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騎白馬吉他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身騎白馬吉他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賴俊佑寫的 開刀房的溫暖:外科醫師的同理與傾聽 和焦元溥,林慈音,羅俊穎,李宜錦,許惠品的 樂讀普希金(輯錄樂界名家演繹12首經典曲目,超過72分鐘的聆音盛宴)【典藏珍品CD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身骑白马简谱(歌词)徐佳莹演唱 - 对岸曲谱也說明:对岸曲谱为曲谱爱好者提供身骑白马,徐佳莹简谱,身骑白马,徐佳莹曲谱, ... 2021年8月27日 109. 陈洁仪喜欢你吉他谱(C调)-陈洁仪喜欢你吉他谱( C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沈冬所指導 蔣浩然的 再探校園民歌——以唱片音樂學、華語語系為視角 (2019),提出身騎白馬吉他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校園民歌、華語語系、唱片音樂學、抒情傳統、中國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楊佳嫻、劉正忠所指導 陳芷羚的 詩化目光──陳克華詩中的觀視書寫 (2015),提出因為有 陳克華、凝視、觀視(視覺性)、性別、他者、主體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身騎白馬吉他譜的解答。

最後網站徐佳莹《身骑白马》吉他谱(演示&教学)_C调_弹唱則補充:徐佳莹身骑白马吉他谱,本站还提供身骑白马其他编配版本及艺人徐佳莹相关的作品曲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身騎白馬吉他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開刀房的溫暖:外科醫師的同理與傾聽

為了解決身騎白馬吉他譜的問題,作者賴俊佑 這樣論述:

  這些生命吶喊,你、我無法置身事外:   ▌「我去看好幾間泌尿科診所,他們都不太理我。有的說我想太多,連藥都沒開就幫我退掛了。賴醫師,大家是不是很怕被我傳染?但我記得思覺失調症是不會傳染的。」   ▌「我就是一個躺在床上等死的廢人,連要自殺的能力都沒有。」   ▌「你們是說我才20歲、台大高材生的兒子就要死了嗎?」   ▌「我可以不勇敢了嗎?我都不知道像我這樣活著的意義在哪裡。」   ◆每個人,無論生什麼病,都有就診權利;   ◆每個人,當頑強地自我防衛時,都有人能同理與陪伴;   ◆每個人,當被無聲囚禁時,都有人能打開那心的牢籠;   ◆每個人,都能在生命最後一刻,選擇想要的方式離

開。   同理與傾聽,才是橫跨生死之河的一葉扁舟。   一位醫心的外科醫師,醫治那些被破碎難堪殘缺所包覆的心。   一位理解病人生命故事的外科醫師   每一個醫師所認為的小手術,   對病人來說,其實都是恐懼異常的大手術。   而他,領著病人,渡過恐懼、不安與未知的窮山惡水……   他們都因痛苦的病症而來。但他們的困境,卻又不僅僅是病症,有時是因心中無以名狀的恐懼、不安與未知,更有時是因病症而衍生的生命泥淖。   一位年輕的外科醫師因為深深了解,精湛的外科手術並不一定總能解決病人問題,而所有的醫療決定,都是以病人性命為籌碼,因此,他彷若走在鋼索,時刻提醒自己務必以病人為最大考量。哪怕

退而求其次成為手術助手,或甚至建議病人前往其他醫院治療,他也謙遜接納。   當他將自己的心,一再貼近這些病患與病患家人,那些傾聽、尊重與同理是他的行醫日常;而當他戮力替病人設想、付出與拚搏,我們得以看見平凡,但又不凡的醫療一景。 本書特色   ◎賴俊佑醫師:   「在開刀房待得久了,手術開得多了,對於生死的定義愈來愈模糊。   一個人的心跳停止,算是死了嗎?可是在醫療科技的發展下,我們連心臟都能替換。但不是自己的心臟替自己跳動著,這樣的你,還算是你嗎?   至於那些對人生失去希望,遍尋不著初衷,溺斃在欲望的汪洋裡的人,也算是確實的活著嗎?   我不知道。」   ◎劉啟群(台灣路竹會會

