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肯柚木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詩肯柚木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伯特‧斯特恩寫的 溫德先生:親歷中國六十年的傳奇教授 和凱特爾.畢揚斯達的 琴聲.情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皇齊家居CELLINI - 皇齊只給你最好的現代家具和柚木家具也說明:優質的柚木家具只在皇齊家居,內斂設計家具讓家的質感再升級,皇齊堅持給你最好的,在家就能享受前所未有的高級待遇,皇齊柚木家具總是令人愛不釋手,高品質高品味等你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香港中和 和天培所出版 。

最後網站詩肯柚木- #你也和我一樣在找張好床嗎柚小編推薦給你這款 ...則補充:詩肯柚木. 柚小編私訊給您囉!~歡迎查看收件夾 . 2 年 舉報. Shu Jung LU, profile picture. Shu Jung LU. 您好,想了解這張床架. 2 年 舉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詩肯柚木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溫德先生:親歷中國六十年的傳奇教授

為了解決詩肯柚木床的問題,作者伯特‧斯特恩 這樣論述:

  本書講述了溫德傳奇的一生。作者曾在1980年代到北京大學做訪問研究,與溫德有直接接觸。此外,作者充分發掘利用了美國方面的資料,尤其是洛克菲勒基金會保存的溫德通信等檔案文獻。內容涉及中國現代教育史和文化史,記錄了溫德同時代一批中國優秀學者的歷史資訊,從一個在華外國人的視角反映了中國現代歷史的變遷。   見證中國風雲六十年,一位有溫度有大德的先生。   他是清華北大的一個傳奇。他叫溫德,1923年來到中國就再也沒有離開過,1987年在北大承澤園走完了漫長的百歲一生。   他是中國北伐、抗日、內戰和“文革”的親歷者   東南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的傳奇教授   吳宓、聞一多、李約瑟

、費正清的摯友   季羨林、楊絳、何兆武的老師   作者簡介 伯特‧斯特恩(Bert Stern)   1930年生,長期執教於美國Wabash College,現為Milligan Professor Emeritus of English。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章 流亡的印第安納人 第二章 抵達 第三章 清華 第四章 瑞恰慈與中國正字學會(1923—1937) 第五章 抗日戰爭與中國正字學會 第六章 保衛清華 第七章 去往昆明之路 第八章 聯大之困 第九章 正字學會的終結 第十章 重回美利堅 第十一章 昆明的勝利 第十二章 奮鬥 第十三章 回家 第十四章 誰

丟失了中國 第十五章 冷戰到來 第十六章 聞一多的骨灰 第十七章 中國解放 第十八章 “文化大革命” 第十九章 再見,溫德 譯後記 溫德年表   中文版序   1984-1985年,在北京大學講授英語文學和寫作的一年裡,我時常騎車去燕園一角那局促的溫宅拜訪溫德先生,聽他口述人生。當時溫德先生已經九十七歲,他幾年前曾被一輛自行車撞過,後來就幾乎癱瘓在床。不能站立走路是一種痛苦,但與此同時,老年癡呆也如影隨形,他只偶爾有片刻的清醒。連讀書讀報都不能,溫德先生已徘徊在生死邊緣。他問我,能不能做點甚麼減輕他的痛苦,我竟無言以對。也許死亡才是他能期待的唯一慰藉。但是,一個念頭劃過我腦海,也許我可

以為他做這件事:把他的人生講給世人聽。我還有一個略微自私的目的:我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所知甚少,聽溫德先生講他的人生也可以幫助我了解這個國家。   在中國,溫德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他的好友包括陳岱孫(經濟學家)和吳宓。他與吳宓一起設計的課目為中國各重點大學英文系所效法。溫德還與蜚聲國際的英國學者瑞恰慈通力合作,在中國推廣基本英語教學項目,但該項目蒸蒸日上之際,卻因日寇入侵而流產。溫德交友很廣,其中還包括傑出的漢學家費正清。二人曾一起向美國國務院陳情,要求停止對國民黨的支持,雖然失敗了。   如果溫德先生僅僅是一位書齋裡的書生,我也許不會對他那樣好奇。溫德身兼如此之多的角色:冒險家、畫家、阿黛爾

