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值統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農業產值統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凱文.貝爾斯寫的 血與土:現代奴隸、生態滅絕,與消費市場的責任 和國內相關領域27位專家學者的 新編臺灣雜糧作物 第一冊 雜糧作物的特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729億創新高雲林農業總產值冠全國也說明:農委會統計公布,雲林縣2015年農業總產值729億元,佔全國總產值15.4%,與前一年相較成長新台幣3億元,重回全台農業產值第1名。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說,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部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 沈明勳所指導 黃彥毓的 高雄地區多元水資源利用之研究~以鳳山水資源中心為例 (2021),提出農業產值統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元水資源利用、放流水回收再利用、鳳山水資源中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食品科學系研究所 呂英震所指導 黃政雄的 開發益生菌酸奶油抹醬 (2021),提出因為有 酸奶油、發酵、副乾酪乳桿菌的重點而找出了 農業產值統計的解答。

最後網站江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5320亿元則補充:据统计,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963家,其中超100亿元龙头企业 ... 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4∶1,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实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業產值統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血與土:現代奴隸、生態滅絕,與消費市場的責任

為了解決農業產值統計的問題,作者凱文.貝爾斯 這樣論述:

當人權被踐踏,大地亦在淌血 即使在人權昌明的時代,奴隸仍然存在。 貧窮、天災、戰亂,剝奪了他們的尊嚴與生計。 為了求生,他們被迫從事對地球生態傷害最大的產業。 3580萬奴隸對地球的傷害,僅僅次於人口數億的中國與美國。 以暴力、詐欺宰制奴隸的犯罪集團, 同時也是自然環境最兇殘的破壞者。 可喜的是,終結這一切,比想像的容易。   【孟加拉】舒米爾一家人生活在沿海的桑達爾班斯群島上,那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魚蝦供應產地之一。16歲的時候,人口販子來到他的家中,答應給他的父母2000塔卡(約1000台幣),包吃包住,還有更多的錢,讓他去島上幫忙宰殺清洗海上捕來的魚獲。但到了島上,他過著奴隸般的生

活,吃不飽、穿不暖,拿不到任何一毛錢,卻得日以繼夜的工作。睡眠剝奪導致精神渙散,精神渙散導致他們經常在工廠裡受傷。營養不良、衛生條件不佳,更讓他們苦於腹瀉、發燒。傷者無法得到醫療,許多同伴因此病死。其中兩個年幼的同伴甚至遭到守衛的強姦……   【迦納】亞伯拉欣是誠實的穆斯林,在父母相繼雙亡後,隨著叔叔一起流亡迦納南方的金礦區討生活。礦場老闆承諾他們只要辛勤工作就能存到錢,然而,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地在岩壁上敲鑿、在礦坑裡挖掘、在烈日下賣命搬運一籃又一籃的礦石,老闆總是不付錢,因為他們微薄的所得尚不足償還他們的伙食費、工具費,以及看病的錢。他們沒有看穿這是奴隸主慣用的「債務陷阱」,虔誠的他們只是對

自己的不夠努力感到自責。有一次在礦坑裡他被落石擊昏,醒來後的醫療費又為他增添了400美金的債務……   對生活在富裕、安定、法治保障完備之中的台灣人來說,「奴隸」似乎是一個遙遠的概念。然而,像是舒米爾、亞伯拉欣這樣的苦命人其實在全球高達3580萬人(2016年的統計)。他們或是遭遇戰亂、或是被天災摧毀了原本的農田,或是僅僅因為過於貧窮,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人蛇集團哄騙,最後因為暴力脅迫或債務陷阱淪為所謂的「現代奴隸」(modern slave)。   本書作者凱文·貝爾斯(Kevin Bales)是現代奴隸領域的專家,為了撰寫本書,他費時七年,拜訪了遭到軍閥戰火肆虐的剛果錫礦場、孟加拉南方

