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器 額定電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連接器 額定電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軍奇寫的 EMC 設計分析方法與風險評估技術 和(美)帕特里克·G.安德烈肯尼斯·D.懷亞特的 產品設計的電磁兼容故障排除技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電子工業出版社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李大輝所指導 林祐任的 應用於電化學量測之12位元逐次漸近式類比數位轉換器 (2018),提出連接器 額定電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化學、SAR ADC、逐次漸近式。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施鴻源所指導 吳泓震的 自定義網路供電技術為數位電子看板提供穩定功率之應用 (2017),提出因為有 IEEE802.3af/at、乙太網路供電、MOSFET 整流器、返馳式轉換器的重點而找出了 連接器 額定電流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連接器 額定電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EMC 設計分析方法與風險評估技術

為了解決連接器 額定電流的問題,作者鄭軍奇 這樣論述:

本書基於EMC測試原理,解讀一種產品EMC設計的分析方法(包括產品機械架構設計、 濾波設計、 PCB設計),該方法可以用來指導產品的EMC設計,掌握該技術的工程師可以發現實際產品EMC設計的缺陷。避免了從技術角度出發談論EMC設計而出現的過於理論化的問題,通過本書所描述的EMC分析方法可以系統地指導開發人員避免產品開發過程中所碰到的EMC問題。 同時,建立在這種產品EMC設計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利用已有的風險評估手段,形成一種產品EMC設計風險評估技術,利用EMC設計風險評估技術可以評估產品在不進行EMC測試的情況下評估產品EMC測試失敗的風險。這種分析方法和評估技術還可以與

電子產品的開發流程融合在一起,通過每個步驟的EMC分析,指出產品設計的EMC風險,並給出解決方案或改進建議,以提高產品EMC測試的通過率,降低產品開發成本。大量的實踐證明,通過該方法分析而設計的產品,也同樣能在EMI測試中獲得非常高的通過率。正確使用該方法能將產品在第一輪或第二輪設計時,就通過所有的EMC測試,這種通過率在產品第一輪設計時為90%~100%之間,第二輪設計時為100%。 同時,正確使用EMC設計風險評估,將揭開產品EMC性能的黑盒,可以無需EMC測試而對產品進行EMC性能進行評價或合格評定,也可以與EMC測試結果結合對產品進行綜合的EMC評價和合格評定,也可以作為產品進行正式

EMC測試之前的預評估,以降低企業研發測試成本。本書以實用為目的,內容豐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相信它可以作為電子產品設計部門EMC方面必備參考書,也可以作為結構工程師、電子和電氣工程師、PCB layout工程師、硬體測試工程師、品質工程師、系統工程師、EMC設計工程師、EMC測試工程師、EMC整改工程師、EMC模擬工程師及EMC顧問人員進行EMC培訓的教材或參考資料, 還可以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應用於電化學量測之12位元逐次漸近式類比數位轉換器

為了解決連接器 額定電流的問題,作者林祐任 這樣論述:

隨著各種可攜式裝置的快速發展,許多感測裝置也投入消費級且微小化,這樣的發展針對微感測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研究將設計一顆類比數位轉換器並將其運用在電化學量測當中,希望能讓電化學量測能更加的實惠且方便攜帶使用,讓有需求人不再因為高額的機台設備環境無法自由的研究與量測。本研究的電化學量測裝置使用電化學分析中最常被使用的循環伏安法作為分析法,主要方法施加電位函數和產生之電流進行分析,電位掃描由正電位或負電位開始掃描,掃描至終點電位後折返往回掃描,循環後可繪製一個氧化反應物所得的CV圖,並且使用三電極系統,網版印刷有三個電極,分別是工作電極、參考電極和輔助電極。電化學量測裝置需要將數值轉換成電腦可以

