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棍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警棍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mandaRipley寫的 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走進離婚、派系鬥爭與內戰,找到擺脫困境的解方 和李雪莉楊智強陳怡靜余志偉陳朗熹劉貳龍的 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隨書附贈《爆眼少女》手繪海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今周刊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劉嘉發所指導 姜健淋的 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研究—以驅離為核心 (2020),提出警棍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集會遊行、強制力、強制驅離、高壓噴水車、圈圍、帶離。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警察政策研究所 吳家慶所指導 林昶帆的 警察執法涉及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問題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酷刑、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警察執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警棍定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警棍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走進離婚、派系鬥爭與內戰,找到擺脫困境的解方

為了解決警棍定義的問題,作者AmandaRipley 這樣論述:

  ◆《紐約時報書評》《書目雜誌》《科克斯書評》好評不斷   ◆亞馬遜讀者4.6顆星絕佳讚賞   ◆隨書傳授「走出高衝突必備三絕招」,識別與預防高衝突衝擊你的人生   「充滿啟發性。任何曾與同事、家人發生爭執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     「新冠肺炎疫苗很快將幫助人類從疫情中解放,這本書也可以使人類免於同樣致命的禍害:高衝突。」──強納森.海德,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倫理領導教授   這個越來越分化的時代,衝突無處不在。   但是吵鬧爭搶得來的,有時不是糖,而是毒!   學會辨認衝突的性質,就能將破壞力

轉為修復關係的動力。     高衝突正在焚燬我們的時代!但什麼是高衝突?     它是親友反目、夫妻吵架、鄰居互罵、派系鬥爭、國際角力背後的陷阱;   它讓衝突變質為善vs.惡、我們vs.他們、藍vs.綠的二元對立;   它使陷入衝突的人覺得自己永遠不會錯,對方總是不可理喻、荒謬可笑。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屢獲殊榮的記者亞曼達.瑞普立,在本書中結合五段精采的故事、先進的科學證據與相關的調查研究,帶領讀者看見發生在個人、社區、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衝突,並進一步解釋:     何謂高衝突?   人們為何長年受困其中?   又該如何找回修復關

係的正向衝突,相互理解、獲得更好的回報?     透過五段旅程,將看見如何成功反轉衝突、怎麼將自己從衝突的瀝青坑中拯救出來,獲得不同層面與領域的衝突修復力:     ․世界知名的衝突協調專家,為何讓自己深陷社區派系鬥爭的衝突?   面對衝突的解方:用心並真誠地聆聽他人,並滿懷好奇心。     ․不喜歡上街頭抗爭的環保主義者,卻擅闖農地揮刀使勁大砍基改作物?   面對衝突的解方:看見被自己妖魔化的他人觀點,不再浪費時間與擁有共同目標的人戰鬥。      ․渴求歸屬感的足球明日之星,卻加入衝突日夜不間斷的地方幫派?   面對衝突的解方:爭取時間與空間,讓自己的

身分認同重新飽滿豐富。     ․熱愛正義,追求更美好、更公平世界的小女孩,卻加入與政府對抗的革命軍?   面對衝突的解方:打破二元對立的敵意,與生活中的衝突點火器保持距離。     ․想法不同的兩派人馬,卻能拒絕陷入張力不斷的螺旋式衝突?   面對衝突的解方:深入衝突、面對誠實的分歧,並傾聽與自身立場對立的言論。     讓我們以嶄新的方法去思考衝突這件事,反轉它的破壞性,將高衝突轉變為美好事物,就能化解大大小小的危機、擺脫困境,以迎向良性的改變與進步。   名人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   許

皓宜(諮商心理師)   丹尼爾・品克(知名趨勢寫手)   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   約拿・博格(華頓商學院教授)   強納森.海德特(史登商學院倫理領導教授)   歐逸文(《紐約客》王牌記者)   羅伯・賴特(美國國家雜誌獎得主)   羅伯特・席爾迪尼(談判領域國際權威)   ——各界名家重磅推薦     ●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給予》作者)   充滿啟發性。本書帶我們到世界各地,去了解人們如何學會停止妖魔化對方,並開始有效地接受不同的意見。我認為在政治和媒體圈中打滾的每個人,以及任何曾與同事或家人發生爭執的