長):   「在仔細讀完本書的原稿之後,發現字裡行間,流露著醫者仁心的慈悲,也有著包容和理解的情懷。他視病如親,總是盡心盡力去醫治病患,並從中建立彼此的信任,讓患者面對康復之路時,重新燃起生命的動力;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每一次的醫療案例過程中,他都會自我審視。」   ◎謝幸吟(媒體工作者):   「看賴醫師記錄診間與手術室的點點滴滴,他懸壺濟世的初心,從路障實習生到主治醫師,不長不短的八年,三千多個日子,他對患者,專業之餘,更是用心傾聽,還有一次次的捫心自問與檢討,他希望做得更好,讓患者與家屬,都更好。這是態度,也是溫度。……賴醫師總是願意傾聽。「讓患者有地方可以去」,他也讓患者的心和心裡的話,

有地方可以去。」   ◎劉啟群(台灣路竹會會長)、謝幸吟(媒體工作者)撰推薦序   白永嘉(新竹馬偕醫院急診外科主任;美國心臟學會主任導師)、巫玠竺〈醫師;《美好少女的垂直社會》作者〉、李茂盛(總統府資政;茂盛醫院院長;中山醫學大學教授)、李俊逸(茂盛醫院執行長)、吳錫金(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志金(《ICU重症醫療現場》作者)、陳煜(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黃軒(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蔡伯鑫(醫師;作家)同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身騎白馬吉他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新生代指彈演奏家-劉桓吟 首張EP《向陽》 ☀

▎Credit
作曲 Composer|劉桓吟 HuanYin
演奏 Performer|劉桓吟 HuanYin
錄音師/混音師 Recording / Mixing Engineer|王立宇 Wang-Li Yu
母帶後期處理 Mastering Engineer|王立宇 Wang-Li Yu
錄音室 Studio|艾摩新錄音室 Amazing Studio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朝思木響
專輯設計 Album Designer|舒舒 Shushuisme
動畫/美術 Animator/Art Director|舒舒 Shushuisme

▎購買《向陽》EP
Google 訂購表單:https://reurl.cc/d0Ryd8
(在Google表單下訂,將會是我親自寄出給您,每張CD也會附上《向陽》的樂譜!)
博客來:https://reurl.cc/E7k6qk
誠品書店:https://reurl.cc/mnaR6l

━━━━━
2008年,冬天,大年初六。
在三峽老家的店正準備開工。我家是住在透天厝下的大家庭,一樓是店面和工廠,賣的是植物油,如:麻油、苦茶油...等等。春節前是苦茶油的產季,家裡才剛忙完。
在我下樓準備出門時,發現一隻黑狗出現在我家。是一隻身形健壯的台灣黑狗,身上的毛黑到發亮。從小就怕狗的我,看到一隻成犬黑狗突然出現在我家,當然是躲得遠遠的。那天起就常常看到牠出現在家裡附近。附近的鄰居都認識牠。說是家裡附近的其中一個鄰居養的狗。在我老家那邊,也常常會有人放養寵物。所以也見到一隻狗這樣在家裡亂晃,也見怪不怪。
過了一陣子,每天下樓時都會在店裡看到牠的身影,一問之下才知道牠被我們家收養了,是叔叔收留了牠。
一開始,他只認叔叔為主人。因為家裡很多人出入,牠就常常對著其他人吠。而當時,對我這個膽子小的屁孩就相當不客氣。常常白天出門、晚上上完課回家甚至只是經過牠,都要被小心不要被他突然的脾氣嚇到。
有一天我拎著球鞋,準備要出門運動時,牠看到我就立馬跑過來對我吠。叔叔聽到後,在旁邊叫喚牠:「向陽,過來,自己家裡人不要亂叫!」一隻手還拉著他的項圈,牠才乖乖坐好,但是還是一臉兇惡的盯著我看。我快速從他的身旁經過,也刻意不要跟牠對眼。(免得他又生氣..)
「噢!原來牠叫向陽呀。」我回頭看了他一眼,心裡記住他的名字,一邊小跑步的出門了。



之後的日子,時不時就要被向陽兇。所以當時不太敢接近牠。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高三生時期。當時我在中和唸高中,也常常下課後到臺北補習。每天通勤下來,回到三峽的時間都是十一、十二點之後了。通常到家時,家裡已經關店。而我家是用樓梯相連的透天厝,要上樓時只有一個樓梯入口,同時也是向陽睡覺的地方。每當我拖著一天唸書後的疲累回到家,把大門關起來後,就要面對牠警戒的眼神。一開始他還常常不讓我上樓,我跟牠就在原地僵持數分鐘。有時候他脾氣太硬的時候,我就會打電話給叔叔,請他下樓讓向陽「冷靜」一點。
向陽是一隻很聰明的狗。幾個月後,我發現牠根本是在對我假吠。因為硬要經過牠,牠還是會讓我過去。每次上樓後我回頭看,牠都是落寞地回到位子上躺著。一開始還覺得搞不懂牠。可能對牠來說,每天九點後家裡關店,旁邊的人就上樓了,剩下牠獨自留在黑漆漆的一樓。他應該是想,看看對我叫幾聲,會不會待會叔叔就下來。



