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局掛號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郵局掛號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言叔夏寫的 沒有的生活(限量簽名版附獨家海報) 和多明尼克‧莫恰努的 不存在的妹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民年金-保險費繳納方式也說明:108 陽信商業銀行, 118 板信商業銀行, 147 三信商業銀行, 700 中華郵政公司, 803 聯邦銀行 ; 806 元大銀行, 807 永豐銀行, 808 玉山銀行, 812 台新銀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九歌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三民主義研究所 陳春生所指導 何輝慶的 1934華滿通郵之談判 (1999),提出郵局掛號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分裂國家、談判、政治性議題、事務性議題。

最後網站服務的秘密: 全面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質量,贏得顧客的購買和忠誠,從而為你帶來更多的業績,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利潤!則補充:有一次,卡內基到郵局去寄一封掛號信,人很多,排了很長的隊。他發現那位掌管掛號的職員對自己的工作已經很不耐煩——稱信件、賣郵票、找零錢、寫發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郵局掛號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沒有的生活(限量簽名版附獨家海報)

為了解決郵局掛號信的問題,作者言叔夏 這樣論述:

「我忽然就明白,在這火宅般的城裡, 那些與我有關的是紅花。那些與我無關的,後來也是紅花。」   生活是一只巨大的容器,   容器內是什麼也沒有的。   什麼也沒有,就是最完善的自由。   王德威:「言叔夏是當代散文寫作的好手。抒情觀物,述事懷人,充滿慧心與神思。筆下舉重若輕,卻自有一種靜定悠遠的風采。」   陳芳明:「以《沒有的生活》為題,彷彿是一無所有。這種思維方式,似乎是言叔夏的文字特色。所謂沒有,是因為她不想給自己的生活一個確切定義。這是一種辯證式的書寫技巧,反襯了她豐富的思維與聯想。當她讓自己的記憶放空,也正是她準備要填補更飽滿的文字。」   黃錦樹:「言叔夏的散文寫作一開始

就展現出克服這一文類與生俱來的透明性的自覺。那不只是修辭層面的鍛鑄,更是生活本身的詩意的努力汲取。即便是再瑣碎的日常,她似乎都有能力開啟詩之神思,令語詞顛動,凡庸之『有』乃微微遲疑,彷彿有輕風來自不可見之『無』的深處。」   韓麗珠:「她的文字屬於許多的『之間』,例如,公共與私密『之間」、小說和散文『之間』、小說和詩『之間』、黑夜和白畫『之間』、幽暗和清晰『之間』、文字和電影『之間』,能說和說不出『之間』⋯⋯對我來說,無數的『之間』編織成了她的文字之魅。」   彷彿生活是圖輿摺疊起來了,彷彿一座一座城市是教人舉步參差的水窪,踐履之時,人彷彿離地漂浮的雲,彷彿迤邐著濕氣與記憶緩緩遷徙,彷彿背

著詞彙的空殼蝸牛,從一地挪身至另一地,最終成為什麼也沒有的生活──「像一個注定要被這城市每日新長出的植被所覆沒的故事」。   卅年的風景如霧,時間的暴雨如樁,嵌咬進現實中,表面洗得一場乾淨,心底累長的記憶青苔,卻永恆無法經受日光寵幸。言叔夏的散文集子《沒有的生活》追索童年生活,述及成人後的生存經驗,繹出一場一場關於家庭、故鄉、他城與自我的霧中戲碼。   本書收錄三輯──「地平線」、「某城的影子」以及「天黑以前」,共囊括三十五篇散文與一短篇小說。從生活種種瑣細話語之間,夢遊般行歷濛濛漫漫的光陰,可窺見那「地平線」之上的時光如植株,吮露水般靜定抽長;接著,尾隨一段段遷旅,游旅於熟稔或陌異的城市

間,以踉蹌卻優雅的步伐追逐著「某城的影子」;最終,步入更深暗處,從遊走地表生活的版圖,一路行至青春與孩提記憶,趁著「天黑以前」踏入過往歲月的幽闇家屋,屋中,不在場的父、負傷的母與妹妹,似狐狸或化鳥,眾影晃動,自記憶摺縫裡或隱或現。   《沒有的生活》展演言叔夏渾然細膩的散文技藝,鑄煉真摯且幽婉的語體,穿梭家族人事的孤獨熱鬧,生命底層的至親至傷,讀來彷彿隨作者之筆翩身旋顧,在文字祕徑上繞轉一隻竊語絮絮的靈魂獨舞。本書並特別收錄言叔夏最新短篇小說〈妻子的貓〉。   並有獨家款海報特刊雜文:〈一日書〉、〈飛毯與它擦過的雲〉。 本書特色   ★    博客來獨家海報款:收錄言叔夏雜文兩篇   

