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 天 舊 屋 翻新 費用 花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透 天 舊 屋 翻新 費用 花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化家庭編輯部寫的 最愛民宿圓夢計畫(增訂版) :20家最受歡迎民宿分享創業歷程 和林黛羚的 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老屋翻新能貸款嗎?最實用的貸款秘笈看這裡! - 大揚代書事務所也說明:透天 老屋翻新貸款、老公寓翻新貸款何時才能有結果?想跟銀行貸款,成數就是比較 ... 許多老屋屋主在出售前會花一筆費用修繕重建,畢竟賣相好,也能以較好的價格脫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風和文創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蔡宗珍所指導 蔡惠方的 遺址保存之法制架構與實踐 (2013),提出透 天 舊 屋 翻新 費用 花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資產保存法、遺址保存。

最後網站花蓮光屋老屋翻新大改造 - Homify則補充:Find home projects from professionals for ideas & inspiration. 花蓮光屋老屋翻新大改造by 夏禾創作有限公司| homify.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透 天 舊 屋 翻新 費用 花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最愛民宿圓夢計畫(增訂版) :20家最受歡迎民宿分享創業歷程

為了解決透 天 舊 屋 翻新 費用 花蓮的問題,作者美化家庭編輯部 這樣論述:

想創業民宿必讀.想找創意民宿必看2013年超實用、最完整的『民宿創業』計畫書! 100萬起即能創業.30歲也能挑戰的夢想20家最受歡迎的民宿.106個成功經驗法則 民宿創業,創意圓夢,完全剖析圓夢、創意、執行力,一次到位   20個成功的民宿經驗完整分享,「規劃」、「經營」、「管理」、「法令」專業把關,5個階段創業新手一看就懂,輕鬆圓夢!   本書不只是一本打造風格民宿的工具書,更是一本創業新手的指導書,STEP BY STEP對於完全不懂「當老闆」的新手,我們依照企業管理基礎的創業模式,分成5個階段,幫讀者規劃一間成功經營的民宿。   STEP 1【Project創意提案】:磨練再磨練!  

(1)專長→個人嗜好也能成為品牌特色。  (2)風格→做足建築與設計的風格功課。  (3)熱愛→培養喜歡與別人交談的個性。   STEP 2【Target目標客層】:深入調查市場!  (1)客層→消費者的收入與特質影響到成本回收計畫。  (2)地點→除了人潮與景點之外,當地有文化團體也可以強化品牌特色。  (3)價格→組合出讓消費者「物有所值」的豐富體驗。   STEP 3【Plan時間與計畫】:計畫書文字化  (1)製作盈虧表→詳細記錄每一分錢流向都清楚,是成功第一步。   (2)人力借調→旺季需要兩倍人力,事先要談好時間、金額與合約。  (3)維護工作→能自己學的事都要做,是省錢的第一步。

  STEP 4【Brand品牌與行銷】:  (1)列出品牌特質→不斷發想活動來變化品牌生命力。  (2)行銷宣傳→不花錢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行銷推廣,創意出跨界都有益處的活動,就有自己的故事可以經營。  (3)五感體驗→客人的感受也是品牌的一環,從沐浴用品就可以做到。   STEP 5【Management經營管理】:  雖然是很隨性的旅行產業,但是服務細節要比飯店更嚴格。  (1)細心→建立標準的檢查手冊,對自己誠實評分。  (2)柔軟→面對客人心態要柔軟,即使是淡季時間,心裡也不會慌,才能傳達真幸福。 特別增修   【舊樓翻新面面觀】   ◎掌握預算,百萬也能創業  ◎老屋大翻新,省錢、

省時更具風格  ◎「實用」全方位、簡單「看得懂」的預算分析。  ◎從買地、貸款、建造、經營、行銷到餐點準備的系統工具書。   租地好或買地佳?老屋如何翻新? 150個真實建造經驗與私房解決方案,深入淺出的預算分配術,自己就能規劃,是新手人士的創業指南,讓你築夢踏實。   【民宿法規必知】  ◎民宿法令Q&A+證照申請流程  ◎土地取得,營利事業登記,如何申請與經營民宿  ◎人人夢想蓋民宿,但經營民宿可是有很多該注意的法條喔!  ◎非都市土地範圍內哪種用地可以經營民宿?  ◎民宿建築物的設施應符合什麼規定?   付諸行動前,都該做好功課,好好了解,免得花了許多心血、時間和金錢,才發現蓋好的民宿不

