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水法律責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辣椒水法律責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drianRaine寫的 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從神經犯罪學探究惡行的生物根源,慎思以治療取代懲罰的未來防治計畫 和喬麗華的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誠都興業防狼液金盾噴霧防身器,辣椒水也說明:無後遺症;可以造成對方暫時無攻擊能力,但不會造成對方人身傷害,合理自衛,免去不必要的刑事、民事責任。 3 .便於攜帶. 4 .安全;有保險裝置。 5 .噴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好讀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劉嘉發所指導 姜健淋的 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研究—以驅離為核心 (2020),提出辣椒水法律責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集會遊行、強制力、強制驅離、高壓噴水車、圈圍、帶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惠宗所指導 蔡咏律的 警械使用法制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警械、器械、戒具、種類與規格、即時強制、使用時機、比例原則、鑑定委員會、法治國原則、國家賠償的重點而找出了 辣椒水法律責任的解答。

最後網站VOGUE TAIWAN: 國際中文版 2019年7月 - 第 108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高琹雯Liz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不想當法律人的貪吃鬼。「Taster美食加」網路媒體創辦人 ... 以下是我擅自決定不負責任的精選夏季菜單:來一份生火腿佐哈密瓜嗎?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辣椒水法律責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從神經犯罪學探究惡行的生物根源,慎思以治療取代懲罰的未來防治計畫

為了解決辣椒水法律責任的問題,作者AdrianRaine 這樣論述:

​  這是所有立法、執法與司法人員都應該看的書!   暴力研究專家從大腦中尋找犯罪的可能性,善用生物社會的鑰匙打開犯罪原因的鎖;   透過改變大腦改變行為,才能預先防範、對症下藥。     罪惡的種子如何遺傳:追求獎賞的多巴胺就像加速油門,穩定情緒的血清素則是生物剎車,負責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基因不正常,從大腦的基因結構到暴力的化學作用僅有一步之遙。     大腦出錯時有多暴力:反社會行為的大腦是由許多失功能的神經系統湊合而成,在很多暴力犯罪中都看到額葉─邊緣系統的不平衡;或因為缺乏前額葉皮質的調節和抑制衝動情緒,或由於邊緣系統的過度活化以致殘忍殺戮。     更可能因為頭殼壞去:大腦結構的

失功能如果來自生命初期的傷害,不管是因為母親懷孕期的不當行為(接觸到酒精、尼古丁、睪固酮、毒品)、分娩併發症、母親拒絕甚至虐待(造成腦傷),都可能造成嬰兒期、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神經發展不正常,導致成人暴力犯罪。     環境因素的推波助瀾:缺少鐵、鋅、蛋白質、核黃素和亞米茄三脂肪酸等營養素,卻吃太多甜食,加上過度暴露在鉛、鎘、錳、汞等環境的重金屬中,還有心理健康不良,都是暴力行為的催化劑。     社會生物的交互作用:暴力的生物危險因子??頭部受傷、營養不良及遺傳的反社會基因,如果被其他社會危險因子鼓勵支持??母親的忽略和排斥、遭受虐待與欺凌、極端的貧窮、居住環境惡劣、乏人照顧和缺乏歸屬感,就

會釀成嚴重的後果。     解決之道是以治療取代懲罰,透過改變大腦改變行為!     預防犯罪是防止犯罪的唯一方法,就像維持健康是不生病的唯一方法。善用生物社會的鑰匙打開犯罪原因的鎖,發展出合適的預防、介入方案:比如給予弱勢階層的母親健康常識、教育和支持,提供高風險幼兒充足營養、認知刺激等豐富的生長環境,藉藥物降低罪犯性慾、平息暴力攻擊,甚至從外科手術的去勢法到精神上訓練心智控制大腦。     暴力犯罪是個複雜的行為,每個罪犯背後都有不幸的故事。過去,犯罪學家從社會大環境中尋找犯罪原因,現在,神經學家可以從大腦中尋找犯罪的可能性,知道原因才可以預先防範──融合生物社會學和公共衛生的觀點,也許有