★    二O一五年度散文獎得主言叔夏,繼《白馬走過天亮》睽違五年最新力作   ★    隨書附贈言叔夏最新短篇小說〈妻子的貓〉海報 名人推薦   ★    王德威、陳芳明、黃錦樹 集筆推薦   ★    小說家韓麗珠 專文賞讀   作者簡介 言叔夏   一九八二年生於高雄。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九歌年度散文獎。著有散文集《白馬走過天亮》。 推薦序 韓麗珠 「之間」的風景──讀言叔夏《沒有的生活》   輯一  地平線 坂上之冬 「你那邊幾點?」 賣夢的人 一九九九 從前從前有位KKman 一○年代

記 冬的圖書館 野菇之秋 山丘女子 什麼都沒有的地方 沒有的生活   輯二  某城的影子 某城 C城的紅花 塔 黑牙 絕食表演者 賣藝人 交談 壁上的字 學生宿舍 在車上 天涯歌女   輯三  天黑以前 某傻子的一生 食人花 聖嬰誕生馬槽時 數學課 南方故事 刺點 鬼魂與觀音 睡美人 黑太陽 天黑前的夏天 故鄉的重量 花事了 年與它的剩下   摺頁海報:妻子的貓 推薦序 「之間」的風景──讀言叔夏《沒有的生活》   記得在某個冬日的早晨,讀著《白馬走過天亮》,多風的上坡道、窄室裡的隱居、林投樹上的貓屍體、祖母嫩粉如嬰的遺體、失去所有玻璃窗的房子……雜沓的意象像雨灑落,翻攪著心裡沉澱了多

時的事。翻著書頁,我感到自己坐在一輛車子上,窗外是作者布置的風景,車子穿越了黯黑的山洞,密雲的天空, 多風的曠野,我從車窗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讀著言叔夏的文字,總是無法把那些文字歸到任何類別,因為任何類別也不盡準確,或許,她的文字屬於許多的「之間」,例如,公共與私密「之間」、小說和散文「之間」、小說和詩「之間」、黑夜和白畫「之間」、幽暗和清晰「之間」、文字和電影「之間」,能說和說不出「之間」⋯⋯對我來說,無數的「之間」編織成了她的文字之魅。   我沒法把她的文字讀成散文,因為,她總是擅長擷取「真實生活」 然後製成標本。從她的第一本文集《白馬走過天亮》至《沒有的生活》,熟悉的人物一再登場

:離家出走的爸爸、孤獨背起沉重的家的媽媽、充滿神祕智慧的祖母和親近又疏離的妹妹,他們共同建起了在文字之間陰雲密布又時而閃現瑰麗彩色的氛圍,然而,那卻並非某種約定俗成的家族夢魘,而更近似於一個詭異而耐人尋味的童話,原始的童話色彩斑斕同時非常殘忍。某種殘忍能道破真相,因此,有時候,殘忍容易令人沉迷。   我總是記得,那個在〈無理之數〉(收錄於《白馬走過天亮》)中出現過的爸爸和媽媽。屬於爸爸和媽媽這兩個人物的身影,並非由堅實的個性組成,而是,各個分裂的片段,藏在心的底部的回憶醃製品。例如在〈無理之數〉中,那個留下一堆債務然後離家出走消失不見的爸爸,多年後亳無先兆地跑到女兒的大學,藉詞借款,女兒卻回

想起,這個爸爸曾經每天下班後教她各種艱深的算術題,直至升上高中之前,卡在一道無法繼續前進的複雜開方根裡,終於承認他讀書不多,再也無法教她什麼了。她忽然明白,那原來就是真正的道別。   直至《沒有的生活》,爸爸再次在另一個回憶碎片中出現,一個在假日常常帶著女兒爬山的人。在〈刺點〉中,作為女兒的敘事者,走在一條狹窄的山路,腳下的路愈來愈小終至沒有,她下意識抓緊前面的父親的衣角,一隻手伸過來牽著她走完全程,在光亮處她才發現, 一直牽她的其實是個陌生男人。所謂「父親」的原型,在不同的人的心底裡,折射出不同的倒影,端看作為原型接收者的人,如何解讀各個回憶的片段。在記憶中,所有饒富意義的刺點,本來就是一

