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沒教的科學知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課堂上沒教的科學知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之傑寫的 課堂上沒教的科學知識:60則令人拍案叫絕的故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陳玉峯專欄]-課堂教育(下)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也說明:不幸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處處存有杜威的陰影,以及一大堆對科學的誤解。 ... 全套過程,而不是教一大堆破碎的知識、非整體的知識、沒有方向的知識…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盧秀琴所指導 沈靜欣的 培育國小在職教師發展「探究與實作」的教案 ─以摺疊技術為例 (2021),提出課堂上沒教的科學知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探究與實作、國小在職教師、教案設計、摺疊技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靳知勤所指導 林芷筠的 國中生對科學知識信念及科學學習感受之關係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科學知識信念、科學學習感受的重點而找出了 課堂上沒教的科學知識的解答。

最後網站Hahow 好學校| 一站式跨域人才學習入口則補充:Hahow 提供最多元有趣的影音課程、直播、文章、學院專班,並透過獨特的課程募資機制,讓熱愛自學與交換技能的你,在家就可以完成高效率的線上學習與成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課堂上沒教的科學知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課堂上沒教的科學知識:60則令人拍案叫絕的故事

為了解決課堂上沒教的科學知識的問題,作者張之傑 這樣論述:

選文以有趣、有見解、有啟發性為準則, 篇篇擲地有聲,簡短易讀,不會造成閱讀壓力。   本書分為六類,採取分類體和筆記體混用的方式,每一篇都是獨立存在,隨意披閱,隨時都會帶來驚喜,這是本書最為殊勝之處。   本書作者張之傑先生在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過六本書,其中主編四本,自撰兩本。主編的四本中,《科學史話》和《科學史話Ⅱ》因其精短易讀,寓知識於趣味,最受讀者青睞。本書繼承兩本史話餘緒,堪稱兩書的姐妹作,所不同的是:兩本史話出自多位科學史家之手,本書則為張先生個人著作。   張先生寫作面向廣闊,包括學術論文、專著、科普、散文、雜文、小說、少兒讀物、翻譯作品等,總數尚未統計。治學方面,1980

年代初至1990年中曾致力辭書學、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1996年起專注科學史(2008年起加上科普研究),為兩岸知名科普作家及科學史家。   張先生的科普著作,以文字靈動、學問賅博、妙趣橫生著稱。本書的六十篇科學史札記,皆為不到兩千字短文,最能顯示張先生的兼通文理,以及自行自止的文風。口說無評,請任翻一篇讀讀看吧。   從天燈到熱氣球   天燈是中國發明的。1783年6月4日,法國的蒙哥爾非兄弟首次完成熱氣球升空實驗。本文敘說從天燈到熱氣球的歷史。   虎克的顯微圖繪   虎克發現細胞,盡人皆知。虎克的《顯微圖繪》,是英國皇家學會的第一本重要出版物,也是史上第一部科學暢銷書,具

有劃時代意義。   達文西的人體解剖圖稿   很少有人知道,達文西也是解剖學先驅之一。他的解剖圖稿都附有大量註記,故知其繪製目的是為了科學,而不是為了賞心悅目。   作者簡介 張之傑   字百器,山東諸城人。科普作家、科學史家。於科學史,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中國(大陸)科學史學會理事、中華科技史學會創始人。另研究科普學、辭書學、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等。寫作小說及少兒讀物大多使用筆名(章杰),其餘大多使用真名。其科普作品以文筆流暢、條理清晰、富含人文精神著稱。   輯一  數理化類 韓信點兵的故事 《筭數書》的故事 從看天到看海 從天燈到熱氣球 馮布朗和V2 談談

奈米科技 劉伯文教授與紹興酒 煙火追追追 豆腐和醬油 輯二  生物類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眾生化育說從頭 從學習到望梅止渴 蝙蝠聲納系統的發現 唐太宗和白鸚鵡 含羞草的語源 大貓熊的發現 徽州唐打虎 兔起鶻落 雎鳩是什麼鳥? 虎克的《顯微圖繪》 羅聘鬼趣圖原始 輯三  醫藥類 陳皮與盤尼西林 王清任的醫林改錯 杉田玄白等的解體新書 竈神信仰的衛教意涵 達文西的人體解剖圖稿 從北里柴三郎說起 維生素B1的發現 古時的搖頭丸五石散 西班牙流感之謎 王莽解剖王孫慶 輯四  地理、農業類 樓蘭遺址的發現 火山島聖托里尼 于右任為中南半島正名 談談大陸漂移 從鄭和到一帶一路 復活島之謎 嫁接──

