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人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貸款人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榮淑寫的 手上美術館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畫 和約翰.史丹頓的 被劫的經濟幸福:看不見的手失靈、邪惡之手竊奪,如何拿回你我的財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教育部學生就學貸款問與答也說明:半額利息由借款人自行負擔。 3. 家庭年收入超過120萬元,且家中有二位子女就讀高中以上學校者,貸款利息不予補貼,且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業周刊 和美商麥格羅‧希爾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何曜琛所指導 彭頌堯的 權利保險之研究—以不動產權利瑕疵保險為中心 (2009),提出貸款人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權利保險、不動產權利瑕疵保險、房屋權利瑕疵保險、不動產權利變動、意思主義、形式主義、契據交付主義、不動產登記制度、托倫斯登記制、權利登記制、契據登記制、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張耿銘所指導 蕭尹澄 的 中國大陸BOT制度法律問題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BOT制度、特許協議、政府保證的重點而找出了 貸款人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常見問答 - 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則補充:哪些人可以向聯徵中心查詢資料? ... 任何人都可以親臨郵局申請信用報告嗎? ... 當事人之就學貸款因更生方案履行完畢而債權消滅,是否符合「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貸款人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手上美術館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畫

為了解決貸款人意思的問題,作者金榮淑 這樣論述:

  到羅浮宮不要看蒙娜麗莎!   ☆手上美術館──好看、好懂又好帶,你的隨身藝術導覽員   ☆很會說畫、解畫的韓國藝術導師   ☆一生必看的100幅畫、一定要認識的62個藝術大師   ──從此看展不再走馬看花、徒留遺憾!      該看的不僅是藝術,更是歐洲貴族的信仰、文化與生活   羅浮宮自12世紀末起,歷經監獄、城堡、王室寶庫與宮殿等用途,直到法國大革命才以博物館姿態為大眾敞開,展示皇室珍藏的豐富作品,涵蓋歐洲諸文化大國的傑出畫作,讓人因賞畫而徜徉於其歷史、信仰與貴族和藝術家的生活之中。      除了蒙娜麗莎,羅浮宮的畫作還有何看頭?   ◈封面上〈戴著額飾的美麗女子〉是很容易錯過的達文

西傑作之一,女子銳利的眼神令人心頭一跳。她究竟是誰?為何流露這副神情?      ◈訴說耶穌施展奇蹟填滿葡萄酒桶的〈迦納的婚禮〉,竟充滿貴族華服的虛榮景象,有違宗教畫慣例,畫家委羅內塞憑什麼這般大膽?      ◈描繪真實船難的〈梅杜莎之筏〉,情感張力與人物體態令人難忘,原來畫家為求真實感,甚至曾親訪倖存者與到醫院研究屍體!      ◈公爵夫人在掛著窗簾的浴室裡捏著另一個女人的乳頭,〈加布莉埃爾和姊妹維拉公爵夫人的肖像畫〉究竟暗喻什麼意涵?      ◈乍看是描繪市民日常瑣事的〈貸款人與他的妻子〉,主角從事傳統上遭基督教禁止的高利貸,細節中卻透露出該時空下的信仰樣貌。      別讓你的藝術

之旅空手而回   羅浮宮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步行動線超過60公里,光是走完全程就得耗費大半天。若是費盡千辛萬苦來到名畫前,卻因「看無」只好以拍照留念結束旅程,豈不是徒留空虛?   本書介紹羅浮宮6000件畫作中不可錯過的100幅,重點解說作品與畫家的背景故事、繪畫技巧與畫中意涵,助你快速看懂,建立賞畫自信心。 本書特色      1.手上美術館──好看、好懂又好帶,你的隨身藝術導覽員   本書彷彿你的隨身導覽員,以CP值最高的方式,讓你一次看懂100幅名畫&62個藝術大師,不論是行前準備、現場按圖索驥,都能不留遺憾、滿載而歸!      2.「韓國藝術導師」最具親和力與魅力的「說畫‧解畫

」書   完全沒有藝術基礎與藝術天分的人,也能愉快讀完本書,建立大方談藝術的自信。      3.內容分類與文字版面,易讀美感與藝術質感兼具   依館區、年代、重要藝術流派分門別類,以一頁圖、一頁文的方式依序介紹100幅名畫,便於讀者親近大師經典,沉浸藝術之美。    名人推薦      胡至宜(PPAPER發行人/營運長)   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翁美慧(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陸潔民(畫廊協會資深顧問、藝術品拍賣官)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專文好評      黃子佼(多媒體跨界王)   博凱(法國在台協會學術合作與文化處處長)   趙琍(誠品畫廊執行總監)  

 鄭治桂(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藝"口同聲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羅浮宮專文推薦-      「在羅浮宮,我們看見人類如何創造,如何實踐夢想,如何讓人們看見美的典範。」─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手上美術館套書推薦-   「我常說看畫能保養眼睛、呵護靈魂,這套書讓許多人找到了在畫作前逗留更久的好方法。走進三大美術館,面對真正大師的原作、體驗藝術出自靈魂的高頻正向能量感染力,就是這麼簡單!」─陸潔民,畫廊協會資深顧問、藝術品拍賣官      「百年以來,某些類型的視覺之所以成為經典,甚至於要被珍藏,自有它的道理。創作廣告的點子裡,有五款視覺絕對吸引

