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次數頻繁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進口次數頻繁查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呂建毅,前進新大陸團隊寫的 新貿易時代:從兩岸跨境電商到全球市場 和張劍光的 中國抗疫簡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進口低價包裹免關稅半年僅限6次- 財經 - 中國時報也說明:財政部關務署自7月1日起於「關港貿單一窗口」網站新增「進口次數頻繁資料查詢」作業,提供民眾查詢尚可享有進口低價免稅貨物次數(每半年度限6次)。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澤宇文化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管理科學系所 林君信所指導 陳貞燕的 web2.0網路行銷技術商業效益之實證研究 (2009),提出進口次數頻繁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交網路、Web 2.0、網路社群、病毒式行銷、週期效應、遲至效應。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資訊傳播學系 阮明淑所指導 江慧娟的 大學圖書館圖書編目委外作業書目品質管控及績效評估調查 (2003),提出因為有 大學圖書館、編目委外、書目品質管控、績效評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進口次數頻繁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進口次數頻繁無免稅額優惠詳細說明 - DPEX則補充:財政部關務署表示,「關稅法中進口次數頻繁認定原則」自106年7月1日實施生效,所稱進口次數頻繁規範如下: 一、 多數民眾不清楚貨物報關進口(含一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進口次數頻繁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貿易時代:從兩岸跨境電商到全球市場

為了解決進口次數頻繁查詢的問題,作者呂建毅,前進新大陸團隊 這樣論述:

  這本書提供給讀者   ◇全面認識兩岸跨境電商運作的邏輯和技術,從中發掘臺灣產業的機遇與挑戰,提供中小企業主制定商業競爭策略   ◇詳述從大陸跨境電商進口流程到兩岸物流往來,兩岸跨境商業電商容易通,並能從中找到臺灣作為自由貿易港優勢   ◇大陸與全球跨境電商平台一把抓,臺灣商品走出去,大陸優質商品走進來   ◇整合大陸供應鏈優勢玩轉全球市場,打開世界商貿無界化,電商布局海外市場 本書特色   ◇中小企業主制定電子商務轉型、商業競爭策略重要的案頭書。   ◇快速從大陸跨境電商進口流程到兩岸物流,兩岸商品交流非難事!   ◇大陸與全球跨境電商平台一把抓,整合大陸供應鏈玩轉

全球市場,世界商貿無界化,布局海外市場   ◇加贈—翻開書衣,全球跨境電商地圖完整批露   ◇加贈—詳見附錄,中國大陸優質貨源網全都露  

web2.0網路行銷技術商業效益之實證研究

為了解決進口次數頻繁查詢的問題,作者陳貞燕 這樣論述: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web2.0的創新應用,網路虛擬社群的網路行銷效益成了各大中小企業最重視的議題。綜觀過往研究,多半以問卷調查或是實驗室模擬的方式進行網路行銷研究,研究構面也多著重在消費者行為或是資訊系統構面。本論文不同於以往,採用於真實世界實際執行行銷企劃的方式,探討資訊行銷工具本身的行銷效益與影響因素。 作者透過文獻探討的方式,建立了一奠基於組織運算理論、社交網路理論、web2.0新式行銷工具應用的理論架構,並回顧關於網路廣告、網路行銷效益衡量等文獻以確立本論文衡量指標的選取。 本研究方法偏向質性分析法,作者找尋了一家以進口咖啡豆批發給各餐飲通路為主的中小企業做為本

研究合作廠商。針對其市場及競爭力分析擬訂一系列的網路行銷計畫,並實際執行、管理之。為獲取關鍵績效指標,作者嵌入google analytics以記錄合作廠商的官網流量統計數據,並經廠商授權獲得後台交易金額與件數等資料。利用統計軟體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以檢視網路行銷效益。最後以過往文獻回顧的方式探討影響網路行銷的成敗之因。從社交網路結構中影響病毒式行銷的三因子進行資料剖析。 研究結果發現,網路使用者瀏覽活動訊息的行為存在明顯的週期效應,且消費者對行銷活動的注意與感知存在遲至效應。但目前最熱門的facebook、plurk則可有效即時於第一時間發揮最大效益,故遲至效應較不明顯。此外,相對於舊

