輥 輪 製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輥 輪 製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里陽寫的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第二版) 和翟文傑的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機械零部件結構設計與禁忌(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出版社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聯合大學 材化博士學位學程 張祐維、陳建仲所指導 李俊傑的 陽極處理製程設備設計與製程 整合研究 (2021),提出輥 輪 製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解槽、普通陽極處理、硬式陽極處理、冷卻系統、顏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模具工程系 許進忠所指導 高啟源的 鋁合金7075線材輥軋之高階曲線輥輪槽型設計與成形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輥軋伸線製程設計、Bézier曲線槽型設計、7075鋁合金、田口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輥 輪 製造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輥 輪 製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第二版)

為了解決輥 輪 製造的問題,作者謝里陽 這樣論述: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單行本共20個分冊,涵蓋了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各分冊分別為:《機械零部件結構設計與忌》《機械製圖及精度設計》《機械工程材料》《連接件與緊同件》《軸及其連接件設計》《軸承》《機架、導軌及機械振動設計》《彈簧設計》《機構設計》《機械傳動設計》《減速器和變速器》《潤滑和密封設計》《液力傳動設計》《液壓傳動與控制設計》《氣壓傳動與控制設計》《智慧裝備系統設計》《工業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逆向設計與數位化設計》《創新設計與綠色設計》。 本書為《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主要介紹了機械零部件疲勞強度與壽命、疲勞失效影響因素與提高疲勞強度的

措施、高周疲勞強度設計方法、低周疲勞強度設計方法、裂紋擴展壽命估算方法、疲勞試驗與資料處理;機械失效與可靠性、可靠性設計流程、可靠性資料及其統計分佈、故障模式及危害度分析、故障樹分析、機械系統可靠性設計、機構可靠性設計、零件靜強度可靠性設計、零部件疲勞及磨損可靠性設計、可靠性評價、可靠性試驗與資料處理等。本書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髙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陽極處理製程設備設計與製程 整合研究

為了解決輥 輪 製造的問題,作者李俊傑 這樣論述:

摘要……………………………………………………………… iiAbstract………………………………………………………… iii誌謝……………………………………………………………… iv目錄……………………………………………………………… iv圖目錄…………………………………………………………… viii表目錄…………………………………………………………… xi第一章 前言…………………………………………………… 11-1 研究動機…………………………………………………… 11-2 研究目的…………………………………………………… 3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2-1 鋁合金的應用……………………………………………… 52-2氧化鋁生長機制…………………………………………… 142-3鋁合金表面前處理………………………………………… 162-4陽極處理在高單價產品上的應用………………………… 192-5控制陽極處理的參數……………………………………… 23第三章 實驗方法………………………………………………… 263-1實驗設備……………………………………………………… 263-2實驗流程圖…………………………………………………… 303-3陽極處理系統設計與製作…………………………………… 30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364-1 陽極處理系統設計與製作………………………………… 364-2 陽極處理掛具設計與製作…………………………………… 434-3 陽極處理治具製作…………………………………………… 574-4 高導熱解凍盤製作…………………………………………… 664-5 7075鋁合金陽極膜顏色控制……………………………… 684-6 陽極膜顯微結構分析……………………………………… 714-7 6061鋁合金陽極處理飾品製作…………………………… 76第五章 結論……………………………………………………… 87第六章 未來展望………………………………

………………… 88參考文獻…………………………………………………………… 89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機械零部件結構設計與禁忌(第二版)

為了解決輥 輪 製造的問題,作者翟文傑 這樣論述:

一部順應“中國製造2025”智慧裝備新要求、技術優選、資料可靠的現代化機械設計工具書,從新時代機械設計人員的實際需求出發,追求現代感,兼顧實用性、通用性,準確性,涵蓋了各種常規和通用的機械設計技術資料,貫徹了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推薦了靠前外優選、智慧、節能、通用的產品。 第2篇  零件結構設計 第1章零件結構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內容 1.1機械零件結構設計的基本要求2-3 1.1.1功能使用要求2-3 1.1.2零件結構設計工藝性要求2-3 1.1.3其他要求2-3 1.2結構設計的內容2-3 1.2.1滿足功能要求的結構設計2-3 1.2.1.1利用功能面的結構設計2-3 1