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丹尼爾.品克(知名趨勢寫手、《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結合熟練的報導、深入的研究,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讓這本探討緊迫主題的作品顯得如此出色。在眾多美國人相互扼殺的時刻,這本就是我們國家需要的書。      ●歐逸文(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野心時代》作者)   我很少讀到像本書一樣,徹頭徹尾充滿洞察力的作品。當我們多數人都滿懷衝突的怒氣生活在自身文化裡,作者卻為我們畫出一張清晰、可讀性強的路線圖,讓我們通往能夠再次一起生活的世界。老實說,看完這本書,我再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與人發生衝突了。     ●羅伯特

.席爾迪尼(談判領域的國際權威、《影響力》作者)   本書出色地闡明了一道力量,它既能驅使我們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建造一道堅不可摧的牆,也可以幫助我們跨越這道牆,建立橋梁。這些教訓來得及時,也非常吸引人。     ●強納森.海德特(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倫理領導教授、《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作者)   這是二〇二一年出版的重要書籍之一。新冠肺炎疫苗很快將幫助人類從疫情中解放。如果大家都能讀這本書,將可以使人類免於同樣致命的禍害─高衝突。     ●奧馬爾.愛普斯(美國演員)   這本書中令人難忘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意見分歧很大的人們,仍然可以相互聯繫並取得進步。一

本讓你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書。     ●約拿.博格(華頓商學院教授、《如何改變一個人》作者)   一本精彩的作品。不僅點出問題,揭示高衝突中的最後一搏如何毒害彼此,還提供了解決方案。這本書不僅幫助我們的個人生活,也為這個兩極分化的時代提供了導航。     ●羅伯.賴特(美國國家雜誌獎得主、《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作者)   作者在本書中表明,讓我們陷入痛苦部落戰爭的想法,也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自由。透過不同背景下,各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城市黑幫、飽受戰爭蹂躪的中美洲國家、動盪的社區政治─這本書向我們證明,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幸福快樂的結局。     ●《紐約

時報書評》   富有洞察力又迷人,並罕見地結合趣味與嚴謹的科學證據。作者瑞普立還透過這本書,解釋頑固的軍事人員,如何擺脫曾經定義他們核心身份的衝突。     ●《書目雜誌》   作者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世界歷史,以及來自地方政治的對話,讓這本書顯得生氣勃勃。對於衝突管理、談判、決策過程感興趣的讀者,一定會很想知道作者怎麼深思熟慮地解釋衝突的強度和細微差異,以及任何環境中的高衝突癥結點。     ●《科克斯書評》   對「高衝突」具有啟發性的一項研究。這個棘手的問題似乎像病毒一樣在美國社會中蔓延……作者的觀察很具挑釁意味,但她也同時向讀者們介紹調解和解決

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能付諸實踐, 將能擺脫悲慘的生活。學習調解、社會心理學和衝突解方的學生們,會發現這本書裡滿滿都是寶藏。

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研究—以驅離為核心

為了解決警棍定義的問題,作者姜健淋 這樣論述:

  本文就我國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研究,係以驅離為中心,聚焦於三個核心部分之探討:即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之權限種類與應用、警察執行強制驅離之相關問題分析,以及實務案例之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五章,主要內容說明如次: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方法等,並對相關名詞解釋作一操作性定義。第二章為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法制分析,探討以下議題:我國集會遊行法之目的、沿革以及未來修法方向;警察處理集會遊行的過程中,將對基本人權造成何種限制與侵害;以集會遊行法及相關法律為基礎,介紹集會遊行法賦予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之權限與相關爭議;警察權限於集會遊行程序之應用,做系統性