中國的重大園藝發明 殷人養什麼牛? 談談基改作物 七月流火 輯五  建築、器物類 羅馬角鬥場 美輪美奐的吳哥建築 永恆面頰上的一滴淚珠──泰姬陵 墨菲與傳統建築復興 從古畫中找水磨 輓馬法和馬鐙 弩,連弩和床弩 機器人,robot 雷文霍克的顯微鏡 輯六  其他類 華生,沃森,屈臣氏 歷史之謎,能解得開嗎? 談談輕功 龍頭和天鼓──記先父所述兩則舊事 六十七與采風圖 龍與龍捲風 百思不得其解的大蜥蝪 從武媚娘傳奇談唐代宮人服飾 李約瑟與魯桂珍 舞獅的起源   自序   我從1970年代末開始接觸科學史。1982年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成立時,受邀成為創會委員。從1996年初起,開始密

集發表科學史論著。1997年底,發起成立中華科技史學會。2005年,受邀到世新大學開設「中國科技史」通識課程。2006年,受邀成為中國(大陸)科學史學會理事。在兩岸科學史界逐漸擁有一席之地。   2011年,《科學月刊》(科月)與臺灣商務印書館達成協議,選取科月已刊出文章,供商務出版「科普館叢書」。我參與其事,主編《科學史話》等四種。《科學史話》收文五十篇,由十六位兩岸科學史家執筆,全都選自科月「科學史話」欄目,皆為不到兩千字的短文。由於精短易讀,出版後廣獲好評,是商務「科普館叢書」銷路最好的一本。   編選《科學史話》時已意識到,我個人的作品已足夠出版一本類似的集子。從今年元月中旬起,在

舊檔中尋尋覓覓,很快就湊出六十篇,但出版並不順利。台北一家出版社建議先拋到網上,看看反應再說。北京一家出版社有興趣,且已進入簽約階段,不意五二○兩岸關係生變,又不了了之。   今夏蒙商務伸出援手,不過要求不能有和《科學史話》等「科普館叢書」重複的文章。這倒是個不小的挑戰,於是重新搜尋,又補寫了一些新作,一共得出八十幾篇,再從中選出六十篇,這本集子方才輯成。   這本集子源自科月者居多,這是因為我長期參與科月,科普文章大多在科月發表。再說我長期為科月的「科學史話」和「大家談科學」欄目組稿(後者也刊出科學史短文),所寫的科學史短文自然較任何同儕都多。   六十篇短文選定後,接下去要決定編排方

式。主編及責任編輯建議,依學科別分為六類,各類再以刊出先後排序。換句話說,採取分類體和筆記體混用的方式。其實每一篇都是獨立存在,隨意披閱,隨時會帶來意外的驚喜。這是本書最為殊勝之處。   喜歡《科學史話》的朋友,希望也會喜歡這本《科學史譚》。《科學史話》是「主編」的,《科學史譚》是「著」的。語云: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我個人當然喜歡這本出自一己之手的《科學史譚》,廣大讀者呢? (2016年國父誕辰於新店蝸居) 從天燈到熱氣球大約從1991年起,台北縣平溪鄉十分村的元宵節天燈施放活動,就成為媒體的焦點。為了迎接千禧年,2000年元旦,平溪鄉鄉民胡民樹先生製作一盞超大型天燈,高達18.98

公尺,打破金氏世界紀錄。燈上寫著「Keep Going Taiwan」、「 Peace」和「台灣加油」的巨大紅字,巨型天燈冉冉升空的畫面,隨著全球電視守歲活動,經過七十幾國的電視連線,進入八億多位觀眾的眼簾。天燈又叫做孔明燈,傳說是蜀漢宰相諸葛孔明南征時發明的,用來傳遞軍事信號。中國人有個習慣,常把科技發明推給古人,其中兩位古人「發明」的東西最多,孔明是其中之一,另一位就是漢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孔明發明天燈的說法,我們姑妄聽之,不必認真。中國的許多科技發明,都是由一代代的無名氏共同完成的,根本就找不出原創者是誰。以四大發明來說,除了改良造紙的蔡倫,您能確切地說出發明者是誰嗎?天燈也是如此,我們