向陽怎麼會到我們家呢?他以前脖子上都有項圈,應該有主人吧?
有一天我突然很好奇,向我叔叔問起。他說向陽本來是家裡附近鄰居養的狗。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向陽會到我家附近「散步」。每次到我們這,街坊鄰居都會跟他玩,騎機車載牠兜風(他喜歡騎機車)。久了之後他好像也慢慢習慣沒事跑到我們這裡。

有一年春節大年初五,家裡的麻油店準備開工。在我嬸嬸一開門正要準備放開工鞭炮時,發現向陽就坐在門口。從這天開始,他就賴在我們家不走了。
後來和原主人協調後,發現原來原本的主人其實對向陽沒有很好,會用打罵的方式對待牠。也因此,沒有意外的,最後就答應讓我們家收養。要養一隻狗到牠會跑到別人家不走,好像也是很少見吧!哈哈
可能是因為在和前主人比起來,叔叔對牠太好。一陣子後,他也不太隨便跟陌生人出去亂晃了。



幾個月後,雖然向陽比較熟悉我了,但偶爾他還是會沒理由的對我叫。但也在牠來家裡一年多後,慢慢就沒有再發生了,也常常和他打成一片。高中考完大學的那段時間,偶爾也會帶著牠出門。向陽喜歡搭機車,再來我們家之前,只要附近鄰居發動機車,牠都會搖著尾巴跳上前座。那年我剛考到機車駕照,偶爾也會載他出去兜風。而且自從到我們家後,他也不會亂坐其他鄰居的機車了。
後來上了大學,住在家的時間變少了。時間久了偶爾回到家,向陽都會跑出來和我打招呼,讓我摸一下。這段時間也發現,牠慢慢變老了,嘴角也長出許多白毛。



2016年,不知不覺在校園的六年過去了,終於畢業回到家裡。這一年也是我下定決心要開始以音樂為生的一年。這個時間點,向陽在我們家也待了快要十年,對我來說,早就是像和家人一樣。
之後的兩年,工作時間不多,在家裡時間很長。大部分都是在家練琴的日子,幾乎每天都會看到向陽。偶爾也會拿著吉他,對狗彈琴。這時候的牠,雖然沒有什麼疾病,但也不像六年前那樣那麼有力氣,動作也慢了很多,臉上也長出不少白毛。雖然如此,我也沒有真的去想,某天牠可能會離開。
後來向陽急性腎衰竭發病,從送到動物醫院到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兩三天。
向陽走了之後,我的生活也沒有太大的改變。一樣每天到處練琴、教課、演出。唯一不一樣的是,每當我背著吉他會到家,經過同樣關了燈的樓梯口,都會不自覺地想:「啊,向陽已經不在了。」
..
....
......
「寫一首曲子給向陽吧!」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uanyinmusic/

再探校園民歌——以唱片音樂學、華語語系為視角

為了解決身騎白馬吉他譜的問題,作者蔣浩然 這樣論述:

目前,學界雖已出現了多篇校園民歌的研究論文,但其切入的角度多為社會學層面的「民歌運動史」或文學層面的歌詞研究,而缺乏對於唱片維度的深入探討。但唱片公司的介入在民歌作品經典化的過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與此同時,在解嚴後臺灣社會「告別中國」的情境中,民歌因其文本中流露出對中國大陸的鄉愁,而常常陷入「政治不正確」的處境,並出現了對民歌「風花雪月」、「貧血」、「缺乏對體制的反抗」之攻訐。但這些論述其實忽略了民歌作為「華語語系音樂」所蘊含的在地性,也忽略了「風花雪月」可能帶來的抵抗潛能。 鑒於此,本文以唱片音樂學和華語語系的論述框架對校園民歌展開再研究。一方面,對民歌唱片之生產、文本、接受三個

