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塑膠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超大塑膠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孫志剛寫的 居家攝影:小天地拍出大作品 和(英)西蒙·加菲爾德的 把世界裝進火柴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滿塑膠股份有限公司 - CENS.com也說明:公司目前主要經營合作產品含概塑膠花盆、電腦產品、事務機器、家電用品、醫療器材及汽機車零件。 塑膠模具開發設計上, 已專責數家長期配合模具協力廠商並專精於高精密電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 和貴州人民所出版 。

最後網站常見問答-花草盆栽要如何丟棄,可當作資源回收嗎?則補充:有關花材、樹葉、草本植物之根、莖、葉等藝類視為堆肥廚餘回收,至於家戶排出之陶瓷或塑膠花盆均屬不可回收物,須裝入本市專用垃圾袋者直接交給清潔隊垃圾車清運處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超大塑膠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居家攝影:小天地拍出大作品

為了解決超大塑膠盆的問題,作者孫志剛 這樣論述:

本書從拍攝思路、基礎理論、實拍技巧、創意實拍案例、手機視頻錄製這幾大方面詳細介紹了居家攝影的拍攝技巧,旨在解決居家拍攝的兩個核心問題—在家中可以拍攝什麼以及該怎麼拍。 本書涵蓋了在家中可以拍攝的諸多題材,包括室內人像、花藝、美食、寵物、餐具等。作者將每個題材細分為多個具體案例場景,總共介紹270 多個拍攝技巧,希望幫助各位讀者拓寬拍攝思路,找到適合自己的提升攝影水準的方法,認識到攝影的關鍵不在於景色多美、器材多貴,而在於拍攝者的想法與創意。此外,書中還詳細介紹了時下非常流行的Vlog 視頻拍攝及後期編輯技巧,幫助讀者輕鬆拍出抖音、快手等平臺上高贊、高點擊率的視頻作品。 本書適合熱愛美、熱愛

生活的攝影愛好者參考閱讀。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可以掌握海量居家攝影題材的實用拍攝技法,將身邊的普通之物拍出藝術美感,盡享攝影帶來的樂趣。 孫志剛是有豐富攝影從業經驗的攝影師,得益于多年拍攝的積累,有著豐富的圖片資源和技巧沉澱,致力於普及單反器材使用與實拍技巧的提升。 第1章 自己的家原來這麼美 001 發現家中的美 012 002 擴展自己的拍攝思路 012 003 在家,你可以拍這些題材 013 在家中拍攝人像 013 在家中拍攝創意照片 013 在家中拍攝靜物 014 在家中拍攝寵物 014 004 居家攝影的基本拍攝思路 015 利用微距鏡頭彌補狹小的拍

攝空間 015 將景物放在窗戶旁拍攝提高照片畫質 016 通過三腳架讓使用低速快門成為可能 016 通過簡潔的場景營造陌生感 017 近景或局部之美是營造美感的關鍵 017 005 居家攝影在後期處理方面的優勢 018 居家攝影不需要太多體力 018 居家攝影有利於保持後期處理靈感 018 有更多時間進行後期處理 019 第2章 在家練習用光和控制色彩 006 控制光線的方向 021 順光 021 側光 021 前側光 022 逆光 022 側逆光 023 007 認識光線的性質 024 直射光 024 散射光 024 008 居家攝影的用光特點 025 自然光的來源——窗戶 025 利用反

光板讓窗內景物和窗外景物都有 細節 027 選擇多樣的人工光 028 009 在家練習控制色彩 031 利用對比色營造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031 利用和諧色讓畫面更簡潔 032 還原景物色彩的方法 033 色彩與情緒表達的關係 033 第3章 室內人像攝影實拍技巧 010 利用自然光拍攝人像 035 利用窗紗讓自然光更柔和 035 利用窗框線條增強室內人像的縱深感 035 011 活用窗簾控制光線 036 012 利用窗簾營造局域光 036 013 利用小物件營造突出的光影效果 037 用一張紙營造特殊光影 037 妙用玻璃杯拍出藝術人像 039 一張光碟為畫面添加彩虹光 040 一瓶飲料拍出