一天,我們可以治癒犯罪。   媒體推薦     《新科學家》雜誌(New Scientist)年度好書(2013)     《自然》《紐約時報書評》《華爾街日報》《今日心理學》《新科學家》《華盛頓獨立書評》《紐約圖書月刊》《精神醫學》《出版家周刊》《書單》《新政治家》……   名人好評     這是有關暴力犯罪和神經生物機制之間,最周詳、最直率不誇大的一本書,非常流暢可讀又提供豐富的資訊。作者沒有譁眾取寵說他找到了犯罪的單一原因或單一的解決方法,這是明智之舉,也讓本書成為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狄馬吉奧(Antonio Damasio),南加大神經科學教授,《笛卡兒的錯誤》(Descartes'

Error)作者     任何時候,當我想知道犯罪的生物機制時,我就去找雷恩教授……這是所有學生、研究者、執業律師和政策制定者都必讀的一本好書。──莫菲特(Terrie Moffitt),杜克大學基因組和計算生物學中心教授     不容錯過……可讀性很高的書,詳細的說明了生物因素如何影響暴力行為。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是讓我看到犯罪和大腦的不可分,如果我們透徹內容並嚴肅看待,將有助犯罪學得以更靠近問題解決之源。──謝爾曼(Lawrence W. Sherman),劍橋大學犯罪學研究院院長     很有教育性同時出乎意料地令人愉快……這本書很容易讀也很有趣,而且閱讀完收穫豐碩。在敏感和具爭議的暴力

行為議題上,針對社會、生物和法律層面提出重要的觀點。──紐曼(Joe P. Newman),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博士/研究者     很值得讀的一本書,使你反思個人和社會對反社會行為的看法。現在是把暴力當作疾病來看待的時候了,哪方面矯治應該擺在懲罰之前?哪方面預防犯罪可能是阻止犯罪的唯一方法?讀這本書,然後你自己下判斷。──法蘭克(Mark S. Frankel),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人權與法律科學責任組主管     根據最新科學證據,雷恩教授提出令人深思的基本問題:大腦功能先天和後天作用的界線在哪裡?──史璜森(Larry W. Swanson),南加大生物科學、神經學和心理學教授

    雷恩教授窮其一生研究之力寫了這本書,對美國社會的暴力問題和政策規劃有很精闢的分析。準備閱讀這本犯罪科學領域,扣人心弦的上乘之作吧!──威爾士(Brandon C. Welsh),東北大學犯罪學教授,《拯救孩子遠離犯罪生活》(Saving Children from a Life of Crime)作者

辣椒水法律責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好天氣最適合出外野餐了,同時又能增進家人間的情誼,
既然是好天氣又跟最親愛的家人,當然就要有五星級的簡單餐點。

如何用平凡的食材做出令人流口水的《燻鮭魚明太子三明治》?
看看節目中的介紹囉!

【墨西哥脆餅 Assorted Quesadilla】材料&工具
1. 墨西哥薄餅 Mexican Pizza
2. 豬絞肉 Ground pork
3. 番茄 Tomato
4. 番茄醬 Ketchup
5. 洋蔥 Onion
6. 大蒜 Garlic
7. 菇類 Mushroom
8. 雙色起士 cheese
9. 巴西里 Parsley
10. 醋 Vinegar
11. 糖 Sugar
12. 綠辣椒 Green peppers
一般廚房用具 Kitchen utensils




節目內容相關資訊,請至Life樂生活官方網站與Facebook查詢
官網:http://www.happytolife.net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happytolife

任何未經授權之公開播送、散佈、剪輯改作本節目等行為皆嚴格禁止,且需擔負法律責任。
版權所有: 渼利鏵國際有限公司
This video is Copyrighted and not permitted for any public or commercial use unless obtaining a written consent from MerryWow Ltd.
Copyright c MerryWow Int'l Ltd.