能營業,加上現在的審查趨於嚴苛,可不是修修改改就可以通過的。   【專業經營術】  ◎圓夢之外,如何控制成本,創造營收  ◎民宿創業5大必修基本功  ◎創業是人生最大挑戰,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開『民宿』也一樣,在理想與浪漫之外,還有許多相關實務要去研究與準備。   本書從「提案」、「客層」、「計畫」、「行銷」、「經營」詳盡分析,只要掌握步驟思考,創業之路就成功了一大半。   【實用案例、經營策略與築夢心路】  ◎20堂民宿創業的MBA管理課+ Know How創業計畫書  ◎一次受用,逐夢踏實!   經營民宿是創業,同時也是人生的新階段,本書包含 20個人生轉型的案例與經驗談,教你有夢就要做。

  20位老闆精心思考,如何跨過文化差異,避開同業價格競爭,還有淡、旺季行銷活動,各種挑戰都難不倒他們,106個私房成功經營法則全部分享給讀者! 作者簡介 美化家庭編輯部   本書由原「SH 美化家庭雜誌」資深製作成員組成,並邀請國內知名設計師為客座主編群。   美化家庭相信唯有兼具快速雜誌資訊與深度研究圖書特質MOOK型態,是目前最適合對室內設計裝修有興趣的消費者所需。   我們從35年前開啟讀者與室內設計師、裝修專業人士的橋樑,也見證了每個世代對設計裝修完全不同的需求與看法。SH從雜誌走向mook,預見未來是必然的趨勢,因為讀者真正需要的是「設計好家的使用小百科」。現階段提升即將為「對家

有疑惑的人」出版,全新的面貌深入了解每個類型讀者的內心,閱讀到連他們也不曾發現的需求,滿足他們對「人生與家庭」階段渴望,也是「新SH」與讀者間能保有永續的關係。 推薦者簡介 台灣最知名的旅遊作家 劉川裕老師 全力推薦!   學習與體驗 台灣民宿旅遊獨家特色   最懂台灣旅遊精華,住過台灣大小民宿飯店的名旅遊作家劉川裕,經過詳細閱讀本書,發現我們是用繽紛多元的建築特色來引導遊客接觸與體驗民宿,進而去瞭解一位民宿主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城堡與艱辛的開拓史,這種全新的深度介紹民宿的創意,坊間完全沒有這麼完整的書。   旅遊強項:探訪台灣絕美秘境   熱愛台灣山林,深入台灣探勘新景點,專職從事旅遊報導十餘年

…拍攝有台灣相關圖片二十餘萬張。   重要資歷   旅遊節目擔任顧問及行程規劃製作:「 大腳ㄚ遊記」、「台灣探險隊」、「大冒險家」電視旅遊節目主題固定嘉賓:「新聞挖挖挖」、「今晚那裡有問題」、「國民大會」、「東森新聞」   作品散見:自由時報、台灣山岳雜誌、時報周刊、觀光局出版旅遊叢書、勞委會勞工手冊旅遊指南,著作有近20餘本旅遊叢書。 ■Part 1PROJECT 創業提案24小時都想著民宿所有事→堅持自己喜愛的風格→銷售產品與服務的行業010Lesson 0130歲創業體驗 400萬元打造圓夢計…B&B咖啡∕台中022Lesson 02轉型前要作好抗壓準備 不居不撓加上在地經驗…四季星

空∕阿里山034Lesson 03經驗有限夢想大 應考慮分階段興建…水岸森林∕宜蘭046Lesson 04不求回收金錢 但求回收友誼…外飄流∕花蓮 ■Part 2TARGET目標客層地點選擇的理由→競爭者市場調查→了解你設定的目標消費者060Lesson 05事先做好市場分析 因為打平就是虧錢…阿德南斯莊園∕恆春072Lesson 06抓住頂級房客的心 從品味開始…水畔星宿∕宜蘭084Lesson 07以服務創造 無可取代的價值…緩慢∕金瓜石096Lesson 08自己就是顧客 開民宿不只是好玩而已…都法豪華莊園∕ 墾丁 ■Part 3PLAN時間與計畫評估值得信賴的建造夥伴→學會會計盈虧表製