接收的數位數訊號,所以本研究採用12位元逐次漸近式的類比數位轉換器架構,逐次漸近式類比數位轉換器的演算的原理是利用二分搜尋法,每次取中間的數值來進行比對,並且利用暫存器存下比較結果,連續逐次的逼近於輸入電壓來獲得確切數值。本類比數位轉換器的架構包含了取樣保持電路、比較器電路、逐次漸近式邏輯控制電路、控制開關電路、電容陣列電路。輸入採用雙端差動輸入,可以有效抵抗雜訊,對於訊號的準確度有相當的幫助。電容陣列則是使用MOM(Metal-oxide-Metal) Capacitor 的架構來組成電路中的電容,並且使用五層金屬來組成Pillar 結構的電容,可以具有較小的單位電容值。本研究設計了一顆類比

數位轉換器在取樣頻率為8.928571429 MHz,並且輸入時脈為125Mhz,Pre-simulation結果訊號雜訊比為72.704 dB和有效位元為12.3694 bits,Post-simulation結果SNDR為47.2578 dB和有效位元為8.1425 bits。電路佈局則採用TSMC 0.18μm CMOS 製程,大小為1.2mm 乘 1.2mm。

產品設計的電磁兼容故障排除技術

為了解決連接器 額定電流的問題,作者(美)帕特里克·G.安德烈肯尼斯·D.懷亞特 這樣論述:

本書詳細講述了產品的電磁干擾(EMI)故障排除技術。其目的是為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提供EMI故障排除思路、故障排除方法或診斷工具。全書共11章,內容包括電磁基礎、電磁干擾和電磁相容、測量儀器、輻射發射、傳導發射、輻射敏感度、傳導敏感度、電快速瞬變脈衝群(EFT)、靜電放電(ESD)、浪湧和雷電脈衝的瞬態抑制,以及其他特定的EMI問題。此外,本書還給出了8個附錄,為讀者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輔助資訊、技術和工具。 本書可供電子電氣、電子產品的設計人員和電磁相容(EMI)工程師使用,也可作為高等學校工科電子資訊和通信類專業師生的輔助教材。 譯者序 原書序 致謝 原書前言 第1章 電

磁基礎 1.0 停止試驗:電磁干擾(EMI)故障排除是必需的 1.1 什麼是電磁場 1.2 什麼是分貝(dB) 1.3 EMI和EMC 1.4 干擾的類型 1.5 差模電流和共模電流 1.6 時域和頻域 1.7 頻率、波長和頻寬之間的關係 1.7.1 頻率和波長 1.7.2 頻寬 1.7.3 解析度頻寬和視頻頻寬 1.7.4 濾波器頻寬 1.7.5 寬頻和窄帶 1.8 高頻下的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 1.8.1 電阻器 1.8.2 電容器 1.8.3 電感器 第2章 電磁干擾和電磁相容 2.1 能量是如何移動的 2.2 近場和遠場 2.3 故障排除原理 2.4 基本故障排除概念 2.4.1

接地/搭接 2.4.2 殼體上的間隙 2.4.3 電纜搭接 2.4.4 遮罩 2.4.5 濾波 2.5 電纜佈線和互連電纜 2.6 PCB的考慮 參考文獻 第3章 測量儀器 3.1 頻譜分析儀 3.2 EMI接收機 3.3 檢波器 3.4 窄帶測量與寬頻測量 3.5 掃描速度如何影響測量 3.6 使用頻譜分析儀進行故障排除 3.7 示波器 3.8 電流探頭 3.9 近場探頭 3.10 天線 第4章 輻射發射 4.1 概述 4.2 輻射發射檢查清單 4.3 不合格的典型原因 原書前言 當身處符合性實驗室,對花費了很多時間設計的產品進行符合性試驗時,其試驗結果卻不是所期望