人眼球:美女、小孩、裸體、殘肢、動物。   現在它們都在手上的美術館裡,值得細細體會。」─胡至宜,PPAPER發行人/營運長      「打開美術館的場景,進行全民的藝術普及教育,除了是社會責任也是增加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徑,追尋知識的奧妙與探索美感經驗是豐富人生的不二法門。   我們在前人的才情與無私當中仰望領受,感知色彩、光線、構圖、比例、思想、歷史,經驗美和藝術所給予的感官開發,成就真正富足的人生。」─翁美慧,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簡介 金榮淑   高麗大學西班牙語系畢業,曾服務於智利駐韓大使館與玻利維亞大使館。大學時以業餘身分參加管弦樂團,熱愛古典與爵士音樂。邁入不惑之年時,

由於對繪畫的熱情,進入梨花女子大學研究所攻讀藝術史,致力於寫出任何人都能輕鬆了解的藝術趣味故事。   著作包括:《手上美術館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畫》、《手上美術館2:奧賽美術館必看的100幅畫》、《羅浮宮與奧賽博物館名畫漫步之旅》、《佛羅倫斯藝術漫步》、《荷蘭/比利時美術館漫步之旅》、《現代藝術家的無禮抵抗》、《畫作漫談》、《在畫中遇見耶穌》、《巴黎布洛瓦》、《熱愛自然的畫家們》(合著)等。此外,作者也專為孩童寫了《看完這本書就想去美術館》、《在美術館閱讀希臘神話》、《在美術館閱讀西洋藝術史》等書。 譯者簡介 黃筱筠   畢業於政治大學韓文系。升大學時因誤打誤撞而闖入韓文的世界,隨

著與韓文接觸的時間增長,已由單純的學習昇華為興趣,現為專職譯者。   臉書交流專頁:克勞蒂的韓文譯想世界   各界盛讚 【前言】一生必去的歐洲美術館之旅,如何不留遺憾? 羅浮宮行前須知 德農館Denon 波提切利〈年輕人在自由藝術大會前〉 安傑利科〈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 波提切利〈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 邦多納〈接受聖痕〉 西埃納〈耶穌降生與聖殿奉獻〉 畢薩內洛〈年輕公主的肖像畫〉、弗朗切斯卡〈西吉斯蒙多‧ 潘多爾弗‧ 馬拉泰斯塔〉 美西納〈男人的肖像(傭兵隊長)〉、〈角柱的耶穌〉 貝里尼〈耶穌受難〉 曼特尼亞〈聖巴斯弟盎〉 吉爾蘭戴歐〈老人與男孩〉、〈拜訪〉 索拉里亞

〈莎樂美接受施洗者約翰的頭〉、〈施洗者約翰的頭〉 培尼〈提著面紗的聖母〉 拉斐爾〈施洗約翰與聖母子(美麗的園丁)〉 達文西〈戴著額飾的美麗女子〉 達文西〈聖母子與聖安妮〉 達文西〈施洗者約翰(巴克斯)〉、〈施洗約翰〉 達文西〈蒙娜麗莎〉 丁托列多〈自畫像〉 丁托列多〈蘇珊娜與長老〉 委羅內塞〈迦納的婚禮〉 多西〈切薩雷‧ 波吉亞的肖像畫〉 提齊安諾〈基督下葬〉、〈頭戴荊棘冕旒冠的基督〉 提齊安諾與喬久內〈田園合奏〉 提齊安諾〈弗朗索瓦一世的肖像畫〉、〈戴手套男人的肖像畫〉 阿爾欽博托〈春〉、〈夏〉、〈秋〉、〈冬〉 彭托莫〈聖安娜與聖母子〉 菲奧倫蒂諾〈聖殤〉 卡拉瓦喬〈聖母之死〉 卡拉契〈聖殤

與聖方濟和抹大拉的瑪利亞〉 雷尼〈瞧這個人〉、〈半人馬涅索斯綁架黛安妮拉〉 桂爾契諾〈聖彼得之淚〉、〈拉撒路的復活〉 帕尼尼〈古羅馬風景的畫廊〉、加納萊托〈從聖馬可港看摩羅〉 雷諾茲〈海雷肖像〉 庚斯博羅〈公園的對話〉 威廉‧透納〈遠處帶河與灣的風景〉 大衛〈荷拉斯兄弟之誓〉、〈薩比諾婦女出面調停〉 大衛〈拿破崙一世皇帝的加冕禮〉 德拉克羅瓦〈薩爾丹那帕勒斯之死〉、〈但丁與維吉爾〉 傑利柯〈梅杜莎之筏〉 黎胥留館Richelieu 范艾克〈羅林大臣的聖母〉 范德魏登與其學生〈聖母領報〉 梅姆林〈讓‧迪‧賽利爾的兩幅畫〉 杜勒〈手持刺薊花的自畫像〉 昆丁‧馬西斯〈貸款人與他的妻子〉 魯本斯〈瑪