藍色浪漫 041 利用兩個塑膠袋打造賽博朋克風格 042 一個鋼絲球也能製造夢幻光斑 043 利用塑膠袋拍出藍色朦朧效果 044 一面白牆也能拍大片 045 用鏤空物品塑造特殊光影 046 014 在家中拍攝人影 046 015 拍出在家的自然與愜意 047 016 利用鏡子拍出引發聯想的畫面 047 通過鏡子拍攝人物局部 047 單獨表現人物的眼睛更有吸引力 048 利用破碎的鏡子營造科幻感 048 017 利用鏡子實現畫中畫效果 049 讓背景更豐富 049 讓鏡中的畫面與環境產生聯繫 049 018 多個自己出現在畫面裡 050 自己面對自己 050 一張照片中的多個角度 051 利用鏡

子拍攝對稱美 051 將“分身”拍出幾何美 052 與鏡中的自己互動 052 019 拍出樓下的精彩 053 020 怎樣拍攝活潑可愛的孩子 054 不高興的時候也要拍 054 用小孩子的視角去拍攝 054 有趣的表情別忘記抓拍 055 讓孩子的笑容充滿整個畫面 055 調皮搗蛋不容錯過 056 小手小腳拍局部 056 美食誘惑下的孩子 057 拍攝孩子時要關閉閃光燈 057 創意角度拍出童趣 058 讓孩子玩喜歡的玩具 058 拍出孩子白皙的皮膚 059 和小夥伴玩耍中的孩子 059 第4章 室內花藝攝影實拍技巧 021 花藝攝影的佈景 061 用白牆做背景總不會錯 061 生活化的場景讓

畫面更自然 061 022 花藝攝影的構圖與用光 062 手持拍花 062 用乾淨背景拍花卉 062 利用柔和的光線表現細膩的影調變化 063 窗簾是室內花卉攝影的好幫手 063 強光形成的藝術感影調 064 用好局域光拍出層次與意境 064 利用牆上的花影豐富畫面元素 065 通過家中的燈營造光斑效果 065 放在桌面上俯拍 066 拍局部 066 023 拍出多肉植物的萌與美 067 垂直俯拍表現多肉“包裹”結構 067 拍出“萬肉之王”的既視感 068 拍出群生多肉的“繁花似錦” 068 拍出多肉的星羅棋佈 069 利用精巧的花盆營造形式感 069 利用花架輔助構圖 070 拍出多肉的半

透明質感 070 利用盆中的其他多肉作為陪體 071 利用水珠表現多肉的“肉感” 071 微距表現多肉細節之美 072 利用多肉的色彩拍出創意畫面 072 利用局域光拍出畫面情緒 073 在辦公桌上拍多肉 073 多肉的土也是表現重點 074 萌萌的多肉更適合小清新風格 074 第5章 美食攝影實拍技巧 024 美食攝影的拍攝角度 076 水準角度 076 45°俯拍 077 垂直俯拍 077 025 美食攝影佈景 078 佈景的基本思路 078 簡單就是美 078 嘗試雜而不亂的佈景方式 079 026 美食攝影用光 080 使用自然光 080 側光的魅力 080 避免使用人工光 081

027 拍攝用到的工具 081 028 職業美食攝影師的9條建議 082 029 雞蛋小劇場 083 030 拍出廚房中蔬菜的美 084 密不透風構圖法 084 利用菜板形成框式構圖 084 斜線構圖讓畫面更自然 085 經典的黃金分割構圖法 085 鮮明的色彩對比 086 讓色彩變得繽紛 086 統一畫面色彩 087 有意識地選擇顏色相近的陪體 087 拍攝蔬菜的“內心” 088 為蔬菜找幾個“兄弟” 088 拍攝蔬菜落水的照片 089 後期合成的創意畫面 089 展現蔬菜的不同形態 090 為蔬菜拍攝肖像照 090 拍出蔬菜的藝術感 091 不同蔬菜形成的質感對比 091 微距鏡頭拍出蔬菜