式的網路廣告或是部落格,將實際人際關係線上化的facebook、plurk等網路社交網站,較容易發揮網路行銷力量,提升網站流量。唯對交易金額與件數的影響端視活動誘因的強烈程度,並間接影響消費者轉貼訊息的程度。由此可知,網路行銷效益貨幣化的機制還有待未來進一步研究。 就病毒式行銷觀點觀之,經營種子數量是企業行銷最容易的方式,但是增加激活連結數量才是企業所追求的,因此如何取得平衡,是企業行銷規劃的重要考量。最後總結以下建議,第一,讓活動持續發燒是網路行銷成功的不二法門,因此成立專責部門專人全程管理網路行銷,當是公司網路行銷不容小覷的重要議題。第二,為增加社交網路黏著度,雖不用舉辦活動太頻繁,

仍應秉持活動不間斷的原則,讓網友或消費者能夠持續感受到公司網路行銷的旺盛企圖心。希冀能透過提供上述建議給予中小企業進行網路行銷時一些策略操作與組織結構設計的準則。

中國抗疫簡史

為了解決進口次數頻繁查詢的問題,作者張劍光 這樣論述:

  自有文字記錄的三千五百多年來,疫病的流傳成百上千,疫病的種類各式各樣,人類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一部與疫病作鬥爭的歷史。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已告別了對疫病無端的恐懼,也告別了將防疫希望寄托在巫術上的蒙昧時代,但中國歷史上的防疫智慧與教訓,依然值得今日仍處於疫情之下的我們回望與總結。   在書裡,作者將“疫”的時間線,拉長到了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三千五百年前,從疫病與巫術的話題引開,隨後是戰爭與瘟疫、帝王將相的瘟疫、中國歷史上的鼠疫、麻風與霍亂等逐步推進,更闢以專章講述“皇帝與天花”、“香港應對瘟疫”的故事,史料豐富扎實,論述精當嚴謹,是一部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抗疫簡史。   作者簡介

張劍光   1964年出生,上海嘉定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已出版著作《三千年疫情》、《唐五代經濟與社會研究》、《江南城鎮通史(隋唐五代卷)》、《中古時期江南經濟與文化論稿》等八種,其中《唐五代江南工商業佈局研究》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 序:三千年疫病的當代思考  viii 第一章/疫病與巫術  1 神靈與疫病的聯繫者——巫醫  3 甲骨文中的巫術  5 君王求助巫術  8 大儺逐疫  10 醫藥中的巫術成分  13 嚐便與割股

  16 神化的救疫活動  20 巫師的傑作:關羽製造了瘟疫?  23 第二章/戰爭、動亂和瘟疫  27 遠征南越的部隊大疫  30 疫疾助推王莽失敗  32 伏波將軍兩遇瘟疫  34 赤壁大戰中的疫病  37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42 諸葛亮遇到的疫疾  44 匈奴人與疫病  46 北魏軍隊的兩場大疫  49 南朝郢城大疫  52 侯景之亂造成的疫情  54 動亂中的瘧疾  56 第三章/帝王將相直面瘟疫  61 唐朝帝王宰臣常得疫病  64 宰相韓滉治血吸蟲病  67 宰相李德裕記錄恙蟲病  70 官員畏疫不願任職南方  72 第一家公私合資的傳染病醫院  75 皇妃碰上的流行性感冒 

78 肺結核要了皇帝的命  80 一位不召之臣的瘧疾  82 蒙哥汗以酒驅疫  83 疫病拖累元軍南征  86 第四章/中國歷史上的鼠疫  93 金朝汴京大疫:可能是一場鼠疫  97 萬曆年間的鼠疫大流行  99 李自成將鼠疫帶進了北京嗎?  103 吳江縣的肺鼠疫  109 乾隆間的鼠疫:人見死鼠如見虎  111 海島上的鼠疫  113 同治、光緒間的鼠疫  117 清末東三省鼠疫  121 第五章/皇帝與天花  125 皇太極畏懼天花  128 順治帝是怎麼死的?  130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134 同治皇帝的脈案  141 第六章/令人戰慄的麻風與霍亂  147 最早的麻風病 

