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回收個體戶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環保e櫃檯 - 彰化縣環境保護局也說明:1, 申請應回收廢棄物處理業登記證 ; 2, 申請應回收廢棄物回收業登記證 ; 3, 申請應回收廢棄物回收業及處理業變更登記 ; 4, 申請應回收廢棄物回收處理業登記證展延 ...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休閒觀光系碩士班 江欣潔所指導 陳虹朵的 海洋教育體驗活動之成效—以淨灘為例 (2020),提出資源回收個體戶申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洋教育、分類回收、海洋廢棄物、海洋汙染。

最後網站誰是責任業者?資源回收有錢賺,原來他們做了這些事-則補充:我們習慣將回收物集中,交給清潔隊或資源回收個體戶,甚至拿到回收場變賣 ... 同時,為簡化責任業者申請流程,環保署對於新登記、廢止登記、年度申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資源回收個體戶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洋教育體驗活動之成效—以淨灘為例

為了解決資源回收個體戶申請的問題,作者陳虹朵 這樣論述:

陸地資源在人類無節制的利用之下逐漸殆盡的同時,人們轉而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然而,在人類日積月累的利用與破壞之下,海洋資源也逐漸枯竭耗盡,這才喚起人們正視海洋的重要性。因此,各國政府無不落實海洋保護的相關政策,且民間團體亦自發性地投入保護海洋的行動,其中,最常見也最容易讓民眾參與的便是淨灘活動。在2001年,政府首度提出「海洋白皮書」後,教育部亦積極配合推動海事人才培育,於 2004 年擬定「四年教育施政主軸」時,特將海洋教育納入行動方案,各級學校也據此將海洋教育體驗活動安排在教案中。然而,在實際參與幾場淨灘活動之後,卻發現多數參與者缺乏淨灘活動的意義與相關知識,在主辦單位未善盡行前教育與活動

後的反思之下,淨灘活動儼然淪為拍照打卡炫耀的體驗活動。有鑒於此,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分析曾經參與淨灘的民眾在參與淨灘活動後對海洋廢棄物的認知,對淨灘執行方法以及廢棄物分類回收的了解,對於環境保護的生活態度並落實垃圾減量與分類之行為,審視辦理海洋教育體驗活動的成效,提供淨灘主辦者在規劃活動內容時的參考,加深參加淨灘者對淨灘目的之認知,並作為海洋教育強化的方向。本研究發放534份網路問卷,共回收529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淨灘時最容易看到及最常撿拾的垃圾是寶特瓶,淨灘時85%的人會分類回收,但22%的人可能因太髒亂而無法分類;約半數的人認知台灣有24座焚化爐及57處垃圾掩埋場;參與淨灘

的契機是因為學校活動,1年會參加1次以上的淨灘,且多在北台灣地區及沙灘地形淨灘。參與淨灘的性別中女性居多,年齡介於40-49歲,教育程度為大專院校畢業,大多是居住在新北市。淨灘成效方面若以重量排名,最多的海廢物是廢漁網漁具,若以數量排名時最多的海廢物則是寶特瓶。多數受訪者表示有因為參與淨灘活動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及消費習慣,且日後還會再參加淨灘活動。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本研究建議淨灘活動的主辦單位在挑選淨灘地點時可利用政府資訊,集中在海廢最多的地點辦理活動並由主管機關統一回收處理海廢,且建議將淨灘活動視為正規環境教育的一環,除了揪團淨灘並進行海廢來源分析,也建議將分析結果回饋給淨灘者,以達到淨灘

活動之海洋教育在質與量上之預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