大廈拉上關係,隨着香港回歸,重慶大廈難免慢慢喪失獨特性,也許反映香港正不知不覺間,放棄一道又一道與國際接軌的橋樑,最終喪失曾經擁有的國際特質,淪為普通的中國城市。那時候,世人只知馬拉喀什,還會來香港嗎?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9219442

#重慶大廈 #GordonMatthews #國際都會

Background Music Credit: ROYALTY FREE MUSIC by BENSOUND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系統的建構與運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重慶人口的問題,作者梅文兵 這樣論述:

面對全球老齡化所帶來持續性養老壓力,各國政府都開展了行之有效的辦法來應對本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房地產行業的興起,社區居家養老已經成為中國的主體養老模式,据數據統計,中國90%的老年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但不能否認的是,社區建設之初,較少考慮到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因此如何構建符合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社區適老化建設便成為政府、養老產業界和學術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基於此,本論文借鑒國內外相關建設和發展經驗,通過質性研究和量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構建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體系,並選取中國珠三角地區4個典型社區進行實證運用,以期提出適合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社區適老化建設的對策

建議和改善策略。具體內容如下:首先,透過文獻資料調研、政策文本分析和老年扎根訪談的方式,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初步選取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社區適老化建設的51項評估指標;其次,將上述51項指標編制成模糊德爾菲法專家問卷,運用模糊德爾菲法,邀請官、產、學界專家對51項指標的重要值進行評量,根據專家共識值和門檻值的設定,最終篩選出48項社區適老化建設指標;再次,將上述48項指標的重要度和表現度,編制成問卷針對社區居家老年人及其相關群體進行廣泛調研,透過576份有效調研數據,運用因素分析法,構建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社區適老化建設的4項準則、9項次準則和48項指標的評估指標系統;另外,將社區適老化建設評

估指標體系,編制成模糊層次專家問卷,邀請官、產、學界專家對各層級評估指標的相對重要值進行評量,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計算出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各層級指標的權重值;最後,透過本研究構建的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體系,選擇中國珠三角地區城市、城郊、城鎮、農村等4個典型社區進行實例驗證,客觀科學評估該社區適老化建設的狀況並根據評估數據提出改善策略。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的研究,是可以涵蓋多面向的研究,這不只是針對現有社區的適老化建設狀況進行評估,從其中辨識適老化建設的不足之處並提出改善建議,也可以於社區規劃建設前段作業時,協助相關部門有效的篩選建設指標並進行決策,以尋得符合社區居家養老產業需求之切

實適老化表現。本研究最期待的是藉由社區適老化建設評估指標,提升社區適老化建設成效和社區居家養老品質,進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滿意度,幫助老年人成功老化。

解放重慶

為了解決重慶人口的問題,作者張衛 冉啟虎 這樣論述:

他們是為民族解放奉獻的一代人,他們在硝煙中出沒,在時局中堅撐,戰殉于川黔山地,幸存于鐵馬冰河。時光流轉60年,偉人的豐功偉績,英雄的橫刀立馬,多已家喻戶曉,但那些無名戰士的勇氣、血氣和堅忍,似已被流雲吹散。然而正是他們,鑄就了歷史的肌理-9血肉,值得我們珍視。 但到哪里去尋找他們? 作者行程5,000公里,沿60年前二野大軍進攻重慶的路線,歷時數十天,經常德、秀山、酉陽、黔江、彭水、武隆、南川、萬州、涪陵、巴南等地,深入每一個戰役現場詳細調查采訪,尋訪到數以百計的老干部、老戰士和見證群眾,力圖生動再現劉伯承、鄧小平以高超的智慧和決絕的勇氣,指揮我二野大軍從南京出發,經湖

南、湖北入川,一舉解放重慶的偉大歷程。 這是60年來,第一部描述重慶解放的全景紀實作品。 它第一次全方位披露60年前發生在重慶境內的所有戰斗。60年前戰爭的激烈和驚心動魄,遠遠超乎今天人們的想象。作者尋訪了血戰的每一處戰場,填補了軍史上的一段空白。60年前的那段光榮、犧牲與悲壯,值得銘記,更值得收藏。 王鍵,1956年出生于安徽歙縣新安王氏醫學世家,現為安徽中醫學院院長、教授、士生導師、新安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首批跨世紀學科與技術帶頭人、新安醫學研究省級創新團隊帶頭人。長期從事新安醫學的繼承整理與臨床應用研究,參編了《新安醫籍叢刊》、《新安醫籍考》,主編了《