種執念和情結,組成了關係的繩索。讀到〈刺點〉中,被錯認作爸爸的男人,光潔的笑臉,我想到父親的原型一旦被視作一張照片移開,每個人或許都會發現,自己的父親原來從不是自己所以為的那人。   也是在〈無理之數〉中出現過的,騎著摩托車載著敘事者女兒穿梭各個村子的母親,到了《沒有的生活》,在成年女兒相繼遷居後,她獨自守著老房子,偶爾在與敘事者女兒通電話的時候,說出以下的對話:   「別吃那邊的野菜。野外的東西都有毒。」   「還有,別在貓面前換衣服。」   「為什麼?」   「那還用說,當然是因為人類無法知道貓到底看到了什麼啊。」   (〈野菇之秋〉)   這讓我不小心笑了出來。在文字之間某種猝不

及防的幽默,或許跟言叔夏如迷宮般精緻的意象運用,其實出自相同的源頭。   「洞」是她喜歡使用的意象。她筆下的洞,曾是敘事者始料不及的陰影,她以為既然把蘋果從桌子上挪開,並不會在桌上留下任何影子,那麼,把爸爸從心上移開,理應不留痕跡,不過,爸爸留下的洞卻一直被吹進呼呼的風(〈無理之數〉);洞是,敘事者曾經獨自租住過的不同的穴居的房間,洞也是,祖母所形容的人的身體,「只要呼吸,孔嘴就會發出嗚嗚的聲響,讓神聽見。」(〈鬼魂與觀音〉)   洞是,圖書館的深處,也是敘事者到大學教課,那個位於地底的課室。   洞是什麼?就是包裹在世界凹陷處的另一個世界。言叔夏的文字,其實也像從洞穴傳出的聲音,有著很

深很遠的迴響。   我記得某年的初春,在本地一個寫作課的研討會上碰到言叔夏,她的演講內容,正是她從寫作課的學作到寫作課的老師,其中一些深刻的片段和反省,其中談到她在寫作課上播放的電影。我總是認為,看一個人怎樣編排他的寫作課,就會知道寫作在他心裡的橫切面。   而電影,其實也是洞裡發出的微光。《沒有的生活》布滿了電影的痕跡,《他人之臉》、《無言的山丘》、蔡明亮、寺山修司、《田園に死す》……但留在我心裡的,卻並不是這些片子的名字或情節,而是書中的文字,以電影剪接般結構,把處於真實和虛假之間的事件,類近洞穴電影的方式接合,   例如〈冬的圖書館〉,開首的畫面,就是河堤旁的圖書館,面目神祕,名為

「梅」的女管理員,給敘事者指引一本書的位置,在另一所圖書館。敘事者沒有按照她的方式尋找,只是在如洞窟般、人煙稀少的圖書館內漫步,終於找到藏在心裡的中學裡的圖書館,她在書、書的作者名和內容之間,放空和埋藏。   或許我喜歡的是這樣的文字的節奏,在小說和散文之間,在現實和虛構之間、在親密和疏異之間……我恍惚可以搭上一輛開往不知名方向的列車,車窗外,有作者在洞穴裡編撰的風景。 韓麗珠/文 沒有的生活記不得那清晨入睡、午後轉醒的日子,究竟是從我年輕時代的什麼時候開始養起的。像養大一個孩子那樣地,白晝的日子漸漸矮小,夜晚慢慢長高。直到後來,照鏡子的時候,我就忽然有了一個臉面漆黑的孩子,陰影般地

黏附在我的面孔上。像是夜晚的胎記。那奇怪的惡習起源,如今是怎樣也想不起來了,只記得閒散無課的大四時代,我幾乎是把一整年的白天給大肆睡掉的。這個惡習持續到了研究所時代,至今仍跟隨著我,使我在亮晃晃的白日底下走路,都感覺背負著一團黑色的影子。有段時間我背著這團黑小人到事務所去,工作,排隊,辦事。感覺五臟六腑都疼痛了起來。別人並不知道你背上的這團黑影子,只當是這個城市慣常陰霾的天氣。誰也不在意誰的心緒。可是那黑小人煙霧一樣地阻隔在你與他人的話語之間,遂使那話語聲響底下的意義,都三角鐵的尾音般地分岔了。白日裡的世界持續運轉,並不會因為你的作息而調整。於是我的掛號信件被耽誤,且永遠無法在郵局開張的時間去