149 兩位文學家的麻風病  151 大風起兮眉飛揚  155 誰傳入了真性霍亂?  158 光緒年間的霍亂  161 東三省的幾次霍亂  163 第七章/瘟疫與香港社會的應對  167 熱病:香港最早的傳染病  168 鼠疫襲港  172 天花流行和防治  175 麻風的消滅  177 一種新疫病:香港流感  180 新的挑戰:冠狀病毒  182 第八章/防疫抗疫思想的發展  191 《內經》中的「寒」與「風」  193 張仲景的六經八綱  195 葛洪的「毒癘之氣」  196 巢元方的「乖戾之氣」  198 劉完素的火熱說  200 張元素的靈活辨證  202 張從正的攻邪法  20

3 李杲的內傷與溫補  204 朱震亨的滋陰降火說  206 王好古的陰證論  208 吳有性的戾氣說  209 葉天士等人的溫病學說  211 清代對溫病學說的具體化  214 第九章/抗擊疫病:民族精神不可戰勝  219 守望相助:緊急抗疫救濟  221 及早檢查與強制隔離  225 人痘接種術  230 古代的衛生預防  232 後記  236   序 三千年疫病的當代思考   中國古代對傳染病肆虐給人類帶來危害的認識,有著一個艱辛的過程。其實有文字記錄的三千五百多年來,疫病的流 傳成百上千,疫病的種類各式各樣,人類的發展歷史,可以 說是一部與疫病作鬥爭的歷史。   我國有

文字明確記載的疫病從商朝開始,甲骨文中有「疾年」的說法,大概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戰國時期,疾病流行已很多見,趙國和秦國等地多次發生大疫。人們已經 認識到「四時皆有癘疫」,疫病是「氣不和之疾」,已能辨 別出傷寒、瘧疾、蠱、癢疥疾、麻風等傳染病。疫病流行,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逸周書·大聚篇》)抗擊傳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現。   一般來說,疫病往往是動亂和戰爭的產物,越是社會混亂時期,疾疫發病率就高,為害時間較長。相反,政治清 明,社會安定,雖然疫病仍會發生,但只要有正確得當的救 災抗疫措施,疫病流行的頻率就低,規模有限。東漢末年, 大疫一場接一場。桓、靈、獻三帝共70年,比較大的疫病流

行有16次之多,其中好幾次是全國性的大流行。曹植《說疫氣》談到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時說:「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大小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不穩,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疫病高發期。三國兩晉,疫病流行的次數約為35次,每5.8年就有一次疫病。南朝 共出現疫病13次,北朝11次。這時的疫病常與戰爭動亂相伴 隨,政府組織抗擊疫病的次數不多,疫病的流行肆無忌憚,人民在無助痛苦中生活。   隋唐五代共有疫病30多次。唐太宗時期,共有6次流行, 但由於社會安定,政府救災防疫措施得當,疫病對社會的影 響控制在最小範圍之內,一般都

是在一、二州之中流行。唐 朝後期至五代,藩鎮割據,戰爭頻起,無有效救治措施,疫 病來勢洶湧,常出現百姓「流亡遷徙,十室九空」的局面。   兩宋疫病前後共有51次,南宋流行的次數超過北宋。在 人口最為密集、流動人口較多的首都地區,疫病流行明顯增 多,南宋有20多次疫病發生在臨安府為中心的浙西地區。人 口密度過高,有利於孳生疫病,方便疾病的流行。因此在人 口密集的地方,衛生預防的意義特別重要。元朝大疫有30多 次,已出現一場大疫死90萬人的高記錄。   明清疫病的流傳達到高峰。明朝發生疫病約180多次, 分布在118年。明朝共277年,平均每2.34年中有一年疫病流行,每年發生1.54次疫病。