新安醫學精華叢書》,《新安醫家名著叢書》,發表了一系列新安醫學研究的學術淪文。現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基礎理論分會副理事長、內經分會副理事長、中醫藥文化研究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第一章 大軍集結 南京聚集熱血青年心系大西南 北京香山毛澤東定奪南中國的謀略 英雄部隊二野前委劉鄧首長的決心 飲馬江南數十萬大軍厲兵秣馬 第二章 敵我態勢 山城重慶蔣介石防御戰略的錯誤判斷 陝西漢中兩個得意門生未戰心生岔腸 二野承諾堅決徹底消滅西南殘敵 百萬大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第三章 揮戈向西 常德集結一座兵城的戰前故事 劉鄧首長常德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 大戰前夜各路大軍潛入既定位置 第四章 突破川湘

入川作戰我進攻部隊艱苦追敵 重慶恐慌川鄂湘邊防線亂成一團 茶峒洪安秀山建立全川第一個新政權 解放黔江一個少年沖向血火戰場 第五章 從龔灘到彭水 黎明槍聲我軍一舉解放酉陽城 槍佔龔灘為破天險犧牲26名戰士 睇子洞下勇士流盡最後一滴血 第六章 彭水血戰 悲壯馬頭山一場不期而遇的遭遇戰 尋找安仲琨一位燕趙勇士的慷慨悲歌 激戰黃家壩為阻敵我軍付出重大犧牲 大火燒彭水縣城800棟房屋化為灰燼 第七章 白馬山大戰 為守大門蔣經國持親筆信江口勞軍 撬開大門白馬山大戰的全景再現 渡江截敵一個團政委記憶的白馬山 老兵親歷那一場血戰我終身難忘 第八章 南川變局 萬眾千心羅廣文的煩惱與宋希濂的清醒 劉鄧傳信陳濟生

冒險赴渝策反 民眾自治鄧小平的建政指示很英明 兩將結局羅廣文起義與宋希濂被俘 第九章 萬縣黎明 擒賊擒王萬縣地下黨策反起義 兩路雄師兵鋒直指下川東門戶 三峽兒女堅持斗爭永不言退 第十章 涪陵曙光 我軍軍長生動記述活捉鐘彬全過程 團參謀長詳細記錄417團解放涪陵 以一當十我軍擊潰涪陵五萬敵軍 楊森次子楊漢烈無奈敗走涪陵城 第十一章 逼近重慶 最後階段劉鄧請示提前進攻重慶 英雄團隊千里追敵向重慶逼近 激戰南泉百余勇士血灑建文峰 海棠槍聲重慶就在長江對岸 第十二章 黎明較量 天快亮了川東地下黨改變斗爭策略 瘋狂屠殺更瘋狂的是破城計劃 艱難策反不僅僅是為保護一座城市 工人先鋒護廠斗爭中英勇頑強 第十三

章 光明到來 江防艦隊七艘軍艦在重慶起義 軍參謀長親自帶部隊沖進重慶 各路英雄渡過長江向市區前進 現場新聞記錄1949年11月30日 古老重慶翻開嶄新的歷史篇章 第十四章 通天大道 初築川湘路 一路艱辛一路血汗 再建渝湘路 一路豪情一路戰歌 不懼山水險 築路好漢告慰先輩 附錄一 附錄二 後記 這是一部獻給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書。 也是一部獻給重慶解放60周年的全景紀實作品。 更是一部獻給為解放重慶而犧牲的英烈們的英雄詩篇。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 重慶的解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南取得的巨大勝利,也是重慶人民在地下

黨領導下英勇斗爭的結果。重慶解放,標志著蔣介石集團喪失了在大陸最後的老巢,使其建都重慶、割據西南、等待國際局勢變化的陰謀徹底破滅。 重慶,歷來是長江上游最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也是西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它被定為中國的戰時首都並高度“中央化”。由于沿海地區大批工廠、學校、機關的遷入,重慶人口急劇增長,工商金融業高度繁榮。隨著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地位的提高,重慶亦成為國際知名城市。 重慶,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早在大革命時期,重慶AR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在以後的各個革命歷史時期,重慶地下黨組織雖屢經挫折,但仍前僕後繼,

