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收個體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資收個體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oBurlingham寫的 師父的最後修練:創業者如何預見圓滿終局 和苦苓的 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作者親簽告別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深圳科影周即将开幕进一步释放深圳创新文化活力也說明:深城交上半年实现营收4.58亿元公司待执行合同总额16.25亿元. 2022-09-14 ... 512家上市公司“星耀鹏城” “个转企”助力个体户转型升级. 2022-08-08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早安財經 和時報所出版 。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休閒觀光系碩士班 江欣潔所指導 陳虹朵的 海洋教育體驗活動之成效—以淨灘為例 (2020),提出資收個體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洋教育、分類回收、海洋廢棄物、海洋汙染。

最後網站關懷資收個體戶穩定回收基層力量 - 澎湖時報則補充:行政院環保署108年起推動「資收關懷計畫」,鼓勵個體戶將收集的應回收廢棄物交予清潔隊處理,不僅能促進回收物回收之成效,也能相對提升資收個體戶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資收個體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師父的最後修練:創業者如何預見圓滿終局

為了解決資收個體戶的問題,作者BoBurlingham 這樣論述:

繼《師父》《小,是我故意的》,鮑.柏林罕經典創業典範 創業是一趟旅程,你必將豐盛歸來 Amazon百大商管類!改變創業家命運的一本書     你可能讀過《師父》,也讀過《小,是我故意的》。所以你可能正準備創業,或是已經在經營事業。你的事業也許很成功,也許正在努力奮戰中(加油)。你也許信心滿滿老神在在,也許覺得前途茫茫忐忑不安。     無論你是哪一種創業者,這本鮑.柏林罕的「創業家三部曲」之《師父的最後修練》(原中文版書名《大退場》),為創業者帶來一堂有趣的「退場思考課」。     退場思考,當然不是要你真的退場,而是透過「思考退場」這件事,啟發你面對一些你可能從未想過的事業問題。    

 首先,思考退場,能讓你把公司經營得更好。例如你可以想想:當你要把事業脫手,誰是可能的買家?然後再想想:對方會重視哪些特質?哪些因素能讓他們願意出更高價格?在他們眼中,你的事業可能有哪些弱點?接下來,找出他們眼中的弱點,然後努力消除這些弱點。也就是說,把自己的公司視為「產品」,你會更知道如何把它打造成顧客眼中有價值的頂級產品。     其次,思考退場,能讓你過得更開心(即便你現在的事業還沒穩下腳步)。你可能還記得,當初為什麼創業──為了謀生,為了圓創業夢,為了改變世界,為了服務社群,為了賺大錢等等。不管原因是什麼,過程中都需要付出很多心血、會非常忙碌,漸漸的你會忙忙忙到忘了當年的初衷。思考退場

,能幫助你想清楚自己的定位:你到底想從創業中獲得什麼?目前為止你的目標達到了沒?你還能為這份事業做什麼?《師父的最後修練》發現:為這些問題找出答案的人,不僅能更心平氣和地面對自己的未來,也能為事業做出更好的決定。     最後,思考退場也能幫助你用最好的方式離開公司。別逃避,你總有一天會離開公司的,要嘛公司停業,要嘛交棒給子女與員工,要嘛轉手給別人,要嘛你早一步離開人間,總之你一定會離開。當那一天來臨時,你準備得越周全,離開的過程也會越圓滿。     柏林罕訪問了數十位各行各業的創業人,歸納出八個關鍵修練。書中揭露了多位創業家的見解、退場計畫,以及值得大家借鑑的故事,例如:     ●雷.帕加

諾(Ray Pagano):監視器外殼製造廠的創辦人,他婉拒企業收購後,改變管理型態,後來以之前報價的四倍出售公司。     ●比爾.尼曼(Bill Niman):知名肉品公司尼曼牧場(Niman Ranch)的創辦人,帶動了肉品產業的革新,卻被迫把公司賣給私募投資者,悻然退場。打拚三十五年的事業,最後只能任人宰割,拱手讓人。     ●蓋瑞.賀許堡(Gary Hirshberg):有機優格先驅石原農場(Stonyfield Farm)的創辦人。創業初期公司連年虧損,他只好向媽媽、岳母求助(最後岳母還成了公司第三大股東)。到處募資的結果,公司居然累積出近三百位小股東。最後,他不僅找到大企業以高

