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物整理師薪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遺物整理師薪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佩津寫的 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作者親簽版) 和廖文君的 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物品是靈魂的碎片,整理是重生的過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居家整理師也說明:居家整理師課程; 當自己的遺物整理師:離開這世界後,你要留下什麼?| ... 中租審查薪水 全屋整理:整理家整理师团队上门,针对衣橱、厨房、餐厅、客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方智所出版 。

最後網站整理師職缺[14BQC0]則補充:遺物整理師 職缺-星座命盤民俗禁忌資訊,精選在Instagram上的網紅討論內容,找遺物整理師職缺,如何成為整理師,整理師薪水ptt,整理師證照怎麼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遺物整理師薪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作者親簽版)

為了解決遺物整理師薪水的問題,作者江佩津 這樣論述:

「應該要好好悲傷的時刻,我卻用旁觀者的眼光, 試圖避開那些情緒。」   好賭的父親被女兒逐出家門   下一次會面,已是工傷後的喪葬現場   母親選擇在跨年當日結束罹癌且負債的人生   留給女兒的,是心中尚未和解的親子關係   江佩津第一本散文創作,   從家族故事出發,   勾勒出離鄉青年、世代隔閡、工傷、以及自殺遺族的生命輪廓,   亦折射了破碎、真實,但又令人心傷的台灣社會樣貌。   三一八學運前後以「佩妮吃透透」粉專指陳社會議題走紅的江佩津,畢業之後投入壹週刊,書轉寫人物報導。善從他人日常生活中挖掘題材的她,看似寫著與自己無關的人生,在母親自殺離世後,終於輪她坦承自己:出身經商家

族的母親,因嫁錯對象而陷入背債生活;從小擔憂債主上門的孩子,中學時鼓起勇氣將父親逐出家門;一通工地意外的來電,她與久未謀面的父親相見已是喪禮認屍;過完債務清理的日子後,母親被醫院通知腦癌末期;外出跨年的孩子,歡慶過後迎接她的是不堪病魔肆虐而燒炭的母親……   每個關心議題的人,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在本書裡,佩妮揭露了長期投入社會議題的因素:不安的童年、工傷的父親、債務纏身的母親。懷抱著孤獨與焦慮成長,母女時常陷入爭執,但比說不出口的愛更遺憾的,卻是在關係和解之前,母親先選擇了放棄人生。於是《卸殼》成為跟母親未完的溝通,透過誠實且刻意拉開距離的冷靜,佩妮寫下她的疏離、她滿溢的愛、她的歉

疚,以及試圖理解母親的決定。   總是嚷嚷著後悔生下女兒的母親,在遺書隱約寫著深愛孩子:看似壓抑的女兒,刻意的正向樂觀是對母親的滿滿心疼。《卸殼》折射出這個時代的親子關係,倔強、無法言說、卻也在字裡行間,鑿刻出對彼此的愛。 推薦好評   印卡、李桐豪、盛浩偉_______專文推薦   王志元、阿潑(黃奕瀠)、吳曉樂、臥斧、林蔚昀、陳又津、陳怡如、陳雪、許菁芳、楊双子、盧郁佳、鍾怡雯______感動好評   作者簡介 江佩津(佩妮誰)   七年級生,生於高雄,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學士與碩士畢業,現就讀法國ESSEC商學院MBA。曾任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採訪編輯、《壹週刊》人物組記

者。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宗教文學獎、台大文學獎、台積電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等。合著《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結痂週記:八仙事件 他們的生命經驗,我們不該遺忘》。   推薦序   她的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景深   李桐豪 推薦序   以書寫贖回  盛浩偉     Prologue ♦ 坦白講   ♦ 斜陽   ♦ 水人無水命 ♦ 我那賭徒阿爸     輯一  成、住   ♦ 母親的工作   ♦ 站前大飯店   ♦ 不在的父親:勞動者的□□   ♦ 包裹之城   ♦ 車貸林小姐   ♦ 擱淺顯影   ♦ 卸殼   ♦ 我喜熊     輯二  壞、空   ♦ 陪病時光   ♦ 改變人生這一

年 ♦ 我不是台北女生 ♦ 爭吵 ♦ 交換日記 ♦ 毀壞   ♦ 新年快樂   ♦ 入夢   ♦ 遺物之書 ♦ SPA ♦ 髮的記憶 ♦ 這一站下車   END   ♦ 自己的房間   跋   死亡迫使我們講話   印卡 推薦序 她的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景深 李桐豪(作家)   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跨年倒數最後幾個小時,我在公司附近的咖啡館見著了佩津。   在新加坡讀MBA的她回來過新曆年,問她新的一年即將來到,可許了什麼新願望?「我不許願,今年發生的事情,讓我對跨年非常恐懼。去年,媽媽得了癌症,跨年的時候,朋友一樣要我許願,說哀傷的一切都會過去的,結果一跨年就來一個更大條的……我已經