英勇斗爭。抗日戰爭時期,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長期駐在重慶,聯合各民主黨派及各界進步力量共同奮斗,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卓越貢獻,在重慶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迅猛進展,重慶地下黨組織團結全市人民,與國民黨集團進行了堅決斗爭,取得了保護城市的重大勝利。 1949年的重慶市,是西南諸省最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面積300平方公里,人口110萬,地居兩江總匯,凡陝、甘、川、康、滇、黔之商貨出入長江者,皆以重慶為轉運樞紐,商業繁榮居西南之冠,物質力量雄厚;工廠有600余家,以機械(兵工)工業、化學工業、造紙印刷業為主;重慶的教育在西南地區相對

發達,專科以上學校有國立重慶大學、國立女子師範、省立四川教育學院等7所,中學、師範及職業學校達80余所,小學279所。 對蔣介石集團來說,守住重慶,就能達到其長期控制和盤踞西南、以待國際事變發生,卷土重來的企圖。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後,國民黨中央政府遷回重慶,指揮西南防御作戰的老巢也設在重慶。 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來說,進軍西南、解放重慶,是全國解放戰爭在中國大陸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之一,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毛澤東從1949年5月起,就開始具體部署解放西南事宜,他指示我第二野戰軍等部,對西南諸敵應采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之的方針

,包括二野第4兵團劃歸第四野戰軍指揮,配合四野解放廣州後,再迂回廣西,西出昆明斷敵退路;二野主力取道湘西、鄂西出貴州,切斷胡宗南集團及川境諸敵退往雲南的道路,再由18兵團迅速南下成都地區,協同二野聚殲西南之敵。 這就是毛澤東定奪南中國、解放全國大陸的戰略核心。 1949年11月1日,我軍發起川黔作戰。川黔作戰是西南戰役的序幕。在劉伯承、鄧小平統一指揮下,我二野主力和四野一部,從北起湖北巴東、南至貴州天柱500公里寬的戰線上,對國民黨西南守軍發起全面攻擊。 我軍攻勢凌厲,勢如破竹。 敵軍望風披靡,土崩瓦解。 西南戰役前後歷時57天,共殲滅國民黨軍

10個兵團49個軍,連同後方保障機構,地方保安團隊,約90萬人,解放了四川、雲南、貴州3省及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地區,徹底消滅了國民黨軍在大陸最後的正規部隊。 解放重慶的川黔作戰是西南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軍共殲滅國民黨軍約6萬人,截斷了宋希濂、羅廣文等部撤往雲南的退路,實現了劉鄧首長在進軍川黔作戰命令中賦予的任務,為全殲西南之敵奠定了基礎。 為解放重慶,我軍官兵不怕艱難困苦、流血犧牲,憑著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靠一雙雙鐵腳,越高山、涉江河,英勇作戰,堅決殲敵,付出了重大犧牲,無論在武陵山脈、大婁山脈還是在巫山峽谷,我軍將士均遍灑鮮血。事實上,在60年前解放重慶的戰役中,戰

斗次數-9規模遠不止今天被廣泛引用的“南泉戰斗”,戰爭的激烈更是遠遠超出了今天人們的想象,如解放重慶的主力3兵團12軍,先後在龔灘、馬頭山、筆架山、黃家壩、文武堂、白馬山、南溫泉及1950年涪陵地區的剿匪戰斗中,犧牲了上千名指戰員(據12軍軍史載,僅剿匪就犧牲503人)! 60年了,為了忘卻的紀念,那些遠逝的英靈,一定有許多讓我們謹記的東西! 他們是為民族解放奉獻的一代人,他們在硝煙中出沒,在時局中堅撐,戰殉于川黔山地,幸存于鐵馬冰河。時光流轉60年,偉人的豐功偉績,英雄的橫刀立馬,多已家喻戶曉,但那些無名戰士的勇氣、血氣和堅忍,似已被流雲吹散。然而正是他們,鑄就了歷史

的肌理-9血肉,值得我們珍視。 但到哪里去尋找他們? 為創作《解放重慶》,作者張衛、冉啟虎在《重慶晚報》的支持下,行程5,000公里,沿60年前二野大軍進攻重慶的路線,歷時數十天,經常德、秀山、酉陽、黔江、彭水、武隆、南川、萬州、涪陵、巴南等地,深入每一個戰役現場詳細調查采訪,尋訪到數以百計的老干部、老戰士和見證群眾,力圖生動再現劉伯承、鄧小平以高超的智慧和決絕的勇氣,指揮我二野大軍從南京出發,經湖南、湖北入川,一舉解放重慶的偉大歷程。 《解放重慶》再現了60年前我黨-9國民黨圍繞重慶展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較量,重點突出軍事斗爭,包括龔灘激戰、馬頭山激戰、黃