價買下這近三百位小股東的股權,同時完全保留他對公司的控制權。      柏林罕以引人入勝的故事,陪伴創業者走過壓力最大、但也可能收穫最豐的事業階段。他探索創業者在過程中面臨的種種情感挑戰。經營事業,絕對不止是買賣商品和服務而已,而是在做影響你人生的專業與私人抉擇。本書將幫你找出自信面對未來的方法,讓你將來有一天,可以光榮地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   名人推薦     這是專為想要留下典範傳承的創業家及領袖,所寫的好書。——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先問,為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作者     這本書是難得的大禮,任何人只要有一丁點兒覺得可能有幫助,都請務必好好品讀。讀完後

,你不僅會感到心安踏實,而且投資報酬率爆表!——賽斯.高汀(Seth Godin),創業家及作家     柏林罕探索創業家在退出自己一手打造的事業後,為什麼有些人能開創人生第二春,有些卻失去目標,找不到人生方向。他以翔實的研究、緊湊的分析、發人深省的內容、清晰的脈絡,以及流暢的文筆,再次推出精采力作。——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從A到A+》作者以及《基業長青》、《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合著者     柏林罕真是大騙子,他把這本書包裝成創業家的退場之道,實際上卻是談如何兼顧精采的事業和人生。全書研究透徹,行文精采,是不可多得的傑作!——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追

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合著者

資收個體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海洋教育體驗活動之成效—以淨灘為例

為了解決資收個體戶的問題,作者陳虹朵 這樣論述:

陸地資源在人類無節制的利用之下逐漸殆盡的同時,人們轉而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然而,在人類日積月累的利用與破壞之下,海洋資源也逐漸枯竭耗盡,這才喚起人們正視海洋的重要性。因此,各國政府無不落實海洋保護的相關政策,且民間團體亦自發性地投入保護海洋的行動,其中,最常見也最容易讓民眾參與的便是淨灘活動。在2001年,政府首度提出「海洋白皮書」後,教育部亦積極配合推動海事人才培育,於 2004 年擬定「四年教育施政主軸」時,特將海洋教育納入行動方案,各級學校也據此將海洋教育體驗活動安排在教案中。然而,在實際參與幾場淨灘活動之後,卻發現多數參與者缺乏淨灘活動的意義與相關知識,在主辦單位未善盡行前教育與活動

後的反思之下,淨灘活動儼然淪為拍照打卡炫耀的體驗活動。有鑒於此,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分析曾經參與淨灘的民眾在參與淨灘活動後對海洋廢棄物的認知,對淨灘執行方法以及廢棄物分類回收的了解,對於環境保護的生活態度並落實垃圾減量與分類之行為,審視辦理海洋教育體驗活動的成效,提供淨灘主辦者在規劃活動內容時的參考,加深參加淨灘者對淨灘目的之認知,並作為海洋教育強化的方向。本研究發放534份網路問卷,共回收529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淨灘時最容易看到及最常撿拾的垃圾是寶特瓶,淨灘時85%的人會分類回收,但22%的人可能因太髒亂而無法分類;約半數的人認知台灣有24座焚化爐及57處垃圾掩埋場;參與淨灘

的契機是因為學校活動,1年會參加1次以上的淨灘,且多在北台灣地區及沙灘地形淨灘。參與淨灘的性別中女性居多,年齡介於40-49歲,教育程度為大專院校畢業,大多是居住在新北市。淨灘成效方面若以重量排名,最多的海廢物是廢漁網漁具,若以數量排名時最多的海廢物則是寶特瓶。多數受訪者表示有因為參與淨灘活動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及消費習慣,且日後還會再參加淨灘活動。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本研究建議淨灘活動的主辦單位在挑選淨灘地點時可利用政府資訊,集中在海廢最多的地點辦理活動並由主管機關統一回收處理海廢,且建議將淨灘活動視為正規環境教育的一環,除了揪團淨灘並進行海廢來源分析,也建議將分析結果回饋給淨灘者,以達到淨灘

活動之海洋教育在質與量上之預期成效。

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作者親簽告別版】

為了解決資收個體戶的問題,作者苦苓 這樣論述:

  【作者親簽告別版】   14.5公分的腫瘤、1.1公斤的重量,長期霸占腹腔。   最終,它在2021年9月28日悄然離開體內,盼它連同病痛一起帶走。     我想為自己寫下墓誌銘:   這裡躺著一個這輩子都很開心,而且也讓很多人開心的人。   這本日記救了我。     沒想到這本日記會變成一本書,   因為這一年以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撐多久。   400萬個B肝病毒、14.5公分的肝臟腫瘤、   以及突然而來的嚴重抑鬱症,徹底擊垮了我。   最後想到了寫日記這個辦法。   至少至少,還能寫一些意思完整的句子,證明我還有一點用。    

 寫日記對我是一種療癒,也是一種救贖。     我幾近絕望的對抗身體的病痛,但並未放棄救回自己潰散的心理……我這樣寫日記簡直就像是在汪洋大海的孤島上,發出一小聲微弱的吶喊而已……     我好像在海灘上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瓶中信」,也不敢期待有人前來救援,只想知道我唯一還能創造的這些文字,到底有沒有價值、有沒有意義?     這確實是我的「餘生日記」,也很可能是我的「最後書」,但大家也不用在心裡幫我舉辦告別式,我們永遠不知道命運之神會玩什麼把戲……     ∣關於本書∣   2020年底,經醫生檢查,苦苓發現肝臟多了一顆14.5公分大的腫瘤。     

當時,他正要出版新書《煩事問莊子》,因為這突如其來的腫瘤,新書講座、演講邀約都被迫取消。2021年元旦,苦苓開始書寫日記,記錄他與這個不請自來的腫瘤、肝病毒與憂鬱症共存的生活,並寫下他的不安、焦慮、期盼與自我療癒的心路歷程。     在日記裡,苦苓自述生理及心理變化,時而消沉,時而豁達,更多的是對日常周遭有不同的體悟。開始是逐日記錄,後改為有所感才書寫。日記中有他對社會的觀察,有哲學式的思辯,也有他對人類、地球與大自然的反思,當然,更有自我的反省。     日記從元旦寫到10月8日,這一天,苦苓66歲生日,記錄他近一年來死去又活來的心態轉折。如苦苓說言,這本可能是「最後書」,但

也可能禍害遺千年的還有下一本或下下本,但期待讀者可以一同與他見證——這輩子,沒白寫、更沒白活! 作者簡介   苦苓     本名王裕仁,1955年生,祖籍熱河,宜蘭出生,新竹中學、臺大中文系畢業。     曾任中學教師、雜誌編輯、廣播電視主持人,獲《中國時報》散文獎、《聯合報》小說獎,《中外文學》現代詩獎及吳濁流文學獎,著作五十餘種,暢銷逾百萬冊。     曾任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沉潛8年,驚豔於天地萬物超乎想像的各種生命形式,遂提筆書寫自然。     2011年開始,陸續出版《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苦苓的森林祕語》,成功開創新型態書寫,以生動詼

諧的方式開啟認識自然的全新視角。2013年寫下散文《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深刻反思人類與自然的親密關係。2015年《請勿對號入座》,用諷刺中帶有戲謔的筆鋒,描寫各種奇人異事,2016年《短短的就夠了》精選出版,描寫人世的荒誕無稽,再掀膾炙人口的「極短篇」風潮,同年12月推出《熱愛大自然  草木禽獸性生活》,生動描寫動、植物五花八門的繁衍方式,成為臺灣第一位「動植物兩性作家」!2017年出版《對不起,嚇到你》,讓讀者體驗背脊發涼、腸胃翻攪的苦式驚魂。2018年出版《所謂愛情,只不過是獨占與反叛》,以短篇小說表現複雜的愛情樣貌,描述關係中情深慾重的真實人性。     2020年,開啟國學全

新書系,出版《苦苓開課,原來國文超好玩》,將曾經風靡一時的苦式國文課重現於紙本;2021年,出版《煩事問莊子:苦苓的莊子讀書筆記》,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訴說在低潮時,如何體會莊子悠遊自得、無可無不可的人生哲學。      FB請搜尋「苦苓(王裕仁)」   Podcast請收聽「苦苓巴拉巴拉」 編輯序 青天霹靂的消息——2021/1/1 死不苦,痛才苦——2021/1/2 誰想當抗癌勇士?——2021/1/3 刷存在感——2021/1/4 苦痛得自己承擔——2021/1/5 相對剝奪感——2021/1/6 人類是地球的病毒——2021/1/7 當勇士還是鴕鳥?——2