麗皇后在馬賽港登陸〉、〈瑪麗與亨利四世於里昂會面〉 范戴克〈查理一世狩獵像〉 喬登斯〈黛安娜的休憩〉、〈男人的肖像〉 哈爾斯〈彈魯特琴的小丑〉、〈波西米亞少女〉 萊斯特〈愉快的人們〉 考夫曼〈克雷戴納男爵夫人與兒子〉 林布蘭〈戴著貝雷帽和金飾的自畫像〉、〈畫架前的自畫像〉 林布蘭〈沐浴中的拔示巴〉、〈福音書作者馬太與天使〉 維梅爾〈天文學家〉、〈織蕾絲的女人〉 夏隆東〈亞維農的聖殤〉 富凱〈查理七世肖像畫〉 楓丹白露畫派〈加布莉埃爾和姊妹維拉公爵夫人的肖像畫〉 尚帕涅〈黎胥留樞機卿肖像畫〉、〈奉獻物:皇家港口的兩位修女〉、〈裹屍布上的基督〉 烏偉〈財富寓言〉 普桑〈阿爾卡迪的牧人〉、〈自畫像〉

洛蘭〈埃及豔后在塔爾蘇斯登陸〉、〈有帕里斯與歐諾涅的景色〉 普桑〈春(人間天堂)〉、〈夏(路得與波阿斯)〉、〈秋(應許之地帶回的葡萄串)〉、〈冬(洪水)〉 敘利館Sully 布朗〈法國大法官埃爾‧ 塞吉埃的肖像畫〉 華鐸〈西堤島巡禮〉、〈公園的群眾〉、〈丑角吉爾〉 布雪〈黛安娜出浴〉、〈宮女〉 弗拉戈納爾〈想像的人物:聖‧ 農修道院長〉、〈想像的人物:學習〉、〈沐浴的女人們〉、〈門閂〉 夏爾丹〈魟魚〉、〈餐前禱告〉 安格爾〈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女〉 盧梭〈楓丹白露森林的日落〉、米勒〈捆麥草者〉、柯洛〈摩特楓丹的回憶〉 註釋作品 推薦序    不具藝術背景亦能受偉大作品震懾 文/

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工程背景的我,一直以來對藝術的愛好排名第一是建築,第二是文學,第三則是音樂。直到多年前我在一場故宮舉辦的畫展中,被一幅畢卡索的畫作深深吸引,才讓我首度感受到那種震懾!老實說我根本沒看懂畢大師那幅畫在表達什麼,但我的雙腿竟然就直挺挺地釘在地上,視線再也無法離開畫框中的天地。更離奇的是,我開始微微地感到暈眩,緊接著,兩行眼淚就這麼流了下來……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悸動:既深刻、又飛揚;既喜悅、又感傷。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毫無頭緒。直到我閱讀本書後才瞭解,原來這種反應叫做「司湯達症候群」,是人們受到偉大藝術作品感動的反應。有趣的是,當時極少涉獵名畫的

我,竟也在因緣際會下出現這樣深刻的感動。我想,那是我們與畫家穿越時空,達到頻率共振的一刻!      如果你是藝術的門外漢,但也想一窺經典名畫的絕妙之處,這本書是絕佳入門的途徑,它扮演了「頻率調整器」的角色,讓你在親臨真跡之前,透過作者的文字提前感知這些名畫的背景故事。有一天,等你終於踏入羅浮宮時,你可以用老朋友的口吻,向這些名作說聲:「久等啦!我終於來看你了!」    前言    造訪一生必去的歐洲美術館,如何不留遺憾?      從歐洲回來的人,如果說自己沒去過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或普拉多美術館,我一定會很訝異。但這也情有可原,要是能待在一個城市數個月也就罷了,但僅能安排一天

或半天時間參觀博物館或美術館的人,每每只能望著入口處長長的人龍焦急不已。羅浮宮或普拉多博物館就更不用說了,即便是相較之下規模較小的奧塞博物館,想看完所有館藏也很吃力。因為不是只有韓國人會列出「歐洲必去美術館清單」,結果幾乎每一座都擠滿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      法國大文豪司湯達(Stendhal)到義大利佛羅倫斯旅行時,曾造訪聖十字聖殿(Chiesa di Santa Croce),因那裡的藝術作品大受感動,心跳加快、頭昏眼花到難以站直身體,甚至出現幻覺,而這種症狀便被命名為「司湯達症候群」。許多人都曾在藝術作品前感到暈眩,也常因為自己不知道哪一幅才是好作品、為何毫無感覺而覺得慚愧。有些

人甚至會將司湯達症候群誤以為是單純的飢餓或口渴,就這麼走出了美術館。儘管因為「至少我看過了」而某種程度上覺得安心,但仍多少會遺憾自己只是走馬看花,徒然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金錢。      真正具有果斷力、判斷力與行動力的「理性旅人」,多半會直搗黃龍,以各美術館的鎮館之寶為目標。造訪巴黎時,到了羅浮宮一定要看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在奧塞美術館則要看米勒的〈晚禱〉,以及梵谷的〈隆河上的星夜〉。來到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務必欣賞維拉斯奎茲的〈侍女〉,以及哥雅的〈著衣的瑪哈〉與〈裸體的瑪哈〉。倫敦國家美術館必看的名畫當屬范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在梵諦岡則要到西斯廷禮拜堂看米開朗基羅的穹頂畫…