層面展開論析,檢視唱片與音樂、人和社會文化的互動。另方面,呈現唱片文本中國性、臺灣性交織的複雜狀態,並以「深層的中國性」為著眼,考掘「風花雪月」背後的文化傳統與抵抗潛能。另外,本文對民歌唱片的接受研究不僅涉及臺灣本土也延伸至中國大陸。 本文發現,唱片公司對校園民歌存在著清晰的產品圖像,並由此發展出一套特色的產製策略與推廣方式。唱片文本儘管被建構出強烈的中國性,卻是在地的、異質的中國性,且已經呈現出一定的臺灣性表達。至於「風花雪月」的特質,則可視作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抒情傳統」在七○年代臺灣現場的回聲,一方面繼承了溫柔敦厚、童心、性靈的美學特徵,另方面仍蘊含著對黨國體制、父權結構、資本主義、

美/日新殖民主義等的抵抗潛能。此外,在實際聆聽過程中,臺灣聽眾未必將文本結構中的中國性與地理上的「中國」做連結。而民歌在中國大陸的接受,儘管受到了主流/官方文化的政治收編,卻也通過溝通媒介與文化資本的角色,與中國大陸的社會文化、流行音樂工業以及兩岸地緣政治展開豐富的互動。

樂讀普希金(輯錄樂界名家演繹12首經典曲目,超過72分鐘的聆音盛宴)【典藏珍品CD書】

為了解決身騎白馬吉他譜的問題,作者焦元溥,林慈音,羅俊穎,李宜錦,許惠品 這樣論述:

我們的一切都是由普希金開始! ──杜斯妥也夫斯基   有了普希金,俄國文學才光芒萬丈,音樂才靈思飛揚   12首經典樂曲、4位台灣名家頂尖演繹、72+分鐘音樂饗宴   重磅作品、獨家編曲、細膩解析,宛如現場演出的精巧鋪排,   帶你前往普希金的文學殿堂!   三年台港演出經驗 + 兩年潛心籌備製作 = 音樂與文學的絕美對話   以藝術見證時代,疫情期間完成的典藏珍品CD書   「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在疫情期間寫了《瘟疫中的宴會》,作者焦元溥與四位好友在新冠病毒突如其來的這些日子,則完成了CD書《樂讀普希金》,也算見證了一種歷史的巧合。   「樂讀普希金」是音樂與文學的交流,也是頂

尖音樂家的合作。本是四位卓越音樂家與作者在台港兩地演出,長達五年以上的解說音樂會計畫,現在以CD書形式展現成果。   收錄的樂曲不只具代表性且悅耳動聽,更包含最高難度的重磅經典。《尤金‧奧涅金》的〈塔蒂雅娜寫信場景〉與《鮑利斯‧郭多諾夫》的〈郭多諾夫駕崩場景〉,向來被視為女高音與男低音曲目中的頂冠名作,聲樂名家林慈音的清麗美聲與羅俊穎的醇厚嗓音,各自為角色投注真實、豐富且深刻的情感,和亦為指揮家的鋼琴家許惠品,共同打造出刻骨銘心的戲劇場面。他們在《黑桃皇后》與《阿列可》等著名詠嘆調中,也有淋漓盡致且面面俱到的精彩演唱。曾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的小提琴名家李宜錦,不只以弓弦歌唱出情韻綿長的〈連斯基

詠嘆調〉,更毅然挑戰極其刁鑽艱深、至今錄音版本仍屈指可數的炫技奇作《金雞音樂會幻想曲》,亮麗佳績令人讚嘆。   這些作品各自都能成為音樂會招牌,如今齊聚一堂。即使是以普希金為題的錄音製作,也從未有過任何一張專輯同時收錄上述金曲。   CD書不只有獨一無二的選曲編排,也有獨樹一幟的編曲,包括以女高音、小提琴、鋼琴聯合演出的〈熊蜂疾飛〉與歌曲〈別對我歌唱〉,在音樂家的絕佳默契中更有巧妙發揮,可謂學術性與娛樂性兼備。專輯編排比照音樂會,跌宕起伏一氣呵成,深深牽動聽者情緒。長達七萬字以上的解說不只介紹普希金、討論如何詮釋普希金、比較音樂改編版與原作的異同,每曲也有精細分析,包括歌詞翻譯、演奏演唱技

法與音樂設計詳解,讓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愛書人能多聽好音樂,愛樂人能多讀好文學」,這是解說音樂會的初衷,也是這本CD書背後的願望。樂讀普希金,希望您喜歡。   誰是普希金?   「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俄國人,都應當擁有一部普希金全集,否則他就沒有資格聲稱自己受過教育,或聲稱自己是俄國人。」雖然英年早逝,卻留下萬丈光芒,時至今日,俄國人對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1799-1837)的崇拜仍然未減。他不只被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杜斯妥也夫斯基更讚嘆「我們的一切都由普希金開始」。他名作甚多,經典如《尤金‧奧涅金》、《黑桃皇后》、《鮑利斯‧郭多