.2.1.2利用自由度分析法的零件結構設計2-3 1.2.1.3功能面法結構設計示例2-6 1.2.1.4自由度法結構分析及示例2-8 1.2.1.5現代機械結構及功能分析示例2-9 1.2.2滿足工作能力要求的結構設計2-12 1.2.2.1提高強度和剛度的結構設計2-12 1.2.2.2提高耐磨性的結構設計2-19 1.2.2.3提高精度的結構設計2-22 1.2.2.4考慮發熱、雜訊、腐蝕等問題的結構設計2-25 第2章鑄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2.1常用鑄造金屬材料和鑄造方法2-29 2.1.1常用鑄造金屬材料的鑄造性和鑄件的結構特點2-29 2.1.2常用鑄造方法的特點和應用範圍2-30

2.2鑄件結構設計工藝性的要求2-32 2.2.1簡化鑄造工藝2-32 2.2.2提高鑄造性能2-39 2.2.3受力合理2-43 2.2.4便於切削加工2-44 2.2.5組合鑄件2-46 2.3對鑄造結構要素的具體尺寸要求2-47 2.3.1鑄件壁厚2-47 2.3.2加強肋2-47 2.3.3壁的連接與過渡2-49 2.3.4孔邊凸台、內腔、鑄孔2-53 2.3.5鑄件尺寸公差2-55 2.4特種鑄造對鑄件結構設計工藝性的要求2-56 2.4.1壓力鑄件的結構工藝性2-56 2.4.2熔模鑄件的結構特點2-57 2.4.3金屬型鑄件的結構特點2-59 2.5組合鑄件結構2-59 2.6

鑄件缺陷與改進措施2-62 2.7鑄造技術發展趨勢及現代精確鑄造技術2-71 第3章鍛壓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3.1鍛造方法與金屬的可鍛性2-82 3.1.1各種鍛造方法及其特點2-82 3.1.2金屬材料的可鍛性2-84 3.2鍛造方法對鍛件結構設計工藝性的要求2-85 3.2.1自由鍛件的結構設計工藝性2-85 3.2.2模鍛件的結構設計工藝性2-87 3.2.2.1模鍛件的結構要素(JB/T 9177—2015)2-88 3.2.2.2鍛件尺寸標注及其測量法2-91 3.3模鍛件結構設計的注意事項2-91 第4章衝壓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4.1衝壓方法和衝壓材料的選用2-96 4.1.1衝壓

的基本工序2-96 4.1.2衝壓材料的選用2-98 4.2衝壓件結構設計的基本參數2-99 4.2.1沖裁件2-99 4.2.2彎曲件2-102 4.2.3拉伸件2-104 4.2.4成形件2-105 4.3衝壓件的尺寸和角度、形狀和位置的相關公差與極限偏差2-108 4.4衝壓件結構設計的注意事項2-113 第5章切削件結構設計工藝性 5.1金屬材料的切削加工性2-118 5.2切削件結構設計工藝性2-120 5.2.1保證加工品質2-120 5.2.2減少切削加工量2-126 5.2.3提高加工效率2-126 5.2.4減少生產準備和輔助工時2-133 5.2.5結構的精度設計及尺寸標

注符合加工能力和工藝性要求2-141 5.3金屬切削件結構設計中的常用標準2-148 5.3.1標準尺寸2-148 5.3.2圓錐的錐度與錐角系列2-149 5.3.3棱體的角度與斜度2-150 5.3.4中心孔2-151 5.3.5零件倒圓與倒角2-152 5.3.6球面半徑2-153 5.3.7滾花2-153 5.3.8砂輪越程槽2-154 5.3.9刨切、插、珩磨越程槽2-155 5.3.10退刀槽2-155 5.3.11插齒、滾齒退刀槽2-157 5.3.12T形槽2-158 5.3.13燕尾槽2-160 5.3.14潤滑槽2-160 5.3.15鋸縫尺寸2-161 5.3.16弧形槽