…當你全力奔向鎖定目標時,途中偶會碰見好像在學校教科書上看過的作品,視線不自覺受到某些作品吸引而停下腳步,但多半會因趕行程而不得不放棄大部分作品,留下不知何時能再訪的「依戀」,抱憾離去。      結果,就算你的確去了「一生必去的歐洲美術館」,也看到了偉大的作品,但除了帶著尷尬笑容、擠在人群中拍了紀念照之外,毫無記憶點的美術館之旅,事後回想只是遺憾……與其這樣,倒不如利用這段時間,仿效巴黎人坐在塞納河畔小憩,或學學倫敦人在特拉法加廣場啜飲紅茶。      本書專為兩種人而寫:擔心行前毫無準備,歐洲美術館之旅會留下遺憾的人,以及身在美術館的茫茫藝術大海之中,因來自四方的視覺衝擊而呆住的人們。本書

將為你們事先施打好「防呆疫苗」,讓夢想有趟充實歐洲之旅的人們,能夠做好萬全的準備,帶著這本書出發。      同時,本書也鎖定在美術館內被人潮擠得暈頭轉向,旅行結束後,帶著千頭萬緒解開行李的人們,像是自己究竟看了什麼、應該有什麼感受、錯過了哪些作品等。看過本書後,讀者將會發現,當初來不及用心觀賞的作品,竟是一幅藏著驚人故事的名畫,而著迷不已!      畫作是畫家想向你傳達的故事。畫家透過色彩與線條構成的幾何形體,向世人展現自身宇宙的偉大語言,往往需要有人為你翻譯與解析。雖說一般多認為畫作比文字更容易理解,但仍然有人因看不懂而感到鬱悶,因此,我希望本書能讓人就算不去美術館,也能汲取偉大藝術家想

傳達的訊息。  【摘錄1】_達文西〈戴著額飾的美麗女子〉 這幅〈戴著額飾的美麗女子〉,是過度把焦點放在〈蒙娜麗莎〉時,很容易錯過的李奧納多‧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 ~ 1519 年)的其他傑作之一。雖然至今關於畫中人物的資訊還停留在推測階段,沒有確切解答,但最有說服力的說法是——這是李奧納多在米蘭時,以都市首長盧多維科‧ 伊爾‧ 莫羅(Ludovico il Moro)(雖然他的本名是盧多維科‧斯福爾扎 Ludovico Sforza,卻因為黝黑的皮膚很像阿拉伯人,所以大家通常都暱稱他為「伊爾‧ 莫羅」)的情婦鲁克雷齊亞‧ 克里薇莉(Lucrezia Cri

velli)為模特兒所畫的。 這幅畫被稱作「帶著額飾的美麗女子」(La belle ferronnière), 是18 世紀以後的事。法國女人稱呼畫中女人額頭上的漂亮鐵製飾品為「ferronnière」,不過, ferronnière 原本也帶有「Le Ferron」的意思,而這樣的說法建立在畫中女人並非盧多維科‧ 斯福爾扎的情婦,而是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cis I of France)的情婦——鐵飾業者「Le Ferron」妻子的推測之上。查找法語字典時,會發現 ferronnière 第一個意思是「女人戴在額頭上的金屬鍊寶石裝飾」,第二個意思則是「鐵器製作(販賣)業者的妻子」。 

黑漆漆的背景,讓觀賞者目光全都集中在這位美麗的女人身上,她的身體微微側身,沒有轉向正面,因此看起來更加自然;此外,下方畫的窗框給人一種跳脫圖畫、彷彿真的在某扇窗另一頭看見美麗女子的錯視效果。畫中女人微微往上斜視的眼神,給人一種不好惹的感覺——當然,偶爾也會有長相和個性差很多的情況。 畫中女子有著知性而銳利的眼神、堅挺的鼻子、緊閉的雙唇,整個臉部線條相當完美,使人聯想起古希臘雕像。

權利保險之研究—以不動產權利瑕疵保險為中心

為了解決貸款人意思的問題,作者彭頌堯 這樣論述:

「權利保險」起源於美國1868年「賓夕法尼亞州」出現的「產權摘要」和「律師意見書」,並且經過不斷地發展而成為今天的形式,藉以保障不動產交易之安全。所謂的「權利保險」,即為保障被保險人所有各種權利發生瑕疵或被人侵占所受損失之保險。然而在實務上,主要適用於不動產交易。雖然權利保險在美國行之久遠,但是對屬於大陸法系的我國而言可說是非常的陌生。權利保險之保險人只對保險單生效前,已經存在但是尚未發現之權利瑕疵所導致被保險人的損失,負擔賠償責任。此種保險的特色在於承保保險標的物過去的權利上瑕疵,故有別於一般保險的特性。本論文研究之核心在於從法律面切入,進而研究不動產權利變動的要件、不動產登記制度、以及不