家壩激戰、彭水攻堅戰、白馬山追殲戰、南泉激戰、黃桷埡激戰、江防艦隊起義等,許多戰役和史實是從未披露過的,包括我軍在整個西南戰役中唯一犧牲的師級將領安仲琨,也由作者在彭水山區現場深入挖掘並-9安仲琨家鄉黨史辦、12集團軍軍史辦反復核實,予以再現,填補了12軍軍史的一個空白。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查證和現場采訪,再現了那場戰爭的壯烈與犧牲。 《解放重慶》既有由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的研究成果,也有重慶檔案館提供的解密檔案,更有作者深入當年戰役現場的詳實采訪,使作品史料豐富,觀點鮮明,故事性強。全書約25萬字,收錄珍貴圖片150余幅,並以生動的文筆、嚴謹的文風,再現了一部大氣磅礡的革命英

雄史詩,使之既是一部客觀真實的紀實作品,又是一部珍貴的解放戰爭檔案,更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紅色經典教材。 不可否認,今天我們正身處一個奔跑的年代,也身處一個忘卻的年代。因為奔跑,我們來不及懷念;因為忘卻,我們想不起正在消失的一切。 但有些東西,不能忘卻! 因為,它是一種久留心底的訴說;它穿越時空,依然蘊含著一種激勵和召喚我們的精神力量。就像裴多菲‧山陀爾曾高聲吟唱的那樣—— 我是你的,我的祖國! 都是你的,我的這心、這靈魂; 假如我不愛你,我的祖國,我還能愛哪一個人? 不可否認,世間難有不朽,文字也會過時,但先輩們

的熱血與情懷,人格與品性,將繼續感染和鼓勵我們。他們是永生的戰士,他們的精神60年後仍然蓬勃昂揚,讓國家、民族、大義、家園和情感,成為不時提醒你我的一種堅守,我們亦獲得返璞歸真的力量。 是為序。

戰後初期海派方型周報中的情感表達(1945-1947)

為了解決重慶人口的問題,作者邱旭玲 這樣論述:

二戰結束後的最初幾年,上海誕生了一類大衆通俗流行刊物——海派方型周報。在戰後社會氛圍低沉、報業環境惡化、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為求得自身生存,它努力探索自我風格,形成了兼具大報關注民生和小報縱情肆意的特點,以及私人性、平民性、自由性和情感性的話語特色。它憑藉著「為民服務」的自我定位和通俗化的情感性表達贏得大眾共鳴,將自身打造為一個情感性的平民公共領域。在海派方型周報眾多的書寫文本中,有三類社會性情感議題受到較多關注:對自我身份認同的迷茫感、對外族排斥又迷戀的矛盾感以及對漢奸群體高度一致的憤怒感。分別從自身、他者、群體三個視角展現了戰後上海市民的情感認知和價值觀念。這些情感表達的背後具有共同話語的

基礎,即敘述內容都與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大眾的情感和日常經驗通過這三個議題皆可有所反映。總體說來,海派方型週報中的情感表達具有以下特性:立場主導,態度鮮明;用詞豐富,情感充沛;形式多樣,敘述為主。面對時代共同的議題,方型周報用情感性的方式展露了它獨特的表達。方形周報中的情感表達實質上是市民對外展露自我經歷和感受的文本,可以從文本的形塑過程和社會意涵兩方面認識這些情感表達。要探析方型週報中情感表達文本的生成和形塑過程,必須要考慮在其中進行情感表達的群體,即作者群和讀者群。作爲方形周報的推動者,三四十年代的小報文人基於自身志趣和關懷,利用豐富的報業經驗、寫稿能力和關係網絡,打造出方形周報這一平臺

,引領並吸引著讀者大衆的參與,逐漸共同搭建出一個具有明確主體和獨特情感風格的情感共同體,生產出各類情感表達文本。同時,這些情感文本提供了一種在宏大敘事外的記述歷史的方式:私人敘事的視角、個體表達的形式和公共領域的呈現。這種方式從私人角度和個體體驗認識、理解與闡釋社會風貌,正反映了市民文化對於社會權威和主流話語的對抗和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