.戴維斯(Adelle Davis)營養學的追隨者以及精力旺盛的活動家。他曾為了保護學生和同事而與國民黨官員作對,面對將刺刀刺傷他小腹的日本兵,他以怒目嚇退之。他曾英勇支持抗日事業,也曾努力保護聞一多,可惜後者還是未能逃脫國民黨的暗殺(溫德與聞一多最初相識於芝加哥,溫德之所以來到中國,與聞一多關係很大)。   1930年代的北平,用蒲樂道的話說,“是一座歷經五個朝代浮沉的燦爛城市”,溫德在此有滋有味地生活著,涵育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的情趣與追求。但隨著歷史大幕一道道拉開,他發現自己處亂世,身如浮萍,比如淪陷時期的北平,為了護衛清華校產而與日寇起爭執,卻徒勞無功;後來在昆明的西南聯大,飽受物價飛漲

和每日空襲的摧殘。   溫德的晚年愈加悽慘,他不但是個洋人,還是個知識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飽受欺辱。在清華大學,他被剝奪了教學的權利,只能編寫英語學習材料,以便同事們就教學問題來求教時給予一些指導。但這時的溫德已經學到了中國式的隱忍,在住宅附近的荷花池邊散步成為他的一種幸福。但癱瘓在床之後,他唯一的樂趣也被剝奪了,內心的平靜終於崩塌。   我靜靜地聆聽溫德先生講述他的人生,也保證會把這一切付諸文字,希望以此給他帶來些許慰藉。他是多麼希望自己的人生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而命運選擇了我來做這個事情。我無比感謝能有這份幸運。感謝北大校方,感謝我曾訪談過的溫德的多位同事與學生。他們讓我得以認識溫

德先生,對溫德先生的認識拓寬了也豐盛了我的人生。 引言   這段旅程始於1980年9月,彼時我教英文的沃巴什學院收到一封來自羅伯特.溫德的信,他稱自己為學院最年長的在世校友。儘管七十五年裡沒有一個人聽聞過他的音訊,他的說法卻證明是事實。他解釋道,這些年來自己主要在中國的一流大學任教。   他寫這封信的目的是推薦王汝杰入學。溫德已經指導了王汝杰幾年,認為他已經準備好了接受美國教育。王汝杰的表現無愧於溫德的讚賞。他不只是一個優異的學生,更是一位能幹敬業的老師。我和王汝杰談論書籍和羅伯特.溫德 ── 他曾是王汝杰父母的同事,並擔任過好幾年王汝杰的導師。我對溫德很著迷,這位神秘的老人1923年去

了中國,從此幾乎長居於斯,除了二戰期間曾短暫返美。當然,我們也談論中國。在那種語境裡,我好似一個初學者,久久沉迷於唐詩,亞洲泛靈論(我曾去印度旅行),以及“文革”,但實際所知往往寥寥。   那段時日我受《西行漫記》影響很大。久為學者圈中一員,我相信,作為一個階級,如果我們和農民多待一陣兒,分享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況,我們會變成更有趣更進步的人類。我在一間沒有暖氣的粗陋木屋中住了幾年,我珍視在那兒的收穫,與“教養不高”的鄰居一起過較簡單、不那麼舒適的生活,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我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其他國家展開艱苦旅行,還認為自己在毛澤東眼中,應該不像我的許多同事那樣亟需一場文化革命來洗禮靈魂。

  實際上,我充滿了各種對中國的幻想,即便聽王汝杰講述他當紅衛兵的經歷,我也未能全部擯除這些幻想。例如,他曾經和一群紅衛兵圍攻、審訊身為北大知名教授的父親。但他“文革”故事中淋漓盡致的狂暴讓我著迷。在這所位於印第安納州一塊玉米地的小學院裡,我感受到終身教職的安穩和拘束,令人索然。在某個時刻,我知道,就像一個人一輩子有那麼一兩次會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甚麼,我需要去中國。   我的妻子,已經在日本生活過幾年,也對去中國倍感期待。至於我們五歲的女兒安娜……好吧,二十年前我曾帶著兩個小孩去希臘的塞薩洛尼基,我憑富布賴特獎學金在那兒的一所大學教了兩年書,這種連根拔起的生活並沒有傷害到他們,因此我準備再

