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薄造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輕薄造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粱寫的 君子書:黃粱歌詩 和(英)邁克爾·伯德的 藝術家的書信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釀出版 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馮永敏博士所指導 陳伶瑋的 消費文化影響現代散文現象之研究-以九○年代後作品探討 (2010),提出輕薄造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消費文化、消費文學、現代散文、大眾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陳芳明所指導 劉采榆的 叛逆者或改革者?--王文興小說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王文興、小說、現代文學、台灣文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輕薄造句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輕薄造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君子書:黃粱歌詩

為了解決輕薄造句的問題,作者黃粱 這樣論述:

  他寫詩。   在詩裡,他擁抱親情、詠嘆天地、紀錄歷史、思念友誼,人生的萬種情緒與樣態,盡收於此。   他說詩。   如同園丁一般,守護著他所珍愛的詩園。一方面,帶領讀者導覽詩的體裁,探索詩的文化底蘊與美學。一方面,他悉心灌溉,肥沃的知識土壤中長出詩的新芽:雙聯詩。   《君子書》,這部黃粱詩文集,除可品嘗淡雅的文字況味,亦能追隨詩人的腳步,悠遊於詩的奧美境界。 本書特色   ★精選黃粱詩篇近百首,鴻鴻稱譽之:「黃粱,漢語詩的精粹與絕美在他手中完成,像塔可夫斯基那樣保存了直覺的心象。」   ★除詩作外,亦收錄黃粱詩論,梳理詩的原理與本質;自剖文化脈絡與創作歷程,

闡釋文明精神。   ★深度賞析瑞典當代詩人特朗斯特羅默(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日本俳聖松尾芭蕉之作品。 各界推薦人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于堅(《百年新詩》軸心詩人)   車前子(《百年新詩》語言天才)   廖育正(廖人,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黃粱不只是敏於感覺、想像的詩人,而更是深於思想的「詩哲」。他的歌詩吸納傳統文化之精神,體察現代生命存在之迷魅,鎔鑄為物、事、情、理兼容的境界;而以漢語特有之語法、聲調、意象的形式表現之。其意義個殊而普遍,普遍而個殊。閱讀他的歌詩,需要靈銳的感覺、神遊的想像與清明的沉思。──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黃粱的詩是一個另類。現代派是新詩自五四以來的一貫時尚,如今已深入漢語骨髓。黃粱試圖反其道而行,但並非復古,依然是自由詩,彷彿古人寫的新詩,魏晉風骨的自由體。這是遠比新詩之現代派路線更為深刻、潛沉的詩之道,新詩不能總是膚淺輕薄的同義詞。《君子書》精神高古,依然關於人的品味。──于堅(《百年新詩》軸心詩人)   我把《君子書》看做地圖,私人的公共地圖,冠名黃粱的地圖,黃粱在這張新大陸地圖上發現舊大陸,他是另一個哥倫布:反哥倫布。黃粱不懷舊,他是新制,他把舊大陸這塊醃肉逼出鹽分剔除糜爛,成就為抽象而具體的鮮味……彷彿可以返老還童的藥水。黃粱的每一行詩似乎都是從一首史詩中突然按住的一行。──車前子

(《百年新詩》語言天才)   黃粱特別看重素樸、誠摯、純粹、自然的質地。他的早期作品晶瑩透亮,彷彿生命自行結晶的詩,有複製不來的玄妙;後期作品帶有溫潤的文化感和古風,是極富有人文底蘊的性情之作。他對詩的一往情深與義無反顧,充盈了君子一詞的涵義:不學詩,無以立,若要學詩,則必須交付全副性命。──廖育正(廖人,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消費文化影響現代散文現象之研究-以九○年代後作品探討

為了解決輕薄造句的問題,作者陳伶瑋 這樣論述:

「消費」是日常生活中必需的行為之一,可以說消費行為無時無刻的滲透在每人每日的生活,眾人消費行為的特色形成所謂「消費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消費文化也日趨改變,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文學的發展,在八○年代之際便有學者發現「消費文學」的產生,但並無做更深入的探究,在消費文學逐漸蓬勃發展的近二十年間,消費文學是如何的成長茁壯?消費文化究竟影響文學中散文的那些層面?從探究現代散文文本又能發現哪些被消費文化影響的現象?作者、讀者、出版社、大眾媒體等是否都受到消費文化的影響?結合了「消費文化」與「現代散文」,研究之間相互影響的脈絡,即是本研究論文的宗旨。 在研究消費文化影響現代散文的現象之前,必須先

釐清自九○年代後台灣消費文化的轉變及特色,因此,首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先從探究台灣消費文化轉變的原因及特色著手;第三章以台灣的消費文化為研究視角,探析九○年代後現代散文文本受消費文化影響的跡象,並以影響的層面深淺不同,歸納說明三種消費文化影響下的散文類型;第四章以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作家文本為研究範疇,主要以內容主題、文字技巧、包裝藝術、宣傳行銷四個向度來探究九○年代後現代散文的消費取向;第五章為結論,說明研究成果與未來展望。關鍵詞:消費文化、消費文學、現代散文、大眾文學

