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試驗所特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農業試驗所特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呂昀陞,李瑋崧,石信德,陳美杏,黃棨揚,謝廷芳寫的 菇類智慧化生產與農場經營管理研討會專刊(農業試驗所特刊第216號) 和黃金川的 產業現況及研究發展國際設施研討會論文專刊(農業試驗所特刊第214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農藝學系研究所 侯金日所指導 林志賢的 敷蓋處理對食用玉米栽培田間土壤肥力、雜草控制、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2021),提出農業試驗所特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食用玉米、敷蓋處理、土壤肥力、雜草控制、農藝性狀、產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王明妤所指導 黃三吉的 台灣有機的政策對農業實踐者永續轉型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永續轉型、多層次觀點、社會實踐方法、永續農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農業試驗所特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業試驗所特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菇類智慧化生產與農場經營管理研討會專刊(農業試驗所特刊第216號)

為了解決農業試驗所特刊的問題,作者呂昀陞,李瑋崧,石信德,陳美杏,黃棨揚,謝廷芳 這樣論述:

  剖析目前國內菇類產業智慧化發展之情形,同時分享不同產業農場經營管理策略之經驗,期能實踐菇類產業智慧化經經營管理的願景、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菇類品質、落實規格分級、強化儲運外銷能力,以提升我國菇類產業外銷競爭力。

敷蓋處理對食用玉米栽培田間土壤肥力、雜草控制、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為了解決農業試驗所特刊的問題,作者林志賢 這樣論述:

本試驗以農友種苗公司所生產之食用玉米華珍(HV361)、黑糯(HV405)、彩珍(HV052)之商業種子為試驗材料,於2019年及2020年在彰化縣和美鎮農地進行食用玉米敷蓋處理試驗,敷蓋材料為稻殼、木屑、花生殼、稻草、抑草蓆以及不敷蓋處理為對照組,探討由五種敷蓋栽培管理模式,對食用玉米栽培田間土壤肥力、雜草控制、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其結果顯示本試驗中任何有機敷蓋處理對於土壤理化影響皆有顯著效果,五種敷蓋處理又以花生殼敷蓋效果最佳。花生殼敷蓋對於pH、有機質、有效磷、交換性鉀、鈣、鎂、銅皆高於對照組,而其次為敷蓋稻殼、木屑、稻草,食用玉米栽培經花生殼敷蓋處理,土壤pH值成弱酸性,有機質含量

兩年平均分別為2.72%與2.91%,土壤有效磷兩年分別為39.66 mg/kg、41.33 mg/kg,土壤有效鉀兩年平均分別為157.67 mg/kg、178.00 mg/kg,土壤有效性鈣兩年平均分別為1312.00 mg/kg、1433.00 mg/kg,土壤鎂含量兩年平均分別為327.00 mg/kg、301.00 mg/kg。兩期的田間雜草管理方面,經五種敷蓋處理後與對照組相比,抑草席抑制雜草效果佳,稻殼、木屑、花生殼、稻草敷蓋在種植初期雜草抑制效果相似,在種植後30天後,敷蓋處理對雜草生長抑制並不顯著,各品種間差異不大。在全生育期雜草相分布,三品種皆以莎草科碎米莎草、禾本科牛筋草

、與莧科空心蓮子草為多數之雜草物種。敷蓋處理對農藝性狀與產量影響方面,使用花生殼、稻草與抑草蓆敷蓋處理後,三品種在株高、穗高及採收後穗重、穗長、穗徑、穗行數、穗行粒、穗粒數、百粒重、穗粒重、小區產量、甜度等農藝性狀及產量性狀皆有提升效用,2019年穗重品種以華珍與彩珍表現最佳,不同敷蓋處理穗重以敷蓋抑草蓆處理與稻草處理表現最佳,分別為228.8 g與225.0 g;小區產量以敷蓋花生殼、稻草與抑草蓆處理最佳,分別為6.87 kg/10m²、6.84 kg/10m²與6.67 kg/10m²,甜度表現上則以木屑、抑草蓆與稻殼表現最佳,分別為13.1 Brix、12.6 Brix與12.5 Bri

x。2020年穗重品種以甜黑糯表現最佳,不同敷蓋處理穗重以敷蓋花生殼、稻殼與抑草蓆處理表現最佳,分別為203.83 g、197.91 g與193.56 g;小區產量以敷蓋花生殼、木屑與稻草處理最佳,分別為7.23 kg/10m²、6.92 kg/10m²與6.69 kg/10m²,甜度表現上則以稻殼、抑草蓆與稻草表現最佳,分別為10.83 Brix、10.27 Brix與9.66 Brix。

產業現況及研究發展國際設施研討會論文專刊(農業試驗所特刊第214號)

為了解決農業試驗所特刊的問題,作者黃金川 這樣論述:

  為因應極端氣候與全球發展設施產業趨勢,農業試驗所於102年開始提設施農業相關研究與技術開發之計畫構想,以提升國內設施農業整合研究能量與產業技術,103年度「設施農業升級及產業加值化」計畫整併成為農委會「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政策型計畫之分項計畫來執行,開啟了為期4年的設施研究科技計畫,計畫目標為結合溫室工程及農業栽培技術,以「整場輸出」方式,扶植國內業者建立符合熱帶/亞熱氣候需求之溫室產業,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解決國內目前設施栽培所遭遇之問題。

台灣有機的政策對農業實踐者永續轉型的影響

為了解決農業試驗所特刊的問題,作者黃三吉 這樣論述:

永續轉型的學術文獻迄今在數量上有顯著的成長,但研究的主題在產業別及地理區域方面還是相當狹窄侷限的。目前為止,該領域對農糧(agro-food)系統的永續轉型探討不多,在地理區域上以研究歐洲國家居多,因此本研究擬在此計畫中探討我國農業系統中永續轉型的議題,以補足永續轉型在學術上的缺口。在台灣農業系統中,具有產銷履歷與有機兩種標章的農產品是政府立法具體推動,期許引導農民對永續農業的實踐。但自2007年立法通過後,至今獲得驗證的耕地面積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比例仍相當低。值此之際,實有必要瞭解我國農糧系統在這兩項的永續轉型發展緩慢的關鍵因素,以期藉此提出促進永續轉型發展的建議。在研究架構方面,本研究將

結合多層次觀點及社會實踐方法兩種分析架構,更著重於從永續轉型中的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的實務中找出驅動及阻礙永續轉型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