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研究—以驅離為核心

為了解決辣椒水法律責任的問題,作者姜健淋 這樣論述:

  本文就我國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研究,係以驅離為中心,聚焦於三個核心部分之探討:即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之權限種類與應用、警察執行強制驅離之相關問題分析,以及實務案例之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五章,主要內容說明如次: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方法等,並對相關名詞解釋作一操作性定義。第二章為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法制分析,探討以下議題:我國集會遊行法之目的、沿革以及未來修法方向;警察處理集會遊行的過程中,將對基本人權造成何種限制與侵害;以集會遊行法及相關法律為基礎,介紹集會遊行法賦予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之權限與相關爭議;警察權限於集會遊行程序之應用,做系統性

歸納整理等。第三章為警察執行強制驅離之相關問題分析。本文分成以下四個部分:實務中警察執行強制驅離之常見手段;各驅離手段之執行強度與使用時機;集會遊行之各種態樣與警察使用強制力之關聯性;執行強制驅離之相關救濟程序等。第四章為分析我國近年來較具爭議性之實務案例,包括2014年佔領忠孝西路事件之強制驅離、2016年反同團體衝撞立法院時,警察使用束帶將抗爭民眾管束之爭議,以及2017年反勞基法修惡遊行時,警察為達強制驅離目的,將抗爭民眾載往郊區丟包等爭議,先簡介上述案例與事件發展,再以法律觀點切入個案研究,最後統整學者、警察機關和法院實務判決見解,評析疑義之處。第五章為本文結論,就前述章節予以歸納統整

與提出建議。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

為了解決辣椒水法律責任的問題,作者喬麗華 這樣論述:

在你的世界裡,我孤獨地老去 魯迅原配妻子朱安的完整傳記   「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   「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魯迅的原配妻子   無愛、無後、無聲,也一生無安   提到魯迅的另一半,多數人只知道許廣平,卻不知道其實他有位叫朱安的原配妻子。朱安雖然是魯迅的妻子,但卻更像是有名無實,花了大半輩子在服侍魯迅之母,卻得不到魯迅的關愛。與魯迅有41年夫妻名分,最後卻一個人孤獨長眠於北京西直門外保福寺處。   中國新時代意識的象徵──魯迅,他的妻子卻成為舊社會婚姻與禮教的犧牲品……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

傳》是魯迅原配妻子朱安的完整傳記,作者通過走訪朱氏後人,實地勘查採訪,整理相關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憶,運用報刊資料、回憶錄、文物、生活等資料,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軌跡,探討了她對魯迅的影響,更難得的是,讓我們依稀聽見了這樣一位舊時代女性的無聲之聲。 本書特色   ●披露魯迅婚姻與生活中諸多鮮為人知的生動細節。   ●嘔心瀝血,歷時11載,平實、客觀,鉤沉朱安不為人知的69個春秋。   ●生前孤獨,身後寂寥。風雲激蕩的歷史交匯處,一代知識份子背後傳統女性的命運寫真。   ●收錄多幅作者實地拍攝的照片和手繪佈局圖,給讀者更直觀的體驗和更強的代入感。   ●本書刊用的朱安的書信及照

片,絕大部分珍藏於北京魯迅博物館,其中有些從未發表過。   ●附朱安家世簡表、1923-1926年魯迅家用賬、《世界日報》等媒體對救助魯迅遺族與藏書的報導等珍貴史料。 作者簡介 喬麗華   1969年生,上海人,200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魯迅紀念館副研究員。長期從事魯迅研究及現代作家研究工作。近年的代表著作有《「美聯」與左翼美術運動》、《藏家魯迅》等。   【推薦序】 寂寞的世界,寂寞的人/陳漱渝 【再版前言】魯迅與朱安道不盡的話題 【序章】一切苦悶和絕望的掙扎聲 母親的禮物 家世—丁家弄朱宅 婚約—一八九九年前後 洞房—母親的禮物

