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進出口資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進出口資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佳善寫的 中華民國合作社法規彙編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嘉義大學 管院碩士在職專班 凌儀玲、艾昌瑞所指導 林梅枝的 臺灣本土咖啡農夫心路歷程之探索性研究—以梅山鄉咖啡為例 (2012),提出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進出口資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心路歷程、台灣本土咖啡、行銷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林聖欽所指導 王榮志的 鄉村產業對全球化的回應-以嘉義縣布袋鎮為例 (2009),提出因為有 全球化、布袋鎮、鄉村產業、產業轉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進出口資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進出口資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華民國合作社法規彙編

為了解決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進出口資料的問題,作者蘇佳善 這樣論述:

完整彙編合作社相關法規235種,一本就通!   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產合作社、供給合作社   勞動合作社、運銷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公用合作社   專門為各類型合作社編撰的法規工具書!   全書分成三篇,第一篇以憲法中提到合作事業之條文為主。第二篇為合作社專屬法規,分成內政(11種)、金融(18種)兩大類。第三篇是非合作社專屬法規的法條,亦即以合作社專屬法規之外的法條為對象,條文中涉及到合作社、合作農場、合作事業等事務者,均歸類在此篇,包括內政(18種)、金融(62種)、農業(45種)、財政(28種)、經濟(10種)、勞動(5種)、衛生福利(7種)、原住民(6種)、交通(8種)、

教育(1種)、法務(5種)及其他(10種)等十二大類法條。另對於因時代環境變遷而廢止的合作法規(84種),經彙整後呈現在附錄中。本書編寫方式獨特,如同合作社法規全書,除了具有學術參考價值,亦可協助合作社界人士瞭解合作社法規所涉及的領域與範圍,更可以讓社會大眾認識臺灣的合作社事業。 本書特色   1.完整彙編合作社相關法規235種。   2.專門為各類型合作社編撰的法規工具書!   3.政學兩界一致推薦,改變您對合作社的認知! 名人推薦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教授、財團法人台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于躍門;行政院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文仕;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前行政院

政務委員/馮燕】專業推薦!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教授、財團法人台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于躍門   行政院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文仕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  

臺灣本土咖啡農夫心路歷程之探索性研究—以梅山鄉咖啡為例

為了解決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進出口資料的問題,作者林梅枝 這樣論述:

台灣民眾喝咖啡的成長速度驚人,自2000年的6,286公噸,增長至2011年的17,685公噸,成長了2.84倍。這十年間整體咖啡年進口量顯示台灣這幾年咖啡消費人口的大量增加,也帶動了台灣咖啡種植面積的增加。單是以產量來談,2001年台灣本地咖啡生豆年產總量只有4公噸多,到了2011年增加到824公噸,增加了820公噸。但是與進口量相比,還是相當少。本研究想探討台灣本地咖啡農種植咖啡的甘苦歷程以及找出適合台灣本土咖啡的行銷策略。本研究目的有四點:一、探討梅山咖啡種植者種植咖啡的心路歷程以及困境。二、分析梅山咖啡現行產銷模式。三、探討梅山咖啡建立品牌之可行性。四、提出梅山咖啡行銷策略管理之建議

。本研究發現如下:一、台灣咖啡種植者最擔心的不是咖啡栽種得多好多漂亮,不管種植面積是大還是小,也不論產量的多寡,而是收成的咖啡怎麼賣、賣給誰、有沒有人買、賣不賣得完。二、梅山咖啡種植者迫切需要的是產銷通路以及精緻的包裝設計。三、梅山咖啡種植者必須要學習把自己生產的咖啡銷售出去,不再只是傳統農業的生產者。四、梅山咖啡產銷通路平台為本研究的構想,希望能提高梅山咖啡之知名度,提供種植生產者另一個產品銷售通路。

鄉村產業對全球化的回應-以嘉義縣布袋鎮為例

為了解決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進出口資料的問題,作者王榮志 這樣論述:

本文以「全球化理論」為主要研究概念,以嘉義縣布袋鎮為個案,並以鄉村產業的「商品服務範圍」為指標,探討台灣鄉村產業在全球化影響下的發展歷程。 布袋鎮農業生產活動的變遷方面,農作物組合由多種作物組合轉變為二種作物組合,農作物由高雜異度轉變成低雜異度,但稻米一直是最主要的作物。漁業生產活動的變遷方面,自民國55年開始,布袋鎮養殖漁業人數開始大於漁撈業人數,沿近海漁業逐漸萎縮,養殖漁業已成為當地最主要的漁業活動。民國90年以後,有少數漁撈業者轉型為觀光漁筏業。布袋鎮鹽業生產活動的變遷,以往著重在「鹽」單一產品的生產。在民國80年代,受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台鹽除了繼續生產曬鹽外,積極轉型與多