端部半徑2-161 5.3.17普通螺紋收尾、肩距、退刀槽和倒角(GB/T 3—1997)2-162 5.3.18緊固件用孔2-164 5.4切削件結構工藝性設計注意事項2-166 第6章熱處理零件設計的工藝性要求 6.1零件熱處理方法的選擇2-170 6.1.1退火與正火2-170 6.1.2淬火與回火2-171 6.1.3表面淬火2-171 6.1.4鋼的化學熱處理2-171 6.2影響熱處理零件結構設計工藝性的因素2-175 6.2.1零件材料的熱處理性能2-175 6.2.2零件的幾何形狀、尺寸大小和表面品質2-176 6.3對零件的熱處理要求的表達2-176 6.3.1在工作圖上應

標明的熱處理要求2-176 6.3.2金屬熱處理工藝分類及代號2-177 6.4熱處理零件結構設計的注意事項2-178 6.4.1防止熱處理零件開裂的注意事項2-178 6.4.2防止熱處理零件變形的注意事項2-181 6.4.3防止熱處理零件硬度不均的注意事項2-183 6.5幾類典型零件的熱處理實例2-185 第7章快速成形零件的加工工藝性 7.1快速成形製造技術的原理、特點及應用2-192 7.2快速成形製造用材料2-192 7.2.1快速成形對材料的要求2-192 7.2.2快速成形材料的分類和使用方法2-193 7.2.3國外主要快速成形材料的產品及用途2-193 7.2.4國內主

要快速成形材料的產品及用途2-193 7.3金屬粉末的鐳射快速成形工藝參數對成形精度的影響2-195 7.3.1鐳射燒結工藝參數對成形精度的影響2-195 7.3.2鐳射燒結快速成形精度的評價方法和標準2-197 7.4快速成形設備技術參數、加工精度2-198 第8章其他材料零件及焊接件的結構設計工藝性 8.1粉末冶金件結構設計工藝性2-201 8.1.1粉末冶金材料的分類和選用2-201 8.1.2傳統粉末冶金零件製造工藝2-201 8.1.3可以壓制成形的粉末冶金零件結構2-205 8.1.4需要機械加工輔助成形的粉末冶金零件結構2-206 8.1.5粉末冶金零件結構設計的基本參數2-2

06 8.1.6粉末冶金零件的形位元公差及標注2-208 8.1.7粉末冶金零件結構設計的注意事項2-210 8.2工程塑料件結構設計工藝性2-212 8.2.1工程塑料的選用2-212 8.2.2工程塑料件的製造方法2-212 8.2.3工程塑料零件設計的基本參數2-214 8.2.4工程塑料零件結構設計的注意事項2-216 8.3橡膠件結構設計的工藝性2-218 8.3.1橡膠件材料的選用2-218 8.3.2橡膠件結構與參數2-218 8.3.3橡膠件的精度2-220 8.3.4膠輥尺寸公差2-223 8.3.5橡膠製品的尺寸測量2-226 8.4焊接件結構設計工藝性2-226 8.4.

1常用金屬的焊接性2-226 8.4.2焊接方法及適用範圍2-228 8.4.3焊接接頭的形式2-232 8.4.4焊接坡口的基本形式與尺寸2-233 8.4.5焊接件結構的設計原則和注意事項2-239 8.4.6焊接件的幾何尺寸與形狀公差2-241 第9章零部件設計的裝配與維修工藝性要求 9.1一般裝配對零部件結構設計工藝性的要求2-243 9.1.1組成單獨的部件或裝配單元2-243 9.1.2結合工藝特點考慮結構的合理性2-244 9.1.3便於裝配操作2-245 9.1.4便於拆卸和維修2-247 9.2零部件的維修工藝性要求2-250 9.2.1保證拆卸的方便性2-250 9.2.