021/1/8 常見的事物都不美好——2021/1/9 今日停更——2021/1/10 看完標題已成過去——2021/1/11 天冷腦熱的奇思異想——2021/1/12 我記得,故我在——2021/1/13 重啟日記——2021/3/9 百無聊賴的一天——2021/3/10 沒人相信,我很軟弱——2021/3/11 人,真的很奇怪——2021/3/12 我很久沒有哼歌了——2021/3/13 為愛自尋煩惱——2021/3/15 我只想好好吃頓晚餐——2021/3/17 繞著恆星的日常——2021/3/20 有一種牢籠,叫文明2021/3/21 總有無法逃避的一天——2021/3/22 老天的禮

物——2021/3/23 投降日——2021/3/29 一切都是命定——2021/3/31 愛是百憂解——2021/4/6 我又開始哼歌了——2021/4/12 多久沒與伴侶談心了?——2021/4/14 失智前,我想環遊世界——2021/4/21 如果想活,就養隻小狗——2021/5/27 人類是地球的病毒——2021/5/28 You Are What You Live——2021/5/30 苦樂如晴雨,終將過去——2021/6/2 天譴或天擇——2021/6/6 敬重掌握自己命運的人——2021/6/13 存在論——2021/6/16 網路殺人——2021/6/17 一場躲不掉的突襲——

2021/6/22 不愛,是怕再次愛上——2021/6/26 不動心——2021/6/29 有意識的努力活著——2021/7/8 按下暫停鍵——2021/7/12 所謂愛情,只不過是……——2021/7/14 一個人,與一隻病毒——2021/7/21 看了六個醫生之後——2021/7/22 尋死的念頭——2021/7/23 最後身影——2021/7/28 不知者不病——2021/7/29 快樂主義者——2021/8/1 與恐怖分子談判——2021/8/3 第一千個日子——2021/8/4 清晰的夢——2021/8/6 宛如黑色喜劇——2021/8/12 一場艱難的戰役——2021/8/14 困

局——2021/8/17 開始設想沒有妳的日子——2021/8/19 病毒與它們的產地——2021/8/26 還我健康山河——2021/8/28 全心愛一個人,真好——2021/9/14 把痛視為常態就不苦了——2021/9/17 樂於接受一切——2021/9/19 不留遺憾的生活——2021/9/26 別把自己當國王——2021/9/29 不是落荒而逃,而是華麗轉身——2021/10/1 想好好看看這美麗的世界——2021/10/2 我的墓誌銘——2021/10/3 自我點評——2021/10/4 意料的結局——2021/10/5 給自己的錦標——2021/10/8 後記 編輯序

    第一次讀到日記,是在二○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的下午。那天下午作家剛好北上,我們約在臺北車站碰面。其實也沒說具體要談些什麼。不過前一個月,他才因健康因素取消三場《煩事問莊子》新書講座,當時我還不知具體原因,於是對我而言,見面只想關心其近況。     比預定時間稍早,我抵達臺北車站咖啡廳,並傳訊告知。沒多久就收到即將抵達的訊息回覆,並傳來一篇文章讓我先看看。我收到的是「元旦日記」,看了首段,感覺瞳孔放大:「新年的第一天,我帶著肝臟中的十四.五公分腫瘤,和超過四百萬個B肝病毒,努力的活下去。」讀完日記,記得我回:「這是小說嗎?我希望它是一本小說。」(直到現在,我仍不知這樣的回覆是否

恰當,但我至今仍想不到適當的文字回覆。)     沒多久,苦苓大哥來了。在那個人聲嘈雜的咖啡廳裡,我追問許多當事人可能早已經歷過的無數次拷問:「什麼時候發現異狀的?」「去看醫生了嗎?醫生怎麼說?」「最近身體狀況好嗎?」「家人朋友都知道了嗎?」只見他平靜且不時帶著幽默的回答我連珠砲的提問,彷彿我比他焦慮十倍。     很多事在發生後已成既定事實,它不會因為我們的慌張失措或懊悔不已而改變,就像苦苓大哥身上的腫瘤與病毒,也不會因為我的擔心焦慮而消失無蹤。況且當事人勢必經歷我們難以想像的內心煎熬,各種可能的解方肯定也諮詢嘗試過。分開後,我陸續收到其他篇日記,每看完日記便有些感想,寫下讀