清朝共267年,據《清史稿》記 載,出現疫病的年份有134年,而實際清朝流行疫病的年份 肯定不止這些。明清時期的大疫病常常跨州跨省流行,對人 類生命危害嚴重。大疫過後,常常出現「死人無算」、「疫 死者幾半」的情況。   一般來說,一種新疫病剛流行時,由於人們認識不足,往往為害深重。明清時期的鼠疫和霍亂,就是其中最為劇烈 的二種。明朝開始爆發的鼠疫,只要人一看見死老鼠,馬 上就會「人死如圻堵」,最後「人見死鼠如見虎」。(師道 南:《死鼠行》)鼠疫嚴重的地區,一戶戶人家全部死絕, 有的地方一條街巷或一個縣城死掉一大半,「巷染戶絕」, 沒死的也早就嚇跑了。如山西興縣,崇禎間流行「天行瘟 疫」,早晨

發病晚上就會死人,甚至在一夜之內,全家盡死 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人與人之間互相戒懼,「病 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有專家估計,單萬曆七年至十六 年的鼠疫就引起山西、河北500萬人的死亡。清朝真性霍亂 剛流行時,從陸路、海路二個方向由南至北席捲中國,自雲 南、廣東一直傳進京師,「民多驟死,鄉村尤甚。其症吐瀉 轉筋,即時斃命,針刺醫藥百中僅活數人。問疾送驗,傳染 無已,甚有全家俱斃者。」(《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51) 隨著對霍亂認識的加深,人們防備意識的完備,疫病為害就 漸漸失去最初狂野的本性。   面對疫病,我們的祖先沒有被嚇倒,而是眾志成城,樹 立起必勝的信心,開展了前赴後繼的抗疫

救災活動。數千年 來,他們在災害面前高昂起頭,挺著胸膛,同疫魔進行著殊 死的鬥爭。上至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下至平民百姓,他們 同疫病鬥爭的精神可歌可泣。   歷代政府常常會採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救災措施,率領人 民抗擊疫病,如減輕經濟負擔是政府採取的最普通措施。百 姓染上疫病,需要醫藥救治,再按正常年景向國家交納賦 稅,實在是力所不及。因此免稅之類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在 一定意義上是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唐宣宗大中年間,江淮大 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寧軍等方鎮轄內,以前拖欠 政府的缺額錢物攤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後再行交納。所有 放免的租賦貢物,州縣必須在鄉村要路一一榜示,使閭閻百 姓能全部透徹地

瞭解。   政府編纂頒行簡便易用方書,並錄於木版石條上,在村 坊要路曉示,對疫病防治的作用更為直接有效。宋朝政府大 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播預防疫 病的知識。疫病流行時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經常採用醫 藥治療來對抗疫病,政府曾派出醫生帶了藥品到鄉村巡視。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春天,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流傳疫 疾,文宗頒詔說:「其疫未定處,並委長吏差官巡撫,量給醫 藥,詢問救療之術,各加拯濟,事畢條疏奏來。」(《冊府元龜》卷144《帝王部·弭災三》)責成地方官員親自下鄉 送藥,具體實施情況必須向中央彙報。   切斷傳染源,對病人進行隔離是最切實有效的一種措 施。夏商

周時期,隔斷傳染源以防止疫病繼續擴大的思想已 經產生。秦漢時期,對凡是感染疫病的病人,有一套檢查和 隔離措施。雲夢秦簡《封診式》中,講述了里典甲向上級報 告,發現本里人丙好像是患癘(即麻風病),於是展開了調 查,詢問患者本人。接著派醫生前去檢查,醫生根據丙的各 種特徵進行觀察,最後診斷他確是犯了麻風病,於是將患癘 病的丙送到癘遷所隔離,再進行醫治。說明早在秦代時期, 對麻風病的診斷有著一套報告、鑒定、隔離的完整制度,並 建立起了傳染病的隔離醫院。   歷代隔離的場所有二種,一為疫病到來後臨時性建立的 場所。宋神宗熙寧八年(1076年),杭州飢疫並作,染病 百姓不計其數。蘇軾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