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等,作為檢驗我國現行權利保險制度的參考,期能為此一制度之繼受提供正確之方向。此外,希望透過本論文對權利保險承保範圍、不保事項、以及保險契約效力等之深入探討,作為我國保險業者發展此種商品之參考,使其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進而為我國的不動產交易安全,提供一種更有效、更快速、更方便的保障機制。再者,本論文試圖從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層面,逐一檢視我國現行權利保險保單條款的內容,進而對我國的權利保險制度有一全面性的認識,並分析權利保險在我國現行保險法中之規範架構。期望本論文之相關研究,能夠讓一般大眾深入了解我國的權利保險,並且使得我國的權利保險制度更加普及,進而建構我國更為安全的不動產交易環

境。

被劫的經濟幸福:看不見的手失靈、邪惡之手竊奪,如何拿回你我的財富?

為了解決貸款人意思的問題,作者約翰.史丹頓 這樣論述:

舉債、通膨、停滯、貧富不均……有權者束手無策、有心人趁亂打劫,為什麼是我們共體時艱? 因為少數人的短利,是用所有人的長債來換!   融會心理、生物、行為學  與亞當.斯密、凱因斯、傅利曼、克魯曼、葛林斯潘對話  洞悉經濟生態中,劫走財富的那隻邪惡手   看不見的手已經失靈  2008全球金融崩壞,始作俑者卻因為「不能倒」而愈活愈好。顯然,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已經失靈,市場無法自我調節。但許多經濟學家未能預見、不願相信,也沒有對策。杜克大學教授約翰.史丹頓挑明說:「目前的專家們表現不夠好。」   邪惡之手到處放肆  市場上有一股黑暗力量——邪惡之手。它不顯眼,藏在「囚犯困境」、「共有財悲劇

」、「搭便車問題」、「道德危險」……之中,表現在科層、政治、全球化甚至科學研究之上。但共同結果是,邪惡之手追逐自身的好處,但是讓其他人都付出代價。   管好邪惡之手,守住你我的經濟幸福  史丹頓告訴我們,我們適應了邪惡之手的行為,所以忽視或縱容。怎麼辦?不難,控制行為!他用控制白老鼠吃飼料的行為實驗,教我們人類防範市場累積泡沫、規範市場風險……透過簡單規則來監理,讓甘冒自願性風險的人,完全自己承擔成本,沒有空隙可以逃避。 作者簡介 約翰.史丹頓(John Staddon)   約翰.史丹頓是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心理學系杜克講座教授(James B. Duke Profes

sor),也是生物學與神經生物學榮譽教授,曾於全球多所大學任教,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牛津(Oxford)以及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等,主要研究適應行為、演化、學習、計算神經科學,以及心理生物學對政策的影響,經常觀察老鼠、鴿子、魚類的行為進行研究——當然,也包含人類。   史丹頓也常為文探討各種社會議題,如大學入學審查的反歧視議題,以及公路速限變動與車禍肇事率的關係等。出版的著作等身,有《新行為主義》(The New Behaviorism)與《適應性動態》(Adaptive Dynamics)等書。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台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

畢業,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劃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征服》、《看穿對手的商業戰術》、《該隱的封印》、《行銷不必再喊選我選我》、《變身成Google》、《騙術與魔術》、《商譽管理:看見危機,穿透危機,決勝於未戰之前》、《你的社群影響力有幾分?》等十多本書。 自序|我想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前言|談一談「失靈模式」第1篇|看清邪惡之手第1章|邪惡之手的蹤影第2章|民主、公平以及泰特勒的兩難第3章|價值與理性第4章|效率與不可預測性第5章|房市泡沫第6章|市場不穩定與比較靜態的迷思第7章|成長與金錢守恆第8章|負債、通貨膨脹與中央銀行第9章|凱因斯

與總體經濟第2篇|看管邪惡之手,守住經濟幸福第10章|金融市場的問題與解方第11章|風險與競爭第12章 以規則治之 前言   有效率的自由市場(efficient free market)這個概念,主導了現代經濟學的思考。自由市場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機制,讓交易者在最小的限制下買賣。「效率」的概念,我會在之後更詳盡檢視,現在我們只要知道有很多人相信,理想中的市場永遠都能導向共同利益就行了。但從最近事件的指向及本書提出的論證來看,證明這個概念錯得離譜。   理想中的自由市場應該僅有兩項規則——財產所有權以及契約的神聖性。維基百科(Wikipedia)對自由市場解釋是:「這種市場除了執行私人契約及

財產所有權之外,沒有任何政府的經濟干預或規範。這與管制市場相反,在管制市場裡,政府直接規範財貨、服務以及勞力如何使用定價或分配,不按照私有權的機制。」   天真學子如果在考卷上回答「市場有兩種,自由市場與管制市場」,是可以被原諒的。當然,答案是錯的:如果不要讓市場退化到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霍布斯式戰爭(譯注:英國政治學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主張人是自利的,若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權利而活,推到極致,就會演變成所有人對抗所有人),那麼每個市場都要遵循某些規範。所以差別在於規範的多寡和類型,而不在於有或無。私人契約和財產權這兩項規則根本沒有任何魔法,世界上並無完美的「自由」市場。等一

