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成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講成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文兵寫的 明哲保身:徐文兵說成語裡的中醫智慧 和周玉潔的 楚辭•鑒: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吉林科學技術 和中國工人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姚宏旻所指導 鄭景維的 從混合戰視角探討中國大陸網路輿論之運用與對我國安全之影響 (2020),提出講成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混合戰、三戰、網路輿論戰、社群媒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吳從周所指導 楊舒涵的 脫法行為與法律解釋 (2020),提出因為有 脫法行為、契約自由、強行規定、法律解釋、規避意圖、價值衡量、借名登記的重點而找出了 講成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講成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明哲保身:徐文兵說成語裡的中醫智慧

為了解決講成語的問題,作者徐文兵 這樣論述:

“明哲保身”一詞出自尹吉甫的詩篇《烝民》,記載於《詩經大雅烝民》中。原文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這是一本表面上講成語,實則說透正確的防病治病之道、讓我們好好活著的明心見性之書。    比如,通過“塞翁失馬”的故事,我們知道自己和親人的生命是最為寶貴的,而普通人喜歡爭名逐利,得物則喜,失物則悲,這往往是易患病又遷延難愈的重大原因。又如“修身養性”,告訴我們什麼才叫養生,什麼是正確的生命觀——首先是貴生,然後追求生命的量,其次追求生命的質。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醫專家,中醫教育家。   1966年生於山西大同,自幼隨母親魏天梅學習中醫,1984年畢業於大同二中

,考入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六年制),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曾獲任應秋獎金、醫史知識競賽第一名、《中國青年報》徵文比賽一等獎。1990年畢業,獲醫學學士學位,留校工作。先後在北京中醫學院附屬東直門醫院門診部、院辦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其間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管理幹部英語進修班一年,籌建了東直門醫院外賓門診部。1995年晉升主治醫師,後被調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校辦,1997年公派赴美講學,同年被授予“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榮譽市民”的稱號。後考取美國針灸師、中醫師資格證書,獲馬里蘭州針灸師執照。    1998年回國辭職,先後創辦北京厚樸中醫藥研究所、厚樸中醫學堂、北京厚朴中醫診所。先後師從裴永清教授、周稔豐教

授、蘇有餘先生,始終奉行崇古復古的理念,孜孜不倦致力於中醫臨床和理論的研究與實踐,宣導親近自然、回歸傳統,以聞道、行道、證道為己任,惠及患者遍佈海內外,桃李滿天下,成為獨領風騷的一代中醫教育家和醫學家。    2007年出版專著《字裡藏醫》,其繁體中文版於2011年在中國臺灣出版,當年即被《中國時報》評為年度生活類十大好書。2008年年底,與梁冬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頻道宣講《黃帝內經》,相關對話叢書一套6冊也先後出版。2009年於中國氣象頻道主持《四季養生堂》欄目,相關音像和圖書《四季養生法》於2012年出版。2018年出版圖書《飲食滋味》《知己》。2020年出版《夢與健康》《徐文兵

講黃帝內經前傳》《徐文兵講黃帝內經後傳》等圖書。 1歌舞昇平 1 身為中國人,居處環境、遺傳體質決定了發自內心地歌舞是最適宜我們的保健方式。 2起死回生 7 中醫治病救人的奧秘,就是依靠患者天生的防病治病的自愈能力,也就是所謂生機。離開這一點,再高明的醫生也不會有所作為。  3刻舟求劍 13 無論治國還是治人,都應順應自然之道,知常達變,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如果孤立、靜止地看待、解決問題,那就可能產生禍國殃民的結果。 4塞翁失馬 19 人常說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事到臨頭,真正能做到如此達觀的人沒有幾個,往往是病入膏肓、死到臨頭的時候才想起生命是最可寶貴

的,可惜為時已晚。 5田忌賽馬 25 如果我們知道了周圍人的秉性特點,又有自知之明的話,就能掌握與不同人相處的技巧。既能在與人的交往中獲益,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老死不相往來,又能避免出現農夫與蛇的悲劇。 6物極必反 35 養生的秘訣不過是保精持滿,不要過早、過度消耗精氣,儘量晚一些觸碰極限和極點罷了。說白了很簡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7鄭人買履 45 度的好處是直觀、量化,容易掌握,但它只能靜止、片面地反映客觀實踐,所以只能作為參考,不能完全替代實踐。況且有些事是不能量化的,是測不准的。只有頭腦簡單的人、喜歡偷懶的人,才往往願意為了省事而這麼做。 8修身養性 55 在貴生的基礎上,人