的養蝦場、迦納的金礦場,在巴西被非法暴力集團濫墾的熱帶雨林,透過對倖存者、廢奴工作者的親自訪問與各種調查,記錄下非法的人口販賣、奴役、性侵、詐欺的慘狀,同時思考解決之道。   人權侵害 = 生態滅絕   在他的記錄過程中,貝爾斯開始注意到另一個罕為人知但極其重要的事實:奴隸存在的地方,也存在大規模、殘忍無情的環境破壞與生態滅絕,包含破壞紅樹林、森林砍伐、殺害野生動物、排放溫室氣體、毒害土壤與水源等。奴隸都出現在非法的產業之中,而且都是難以查緝的地點,如深山或叢林深處等人煙罕至之地。既然連人的性命與尊嚴都不顧了,更遑論任何對環境的保護與尊重。於是,大片有高度經濟與環境價值的樹木被砍伐,土壤遭

到汞、硫酸等毒物的汙染、原始生態遭破壞,大地原本具備的碳捕捉與碳固存能力也一點一滴的瓦解……   從數字上來看,雖然2016年全球的奴隸人口約3580萬人,但整個非法奴隸產業產生的碳排放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碳排放者。以2010年的數據來看,全球的碳排放總量在318至331億噸之間,但僅僅是以奴隸為勞動力的非法森林砍伐導致的碳排放就高達25億噸,這個數字超過印度全國與整個非洲的排放量。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對人與壞境的破壞,不只是發生在遠方、與我們生活無關的事。貝爾斯藉著爬梳物品的供應鏈,讓讀者了解到這些破壞如何與我們的日常環環相扣。我們餐盤上的佳餚,可能就是孟加拉的血汗鮮蝦,

建立在摧毀紅樹林和對童工的虐待。身邊的電子產品,可能就藏有來自剛果的鈳鉭鐵礦,從武裝民兵運作的奴役營地中開採出來。手上的金戒指,也可能是來自迦納,透過奴工用傳統方式,以有毒物質鍊洗出來的金子。然而,也正因為這些染上鮮血的現代奴隸的產物與我們息息相關,產業鏈末端的消費者其實掌握了打擊非法產業、終結奴隸的權力:只要我們願意多盡一點心力,不再消費染上鮮血的商品,或是要求生產商提供層層生產環節都沒有使用現代奴隸的證明,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拯救奴隸 = 永續發展   《血與土:現代奴隸、生態滅絕,與消費市場的責任》字裡行間展現出對我們所在的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尊重,反思人性的尊嚴與價值。我們可以讀

到作者對人權與生命深刻的關懷,更透過作者的文字,看見倖存者的堅韌;環境保護者、廢奴運動者在面臨強敵環伺時寧死不屈的勇氣、看見執政者改革的決心,更看見企業和消費者如何可以盡我們的心力,推動改變的發生。更重要的是,作者憑藉著對奴隸現場的親身採訪調查,以及對整個產業鏈的研究,鏗鏘有力地宣示:奴隸不是不能徹底消除,改變是可能的,而且一點都不難,只要我們願意從自己開始。   危機也正是轉機所在。3580萬的現代奴隸雖然對地球造成不成比例的巨大傷害,然而,正面觀之,當代奴隸的數量已經來到世界歷史上最少的程度,依靠奴隸運作的產業的產值也下降到歷史性的新低點。在全世界各國,奴隸都是非法的,終結奴隸是各國政府

、人權團體、環保組織的共識,而終結奴隸所需要的資金,以全球經濟規模來看根本微不足道,但其經濟與環境效果卻非常巨大。也正因為如此,只要能消滅奴隸體制,對維護地球環境生態、改善碳排放,將收事半功倍之效。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羅秉成(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發言人)   聯合推薦──李麗華(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楊智強(《報導者》記者) 推薦好評   「這是一本重量級的著作,揭示了地球生態的惡化與地球上最弱勢的一群人的處境的惡化兩者之間的循環關係。對那些認為地球擁有無盡的資源任由人類揮霍的思維來說,本書是一個振聾發聵的提醒。」

──美國著名環保人士、《地球·地殏:如何在質變的地球上生存?》作者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

農業產值統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質詢日記 #社政 #20190410

在社政委員會的質詢,我向社會局提出了社工遭強制回捐、社工訪視風險、單親補助門檻、托育日誌電子化、黑板樹斷頭修樹等議題,並向客委會提出客家文化觀光亮點營造的可能方向。