歸納整理等。第三章為警察執行強制驅離之相關問題分析。本文分成以下四個部分:實務中警察執行強制驅離之常見手段;各驅離手段之執行強度與使用時機;集會遊行之各種態樣與警察使用強制力之關聯性;執行強制驅離之相關救濟程序等。第四章為分析我國近年來較具爭議性之實務案例,包括2014年佔領忠孝西路事件之強制驅離、2016年反同團體衝撞立法院時,警察使用束帶將抗爭民眾管束之爭議,以及2017年反勞基法修惡遊行時,警察為達強制驅離目的,將抗爭民眾載往郊區丟包等爭議,先簡介上述案例與事件發展,再以法律觀點切入個案研究,最後統整學者、警察機關和法院實務判決見解,評析疑義之處。第五章為本文結論,就前述章節予以歸納統整

與提出建議。

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隨書附贈《爆眼少女》手繪海報)

為了解決警棍定義的問題,作者李雪莉楊智強陳怡靜余志偉陳朗熹劉貳龍 這樣論述:

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   香港人,返來了。一國兩制的快速崩解,讓游離在無力和沮喪的香港人,重新找到自我定義的方法。這場仗,跨世代發出對強權的怒吼,不只是香港這塊土地的存亡之戰,也是世代浪潮在絕望中的奮力掙扎。不舍晝夜,綿延不絕。   ★台灣媒體《報導者》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第一手紀實   ★28篇專文+38張彩色照片+23個關鍵詞+反送中大事記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17000字重磅訪談〈致一場未完的革命〉   ★隨書附贈62*42CM 香港漫畫家柳廣成《爆眼少女》手繪海報   在2019年夏天尚未結束前,沒有人會想到:一個貌似單純的逃犯條例修訂案居然可以成為延燒半年的反送

中運動。百萬香港人在沒有大台的領導下,穿著黑衣、戴著口罩上街頭和理非,要求特首林鄭撤回修例草案。但林鄭態度強硬,堅持不修。港人於是加大力道、每個週末都上街頭: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過程中有反抗者絕望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林鄭雖在龐大壓力下宣布撤回修例,但港警獲得中國官方的支持,反制抗爭者的行動愈趨暴力,逼使抗爭者從和理非快速轉向勇武派。以full-gear的年輕人為主的勇武派,被設備精良的港警丟催淚彈、用警棍打、用實彈射擊、逮捕、群毆、性侵、疑似被自殺。原本Be water的游擊策略到了11月,甚至演變成進入中大、理大、浸大、城市大的陣地戰。   烈火黑潮背後,是回歸22年的情結積累,反修

例的6個月催化了反中的心結。歷經四任特首,中國治理方式全然改變,共產黨透過第二支線以中聯辦治港;在香港的菁英階層分化為民主派和親中派;港警在此次運動中更看出不再只聽令於港府。香港全城演變為支持建制派的藍區以及支持民主派的黃區,雙方在1124的區議會選舉決一勝負,民主派在超高投票率之下囊括了85%的議席,無疑給定性香港抗爭者為「暴民」的林鄭、建制派和中國政府丟了一枚震撼彈。   從回歸前出於文化差異和經濟發展對中國的優越感,到近年對中的憎惡感,這樣的差異讓香港人在2012年反國教運動、2014年傘運和2015年的魚蛋革命中,不斷地重新界定自己的身分,要區別自己與中國。這場運動在香港本地是建制與

民主的對抗,區議會的選舉只是中場,中國與香港的認同之爭,才正要開始。   隨書折頁海報   品名:香港漫畫家柳廣成《爆眼少女》手繪海報   規格:62*42CM/雙面印刷   內容簡介:海報正面為29歲漫畫家柳廣成為「反送中運動」畫下的第一張漫畫,記錄一名女性急救員遭彈擊爆眼的時刻;海報反面是報導者團隊精心整理的「反送中運動」23則關鍵詞與大事記。 作者簡介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台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SOPA)獎、香港人權新聞獎得主。