坊,「以處疾病之 人」,實際是簡陋的隔離醫院。他招募僧人到各坊進行管理 治療,每天早晚,僧人們按時準備病人的藥物和飲食,「無 令失時」。另一種是常設的隔離場所。武則天時期,以前由 政府出面主辦,有專門官員負責的癘人坊,被改稱為悲田養 病坊。宋徽宗崇寧初年,設立了專門收養病人的安濟坊。坊 中醫者每人都要建立個人的技術檔案(手歷),醫治病人的 技術長短處都要記錄下來,作為年終考評的主要依據。   除病人外,接觸過病人者也要被隔離,因為他們感染上 疫病的可能性最大。《晉書·王彪之傳》談到永和末年,疾 疫流傳,「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 日不得入宮。」如果一戶人家有三人得同樣的傳染

病,官員 們即使無病,只因可能是帶菌帶病毒者,也要過百日後才能 上朝。這種措施,極為科學,它可以把疫病控制在最小範圍 之內。秦國還曾就外來賓客入城時,對其乘坐的馬車要用火 熏燎來防止病菌的傳播。1894年鼠疫在香港、日本出現時, 上海隨即對所有進口船隻上的旅客進行體格檢查,憑「免疫 通行證」入境,並建立了一些臨時性的醫院和熏蒸消毒站。   抗擊措施及時有效,疫病的為害就可以降到最低的限 度。預防隔離措施有力到位,疫病傳染源較早切斷,疫病流 傳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反復流傳的可能性就小。從科學性上 說,隔離病人和疫病接觸者,是最為簡便、有效的抗擊疫病方法。   衛生預防,也是抗擊疫病的有力措施。

夏商周時期,我 國已經產生了疫病預防思想。如在《周易》中,一再提到 在疫病未發生時,要確立預防疫病發生的思想和在精神上 作好準備。《乾卦》的九三爻辭說:「終日乾乾,夕惕苦厲 (癘),無咎。」意謂處於困難時期,要自強不息,不要像 見到疫病一樣害怕得不要命,要有堅決戰勝疾疫的信心。   為預防疫病發生,人們在個人衛生方面十分注意,在甲骨卜辭中已有個人洗面、洗澡、洗手、洗腳的記錄。秦漢時期,人們的認識更為深刻,《續漢書·禮儀志》雲:「是月上 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灰為大潔。」 通過沐浴,搞好個人衛生,驅除疫病流傳的可能。飲食衛生是預防疫病的一個重要方面。漢代的《論衡》說:「鼠涉飯

中,捐而不食。」這符合現代意義上的衛生要求。《金匱要 略》也告誡人們:「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大忌食 之。」否則會得瘧疾。孫思邈已告誡人們:「不要吃生肉,吃動物的肉時一定要煮爛。」動物體內存在著一些病毒,只有 燒熟才能殺死。   環境衛生更為人們重視。甲骨卜辭中已表明當時己實行 人畜分居,可以使動物身上的疫病盡少可能傳給人類。商周時期的人們已知在高亢之地建造房屋居住,因為住在向陽乾燥地方有利於太陽光照,乾淨消毒,限制了疫病病菌的傳 播。《周禮》中講到周秦時期已經建立路廁;漢朝我國都市 中普遍設立公共廁所,當時稱之「都廁」;唐五代時政府專 門有管理廁所衛生的官員,城市的衛生設施在世界上

處於領 先的地位。古人認為,許多傳染病是由塵埃中得來的,因此 早在秦國就對「棄灰於道者」要判處一定的刑罰,城市的垃 圾須按政府的規定處理。一些疫病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如鼠 疫桿菌經呼吸道排出後可能通過空氣飛沫傳入他人體內,所 以清代吳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們要經常灑掃堂房, 廚房溝渠要整理清潔,房間窗戶要通風透氣。疫勢危急時, 要避開撤走,找個大樹下的蔭涼當風處居住,近水當風之處 最好,千萬不要眾人擁雜在一起。   三千年來的歷史說明,中國是一個勇於並善於抗擊疫病 的國度,有著戰勝各種傳染病的傳統。當科學技術水平有 限,人類對醫學的認識剛剛進入起步階段時,由於人們對疫 病的恐懼,防治疫病的