們才會去學習養生。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追求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長壽命;其次是追求生命的質,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9捶胸頓足 61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這些欲火焚身、憂心如搗、焦躁不安的人恨不得去吞冰臥雪,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應該讓他們把體內的鬱熱邪氣發洩出來。這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靜,而是動。 10積精全神 69 精髓作為物質基礎,在早期積累完成以後,就逐漸流失、消耗。儘管也有填充,但總體趨勢是由負增長到純減少,直到油盡燈枯。 11性命攸關 75 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決定的,一輩子都不會改變。具體說就是“神”。 12拘形為象 79 所謂“象”由心生,就是通過自

身的修行,開啟智慧,進一步提高人的抽象思維能力,達到能見微知著、由表及裡、舉一反三的目的。 13盲人摸象 85 明眼人都知道,每個盲人發現的都是真相,但只是部分真相。他們可以自以為是,但如果能以謙卑的態度,尊重、學習別人的發現,就能更接近全部真相。 14失魂落魄 89 失魂落魄並非完全喪失意識,也不是昏迷。人還是清醒的,但舉止失常,近乎瘋癲魔怔,精神不大對頭,喪失了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說得科學點就是潛意識。 15尸位素餐 97 容易受暗示,被催眠、洗腦的人,最可能發展成多重人格。失神放空自己在先,被灌輸邪念在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失去本我也就是失神,是附體的前提。 16人無遠慮,必有

近憂 103 中醫治療焦慮,定位在心神;治療焦憂,定位在脾胃。二者診斷都是虛火,病因為妄想。診斷之後,通過針刺、艾灸、服藥、按摩等手段,可以很快解除患者的生理症狀,進而有助於進一步改善心理狀態。 17憂心忡忡 109 預防忡的發生,以護心為首要。首先避免情緒的劇烈變化,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驚最易導致怔,憂易致忡。其次避免感情、情感的傷害,愛恨情仇、貪嗔癡怨都容易導致心神不安定,甚至散亂。 18病入膏肓 115 中醫判斷人的生死則根據“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人自愈、復原的功能的總稱,不僅指肉身和意識,還有更高級的心理活動。 19運斤成風 121 治癒疾病,不僅要靠醫生高超

的技術,更需要患者的配合。離開了患者的代償、修復、自愈能力,醫生什麼都不是。 20曲突徙薪 125 不僅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更重要的是要有預見性、前瞻性,要從善如流,善待給自己提忠告的人。 21七月流火 131 如果不懂天文、星象、氣候、物候,就很難理解中醫理論,要麼斥之為封建迷信,要麼曲解附會,把五行解釋成五種材料、五大行星等。這就類似于十姨廟的故事,讓人啼笑皆非。 22恬不知恥 135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雖然沒有舊時那麼血腥殘暴,但一樣對人的智商特別是情商提出很高的要求。除了比凶鬥狠,還要看誰能及時修復創傷,滿血復活,重新披掛上陣。這其實也是恬的功能。 23甘之如飴 141 現

在人吃到糖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古代卻不然。在古代,天然的糖分存在於水果和蜂蜜中,無需特殊工藝即可獲取,但產量有限,又受時令和貯存條件的限制。 24含飴弄孫 147 含飴弄孫體現的中國養老觀,就是充滿溫暖、親情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這種家庭中有暮氣沉沉甚至死氣沉沉的老人,也有朝氣蓬勃、英姿勃發的兒童和少年,當然還有沉穩剛健的中年人,這種陰陽、溫涼、剛柔交織的結果,就是形成一種和諧的氣氛,有益於人的心神健康。在這樣的家庭裡,老人不是混吃等死,中年人不絕望,兒童充滿希望。 25大快朵頤 153 人是雜食動物,食品品質不足時只能通過數量彌補,嘴大、頤廣、容量大就是優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精細精美的食

物越來越多,沒必要吃那麼多,下巴就逐漸收回,大嘴也變成了櫻桃小口——現在,美醜貴賤都顛倒了。 26杞人憂天 159 本質上而言,想解決心理問題,還是要從身體入手。生理問題解決了,心理問題就迎刃而解,根本不需要勸導。 27膾炙人口 165 古人炙肉用木薪炊火,講究慢工出細活,烤出來的肉油出、味入、皮焦、裡嫩。現代人心急浮躁,用的是電火、煤火、微波,烤出來的肉味道難吃,哪裡談得上膾炙人口? 28應時當令 171 人應該按照時令調整、調節自己的生活,包括但不限於起居、作息、飲食、服飾、情緒、作為等。 29杯弓蛇影 177 臨床上大多數焦慮、抑鬱的患者不是因疑生病,而是因病生疑,也就是經常為病