領取,工作電話始終接不到,下午茶失約(日久遂漸漸沒人在這時間約你出來談事吃食),醒來時圖書館常已趨近關門。夜晚我像小偷一樣地搬運那一綑又一綑逾期的書到圖書館去,一本一本地將它們餵給還書箱吃。因為每日都是由每個半日組成,我老是搞不清楚怎麼理解「今天」這個詞彙。午夜十二點過後,究竟該算在今天還是明天的帳上?於是在深夜回覆那些信件匣裡耽誤的郵件,鍵盤敲打到「今天」這個詞時,總有一種忽然陷掉進日子夾層的迷宮之感。蟄居河邊的老舊公寓時,這樣的惡習達到了極致。學位論文寫到擱淺。我日日坐在陽臺對河發呆,唱歌,想念一些遙遠的人,為著不著邊際的事物哭泣。今天與明天的交界模糊,輕易地就被午夜給跨越了。那時我最常拜

訪的是橋邊的便利商店。有三個圓臉蛋的胖店員總是輪流值著午夜的夜班。因為長相的緣故,我總分不清她們其中的任何一個人。因那木柵深處的深夜裡什麼吃食也沒有,那便利商店架上的便當與麵包便被我一季吃過了好幾輪。我那長時未修剪的一頭亂髮紮成一條凌亂的馬尾,戴深黑色大近視眼鏡,拖一雙陳年破爛老勃肯鞋,出得門去,在凌晨三點的斑馬線上旋轉著過馬路。感覺一種踐踏,同時又在踐踏裡感到一種揮霍的自由。

郵局掛號信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阿宅爸爸的影片 https://tinyurl.com/y9w99rf6
===========================
去郵局寄掛號信28元,國民年金的申請文件.

別忘了追蹤阿宅爸爸的FB跟IG唷!
FB: http://tinyurl.com/y6oy3276
IG: otaku.daddy.isme https://www.instagram.com/otaku.daddy.isme
===========================
拍攝工具:
GoPro Hero 8
Sj8 Pro
Panasonic Lumix DMC-GF3
SONY RX100M5A
===========================
剪輯工具:
iMovie
final cut pro
===========================
合作邀約:
[email protected]
===========================
幸福有沒有在我身邊,怎麼一直看不見~
爸爸說幸福就在鏡子裡,那就是我快樂的臉~

1934華滿通郵之談判

為了解決郵局掛號信的問題,作者何輝慶 這樣論述:

當國家經過新建、分裂、聯合……等方式成立,雖其具有人民、土地、主權與政 府等四要素,但仍須由已經存在於國際法體系內的若干國家給予承認,才能取得 國際法人的地位,此即政治上的國家承認。但國家承認另有一種說法,即認為國 家誕生後,即成為國際社會一份子,故承認只是對既存事實的確認,使之合法化 而已,並不能創造或變更新國家的權利與義務。這兩種說法,前者可說是法律的 存在,後者可說是事實的存在,新國家如能由事實存在轉變成法律存在,當然可 因具有國際法人的地位,而有更廣大的運作空間。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雖是郵政方面的談判問題,但其背後的牽動主軸,實際上即 是國家承認問題;一個從中國土地上分離出去,在外力操控下要求獨立的國家, 中國不予承認,當時國際上的國家組合亦不予承認;然而其事實存在並運作之郵 政事務,卻連結了中國與諸多既存國家的利益,因此在內外需求下,雙方當事國 派代表談判郵政問題。 因此本論文以官方檔案為基本材料,就此次談判的過程與內容加以重新整理檢視, 不但理出談判前後的相關癥結與議題爭辯,同時也看到背後牽動談判內容的國家

承認之網路與對抗。 本論文的研究策略係採「建構事實」與「分析探討」並重的方式進行。在建構事 實方面,首就通郵談判發生的遠因及背景環境加以整理,發現通郵談判的主因, 乃在於滿洲建國,中國無法用武力或外交方式,恢復原狀,只好不予承認,但為 了凸顯中國不承認的堅持,因此用封鎖郵政的方式以為報復;在報復手段運用的 同時,中國雖知此舉將影響國內及國際之通信自由,因此擬定有替代式的應變措 施,結果這些方案均不可行,而變成國際事端,在國內與國際壓力下,中國與代