次檢驗自己壯遊的信仰,且帶著孩子。   諸事具備,尚缺教職,王汝杰差不多為我謀了一個。他的父母都是英語系受人尊敬、處於半退休狀態的教授。通過他們,我獲得了一個一年的職位。通告很簡略:“校長邀請您下個學年授課。正式邀請函稍後奉上。”我還記得收到任職電報的那一天。這個巨大飛躍的真實性,讓我倏忽不知所措。我想我臉色蒼白。那時正來學院訪問的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對我說了三個詞,巨大而永久地改變了我的人生:“That’s just fear。”(那只是害怕)我第一次意識到,那不是害怕,而是恐慌,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當我們在甘迺迪機場踏上登機通道時,相同的震動不出所料地擊中了安娜

。“我去那兒過夏天,但不要待一整年”,她宣稱,並死死抓住通道扶手。我不得不把她掰下來,當然很難受。她不肯安定,直到空乘給我們送餐。冒險剝下餐盤錫紙,探尋下面的神奇食物,她沉浸其中,看起來總算發現了這一趟的好處。   我們在華的最初時光有許多值得一說:安娜如何進入一所容納五百個孩子的幼兒園,好幾個月都一言不發,直到會說幼兒園通行的漢語;我們如何騎著自行車勘察校園,發現圓明園毗鄰北大,被毀的宮殿和破損的石獸如何成為安娜最愛的遊樂場。我們起初都因太無知而體會不到文化衝擊。我們眼前的一切是平靜的,即便人們整齊劃一地穿著毛式的中山裝,甚至有顯而易見的軍事主義,而校園廣播一天兩次高吼指令和節拍,要求所有

身體健全的人一齊做操。當時還發生了一些神秘之事:比如,我的學生會給我帶來一些官方的紙條,我必須簽署,然後還給那個坐在訪問學者宿舍門口的小幹事 ── 而我花了幾個月才接受事實,即“文革”只是在名義上結束了,我的學生和同事們仍然被緊緊箍在那個令人謹小慎微的系統中。   改變需要一段時間。我多次私下和學生聊天,但其內容必然限於我能理解的範圍。當這個範圍擴大,有些學生,包括那個如同“私人導遊”、文化翻譯的聰明年輕人,開始教我們一些東西 ── 例如,他指著黨內高官集體亮相的新聞照片,說有張面孔不在其中,這是已經發生的一場政治大變動的唯一線索。另有一次,他告訴我,有位畫家被捕,因為他描繪標準場景時多了幾

筆陰霾,在當局看來這就是政治批判。   我之所以需要一些時間來看透現狀,還因為,我們有一陣和其他“外國專家”一起下鄉,很多人歡呼當局的仁慈。例如,有次訪問一處解放軍基地,我們目睹某個突擊部隊正在訓練障礙項目和白刃互搏,令人印象深刻,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軍民魚水情。我們離開時深覺中國是和善的。畢竟那時,即便老練如費正清也對毛澤東的革命懷有同情,就像溫德一開始的感覺。   所有這些都發生在1984年的夏末和秋天。更具真實感的事情呈現在我眼前,始於我第一次拜訪羅伯特.溫德,他的寓所在校園北隅。我見他時,他97歲,兩年前被自行車撞後就臥床不起。他常常昏睡或迷糊,絕不像個適於交談的對象。我第一次拜訪

他是正式的,目的是給他捎去沃巴什學院院長路易斯.索爾特(Lewis Salter)的口信,帶給他索爾特簽署的榮譽博士學位證(不久它就掛在溫德床頭上方,我不知道這是否出自他本人的意願)。   溫德一開始就吸引了我(主要是第十八章所寫的第一次拜訪),我旋即意識到,我要盡量多地和他交流。我的想法有些自私。如我所說,我對中國歷史一無所知,溫德的經歷讓我看到中國的前景,他在中國度過了動盪喧囂的20世紀。不過我也有不那麼自利的動機。溫德陷入了困頓,病痛和周遭環境讓他無望 ── 他知道這些,也時常抱怨,要我想方設法幫他解脫。講他的故事,對我來說,是我給予他某種解脫的唯一方法。他對自己這一生是否有價值心存疑