的,即,試驗結果可能超過了發射限值或者設備可能對某些試驗信號敏感,如射頻輻射能量、浪湧電流,或者可能是ESD脈衝。並且,可能所剩時間有限,已快到產品設計的截止期限,可能已超過了預算,現在不得不對產品進行某些整改以通過EMC試驗,這需要額外的成本或延遲交付。當很多人聽到這樣的結果及所存在的問題時,也會很不高興。 當工程師們盡力讓產品通過不同的EMI符合性試驗時,上述情況是他們經常遇到的。現在的問題是他們需要做什麼或去哪裡尋求幫助。他們需要做的是,儘快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評估,然後尋找可用的解決辦法,這樣做有助於保證進度,同時避免超出預算。作為EMC領域的諮詢工程師,我們經常發現相同的產品設計問題

,這些問題使產品在符合性試驗的過程中成為不合格產品。這些問題中的大多數都是簡單的設計錯誤,即端接電纜的遮罩不好、輸入/輸出連接器的問題、系統設計不好或內部電纜的走線存在問題。在許多情況下,不管是在符合性實驗室還是自己的試驗設施中,根據以前產品得到的經驗,使用簡單的解決辦法就能很快地解決這些問題。 在當今經濟環境下,許多小型和中型公司由於有限的預算,並不能雇傭全職的產品符合性工程師。產品的EMC符合性現在通常由產品設計人員負責,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經過足夠的EMC培訓。即使在較大的公司中,出於成本的考慮,也已不再雇傭產品符合性工程師,工程師往往要承擔多個專案且時間緊。雖然一些很好的書籍已講

述過EMI問題、解決辦法及一些控制電磁能量的方法,但不幸的是要從這些書中提取出這些解決辦法是很困難的。對大量公式和奇異概念的掌握,最好還是留給科研和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們吧!本書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這種複雜性,簡化資訊,以簡單的方式進行編排,並使用平實的語言進行講述。 本書盡力講述識別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講述一些與測量有關的基本原理:什麼是波長或什麼是1/4波長?什麼是分貝(dB)?什麼是解析度頻寬及波長的單位是什麼?我們介紹了很多的產品不合格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此外,我們也盡力給一線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一些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僅是在電纜上加裝鐵氧體,儘管這可能是一些問題的解決辦法。 本

書也給出了一些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可以自製的簡單的和價格便宜的故障排除工具或輔助工具的例子。我們給出的方法,僅要求讀者瞭解基本的電磁理論及掌握最少的EMI/EMC背景知識。本書的目標是為讀者提供根據我們經驗得到的解決辦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能夠形成自己的故障排除思路、故障排除方法或診斷工具。然後,我們為如下幾方面提供指南:如何著手處理不合格的EMI問題,嘗試做哪些事情,如何選擇正確的部件及如何對產品成本、性能和時間進度進行平衡。我們希望本書能減少工程師在產品設計階段所承受的壓力。 第1、2章講述了一些基本的EMC理論,這對於理解和想像電磁(EM)波、電磁場和高頻電流的流動非常重要。

由於大多數EMI是與控制高頻電流有關的,因此這兩章為故障排除過程和解決辦法的實施提供了基礎。 第3章給出了使用常用設備(如頻譜分析儀和示波器)進行基本EMI測量的有關資訊。本章同時也給出了自製的和商用的探頭和天線的有關資訊,這些設備對於檢測電磁場和高頻電流非常重要。本章還介紹了非常有用的設備以自製EMI故障排除工具。附錄D給出了更詳細的組裝故障排除工具的有關資訊。 第4~10章分別講述了特定EMI試驗的故障排除技術,如輻射發射和傳導發射、輻射和傳導敏感度、EFT、ESD及由於雷電產生的浪湧和高能量脈衝。這些章節的編排基本一致,包括試驗簡介及試驗不合格時要檢查的專案清單、不合格的典型原因、在

EMI符合性實驗室中能採取的快速故障排除步驟,以及使用自己的設施的更詳細和更綜合的故障排除步驟。每章都給出了不同的低成本工具和自製技巧,以及不合格問題的典型解決辦法。 第11章涵蓋了其他特定EMI問題,如有意輻射體和無線設備、醫療產品、大型系統或落地式系統、汽車、開關電源和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本章給出了這些系統特有的EMI問題及專門用於解決這些問題的故障排除技術。 本書也包括8個附錄,著者認為它們涵蓋的內容是非常有價值的支撐資訊、技術和工具,可協助我們進行故障排除。附錄A給出了一些換算工具和公式。附錄B給出了試算表工具用於説明計算時鐘振盪器的