作→預留維修費用→經營業務的內容110Lesson 09了解土地性質 慎選營造商…崖上∕花蓮122Lesson 10處處留心 維護才能省錢添趣…23.5蔚藍∕澎湖134Lesson 11順應環境裝修 才是維修節省之道…夏灩∕澎湖146Lesson 12看不見的維護成本才是最花心力的重點…海境∕墾丁 ■Part 4BRANDP品牌與行銷列出品牌特質→訂價策略→懂得行銷工具→選擇宣傳媒體160Lesson 13夢想感永遠能引起消費者共鳴…北非花園∕澎湖172Lesson 14不取巧,主題設計要到位正是決勝關鍵…岩里岩里∕南投184Lesson 15不急躁,住房品質才是經營根本…羅騰堡∕宜蘭196L

esson 16以舊人文創造新時代的感動…佳佳西市場旅店∕台南 ■Part 5MANAGEMENT經營者開門4件事傾使用者心態→培養老客人→訂下管理守則→固定時間檢討210Lesson 17我是生活想像的分享者…STAY IN VILLA∕宜蘭222Lesson 18主人與客人的關係從check out後才開始…花見幸福∕花蓮234Lesson 19淡旺季區分明顯獲利計算以年為單位…63inn∕花蓮246Lesson 20經營者保有柔軟心態才能樂在其中…沙點∕墾丁 ■Part 6KNOW HOW創業計劃書260夢想民宿經營與申請267興建農舍+申請登記為民宿268規劃與成本分析:專訪李育奇設計

師273建築計劃開始275附錄:實例介紹自然捲北歐風民宿276老樓變民宿,省時、省錢、不省夢想279修整舊屋STEY BY STEP 推薦序 學習與體驗 台灣民宿旅遊獨家特色   對旅行者而言,已經從大堆頭的團體旅行,過渡到全新的階段,住在一個有特色的民宿,享用民宿主人人文旅遊體驗。   日本的民宿旅遊以一泊二食為主,遊客進入民宿後,通常與主人住在一起,而男女主人則各司其職,各有自己的接待工作,例如男主人會出海去捕魚、捉海鮮,而女主人會將當天捕獲的海鮮,做成精緻美味的晚餐與隔日的早餐,還有男女主人親切又熱忱的服務態度,讓人十分有家的感覺,旅行的人完全體驗另一種生活。反觀台灣,民宿的風行竟在近

十年以爆量似延燒,從全台數十家至今已達六千家以上,「需求帶動流行」,許多民宿更以投資的角度去經營,讓民宿變的十分「飯店化」、「旅館化」,這樣蓬勃發展造成良莠不齊、供過於求的現象,因此,想進入民宿創業的業者,就必須以「消費者的角度經營出特色」,才能讓遊客萬中選一。   詳研本書內容,窺知作者乃用繽紛多元的建築特色來引導遊客接觸與體驗民宿,進而去了解一位民宿主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城堡與艱辛的開拓史,讓遊客住宿不只是「過夜」,不只是旅遊駐點的休息,而是一種「學習」、一種「體驗」,進而產生浪漫的情懷。   本書出刊,與一般市面上民宿導覽書籍有很大不同,有助於大家深入了解民宿圓夢的過程,特於本書付梓之際,贅

述數語,引為序。 旅遊作家  劉川裕 編者序 民宿主人口袋備忘錄   從第一本民宿在2011年出版至今,有些民宿的夥伴停止合作、或是清潔工作委外結果卻令人不滿意,因此,做為建造民宿的推手,我們要再次提醒你下列事項:要改變生活習慣   民宿老闆一天的生活絕對是忙碌的,要比房客都早起,好充分準備早餐,客人用完餐就會和主人進行路線諮詢,等到旅客都外出後,主人們就要開始整理大環境與房間,就算是請兼職人員來打掃,都必須親自檢查每間房間,因為曾經有民宿發生過,新入住的房客發現床邊有頭髮,令客人心生不滿意。   午餐後會有1–2小時可以休息,但是隨後又要準備迎接新住客、處理晚餐等,只要是營業期間,都是日復一

日的循環。   老闆要陪養與住客的互動   一位好的民宿老闆要很會並喜歡講故事,且不厭其煩的一講再講,甚至有能力變得更生動。   至於故事與活動要從哪裡開始呢?台灣各鄉鎮幾乎都有社區發展協會,在準備開始經營民宿前,可以和發展協會多聯絡,藉此多了解在地的故事與歷史淵源,甚至透過協會去知道有哪些民間或官方機構所安排的巡禮行程,可以將這些資訊納入推薦的行程,透過這樣簡便的方式讓民宿特色更加完整且多樣化。   人力配置與空間設計是有關係的   一般民宿最多是2人配置,不外乎是家庭組織,像是夫妻、父子或是母女等,至於需不需要另外聘用人員,多是房間數到了15間左右,才需要增加1~2名非全職的幫手。   在