慮,而我在還不太了解他做過甚麼有價值的事之前,便早已覺得 ── 他此生是值得的。   一開始,我可以拼湊的故事如同幽靈。他腦海中不同時期的人和事件互相交織成一個奇怪的原型。更悲催的是,我對中國歷史實在無知,所以基本無法將訪談材料聚攏起來,只能盡其所能地被動記錄。   我,夢一般地騎著單車,沿著清風拂過的荷花池,去向校園西北角的小屋,在並不太久遠的過去,這一區域尚是皇家獵場的一部分。在門口,溫德的傭人會跟我打招呼,這個姓王的女人並不很情願見到我,因為我的來訪會讓老人變得躁動而難以平靜。不過,她對我仍算和善,希望從我這兒找到下家,她的命運往往取決於先生們的好意。   進了屋,她會帶我穿過一間

小的前廳,那是她和丈夫住的地方,走過一條短的廊道,它從右切入一處櫥櫃般的空間,那是老溫德曾經的書房,現在的臥室。這房間窗子緊閉,有一格玻璃由結實的木板取而代之,這樣老人就無法因為暴躁、尿味襲來而打破它。他時常昏睡著,一個大塊頭,穿著有夾層的中山裝,填滿了、甚至看似要溢出那小床,他滿面憔悴,幾如死人。   一套古典雕花的柚木壁櫥覆蓋了整面牆(我無法想像溫德如何在戰亂和逃亡中將它保留下來)。他早期生活的其他痕跡掛在牆上。有幅清代的畫,畫上是一位穿紅色斗篷的大鬍子男人牽著駱駝翻越雪山。人和駱駝都帶著一股聖潔的傲然之氣凝視著澄澈的山巔穹頂。這是一幅行者的圖畫,它讚美那種孤獨和無畏的追尋之旅。它對面的

那幅油畫,王岷源告訴我,那是溫德還不到五十歲時的自畫像:如上圖騎馬者那樣大而粗的鬍鬚,有著那種專橫的、英國式的英俊。溫德的另一幅畫,現今屬於我了,上有一位年輕的漁夫直視著我們,右手握著一隻小海馬,明顯是表達情慾。   溫德的藏畫   其他東西只有幾樣:一個卷軸,上面的幾個大字為:“辭舊迎新,百花齊放”;沃巴什學院的獎旗和獎狀掛在溫德床尾那面牆上;一台彩電,這是最後一扇為溫德打開室外天地的窗戶。 譯後記 為了支撐我的荒墟,我撿起這些碎片。──T.S.艾略特   1923年8月21日,36歲的溫德離開美國,從舊金山登上“東京丸”輪,11天後抵達南京。從此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裡,溫德先生以英國

文學教授之身份,輾轉於東南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和北京大學,與聞一多、吳宓、瑞恰慈、燕卜蓀、費正清等一批中國現代學術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師共事多年。曹禺、李健吾、錢鍾書、趙蘿蕤、盛澄華、李賦寧、王佐良、何兆武、季羨林、楊絳等下一輩學人皆曾受教於溫德。最為難得的是,溫德先生和中國人一起捱過了抗戰、內戰、“文革”等艱難歲月,他選擇了中國式的命運。   為溫德先生寫一部傳記,把他的一生故事講給世人聽,是伯特.斯特恩(Bert Stern)教授三十年前與即將辭世的溫德先生的一個約定。從此以後,幾乎不懂中文的斯特恩教授努力通過英文世界裡的中國研究著作了解中國歷史,並詳覽溫德先生的日記以及洛克菲勒基金會的

相關檔案,用近半生完成這個約定。   譯稿先由余婉卉博士譯出一部分(第1 - 3章),餘下部分由我來完成。出於種種不可抗力,中文版延宕許久。斯特恩教授年過八旬,在他與我來往電郵的字裡行間,我能體會到那種深深的時不我待感,也因此當本書終於可以付梓時,我滿心歡喜,為斯特恩教授歡喜,更為溫德先生歡喜。感謝岳秀坤副教授的推薦,也感謝張雅秋博士為這本書的全心付出。今年12月31日是溫德先生128歲誕辰,謹以此書作為給在天上的溫德先生的一份生日禮物。   馬小悟 2015年12月16日   第一章 流亡的印第安納人 那個冬天的空襲多發生在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溫德據此制訂計劃,上午工作兩三個小時,下