2考慮零件磨損後修復的可能性和方便性2-250 9.2.3減少機器的停工維修時間2-251 9.3過盈配合結構的裝配工藝性2-252 9.4自動裝配對零部件結構設計的要求2-254 參考文獻2-259 第2篇  機械零部件設計禁忌 第2章連接零部件設計禁忌 1.1螺紋連接12-3 1.1.1螺紋類型選擇禁忌12-3 1.1.2螺紋連接類型選用禁忌12-4 1.1.3螺栓組連接的受力分析禁忌12-6 1.1.4螺紋連接的結構設計禁忌12-7 1.1.5提高螺栓連接強度、剛度設計禁忌12-12 1.1.6螺紋連接的防松方法設計禁忌12-14 1.2鍵連接12-15 1.2.1平鍵連接設計禁忌12

-15 1.2.2斜鍵與半圓鍵設計禁忌12-17 1.3花鍵連接12-18 1.4銷連接12-19 1.5過盈連接12-21 1.6焊接12-25 1.7膠接12-32 1.8鉚接12-35 第2章傳動零部件設計禁忌 2.1帶傳動12-37 2.1.1帶傳動形式選擇禁忌12-37 2.1.2帶輪結構設計技巧與禁忌12-38 2.1.2.1平帶傳動的小帶輪結構設計技巧與禁忌12-38 2.1.2.2V帶輪結構設計技巧與禁忌12-38 2.1.2.3同步帶輪結構設計技巧與禁忌12-39 2.1.3帶傳動設計技巧與禁忌12-39 2.1.4帶傳動張緊設計技巧與禁忌12-41 2.1.4.1使用張緊

輪的張緊裝置12-42 2.1.4.2定期張緊裝置長外伸軸的支承12-43 2.1.4.3自動張緊裝置12-43 2.1.4.4帶傳動支承裝置要便於更換帶12-44 2.1.5帶傳動設計案例12-44 2.2鏈傳動12-45 2.2.1滾子鏈和鏈輪結構設計禁忌12-45 2.2.2鏈傳動設計禁忌12-46 2.2.3鏈傳動的佈置、張緊和潤滑禁忌12-47 2.2.4鏈傳動設計案例12-49 2.3齒輪傳動12-51 2.3.1齒輪機構中應注意的問題與禁忌12-51 2.3.2齒輪傳動的失效形式及設計準則中應注意的問題與禁忌12-52 2.3.3降低載荷係數的措施與禁忌12-53 2.3.3.1

減小動載係數Kv的措施12-53 2.3.3.2減小齒間載荷分配係數Kα的措施12-54 2.3.3.3減小齒向載荷分佈係數Kβ的措施12-54 2.3.4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應注意的問題與禁忌12-55 2.3.5齒輪結構設計禁忌12-57 2.3.5.1從齒輪受力合理性考慮齒輪結構的設計禁忌12-57 2.3.5.2從齒輪製造工藝性考慮齒輪結構的設計禁忌12-62 2.3.6齒輪傳動的潤滑技巧與禁忌12-64 2.3.7齒輪傳動設計案例12-66 2.4蝸杆傳動12-70 2.4.1蝸杆傳動設計技巧與禁忌12-70 2.4.2蝸杆傳動的潤滑及散熱技巧與禁忌12-72 2.4.3蝸杆傳動設計案

例12-74 2.5滑動螺旋傳動12-76 2.5.1螺旋傳動材料選擇禁忌12-76 2.5.2滑動螺旋傳動設計計算技巧與禁忌12-78 2.5.3螺旋千斤頂結構設計技巧與禁忌12-78 2.6減速器12-79 2.6.1常用減速器形式選擇禁忌12-79 2.6.1.1二級展開式圓柱齒輪減速器形式選擇禁忌12-79 2.6.1.2分流式二級圓柱齒輪減速器形式選擇禁忌12-80 2.6.1.3同軸式二級圓柱齒輪減速器選型分析12-82 2.6.1.4圓錐-圓柱齒輪減速器形式選擇及禁忌12-82 2.6.1.5蝸杆減速器選型分析對比12-83 2.6.1.6蝸杆-齒輪減速器選型分析對比12-83