這樣精簡的人力下,尤其要注意空間安排,曾經有戶離島民宿,為了增加房間數,縮小大廳用餐的位置,結果造成早餐時間大塞車,還必須把餐點送到房間內,一往一返,造成人力負擔更大。   餐食安排建議採set方式   三餐的部分,建議新手經營者可以參考飯店的規格,中餐或西餐都以套餐的方式準備,會是最容易控制成本與備量的方法,不但經營者容易統計數量,想提升品質時也變得容易許多。   至於選用餐具時,強調個性化的民宿並不需要和飯店一樣,採用統一的餐具,每一套各不相同,或是加添選擇餐具的特色與故事性會更好。   合理的營運成本佔比   營運成本上的控制是成功民宿的秘訣之一,建議可以參考飯店的經營模式,將所有花費支

出控制在住房收入的20%—30%。   飯店服務結構需要層層的服務人員,以及規模較大的硬體設施、廣告,因此費用比較高,民宿則沒有這些人員費用,所以主要的費用支出就會在餐飲部分,建議如果是「一宿2餐」餐飲的成本安排占住宿收入的50%以下;也因為餐飲佔的比例大,目前大部分民宿都主打提供早餐,晚餐則讓消費者視需要加價購。   到了淡季時間,則要想辦法讓每月總經營花費控制在住房收益20%以下,甚至更低,以求能安然度過淡季時節。

遺址保存之法制架構與實踐

為了解決透 天 舊 屋 翻新 費用 花蓮的問題,作者蔡惠方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遺址保存法制化為中心,在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體系之下,討論遺址保存的法制架構,以及現行文資法施行以來,遺址保存規制的實踐現況。有鑑於遺址在我國法定文化資產項目中,是較不為人所熟悉的一項,因此,在本文的第一章與第二章之中,對於遺址的意涵做基本解說,包括其內容、價值、做為文化資產的意義、與其他文化資產的差異特質以及保存規範應注意的重點。在對遺址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之上,再繼續探討遺址的法制化過程。第三章則自文資保存的憲法依據出發,簡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整體架構,接著試以釋義學的方法,解析文資法中遺址保存法制之架構,尤其針對遺址保存之規範內涵,從法定遺址本身、遺址因定著於土地的特質,而法制規範如

何安排遺址之保存權利與土地權能者之間的衝突。在解構法制體系之後,藉由因遺址而生爭議的案例,從法定遺址的認定、遺址與其所定著土地之間所生的權利紛爭,包括遺址發掘致土地所有權人的損失、土地之權能者對於遺址的破壞,以及對應此破壞的公權力行使方式,透過案例更具體化遺址法制保存的特質。遺址保存最佳的方式就是現地保存,但是在與土地開發權能有所衝突時,於衡量輕重後,遺址保存不得不讓步之下,尚有發掘記錄的保存方式,然而遺址發掘卻又致使土地權能人支出額外的成本。參考日本及法國的法制安排後,毋寧還是從考古發掘著手,解決方式乃是將考古發掘國家化,亦即由國家擔負遺址發掘工作,使土地所有權人受到遺址保存土地管制之最小衝

擊,而遺址仍能得到最底線的保存。

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

為了解決透 天 舊 屋 翻新 費用 花蓮的問題,作者林黛羚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平價、在地、省能、減廢、健康、夢想,23個綠色造屋故事   「從自己的房子到自己的綠色的房子,黛羚到處探訪用心過日子、用心蓋房子的人,而她說的故事也愈來愈誘人,愈來愈貼近--大地。」 ◎住的研究者 林黛羚,在首作《蓋自己的房子》後,持續尋訪舒適、節能、生態、綠建築及貼近生活一切住的相關事物;深入探訪台灣在地人自地自建、結合生活與在地經驗的蓋房子故事。從台北到台東、從屏東到新竹……更具生態關懷及人文情懷的新造屋及改造屋案例,分享更多勇敢實踐夢想的新住民綠色造屋故事! ◎做自己「綠色房子」的建築師:蓋自己的房子之外,更要蓋出「好房子」!符合21世紀簡單生活、綠色的概念,實踐平價、在地