午從三點工作到六點。他習慣了隨時揣上那些他眼中的重要之物,對他來說,那就是他的打字機、眼鏡;一個公文包,內有他所管理的中國正字學會的文件;一件軍用防水大衣,他在壕溝裡躲避槍林彈雨時可鋪在身下。這成了每日必經的程序,他在家信裡說,“和歐洲的情形相比”,只是小兒科。 儘管如此,對他這樣一個“新來者”而言 ── 他從北平南下昆明不過是兩個月之前的事 ── “見到目瞪口呆的女人如看門狗般坐在自家爆炸後的彈坑裡”實在愉快不起來。由於沒有成過家,溫德免去了這種注視。他個人遭受的最大損失發生在1940年11月他剛來沒多久時,小偷劈門而入,用撬槓弄開了他的行李箱。他幾乎丟失了所有私人財物(包括赫爾墨斯便攜打字

機),不久前他搭卡車在滇緬公路上顛簸十四天尚能保住這些東西。在這一段歷險記裡,有爆炸的橋樑,瘧疾,沒完沒了的官方拖延,司機企圖偷他的行李,明明白白看到“五輛卡車在一天之內相繼跌入懸崖,或是墜崖後躺在那兒”。 他形同小醜,穿著朋友們給的款式各異的衣服 ── 不過,在昆明,1940年的冬天,一個髮色灰白、憔悴、衣著混搭、身高超過一米八的美國人不算是一道奇異的景觀,因為此時此地混雜著軍人、本地居民,來自山區的少數民族,還有遷徙而來的大學師生 ── 他們很多是步行至此的,從北平到西南地區有兩千多公里,他們要在日軍攫取了北方的廠房機械之後保存大學的實力。 通常,空襲警報會盡早拉響,以便城內居民取道東門逃

入山林,一路上得半個小時。偶爾,飛機也能避開耳目,在第一道警報響完之前就進到城內。那便是一片混亂。人們逃向狹窄的東門,頭頂貴重物品。 老婦人背上綁著嬰兒,鴉片吸食者帶著煙槍。跛子,學生帶著整包書,裹腳的主婦懷裡揣著鐘,或有其他寶貝藏在身上,與富人的汽車、官方的卡車混雜在一起。 在溫德抵達之前的幾週,他最親密的朋友,蘇格蘭人吳可讀(Arthur Pollard-Urquhart),剛剛死於左膝傷口惡化而致的併發症,他受傷是因為某天剛到門口就被一輛卡車撞倒。

琴聲.情深

為了解決詩肯柚木床的問題,作者凱特爾.畢揚斯達 這樣論述:

音樂於我已成了一份迷戀,這份迷戀將一切吞噬,不論是愛、夢想或者未來     與音樂緊緊相扣 刻畫出人生的悲喜、慾望和恐懼   極具音樂天賦的阿克索受母親啟蒙而開始習琴。十六歲的夏日,全家人到河邊戲水野餐時碰上意外,他阻止父親被捲入漩渦中,卻使母親遭激流沖走失去生命。這讓他深陷孤立與絕望,音樂成了他唯一的救贖。   他無心向學,將所有時間用於練琴,全心投入鋼琴大賽。同儕間競爭激烈,卻又只有彼此才能理解對方,因而只能互相激勵。美少女安雅的天分和氣質深深吸引阿克索,使他跌入這埸終將失控的戀情之中。   安雅的完美演出,讓同場較勁的阿克索惶惶不安,當他終於精湛地彈至尾聲,原本悄然無聲的觀眾席上卻

爆出一陣騷動,讓他的琴聲彷彿碎裂的水晶,冷冽銳利地刺痛他的雙手,與他的未來……而安雅是如霧般的迷夢,伸手彷若可及,抓住的卻只是冰冷的空氣。   即使如此,他還是決定,賭上一生,踏著荊棘前行…… 得獎記錄   ★本書榮獲二○○八年法國「讀者大獎」(The 2008 French Prix des Lecteurs) 本書特色   ★挪威當代小說家、詩人以及鋼琴大師凱特爾.畢揚斯達全球第一本中文版長篇小說。   ★本書生動刻畫了一群青少年之間強烈的情感世界,沒有《交響情人夢》的浪漫,而學琴之路卻同樣艱苦,他們大膽向彼此伸出援手,亦觸及了他們在攀向藝術頂峰時,不時在內心自問的人生難題:想