表滿洲國的關東軍展開談判。接著作者依據現存檔案與相關事證,將談判過程給 予分段,以使其過程更為清楚,由分段中可以看出談判中間雙方爭論的重點和運 用的策略,以及前後不同階段的讓步妥協,和雙方幕後決策機關、人員涉入的方 式與程度。這些歷史事實的整理,使我們更清楚的看到通郵談判中,表面的事務 性問題,如郵票、日戳、交換機關和郵件種類……等如何能成為爭論的重點;同 時也看到背後政治性的國家承認力量,融入於前述事務性項目中的角力過程。 在分析探討方面,作者依據談判的過程與結果,

雙方所堅持、讓步和最後各自所 得的情況;從議題的認知開始,到談判進行中談判人員的能力、幕後決策機關的 協調方式,以及談判場外所需的情報收集、運用等面向;來檢討分析此次談判雙 方能否有效掌控議題,決策人員是否賦予相當應變權力,決策機關間的運作力量 是整合或抵消,以及是否充份掌握外在情報來增加談判的籌碼?由這些面向的分 析,可以證明雙方談判最後的得失,如與其事先預期有差距,事實上是受上述面 向表現優劣的直接影響。 歷史是一面鏡子,因此作者在最後把通郵談判的研究

結果,拿來與現行「兩岸通 信」的協商,作一比較;主要是希望尚在發展的兩岸通郵問題,甚至未來還有更 多其他問題,必須經由談判解決;六十多年前通郵談判的情境,有些和今天仍然 類似,如何從過去談判的得失中,找到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彼此歧見,以求得更符 合兩岸人民利益的結果,這是作者的主要目的。 本論文的研究,跳脫以往研究上較偏向於歷史事實陳述的方式,而進行資料的整 編和分析,將華滿通郵談判背後之背景釐清,同時把談判的過程和得失做一具體 論述,使雙方談判者、幕後決策機

構和人員,以及議題等方面之互動關係完整呈 現,而得到一些歷史的經驗:第一,談判必須講求實力,不論是政治、軍事或經 濟的實力都極重要;第二,談判的主體,不論人或機構,必須充份合作,如果內 部意見分歧,步調不一,則可能會給對方可乘之機;第三,談判必須掌握週遭環 境的變化,不可固守成規,同時須充分掌握情報,並有效運用情報;第四,談判 往往受到強權勢力的左右,此時談判者必須要慎用此種外來的影響力,才能夠掌 控自我的方向;第五,當然,談判的臨場應對,考驗談判者之智慧和能力,此種

實力有賴平時之培養和預先演練,因此須有未雨綢繆的培訓人員計劃,才不致臨 陣失措。以上這些研究所得一方面可以給研究者,將來進一步對相關事件,如一 九四六及一九四九年之國共通郵談判,作研究的架構參考和分析比較外,同時也 可給未來兩岸通郵談判在策略上的參考。 將來兩岸勢必進行三通,在進行前也須通過談判來取得雙方共識,由前述「華滿通 郵」談判的歷史經驗中,我們寄語兩岸,任何談判主要是希望透過和平的對談,來 達到彼此互利的需求,雖然談判牽涉到利益的交換,但談判的最終目的總

是希望造 成人民的安樂,同時達成長遠的安定,因之談判須有一定的互信基礎,才能獲致雙 方最大的利益,否則縱使短期內勉強達成談判結果,但因彼此互信不足,或是對立 之隱藏因素仍在,最後仍可能訴諸武力對決,華滿通郵談判後二年多,中日仍生戰 端,即是例證。另外,兩岸在談判中,也可能有強權勢力用各種有形無形之方式介 入,當然今天不太可能再重演當年日本介入「華滿通郵談判」之情況。但今天兩岸 談判,台灣人口、土地均無法和大陸相比,形勢上台灣是「以小搏大」,當然須要 外援,