態、負面的心態找理由生疑。 30諱疾忌醫 181 “諱疾”還有可能是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偷偷治療。“諱疾忌醫”則是另外一回事,指隱瞞或拒絕承認自己有病,同時又不讓醫生治療。 31壽終正寢 185 現在醫療條件好,新藥、新技術層出不窮,但是猝死的中年人越來越多,都是四十多歲就走了,連個“壽”都談不上,原因就出在生命觀和價值觀上。 32望梅止渴 189 渴是主觀感覺,是心火。有的渴與身體乾燥、津液不足有關,有的則因情緒、情感得不到滿足而產生。人在激動、焦躁的時候總會覺得口乾舌燥、咽喉發幹,偶爾發生還算正常,經常如此就是病態了。 33問心無愧 195 早期的懲戒教育容易讓人產生羞恥感,進而發展

為愧疚感。“疚”是心病日久後產生的自責和負罪感。愧久了,就會出現疚。也就是說,患者從開始的虧欠、自卑的虛證,轉向責備、譴責、傷害自己的實證。 34皮開肉綻 201 無論何種外傷,都會傷及血絡、脈管,出現出血、瘀血或血腫,因此止血、消腫、活血就是治療外傷必不可少的步驟。 35刮骨療毒 205 中醫通過手術的辦法把朽骨取出,這是治療這類疾病的好辦法。所謂刮骨療毒,指的應該是刮除壞死的朽骨。 36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209 人首先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勢利導,善用其利。其次,不要違和,過熱了要乘涼,避免中暑;過寒了要烤火,避免凍傷,善避其害。 37肝膽相照 213 肝膽相照除了表示

彼此不隱瞞、遮掩,還有互相關照、照應的意思。 38沒齒難忘 217 人老了,牙齒沒了,不是因為剛強,而是因為不懂口腔衛生,不漱口、不刷牙,牙齒最終被細菌侵害,瓦解、碎裂、脫落。 39一吐為快 223 嘔吐是天賦本能,是用來保護身心健康的。當人聞到不舒服的氣味,看到某種血腥痛苦或難以接受的場景,吃進去、喝進去有毒、有害的東西,過度攝入某些東西(甚至是水),都會通過嘔吐來化解,排出毒素,消除心理障礙。 40痰迷心竅 229 沒有外界誘因,人體卻主動分泌黏液,只能說明營養過剩,中醫稱之為痰濕體質。此時應當控制飲食,避免過多營養物質的攝入,特別是助長痰濕的牛奶、煮雞蛋、水果、冷飲和啤酒,當然還有

海鮮,特別是海參。 41瘕積聚 235 根除癥瘕積聚,其實就是防患於未然,就是防微杜漸,控制量變、形變,預防質變的理論和手段。 42吮癰舐痔 241 清創排膿、透邪排毒是治療癰瘡的重要環節。在古代,醫生就承擔了吮吸膿液的工作。 43飲鴆止渴 245 中醫利用砒霜大熱、大毒的特性,用來治療惡性瘧疾和白血病。當然,劑量、給藥途徑和劑型都需精准把握。

講成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上次講成語「陟罰臧否」,大家應記得「陟」是指升職的意思,而「黜陟」一詞的「黜」則相反,解作降職或罷免;賞罰黜陟,即指官吏的賞賜、懲罰和官職升降。

從混合戰視角探討中國大陸網路輿論之運用與對我國安全之影響

為了解決講成語的問題,作者鄭景維 這樣論述:

全球化與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益,使得各國在作戰型態上已不斷演進,戰爭與和平狀態間的界線已漸趨模糊並開始以大眾所不熟悉的模式進行,此時彼此間的衝突已在戰爭門檻下悄悄且激烈展開,透過採行傳統與非傳統攻擊形式相互融合為用的「混合戰(Hybrid Warfare)」已然成為未來普遍趨勢。同時間,中國大陸仿效混合戰戰法,並結合高度發展與使用的「社群媒體」實施「網路輿論戰」,試圖藉由爭奪話語權、影響大眾認知、分化對手社會內部並造成對立等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意識攻擊,弱化目標國家的警覺性及危安意識,以達到「上兵伐謀」之效,並逐步拓展及獲取國際、地緣和政權上的政治利益。意即未來的衝突將會是多變化且多模式的,若我國仍

以傳統戰爭的思維方式應對,將會使戰爭地位處於被動,而處處受制於敵。我國是中國大陸穩固其政權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未停止對我國的軍事恫嚇,尤其近年除持續投入大量金錢研發及建設新型武器裝備,企圖展現嚇阻及擴張遠程兵力投射能力,加之結合社群媒體實施輿論干擾持續弱化我國民心。也因此我國面對文攻武嚇兩種層面多種手段相互交織混合的安全脅迫之下,如何維繫國家安全並掌握和瞭解中國大陸對我國家安全可能造成的整體影響,以及其未來威脅的可能趨勢,實為確保我國穩定發展及維護民主自由價值的重要工作。

楚辭•鑒: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為了解決講成語的問題,作者周玉潔 這樣論述:

本書通過解讀《楚辭》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使讀者瞭解兩千多年前屈原所在的戰國中晚期的楚國歷史、人文風俗與宗廟祭祀;熟悉《楚辭》中的人物、情感和歷史事件;講述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理解屈原的政治抱負與高潔品格;讓讀者感受字裡行間楚文化的奇異浪漫,輕鬆讀懂《楚辭》,領略《楚辭》的藝術成就和文學魅力;感受兩千多年前的古詩人如何通過文字傳達豐富的思想,造就流傳千古的絢麗詩篇;品讀那些古老篇章所抒寫的家國情懷,傳承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 周玉潔,湖北房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曾發表文學作品上百萬字,獲二十余種文學賽事獎勵,著有《周姐姐講成語故事》《

中國成語故事》《成語裡的歷史故事》等圖書29本。   作品曾入選《中國微型小說名家名作百年經典》《中國最好的小小說》《讀者·原創版典藏精選》《少年文藝·典藏精品叢書》《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年兒童文學》《2013年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精選集》《2015中國年度兒童文學》《2016中國年度兒童文學》《2019年中國兒童文學精選》等。散文作品多次出現在全國多個省份的高考模擬試卷和高中語文期中、期末試卷的閱讀分析題中,還作為課外閱讀教輔資料,在多省語文教學中廣泛應用。 屈原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離騷 以情為裡,以物為表,抑鬱沉怨 《離騷》產生的歷史背景 014 《

離騷》描繪的現實 018 《離騷》中呈現的幻境 026 九章 歎《離騷》以揚意兮,猶未殫于《九章》 托物言志的《九章·橘頌》 036 悲憤的《九章·惜頌》 045 愁苦的《九章·抽思》 051 淒婉的《九章·哀郢》 056 悲愴的絕命詞《九章·懷沙》 062 九歌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 歡快的《九歌·東皇太一》 072 精美的《九歌·雲中君》 079 神秘的《九歌·大司命》 086 溫婉的《九歌·少司命》 094 豪放的《九歌·東君》 101 絢麗的《九歌·河伯》 110 動人的《九歌·山鬼》 117 悲壯的《九歌·國殤》 125 莊重的《九歌·禮魂》 132 浪漫的《湘君》和

《湘夫人》 139 天問 《招魂》哀吾生,《遠遊》駕八龍 奇異的《招魂》 152 顛沛流離的《涉江》 164 控訴黑暗現實的《卜居》 172 充滿哲理的《漁父》 183 大氣磅礴的《天問》 192 富於想像力的《遠遊》 213

脫法行為與法律解釋

為了解決講成語的問題,作者楊舒涵 這樣論述:

「脫法行為」並非法律正式規定之概念,有關之論述多來自於學術討論以及實務判決。我國學說對脫法行為最常見之敘述有:「以形式上合法之手段,達成實質上違法之目的」,實務上之發展大多亦遵循此語句,表示:「所謂脫法行為係指當事人為迴避強行法規之適用,以迂迴方法達成該強行法規所禁止之相同效果之行為」,不過觀察其論述過程,不僅對脫法行為之定義極為模糊,恐造成法律適用不安定之疑慮,加上判決常以系爭行為「違反立法目的」為由,而「依《民法》第71條,無效」,因此不能確定脫法行為理論是否有獨立於法律解釋之實益。 從對日本學說之研究可知,脫法行為本質上即為人民迫於社會上必要而對不合時宜之強行規定所為之反抗,並且

無論採取法律解釋說、近期區分規避類型而為相應處理,抑或從公、私法調和角度出發之法律適用說,均強調法官必須就「社會新興需求」與「強行規定之理想」進行價值衡量,以掌握脫法行為之中性評價。 基此觀點重新檢討法律解釋之理論後,吾人發現部分脫法行為態樣因發生於「逸脫立法計畫之漏洞」,導致無法藉由傳統之法律解釋方法加以解決,而必須依據所涉案例特徵,以脫法行為理論、否認法理、確立新行為態樣等為相應處理,並且彼此間沒有互相取代問題。 然而上述「脫法行為理論」、「否認法理」、「確立新行為態樣」等畢竟涉及造法權限之爭議,法官不得輕易為之,必須確保其已試圖於「立法計畫範圍之內」善盡解釋、補充之能事,仍無

法使系爭行為得到妥善評價,始得允許法官訴諸其他價值衡量因素,並且須進行更詳細之說理。本文乃建議參考法國對法律詐欺理論或美國學者提出之「規避意圖」,設立主觀要件以提高使系爭行為再次接受強行規定評價之正當依據,此際即得就法規理想之貫徹、社會經濟新需求、對經濟弱勢者之保護、交易安全之維護等諸多利益,進行價值權衡,並藉由妥善運用《民法》第71條但書所具備溝通公、私法秩序之功用,賦予脫法行為無效以外之法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