不會對未來有過分的期待,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有什麼會發生。」   佩津口中講的更大條,是指去年一月一日,罹癌的母親在家燒炭自殺,「我回家一發現第一件事是在我們的朋友群組講這件事,我丟訊息說,幹,我媽好像燒炭。他們就問還有沒有呼吸?趕快送醫院!我說,硬掉了。」   她說,那時候,警察男友還沒變成前男友,面對這種事,心裡已經有一個SOP,身邊有人陪著,通報、葬禮、拋棄繼承、除戶……後事很快就處理好了。時值農曆年前後,她在母親住處整理遺物,發現一疊發票,有一張發票是她去旗津散心買的波士頓派,消費金額一百五十塊,一對獎,中兩百元,兩相扣抵,賺五十元,她擠出笑容說,這應該是母親給她的過年紅包。   這

件事同樣寫在佩津的《卸殼》,該書行文基調,一如坐在我面前的她訴說往事的口氣,淡淡的,冷冷的,情感上自我壓抑、自我克制,甚至有點自嘲,娓娓道來一個家庭的成住壞空。書中交代,小學校園作防空演習,小一、小二的女生,認識的字不多,以為「防空警報」該寫成「皇宮警報」,因為童年的記憶跟在皇宮也沒什麼兩樣:她在國賓飯店喝下午茶,穿著品味無懈可擊的母親調教著她的餐桌禮儀,嘴巴含著食物時不要講話、舀湯的順序是由外而內……她像個公主一樣被嬌生慣養著,印象中,家中堆滿禮盒,母親時不時要她拿一盒腰果去學校送老師,或者給同學吃,如此才不失禮數。   母親在娘家家族企業當會計,後來不顧家人反對,和心愛的男人結婚,生下了

她。婚後,父親嗜賭,欠下千萬賭債,母親和父親離婚,父親離家,母親一個人開旅行社,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但後來又幫親人作保被倒債,房子被拍賣,一無所有的母親,流浪在大賣場當清潔工,佩津大學寒暑假最怕回高雄,寧可一個人待在宿舍,怕不知下來又是什麼奇怪的狀態,「那時候最讓我感到煩心是家裡房子沒有了,我媽跟我借存摺,我拒絕,她很受傷。對我來講,跟我們家裡互動充滿壓力。」   二○一二年,在台中工地打零工的父親意外身亡,年僅四十八歲。二○一九年母喪,年僅五十五歲。眼看自己就要滿三十歲了,所謂三十而立,就是一個人佇立在人生的十字街頭,不知何去何從,「一直以來,父母的狀況會讓我很害怕被拖累,我知道接下來我不

會再有潛在的風險了,其實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但同時也告訴自己,從此之後,妳再也沒有人可以怪罪了。這種事情你很難跟同輩的人講。聽他們抱怨爸媽時的心情是很奇怪的,因為你不能跟他們說,至少你們還有父母可以抱怨啊。」   無父無母,無牽無掛,自由某種程度跟孤單同義,去年春天,她一個人來到新加坡念商學院,明明生命中最沉重的負擔卸下了,但心裡總是空蕩蕩的?她在課餘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寫下來,一周規定自己寫一篇,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靠這樣的方式度過時間,「以往是不大讓身邊的人知道家裡的事,怕他們知道會很有壓力、會嫌棄,但後來想想也許有人會碰到跟我一樣的事,畢竟這是我們這個年紀很容易遇到的事情,家中長輩身體

有恙,大家的人生都被迫慢下來的,內心的焦慮很多的……」家醜外揚,寫成文字,集結成冊,無非是如果你知道發生在我身上的事,那麼有類似際遇的你也許不會這麼孤單,也許會覺得安慰一點點。   佩津和我在壹周刊曾經共事,同樣負責人物採訪,寫眾生百姓的「坦白講」、寫苦勞大眾的「後來怎麼了」,她學生時期關注社運、學運,做這樣一份工作極有熱忱,她很執著,認真,對人有同理心,某個六百字小人物故事採訪,她打了三萬字的逐字稿。如今角色互換,採訪者變成受訪者,她坦白得驚心動魄,某些段落讀來,不免要在心中深吸一口氣:「這個你也寫出來?太苦了吧。」她善待他人,但對自己比誰都殘忍,把自己身上一層皮都扒下來,但她並不抒情,也

不訴諸同情,出版市場從來不缺家族書寫,但孤女追憶高雄媽媽、台中爸爸的家變往事,她借助社運和學運學來理論,試圖去回應母親下半生對生命的那一句叩問:「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卸殼》是做工的人,做工的女人,和她女兒的《俗女養成記》,母女的生命故事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景深,何以力爭上流的人,最後還是向下漂流,還是翻不了身?   那個跨年的會晤結束前,我感慨因為整本書寫得疏離而冷靜,更不敢去想像那個情感的核爆現場有多慘烈和驚心動魄,努力不讓一滴眼淚不掉下來,比公司樓下停車,挪開一輛機車需要更大的力氣,但佩津依舊是淡淡地說:「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策略吧,我很習慣把情感都壓抑住。」   「人到後來都會變