元化經營,以求永續發展。民國90年布袋鹽場關廠後,轉型為「生技三廠」,該廠是目前台塩公司精緻化商品之生產地。 布袋鎮農業經營變遷方面,作物種類由以往稻米、甘藷為主,轉變為稻米、蔬菜為主。經營型態由以往兩期作田、單期作田及三年輪作田,轉變為兩期作田、單期作田、三年二輪作田及溫室蝴蝶蘭的培育。在農產品服務範圍方面,早期受到農產規模小,且中山高速公路尚未興建,故布袋鎮農產品以嘉義、雲林及台南縣為主要銷售市場區。民國60年以後,農作物仍以國內為主要市場區,但具市場競爭力的新型態商品-蝴蝶蘭的銷售範圍已擴大到歐、美、日、韓..等海外市場。 布袋鎮漁業經營變遷方面,淡、鹹水養殖業由原本吳郭魚、

虱目魚、鰻魚的養殖,增加白蝦、吳郭魚苗、龍膽石斑魚苗的培育。養殖業逐漸走向高技術、低成本的培育方式。海面養殖業受沿岸海水污染嚴重,原以養殖牡蠣為主文蛤為輔,今日只剩牡蠣養殖。漁撈業一直以沿、近海漁業為主,早期以無動力竹筏,在沿、近岸一帶從事捕撈中大型魚與蝦蟹類為主,現今以機動單船拖網漁筏,捕撈底棲性蝦蟹類、雜魚居多。民國90年以後,有少部份漁撈業轉型為經營觀光漁筏業,提供遊客生態旅遊的行程。水產品服務的範圍,淡、鹹水及海面養殖水產品銷售範圍以嘉義、雲林、台南地區為主,民國60年以後,銷售範圍擴及全台灣,其中鰻魚、龍膽石斑魚苗更銷往日本、東南亞地區。至於漁撈業魚貨,以往銷售方式以「生產地魚市場拍

賣」、「港邊交易」為主,民國80年以後,除了上述銷售方式外,布袋魚市場的承銷商也提供幫忙遊客競標魚貨的服務。且民國90年以後,漁撈業轉型的觀光漁筏,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遊客。 布袋產鹽方式是以人工曬鹽為主,鹽工以生產曬鹽為主,至於曬鹽的加工、產製部分則由台鹽負責。民國80年代起,布袋鹽場(生技三廠)陸續積極開發與推出和「鹽」相關的高附加價值的新產品。受到國際低價粗鹽的衝擊,唯有積極轉型,朝多元化發展,才能永續經營。但轉型後的台鹽,不斷裁減鹽工,使台鹽與布袋居民的關係更加疏離。在鹽品的銷售範圍方面,自民國64年後,布袋洗滌鹽工廠所生產之洗滌鹽,就只供內銷為主。轉型後的布袋鹽廠(生技三廠)生產

與販售台鹽精緻化商品,全力發展精緻及觀光休閒產業,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創造出更多的產值與營收。 鄉村產業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布袋鎮業者經過調適與轉型,新型態經營方式與商品陸續出現,如溫室蝴蝶蘭的栽培、高獲利石斑魚魚苗的培育、觀光漁筏業的興起、台鹽生技三廠及生技商店的成立..等。上述布袋鎮新商品的銷售範圍,已由原本國內市場擴及歐、美、日、韓、中國、東南亞..等海外市場。因此,布袋鎮鄉村產業面對全球化的回應方式是-選擇新型態商品的經營。新型態商品的出現並融合在地特色,讓鄉村產業能在經濟自由化的洪流中,獨樹一格並創造出自己獨有的產業文化。 嘉義縣布袋鎮在面臨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有些農民維持

原有經營型態;有些則採取休耕、休漁..等消極方式因應。但有些農民卻積極面對挑戰,融合在地文化特色,將傳統農、漁、鹽業轉型為精緻與觀光休閒產業的經營型態,創造出更多的產值,再創鄉村產業新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