主宰音樂這門高深的藝術,卻又不想付出個人苦痛為代價,這豈能兩全?   ★凱特爾.畢揚斯達特別為此書創作《赤楊叢之歌》雙CD,成為閱讀本書最佳配樂選擇。 名人推薦   ★推薦人李茶(樂評人) 、陳志林(極光音樂董事長)、焦元溥(樂評人)、蘇重(樂評人)推薦   冷靜細心的筆觸,搭配敏銳且富詩意的想像與鋪陳,畢揚斯達寫祈願也寫現實,有情卻也無情,說了藝術與夢想之難得,青春與世途之滄桑。但正因如此,我們需要文學,需要音樂,需要將振落的羽毛記憶成悠揚的歌曲—即使不能高飛,也要永遠保持望向天空的勇氣。——樂評人 焦元溥   那些愛與死亡、慾望與失落、在黑白鍵間飛梭流逝的春分與驚蟄,《琴聲.情深

》不僅是一本描繪年輕音樂家的成長小說,更像是凱特爾.畢揚斯達向所有天生敏銳的藝術家,在創作出偉大作品(無論他是否一生寂寂無聞)之前所受的磨難致敬。——樂評人 李茶   挪威鋼琴家/詩人/小說家畢揚斯達的音樂,經常是深邃而細緻的,像是在寧靜的水面之下,隱藏著難以預測的礁石與暗流,波紋水流,撞擊聚散之間,彷彿音樂家用某種神祕的方式,觀照著自身意識深處的震盪。多年來,一直想要拜讀他的文學創作,希望多打開幾扇窗口,能夠對理解欣賞他的音樂作品,增添不同視角。他的小說,以少年鋼琴家 溫丁作為主角的《琴聲.情深》中文譯本問世,令身為樂迷的我雀躍不已。——樂評人   蘇重 媒體讚譽:     本書凸顯出青

年同儕間複雜糾葛的競合。畢揚斯達文思敏銳,巧妙地寫出了成長過程中情感上的扭曲,文字間不時流露柔韌的戲劇張力和心理洞悉。──Henry Hitchings(英國作家、書評家),英國《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引人入勝的故事,有愛情,有死亡,有慾望,也有失落。這是一部與古典音樂緊緊相扣的小說,作者自己就是一位當代鋼琴大師。文字跌盪起伏,時而停滯,時而流洩,一如故事中所呈現的古典曲目。──Tone Sutterud(挪威文化評論家、記者),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畢揚斯達乃文化界之奇葩。──英國《衛報》(Guardian)   寫的

極美,且令人震懾。──丹麥《日德蘭郵報》(Jyllands-Posten)   一部雄偉、壯麗的小說。──法國《觀點週刋》(Le Point)   一部全面、情感深沉的小說。──德國,公視二台(ZDF)   微妙、扣人心弦的故事。──德國,《時代週刋》(Die Zeit)   本書是畢揚斯達的顛峰之作,讀者一閱讀就沉醉其中,非得要讀完才肯放下。──Ole Jacob Hoel(挪威書評家),挪威媒體Adresseavisen   極少挪威作家能像畢揚斯達一樣,以如此強烈的情感刻畫出人生的悲喜、慾望和恐懼。──Steinar Sivertsen(挪威批評家、記者),挪威《斯塔萬格晚報》

(Stavanger Aftenblad) 作者簡介     凱特爾.畢揚斯達 (Ketil Bjørnstad)   一九五二年生於挪威首都奧斯陸,是挪威當代知名的小說家及詩人,自一九七二年的首部詩集《隻身在外》(Alene ut) 算起,著作已達四十餘部。另外,他亦是全球著名的鋼琴獨奏家。畢揚斯達自幼學習古典鋼琴,日後卻走向爵士、創作和即興演奏,目前是德國知名的ECM唱片公司旗下的頭號鋼琴大師,自一九七三年首張專輯《開端》(Åpning)至二○一三年的《夜》(La notte)為止,已灌錄五十餘張專輯唱片。畢揚斯達的文學創作包含小說、詩歌、歌詞、劇本、傳記及散文,既深又廣,其著作