獨守—婚後的處境 惜別—舉家遷居北京 落地的蝸牛 死寂—名存實亡的家 深淵—落地的蝸牛 家用賬—真實的重擔 書信—與上海的距離 悲傷—魯迅去世 苦境—西三條的女主人 尾聲—祥林嫂的夢 附錄一:朱安家世簡表 附錄二:魯迅家用賬(自西元一九二三年八月二日至一九二六年二月十一日) 附錄三:抗戰後北平《世界日報》明珠版有關朱安的報導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推薦序(節錄) 寂寞的世界,寂寞的人   世界是喧鬧的,也是寂寞的。在喧鬧的世界上,活躍著一些改天換地、運轉乾坤的傑出人物,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屐痕,在歷史的冊頁上鐫刻了英武矯健的身影。   在寂寞的世界裡,也生存著許多渺小如螻

蟻的人們。他們自生自滅,來無痕,去無跡,隨著時光流駛,像塵埃般迅速消失在大千世界。作為中國五朝古都的北平也是喧鬧的,這裡官蓋如雲,騠騎遍地;但北平宮門口西三條胡同卻是喧鬧世界的寂寞一角。這裡位處運煤車往返的阜成門牆根,是車夫、工匠、貧民的雜居地。   在西三條二十一號一所小四合院裡,居住著一位婦人。她身材瘦小,臉型狹長,顴骨突出;由於纏足,行走時有些顫顫巍巍。她跟名義上的丈夫各處一室,每天基本上只有三次對話:   一、叫早。回答是:「哼。」   二、臨睡,問關不關北房過道的中門。回答是:「關」,或「不關」。   三、索要家用錢。回答是:「多少」然後照付。   為了盡可能少費口舌,名義上的

丈夫將換洗的衣物放在柳條箱的蓋上,塞在自己的床底下;她支配傭人洗淨之後,疊放在柳條箱內,上面蓋一層白布,放在她臥室的門旁。這位婦人就是魯迅的元配夫人朱安。   朱安是一位苦命人。我不懂佛學,但知道佛教講「濁世惡苦」,即「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心得開明第三十四》)。還聽說有一種苦,叫「求不得苦」。朱安在她六十九年的生涯中,真可謂諸苦遍嘗。她雖然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官宦之家,但一生下即缺少天生麗質,又被纏足,知識水準不高,這些因素自然會減損她作為女人的魅力。二十八歲成為老姑娘後才嫁到周家,跟魯迅過的是形同陌路的日子。魯迅的母親希望她能生一個兒子,以此維繫夫妻感

情。朱安回答得很實在:「老太太嫌我沒有兒子,大先生終年不同我講話,怎麼會生兒子呢?」跟精神生活貧乏一樣,她的物質生活同樣困頓。北平《世界日報》有一位記者採訪朱安,看到她正在用晚餐:半個小米麵窩窩頭、一碗白菜湯,另外有幾碟辣椒、醃白菜、豆腐乳。   比生苦、老苦更可怕是的病苦。我目前已是奔八十歲的老人,深知老人並不畏死,只求死得少痛苦,有尊嚴。然而這種願望對朱安來說顯得十分奢侈。我不確知朱安死於何種疾病,但從她託人代寫書信來看,應該是既有腎病、肺病,多年來又有嚴重的胃病,再加上血液循環不良,兩腿長期處於冰冷麻木狀態,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成。「千古艱難唯一死」,這句老話在朱安身上也得到了應驗。

  我不懂佛學中「求不得苦」的確切意思是什麼,但用世俗觀念理解,大約是反映出願望與現實的衝突吧?人的願望如果是奢求或苛求,那「求不得」是正常的,不值得同情。如果這種願望屬於正常的最基本的人性需求,然而又偏偏不能實現,那就會釀成人間悲劇。比如朱安希望能有正常的夫妻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她從訂婚到結婚卻整整拖延了七年。據魯迅舊家的傭工王鶴照說,新婚後的第二天新郎就獨睡書房,婚後第四天,新郎又東渡日本了。作為妻子,朱安在夫妻身處異地的日子裡當然會想有魚雁往返,但魯迅讀她來信的感受卻是「頗謬」,自然也就碰撞不出跟許廣平撰寫《兩地書》時的那種火花。   朱安臨終前給許廣平寫信,希望將她的靈柩運至上海