藝術家的書信集

為了解決輕薄造句的問題,作者(英)邁克爾·伯德 這樣論述:

本書于浩瀚的藝術史煙雲中精選出95封藝術家往來書信,寫信人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大師達·芬奇到1990年代的現代女性藝術家辛蒂·雪曼,涉及數十位世界藝術史上的重要藝術家。以“家人和朋友”“資助人和支持者”“愛情”“禮物和問候”“工作事務”“旅行”“道別”等8個主題對所有信件進行分列編排。 作者從全球各地博物館、檔案館中取得授權後,對原信件做高清影印,並對每一封信的書寫背景進行細緻入微的探索,解讀寫信人、收信人彼時的關係和處境。書中採取對頁的形式,將每一封信件的高清掃描圖與信件中譯文、作者撰寫的短文並列呈現,讀者可以在書信的字裡行間一窺藝術家對於愛情、親情、友情以及金錢的態度,也可以在私密的

信件往來中瞭解藝術家之間的交往,甚或其所處時代的社會境況,以此構建一幅隱秘、別致的藝術史圖景。 邁克爾·伯德 英國作家、藝術史學家、教育家和BBC廣播專欄主持人,畢業于牛津大學墨頓學院。著有《和孩子一起讀的藝術史》《100個改變藝術的偉大觀念》等藝術相關書籍,其中《100個改變藝術的偉大觀念》被《獨立報》評為2012年年度圖書。 001 引言   1 “我看到了新的塗鴉” 家人和朋友 009 薩爾瓦多·達利致保羅·艾呂雅 011 法蘭西斯科·盧西恩特斯·戈雅致馬丁·薩波特 013 盧西安·佛洛德致斯蒂芬·斯彭德 015 凡妮莎·貝爾致鄧肯·格蘭特 01

7 米開朗琪羅·博納羅蒂致雷昂納托·迪·博納 羅托·西蒙尼 019 菲力浦·加斯頓致伊莉絲·阿舍 021 碧雅翠絲·波特致諾埃爾·摩爾 023 皮特·蒙德里安致庫爾特·塞利格曼 025 古斯塔夫·克林姆特致約瑟夫·列文斯基 027 賈斯培·鐘斯致羅莎蒙德·費爾森 029 愛德華·伯恩 -鐘斯致達芙妮·加斯克爾 031 威廉·布萊克致威廉·赫利 033 亞歷山大·考爾德致艾格尼絲·林奇·克拉夫林 035 朱耷致方士琯 037 卡米耶·畢沙羅致朱莉·畢沙羅 039 馬塞爾·杜尚致蘇珊娜·杜尚 041 桃樂西婭·坦寧致約瑟夫·康奈爾   2“好似在夢遊” 藝術家信件往來 045 保羅·高更致文森特·

凡·高 047 文森特·凡·高致保羅·高更 049 塞巴斯蒂亞諾·德·皮翁博致米開朗琪羅·博 納羅蒂 051 保羅·西涅克致克勞德·莫内 053 大衛·阿爾法羅·西凱羅斯致傑克遜·波洛克、 桑德·波洛克及哈樂德·雷曼 055 巴勃羅·畢卡索致讓·穀克多 057 馬克·羅斯科致李·克拉斯納 059 愛德華·馬奈致尤金·毛斯 061 大衛·霍克尼致肯尼斯·E. 泰勒 063 法蘭西斯·畢卡比亞致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茨 065 羅伯特·史密森致恩諾·大衛林 067 克勞德·莫内致貝爾特·莫里索 069 烏雷和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致邁克·帕爾 071 邁克·帕爾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 073 本

韋努托·切利尼致米開朗琪羅·博納羅蒂 075 約翰·康斯特布林致約翰·湯瑪斯·史密斯 3“你的魔法書” 禮物和問候 079 辛蒂·雪曼致亞瑟·C. 丹托 081 約瑟夫·康奈爾致馬塞爾·杜尚 083 萊奧諾拉·卡林頓致庫爾特·塞利格曼 085 王穉登致友人 087 草間彌生致唐納德·賈德 089 喬治·格羅茲致埃裡希·S. 赫爾曼 091 小野洋子和約翰·列儂致約瑟夫·康奈爾 093 胡安·米羅致馬塞爾·布勞耶   4“最好的作品” 資助人和支持者 097 圭爾奇諾和保羅·安東尼奧·巴比裡致未知收 件人 099 南茜·斯佩羅致露西·利帕德 101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致喬治·夏邦傑 10