下我會證明,如果金融市場要像宣傳中那麼有用,除了契約以及私有權之外,還必須要有其他規則。   修習經濟學的學生想得到好成績,可能會繼續讚揚自由市場的美好,甚至引用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心理學家、哲學家兼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話。亞當.斯密說,當商人賣東西給你時,以資本主義最著名的信條來說,「他在意的只是他自己的利得,在此時此刻以及其他諸多情況下,導引他的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導出並非他本意的最後結果。」當然,這個結果就是共利。麵包店主人希望獲利,而在他這麼做時,你得到麵包。這就是自由市場的魔力。   但亞當.斯密並不笨,他知道追逐私利並不一定會導出有利社群的好結果:「同行的人

很少為了消遣娛樂而相聚,結束對話的多半是共謀妨礙公利或哄抬價格的計劃。」亞當.斯密當然同意,若要讓市場有利於共同利益,某些對抗壟斷及操縱價格的規範,是必要的。因此美國等已開發國家都訂有法律,以防範這兩件事。但各位將在書中看到,用這些法律來處理金融市場裡的壟斷,完全無用。難道,看不見的手無法像宣傳中那樣運作,就只因為壟斷與價格操縱兩項因素?從實證上來看並非如此,在金融市場尤然。還有其他「失靈模式」,比看不見的手更讓人看不見,而這些模式完全被忽略了。本書就是要談一談這些東西。   ……   以下範例說明,在另一隻邪惡之手主導時,這隻看不見的手會變得無足輕重。供需理論告訴我們,當供給追不上需求,價格

會上漲,但理論顯然沒有說明到底何時會漲,或漲多少。   來看看房市,房市的融資大部分不是來自於數量有限的存款,而是透過舉債。(如果說現代金融市場有什麼擅長的,我們可以說它最精於創造債務!)假設某些金融創新者或他們的後繼者,和真正可以印鈔票的聯準會共謀,合作推出新「產品」,用新方法增加房貸資金的供應量。這麼一來,房屋需求量將會增加,而且增加速度會快過新屋供應的速度,因為蓋房子比印鈔票花時間。結果房價將會上漲,至少短期內如此。因為房價現在已經上漲,因此屋主可以出售幾個月前買的房子而獲利。此外,買房子是一般人民可以操作財務槓桿的唯一方法,可能只要付清一千美元頭期款,就可以用價值為十萬美元的房子取得房

貸。他的一千美元替他買到十萬美元的價值,槓桿為一百倍,遠超過讓許多投資銀行家發跡的二十倍到四十倍。利用這樣的槓桿,如果房地產的價值僅僅上漲二千美元(在實際市場裡並不少見),房地產主人在短短幾個月裡就可以讓自己的投資加倍。   因為這麼利潤可圖,愈來愈多財力薄弱的貸款人也爭取房貸,因此有更多貸款人進入房市,進一步推高價格以及利潤。這一切是惡性循環。有段時間人人都是贏家,贊成自由市場的人可以高聲歡呼。就像公有地上的牧羊人一樣,一開始每個人都贏。當然,最後供給增加了,蓋出更多房子,而貸款人受到更寬鬆信用條件與及更投機的房貸產品吸引,卻因無力償還開始違約,需求開始下降。房價上漲速度開始減緩、停止,然後

開始往反方向走。之前帶動房價上漲的過程,現在拖著價格下跌,當泡沫破滅,成千上萬人因財務絕境而飽受折磨。就像共有財悲劇,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私利行事,許多個人加起來,最後卻導致大家都受害。   ……   在本書中,我要檢視金融市場如何演變得造成損害:盛極而衰的循環,以及循環隨之而來的傷害。在這些時候,看不見的手並不像亞當.斯密所說,它根本無法發揮作用。市場參與者追逐「理性」的自利,促成自身的好處,但是讓其他人都付出代價。我把這些效果統稱為邪惡之手(malign hand),與亞當.斯密善意的看不見的手相反。當利益立即可見而且有針對性(針對個人或群體)、但成本延遲或分散時,就會出現邪惡之手。   邪

惡之手並非新概念。我們之前看到它在決策科學中,以囚犯困境的形式出現;在生態學中則變成共有財悲劇,經濟學家使用的術語則是「外部成本」、「外部性」、「系統性風險」、「搭便車問題」、「不一致的動機」、「資訊不對稱」、「競租」、「代理(利益衝突)問題」或是「道德危險」。因為它在不同背景脈絡下會有不同名稱,因為它比看不見的手更難了解,我們也更難看出這個機制在生活周遭運作(而且,也可能是因為它會讓貪婪感到不自在!),因此這個概念不像亞當.斯密的偉大洞見那麼廣為人知。邪惡之手的概念非常重要,不僅因為會造成損害,更因為它常常被人忽略。本書的論據是,藉由了解基本心理學以及社會過程,我們更可能清楚引起災難的真正原