得很麻木的,不去急於去節哀,哀傷不用節制,哀傷是很珍貴的禮物,哀傷不是感冒,不是拿來治癒的,哀傷來臨時,你要好好感受哀傷的來龍去脈,想哭就哭,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在哀傷的情緒,就花多少時間。」當下我想這麼說,但我沒說出口,只是說聲「新年快樂」就互道再見,但在這邊我說了,祝福這本書,也祝福佩津。 自序 坦白講   二○一二年的五月,我正在聲援死刑犯鄭性澤的記者會中,電話響起,我躲到廁所去,接起電話,電話那一頭的人是警察,他告訴我,我十年來未曾見過的父親剛剛過世了,因為一場工安意外。   二○一九年,一月初始,推開家門,我找到了母親,她躺在地板上,周邊散佈著她的診斷證明書、藥物。空氣中瀰漫著淡

淡的煙燻味,我碰觸她,冰冷而僵硬。我知道,她已經離開了。   從那一刻起,我是一個人了。   四十八歲、五十五歲,父親與母親的生命就停在這樣的歲數,而我的年紀從二字頭來到三字頭。   從大學畢業後,我換過幾份工作,最後以寫字維生,透過一只錄音筆竊取他人的人生。   很多時候,我並不知道怎麼跟人介紹自己寫什麼字,總半開玩笑地說:都是些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因為名人與成功總是那樣遙遠,但只有失敗與悲傷,是我們彼此共有,也終會遭逢。這些受訪者的故事尚未走遠,而這一次,輪到我寫自己了,由我來寫出自己的坦白講。 【車貸林小姐】 母親說,債務找上門了。 午餐時間,傳來Line的通知聲,原以為是

工作上的緊急事項,趕緊低頭滑開手機,卻看見了母親的訊息。在讀取訊息的這一頭,同樣亮著的螢幕是乾麵店裡的電視,播映著富商脫產、羈押的新聞。待到手機的螢幕暗去,將手機放上桌面,我拿起筷子夾取老闆送上來的黑白切,蘸抆海帶與豆干旁的辣椒醬,視線因為嗆上來的辣而模糊。 從背包裡取出零錢包,遞出硬幣,老闆用沾濕的手接下。步出乾麵店,迎面而來的是夏日厭倦的氣息,淹沒城市之中的上班族面貌。這裡是市府前的交會點,站在交叉路口,人們急著錯身而過,生活如常。 想像有一個攝影機從旁記錄自己的人生,影帶中會有著什麼樣的畫面?負笈北上的少女、北漂工作的輕熟女,逾十年以來,都在異鄉打拼,期待有一天返家,然後被狠狠摔裂。應該

要有「整人大成功」的牌子吧。忍不住這樣碎念著。 過了馬路,再次被人流吞沒進去。 只是現實裡,每一個轉折都不是整人的綜藝套路,而是真實存在的境遇。在生活中更多的時刻,我是拿著鏡頭,躲在後頭面對著他人的人生,竊取每一個人的故事,看著每一個老天爺開出來的玩笑。 「終於啊。」忍不著這樣想著。 此時,通訊錄中的保險業務員傳來訊息,說:「明天我們約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店,一起吃個午餐吧!」 隔日,待午休時間一到,整層樓的燈熄滅速度比站起身還要更快。走出公司,到了較為安靜的簡餐店裡,店員遞來菜單。「鴨胸義大利麵,謝謝。」食畢,對座的業務員遞來保單,上頭寫著名字、出生年月日,下頭是密密麻麻的險種名稱、代號、保額,

最後一行則是數字們加總的保費,整張紙上,最常看見的字眼是「安心」、「平安」與「健康」。 「這是妳的,然後另一份是媽媽的。」 正當業務員在細細解釋著,一旁附餐的紅茶冒起汗來。這裡是醫療險,下一項是意外險,後頭附註著的是定期、終生,不同的額度,相對應的是等比例的保額。業務員的手指飛快地在iPad上點擊,「如果覺得保費太貴,我們也可以換另一種險種,會比較便宜。」 計算機上打出的數字,比我一個月的薪水還要來得多。 我逐漸已讀不回業務員傳來的訊息。 ● 朋友捎來訊息,問道:「能不能去住妳家?」 我問:「哪裡的家?」

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物品是靈魂的碎片,整理是重生的過程

為了解決遺物整理師薪水的問題,作者廖文君 這樣論述:

  真正的整理,不是斷捨離,也不是極簡主義,   而是一個面對自己的功課,一個看見自己的方法。   藉由整理物品療癒內在、走進內心,   讓整理校準你真正想要的人生!   整理真正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   透過物品看見人生,讓你回到你最真實的樣子,成為你自己!   整理,從來不僅局限在物品,更多的是看不見的心念。你擁有的每件物品就是你的靈魂碎片,當一片一片拼湊出來時,就像在看一場電影,關於你的生命旅程。   物品跟主人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只是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就可以拯救世界?物品就像一面明鏡,反映出使用者的狀態,整理與打掃是生活中的禪學,每個動作都在與內心對話。   ‧只要丟