後感回信。只是當時,我並不曉得這些回覆對他的意義,直到我看了這本書的後記。     我很喜歡這些日記(倒不是我愛窺探他人隱私),從日常瑣事著眼,旁及人生哲學、自然科學等思維,讀來很有感觸。如首篇日記提到,作家深受耳鳴之苦,但醫生表示,已過治療期,勸慰病人只能與之「好好相處」。乍聽無奈,但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家庭、職場、生活總有不如意處,而這些無法輕易改變之處,與其哀怨度日,何不換個想法與之共處?第二天的日記作家更進一步談到與苦痛共處的方式:「人的感受會互為消長,能讓某一種感受多一些,原先(尤其是不好的)的感受就能少一些,或至少晚一些才來報到。」日常的苦痛不會驟然消失,但透過注意力的轉

移,或許能減少不愉快的感受,也會讓我們生活好過一些。     此外,一些日記偶有哲學思辯的味道,像是探討人的存在論,人到底怎麼樣才算存在於世呢?作家透過唯心、唯物論的角度,申論現代人存在的意義。存在本身就是個很弔詭的命題,以唯物論觀之,人生於世,就是一種存在;但若以唯心論來看,假設世上無人知曉此人存在,或此人忘了自己的過去,或此人的過去都蕩然無存,那麼此人是否真的存在過呢?所以現代人在浩瀚的網路世界,透過文字、影像亟欲證明自己的存在,但有時鑿斧太深,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痕,所以作家不免感嘆:「難怪有人不擇手段、有人幹盡傻事,無非也就為了被看到、被聽到、被承認自己的存在而已。」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肯定,也特別在乎他人的目光,而在這網路時代,我們更會在意有多少人來臉書按讚,有多少人給我們負評,而這些人與我們素昧平生,透過網路連結,每個陌生人都成了舉足輕重的存在。於是作家在日記中寫下:「原本跟我們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變得有分量、有影響力,甚至牽扯到我們的喜怒哀樂、恩怨情仇了。在資訊氾濫、資訊爆炸、資訊超量負載的時代,人要怎樣在無數的電磁波中找到自己、確認自己的位置,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這些探討網際網路裡人類存在的諸多叩問,似乎也呼應時下熱門的「元宇宙」議題:我們在社群有自己的名字、身分帳號,也有人際交友圈,所以每個人早已生存在M

eta 世界裡了,而我們判斷一個人的生死或好壞,很多時候可能是看對方在FB或IG留下的隻字片語。作家話鋒一轉,寫到了「現代老大哥」的可怖之處,「這個時代要『殺人』實在太容易了:既然大家都依賴社群平臺而互相聯繫、而工作生活、而證明自我,那麼專制者只要掌握了這個平臺,就可以輕易『滅』了一個人!」原來《一九八四》不只是經典小說,更是跨時代的預言。     這本日記寫下作家對日常周遭的體悟、對現狀的哲學式思考,以及對大自然的觀察,還有對人類的反思。除了巨觀看世界與社會的俯瞰角度外,這本書的自我微觀,也有可讀之處。這本書真誠不虛構的記錄了作家深陷大小疾病的痛苦、掙扎、無奈以及坦然,透過日記,我們

得知他深受肝腫瘤、失眠、憂鬱症、耳鳴等大小病痛侵擾,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也可讀出其生理與心理變化:時而消沉,時而豁達,卻不故作堅強,面對病痛時,他一樣會脆弱、會無助、會憂鬱,甚至有了逃避離世的想法……在苦痛的日常下,他更以不同觀點詮釋何謂「敬重生命」。而透過作家的深度自剖,讀者更可看到一個有別於螢光幕上能言善道、口才凌厲的形象——原來私底下的他下十分封閉,討厭人多的場合,更討厭應酬的話語,因為是工作「個體戶」,他沒有同事,也沒有上司,所以交友圈不如我們想像中廣闊。透過這些深度自剖,相信也會顛覆大家對「苦苓」的印象。     這本日記,是作家的自我療癒,更是苦苓的私密記錄。從道德面來看,