諾夫》、《青銅騎士》、《高加索的囚徒》、《吉普賽人》、《薩爾坦王的故事》、《金雞的故事》、《別爾金小說集》,以及短詩〈我愛過你〉、〈假使生活欺騙了你〉、〈紀念碑〉、〈致凱恩〉等等,不僅在俄語世界家喻戶曉,影響力更遠擴全世界。想要了解俄羅斯與俄國文學,或者只是想知道文學天才究竟能施展何等神奇,都不能不認識普希金。   普希金生於1799年5月26日(新曆6月6日,現在也是聯合國俄語日),父系為俄國古老貴族,母系也是貴族,還有非洲血統。他在法文環境中成長,8歲就以法文寫小型戲劇與詩歌,12歲進入當時剛創建的彼得堡沙皇村貴族中學,1814年即有作品刊於《歐洲導報》,才華早發無可遏抑。1817年完成

學業後,他在彼得堡交遊探索,詩作充滿自由主義色彩,卻也因此觸怒當局,被命令前往高加索等地。但最終也因為遠離京城,1825年普希金無法參加「十二月黨人起義」,逃過流放苦役或處決,並被沙皇召至莫斯科看管。1831年2月普希金成婚,卻似乎是一連串災難的預兆。最終他和不斷追求其妻的法國軍官決鬥,不幸身受重創,兩日後過世,享年37歲。   俄國文學之父   「從普希金才開始有了俄羅斯文學。」如此褒揚並非讚譽,而是事實——這不是說在普希金之前,俄國沒有文學作品,而是俄文到普希金筆下,才真正充分發揮其語言的藝術潛能。俄語來源多重,包括本土的古俄語、隨東正教引入的教會斯拉夫語、以及在十七、十八世紀俄國西化

過程中,逐步吸收的德語與法語。如此複雜的語言環境,讓「標準俄語」可望而不可得。普希金之所以不朽,在於他以不世出的語言天分,既掌握俄語各式來源,又能生動流暢地將它們整合為一。不只廣泛吸取民間語言的精華,將書寫與口語完美結合,他更融會古典形式、浪漫主義與寫實筆法,以樂觀冷靜且邏輯清晰的筆調,在詩歌、戲劇、小說、書信等各種文類中都展現傑出成就。加上諧擬諷刺的銳利機鋒與難逢敵手的聲韻美感,普希金證明了俄語的藝術性和創造性,也成為之後俄國作家與知識分子寫作的典範,等於是俄國標準語的奠基者。   文學的普希金,也是音樂的普希金   普希金在文學上的非凡成就,自然也成為其他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或許,作曲家

對他最是迷戀,不約而同、各顯神通,以音符將他的各種作品搬上舞台,讓讀者與聽眾歌頌文學的普希金,也讚嘆音樂的普希金。俄語歌劇中最著名、上演機率最高的三大名作,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奧涅金》、《黑桃皇后》與穆索斯基的《鮑利斯‧郭多諾夫》,皆改自普希金同名創作。拉赫曼尼諾夫以普希金敘事詩與劇本譜寫歌劇,也將他諸多詩作譜成歌曲,連鼎鼎大名的〈熊蜂疾飛〉(大黃蜂的飛行),也出自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改編普希金童話詩《薩爾坦王的故事》而成的歌劇,無論你熟不熟悉普希金,你絕對已經認識和他有關的音樂創作。   十二首CD曲目   Rachmaninoff: ‘Don’t Sing to Me, My Beaut

y ’ from Six Romances, Op. 4 No. 4(5’03”)   Cui: ‘I Loved You’ from Seven Poems by Pushkin and Lermontov, Op. 33 No. 3(1’43”)   Cui: ‘The Statue at Tsarskoye Selo’ from Twenty-Five Poems by Pushkin, Op. 57 No. 17(1’24”)   Britte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from The Poet’s Echo, Op. 76 No. 4(4’2