不一樣的美 092 擺一個特殊的造型 092 拍攝蔬菜表面的紋路 093 另類的表面細節 093 031 水果應該這樣拍 094 找到形態更好看的那一個 094 一堆水果鋪滿畫面 095 兩三個水果擺造型 095 前後擺放營造空間感 096 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樣的水果 096 “總分”擺放法 097 表現水果的不同色彩 097 讓水果切片跳動起來 098 展現水果不同的一面 098 利用水果投下的影子拍攝 099 拍攝果肉的局部細節 099 利用盤子營造幾何美 100 使用具有獨特形狀的容器 100 不用容器又何妨 101 手也可以當作“容器” 101 第6章 飲品攝影實拍技巧 032 拍出茶

的韻味 103 通過水蒸氣表現茶的“禪意” 103 利用局域光表現茶的“禪意” 103 通過均衡的構圖表現茶的“禪意” 104 通過“隱喻”表現茶的“禪意” 104 通過茶葉在水中的變化表現“禪意” 105 利用留白表現茶的“禪意” 105 利用模糊表現茶的“禪意” 105 在使用狀態下拍攝成套的茶具 106 選擇更有質感的桌面拍攝 106 利用桌面的線條營造形式美感 107 利用託盤形成框式構圖 107 利用巧思拍出具有陌生感的畫面 108 高調畫面表現茶的潮流感 108 逆光拍出茶水的色澤和通透感 109 利用周圍環境拍出淡茶的“杯中景” 109 單獨拍攝茶葉 110 利用花進行裝飾 11

0 表現茶包的色彩 111 讓茶葉和茶水同時入鏡 111 033 拍出酒的冰爽與愜意 112 利用杯壁上的水霧表現冰爽 112 利用水花表現冰爽 112 拍攝冰箱中的酒 114 特寫拍攝酒中的氣泡 114 拍攝正在冰鎮中的酒 115 捕捉倒酒時的氣泡 115 將冰塊作為陪體 116 簡潔、乾淨的畫面讓心靜下來 116 透明酒杯+ 逆光拍攝 117 讓畫面效果符合酒的口味 117 俯拍表現酒的抽象美感 118 利用影調變化突出酒的通透感 118 黑白照片表現酒的年代感 119 利用影子營造視覺衝突 119 與影子進行互動 120 超大光圈虛化環境形成朦朧感 120 利用迷離的光影效果營造自然的畫

面 121 俯視拍攝一箱酒 121 利用酒杯的形狀表現幾何美 122 利用側逆光表現線條美 122 第7章 寵物攝影實拍技巧 034 拍寵物的不同表現形式 124 035 讓寵物變乖的技巧 125 熟悉的環境 125 食物的誘惑 125 玩具的挑逗 126 用聲音吸引寵物的注意力 126 036 高速快門加連續拍攝定格精彩瞬間 127 037 改變拍攝視角 128 038 和主人一起留影 128 039 在家拍高冷、慵懶的貓咪 129 耐心等待 129 透過前景“偷拍” 129 吸引注意 130 設置“陷阱” 130 抓住時機表現溫情的一面 131 拍攝貓咪明亮的眼睛 131 拍攝睡眼惺忪的

貓咪 132 拍攝貓咪“霸氣”的睡姿 132 懶惰的貓咪會做出的奇怪的姿勢 133 拍攝貓咪有趣的爪子 133 抓住貓咪打哈欠的瞬間 133 040 在家拍活潑好動的狗狗 134 讓狗狗打扮得更帥氣 134 以俯拍表現它們圓圓的腦袋 134 不是非要看鏡頭 135 狗狗也需要眼神光 135 結合狗狗的“表情”營造環境 136 狗狗的“注視” 137 拍攝多隻狗狗的合影,展現好朋友 情意 137 抓拍它們的調皮搗蛋 138 用特寫拍攝動物的局部特徵 138 第8章 餐具攝影實拍技巧 041 杯子這樣拍更引人注目 140 逆光拍攝純淨的玻璃杯 140 側逆光拍出杯中飲料的半透明質感 140 拍出

杯子的投影 141 利用局域光形成明暗對比 141 利用線條營造畫面動感 142 利用黑白突出光影效果 142 通過飲料讓杯子具有色彩 143 用杯子擺造型 143 向杯中水滴入顏料 143 利用燈光為玻璃杯染色 144 表現玻璃杯的光輝燦爛 144 利用清水倒映出油畫般的畫面 145 通過密不透風構圖表現規律感與 節奏感 145 利用錯視拍攝創意畫面 146 倒水可以讓畫面更生動 146 讓水花噴湧而出 147 營造一個“高大上”的拍攝環境 148 利用透視牽引線拍攝杯子 148 為“杯影”增添色彩變化 149 逆光拍出杯中水的晶瑩剔透 150 042 碗碟這麼拍就很美 151 拍攝整齊的餐