、省能、減廢、健康的造屋新主張,打造出「會呼吸」的好房子,是更多想要擁有自己的家的人更一步理想! ◎建材現場直擊:全書除了23個以綠建築為旨的綠色造屋精采案例外,更實地走訪木材廠、鐵材廠、鋁門窗工廠、預拌混凝土廠,實境帶讀者認識材料的生產過程,真正瞭解材料的特性及適用性,以及哪一種材料最適合自己打造的房子! ◎自行發包叫料必學技:自己叫料、自己發包、自己監工,更省錢! ◎靈活運用買地、蓋屋、改屋相關法規:避免糾紛及活用法規之常見狀況。 【內容簡介】 呈現在地住屋的旺盛生命力,圓滿我們的綠色家園夢!   每個人在內心總會摹畫著關於理想家屋的面貌,低限極簡、還是裝飾主義;溫潤手感、還是冷冽現代;日

式和風、還是歐洲鄉村。而除了這些帶來各自視覺感受的設計風格並因此豐富甚至昇華了每位在此居住者的心靈外,對於包覆(保護)著在此生活的我們的房子,更要考慮到建材、通風、採光、隔熱等,與身體直接產生互動的住居條件,而選擇鋼筋混凝土RC、加強磚造、磚造、輕鋼構還是木屋?除了經費上的差異外,又有哪些實際住居時的優缺點?監工及驗收時該如何進行?如何把綠建築概念落實在住屋內外?在每個故事中,除了共同和屋主經歷了一份情感悸動外,還有更多經驗的分享及學習。   夢想實踐ing!「我躺在醫院,昏睡中,看到一片綠意盎然的農場,好像是我的家。我從小就一直有這樣的夢想--屬於自己的農場、自己的家。只是一直當成夢想,沒有

認真地看待它。這次車禍,我想了想,好像不去做不行了!」花蓮壽豐.米拉夢堤   通風,自然會涼「架高的地板可隔離地板溼氣;斜屋頂與雙層牆可以調節室內微氣候;建材可再回收;工法易於複製;毒性揮發物是零;最重要的是,它用很低廉的價格就可以達成。」台東都蘭.112萬元的綠住宅   台灣版全能住宅改造王大變身!「一根柱子讓承重不再是問題,二樓陽台拉寬成露天平台、一樓客廳也變寬了!老屋造型扭轉乾坤,省下大筆重建金額!」新竹市.玻璃溫室的家   先種樹、再蓋屋「即使是在都市,透過這片庭院,我對土地更加尊重了,感謝它透過這一小塊地,讓我們的生活更有調劑。人人都應該住在有陽光、有植物與可以赤足踏在草地的地方,才

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喜悅!」高雄市.綠意的家   房子本來就該是綠建築「有住人的房子,就像樹一樣,需要通風、採光、與氣候相協調。」台東關山.筆墨不見痕跡的家   歸田園居不用等退休「從買地、辭掉十幾年的工作後,開始了兩年多的長假。慢慢讓自己的生活回歸簡單,進入到自己想過的『半農半X』生活。」花蓮大豐村.麵包樹舍   房子是有機體「房子是有機體,會隨著時間老去,尤其是海邊的房子,總是需要無止盡地修修補補。但是我願意為了它繼續敲敲釘釘塗塗刷刷縫縫補補……」台北金山.15萬讓破房子優雅老去 【作者簡介】 林黛羚    住的研究者   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   著有《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商

周出版,2009.08)、《蓋自己的房子》(麥浩斯,2007.12),致力於蒐集舒適、節能、生態、綠建築及貼近生活一切住的相關故事與事物。畢業於東海大學景觀建築系,曾任居家雜誌資深採訪編輯、旅遊雜誌採訪編輯。 ★親切好宅募集中,請來信致 [email protected]★講座、課程邀請及新作詳情 alingling.blogspot.com Part I 關鍵詞=平價、在地、省能、減廢、健康、夢想,23個綠色造屋故事 01花蓮壽豐.米拉夢堤自己的家「自己畫」,翻遍國外鄉村風網站,擷取喜歡的畫面,再利用鉛筆手繪,與營造商成功地合作蓋出非常Miramonti的房子。 02花蓮大豐村.麵包