跟魯迅合葬。作為正常夫妻,這種願望當然可以理解,應予滿足。但對於朱安而言,這卻是一種妄想,不僅許廣平不會贊成,其他親友也不會認為妥當。結果朱安既沒有埋在初葬魯迅的上海萬國公墓,也沒有葬在她婆婆長眠的北京板井村墳地,而是臨時埋在北京西直門外的保福寺墓地。結果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破四舊」,朱安墳墓被夷為平地,所以我們至今也不知她魂歸何處。朱安臨終前還希望死後每逢七日有人給她供水飯,至「五七」請和尚給她念一點經。這也是往昔一般人家的舊習俗,並不過分。但朱安無子嗣,估計也不會有什麼人認真為她焚香念佛。   由上可知,朱安的一生是名副其實的悲劇一生。作為一種生物的存在,朱安自然有她由新生到老死的生命流

程;但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她生命的意義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思來想去,我感到她存在的價值主要就是為周氏三兄弟貼身照料了他們的母親。 周氏三兄弟都不是一般的人物。魯迅與周作人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地位自不待言,即使周建人也是一位生物學家、編輯家、翻譯家,建國後擔任過浙江省副省長,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要職。朱安自嫁到周家,三十七年中盡心盡力承擔了照料婆婆的職責,除開早晚問候起居,還要管理家務;即使家中請了傭人,下廚烹炒紹興口味的菜肴也是她的日常工作。   魯迅雖然恪守孝道,連給母親購買的通俗小說都要先行閱讀,但畢竟在上海定居十年,單靠書信問候起居飲食,其間僅兩度北上省親,但還要忙於其他方面的雜事。周作人在

一九四三年五月寫過一篇《先母行述》,簡述了母親一些美德,如「性弘毅,有定識」,自損以濟人,讀書以自遣之類,但在日常生活中恐怕距離孝行的標準尚存差距。據瞭解周家狀況的人說,周作人自從跟乃兄鬧翻之後,不但不願見兄長,連老太太也不看。住在八道灣的時候,周作人讓母親單獨用膳,母親生病時也是到磚塔胡同去找魯迅帶她看病。魯迅定居上海之後,母親不願到八道灣跟周作人一起生活,從中似可窺其家庭關係之一斑。周建人是周氏兄弟中的老三,從小體弱多病,先於魯迅到上海謀職,經濟支絀,對於母親恐怕是出力出錢都有實際困難。   老人既需要「生活費」,更需要「生活」—這種生活就是親人的貼身照料。朱安在她存活的歲月當中,有一半

多光陰是用於照料周氏三兄弟的生母,使他們減少了後顧之憂,在不同領域作出了各自的貢獻。從這個角度來看,朱安存在的社會價值恐怕是不能低估的吧。既然我們充分肯定許廣平在上海期間照顧魯迅的功勞,稱她為偉人背後的「無名英雄」,那朱安伺候魯迅母親長達三十七年,不也是一種功績嗎?   朱安的一生既然是一齣悲劇,那麼悲劇的製造者究竟是誰呢?這並不是一個複雜深奧的問題,而且前人已有公論。不過近些年來由於顛覆解構魯迅的聲音甚囂塵上,以至於有人想依據中華民國的法律判魯迅以「重婚罪」,依據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當局修訂的《民法》想判魯迅以「通姦罪」;比較溫和的責難,是認為魯迅在家庭中對妻子施加了「冷暴力」。如果違背歷史

進步的邏輯來判定是非,那豈不是還要依據蔣介石政權制定的「勘亂條例」將革命前輩都判以「叛亂罪」嗎?其實,魯迅的母親魯瑞已經承擔了自己的那一部分責任。她承認這樁不相稱的婚姻給大兒子帶來了終生的苦痛,所以此後二兒子和三兒子的婚事她就撒手不管了。   魯迅有一篇未完成的雜文,內容就是談論「母愛」。魯迅認為母愛是偉大的,但他也認為在舊時代母愛有時也是盲目而可怕的。母親在有些問題上成見很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改變十分之一、二,但沒過多久又會故態復萌。不過,魯瑞的想法和做法在當時也不是什麼「奇葩」和「異端」,無非是一般人家的普遍想法和做法。由此可見,釀成朱安悲劇的總根源是舊的家族制度和倫理觀念。現代的