著有《血淚漁場》、《廢墟少年》。以記者為志業。   楊智強   《報導者》記者,主要負責國際、人權與能源等相關議題。長期關注羅興亞難民、緬甸內部族群衝突以及韓國社會等題目。第43屆金鼎獎專題報導獎得主。著有《最陌生的鄰居:韓國》一書。 陳怡靜   新聞工作十餘年,曾任職《鏡週刊》人物組、《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媒體。目前為獨立撰稿人、《報導者》特約記者。不敢奢望以文字改變世界,只希望,那是安靜的傾聽、貼近的觀察,而不是獵奇的書寫。 攝影者簡介 余志偉   「跟攝影一起死去。」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十七餘年,拿下臺灣新聞攝影大賽2015及2018年度最佳攝影記者

,現任《報導者》攝影主任,拓展新聞攝影邊界和教育,嘗試建立新時代影像敘事的論述和實踐,進而改變產業生態和運作模式。 陳朗熹   《報導者》駐香港特約攝影記者。大學時期修讀社會政策,畢業後成為攝影記者,並為不同海外媒體工作,曾獲多個香港及國際攝影獎項。現為獨立攝影師,專注記錄社會現況並開展個人攝影計劃。 劉貳龍   《報導者》駐香港特約攝影記者,過去曾作為學生組織成員,積極參與雨傘運動。大學時期接觸新聞和紀實攝影,現在致力記錄香港社會及政治運動,希望以影像關注社會問題。 主編序 獻給在絕望中抵抗的人們──李雪莉 導讀 致一場未完的革命──吳叡人   CHAPTER1水火

相交──跨世代示威者群像 一、中學生、水電工、劏房戶──三代港人反送中群像 二、十八歲就迎來「我城終局之戰」,香港少年少女的絕望與希望 三、反送中的騷動之夏,香港年輕人如何返校? 四、走入遊行的「港漂」──參與運動承擔的恐懼,是你們無法想像的 五、當暴力無限循環,中大、理大的年輕勇武者在守什麼? 六、從接管食堂、校巴到校內設備管理──記錄香港中大校園七十二小時的獨立自治 七、反抗者何韻詩──有些事情逼到身邊,由不得你不去發聲 八、佔中運動發起人戴耀廷──香港在打一場世界級抗爭   CHAPTER2全城烽火──從反修例到反中,香港移交後劇變 一、香港反送中,揭開共產黨直接治港新模式 二、從律師靜

默遊行,看民主派困境與親中派進化 三、警察、黑幫、藍絲全方位圍城,香港已成孤島 四、離職港警──在警察學院裡教的是,當你武力可以控制那人時,就要停止! 五、民調反映的港獨、攬炒、移民趨勢——專訪香港中大教授李立峯 六、在瘋掉的時代,更要報導事實——專訪香港反送中前線記者譚蕙芸   CHAPTER3我們反抗,我們存在——香港人集體意識的誕生 一、大狀、教師、紀錄片工作者──傾城之際,他們目睹的香港變貌 二、銀幕內外映照的香港未來──這些影片,為逆權黑夜帶來抒發與啟發 三、「反送中」遍地開花的視覺進化──藝術家如何記錄和影響運動? 四、從爆眼少女到太子警暴,柳廣成用漫畫提問:二〇二八年會是什麼模樣

? 五、消費就是價值選擇──反送中運動如何改變香港人日常生活? 六、區議會選舉──政治素人與社運者加入,首度無「白區」 七、區議會選舉──遇襲、被捕、電話騷擾,他們為何堅持選到底? 八、區議會選舉結果──寫下歷史紀錄也向國際傳達港人意志   CHAPTER4等待黎明——成為一個新香港人 一、香港歷史分水嶺——街頭路線到議會路線  二、「香港人」是誰值得擁有的身分?專訪中國新移民、香港教育大學講師黎明 三、台港同盟——從平行到共享命運 四、大後方撐故鄉的在台港人──他們在台灣反送中 五、失根的在台「旅行者」──他們為香港而戰,卻回不了香港 六、城市戰爭體感的政治犯世代──香港年輕人未來何去何從?