公開似乎有些爭議,更別說出版成書供大眾閱覽、評頭論足了。但正如作家自承,這是一本「救命之書」,在書寫的過程中,他透過自我檢視,不斷與自我對話,得到了救贖,離苦得__樂。這樣的一本日記,從出版編輯的角度觀之,當然值得出版——以出版類別來看,它其實就是一本「勵志書」。我相信每個人在閱讀這本日記時,都能從中自我觀照,並有許多寶貴的收穫——就像我初看這本日記時有一樣的感受。     最末,畫蛇添足一下。這本書是時報出版「苦苓作品集」的第十三本,但作家說,這是「最後書」,所以我初聽這書名時,內心其實有點點抗拒。(請您想想,有哪個編輯聽到作家說,手上的作品是最後一本時會高興的?)作為他在時報出版社

「復出」第一本書的責任編輯,相識、合作十多年,意見相左也在所難免,畢竟就算夫妻,也偶有齟齬。但所有意見溝通都是如此:求同存異、達成共識。所以我在細想後,很能理解他的想法,也尊重這個書名。畢竟寫這本書時,苦苓大哥想的是自己的「餘生」,但我看到的是他的「重生」;面對腫瘤、病毒、大小病痛侵擾,他感受到的是絕望的「最後」,作為讀者的我,期盼的是希望的「癒後」。因此,藉由最後一段,抒發編輯讀後感:竊以為,其實書名即使調整兩個字似乎也能成立——「最、餘」改成「癒、重」,亦即《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改成:《癒後書:苦苓的重生日記》,或許也是另一種觀看本書的角度。讀者們看完手上這本書,也歡迎至苦苓大哥臉書分

享閱讀後的想法,相信他會非常高興看到您們的慷慨回饋。 青天霹靂的消息 2021/1/1 天氣晴 我的身體也是在我自以為健康的時候,忽然向我「全面宣戰」,似乎在不知不覺之間,體力就變差了,經常精神不濟,身上也常出現莫名的痠痛。 新年的第一天,我帶著肝臟中的十四.五公分腫瘤,和超過四百萬個B肝病毒,努力的活下去。 想想自己真是個自大狂:這輩子都覺得自己身體不錯,上山下海,出國遊玩,一日來回北高上電視通告,似乎從來沒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大多數上了年紀的人擔心的「三高」或是心血管疾病,我好像也沒有半點徵兆,再因為媽媽已經八十六歲,我更堅信自己可以長命百歲(聽說壽命長短的基因,是來自母親,所以如果令堂大

人長壽的話,理論上你也可以活得滿久的)。 不過斯斯有兩種,長壽也有兩種:一種是老當益壯,這個當然最理想;另一種是風燭殘年,那就真的不知道活得久是不是一種好事了? 雖然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但如果活著卻毫無精力,甚至全身病痛,那真的不知道到底該不該在這個世界上「賴」下去…… 我的身體也是在我自以為健康的時候,忽然向我「全面宣戰」,似乎在不知不覺之間,體力就變差了,經常精神不濟,身上也常出現莫名的痠痛。本來我也不以為意,覺得只是所謂的男性更年期,畢竟我也不折不扣超過六十五歲,已經是一個「合法」的老人了。 但情況似乎不只是這樣:容易累還可以多休息,反正我的工作多半是「應召」,真的不行那少接點通告就

是了。但真正困擾我的是耳鳴:耳邊好像有綿綿不絕的蟬叫聲,有時甚至會忽然提高音量,簡直就是「吵死了!」去看醫生,說是已經過了黃金治療期,叫我只能跟這個耳鳴的現象「好好相處」。 然後是嘴巴忽然莫名的冒出鹹味,從早到晚,越來越鹹,簡直就像嘴裡含著一個鹽塊——雖然要不了命,卻非常困擾,整天都有不舒服的感覺。去看醫生,而且看了幾個醫生,都說「沒聽過這樣的」,叫我只能跟這個嘴鹹的現象「好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