愛情觀以兩情相悅、自由擇偶、心靈溝通為主要特徵,而在中國封建社會,那種儀式化婚姻的特徵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文/陳漱渝(著名魯迅研究專家) 作者後記 (節錄)   我用蝸牛一樣的速度爬行到現在,才終於完稿。總算可以長長地吁一口氣了,回首過去的這段時間,我常常想到一句俗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不是巧婦,因此,這本書可以說寫得很吃力,很痛苦,但同時我又感覺非常值得,因為這是我心裡醞釀已久的一本書。   我選擇寫朱安這樣一個人物的傳記,絕不是偶然。多年前,還是在復旦讀書的時候,關注的是女性文學,自然也閱讀了不少國外的女性主義經典著作。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山崎朋子的《望鄉—底層女性史序

章》(即電影《望鄉》的原作,中譯本於一九九八年出版),這本薄薄的小書,讓我看到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我暗暗決定,今後要像山崎朋子那樣,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對女性的命運加以關注和思考。   畢業後,從事魯迅研究方面的工作,一直在這個領域裡努力著。一晃好幾年過去了,我似乎已經把讀書時的志願淡忘了。但另一方面,有一個題目始終盤旋在我心頭,那就是朱安。毋庸諱言,眼下名人的婚戀成為一大熱點,魯迅與朱安的包辦婚姻也難免成為眾說紛紜的話題,但我之所以打算寫朱安,並不是想湊這個熱鬧,更不是為了爭論魯迅與朱安在這樁婚姻中究竟孰對孰錯。向來我們只把朱安看成包辦婚姻的犧牲品,一個沒有時間性的悲劇符號,認為她的一生是極

為單薄的,黯淡無光的。真的是這樣嗎?有人說,「黑暗也能發出強烈的光」,朱安站在暗處的一生是否也有她自己的光?   但構想歸構想,真正動筆時,我還是感到不小的壓力。首先,我想一定會有人質疑:為什麼要為這樣一個毫無光彩的女性寫一本傳記?會不會影響到魯迅的高大形象?對此,我確實也有過猶疑,讓我感到欣喜的是,當我說出自己的打算時,無論是一些魯研界的前輩,還是我的同行們,都很鼓勵我,認同我,並給予我許多建議和幫助。這使我信心倍增,同時,也使自己沒了退路—總不能「雷聲大雨點小」,讓大家對我失望。   其次,我也知道寫朱安的傳記,資料是個難題。由於可以想見的原因,朱安的生平資料很匱乏,有關於她的種種細節

絕大部分都失落了。而各種各樣的回憶或說法,很多也是自相矛盾的。不過,我並不同意有些人的看法,認為朱安的一生乏善可陳,沒什麼好寫。其實,朱安六十九年的人生也經歷了許許多多,在魯迅去世後,她默默地熬到了抗戰結束,現在留存下來的當年的報導,讓我看到了一個飽經滄桑的老婦人。她生前託人代筆的一封封書信,讀來只覺得淒切入骨,令人心生感慨……在翻閱這些舊資料的過程中,她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晃動著,她的一生在我的腦海裡逐漸變得清晰起來。當然,我覺得最困難的是傾聽這樣一位女性的心聲。雖然山崎朋子的《望鄉》被我奉為典範,但其實,它走的是「口述歷史」的路子,不是我所能效仿的。以往的女性傳記,都是精英知識女性的傳記,起碼