具架 151 摞在一起單獨拍攝 152 俯拍表現碗碟的幾何美感 152 擺出對稱造型 153 043 拍攝金屬刀叉主要看創意 154 簡潔背景中整齊排列的刀叉 154 將刀叉放在餐盤上更自然 155 擺出創意造型 155 利用金屬的反光拍攝 156 利用後期App 實現拍攝創意 156 利用麵粉拍出創意刀叉 157 通過陪體點綴餐具 157 第9章 拍出居家攝影的情調 044 拍窗裡與窗外的世界 159 拍攝橫平豎直的窗 159 拍攝“畫中畫”效果 159 拍攝“窗影”的幾何美 160 獨特的圓形構圖 160 讓窗戶也有細節 161 通過節奏感突出幾何感 161 重點在“打開”窗戶 162

利用明暗對比表現“光明” 162 利用小景致表現窗內的溫馨 163 巧用窗的成像效果 163 將明暗對比發揮 164 單獨表現窗影 164 利用色塊營造窗 164 磨砂窗戶形成的油畫質感 165 霧氣形成的朦朧美 165 拍出百葉窗的線條感 166 利用透明的玻璃拍出美麗的景色 166 045 拍出書本的文藝美 167 簡單背景下的書籍 167 低角度拍攝書籍的曲線美 167 用書擺出一個心形 168 利用局域光讓畫面更生動 168 利用規律性的光影營造形式美 169 柔化雜亂的陰影營造溫馨氛圍 169 利用燈光營造深夜讀書的安靜氛圍 170 利用戒指拍攝心形投影 170 利用花點綴書籍 17

1 突出自己的批註 171 將手加入畫面 172 拍攝你喜歡的文字 172 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 172 046 拍出燈的藝術感與溫暖感 173 尋找簡潔的牆面 173 光線形成的幾何美 173 通過黑白表現燈的光影 174 表現組燈的規律感與節奏感 174 家中的點點燈光 175 自己做創意燈罩 175 拍攝燭光 175 047 在家中拍攝物品的影子 176 尋找有規律的影子 176 無規律的影子更具抽象美 176 讓實體與影子同時出現在畫面中 176 第10章 拍出居家攝影的精緻 048 將自己的首飾拍出高品質感覺 178 拍攝黑白照片 178 調整光線方向 178 側光與逆光 179 軟

光拍易出效果 179 利用逆光將首飾拍“透” 181 柔和的逆光表現內部細節 182 微距鏡頭拍攝抽象光影 182 擺一個有趣的圖形 183 更有立體感的擺放方式 183 從不同角度表現飾品 184 項鍊的線條感 184 利用相似色原則佈置場景 185 讓陪體看似很隨意 185 選擇符合飾品氣質的陪體 186 049 家中玩具還能這麼拍 186 給玩具拍“肖像照” 186 通過玩具間的呼應讓照片有故事 187 利用玩具模擬“真實”場景 187 玩具與孩子一起拍 188 050 在家中拍攝“太空艙” 188 第11章 居家創意攝影實拍案例 051 拍攝“會發光”的雞蛋 190 步驟1:將雞蛋掏

空 190 步驟2:準備“鳥窩” 191 步驟3:營造場景 191 步驟4:控制光線 192 步驟5:開始拍攝 192 052 利用“光繪”將飲料拍出夢幻感 193 步驟1:佈置場景 193 步驟2:固定機位 193 步驟3:調整並準備光繪所用光線 194 步驟4:營造黑暗環境 194 步驟5:確定手機設置及曝光參數 195 步驟6:開始拍攝 196 053 拍攝小玩偶的剪影效果 197 步驟1:佈置場景 197 步驟2:完成場景佈置 197 步驟3:營造逆光效果 197 步驟4:開始拍攝 198 步驟5:嘗試更多可能 199 054 拍攝蘋果的“心形”投影 200 步驟1:佈置場景 200