諧波。附錄C給出了如何使用電抗圖以快速地計算簡單 RLC網路和濾波器的伯德圖。附錄D給出了很多工具可用於裝備EMI故障排除工具箱。多數故障排除工具都易於自製。 另外,還給出了低價頻譜分析儀的有關資訊,這些頻譜分析儀中的一些正好能放進工具箱。附錄E給出了一些常用EMI濾波器的設計技術。附錄F描述了一種簡單的用於測量諧振結構(如電纜及遮罩殼體上的縫隙或間隙)的技術。附錄G列出了主要的標準化組織和EMC標準。最後,附錄H列出了在EMC/EMI領域常用的符號和縮略語。 讀者需要易於理解的答案且更想快速掌握。本書將盡力提供這些答案。本書也給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所隱含的理論知識,當回顧 獲得的成果時

可能會更理解這些理論知識。 因此,讓我們努力研讀本書以得到這些解決EMC問題的答案。祝我們好運,且更祝願我們將取得巨大的成功。 派翠克·G.安德列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andreconsulting.com) 肯尼士·D.懷亞特 美國科羅拉多州伍德蘭派克 (emc-seminars.com)

自定義網路供電技術為數位電子看板提供穩定功率之應用

為了解決連接器 額定電流的問題,作者吳泓震 這樣論述:

物聯網、工業 4.0、門禁系統、現代智能辦公設備,更成為智慧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而PoE (Power Over Ethernet)這種技術則是可以在乙太網中透過雙絞線來傳輸電力與資料到裝置上的技術。IEEE推出802.3af/at標準後,加上乙太網路被廣泛應用下,全球均普遍採用RJ45連接器,PoE具備遠程供電及斷電能力,且不需要電源適配器(Adaptor),對於受電端無需額外的電源插座,不須考慮不同國家的電壓標準,相較於傳統的電力線,可省去佈線上的時間與材料成本,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我們可在許多店家、百貨公司或公車上,看見數位電子看板或All In One精簡型電腦,達到店家或客戶想要的

廣告效益,透過PoE這項供電技術,只要一條簡單的乙太網路線,便可簡化後端電腦的複雜性,同時支援距離可達100公尺。於是本論文提出一種利用四對乙太網路線供電,再透過自行定義PoE的溝通方式,突破目前IEEE 802.3af/at所限制之瓦數,重新設計供電端(PSE)與受電端(PD)的電路板,把原先IEEE 802.3at限制最高供電端只能提供30W提升至90W,其次,將乙太網路供電方式由兩對改用四對供電,可以大大降低經過100公尺長度後網路線上的功耗損失,另外利用MOSFET取代原先的橋式整流,提高整體效率,同時可以解決機構在散熱上的問題,讓後端裝置可獲得更大的電力來源,最後利用返馳式轉換器將其

改為同步整流,把電壓降轉成電子數位看板所需的直流電源,且同時能利用網路作資料傳送。在目前數位電子看板裝置下,各家的供電標準並未統一,插座的孔徑大小不一致的情況下,雖然USB可以應用在大部份的行動裝置或穿戴式系統上,但對於許多工業控制系統,USB介面所能提供的功率仍明顯不足,而無線供電技術,目前還是效率不佳以及也有規格尚未統一的問題,剛好在工業系統乙太網路接口成為其標準配備,不用考慮到電源架設的問題,供電距離又能延伸至100公尺外,透過此研究可應用在連鎖商店之電子看板,可以簡化店內狹小空間佈線上的複雜性與成本問題,也可以解決系統在24小時運作上面之散熱問題,減少系統整合所造成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