  主編跋 兩場選舉,一個意志   ◎反送中大事記 ◎香港反送中,你需要知道的23個關鍵詞 ◎圖片故事 主編序 獻給在絕望中抵抗的人們   想到香港,你聯想到什麼?喧雜生猛的旺角、頭角崢嶸的中環、仗義的市井文化、超速競爭的國際都會,抑或是被中國的資本與人流逐漸淘洗的城市?   觀察過去三十年台灣媒體對香港的報導,幾乎都站在一個相當遙遠的距離。除了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前後,曾吸引世界包括台灣在內媒體的密切關注,但就像浮光掠影,一閃即逝。   香港移交過了二十二載,台灣媒體報導的框架大致不脫三個視角:一是仰望視角,從取經的角度看香港如何在英國殖民下,讓華人世界能出現一個法治和金

融秩序傲視全球的城市;第二是共同在經濟賽局裡競爭的視角,以東亞「亞洲四小龍」的框架看待台港之間的競合關係;第三則是流行文化視角,透過梅艷芳、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的香江文化符碼,理解小城香港如何向亞洲輸出強勢流行文化。   對於這個只距離我們七百公里的鄰居,我們一直是用「無關於己」的角度遠距觀察,偶爾以消費者的姿態關注,因而也不那麼接地。   但這幾個主流認識的框架,過時已久,不敷使用。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曾為《天下雜誌》寫過許多香港與中國的專題,結束兩年派駐北京的工作後,二〇一二年底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當時已強烈感受到,香港人曾在北京奧運期間達到高峰的

中國認同,已跌至谷底。那些年,中國客帶動了經濟、炒高了房價、破壞了本地原有特色文化:名牌店取代茶館、普通話漸漸取代了廣東話、中國產婦和雙非嬰兒擠壓了生產和教育資源、元朗和上水充滿搶奶粉的中國客,而這些都讓港人苦惱,忿忿於自己無能劃定生活方式、資源分配的各種疆界。   撇不掉主權移交的事實,心中又有許多悶氣的香港人,一如他們文化裡的務實和彈性,只能用「強國人」語彙揶揄他們與口中內地中國人的差異。   不久後,二〇一二年香港年輕人上街反國教洗腦,二〇一四年為了爭取雙普選而有了佔領中環運動,一直到二〇一九年,因為《逃犯條例》修例而爆發了扭轉歷史軸線的反送中運動。一個台灣人毫不熟悉的香港,用震耳欲

聾的方式向世界、向台灣展開自我。   ■危機中的城邦   二〇一九年六月九日反送中運動發生的當下,《報導者》採訪團隊在第一刻選擇進入香港採訪與記錄,運動的變化實在太快太強,從六月份開始認識和理解運動,到七、八月升高到進入城市戰爭的體感,之後的九月到十一月則見證學生、年輕人與警方的武裝對峙。   許多影像在我們心中揮之不去,像是穿著制服早晨上學時就串起人鏈呼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中學生;辦公室裡和家裡各自有一套豬嘴、面罩、頭盔,隨時做好抗爭備的白領工作者;在陋巷裡協助手足躲避警方水柱車的前線衝衝子,在街邊社區裡給示威者掩護的管理員老伯;冒著被捕風險也要緊跟示威者的社工,拿著水為被催淚彈

弄傷者洗眼的救護員。     我記得在香港東區裁判法院聽義務律師為一群被檢控者申辯,挺立站著的是極年輕的面孔;我也記得與摘下面罩口罩的勇武派訪談,罩後是清秀的臉龐,他的後背包裡放著護照和遺書;和勇武派告別時,我問他「港府持續不回應,而你們這麼疲憊了,為何堅持著」,他的回答絲亳沒有任何浪漫可言,他說:「我相信沒有人能承受那麼重(暴動罪)的後果,但我想問上一代,過去香港從英國轉給中國統治時,你們在做什麼?我不想下一代在二〇四七年問我,你們在當時做什麼東西?我們希望留一個更加好的香港。不是為了自己。」   我也記得訪問了一位一九八九年出生,三十歲的年輕護理師,她個性安穩,九年來在同一個公立醫院工作