【重新檢視 #單親補助門檻 適宜性】

據統計,本市共有 45,843 戶單親家庭,但只有 19,045 個孩童(局長答覆約 6,000 戶)符合單親生活補助,補助要點除了家庭收入天花板之外,還要求全家(含父母、子女)土地公告現值未超過 650 萬才可申請。試問若今天申請人與父母分別住高雄、台北,為何無法申請?還是說政府希望單親家庭投靠老父老母依親嗎?若申請人已與原生家庭疏離、甚至關係不佳,又該怎麼辦呢?因此我要求社會局長好好重新檢視補助標準的適宜性。局長回覆表示,同意補助標準有不近人情之處,會再研擬是否能透過面訪等方式確認申請人之需求,讓補助都能落實在有需求的民眾身上。

【#托育日誌電子化 雙軌制先行】

托育人員每天都要填寫的托育日誌是與家長間重要溝通媒介,若能節省行政時間,托育人員就能把更多時間花在照顧孩子上,因此請社會局研擬推動電子聯絡簿的可行性,讓家長在工作忙碌之時,也可以直接透過網路與手機 APP 即時掌握狀況。我建議局長可先實行雙軌制,讓托育人員可以選擇紙本或電子化,作為轉換期間的緩衝配套作法。局長回覆肯定此方向,會再與秘書處進一步討論,我也會持續追蹤。

【#社工強制回捐 須有預防機制】

今年 2 月高雄爆出一件強制回捐的個案,感謝社會局事後協助社工把回捐的款項給討回,但只要求補回,卻無其他懲處或預防,形同讓「暗砍」的行為穩賺不賠。我認為,應公告違法的機構,讓社工在求職時可以迴避。申請風險加給的機構也應公開,協助社工判斷加給是否被暗砍。此外,我以市議會跳過服務處、直接向公費助理撥款薪資的方式為例,請局長檢視補助案薪資撥款流程(現為補助案→機構→社工)是否有變革為直接撥款給社工的可能性,避免被機構從中操作。也許事前略增行政手續,但省去後續稽查、處理糾紛的成本,未必不划算。

【#社工訪視風險 明訂警察陪同 SOP】

經統計,過半的社工在進行個案訪視時曾遭遇口頭或肢體暴力,雖然社會局有訂出一套安全維護要點,但在人力不足的狀況下,實在很難實施,甚至在要求警察陪同時,也是由派出所自由心證,希望社會局能訂定出一套明確標準,在怎樣的評估之下需要兩人陪同甚至是警察陪同,以利降低訪視的風險,同時也讓警察局有一套標準可以遵循。

【#斷頭修樹 給兒童的不良示範?】

隸屬社會局的高雄兒童福利服務中心近來修剪了外面的黑板樹,卻是用危害樹木健康的斷頭修樹。據我們了解,廠商有證照、也是照 SOP 在修剪,問題恐怕是源頭的 SOP。我會再向養工處反應 SOP 的問題,也希望社會局長一同留意,否則傷害樹木健康的修樹方式恐怕是對兒童的不良示範。

【#客家文化觀光亮點】

高雄客家原鄉的觀光亮點究竟在哪?我建議以文化底蘊深厚的美濃作為出發點,結合黃蝶季,吸引青年返鄉、傳承在地文化。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生活化的展覽形式,成功吸引國際觀光客來到農村,值得師法。我認為美濃的菸業、紙傘、八角亭、穿水橋成年禮等元素都相當有發展為觀光產值的潛力。此外,旗山、美濃、杉林、內門非常適合成為里山生態村,友善耕作不只可達成產業與環境的平衡,也能讓觀光客親身體驗客家的農業文化。

高雄地區多元水資源利用之研究~以鳳山水資源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農業產值統計的問題,作者黃彥毓 這樣論述:

高雄地區多元水資源利用之研究~以鳳山水資源中心為例摘要台灣地區受限於先天水文環境之不利條件,產業(工業)重鎮又多集中於中南部供水較吃緊之地區,在氣候變遷影響、旱澇愈趨極端的趨勢下,部分區域始終面臨缺水的風險,尤其在南部地區枯水與豐水期差異非常的明顯。枯水期間民生、農業、工業互相搶水用,在無法覓得傳統水庫水源的情況下始終無法有效突破供水不足的困境。為有效舒緩水資源開發的壓力,並確保穩定產業發展及民眾用水權益,政府就規劃了公共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回收再利用。鳳山溪污水處理廠放流水的優勢在有質穩量定且不受水文天候限制,而且現階段處理餘裕量夠大、現廠區亦有足夠的用地可以供再生處理設施使用;而其鄰近之臨海