丟丟,人生就會真的變更好嗎?我們的幸福是由物品數量決定的嗎?   ‧為什麼不管如何整理還是覺得很亂?   ‧為什麼有些物品永遠會「被丟掉」與「被再次購買」?   ‧物品的多寡及整齊度真的會影響我嗎?   ‧整理與收納的「技巧」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我丟掉的東西到底去了哪裡?   ‧為什麼有些人東西已經很少了、看起來已經很整齊了,但似乎還是有什麼在困擾他?   ‧為什麼不管如何整理,整個空間還是感覺不太舒服?   整理不只是方法,也不只是心理層面,更多的是對宇宙萬物的理解、永續共生的思維。作者融合學習經驗及人生概念而發展出的這套「人生整理課」,要教你從「整理」看見自己的思考方式。她要打破收

納與整理技巧的迷思,教你從覺察身邊的空間及物品來清理出內心的明淨,教你從編寫「夢想藍圖」開始,檢視每個意識的延伸與影響,逐步建構並看見真實的自己,實現夢想人生。   若只是打掃與收納,有許多專業整理師、收納顧問可以協助你,但人生的整理,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決定。讓物品支持你成為你自己,這條整理之路,是找回真實自己的重生過程。   金句摘錄   ▎整理不是讓生活變美,而是讓我們認出生活中的美。   ▎灰塵,是來自於神的提醒。   ▎不整理也沒關係,因為需要整理的是──自己的內心。   ▎如果沒看到物品背後隱藏的故事,那麼「丟東西」就只是把過錯推到物品上的「逃避」行為而已。   ▎混亂

與整齊沒有標準答案,重點在於你的感受。   ▎我們錯把「愛自己」認為是花錢就可以得到的物質享受,我們錯把「好的人生」認為是過著用錢堆積起來的生活,以為花錢得來的小確幸就是愛。      ▎拿掉物質的標籤及我們以為的,那些以為是「愛自己」而買的東西,才是真的需要被整理的。   ▎有些人不斷追求「極簡」,事實上,應該追求的是夢想,而不是物品的多寡。   ▎所有往外尋求的東西,都是為了填補內心的洞。   ▎不產生令其他生靈困擾的垃圾,是一種溫柔。   ▎每一筆花費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知道自己是誰的人,不需要鎂光燈,他自己就是光,即使樸素與簡單,都能夠照亮別人。   ▎我們整

理的是人生,而不只是物品。   ▎成為你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希望的你。 名人推薦   Phyllis(《零雜物》作者)   廖心筠(收納教主)   賴庭荷(衣櫥醫生)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林靜如(律師娘)   唐嘉鴻(建築療癒師)真心推薦   作者簡介 廖文君/人生整理教練   曾旅居日本與美國,27歲開始踏上身心靈追尋的道路。現為自由接案的行銷策略顧問,並擁有「家族系統排列療癒師」資格認證,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是日商台灣分公司的社長。因實踐環保及永續的生活方式,針對人與物品及自然和諧的關係發展出「人生整理課」,並創造出「活得幸福」的工作方式。   目前也致

力於推廣生態村的交流、友善土地及海洋、公平貿易、動物保護的概念。對毛茸茸的動物沒有抗拒力,是個喜歡嘗試新事物的靈魂,並學習在每個生活點滴中看見愛。   「文君•Miranton」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wenchun.miranton   〈作者序〉我們都已準備好重新去思考人生 〈前言〉物品是靈魂的碎片 整理的真相與本質 物品藏著宇宙的祕密   【第一章整理是重生的過程】 第一節眾神的拼圖 展現自己的力量 ◆人生整理課的三個步驟 「囤積」背後的故事 現在就是最好 ◆整理之路的完美宣言之一 物品的價值 灰塵與時間   第二節看見真實的自己 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圖 大

腦神經元 ◆整理之路的完美宣言之二 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 太極與平衡 ◆「太極陰陽」圖   【第二章理想的居住空間】 第一節靈性與物質文明的交替 文明法則史學 ◆「文明法則」圖 共生、共享、共有 物品的排毒期 ◆感謝過去的步驟 愛,沒有不同 螺旋與平衡 ◆「螺旋」圖   第二節空間能量與神聖風水 堪輿術 ◆整理風水的步驟 風水與人的關係 機能與形體 循環與平等 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圖   第三節編寫夢想藍圖 給宇宙一張夢想清單 ◆放下限制宣言 何謂幸福人生? 回家 ◆居家規畫四步驟 ◆「居家使用空間」表 自己的空間 我們都是宇宙的孩子   第四節創建個人定位 放手的力量 接靈魂回家 當個叛逆