已譯成英、德、法、韓、俄等十三國語言。本書《琴聲.情深》是畢揚斯達首部中譯版作品。 譯者簡介 曾建綱   祖籍湖南邵陽,一九七○年生於中壢市,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政大英研所碩士,英國Newcastle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專攻鄧約翰 (John Donne, 1572-1631) 及十七世紀英國文學。曾任文化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畢揚斯達來台巡迴演出之口譯 (一九九六年),專事文學翻譯。譯著:鄧約翰《哀歌集》(The Elegies),聯經,二○一一年,國科會經典譯注叢書。譯者與作者凱特爾.畢揚斯達為多年好友,在文學與音樂上長期交流。   Email:chienkangtseng@gmail.

com   臉書粉絲專頁:翻譯 文學 音樂:總匯三明冶小鋪 中文版序 年少歲月正如一本小說 凱特爾.畢揚斯達   我是作家,也是音樂家。不過,多少年來,我都盡力避免自己的小說與音樂過於緊密的連結。文學與音樂是二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我並不想將二者混為一談。   文學作品與讀者的互動多半屬於精神層次,而且其過程緩慢,足可讓讀者在此一過程中對文字產生各式各樣的感覺與想法。   音樂則不同。相形之下,樂曲進行的速度較文字為快,而且音符也較文字更為情緒。聽者可在當下就知道一首曲子是否對味,而且要想打入聼者的內心較為容易。   十二年前,我讀到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我才驚覺,一九六○年

代末期日本青年學子所身歷的諸多問題,竟能深深地讓我著迷。讀了這本小說之後,我不禁回顧,自己也是在同一時期度過學生時代,只是地點換成了挪威首都奧斯陸。當時,我正在苦學古典鋼琴,心中盡是早熟的情感和雄心,而且二者還在彼此纏鬥呢。其實,與其說我當時有什麼雄心壯志,倒不如說我更熱衷於沉浸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之中,與同儕相處、和琴友切磋。那時,我們對音樂的熱愛成了對彼此的熱愛。人生是門值得認真以對的課題。雖然當時不過十七、八歲,我們都竭盡所能,想透過指尖傳達出音樂中深邃的情感,而這份情感竟是存於失聰的貝多芬和年邁的布拉姆斯心中。   這種古典音樂的訓練對我影響甚鉅。只是這一切於我是這般切身,我反倒未曾想過

自己可以將其行諸文字。日後,我離開了古典樂壇,開始以更自在、更貼近當代的手法來作曲,同時也寫詩、寫小說。我回首學生時代,覺得那段時光與我何等親密,近乎神聖。年過五十後,我才突然感覺到:那段歲月正如一本小說,我非把它寫下來不可。   動筆之初,我了解到自己不能採取全然自傳式的寫法。我不想因此而出賣了年少時期的密友。我得要創造全新的角色,而且這些角色又必須和我那班密友一樣堅強。此外,我也要把音樂之外的人生體悟帶入故事中:我在早年時所體驗過的莫大損失。   創作《琴聲.情深》讓我體驗到何謂解放;傾刻間我才了解到,我所承襲的音樂竟能用於文學創作。我不得不坦承,若談到韻律和形式,文學與音樂竟能如此契

合,遠遠超出我原先的想法。   話雖如此,在實際創作時,我至今仍舊不能耳聽音樂,手寫小說,僅管我也知道當今許多作家都能一心二用。音樂之於我,像是一個特別的房間,而要進入房間之前,總要先把門打開才行,我在看書或寫作時亦是如此,只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在六○年代末期,我們還不懂得一心多用。   不過,我也不想讓讀者覺得我是個愛發牢騷的老頭子。我向各位坦承,我十八歲時就開著自己的第一部車子四處闖蕩,而且在我車內放的音樂有舒伯特,也有美國歌手瓊尼.米契爾 (Joni Mitchell) 和美國搖滾樂團「門戶」(The Doors)。   我因為《琴聲.情深》一書而有幸與各國的翻譯家合作,實屬難得,