,願望是結婚養小孩,在繁榮香港平安生活,很少上街抗爭的她也在此次上到中前線擔任救護員工作;她描繪道:「香港人有時連切菜切傷也會好驚慌,但這次走上前的示威者好年輕……受傷的人好害怕,怕的不是去前線,怕的是進公立醫院 ,怕被警方調查。」   即便曾經在香港短暫生活,在記者生涯二十年間做過多次香港深度的專題,我都無法一時半刻勾勒和解釋香港的現貌。怎麼理解反送中運動半年來的現象背後,怎麼認識此刻隨時處於對峙狀態下的這座城市,我想對台灣而言,是一份遲來卻必要的功課。   ■重新閱讀香港的時刻到了   首先,是香港對抗強權的這門課。   台港雖各自長期面對中共幽靈的糾纏,但我們從未共同分享與反思自

己在面對中國威權體制的經驗。中共近年在香港從無聲的淘洗到有形開挖和刨根的過程,連香港的中學生都已感受到並說出,「深圳河以北沒有自由」。究竟從英殖民到中國殖民再到習近平領導下的強權,這塊土地經歷了怎樣有形與無形的入侵?   其次,香港面對難題時如何自處的這門課。   此次的運動,透過對香港的熱愛,香港人快速建構了公民意識和公共性。這次香港的運動之所以匯集前所未有的能量,是因為和理非與勇武派的交融、協作、分工、理解,而這集結的源頭來自於對香港的認同。無論是抗爭者被圍城時,中產階級挺身而出的「義載」,或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物資和心理協助,都體現一個共同體存續最重要的物質底氣和精神力量。   

第三,香港是如何號召出快速反省、應變、面對世界能力的這門課。   很多人遺忘了近代香港其實遭遇持續的險惡。一九四一年曾在日本侵略與殘酷統治下過了三年八個月,而二戰後香港前途持續動盪,受到國際杯葛,並持續仰息於英國與中國強權間。香港人的適應力強,過去數波中國渡港的移民奮力離開中國邊界,進入九龍,成為香港移民,在險惡的環境下淬鍊出強大的靭性,但也因為長年跟外來者打交道,香港人也很懂得在國際現實中找到槓桿。   不論是歌手何韻詩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言、年輕的政治運動者周庭與黃之鋒分別以流暢日語和英語向世界意見領袖演說,以及大量有機知識份子透過藝術、法律、新聞等各自的專業介入運動,要世界關注邊陲,

向世界說出香港人的訴求等等,在在顯見香港面對變局的能力。   香港人與其城邦一路走來,巔崖峻谷的歷程,需要被好好梳理;習近平政權領導下,中共強力地輸出天朝意識,擴張影響力,讓香港首當其衝。當不少台灣人仍對「一國兩制」抱有幻想之際,這是一門我們都必須閱讀的香港課。   二〇一九年六月九日,《報導者》從反送中運動發生的第一時刻選擇進入運動裡採訪與記錄,這是一場長達半年以上(而且仍持續中)的新聞戰,從新聞強度到動員的人力與規模,都超出我們的預期。高強度高頻率的跨國報導下,我們集結了一群對兩岸三地有長期關注香港的台、港、中的寫手和攝影記者共同協作 。   這個團隊是一群充滿記者魂的結合,大家在見

證歷史的過程中,無間斷地報導了近七個月,對所有人都是一場體力、意志力、判斷力的大考驗。一方面記者暴露在辣椒水、實體流彈的威脅,而在遍地開花的衝突中,還要快速反應、梳理脈絡;香港特約攝影陳朗熹曾在僅有五公尺的近距離中,被水砲車的水柱衝擊後被撞翻,腳骨受傷;攝影劉貳龍在理大圍城的事件裡,足足在內待了近六十小時;到過現場的記者都吃過催淚煙,都閃躲過警方的盾牌和棍棒。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要為記者們準備防彈背心、安排保險與律師,才能比較放心讓他們上前線採訪。   或許是貼得夠緊夠近,半年間我們產出了二十萬字的深度報導、數千張深刻的影像,其中不乏擲地有聲的文章和照片,透過網路向各地廣傳。當不少台灣和香港讀者