2.6.2減速器傳動比分配禁忌12-84 2.6.2.1儘量使傳動裝置外廓尺寸緊湊或重量較小12-84 2.6.2.2儘量使各級大齒輪浸油深度合理12-84 2.6.2.3使各級傳動承載能力近於相等的傳動比分配原則12-85 2.6.2.4禁忌各傳動件彼此之間發生干涉碰撞12-85 2.6.2.5提高傳動精度的傳動比分配原則12-86 2.6.3減速器的箱體結構設計禁忌12-87 2.6.3.1保證箱體剛度的結構禁忌12-87 2.6.3.2箱體結構要具有良好的工藝性12-88 2.6.4減速器的潤滑設計禁忌12-90 2.6.4.1油池深度的設計禁忌12-90 2.6.4.2輸油溝與軸承蓋導

油孔的設計禁忌12-91 2.6.4.3油面指示裝置設計12-92 2.6.5減速器分箱面結構設計禁忌12-93 2.6.6窺視孔與通氣器的結構設計禁忌12-94 2.6.7起吊裝置的設計禁忌12-95 2.6.8放油裝置的設計禁忌12-95 第3章軸系零部件設計禁忌 3.1軸12-97 3.1.1軸的強度計算禁忌12-97 3.1.1.1軸上傳動零件作用力方向判斷禁忌12-97 3.1.1.2傳動零件作用力所處平面判斷禁忌12-98 3.1.1.3彎矩圖繪製禁忌12-99 3.1.1.4轉矩圖繪製禁忌12-102 3.1.2軸的結構設計禁忌12-102 3.1.2.1符合力學要求的軸上零件

佈置禁忌12-103 3.1.2.2合理的軸上零件裝配方案禁忌12-104 3.1.2.3軸上零件的定位與固定禁忌12-105 3.1.2.4軸的結構工藝性設計禁忌12-109 3.1.2.5提高軸的疲勞強度措施及禁忌12-111 3.1.2.6空心軸的結構設計及禁忌12-112 3.1.3軸的剛度計算及相關結構禁忌12-113 3.1.3.1軸的剛度計算12-113 3.1.3.2軸的剛度與軸上零件佈置設計禁忌12-114 3.1.3.3軸的剛度與軸上零件結構設計禁忌12-116 3.2滑動軸承12-116 3.2.1滑動軸承支撐結構設計禁忌12-116 3.2.2滑動軸承的固定禁忌12-1

18 3.2.3滑動軸承的安裝與拆卸禁忌12-119 3.2.4滑動軸承的調整禁忌12-121 3.2.5滑動軸承的供油禁忌12-122 3.2.5.1滑動軸承油孔的設計禁忌12-122 3.2.5.2滑動軸承油溝的設計禁忌12-123 3.2.5.3滑動軸承油路的設計禁忌12-124 3.2.6防止滑動軸承階梯磨損禁忌12-125 3.3滾動軸承12-126 3.3.1滾動軸承類型選擇禁忌12-126 3.3.1.1滾動軸承類型選擇應考慮受力合理12-126 3.3.1.2軸系剛性與軸承類型選擇禁忌12-128 3.3.1.3高轉速條件下滾動軸承類型選擇禁忌12-129 3.3.2滾動軸承承