但運用外力必須得當,否則助力可能變成阻力;而大陸方面也應摒除中央對 地方的心態,畢竟兩岸相隔四十年未交往,一旦交往,彼此生疏,難免有些認知差 距,如何站在同文同種的兄弟情誼,透過自然交流,來建立互信基礎,對未來兩岸 協商談判,才可能有比較具體的成果,同時從長遠看,這種模式對兩岸的關係發展 也才有真正的利益。

不存在的妹妹

為了解決郵局掛號信的問題,作者多明尼克‧莫恰努 這樣論述:

  ★ 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書   ★ 英、美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傳記   你以為自己認識某些人,但背後卻隱藏著許多祕密。   一段失衡的體操人生,一位突然出現的妹妹,   最戲劇化的際遇,在生命缺憾裡再次找回幸福的原點。   嗨,多明尼克:   我名叫珍妮佛.布瑞克。……自我大約六歲左右,就對體操十分著迷,而且我總是關注出現在電視上的你。……你一直是我的偶像,沒想到你竟是我的姊姊!   我不知道自己讀了多少次珍妮佛的這封信。   她已經等待了四年,但我接到這個消息還不到四小時。   有時我醒來,依舊會疑惑這一切是否都是夢,   我是不是真有個「不存在的妹妹」?   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奧

運,多明尼克•莫恰努所在的美國女子體操隊,成為美國第一次摘金的女子體操隊伍,當時十四歲的她,是其中最年幼的成員。奧運光環背後,卻暗藏著無盡的訓練、挑戰與黑幕;然而,對多明尼克來說,更難以置信的是,十年後一封突如其來的信件,揭開了莫恰努家族的祕密──她的親妹妹,剛出生就因「沒有腿」被父親送走。     多明尼克在書中直視自我,勇敢揭露童年時期的種種創傷與壓力、奧運體操的內幕,以及與父母決裂、對簿公堂之隱情。同時也娓娓道來,她如何從獲知自己還有個妹妹而感到不安,逐步體認到血緣的奧妙;她那「不存在的妹妹」同樣熱愛體操,從小便把她當成偶像,更突破身體障礙,奮力往這條路上邁進。一連串的驚奇與巧合,這段歷

程引人入勝、激勵人心,讓人看見生命的奇蹟與勇氣。 作者簡介 多明尼克‧莫恰努(Dominique Moceanu)   生於一九八一年的多明尼克.莫恰努,公認是當代最偉大且成就最高的體操選手之一。她十四歲即贏得奧運金牌,是奧運摘金的美國男女選手中年紀最小的體操選手,也是最年輕的全美錦標賽高級組全能冠軍(那年她才十三歲)。同時她是世界錦標賽中最年輕的體操選手,最年輕的美國體操隊國手,以及出現在Wheaties早餐穀片盒上最年輕的運動員!   她的父母是羅馬尼亞移民,讓她從三歲起就開始練體操。   多明尼克與原為體操選手的足與踝部醫師麥可.卡納萊斯婚姻幸福美滿,育有卡門和文森兩名子女,

現居克利夫蘭。 譯者簡介 莊安祺   台大外文系畢,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包括《我的大象孤兒院》、《創作者的日常生活》、《美味不設限》、《巴黎人》、《萬病之王》等。 推薦序 在不平衡的生活中尋找救贖 方祖涵      「儘管那是罪惡的事,我還是接受你的賭注,你馬上就會後悔,因為我是全世界最好的。」      年輕的提琴手強尼遇到前來挑戰的魔鬼,贏的獎品是純金打造的提琴,輸了就得獻出靈魂。      魔鬼先開始演奏,琴弦上冒出滋滋的火聲,惡靈組成的樂團在背後伴奏,準備把年輕的靈魂帶走。強尼默默地聽完,用松香把琴弓好好擦拭一次,然後用盡自己的力氣彈了這首歌:《魔鬼輸給喬治亞》。

     一九九六年,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奧運,美國隊七仙女裡最年輕,也最受觀眾歡迎的多明尼克.莫恰努,在查理.丹尼爾樂團的這首民謠提琴間奏聲入場。      十四歲的多明尼克,當年只有一百三十公分,三十一公斤,像是小精靈一般,輕盈地展開擅長的地板動作,一氣呵成的舞步配上活潑的樂音,全場觀眾在她空中兩圈半的後轉裡熱情地沸騰。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還認為這是體操史上最好的音樂選擇,多明尼克精采的表演也是奧運最令人記憶深刻的片段之一。      曲畢,認輸的魔鬼垂著頭,把金提琴放在強尼的腳邊,靜靜地離開。就在這天,美國隊首次擊敗宿敵俄羅斯與羅馬尼亞,拿到奧運女子體操的團體金牌。      