工業區因有產值高、無法容忍缺水的特性,爰此將鳳山溪廠之放流水經妥適處理後提供臨海工業區作為產業之工業用水,為全台首座示範廠。基於上述背景,本研究目的聚焦在工業用水部分,探討再生水供水對工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該計畫供水後實際的效益探討與評估,而推動策略及現況已經進行多年,因此有許多推動後的數據報告可供參考,以瞭解水資源開發的現況。總結上述,研究資料來源主要透過文獻分析蒐集來自於公部門及政府政策推動計畫之相關研究報告進行後續資料彙整分析,以及本研究選取之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進行質性對話資料收集和交叉比較,一方面由描述性統計數據呈現水資源科發及用水需求之現況,另一方面則透過訪談質性資料之彙整,交叉比

對歸納研究結果,以提出重要結論及具體建議作為後續政策推動及地方政府參考之重要依據。

新編臺灣雜糧作物 第一冊 雜糧作物的特性

為了解決農業產值統計的問題,作者國內相關領域27位專家學者 這樣論述:

  糧食是以促進人類的健康與活力為目的,提供人體營養與能量的主要來源。雜糧屬於廣義的糧食,其產銷、供應一向為各國關注的課題。國內隨著經濟發展,食米消費量降低,政府在1978 年開始推動稻田轉作,在轉作過程中,對於玉米、大豆、高粱這三種需求大宗的雜糧實施保價收購,以獎勵生產;其他地區性雜糧,如小米、薏苡、落花生、紅豆、綠豆、胡麻以及食用甘藷等,則納入稻田轉作獎勵的種類。政府雖然在政策上鼓勵雜糧生產,但國內雜糧栽培面積卻呈現大幅減少現象,對此,有需要加以探討、分析,提出因應對策。     在2008 年國際穀物價格暴漲,全球糧食供需吃緊情況下,國內進口的玉米、大豆、小麥、高粱及大麥等五項大宗雜糧的

數量超過800 萬公噸,但當時國內補助休耕面積(兩個期作合計)卻超過20 萬公頃,引起各界呼籲政府檢討休耕政策,將休耕田轉作進口替代作物,以提高農地利用與糧食自給率。因此,政府於2009年起開始規劃休耕田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或地區性特產,自2013 年起農地休耕面積開始減少,雜糧種植面積回升,但進度未如預期,有待檢討強化。     臺灣一向以出口導向作為經濟發展策略主軸,而積極尋求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或雙邊經貿合作,則是政府既定的施政方針。但在此政策之下,國內農產品受到進口農產品極大的壓力。我國屬小農經營,生產成本偏高,在競爭力居於劣勢的情況下,面臨經貿自由化,國內如何調整農業結構,強化國產品的競爭力

?這是一個嚴肅的議題。長遠來看,臺灣有生產雜糧的條件,但具體該如何發展,則有賴各界共同思考規劃,提出推動方針、政策及作法。     本書將就國內雜糧產業自1945年至2015 年的70 年發展期間,從國內雜糧政策調整與轉型的變化過程以及國內大宗雜糧進口情形加以分析檢討、提出建議,並詳細介紹21種國內雜糧作物之重要特性與加工利用方式,增進國人對雜糧的了解。     未來全球人口預計在2050 年將超過98 億,糧食安全受到各國關注,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就以「涵養大地 生命能量」為主題,展出各地農產品及飲食文化,促使世人重視糧食安全、營養均衡、食農教育、生態環境與飲食文化;並發表米蘭憲章,捍衛

食物權,呼籲全球重視糧食議題。     雜糧屬廣義的糧食作物,全球生產種類繁多,供食用、飼料用及加工等多元化用途,為提供熱能的重要來源。雜糧含有多種維生素以及鎂、鉀、磷等礦物質,可促進新陳代謝,豐富的纖維質可延緩醣類吸收,協助改善心血管疾病風險,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農產品,雜糧產銷已不容國內忽視。     國內雜糧生產具有提高糧食安全與糧食自給率、降低食物里程、強化農田利用、安定農村並維護傳統飲食文化等多種功能性,因此政府應重視雜糧產業發展,研擬長期的發展政策,強化科技的研發與產品機能性的開發,提供國內雜糧產業契機與永續經營的條件。   本書特色     ‧集合國內14位農業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編輯