樹舍大地色系的土黃色房子,身旁伴隨著農田、菜園、生態溪、生態池,以不使用農藥及化肥的耕種方式,自己自足的種出有機蔬果。 03花蓮壽豐.靠海邊運用廢棄材料美化牆面、用預算低的明管更換電路線,精打細算加上美學天分,輕度而關鍵的以11萬幫40歲古厝變身。 04花蓮市.等待27年的陽光利用房子基地兩面都可採光的特性,將房子側牆開落地窗。並將房子正面重整、頂樓裝上白色水泥板,使整棟建築外觀更具整體性。 05台東關山.筆墨不見痕跡的家優雅,其實可以很簡單,我有幸在台東關山遇到如此文人。他運用機能營造空間美學、用模組去規劃空間格局,他在綠意包裹的房子裡,簡單紮實的生活著。 06台東都蘭.吹涼風--112萬元

的綠住宅材料都是隨手可得,工法容易、省錢環保;不用按裝冷氣、空氣清靜機、除溼機。這是理想的低耗能舒適住宅,也是綠建築的真諦。 07台東龍過脈.享樂的四古厝將八十多歲客家古厝的「殼」和「骨架」保留下來,換上新的色彩與內部陳設,過程80%自己來,預算每間控制在50萬以下就搞定了! 08台東長濱.鐵皮屋也同樣亮眼!保留主結構及外牆,僅拆除室內局部隔牆、將室外梯移到室內,並將後棟屋頂改成單向斜屋頂,與前棟屋頂拉齊,將壓迫感的老屋改成挑高的溫馨小屋。 09台東.山風、海風、池畔,自然空調家透過家門口的生態池,調節室內外的微氣候,達到降溫效果;再搭配山風與海風,不需要冷氣與電扇,就能享有舒適的涼爽程度了!

10屏東佳冬.懷念阿嬤的厝它實踐了對阿嬤的承諾與懷念;它落實了生態、節能、減廢、健康。老樹得以保留,空調得以省略不裝,廢柴得以再利用,家族得以再團聚。 11高雄旗山.日式養生住宅透過改造,解決了房子採光不足、挑高過於壓迫、樓梯過於沈重的問題。同時新增加了屋主理想中的私人泡湯及按摩池,以及女主人最喜愛的和風住宅。 12高雄市.綠意的家買了地,先種樹、先綠化,再決定房子位置、再來蓋房子。即使位於市區,徐家人還是享受著被綠意盎然所包圍的幸福! 13嘉義市.三面貼屋狹小住宅,正解是?!利用基地的缺點轉化為優勢,空間視野藉由內中庭及立體開窗向內游動,自成一景。 14南投埔里.種瓜路上蘿蔔坑的小屋打了1

52公尺深才得到水源、運用怪手整地開挖地基除草,利用生態配置諸多植物樹種,蘿蔔坑終於從裸地到現在的綠意盎然。 15南投埔里.有教養的房子震後重建的房屋,更要求穩固條件。有穩固的筏式基礎、寬度達8米的鋼筋做為樑柱結構體、不影響結構的明管,以及正確的鋼筋搭接工法。 16南投竹山.三代同堂木構大宅大木構,結合中式傳統構造工法及現代建築形式,開窗、跨距、挑高的限制少,木材絕佳的隔熱效果,成功為屋主打造不須開空調的家。 17台中霧峰.不需空調的家透過屋主自行研發出來的45度角透氣孔,以低成本、低耗能的概念,在200萬內打造「平價綠建築」。 18台中霧峰.25年後,終於甦醒的房子只留老房子的骨架,重新填肉

換皮,自行混調出內外牆壁的質感塗料,以漂流木、鋼筋、鍛鐵,搭配創意工法,讓老房子如舊似新、低調而充滿生命力。 19苗栗造橋.深山中的童話屋與其人定勝天、不如人服順天。沿著陡峭山坡而蓋的小木屋,以最小程度的整地,保有了山林與水土保持,成為相思樹林所環抱著的山中童話屋。 20苗栗卓蘭.半醫半農有機的家林醫師決定從踏進這塊地開始,就把農藥當成拒絕往來戶,讓土地代謝、休息,讓雨水、溪水、植物,慢慢的將土壤中的毒素分解掉。 21新竹市.三角玻璃溫室的家真正厲害的老屋改造,不僅只是拉皮、外牆翻新,而是透過新增或刪減局部建物結構,成功改變老屋體質。 22台北金山.15萬讓破房子優雅老去改裝老屋,15萬含材料