開始鎖定《報導者》來理解香港這場運動時,我們決定將此系列「強權與反抗、絕望與希望」裡的文章,從更為系統和後設的角度,重新編輯成書,帶給讀者幾種理解香港的視角。   這本書之所以取名為《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是因為火焰是香港此次運動的重要意象,火魔法師在街頭在港鐵裡燃起的熊熊烈火,是憤怒是恐怖也是宣示;而黑潮則是指一身穿著黑衣戴著黑罩,如潮水般在大街在陋巷在校園甚至向山頭湧動的人龍。不論是烈火或黑潮,都與這場運動「be water」的策略一樣,柔軟又剛強,流動而堅定,隨時爆發、隨處聚合。   此刻在城市戰地裡的港人,就像滾熱的烈火、源源不絕的黑潮,抱著不願散去的意念。   此書分

四個章節,為了讓讀者感受這場運動在當時的脈絡,我們選擇忠實呈現當時現場的狀態,沒有改動太多。第一章呈現的是跨世代示威者的群像,帶讀者明白這場運動如何讓三百萬港人走出來並捲動整個香港。第二章則梳理香港在過去二十二年間,從英殖民到移交中國的過程中,港府各機構、四任特首、政商菁英,是怎麼一步步成為中共意志的管理者。第三章描繪運動中後期,香港市民是怎麼在抗爭中活出日常,怎麼透過選票與鈔票,實踐他們對香港願景的想像。第四章則是香港共同體的變貌,他們怎麼自我辨證,怎麼思考何謂「新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以及香港和台灣在哪些層面深深交織和互動。   此書另一個重要特色是透過大事記、香港運動中的關鍵詞、即時感的

視覺影像,讓可能不那麼熟悉運動始末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但對已緊跟香港議題的讀者,我則推薦由中研院台史所吳叡人老師為此書所做的香港導讀。叡人在二〇一四年傘運開始對港做深度研究,過去半年他經常為香港發生的事夜不成眠,但作為一個具前瞻視野、有厚實歷史縱深的政治學比較研究者,同時也是對命運共同體與民族自決有實踐熱情的倡議者,他長期被視為「危險人物」,進不了香港。但因為用功甚深,他反而能跳脫此刻的紛擾,提供我們一個理解香港變貌,甚至為「想像未來香港」提供理論框架。對於本土認同快速擴大,開始提出自決、自治、獨立等口號的香港朋友來說,我相信他的思索非常值得參考。   這不只是香港的變動,香港的故事,跨世

代的香港人正牽動和影響台灣。   謹以此書獻給在絕望中抵抗的香港人。 李雪莉

警察執法涉及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問題之研究

為了解決警棍定義的問題,作者林昶帆 這樣論述:

  行政院會於2018年12月06日通過內政部擬具的「禁止酷刑及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之待遇或處罰公約施行法」草案,併同公約及其任擇議定書送請立法院審議。追求執法人權是我國警察努力的目標,在警察人員基於維護社會治安所作專業判斷與法律改革下,相較過去,警察執法人權有大幅提升,然而執法過程不可能每次都這麼盡善盡美,仍有少數零星的不當案例發生。本文希冀透過研究少數不當案例,提醒我們正確的對待錯誤,從錯誤中吸取經驗,以彰顯我國為亞洲主要民主人權國家。  反觀可能造成警察執法上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之因素,從警察組織文化、教育訓練、內部管理與外部監控、相關法規範定義、當前修正情形、實務上操作的技巧,來

了解造成執法上失控與落差的相關因素。  透過新聞媒體及報章雜誌報導有關警察執法可能涉及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之相關報導,焦點著重於警察執法中的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程序中涉及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之問題,依據歐洲人權法院判例及人權委員會解釋,強化與劃分禁止酷刑及不人道處遇在警察執法過程中所涉及之範疇與相關解釋,蒐集相關案例與法院見解,總結實務法院判決走向,以及案例事實是否違反禁止酷刑公約、歐洲人權公約之內容。  最後,從實務操作面法制規範面上,給予相關改善對策,期許警察機關在人民自由權利與國家社會安全之間應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點,警察人員能依據自身專業素養能力在第一線現場作出合理、適當的裁量判斷,使得治

安維護與人權保障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