委員會,選定臺灣重要的21種雜糧作物,進行深入的介紹與分析。     ‧除探討21作物品種特質外,還詳加介紹作物播種方式、病蟲害防治等實用知識,並闡述加工用途,讓讀者全方位了解雜糧作物之特性與實用性。     ‧有別於學術性書籍艱深又難以理解的書寫方式,本書具參考性、教育性、知識性及實用性,提供對此議題有興趣之國人一個了解雜糧的新知識管道。 作者簡介   國內相關領域27位專家學者     國內雜糧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包括:陳文德、蘇登照、劉彥彤、林訓仕、劉啟東、黃永芬、陳嘉昇、游添榮、張隆仁、黃子芸、廖宜倫、陳振義、謝清祥、王三太、王毓華、吳昭慧、陳國憲、羅文冠、葉永銘、姜金龍、黃涵靈、賴

永昌、張勝智、廖文偉、黃祥益、戴順發、龔財立 緒言  第一章臺灣雜糧作物產業的轉型與發展 第二章第二章樣貌多變的麵食之王——小麥 第三章釀酒產業的明星人氣王——大麥 第四章新一代綠色革命要角——燕麥  第五章稱王飼料界的雜糧霸主——玉米  第六章金門名酒的關鍵一味——高粱  第七章原住民族的神聖象徵——小米  第八章有「薏」健康的防癌聖品——薏苡  第九章糧荒救世主——蕎麥  第十章臺灣限定的穀物紅寶石——臺灣藜 第十一章曾被遺忘的超級食物——藜麥 第十二章來自南美的超級穀王——莧穀  第十三章應用層面最廣的超級食物——大豆  第十四章風靡全台的穀物人氣王——落花生  第十五章富含鐵質的補血

聖品——紅豆  第十六章最佳親「膳」大使——綠豆  第十七章窮人的肉類——樹豆  第十八章香味四溢的滋補聖品——胡麻  第十九章全身是寶的超級食物——甘藷  第二十章營養師按讚的歐美主食——馬鈴薯  第二十一章耐旱抗淹的超抗逆作物——芋  第二十二章古籍中的養生上品——薯蕷  序     在臺灣,雜糧作物是指水稻以外供作人類糧食及家畜飼料的農藝作物。以作物學的觀點,雜糧作物包含三大類:一為禾穀類及擬禾穀類作物(Cereal and pseudo-cereal crops),如小麥、大麥、燕麥、玉米、高粱、小米、薏苡、蕎麥、臺灣藜、藜麥及莧穀等,二為豆類及油料類作物(Pulse and oil

crops),如大豆、紅豆、綠豆、落花生、樹豆、胡麻及向日葵等,三為塊根及塊莖類作物(Root and tuber crops),如甘藷、馬鈴薯、芋及薯蕷等。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資料,2015 年臺灣雜糧作物的種植面積為7.21 萬公頃,產量為48.55 萬公噸,產值為111 億元,但當年雜糧作物的進口量卻為834.21 萬公噸,總進口值更高達785.21 億元,由此數據可看出國內對雜糧作物的需求量之大。因此政府在2016 年提出「大糧倉計畫」,期望至2020 年,國內雜糧作物種植面積能突破10 萬公頃,這樣的目標值,顯示出國內雜糧作物產業之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然而國內

現今介紹雜糧作物的書籍卻無法呼應這樣的趨勢。目前國內介紹雜糧作物最主要的書籍是1994 年由臺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出版的「雜糧作物各論」I. 禾穀類,II. 油料類及豆類,III. 根及莖類等三冊。但因其較偏學術性,一般農民及消費者難以參考利用。有鑑於此,去年七月前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接任雜糧基金會董事長時,提出委請臺灣農藝學會重新編撰「臺灣雜糧作物」一書的構想,並選定臺灣重要的雜糧作物21 種,將書名定名為「新編臺灣雜糧作物」,並分兩冊編撰,第一冊介紹「雜糧作物的特性」,第二冊介紹「雜糧作物的機能性成分與加工利用」。     本書為第一冊,內容部分,每一種作物劃分為一章,每一章邀請1 至3 位專