我心存感恩。凡是我能理解的譯本都讓我有種體悟:翻譯家附加在原著上的個人美學皆能和我本人有所互動,這種互動就像是在舞台上與自己心愛的音樂家合奏,而且還是演奏我自己的音樂呢!   這次《琴聲.情深》的繁體中文版能和我多年好友曾建綱教授合作,實屬特別的一番經驗。在翻譯過程中,我們相互往來的email可說不計其數,這些書信是為了要釐清小說中的各種文化隔閡,如故事情節、各式明喻暗喻,當然也包括了繁多的地名、人名、音樂及文學典故。對此,我要向本書的二位英譯者Deborah Dawkin小姐和Erik Skuggevik先生 (Maia Press/Arcadia Books) 致謝,因著他們的英譯版,曾

教授才得以將此書譯成中文。雖然曾教授不識挪威文,但他熟稔我的藝術手法和企圖,其涉入之深,在我的友人中無人能出其右,所以他才足以將此書譯成強而有力的中文版。   我對此書繁體中文版的上市感到驕傲與感恩。我覺得自己再度回到了亞洲,而我這埸漫長的文學之旅,又正是以亞洲為起跑點。 挪威,奧斯陸 二○一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1.瀑布這條河貫穿了溪谷的底部。河水從鋸木廠上面的那座湖一路下來,蜿蜒到橋的那一頭,流過已磨圓的大石頭和平滑光亮的岩礁。岩礁突出於水流中間,冰冷而僵硬,一動也不動,看上去帶了一份獨特、冰冷的沉默。媽媽喜歡坐在最大塊的「鍋匠岩」上面,她濕著頭髮,穿著藍白點相間的泳裝,高坐在那岩

石上,她還刻意模仿哥本哈根長堤碼頭上「小美人魚」雙腿的那般扭捏姿態,她和爸爸曾帶著我們姊弟二人到那兒去慶祝他們結婚十五周年紀念。我們在岸邊向她揮手,爸爸則對著她大喊,說她是絕世大美女。過橋後,河面變寬流入了盆地。河的西岸有座水壩,上方則是間家具工廠。我愛這座紅磚蓋的工廠,愛它擱在陽光下曝曬的柚木和桃花心木製的太陽椅,愛它以淡色白樺製成,而且還有格子圖案的扶手椅和沙發,這和我爸媽家裡的一樣。媽媽每天都用這間家具工廠生產的沙發睡午覺,就連她不願與爸爸同床的夜晚也睡在上面。工廠窗戶的正下方就是那座瀑布。瀑布就這般突然的現身。瀑布高一百公尺,水流平靜,周邊更顯寂靜。但爸爸要我們當心其中的急流,並且不准

凱薩琳和我到鍋匠岩的下游。我模糊地記得,有個夏日,自己在河岸邊的卵石上休息,當時水流把我給沖走了。凱薩琳見狀大喊,那種喊法只有女生才喊得出來。爸爸跳下水,划了幾下就把我捉住。我當時並不懂這件事的輕重,只知道事情大大地不對勁。帶我上岸後,爸爸用毛巾把我裹住,雙臂緊抱著我,而且開始發抖。我仍記得他的喘氣聲,也記得媽媽空拳朝他背上猛打的聲音。然後,他雙手掩面,哭了出來,這景象真令人揪心。在那之後,又發生了好多事,而不變的是,我們全家人還是到鍋匠岩的北邊戲水。我知道今天一早爸媽在臥房裡吵個不停,我心裡很難過。我害怕他們其中一人會從此消失,搬出去,到別處去住,甚至走上絕路。爸媽之間的事不可等閒視之。從前

,我常躺著不睡,他們在客廳大吼大叫,此起彼落,我全聽在耳裡,而他們還以為凱薩琳和我已經入睡了。凱薩琳偶爾會哭出聲來,我無論如何就是不哭。我對自己就這麼一點承諾。我幾乎不敢呼吸,深怕自己壓不住眼淚。還好,有人教過我如何忍氣吞聲。如此一來,我就有辦法憋著,不讓眼淚掉下來。但是,夜再深一點之後,我會感到很噁心,非跑廁所不可。打從那時起,我就常會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