載能力計算禁忌12-129 3.3.2.1滾動軸承軸向載荷計算禁忌12-129 3.3.2.2滾動軸承徑向載荷計算禁忌12-132 3.3.2.3滾動軸承當量動載荷計算禁忌12-133 3.3.2.4滾動軸承承載能力計算禁忌12-133 3.3.3滾動軸承軸系支承固定形式設計禁忌12-134 3.3.4滾動軸承的配置設計禁忌12-136 3.3.4.1角接觸軸承正裝與反裝的性能對比12-136 3.3.4.2軸承配置對提高軸系旋轉精度的設計禁忌12-137 3.3.5滾動軸承對軸上零件位置的調整設計禁忌12-139 3.3.6滾動軸承的配合禁忌12-139 3.3.7滾動軸承的裝配禁忌12-1

40 3.3.8滾動軸承的拆卸禁忌12-143 3.3.9滾動軸承的潤滑禁忌12-144 3.3.10滾動軸承的密封禁忌12-145 3.4聯軸器與離合器12-148 3.4.1聯軸器類型選擇禁忌12-148 3.4.2聯軸器位置設計禁忌12-150 3.4.3聯軸器結構設計禁忌12-151 3.4.4離合器設計禁忌12-153 參考文獻12-156

鋁合金7075線材輥軋之高階曲線輥輪槽型設計與成形分析

為了解決輥 輪 製造的問題,作者高啟源 這樣論述:

線材輥軋(wire rolling)是透過多組輥輪對長條形材料輥軋成形至所需斷面尺寸,以圓形或異型斷面輪廓之型材作為扣件成形用線材使用,結合後段抽線成形製程,以抽線眼模提高斷面輪廓尺寸精度。本論文提出雙輥式線材熱作輥軋槽型設計方法,以20 mm 之鋁合金7075 圓棒素材輥軋至直徑16mm為例,進行二階段研究,第一階段為圓-橢圓-圓(R-O-R)及圓-Bézierr曲線-圓(R-B-R)槽型設計之差異性分析,以確認圓-Bézier曲線-圓輥軋槽型設計之可行性;第二階段針對圓-Bézier曲線-圓進行田口法最佳化製程設計,考慮線材溫度、輥軋速度及摩擦條件,以獲得較佳之成形條件。使用固定面積減縮

比進行道次及槽形輪廓設計,為探討橢圓槽形之長短軸比率效應,上下輥輪間之橢圓槽垂直軸長分別取17.6 mm,16 mm及14.4 mm (16 mm之1.1、 1.0 及 0.9倍,垂直壓縮量2.4 mm,4 mm及5.6 mm),橢圓之水平軸長則由面積減縮比計算,而下輥輪間之Bézier曲線槽垂直高度取16 mm之0.9倍(較大下壓量)。本論文提出Bézierr曲線槽之控制點決定方法,以達成平滑槽型及面積減縮比限制。第一階段之分析結果顯示,圓-橢圓-圓槽型在槽型設計時,第一站垂直壓縮量5.6 mm 之扭力較垂直壓縮量2.4 mm 高23%,但是垂直壓縮量2.4 mm在第二站輥軋時造成嚴重溢料且

扭矩較垂直壓縮量5.6 mm設計高一倍。Bézier曲線槽型設計時(垂直壓縮量5.6 mm),第一站扭力較垂直壓縮量2.4 mm 高16%,但是在第二站輥圓之成品無溢料缺陷,最大輪廓偏差度較其他三組佳。由第一成形站之等效應變分佈比較,Bézier曲線槽型設計分佈平順,表示胚料由外到內均勻變形,在第二站成形所需的由線力(Fx) 也比其他三組R-O-R設計低。由田口分析所得之最佳輥軋製程條件為線材溫度400℃、輥軋切線速度20mm/s、定剪摩擦0.45時扭力最小,為161 N-m。本研究已建立材輥軋原型機設計及製造組立,並進行初步實驗,輥軋實驗所得之輥軋負荷曲線與CAE分析趨勢相近,完成之成品最大

直徑偏差在垂直方向為6%,在水平方向為1%,實驗結果證明本研究所提出之Bézier曲線槽型設計可行且產品尺寸與輪廓精度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