步驟2:準備蘋果 200 步驟3:控制光位實現心形投影 201 步驟4:開始拍攝 201 步驟5:後期處理 201 第12章 用手機拍攝視頻要先理解這些概念 055 如今大火的Vlog 到底是什麼 203 056 Vlog 為何這麼火 203 057 如何拍出抖音、快手上高人氣Vlog 204 專攻單一主題 204 形成個人風格 204 展現人格魅力 204 保證視頻品質 204 058 視頻錄製的基礎設置 205 安卓手機視頻錄製參數設置方法 205 蘋果手機解析度與幀數設置方法 206 視頻解析度的含義 206 fps 的含義 207 蘋果手機視頻格式設置方法 207 059 使用手機錄

製視頻的基本操作方法 208 蘋果手機錄製常規視頻的操作方法 208 安卓手機錄製常規視頻的操作方法 209 錄製視頻的注意事項 209 錄製慢動作視頻的操作方法 210 錄製延時視頻的操作方法 212 060 使用手機錄製視頻的進階配件及技巧 213 保持畫面穩定的配件及技巧 213 保持畫面亮度正常的配件及技巧 214 061 通過手機調節畫面亮度或鎖定亮度拍攝 215 062 利用簡單的人工光源進行補光 215 使用外接話筒提高音質 216 根據平臺選擇視頻畫幅的方向 216 移動時保持穩定的技巧 217 短視頻錄製需要注意的問題 218 063 5個好用的視頻錄製App 219 美拍

219 抖音 219 抖音火山版 219 秒拍 219 VUE Vlog 219 064 4個好用的視頻編輯App 220 剪映 220 快影 220 小影 220 巧影 220

把世界裝進火柴盒

為了解決超大塑膠盆的問題,作者(英)西蒙·加菲爾德 這樣論述:

用50萬根火柴搭建的埃菲爾鐵塔模型,一本長寬均為0.7毫米的超微型書,花費數年時間打造而成的迷你小鎮……對於微縮的物件,我們從來都沒有抵抗力。全書以“微縮”為主題,作者帶領我們巡遊世界各地知名的微縮景觀,從一個具體的事例或物件切入,探討“微縮”背後的文化含義和心理學意味。“微縮”是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建構模型、濃縮歷史;“微縮”也是一種欲望,源自童年時期對“掌控世界”的強烈渴望。我們沉浸在迷你世界中,重新審視被我們縮小的世界及被微觀世界改變的我們。 西蒙·加菲爾德 1960年生於倫敦,英國作家、記者,曾為BBC撰寫紀錄片腳本,也曾擔任《泰晤士報》編輯,已出版《字體故事》《書

信的歷史》《地圖之上》等多部非虛構作品。2018年,加菲爾德在TEDx中,以“微縮”為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 序言 看的藝術 第一章 俯瞰之景 第二章 微型村莊和城市 第三章 婚姻的肖像 第四章 微型書 第五章 理想家園 第六章 最大的鐵道模型景觀 第七章 未來本是個美好的地方 第八章 完美的愛好 第九章 夢劇院 第十章 微縮的我們 後記 如今的模型 致謝與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 看的藝術 不久之前,“大”才是好事。大件的東西才有更高的價值。百貨商店的規模大得足以裝下所有商品;德克薩斯州的面積大得一望無際;包羅萬象的《大英百科全書》大得占了客廳書架六分之一的

空間。 後來,“小”開始變得美好。玩具貴賓犬、寶馬迷你車、時尚精品店、新派法國菜、高檔俱樂部及節省空間的疊椅紛紛出現。 到了技術時代,各種更“小”的東西出現了:微型晶片、微波爐、入耳式耳機、儲存量可達千首歌曲的口袋隨身聽、納秒、調節滑塊,不一而足。 再後來,也就是現在,“大”又占了上風,真是令人不解:寬大的平面電視、超大型飛機A380、龐雜棘手的全球性經濟與安全問題,還有魁梧的道恩·強森(Dwayne Johnson)。 尺寸是一回事,比例又是另一回事。在此探討的就是比例問題。本書尤為關注微觀世界究竟如何影響著通常意義上的世界,核心主題是觀察和探尋,我們或許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找到答案。我