的人 與內在小孩相遇 身之美 ◆「5S管理法」圖   【第三章整理的黃金法則】 第一節壓力的生成 未竟之事 ◆清掃靜心的步驟 幽靈訪客 ◆整理之路的完美宣言之三 脈輪失衡 ◆「脈輪」圖 收納是壓力的來源 那個不是你的   第二節界線的重要 留白 公共空間的定義與使用 ◆「空間領域區分計算」圖 ◆放下對物品的依賴宣言 ◆我值得擁有宣言 空間裡的其他住客 ◆「自己與自己之外的關係」圖 受害者的越界 對自己的承諾   第三節為什麼要花錢買垃圾? 免洗物品的救贖 垃圾的代價 為什麼要愛地球? 自由與限制 不選邊站的生活 ◆「5R」圖   第四節關於「擁有」這件事 錯失恐懼症 別人的東西 為什麼想要「有

」? ◆「擁有與占有」圖 商業行為是真正的公益 ◆購買原則 心動、心靜、心定   【第四章活在力量聖地】 第一節跟世界和解 能量之爭 流動 聆聽 看得見與看不見   第二節萬物皆有靈 家庭小精靈 靈性即生活 ◆整頓靜心的步驟 讓物品去旅行 ◆讓物品離開的步驟 ◆「丟垃圾也可以行善」圖   第三節物品的排列重演家族故事 內在的多重人格 家庭故事與生命的意義 ◆整理之路的完美宣言之四 什麼是真正的家?   第四節屬於你自己的旅程 藏在美麗藉口裡的失衡 愛得像狗,活得像貓   〈後記〉未完待續…… 〈附錄〉相關參考資訊     作者序 我們都已準備好重新去思考人生   當你翻開這本書時,表示

我們開啟了一個特殊的緣分,就如同這本書的起源,是來自於意外的旅程。關於整理這件事,我只是跟著人生的流動往前,而宇宙提出了寫作的邀約,所以我做出了挑戰與突破,讓這樣的經驗為我開啟了新的一扇門。   就像我一直以來專注在與物品的交流上一樣,在寫作的過程中發現文字也是有它自己的靈魂與個性。每一個文字裡涵納著溝通的聲音,而抑揚頓挫的形體展現了萬物的縮影,身在其中的我成為了那個說故事的人。只是想著、看著,然後把它寫下,而這個故事裡說到了你,也說到了我。整理跟生活有關,也跟這片土地有關。   所以,為什麼要寫這本書?也許就像你為什麼會看這本書一樣,有些訊息可能是來自於靈魂的指引,也許⋯⋯我們都已經準備

好要重新去思考人生。   生命中遇見的每個物品都是靈魂的碎片──物品是「當下」去用,而不是「累積」來用,因為心的感受存在於當下。就像閱讀文字一樣,這個過程是讓身心走向愉悅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內在情感與靈魂本質交流的時刻。如果你願意,請把這本書從開始看到結尾,讓這個故事可以展現它的面貌,並被完整的訴說。   就像音樂一樣,文字帶著不同的旋律交織成美麗的畫面,而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這個旅程中看見自己。   讓自己回歸到真實的自己,並走進理想的人生,是人生整理課這個系列的主軸;而當你能夠走上這條道路,就會發現對自己而言重要的祕密。   我只是在這邊說著,而你想要的──會從你的心裡開始發芽。  

 關於這本書,有千言萬語的感謝。   感謝我的父母與家族的血脈,他們給了我血肉之軀去體驗人生。   感謝啟發我的人與我所有的老師,他們給了我許多智慧去學習。   感謝所有參與過整理課的朋友,在你們身上,我看見了美麗的故事。   感謝參與這本書出版的相關人士,因為有你們,才能讓這個訊息更多的被看見。   感謝一路支持我的人,讓我得到了很多的愛。   感謝曾經傷害我的人,讓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   在人生當中,沒有一個人事物是不需要感謝的。而最重要的是,我想要感謝自己願意讓自己走到這個當下,創造出不同的經驗。   而正在看這些文字的你,謝謝你願意用你的時間來閱讀。 前言 物品是

靈魂的碎片   你好,我是文君。   謝謝你翻開這本書。在我們開始之前,有幾件注意事項我想先說明。請容許我稍後再自我介紹,而且我的重要性不會大過於你。   是的,就是在閱讀本書的你。   這是一本不同於單向性閱讀的書籍,整個過程會像陪在你身邊一起進行整理一樣,藉由感受性的合作方式來闡述一個美麗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屬於你,也屬於我,所以,我想邀請你與我一起準備好自己的心。   在閱讀本書的時候,若是你感受到任何的沉重或不舒適,不管是來自於當下的環境,或是生活中累積的痠痛,我都建議你可以暫停一下,閉上眼、深呼吸,然後吐氣,讓那些壓力及身體的緊繃離開這個當下。   這本書,是來陪伴你的。