家學者撰寫。第一冊為總論,內容包括:一. 概說,二. 植物性狀,三. 推廣品種,四. 氣候、土宜與適栽區,五. 栽培與管理:(一)播種前之準備,(二)播種期,(三)整地及播種方式,(四)播種量,(五)中耕及雜草防除,(六)施肥管理,(七)水分管理,(八)病蟲害防治,六. 收穫、調製與儲藏,七. 組成成分,八. 用途與加工利用,九. 未來發展,十. 參考文獻。   小麥為一年生溫帶禾本科(Gramineae)小麥屬(Triticum )作物,是人類重要的穀類糧食。普通小麥(T.aestivum)起源於近東地區,約在西元前5000 年傳到印度、中國及英格蘭等地,中國於3000 年前的古典

書籍中,就將小麥列為五穀之一。 據傳統的觀點,小麥的演化過程是:具AA 染色體組的野生一粒小麥與BB 染色體組的擬斯卑爾脫山羊草自然雜交,染色體倍加產生野生二粒小麥(AABB)。野生二粒小麥馴化爲栽培二粒小麥,再與具DD 染色體組的粗山羊草(節節麥)自然雜交,染色體倍加,產生了普通小麥(染色體組AABBDD),其演化過程如圖2-1。 小麥依生育習性可分為春小麥與冬小麥,臺灣適合栽培的品種為春小麥。在光復前(1945 年前),臺灣小麥年平均總產量約1,000 公噸以下,1958 至1962 年期間為臺灣歷年產量最高時期,其中1960年栽培面積更高達25,208 公頃,為目前最高栽培面積紀錄,總產

量則是以1962年的45,574 公噸為最高。 1960 年代後因美援及小麥開放進口,導致國內小麥栽培面積急遽下降,1974 年栽培面積只剩304 公頃,年總產量738 公噸。1965年起,政府為保障農民收益,開始由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灣菸酒公司前身)保價收購小麥,讓栽培面積維持在1,000 公頃左右,此時小麥主要供作酒麴使用;直到1995 年菸酒公賣局停止保價收購小麥,使得國內栽培僅剩臺中大雅及臺南學甲等地區,合計70 至80 公頃,繁殖種子供金門縣播種使用。自2009 年以來,由於業者與麵粉廠投入國產小麥契作與加工,使得小麥栽培面積由原本的70 至80 公頃逐年提升至2016 年643 公

頃。

開發益生菌酸奶油抹醬

為了解決農業產值統計的問題,作者黃政雄 這樣論述:

酸奶油(Sour cream)是一種在北美、墨西哥、北歐與東歐等地區相當受歡迎的發酵乳製品。本研究使用煉乳脂,分別加入五種不同菌粉配方(分別為A、B、C、D、E),並於所有組別中添加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YC1560進行共同發酵以製作酸奶油。首先測定不同菌株組合於發酵期間之酸鹼值、可滴定酸度與總乳酸菌數之變化,並透過其結果挑選適合之酸奶油發酵條件。對發酵完畢之酸奶油進行其中L. paracasei LYC1560之耐胃酸膽鹼試驗。再進行為期8周之4℃冷藏保藏性試驗,探討儲藏期間酸奶油酸鹼值、可滴定酸度、L. paracasei LYC1560菌數、全質構分析、黏度

與離水率之變化。最後,對樣品進行官能品評。結果顯示發酵條件為37℃18小時較為合適,此時所有菌株組合均達到可滴定酸度0.5% w/v及總乳酸菌數8 logCFU/ml。於酸奶油中之L. paracasei LYC1560對pH3.0的環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而在0.5%膽鹽的環境中儘管存活率有限,但各菌株組合仍保有5 logCFU/ml以上之活菌數,顯示其段膽鹽具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在8周的保藏性試驗中,第0至2周時酸鹼值急遽下降而可滴定酸度、黏度與黏附性則大幅上升,除A、B、E三個菌株組合之L. paracasei LYC1560菌數於第8周顯著提升外,各組諸如酸鹼值、可滴定酸度、黏度等數值於

第6周後皆趨於平穩。最後進行官能品評,結果顯示菌株組合E的外觀、香氣、質地、酸度、風味等五項評分標準皆為各組間最低者,其整體接受度與喜好性排名亦均為各組間最低;而菌株組合A在外觀與整體接受度均為各組間最高,喜好性排名同樣為各組間最高且顯著高於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