3 羅伊·利希滕斯坦致埃倫·赫爾達·詹森 105 彼得·保羅·魯本斯致巴爾塔薩·格比爾 107 賽·托姆佈雷致裡奧·卡斯翠 109 溫斯洛·霍默致湯瑪斯·B. 克拉克 111 伊娃·海瑟致海倫·巴巴納克 113 瑪麗·卡薩特致約翰·衛斯理·比提 115 傑克遜·波洛克致路易士·邦斯117 列奧納多·達·芬奇致盧多維科·斯福爾紮 119 埃貢·席勒致赫爾曼·恩格爾 121 威廉·霍加斯致 T.H. 123 約瑟夫·博伊斯致奧圖·摩爾 125 艾格尼絲·馬丁致撒母耳·J. 瓦格斯塔夫 127 裘蒂·芝加哥致露西·利帕德   5“嗨,帥哥” 愛情 131 弗裡達·卡羅致迭戈·裡維拉 133 瓊·米切

爾致邁克爾·戈德堡 135 讓-奧古斯特-多明尼克·安格爾致瑪麗-安妮- 朱莉·福雷斯捷 137 保羅·納什致瑪格利特·烏達 139 艾德·萊因哈特致賽琳娜·特裡夫 141 朱爾斯·奧利茨基致瓊·奧利茨基 143 讓·穀克多致未知收件人 145 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茨致喬治亞·歐姬芙 147 喬治亞·歐姬芙致阿爾弗萊德·斯蒂格利茨 149 奧古斯特·羅丹致卡米耶·克洛岱爾 151 卡米耶·克洛岱爾致奧古斯特·羅丹 153 本·尼科爾森致芭芭拉·赫普沃斯 155 愛琳·阿加爾致約瑟夫·巴德   6“支付 1244 金幣” 工作事務 159 尼古拉斯·普桑致保羅·斯卡龍 161 約翰·亨利希·菲斯

利致未知收件人 163 亨利·摩爾致約翰·羅森斯坦 165 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致弗雷德里克·H. 艾倫 167 約書亞·雷諾茲致菲力浦·約克 169 安妮·亞伯斯致格洛裡亞·S. 芬恩 171 納姆·嘉寶致馬塞爾·布勞耶 173 倫勃朗·凡·萊茵致康斯坦丁·惠更斯 175 居斯塔夫·庫爾貝致菲力浦·德·切納文斯 177 奧伯利·比亞茲萊致弗雷德里克·埃文斯 179 卡濟米爾·馬列維奇致阿那托利·盧那察爾斯基 181 約翰·林內爾致詹姆斯·莫爾海德 183 安迪·沃霍爾致羅素·林內斯   7“想去威尼斯” 旅行 187 愛德華·李爾致哈勒姆·丁尼生 189 貝萊妮絲·阿伯特致約翰·亨利·布

蘭得利·斯 托斯 191 喬治·布拉克和馬塞爾·布拉克致保羅·戴爾 梅和卡洛琳娜·高德斯坦 193 約翰·拉斯金致未知收件人 195 海倫·弗蘭肯特爾和羅伯特·馬瑟韋爾致瑪麗 亞和漢斯·霍夫曼 197 阿爾佈雷希特·丟勒致威利博爾德·皮爾克海默 199 卡爾·安德列致伊娃·海瑟 201 法蘭西斯·培根致艾麗卡·布豪森 203 安娜·曼迪耶塔致裘蒂斯·威爾遜 205 李·克拉斯納致傑克遜·波洛克   8“更清晰的理解” 道別 209 湯瑪斯·蓋恩斯巴勒致湯瑪斯·哈威 211 保羅·塞尚致埃米爾·伯納德 212 時間表 214 圖片索引   本書精選了90余封藝術家信件,跨越了

整個藝術家通信史(各地的通信史起始時間各不相同,本書主要圍繞西方藝術家通信史展開)。其中,最早的是1482年列奧納多·達·芬奇寄給米蘭專制君主盧多維科·斯福爾紮的自薦信,最晚的是1995年辛蒂·雪曼給藝術撰稿人亞瑟·C.丹托的感謝明信片。信件是真實存在的物品,有些用筆手寫而成,有些經打字機敲擊而成,有些則通過傳真機傳遞。信件與其他物件無異,可以用手拿、閱讀、折疊、打開、揉成一團、撫平展開、輕輕塞進信封或者夾克外套的口袋,可以當作書簽,或許會沾上咖啡漬,或許會被老鼠啃食邊緣,或許會被遺忘在鞋盒裡。“手書的信劄,”如瑪麗·薩維格觀察,“是紙上的演出……語言和藝術由此纏繞交織。”然而,20世紀90年