連什麼時候開始有天燈都不知道,又怎麼知道是誰發明的!天燈其實就是原始的熱氣球,天燈和熱氣球的升空原理很簡單:熱空氣的密度較小,較同體積的冷空氣輕,將天燈或氣球中的空氣加熱,或灌進熱空氣,豈不就像裝上氫氣一樣,因為浮力的關係而升空了嗎?天燈的歷史已難查考,但熱氣球的歷史卻十分清楚。1783年6月4日,法國的蒙哥爾非兄弟(Montgolfier brothers)首次完成熱氣球升空實驗。同年9月18日,兄弟倆製作了一個更大的熱氣球,在凡爾賽宮廣場表演,把一隻綿羊、一隻公雞和一隻鴨子送到空中。10月15日,進一步完成載人升空的壯舉,歷史學家齊爾登上熱氣球的吊藍,升空約二十五公尺,為了保險,還用一根長

繩子栓住。這年11月21日,齊爾又與一位侯爵搭乘蒙哥爾非兄弟的熱氣球升到九百公尺,飛過巴黎上空,在九公里外落地,實現了人類的飛行夢想。蒙哥爾費兄弟發明熱氣球之後,西方學者一直認為:西方人發明熱氣球,是因為他們自古就有一種蛋殼升空遊戲,方法是把蛋殼打個小孔,倒出裡面的蛋白、蛋黃,烤乾,再注入一點兒水,然後用蠟把小孔封住,放在烈日下曝曬,蛋殼就會變輕,甚至隨風升飄到空中。它的原理是:蛋殼曬熱,水蒸汽從蛋殼的氣孔外散,殼內空氣的密度因而變小,遇到風自然就飄起來了。

培育國小在職教師發展「探究與實作」的教案 ─以摺疊技術為例

為了解決課堂上沒教的科學知識的問題,作者沈靜欣 這樣論述:

本研究因應12年國教新課綱的改革,以非制式教育課程,培育國小在職教師設計課外的延伸課程,提供國小學生進行探究,希望能輔助正規教育並發展成為校本課程或寒暑假的研習營。採個案研究法,以修習某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非制式機構科學教育推廣專題研究」課程的12位國小在職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一學期的教學研究。每位國小在職教師以摺疊技術為主題,設計1份「摺疊技術跨領域的探究與實作教案」,最後,請四位專家進行評分。蒐集資料包括:探究與實作教案設計評量、摺疊技術教案設計資料、課堂討論錄影紀錄、晤談紀錄等進行研究結果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國小在職教師修課後,能將「非制式教育場域」的特色和教學資源,以

3種型式,分別為導覽解說、互動式展示、數位資源呈現;並將摺疊主題,以影片學習、摺紙體驗,轉化成摺疊主題教案。2.在教案設計上,有50%呼應摺疊力學與材料,有33%呼應摺紙密碼之詮釋,有17%呼應自然界摺疊現象。在設計過程中,主要以學生興趣、教學目標做為考量,透過專業對話來精進教案的深度;在實施的年級上,在職教師所設計的教案,高年級有58%,中年級有25%,低年級有17%;在課程的選擇上,大多以高年級的力學和中年級的認識昆蟲為主;在教學方式上,多以觀察實作、問題解決、影片學習來進行。3.有67%達到優等,能讓孩子學習摺疊技術的科學知識,也能將「跨領域的探究與實作」內涵融入;有25%達到中等,部分

融入「跨領域的探究與實作」內涵,較偏向食譜式的教學;有8%雖然有摺紙的實作,但在摺疊技術和科學概念的學習上較文不對題,被評選為劣等。

國中生對科學知識信念及科學學習感受之關係研究

為了解決課堂上沒教的科學知識的問題,作者林芷筠 這樣論述:

本研究鑒於學習情形的觀察,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學生卻對來對學校以及學習產生負向的感受,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的科學知識信念及科學學習感受現況,並了解背景變項在科學知識信念及科學學習感受所形成的差異,其中背景變項又可分為性別、學業成就、學習偏好、家庭經濟、父母親最高學歷及家庭教養。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南投市270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並採用「科學知識信念量表」及「學習科學感受量表」作為測量工具,以描述性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茲將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 國中生的科學知識信念傾向建構主義觀點;國中生有時候能有正向的科學學習感受。二、 國中生的科學知識信念

與科學習感受具有相關性。三、 國中生的學業成就對科學知識信念具有差異。四、 國中生的性別、學業成就、學習偏好、母親最高學歷對科學學習感受具有 差異。 綜合以上的資料分析結果,可得到國中生的科學知識信念已趨於穩定,僅會受學業成就而有關聯;但科學學習感受卻會受到性別、學業成就、學習偏好及母親的最高學歷而有差異,故可知科學學習感受仍未穩定,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因此建議仍需重視學生的科學學習成就,以及落實跨領域的學習;在家庭方面建議父母親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並可藉由共同參與非制式的科學課程,如科博館、水族館或國家公園等方式,共同陪伴子女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