  讓你可以在生活的片刻裡感覺到放鬆及支持,並藉由文字的媒介走進不同世界的輝煌旅程。你是這本書最重要的主角,而這本書的閱讀方式與節奏,就是跟隨你的心……你可以選擇用自己舒服的步調來進行,也可以隨時停止閱讀。在每個重要時刻,都記得好好的向內問問自己。   讓我們想一想,為什麼這個世界突然開始流行「整理」這件事?   西元二○一二年之後,世界末日不再流行,反而流行起不斷丟東西的風潮,各類整理、收納、丟東西的書籍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出,並搭上心理學所說的「放手,人生就會過得更好」等言論。於是乎,只要丟丟丟,人生就好像會變得更好,而東西越少,人就會越幸福?我好奇,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只是這樣子嗎

?   在許多疑問中,我思考的是,如果只是這樣,那什麼都擁有不了的人,譬如說那些物質貧乏國家的人們,不是應該更幸福?如果只是這樣,那一開始就不要擁有,不是更加幸福?   整理的真相與本質   讓我們誠實的問問自己:   ‧物品真的可以跟幸福畫上等號嗎?   ‧環境真的可以跟幸福相提並論嗎?   ‧我們的外在真的可以滿足內在的需求嗎?   ‧也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但僅只是這樣嗎?   就讓我們安靜的回到自己身上,然後問問自己的心──真的是這樣而已嗎?還是有什麼藏在背後?然後,我的內心浮現一句話:   「說穿了,物品只是一個藉口,不是嗎?」   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話,還有那些被隱

藏的情緒,才是我們需要看清楚的。需要被抽絲剝繭的,是隱藏在物品之內的故事。物品只是一個媒介,是表象、是工具,並不是全部。   真正的主角並不是物品,是你、是使用者、是人類,就讓我們拿掉模糊的濾鏡,好好的看清楚。有時候,人們擁有的物品就像是麵包屑一樣,散落在生命的路上,每一點、每一滴都帶著我們通過小徑,需要仔細的跟著走下去,才會帶你看到真實的故事與人生畫面的全貌。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耐心及很多的愛,若是要理解真相,還需要更多的勇氣。就讓我們一起回到生命的本質、回到物品的本質上。深吸一口氣,然後放鬆,一起來好好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什麼叫做「整理」?   ‧如何定義「整齊」?   引申日

本企業環境塑造方案裡的5S管理法,藉由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教養(SHITSUKE)五種行為來創造愉快的環境,以提高效率、品質及滿意度。這是針對企業、工廠、公司環境的管理,而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提高環境舒適度。   當中,「整理」被定義為:區分需要及不需要的東西,對需要的進行管理、不需要的進行處理。人類的生活模式跟這五種行為息息相關,所以整理不會是單獨的一件事,所有的行為環環相扣。   在本書的實際操作章節內,我們會一起整理。當你開始動手之後,就會更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整理。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動手做永遠比只是看或聽來得重要許多。

  接下來,如何去定義「整齊」?我相信這會有很多種說法,讓我們用比較可以具體描述的方式來說明。一般來說,整齊是擁有條理及組織性,並延伸出一定的順序、一致化及穩定性,也會有一些組織上的變化及意識上的協調。簡單來說,整齊是一種「感受」,跟上面所形容的「秩序」有關,但不一定跟數量有關。而感受表示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方式,所以,整齊是一種符合自己所認為的「秩序」而得到的「感受性體驗」。   讓我們想像百貨公司的超市,有著分門別類的順序及同品牌物品放同一區的一致性,平穩的擺放方式會讓人感覺到整齊而舒適。若這時剛好有工作人員推著未上架的物品準備補貨,並隨意堆放著沒有秩序的商品,就會讓人感受到混亂。

  從無秩序到有秩序的過程,就是一般人認知的整理。   而適當的配置讓環境產生秩序感時,就可以統稱為整齊;反之,隨意的混亂就可能讓人感受到不舒適,若是又有灰塵或髒汙,就可能被稱為髒亂。   接下來,我要問你一個本質上最重要的問題:   誰去做評分的那個人?   讓我們在這邊停一下。當你聽到這個問題的第一瞬間,想到的是誰?是「你自己」,對吧?如果答案出現的不是你自己,可能表示有些謎團需要釐清,這點在後面會再詳細談到。為什麼答案會是「你自己」,而不是別的?因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什麼是需要、什麼對你來說是不需要。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秩序感,就像是自己的喜好一樣──你可以有喜歡的顏色、興趣及食

物,也可以有自己的審美觀及自己認為的整齊。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不同,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就是為什麼當家人亂丟你的物品時,你會生氣;這也是為什麼當別人說你的房間很亂、需要整理的時候,你會不開心。因為,整齊的感受是從「人」所在的位置去決定的,沒有任何人有權力去干涉另外一個人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你怎麼想、你怎麼感覺。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喘口氣,關上他人對自己的指指點點。   回到安靜的內在。如何回到真實的你自己,是「人生整理課」最重要的主軸。看到你的本質並讓力量回到自己之內,只有你才是最重要的故事。這本書不談收納,而事實上「不整理也沒關係」,故事的主角永遠是你,