然而,對多明尼克.莫恰努來說,來自魔鬼與惡靈的糾纏,卻沒有因此結束。出生在威權教育的家庭,面對暴力的父親和充滿心機的教練,小女生的體操天分,換來的卻是被剝奪的童年,還有孤單的成長記憶。      體操場上最注重的是平衡,多明尼克可以在寬十公分的窄木上輕鬆地後手翻,自己的生活卻再也不能平衡;從魔鬼那邊贏來的金提琴,是莫恰努家庭從貧窮走向富裕的關鍵,小女生卻幾乎永遠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直到有一天,多明尼克遇見自己從未謀面的妹妹,與深愛她的先生,終於開始艱苦的自我救贖。      這本精采的回憶錄,紀錄的就是三十歲的她,檢視過去的人生,尋找平衡的過程。讀著多明尼克一路走來的種種故事,除了為

小女生感到心疼,也不禁為她在困境中展現的力量驚嘆。      如果你是運動員,這本書會帶來很多勇氣;如果你喜歡體操,這本書有很多幕後的紀實;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疼愛孩子的家長,這本書更是寶貴的提醒──      我們應該要開口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愛,應該要聆聽孩子的心聲,應該要記得,沒有任何一把金提琴,值得用孩子的一生當作賭注。      (本文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天下雜誌》專欄作家。)       兩個妹妹年紀輕輕不過十七歲,卻已經走遍全世界,贏得奧運金牌,並且公開與父母決裂、對簿公堂。這樣的人生,若想再增添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恐怕並不容易。然而,發現我有個妹妹珍妮佛,可真是個天大的意

外驚喜。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日,我才發現自己竟然還有另一個妹妹。那時我正在念大學,而且已經懷胎九月,即將初為人母,還正準備要參加期末考。我雙腳浮腫,大腹便便,身軀笨重得連課桌椅都擠不進去。但取得大學學位是我早就對自己許下的承諾,不管是否即將臨盆,我都非得考完這些期末考不可。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眼前正是典型美國中西部的冬日,又冷又濕,天空一片灰茫茫。我只想趕快考完試,回家泡杯熱巧克力,蜷縮在毯子裡,等著我的第一個寶寶出世。只可惜這如意算盤暫且還不能實現。我得先去郵局一趟,然後趕快去上輔導課。這個星期郵差剛送來一封掛號信,但因為我不在家,所以沒有收到。掛號信通知單已經躺在我桌上好幾天了。我把裝滿商

學課程的背包拖進車裡,肚子裡的寶寶用力地踢了我一下,害得我差點失手把掛號信通知單掉進寒風冷雨之中。我完全沒料到這張小小的通知單,竟然會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過去、現在、未來。身為體操選手,我的人生一直都充滿挑戰,而這些挑戰也為我塑造了未來。打從學體操的第一天開始,我就被教導要不計一切作好準備。然而,那天我把車停進郵局的停車場時,心裡卻毫無防備。等到我排進隊伍中,才開始疑惑,究竟誰會寄掛號信給我。知道我家地址的只有家人和朋友。我望著附近的窗戶,看到雨勢越下越大,絲毫沒有趨緩的跡象,我想趕快回家,不要在郵局裡乾等。現在是耶誕季節,郵局人潮洶湧,隊伍比平常更長更慢,我有許多事要做,卻只能站在這裡乾瞪

眼,心裡不由得煩躁起來。好像除了我之外,人人都在寄包裹或卡片給世界各地的親友似的。總算輪到我排到最前面,領到了我的小包裹,走回雨中。正當我笨拙地閃避水窪之際,恰巧瞥到信封上的名條。那彎彎曲曲的草寫字母看起來如此親切,但我卻從未聽過寄件人的名字。回到車上後,我撕開包裝封套,拿出一堆物品:一封打字的信,一疊照片,還有一些法院文件。老天爺,該不會是有人告了我吧!但接下來,我卻在一份文件上看到我所熟悉的事物──我父母的筆跡。那封信長達一頁半,整齊劃一的文字,意思很明確,情感也十分直接,但令我覺得天旋地轉,即使其中的文字很簡明易懂,我卻依然努力想要瞭解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