希望主要寄託在巫術上,求神祈靈, 驅鬼逐邪。隨著醫學認識的不斷推進,人類對疫病認識的深 刻,巫術這一無知時代人們認識的產物,只會延遲疫病的 治療,使疫病傳播範圍更廣。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 步,只要我們發揮出智慧和潛能,災難面前臨危不懼,弘揚中華民族在抗擊疫病中形成的頑強民族精神,我們一定會 戰勝各種各樣的疫病,我們的民族將會不斷繁衍生息,發展壯大。

大學圖書館圖書編目委外作業書目品質管控及績效評估調查

為了解決進口次數頻繁查詢的問題,作者江慧娟 這樣論述:

大學圖書館圖書編目委外作業書目品質管控及績效評估調查 摘要 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進行國內各公私立大學圖書館圖書編目委外作業之書目品質管控及績效評估執行狀況的調查及研究。 目前各大學圖書館圖書編目委外方式,以新書採購含編目者(76.6%)居多。各館對於圖書編目委外的書目品質普遍重視,調查結果顯示各館進行書目品質管控的比例為64.1%,其中將書目資料及圖書逐一核對者(45.3%),其次為利用系統的預視功能(10.9%)及使用驗證單驗證(7.8%)等方式最為普遍。在書目品質管控項目中,常發生問題之項目調查,結果以複本書目的查核與

控制項目發生問題的頻率最高,其次,為索書號的控制與書目轉檔等項目,而敘述編目、主題編目與權威檔控制發生問題頻率較低。此種結果應與圖書館在委外前重視廠商的選擇與廠商簽訂合約及編目前已充分與廠商溝通有關。 各館在編目委外作業的績效評估方面,進行圖書編目委外績效評估比例(53.2%)中,不定期進行者佔34.4%,而每一專案均進行評估者佔18.8%,顯示出編目委外作業的績效評估施行尚未全面化。經訪談後得知各圖書館進行績效評估的方式僅是透過合約約束外包時程與編目規範,顯示尚有諸多評估面向並未執行。本研究調查中,圖書館未進行績效評估的原因,除了因缺乏績效評估參考標準外,管理階層的不重視

及近年圖書館藏數量的激增,導致人力無法顧及圖書編目委外作業之績效評估的執行。館員普遍認為編目委外比館內自行編目更具效益,因為,館內自行編目的成本約為80.8元/冊,但委外編目回館後驗證所需費用約31.3-46.1元/冊,而圖書館委外編目後,館員認為20-40元/冊為合理的編目委外價格,因此,圖書館委外的實際費用為51.3-86.1元/冊。從這樣的結果得知,委外編目並不一定可以節省龐大的費用,但是,委外編目卻可以解決圖書館人力不足的問題,並加快編目的速度,所以,編目委外受到館員普遍的支持。 本研究從文獻整理出16項績效評估的參考項目,研究結果顯示「減少待編書數量」、「支援其它

館務」及「減少人力及薪資成本」等項目最為館員所重視。 關於圖書編目委外後對館員的影響,各館館員普遍認為正面的影響居多,其中以減輕工作壓力(88.9%)支援館內其它業務(61.9%)等兩項項目最為明顯,在負面影響中,以擔心過度依賴編目廠商最多(42.9%),結果顯示出多數館員普遍認為圖書編目委外作業對編目館員助益頗大。 對於大學圖書館編目委外作業書目品質管控及績效評估之執行,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建議各圖書館:(一)應加強編目委外規範及合約的制訂(二)建立委外編目政策及書目品質審核標準(三)建立編目委外評估制度,落實績效評估(四)加強館員專案控管能力(五)推

動圖書編目委外廠商合格證照制度的落實。 [關鍵字]: 大學圖書館、編目委外、書目品質管控、績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