們縮小事物,從而理解它們、欣賞它們。有些東西過於龐大,我們無法盡收眼底,比如一棟建築、一場戰爭,也許將其按照12∶1的比例縮小,諸如此類的事物就能為我們所理解。雕塑家、舞臺設計師、詩人等藝術家都著眼于微觀之處,這是因為微觀鼓勵著人們更仔細地觀察、更深入地參與。我希望這本書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同時,這也是一本關於幸福和展望的書,是一場歌頌。微縮物品幫助我們構想更宏大的計畫。製作微縮鐵道模型裡的信號樓需要極致的精准,在搭建正常尺寸的信號樓時,我們鮮少這樣小心謹慎。在人類艱苦探索如何登上月球的日子裡,美國宇航局裡肯定有不止一位元科學家仔細觀察過電視連續劇《雷鳥》(Thunderbirds)中的人

偶和火箭模型,以此尋求靈感。未來城市的建築師一定會利用模型進行規劃,而這個模型可能就是他們曾嘗試建造某棟建築的唯一證據。 我們將在下文看到的各種微縮物品並不全是小件物品。德國漢堡的微縮鐵道模型就自詡世界上最大的微縮鐵道模型。拉斯維加斯的威尼斯人酒店可供4000人同時入住,酒店內甚至還有一條人造運河,河上的貢朵拉船可以載著乘客浪漫地穿行其間。但是,本書中提到所有事物都是按照比例縮小的,是微縮後的成果。 英文單詞“miniature”(微縮)最初是書籍類術語,後來卻通過藝術作品得到推廣。在印刷機誕生以前,抄本上的文字和插圖都是手工書寫和描繪的。最初的拉丁語單詞“miniare”指的是用丹鉛上色

,後來逐漸演變為義大利語單詞“miniatura”以及英語單詞“miniature”。起初“miniature”一詞的使用範圍極小,直到16世紀,人們才把它與插圖廣泛聯繫起來,頻繁地用作“繪畫”(limning)或者微型肖像畫的近義詞。在這之後,人們才開始用它來描述其他的小東西。大約到了1630年,該詞才成為常見詞。下文對微型書和微型肖像畫的發展的研究都將證明一點:我們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事物內在的奧秘。 我採用了一條簡單的標準來區分“微縮物品”和普通的“小件物品”:微縮物品應當是原型較大的物品的微縮版本,或者能夠讓人聯想到更大的東西,作者在製造過程中應當帶著這樣的意識。也許,微縮物品也能

起到某種微小的作用,比如解釋概念、解答謎題、喚起回憶。鑰匙圈上的微縮建築紀念品雖然不是很有趣,卻屬於微縮物品的範疇。一小瓶杜松子酒也可以歸於此類。但是大眾的甲殼蟲汽車就不能算在微縮物品的範疇之內了,一個小小的頂針也不算,無論收藏者花費了多少心思收集它們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迷你酒吧和體形小巧的觀賞犬算是分界線,盆栽景觀也是一樣,因為盆栽中的小植物需要主人精心地修剪和栽種。在課堂展示上,五歲孩子製作的塑膠玩具貴賓犬則吸引不了任何人。人們可以效仿航空公司規定隨身攜帶行李的範圍,為微縮物品劃定更明確的範疇。但人們很快就會發現,微縮物品在我們的世界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它們隨處可見,我們會本能地意識到它們

的存在:你看見微縮物品時就會自然地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再多看兩眼,你可能就無法轉移目光了。 微縮的世界受我們掌控。兒時的玩具向我們幼小的軀體注入了一股罕見的能量,賦予我們成人的能力,甚至是巨人的力量。我們手中的玩具汽車、玩偶小人、塑膠積木不僅任我們擺佈,還讓我們化身為征服者。除非我們在成年以後還會做這種遊戲,否則我們也許再也無法擁有這種統治世界的機會。那些火車模型的癡迷者整天戴著火車司機的小帽子和火車模型一起待在倉庫裡、閣樓裡!他們的妻子早就走遠了!妻子們也有自己的心頭好:瓷器收藏、玩具收藏、毛氈玩物、過家家遊戲。誰將為她們發聲?本書的核心就是讓讀者拋開一切雜念,沉浸在一個個小小世界當中。有些