費及兩天工資,其餘都靠自己,光是木作、家具DIY就省下很多錢。 23北台灣.從地上長出來的房子拿土地原有的土壤礫石,以客土袋(earthbag)工法所蓋成,搭配多處的透氣孔與原木調節室內溼氣,百萬元以下就蓋的環保土屋。 Part II 關鍵詞=做自己的建築師,蓋屋不敗秘笈01 建材廠現場直擊--預拌混凝土廠∕鐵材廠∕鋁門窗工廠∕木材廠02 自行發包叫料四大重點:自己叫料、自己發包、自己監工,更省錢!03 買地、蓋屋、改屋活用法規四大要項--避免糾紛及活用法規之常見狀況 【推薦序】 文∕東海大學、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吳樹陸 I like to travel lightly I like t

o travel lightly, step lightly on this earth. I like, as Henry David Thoreau said, to live in a tent, as it were, in this world, hitting only the high points.——Dan Kiley(美國景觀建築師) 這本書是繼《蓋自己的房子》之後,黛羚寫的第二本書。   從自己的房子到自己的綠色的房子,黛羚到處探訪用心過日子、用心蓋房子的人,而她說的故事也愈來愈誘人,愈來愈貼近--大地。   談住宅,我得回溯大二做小住宅設計時拿來當範本的美式平房,繞到芬

蘭看看他們的國寶建築師阿瓦.奧圖(Alvar Aalto)設計的住宅,想想閩式與徽派,還得努力回想《住屋.形式與文化》那本老書的要點……。 這些都太迂迴、太漫長了。   當下,黛羚呈現的23個綠色家屋,真真實實的在地人物、活生生的綠色的家。好像,她為我這種迂漫的「住的研究者」做出精闢的摘要--重要的是人、是生活,是夢想和實踐;有那樣的人、過那樣的生活,才會有那樣生動的房子。   為自己蓋綠色的房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黛羚的查訪與研究,以平價為出發點,為有餘力或有這樣夢想的人提供最佳的指引。更重要的,她及時記錄了人與住屋的密切關係,呈現出在地住屋的旺盛生命力。此記錄也是研究當代台灣住屋與庭園

的重要文獻、重大工作。   衝浪的于導才能把海邊破屋手作得像一間藝術家的房子;放下景觀設計工作,歸隱山林的劉大哥,才打造得出那麼貼近自然的有機家園;關山的騷人墨客林志堅,才會有那樣的清幽樸拙。我瞪大著眼睛看他家門前的卵石地坪、竹林、落葉和置石照片,下回,黛羚該把她的「住的研究」拓展到房子外面的庭園,以圓滿我們的家園夢。 【自序】 是房子?還是建築物?   房子,就像背景,溫暖、厚實、舒適,靜靜地座落在環境中,由主人慢慢地透過生活,累積出它的氣質。   建築物,如其名,像主角,以某種姿態,醒目而帶點喧囂,持續僵直著,不管主人的生活如何,它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姿態。   在這本書中,我希望我介紹的都是

房子而非建築物。平價、舒適、生活,它們通常沒有搶眼的外表,卻因為主人的生活累積,而使房子越看越可愛,久了,主人也可愛起來了。 所謂的綠色的房子,對我而言,主要是綠化、綠建築、場所精神。   綠化--是將房子裡外上下,添加綠意,小者盆栽、大者植樹。尤其佩服,將一片裸地、閒田廢園、或者光禿禿的建地,慢慢地種滿樹與花花草草的主人們,你們療癒了大地的傷口。   綠建築--從「設計的手法」去綠建築。兩百萬以下,不需裝空調,建築材料隨手可得,短期可蓋好、住得舒服又節能的綠建築,這是絕對值得提倡的。綠建築也可以是很平民化的。   場所精神--在樹林之間蓋房子,不是將樹砍光,而是繞樹而行、小幅度修枝;在街道旁

的連棟透天之間蓋房子,不是格格不入的新造型,而是低調地銜接新與舊的元素。 每一位綠房子的主人,各有各的生活模式,他們的日子,平凡得精彩。   原本是迷重機的年輕小夥子小王,現在是擁有兩匹馬、雞鴨鵝的農場主人;為了紀念阿嬤、同時給侄子實習蓋房子的機會,叔侄倆邊做邊學蓋出「懷念阿嬤的厝」;才剛在市區貸款買透天成屋的阿志兄,看到老家附近的閒置老屋,忍不住租下來進行改造大計,自己開心房東也開心;每週末都去唱KTV逛百貨公司的阿Ju夫婦,決定離開十多年的上班族工作,改當農夫與村姑;為了讓岳母有個相似的鄉下環境可就近照顧,傅先生在造橋買地蓋屋,表達孝心;蔡董將買來的土地上原有相近的四間古厝稍作修改,讓各古