有一些自述性的文字,從中可以解讀她們的內心世界。而朱安不同,她早已不在人世,又是個不識字的女人,作為一位徹頭徹尾的舊女性,我們連弄清她的生平細節都有很多障礙,更不用說對她的處境感同身受,進入到她的內心深處。   由於以上原因,寫到半當中時,我有過動搖,也有過自我懷疑。不過,更有許多可回味的片斷。   這兩年,為了鉤沉有關朱安的史料,我利用各種機會,去踏訪朱安足跡所到的地方,向紹興和北京兩地的魯迅研究者求教,搜集各方面的第一手資料。我漸漸地體會到在魯迅紀念館工作的好處,就是可以經常與紹興和北京兄弟館的同行進行交流。每次去這兩個地方出差,我都可以向他們討教,從而不至於多走彎路。   我記得在

紹興,跟著周芾棠老先生尋訪朱安娘家丁家弄。其實前一天我也曾去過,可謂一無所獲,但是跟著周老先生,一個下午,我們跟當地的住戶聊了許多。而且打聽著打聽著,最後居然找到了當年朱家的房客!那天我跟在他後面,才真正地有了實地採訪的感覺。那一次,幸虧有周老先生陪伴,不然我這連紹興話都聽不太懂的外鄉人,是很難和老住戶們隨意攀談的。現在想想,那回我連照相機都忘了帶,實在是不夠專業!我決定,等這本書出版後,一定要再去丁家弄,找到俞先生、王先生和周阿婆,跟他們合影留念。   我還記得紹興魯迅紀念館裘士雄先生的大辦公室,他在這裡每天埋頭著述,出版了一部部極具紹興地域特色的著作。他自稱是「以書養書」,即拿到某本書的

稿費後,再自費出版另外的書。這使我肅然起敬。作為魯迅研究者,裘先生早年通過對朱氏後人及鄰里的走訪,記錄下關於朱家台門的情況,搶救了不少資料。聽說我打算寫朱安傳,他把自己留意搜集的資料提供給我參考。並特別指出,對待魯迅和朱安的包辦婚姻,一定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問題,而不能片面地得出結論。雖然,我未必能達到他的要求,但寫作中始終記著他的告誡。   朱安後半生住在北京。去年十一月去北京,我遇到了曾在北京魯迅博物館保管部工作的葉淑穗老師,她向我介紹了許多有關朱安的情況。葉老師說,朱安是西三條故居的最後一位女主人,只要是她在故居的生活用品,都保存了下來,除了一些穿得很破爛的小腳鞋,凡朱安生前用過的

,如水煙袋、衣服、新的小腳鞋等,都保存了下來,包括她為魯迅守孝的衣服也都在。朱安很矮,比常人都要矮,她的衣服很窄小,有些是用魯迅母親的衣服改的,很瘦很瘦的。朱安後來也有可能是死於胃癌,她有一個老保姆,原來住在附近,曾去找過。據這位老保姆說,臨終前朱安胃很疼。我詢問朱安是否擅長做手工活,葉老師認為,有很多資料表明,朱安不大會繡花之類新式的手工,她的手工活很粗,可能會做鞋子或鞋墊等。遺憾的是,要看到朱安留下的遺物需要很多審批手續,我雖然很好奇,但也只能作罷。   葉淑穗老師在資料方面也給了我不少指點,她告訴我,《世界日報》訪問朱安的資料是很好的,真正寫朱安生活的資料很少,但是《世界日報》從保護魯

迅文物的角度出發,去看望了朱安,親眼目睹了她的生活狀況。當時,她特意去圖書館抄錄了下來,她還抄錄了許多朱安的家信……可以感覺到,葉老師對於北京時期的朱安不僅很瞭解,而且也很關心。我從她這裡瞭解到許多活生生的細節,也由衷地感到,正如葉老師等所說的,對朱安的問題,要從歷史出發,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輕率地下結論。 【母親的禮物】獨守──婚後的處境「兩人各歸各,不像夫妻」 一九○九年八月,在母親的催促下,魯迅結束了長達七年之久的留日生涯,回到故鄉。一別三年,魯迅終於歸來,這無疑給了朱安一絲希望,然而,魯迅的態度很快就讓她心涼了。魯迅回紹興一個月後,就去杭州擔任了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的教員