不是物品,也不是環境如何。真正需要的是去思考與觀察,用眼睛看,並用心去感受。   如果沒看到物品背後隱藏的故事,那麼丟東西就只是把過錯推到物品上的「逃避」行為而已。   你要知道,每個人的生活形態已經是他當下最佳的生存本能,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一直丟東西,而是好好的問自己,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到目前為止,這不是一本你看完就會瘋狂陷入丟東西的書,而是回歸到書的本質。身為一本書的功用在於傳遞訊息及協助閱讀者,讓這樣的資訊變成你的養分,並用文字支持你來分享美好。   讓自己回到自己,讓物品回到它的本質。看到物品對人類的愛,看到自己的豐盛,然後撥雲見「物」,藉由整理看到更美好的自己。   真正的

整理,不是丟東西。   而是藉由物品看到人生,讓你回到你自己真實的樣子。   讓你成為你自己。   物品藏著宇宙的祕密   「來到你面前的,都是來渡化你的」,可能是一個人、一件事,甚至是一本   書。這是我這麼多年來跟「整理」打交道最大的心得。物品從來不只是構成它本身的材質、形體及顏色而已,它們承載了這個宇宙的祕密,幻化成動人的故事,然後藏在一般的物品當中。我們需要一層一層的剝開幻象,每看到多一點,就更認識自己一點。我常常覺得,一個人擁有的物品就是那個人的靈魂碎片,當一片一片被拼湊出來時,就像是在看一場電影,關於這個人的生命旅程。   物品從來不只是物品而已,它們記錄(Record

ing)著許多的回憶、情感與說不出口的話。在我眼裡,每一個物品都擁有生命,它們如實的「記錄與播放」曾經發生,以及正在發生的故事。   接下來,容許我用一些篇幅介紹自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這本書是互動且需要我們一起合作的故事,基於這個原因,我想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   在一般填寫職業欄的空格,我可能會寫上:行銷或自由業。若在一般工作場合的說明,我會說:國際市場策略顧問。但我從來不喜歡被定義成目前任何已知的代名詞,以上的職稱只是符合制式的標準,對我來說是方便及精簡的回答;而實際上,這只是我的其中一個面向,就像一個物品可以有多種的使用方式,依據它的多元可以被定義成不同的分類。   讓我用一個杯

子來舉例。若以使用目的區分,可以分成以下幾大類型:   (1)製造目的:是提供飲用的器具,歸類成廚房用品。   (2)功能目的:因為製造時加入了特殊的材料,讓物品有健康功效,歸類為健康商品。因為有功能性的原因,可能是透過贈送或收禮而放置在家中。   (3)價值目的:若是高價值的品牌,比起使用,更適合觀看或收藏,可能就被歸類為擺飾或增值品,而增值品可以想像成貴重物品或錢的替代品。   (4)回憶目的:可能跟某個人、某件事有關,不考慮拿來使用,就變成紀念品;而物品的相關人士若死亡,就變成遺物。   (5)信仰目的:使用於宗教、身心靈儀式,或是曾經被某位高僧等人使用過,成為能量物品,需要特

別收納及清潔。   (6)替代目的:因為手邊剛好沒有某樣物品,就拿別的物品來使用。杯子可能變成筆筒、小費箱,甚至是花盆,這樣用品就變成「替代目的」這一類了。   既然一個杯子可以「無限」的使用,那一個人的工作呢?我會把工作定義成一種「能量交換」,不管是腦力、勞力、心力,都是一種付出能量的方式,而交換回來的,可能是金錢、物質、體驗。所以,一個人可能是顧問、講師、作家、義工、女兒,收到的可能是金錢、美食、按摩、流浪動物的抱抱及家人的愛。   不管我自己有多少工作的面向,我就「只是我自己」而已。在此,根據你的使用目的,我則是本書的作者;但更重要的是,我是跟你一起說故事的人。在整理的道路之上,人

人平等;真正的整理,只有自己可以幫自己。在整理的旅途當中,我更像是一個導遊,為你介紹路上的風景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讓你知道,原來每天的覺察與物品的相逢,都是離神最近的地方。追本溯源,整理從來不只是物品的留下或送出而已,他是一個面對自己的功課,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她也是一個看見自己的方法,就像日常點滴中的支持。   整理,從來不僅局限在物品,還有更多在於看不見的心念。   讓我們把時間往回推:當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人生整理課」呢?對我來說,完全就像是愛麗絲不小心掉進了兔子洞,是個意外的旅程。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出來演講,還因此開始寫書;我只是想幫助自己,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其實只是想「做