人細察微小的細節,仿佛整個世界都依賴於此,他們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的世界的確依賴於此。 微型世界不是一個由微型事物組成的毫無藝術感的集合體,而是一個生機勃勃、歷史悠久的生態系統。如果一件微縮藝術品本身暗藏著一系列錯綜複雜的聯繫,那麼研究人們對微縮世界的熱愛,就會是一門有趣的學問了。下面的文章也都採取了類似的構思方式。 法國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觀察到,微縮物品也許能夠徹底顛覆我們認識事物的方式:我們無須再通過循序漸進的觀察一點一點地瞭解全貌,而是一眼就能看遍事物的全域,當即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把這一替代方式稱為用“可理解的方面”取代了“

可感覺的方面”。這是一種人性化的力量,這也是我們會給倫敦城中心那些巍然聳立的摩天大樓起一些親切可愛的小名的原因,有“可以吃的醃黃瓜”(Gherkin,瑞士再保險塔),還有“可以一手握住的對講機”(Walkie-Talkie,對講機大廈)、“乳酪刨”(Cheesegrater,利德賀大樓)。這些昵稱不僅讓我們心情愉悅,對開發商也大有用處,因為這樣的昵稱讓那些原本可能令人反感或者暗含威脅的東西搖身一變,立馬變得親切小巧了。 如果沒有模型,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會變得艱難。二百多年以來,模型一直是博物館這種充滿智慧的建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常,孩子們正是因為接觸到了模型才對初次參觀博物館的體驗久久難

以忘懷。玩小物件的渴望會轉變為造小物件的渴望,而這兩種渴望都能體現出人類的征服欲。我們生活在一個廣闊但壓抑的世界上,哪怕只掌握微縮的寸土尺地也會讓我們重拾秩序感和價值感。我們或許無法參加世界盃或者萊德杯,但是我們可以享受桌上足球和迷你高爾夫球帶來的樂趣。無人機是什麼?不就是用遙控操縱的模型飛機嗎?世界又是什麼?不就是我們所瞭解的這一方土地嗎? 我想,如果沒有業餘的微縮模型愛好者,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也將同樣艱難。閣樓和倉庫裡迸發的激情與創意(蒸汽機、個人電腦)推動著世界前進。而且,擁有英商怡品(Maplins)會員卡和早期電路板的微雕藝術家幾乎都是業餘的微縮模型愛好者。在他們的努力得到人們的欣

賞、肯定之前,他們感受到的只是自己內心的激情及家人的反對。本書的目的就是增進讀者對微縮模型愛好者的欽佩之情。我們應當注意到英文單詞“amateur”(業餘愛好者)其實源自拉丁語單詞“amare”,它的意思是“熱愛”。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在模型村的迷你草坪上上演的迷你板球賽呢?又該如何理解旁邊的迷你消防員攀上迷你階梯檢查迷你茅草屋頂上的迷你損失呢?是誰設計了這座模型村?又有誰會來這裡參觀?它們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啟示?那個下午,當伊莉莎白公主置身于白金漢郡的貝肯斯科特模型村時,是否只有她自己相信這裡的微型建築統治著這個王國? 你可以從本書的尺寸看出,我並不打算寫一本百科全書或

是指導手冊,這一點幾乎無須贅言。除了介紹一些具有奉獻精神的人物,本書還試圖借助微縮模型講述一些關鍵的歷史事件,向讀者展示微縮的視角會如何啟發我們進行更深刻的思考。借助微縮的視角,人們(常常)得以探索更為廣闊的人類世界,若失去了這一視角,這種探索就成了癡人說夢。 微縮的世界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我們應當對此心懷感激。它不是由某個公司或委員會創造的,而是由一個個堅定的個體構建的。人們希望通過微縮藝術表達自我。最好的結果是,微縮藝術可以發人深省,但在最不濟的情況下,它也能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原以為已經瞭解的事物。 本書的主題決定了書中的分析是微觀的,讀者們最好把它看成一段對某個模型村的歷史概述,這個