,一九一○年六月,他辭職回到紹興,就任紹興府中學堂教師,並兼任監學。辛亥革命後,他接受紹興都督王金發的委任,擔任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直至一九一二年二月離開紹興。也就是說,只有一年半的時間他們夫婦同處一個屋簷下。這一時期魯迅沒有留下日記,我們所瞭解的都是他的社會活動,對於他的家庭生活知之甚少。一般的說法是,由於魯迅忙於學校的事情,所以他常住在學校裡,就是回家也總是很晚。據說他晚上總是獨自睡一屋。他於一九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寫給許壽裳的信中寫道:「僕荒落殆盡,手不觸書,惟搜採植物,不殊囊日,又翻類書,薈集古逸書數種,此非求學,以代醇酒婦人者也。」他白天教書會友,晚上用抄寫古籍來打發漫漫長夜

,來代替他心目中的美酒和女人,這些應該都是事實。不過,即使再怎麼回避,畢竟還是要常常碰面,還要維持著夫妻的名分,這反而更令雙方痛苦。何況,周家和朱家的長輩們一定也會唇焦舌敝,勸說他們夫婦和好,希望他們多接觸,漸漸親密起來,而決不會坐視不管。然而,這些努力顯然都白費了。據魯老太太多年後回憶,她發現「他們既不吵嘴,也不打架,平時不多說話,但沒有感情,兩人各歸各,不像夫妻。」她不明白,為什麼他們總是好不起來,於是問兒子:「她有什麼不好?」魯迅只是搖搖頭,說:「和她談不來。」魯老太太問他怎麼談不來,他的回答是:和她談話沒味道,有時還要自作聰明。他舉了個例子說:有一次,我告訴她,日本有一種東西很好吃,她

說是的,是的,她也吃過的。其實這種東西不但紹興沒有,就是全中國也沒有,她怎麼能吃到?這樣,談不下去了。談話不是對手,沒趣味,不如不談……(1)

警械使用法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辣椒水法律責任的問題,作者蔡咏律 這樣論述:

「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為警察法第2條所明定之警察四大任務,為了實現國家賦予之任務,警察在執勤過程中,得使用眾多手段與方法,以確保任務之達成,其中,使用警械為警察常使用之手段之一,亦為典型的國家強制力之一種。警察使用警械之過程與結果,對於人民生命、身體、自由、財產等權利有重大影響,因此警察使用警械之規範,亦與人民權利息息相關。觀警械使用條例之立法沿革,雖經歷5次修正,然而最近一次之修正日期為民國91年6月26日,距今已有19年之遙,鑒於社會變遷快速,警察必須面對與處理之狀況與形態更為多元,且現行實務上警察為兼顧任務之達成與人民權利保障,避免執勤過程造成過

大侵害,亦已使用束帶與防護型噴霧為執勤器械,此些器械是否適用警械使用條例誠有疑義,以及我國對於人民權利保障更為周全之情況下,其內容包括警械種類、使用時機等,多有不合行時宜以及無法因應實務需求之缺憾,因此,本研究欲以警械使用條例內容為研究對象,包含警械種類之分類、使用時機之不確定法律概念運用等,加以探討並提出修正建議。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歸納法、比較研究法與案例研究法三大研究方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以使用警械之基本理論為討論,其中探討使用警械之主體、我國其他機關使用器械之法制,以及使用警械可能涉及人民基本權,並於第三章以具體警械規範為論述對象,除警察使用警械之基本原則外,警械使用條例所規範之警械

種類、使用時機檢討亦在此章中討論。為使警察使用警械之依據能夠更貼近實務需求,與人民權利保障兼容並具,本文提出以下建議,望能為警械使用條例修正提供參考,簡述如下:一、建議將警械項目修正為列舉加概括規定;二、修正警械使用條例第4條及第5條關於使用警械時機,將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難事由明定其中;三、設置警械使用責任鑑定委員會,由多元專家專責鑑定使用警械過程是否合乎法律規範,提供檢察官及法官偵查與審判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