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已。然而,長久以來,我也以為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大學畢業之後到日本留學,取得專門士資格之後,馬上就被挖角到日本的公司,那年我二十五歲。而我二十七歲的時候,已經是日商台灣分公司的社長,以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來說,有優渥的薪水及令人稱羨的職位,出門有司機接送,吃的是高檔餐廳、住的是商務套房,在物質上是很舒適的生活。   但我內心總是覺得,這沒有想像中開心,不是一種踏實、真實的開心。我一直不明白,我用努力得來的這一切,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違和感呢?一直到了二○一○年因緣際會踏上身心靈的道路,開始理解有更多的思考方式,回歸到自己內在之後,我才明白。   有時候,我們認為的「

努力」,其實是在「滿足別人的要求」。   一直以來的夢想及努力,是否是你自己想要的?     或者,只是接收了家人的期望或集體意識的標準?   我在二○一一年開始接收到「整理可以改變人生」的概念,看著書上的作法,認真的把過去的東西一一捨棄,當時完全體驗到環境跟一個人的狀態息息相關。而二○一五年在朋友的邀請之下,把我學習到的「整理」分享出去,除了當時學到的整理知識外,也融合了我的經驗。在多次進入不同人的生活環境及不斷的整理之後,我開始思考一些事情:   ‧我們丟掉的東西到底去了哪裡?   ‧有些東西為什麼永遠會「被丟掉」跟「再次被購買」?   ‧物品的多寡與整齊真的會影響我們嗎?  

 ‧整理的「技巧」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為什麼有些人東西已經很少了,看起來已經很整齊了,但似乎還是有什麼困擾著他?為什麼環境還是感覺不太舒服?   許許多多的疑問及為什麼,在我的內心發酵。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做了許多的調整、學習與沉思,然後我發現了「整理之路」──一個超越我的意識所能理解的世界,並融合生活過程及洞察真相的「人生整理」。   ◎案例分享   某次執行居家整理協助業務時,我們正在挑選要留下來的東西,我讓住家主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喜好來分類。他一邊挑選,一邊說:   「這個留下!」「這個丟掉!」   我在旁邊提醒他,記得要好好感謝物品,不是丟掉,而是送它們去旅行。當時,從我

的角度看到了傷心的畫面,是物品的悲鳴,內心浮出一句話:   「你的『丟』就像是屠宰場,而環境記錄著一切,物品記錄了一切。」   沒有帶著覺察的心,隨意丟掉曾經的自己,丟掉那些曾經支持過自己的東西,這樣的頻率被那個空間記錄下來,散發著自私與無情。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空間很整齊乾淨,但總是那麼冰冷,沒有溫度。   整理不只是方法,也不只是心理層面,更多的是對宇宙萬物的理解,永續共生的思維。身為一個活在地球生態環境的人,帶著靈性覺察的眼,用符合生命流動的心,活出幸福。這樣的整理已經不是什麼對物品心動的選擇,也不是東西少的極簡,更不是整齊而已,而是真實的把自己與萬物合一,成為一個觀察、覺察的整理心智

,能夠知曉自身,並進入內在寧靜的道路。這就是被稱為「人生整理課」的原因。   對我來說,名稱是什麼並不重要,那只是一個在娑婆世界的代名詞。重要的是回歸內心,撥開人生的迷霧,整理自己的心,並把力量拉回自己之內。   真實的力量是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自己都能擁有平靜。   我們都可以在乾淨、整齊、少物的地方放鬆自己,而人生整理課是讓我們學習放掉身外之物,真實的做自己,並讓力量在自己之內。有一天,就算是自己身處在垃圾場內,一樣可以打坐冥想,因為,在「自己的意願」之外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干擾自己。   我在二○一七年開始受邀演講,宇宙的流動讓這樣的訊息在短時間之內就展現能量,場場爆滿的情況讓我不得不

把這些訊息用文字記錄下來。一路以來我都可以感受到物品支持的力量、所有參與者的愛,以及現在正在寫書的我與正在閱讀的你,我們都在整理之路的流動之中看見對方。當我受邀到學校、醫院、身心靈教室、生態活動教室等不同場合,更看見了整理的力量。這種「照見」自己的方式,冥冥之中就像是為了不會說話的物品發聲,並看見不同的世界。   這本書是要分享從整理看見自己的思考方式,打破技巧的迷思。若是打掃與收納,有許多專門的整理師或居家收納顧問可以協助你;但人生的整理,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決定。把力量放在自己之內,這個整理之路是外在的你(環境與擁有的物品)與內在的你(靈魂與心智)對話的過程,是人生的工作。   當「工」

遇上內外的自己(人),就變成「巫」,意指與神相遇的人們;而「作」就是由人使用乍(工具或物品)來創造。若是沒有內外相交流的人,工,僅指巧妙多用的器具,缺少了溝通,只剩下技巧,而技巧只是一個過程,不是解決的方法。   只有與內在神性相遇,才能真實的活在「當下」的現實之中。   整理的工作就是,人與物品共同創造出「與內在神性」的對話。   讓物品支持你,讓你成為你自己,這個整理之路是看到真實自己的過程,而這本書的精采包含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