代中期開始,人們似乎逐漸冷落了“紙上的演出”,更青睞通過電子媒體來溝通交流。如果將來要出版1995~2495年的藝術家書信集,那麼想必它會輕薄不少(當然這只是我的預測)。 友情和愛情是信件永恆的主題。丟勒對皮爾克海默說:“多麼希望你在威尼斯。”1931年,本·尼科爾森匆匆寫了張字條給芭芭拉·赫普沃斯:“我無時無刻不在想你。”而此時,他的身旁是“正在開心作畫”的妻子威妮弗蕾德·尼科爾森。1956年,李·克拉斯納在巴黎寫信給丈夫傑克遜·波洛克:“我想你,多麼希望你能在我身邊。”但是她此次出行實際上是為了暫時離開喜怒無常的丈夫。信中寄託的強烈情感是電子媒體無法傳達的,收信人手中捧著的是飽含象徵意義

的實體,既訴說著形單影隻,又幽怨著天涯分離。如同恐龍化石或古代陶器的碎片,歷史煙雲中留下的書信(見證了每個人早年的人生經歷)包含了大量寶貴的線索,如字體、紙張,以及內容中的蛛絲馬跡(地點、時間、收信人,歷史典故和參照資料,遣詞造句),這些線索聯繫在一起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大環境。從這個層面而言,通過書信還原寫信人伏案落筆的時刻,無論是藝術家的手劄,或是其他類別的信函,都能給人帶來真實動人的感受。 無論信件表達的是愛、金錢、友誼、敵意,還是只是對突如其來的問候予以回應,信件總能表現出寫信人和收信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原本,信件歸屬于收件人或其繼承人,不過一旦信件的潛在歷史價值被發現,所屬權往往會變

成博物館和檔案館,許多收件人的姓名會因此出現在藝術年刊上。其中一些是早已成名的歷史人物,如17世紀詩人、作曲家、外交官兼王子的藝術顧問康斯坦丁·惠更斯和蘇聯教育人民委員會委員阿納托利·盧那察爾斯基。此外,還有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的資助人喬治·夏邦傑、紐約畫商裡奧·卡斯翠、評論家兼策展人露西·利帕德,他們收集展品、策劃展覽、宣傳行銷,塑造了所在時代的文化經濟,不經意間改變了藝術風向。 有時,藝術家是為了資助和創作而不得不寫信。倫勃朗·凡·萊茵與惠更斯的通信,讓讀者真實地瞭解到,如何在合理表達不耐煩的同時,增加一份自尊自持。“我的錢在哪裡呢?”是16世紀至今藝術家書信中最常見的主題。居斯塔夫

·庫爾貝唐突地寫信給切納文斯侯爵,措辭謹慎,將自己大部分的世俗功名歸功於他一直以來鄙視的人。裘蒂·芝加哥以20世紀70年代活動家、女性藝術運動擁躉的身份,給露西·利帕德寫信。對資助人而言,為藝術家提供支援是一種使命。與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亨利·摩爾、艾格尼絲·馬丁、法蘭西斯·培根相比,他們的資助人奧圖·摩爾、約翰·羅森斯坦、山姆·瓦格斯塔夫、艾麗卡·布豪森顯得無籍籍名。不過至少在信件中,我們能看到兩者之間的關係。  

叛逆者或改革者?--王文興小說研究

為了解決輕薄造句的問題,作者劉采榆 這樣論述:

王文興,一個精雕細琢的作家,秉持苦修精神從事文學創作。閱讀是他最大的興趣,寫作則是他一生的職志,速度之緩慢或許堪稱台灣文學之冠,然五十年來從未輟筆,堅持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使他的小說備受爭議,無論題材或語言體製,都為閱讀者帶來震撼,構成個人獨特的小說面貌。走過政治社會上的思想箝制與獨裁統治,王文興希望藉由小說中形式與內容的自由,以掙脫現實的枷鎖。極端尊崇西方文學的王文興,也相對映照出對中國文學的憂心,透過編輯《現代文學》雜誌積極引進西方技巧並加以改造革新,發展出最適合書寫他時代的語言。王文興的小說,強調隱微內心的探究,善於描寫青少年成長的陰鬱,勾勒命運的無奈與沉重,刻畫強烈的衝突性,展現與體

制抗衡的極致力量,尤其擅長捕捉那生命中的不圓滿,如同宗教的超脫精神帶領讀者由苦難、覺悟進而獲致人生的成長。語言的獨特與激進,藉視覺與聲音的結合以豐富字義、創新字詞,並以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技巧融入小說形式,來進行小說的立體化工程,一新讀者耳目。透過王文興非小說及散見報章雜誌的創作,可見其強調文學藝術功能的文學觀,展現宗教情懷與人道關懷,探悉架構於現代主義思考下的小說創作觀。王文興勇於挑戰傳統,融合中西文學之勝,雜揉鄉土與現代的特殊寫作形式,著重書寫個體生命及生存困境,發揮更積極的小說意義與價值,已然為台灣文學開闢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