因(這些災難已經成為金融市場常態特色了)。了解原因,才能設計出解決方案,而且是務實的解決方案(比目前虛張聲勢、意圖良善但最終毫無成效「規範」更簡單,也更實際)。   ……   本書共有十二章,現在這部分是前言。第一章要先試著在你心中,修正邪惡之手這個概念。本章以三個不同的脈絡來說明邪惡之手:科層與政治、經濟全球化以及科學研究。   第二章開啟本書的主題。這一章要說明金融市場裡的邪惡之手如何運作,出賣了民主。根本問題是,貧富不均太過嚴重。大家都認為嚴重的貧富不均不公不義,在民主政治裡,衍生出累進稅制,由愈來愈少人支付愈來愈大比例的政府支出。很多人獲得的比賺得的更多,他們很快變成可以主導政治過程的

優勢多數。他們的適應之道,是表現得愈來愈不負責。貧困的大多數擁有優勢地位,投下愈來愈多有利於己的票,要富有的少數人付出代價,這過程絕對沒有好下場。根本問題不在於稅賦體系,而是要去舒緩體制創造出來的財富分配極度不均。   美國貧富不均的問題,在過去三十年愈來愈嚴重。一九八○年,排名前一%的納稅人,擁有全國八.五%的收入,最底層的五○%則拿了一七.七%。但到了二○○九年,前一%的納稅人賺得了總收入的一七%(所占比例加倍),而底層五○%的人僅賺得一三.五%(所占比例減少二四%)。不均來自何處?這只是給興趣與能力不同者的公平獎酬嗎?聰明又勤奮的人賺得財富,愚蠢而懶惰的人則否。或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嚴重

不均,其實來自經濟體系某些面向的失靈,而這個體系本來就和公平機會與能力不同沒什麼關係?事實顯示,目前嚴重貧富不均的源頭,是金融市場邪惡之手運作的結果。重點不是公平或不公平,始作俑者正是這個失控、設計不當的金融體系。本書其他部分將會說明這個體系如何運作。   第三章要檢視支撐現有金融體系架構的某些假設。我列出了七項,其中六項明顯是錯的。第三章要剖析其中兩項,分別是真實價值的想法以及理性的概念。之後幾章會討論效率市場與市場均衡的概念、金融創新本應帶來的好處,以及金融市場在配置稀有資源時的角色。第四章則評論效率市場假說,對許多自由市場基本教義派人士來說,這假說是他們信奉的教條。   第五章要暫時跳開

理論輕鬆一下,討論房市泡沫的問題。廉價的資金再加上金融上的巧妙設計,導致正向回饋循環裡的債務節節攀高;在這循環裡,房價先上漲,再隨著需求增加而暴漲,然後下降,而供給則遠遠落在後方。   第六章要檢視靜態經濟學的基本面,證明即使是最簡單的市場,都很容易就變成不穩定狀態。靜態經濟學很沒用處。第七章與第八章要證明央行印鈔票,如何破壞基本的保守原則,而這些原則對於任何動態體系的穩定而言都非常重要。   第九章要談談凱因斯,他本身是非常迷人的人物,擁有源源不絕經濟學的想法,好的、壞的都有,只可惜近代各經濟體都按著壞的想法走。   最後三章將摘要討論金融市場的問題,並提出建議解決方案來處理。第十章要再討論

聯準會,看看該如何限制這個機構,並檢視槓桿與造成誤導的自有住宅政策、被廢的「葛拉斯─史迪格金融改革法案」(Glass–Steagall Act)和其他有用規範,以及金融產業的真正無效率。   第十一章談的是不同類型的風險,自願性風險與非自願性風險之間的差異,以及華爾街實際上並不如它假裝得那麼有競爭力。另外,也要來看看過去三年來提供金融業的大規模紓困,有哪些成效或其他結果。   第十二章的重點在於可以怎麼做。我會把「透過檢查進行規範」(regulation by scrutiny)和「透過規則進行規範」(regulation by rule)分開來。二○一○年令人尷尬的〈達德—法蘭克華爾街改革與

消費者保護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提出的做法就是「檢查」(scrutiny)。這個法案命令監理機構找出「系統性風險」,並加以調整。就像《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所說,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變成無所不知的先知,就像卡森(Johnny Carson)扮演的幽默占卜師角色「偉大的康納克」(Carnac the Magnificent)一樣。   另一種做法是根據規則來執行規範,這裡的重點在於,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在哪些增強因素之下運作。我提出四項簡單規則

,目的是要用簡單的方法,確保去冒自願性風險的人會完全承擔其成本。投機者永不言倦地要逃避這個原則,必須靠監理機構阻止他們。他們會不由自主地繼續逃避。 價值與理性「市場已經太過複雜,人為干預無法生效,最有希望對抗危機的政策,是那些保留最大市場彈性的策略……以本質來說,規範會限制市場行動的自由,而這股迅速行動的自由正是重新調整市場的力量。若損害這股自由,市場調節的整套過程都會陷於危地。」蘭得(Ayn Rand,二十世紀哲學家兼小說家,鼓吹個人主義、理性利己主義以及自由放任)的門徒兼自由市場支持者在二○○八年金融危機之前,寫給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這一段話。二○○七年,葛林斯潘毫不懷疑市場自動運作、自我