厝分別扮演著客廳、餐廳、交誼廳、臥室的角色;新竹羅先生在設計師Black的幫忙下,透過「一根柱子」將老屋造型扭轉乾坤,省下大筆重建金額;林志堅為郭大哥所設計的再吹涼風,是大部分人都蓋得起的100%綠建築,既人文、省錢又環保。……還有好多故事,講不完了!我迫不及待想與您分享,還請慢慢閱讀下去,盡情享用囉!   當然啦,如果您覺得自己或友人的家也不賴,也歡迎與我分享,我的信箱是[email protected]。 新竹市‧三角玻璃溫室的家真正厲害的老屋改造,不僅只是拉皮、外牆翻新,而是透過新增或刪減局部建物結構,成功改變老屋體質。雖然家裡沒有電視可看,但每次都要托朋友幫我錄下日本電視節目《

全能住宅改造王》,因為前後大變身的差異,常常讓我感動不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日本的住宅多為木結構,雖然可以看到很多機能設計巧思,但因結構不同,無法從中獲得更多的資訊。位於新竹市區、鬧中取靜的羅宅,其改造之精彩可說是「台灣版」的住宅改造王!由於改造程序相當龐大繁雜,在分別與屋主羅先生以及不願具名的設計師(以下簡稱Black)討論瞭解過後,才稍微理出頭緒來。那麼,故事就從頭說起吧!原老屋改建兩次,同樓層高低差竟達1公尺一次偶然機會,正在尋覓新住處的羅先生,得知一間位於市區、即將但尚未法拍的房子的消息,由於開價的確稍低於行情,羅先生便把握機會,來到基地現場看房子。雖然基地所在位置交通便利,又擁有市區

中難得的綠意,但房子及雜草叢生的庭院,顯示出已經廢棄多時。走進去看,經過改建再改建的房子,每層樓都有近1公尺的高低差,隔間及動線混亂、狹小的開窗使室內空氣混濁、採光也不足。是一間問題重重的老屋。拆除重蓋費用驚人 只好選擇改建「原本並不以為意,打算房子乾脆全都拆除重蓋算了。」羅先生說,「甚至,已經把重建的設計圖及模型都做好了!但是,經過估價,才知道拆除整棟再重建的成本,會比保留大部分結構而改建,貴上1.5倍左右!」在經過衡量之後,羅先生決定與設計師重新討論,以改建做為新的調整方向。「一根柱子」,不只改變膚質、還改變體質!通常,改建一棟房子,不能奢求期望什麼,頂多拉拉皮、換換陽台、改一下屋頂就很了

不起了。羅宅一開始受限於原結構的箝制,第二代模型也無法擺脫原屋造型,僅局部陽台及屋頂外觀改變而已。這樣一來,即使擁有難得的市區鬧中取靜的大庭院,也只能說可惜了!居者若不能在室內透過建築物與庭院的綠意產生互動,如此「與基地無關的建築物」,不但不能稱為成功的設計,而且還白白糟蹋了這塊基地的綠意。苦思數日之後,Black想出扭轉房子造型的大關鍵:「在建築物轉角再加一根柱子,這就是答案了!」就這麼一根柱子,承重不再是問題,二樓的陽台得以拉寬成為露天平台、客廳也變寬了!「這根柱子是關鍵,我用地樑將新柱子與舊柱子串起,確保新柱子的堅固。它將大幅度改變屋子的造型,並且與基地產生更大的互動性。」玻璃溫室因基地

而有意義多了柱子之後,客廳得以往外拉出、與最裡面的房間的牆面對齊,此時,朝庭院方向的陽台反而成為唯一的內縮牆,於是,Black設計了三角體的玻璃溫室,它是二、三樓起居室與戶外相連的媒介、它是一樓餐廳與魚池互動的平台、它因這個基地而有存在的意義。大隱隱於市 巷弄中的自然生態系房子改造接近完工階段,庭園造景規劃也開始進行,魚池從基地高點順流而下,經過玻璃溫室在流到門口處做結。有了水與植物,吸引鳥類、蛙類與昆蟲漸漸地被吸引而來,池塘裡也放養魚蝦,可以大幅降低蚊子孵化的數量。而隨著季節千變萬化的庭院,也成為一家人最愛欣賞的作品,羅先生尤其喜歡坐在遮陽傘下的木椅上,邊悠閒地吞雲吐霧、邊欣賞著庭院中姿態萬

千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