模型村就是我們熟知的地球。書中的這個村莊廣闊且包容,但並不包羅萬象。如果你要尋覓的是森貝爾家族(Sylvanian Families)的動物玩偶、Dinky玩具小車或者樂高玩具的歷史,那你就要失望了。但若你在尋找一個跳蚤馬戲團、一千個迷你的希特勒以及《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的舞臺設計師的模型箱,那你就走運了。 本書提到的微縮物品幾乎都是手工製作的。書中提到的微型書、複雜的鐵道模型、象牙上的微型肖像畫等在當今皆可被稱作創客運動的一部分,或許是慢生活運動的一部分。這些微縮物品通常都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雖然它們並不總會引起人們的懷舊之情,卻會輕而易舉地勾起人們對童年的思

念,或是對兒時神話的思考。我們會走進微縮愛好者的世界,去探尋那裡是否有一個更令人嚮往的地方。 幻想國度和好萊塢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所以本書只會一筆帶過《格列佛遊記》和電影《縮小人生》(Downsizing)。(跳蚤馬戲團之所以值得講述,不是因為它涉及小小的跳蚤,我對小東西本身並不感興趣,對大自然創造的微小生物就更提不起興致了。我要介紹跳蚤馬戲團的原因在於它是一種迷你的馬戲團。跳蚤試圖做出的動作同樣存在於人類世界:它們會跳芭蕾舞,會開郵車,會佩劍決鬥,在我們看來,它們就是一種奇觀。訓練跳蚤馬戲團有一套專業化的流程——訓蚤術。讀者朋友們,快把這本書放回書架吧,快……) 微縮物品的意義既不新

奇也不淺薄,那麼,為什麼少有文章介紹微縮物品的價值就成了一個謎,至少我是理解不了的。對小物品的渴望始於童年,通常會在人們成年後被快速丟棄,就好似火箭在快速飛向月球的過程中迅速脫離助推器那樣。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不再滿足于玩具車,他們渴望真正的汽車。如果他們沒有這種渴望,別人或許還會認為他們是異類。其實吸引我們的正是這種標新立異。有一次,我看到我家邊上一家玩偶商店的告示上寫著“這不是一家玩具店”。在我踏入微縮世界之前,這則告示讓我滿腹狐疑。它不是玩具店還能是什麼呢?後來我終於鼓起勇氣走進店裡一探究竟(商店在一個網格圍欄後面,裡面的光線很暗,而且店主的態度是出了名的),我看到迷你的網球拍居然真的裝有網

球線,一罐罐馬麥醬小巧可愛,就算給小老鼠配下午茶都不夠它解饞。商店裡還有千百種迷你的東西,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這確實不是一家玩具店,而是一整個宇宙。它體現了一種微縮領域裡常見的把戲:它對自身的存在有著不可撼動的信念。因為店裡的一切都是微型的,所以沒有什麼看起來顯得格外迷你。走出店門時,我反倒覺得店外的汽車像個龐然大物,街邊的郵筒就猶如古根海姆博物館。 早在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描繪愛麗絲夢遊奇境或早在物理學家研究量子物理學之前,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已經蘊含著一個又一個微縮世界了。微縮世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並且其發展歷程是不容忽視的。羅馬詩人、哲學家盧克萊修(Luc

retius)在哲學長詩《物性論》(De Rerum Natura)中曾說:“一件小事能夠暗示大道理,可以把你引去追尋知識的蹤跡。”在《論憧憬》(On Longing)一書中,詩人蘇珊·斯圖爾特(Susan Stewart)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場白日夢中,也許有一天微縮的世界會揭示出一段神秘的生活。白日夢蘊含著一種內在的邏輯:掉入兔子洞、開啟新世界的那一刻,我們就應當立刻原諒那些以為正常世界就該是日常世界的人們。 我希望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能闡明為何我們執迷於通過縮小事物的尺寸挖掘其本質,同時抒發對這種迷戀的讚美之情。埃及法老、英國廢奴主義者和羅德·斯圖爾特(Rod Stewart)很快就會在下

文登場;一名來自芝加哥的女性也會在本書中佔有一席之地,她認為破案的唯一辦法就是利用最小的案件模型來分析案件。不過,第一章要說的是一百三十年前巴黎城中央那座宏偉的埃菲爾鐵塔。那一年,鐵塔的設計者古斯塔夫·埃菲爾(Gustave Eiffel)頂著強風攀上高塔,這一人體工程學上的壯舉從此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