4”)   Tchaikovsky, arr. L. Auer: ‘Lensky’s Aria for Violin and Piano’ from Eugene Onegin, Op. 24(6’06”)   Tchaikovsky: ‘Tatyana’s Letter Scene’ from Eugene Onegin, Op. 24(13’45”)   Tchaikovsky: ‘Love is No Respecter of Age’(Prince Gremin’s Aria)from Eugene Onegin, Op. 24(6’03”)   Rimsky-Korsakov: ‘F

light of the Bumblebee’ from The Tale of Tsar Saltan(2’02”)   Mussorgsky: ‘The Death Scene of Boris Godunov’ from Boris Godunov(11’25”)   Tchaikovsky: ‘Midnight is Nearing’(Lisa’s Aria)from The Queen of Spades, Op. 68(5’39”) Rachmaninoff: ‘The Whole   Camp Sleeps’(Aleko’s Cavatina)from Aleko(6’15”)

  Rimsky-Korsakov/ Zimbalist: Concert Phantasy on ‘Le Coq d’Or’ (The Golden Cockerel)(8’51”)   拉赫曼尼諾夫:〈別對我歌唱〉,選自《六首歌曲》,作品四之四(5’03”)   庫宜:〈我愛過你〉,選自《七首普希金與萊蒙托夫之歌》,作品三十三之三(1’43”)   庫宜:〈沙皇村雕像〉,選自《二十五首普希金之歌》,作品五十七之十七(1’24”)   布瑞頓:〈夜鶯與玫瑰〉,選自《詩人的回響》,作品七十六之四(4’24”)   柴可夫斯基(奧爾改編):〈連斯基的詠嘆調〉,為小提琴與鋼琴,選自《尤金.奧涅金

》,作品二十四(6’06”)   柴可夫斯基:〈塔蒂雅娜的寫信場景〉,選自《尤金.奧涅金》,作品二十四(13’45”)   柴可夫斯基:〈愛情對所有年紀的人一視同仁〉(葛雷敏親王的詠嘆調),選自《尤金.奧涅金》,作品二十四(6’03”)   李姆斯基-柯薩科夫:〈熊蜂疾飛〉,選自《薩爾坦王的故事》(2’02”)   穆索斯基:〈郭多諾夫之駕崩場景〉,選自《鮑利斯.郭多諾夫》(11’25”)   柴可夫斯基:〈已近半夜〉(麗莎的詠嘆調),選自《黑桃皇后》,作品六十八(5’39”)   拉赫曼尼諾夫:〈整個營地都睡了〉(阿列可的短歌),選自《阿列可》(6’15”)   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津巴利斯

特:《金雞音樂會幻想曲》,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8’51”)  

詩化目光──陳克華詩中的觀視書寫

為了解決身騎白馬吉他譜的問題,作者陳芷羚 這樣論述:

過去學術界對陳克華的相關研究多以詩為主。近來,詩並非通往陳克華國的唯一路徑。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其散文甚至是時事評論。累積至今,陳克華的相關研究包含語言技巧、藝術美學或是主題(如情慾書寫、死亡書寫等),其中也有研究者探究陳克華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在細讀時,研究者可以注意到其創作的視覺性,例如劉正忠於其相關研究提出的「科幻視域」。儘管如此,其後並沒有一篇論文是專門研究陳克華詩文本的視覺性。因此,本文試著以性別、他者、主體性作為主要框架分析陳克華詩中的視覺性。並在第二章至四章分別針對本論文的三個問題核心進行分析和探討。第一章為緒論,包括論題的提出與界定、文獻回顧、研究方法及限制,然後列出論

文研究架構。第二章主要論述不同的生理性別角度如何看待異性戀霸權對「家╱幸福╱婚姻」的影響。第三章將視線細細地轉向他者。在陳克華的詩中人類與動物的界線已經被破壞。這種越界是一種質疑理性霸權的方式。另一方面,透過對後人類他者的認識,形構出陳克華特有的逃逸路線。第四章的企圖是通過觀視書寫(即文本中的視覺性)呈現出的主體性,去理解陳克華作為自戀者亦或虛無主義者的態度。並進一步討論暴露於大眾目光、現代科技監控及醫學場域下的主體經驗。確知陳克華的作品中「我執」與「無我」並存。第五章餘論第一節涵蓋了另一種視覺觀點,如眼底的溫柔、同情的凝視、旅人之眼(觀光凝視)。這一節闡述陳克華的觀視詩中仍有權力影跡較淡的作

品,可以和二至四章所呈現的作對照及補充。另一小節則是討論書設計與繪寫效用,注意到陳克華詩集的繪寫互文性,以期建立一個更全面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