規範的特質,他用自動駕駛的控制機制來比擬這些特性:「當然,我們無法知道每一天發生的幾百萬筆交易,就像美國空軍B2戰鬥機的飛行員不知道,或者也不需要知道幾百萬種憑藉電腦在電光火石之間計算出來的調整如何能讓他的飛機在天空中遨翔。」真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喻,因為,這最後證明了葛林斯潘對金融市場的誤解有多嚴重。飛機控制系統仰賴的是負向回饋(也就是減少錯誤),但就像我們之後會看到的,金融市場充斥的卻是造成混亂、引起泡沫的正向回饋。葛林斯潘也絲毫不懷疑市場對於一般大眾福祉的貢獻:「避險基金等工具的目的在於賺錢,但它們的行動破除了無效率與失衡,因此可以減少浪費稀少的存款。所以說,這些機構對於提升生產力水準以及整

體生活水準迭有貢獻。」他不像凱因斯,後者偶爾還會懷疑金融市場的社會價值:「凱因斯、麥考利(Fred Macaulay)等一九三○年代的知識份子表達意見,認為(金融市場)並沒有(任何導正社會的價值)。」我會在第九章中再多談一談凱因斯。葛林斯潘對自由市場的概念也無一絲保留。任何規範都一概不好的想法,意味著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一個理想的「自由市場」,而現代金融市場多多少少符合這樣的理想。葛林斯潘認為,現代市場的複雜性(市場已經太過複雜,人為干預無法生效),導致不可能有準確的規範,因此,幾乎所有任何試著規範市場的企圖,都是錯的。把葛林斯潘單獨挑出來(我們應該記得,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布林德〔Alan

Blinder〕和萊伊斯(Ricardo Reis)所言,葛林斯潘「有資格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央行總裁」),指他錯估了現存市場體系的完美性,是不是很不公平?他當然要為二○○八年發生的危機擔負比大部分的人更多的責任。另一方面,有很多人幾乎和他同樣有影響力,這些人不只是金融界裡「呼風喚雨的神」,更是政界與國會裡的大多數。他們都相信金融市場創造出富豪,而這對每一個人都好。沒有人反對,而且,不管是從意識型態上或是技術上都如此。意識型態上的反對意見很可能會遭到抱持不同立場的人駁斥,而技術層面上的反對意見幾乎沒有人聽。因此,社會共識是,金融市場不需要改變。當泡沫不斷漲大,許多人富可敵國,全世界也認為沒有

關係。葛林斯潘(其傳記作者伍華德〔Bob 'Watergate' Woodward〕說他是「大師」〔Maestro〕)說過的這些話(其中並無任何諷刺意味)值得稍作剖析,因為這些話反映了最後導引出二○○八年金融崩解的思維。以下這張清單,是我選出這位大師在第一階段(也就是二○○八年金融危機之前)對金融市場的核心信念:1. 未受規範的市場永遠都能提供政策的答案;市場「有效率」(破除了無效率)。2. 金融市場裡的資金大部分是存款。3. 市場一定很複雜(電腦計算的調整),因此規範一定都很糟糕。4. 產品創新(避險基金、證券化、交換等等)會讓市場更有效率(市場行動的自由)。5. 快速一定是好的(迅速行動的

自由)。6. 市場會尋求達成均衡狀態(市場調節的整體過程)。7. 金融市場的存在,是為了配置稀少資源。在第二階段、也就是人們以震驚的態度面對二○○七年到二○○八年信貸危機與次貸崩解時,葛林斯潘顯然修正了他的觀點:「我們正處在百年難得一見的信貸海嘯當中……。」或者,他並沒修正?「……百年難得一見的信貸海嘯」這種話,聽起來比較像天命不可違,而非金融體系設計失當。我無法特別洞察他的心思,但我懷疑,這位葛林斯潘大師仍認為,二○○八年的崩壞從任何實質意義上來看都不是「市場失靈」。他仍相信以上我列出的那幾項。事實上,以上這七條信念除了最後一條之外,都是錯的:就像我在前言部分點出的,即使是老亞當‧斯密都知道

,未受規範的市場不一定永遠有助於共同利益。最近有更多研究顯示,有愈來愈多的問題會導致現代市場失靈,尤其是金融市場。

中國大陸BOT制度法律問題之研究

為了解決貸款人意思的問題,作者蕭尹澄  這樣論述:

本論文試圖探討中國大陸地區BOT制度所身處之背景與實務運作情形,以中國大陸BOT制度運作之實務案例為個案研究對象,闡述其機制之運作與優劣,並針對投資契約中特許協議進行研究,進而探討其性質及其衍生相關法律問題包括協議中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政府保證及爭議解決。在經過整個研究過程後,作者試圖對於中國大陸地區BOT制度作一分析比較之後,對比台灣地區現行的BOT制度,再以綜合歸納之方法,檢視中國大陸地區BOT制度所生法律問題之處理及解決方法,並提出個人對於健全BOT制度法制面提出建言,最後以所得成果印證與檢討中國大陸BOT制度之設計與改造,同時作為台灣企業赴中國大陸地區參與BOT項目參考,乃至台灣發展

BOT制度之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