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晟寫的 筆記濁水溪 和柯金源的 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合文學 和衛城出版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林宜平所指導 劉湘蓉的 重組海洋文明:離岸風電、彰化近沿海漁業與多物種社會世界 (2021),提出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離岸風電、近沿海漁業、多物種、社會世界理論、彰化。

而第二篇論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休閒觀光系碩士班 楊明恩所指導 謝馨慧的 桃園觀新藻礁生態旅遊發展可行性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藻礁、生態旅遊、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深度訪談的重點而找出了 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筆記濁水溪

為了解決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的問題,作者吳晟 這樣論述:

  關懷土地經典之作再現   想了解台灣最重要的一條河,絕對不能錯過的一本書!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吳晟與濁水溪2020年重磅推出   上天恩賜的水源   滾滾濁水陽光下閃著銀光   奔流河川,灌注遼闊田地   恩養世代子民   是島嶼農鄉的血脈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川,也是台灣最重要的動脈。作者出生在濁水溪流域,加上長期從事農田工作,對土地與河川有著濃厚的感情與依戀。本書為作者擔任第二屆南投縣駐縣作家完成的作品。在本書中,作者從濁水溪源頭──奇萊山北峰與合歡山東峰間的佐久間鞍部開始,沿著萬大、曲冰、萬豐、武界等部落,親身從事自然與人文的考察,一一詳加

記錄,對於這塊土地的種種面貌,不管是美好的或者是有問題的,均以其樸質的文筆,知性與感性交融的行文,進行描繪與批判,展現一貫對鄉土的熱情與用心。此一書寫,是一個文學家對關愛台灣最直接有力的行動。 好評推薦   《筆記濁水溪》是地理的、歷史的、也是人文的,是最好的鄉土教材。──羊子喬   《筆記濁水溪》是吳晟融合報導與抒情的散文書寫,充滿土地情懷和悲憫之心,亦代表他環境正義的深度思考及行動。──莊芳華  

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回首桃園社會變遷,工業有著關鍵的角色:經濟是命脈、就業是指標、發展就是硬道理。民國五十三年,經濟部主導開發的第一座工業區,就在龜山的大山頂。

龜山工業區總面積為131公頃,營運中廠商超過200家,生產類別包括紡織染整、電子機械、食品等,是早期首批開發之綜合性工業區。

民國六十年到八十年,是台灣經濟起飛,脫貧致富的黃金時期,熱鬧的大山頂三條主街通聯全區;山鶯路貫穿工業區直達新北鶯歌,中興路連結工業區與龜山行政中心,頂興路則串連起國中小學。

龜山工業區員工總數超過2萬人,工作機會帶來了人潮,居住的需求改變了環境與地貌,如今的山頂、幸福國小,以前都曾是灌溉埤塘,大山頂地區的一塊塊肥沃農田,四十年前就開始變成一棟棟的公寓住宅。

在尚無都市計畫觀念,全面拼經濟,處處有商機的年代,住家「客廳即工廠」一切向「錢」看:住商混和的五樓公寓擠成一團。落戶於此的龜山人,是創稅主力,四十年來,為自己辛勤打拼、也連帶為臺灣奠立了經濟基礎。然而,除了新設幸福國小、國中,三個眷村改建高樓,桃林鐵路停駛外,這個龜山最早飽和的老社區,變化有限。

擁擠、公園綠地不足,大山頂地區更面臨著人口老化、公寓老舊的雙重挑戰,過去經濟起飛、如今生活品質也能起飛嗎?這裡的居民,還在等待。


~拍片愛龜山:牛煦庭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18NIUstart/

重組海洋文明:離岸風電、彰化近沿海漁業與多物種社會世界

為了解決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的問題,作者劉湘蓉 這樣論述:

  台灣當前能源轉型對於離岸風電與西部海域漁撈漁業實際發生衝突的原因,以及衝突背後蘊含的資訊及權力不對等,常常無法在離岸風電蓬勃發展之際同步納入討論。連帶地,目前因應衝突的方式以發放施工期間的漁業補償金為主,醞釀漁業轉型方案為輔。然而,這些因應措施是否真能消弭衝突的根源?  本研究以彰化近沿海漁業及多物種為例,探討離岸風電作為大型能源技術,在技術、社會與環境面向有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社會世界理論(Social Worlds Framework)為主要分析基礎,指出近沿海漁業及多物種是離岸風電相關但容易忽略(implicated)的行動者,彼此之間不僅具有權力差異,離岸風電也可能對其帶來不可逆

的影響。  本文分成兩部分,第二章首先探討技術爭議的關鍵所在。我們跟著離岸風電的步伐,檢視離岸風電社會世界在台灣如何形成,以及為什麼變得強大。第三章檢視漁撈技術與社會之對話過程,探討近沿海漁業社會世界處於相對弱勢狀態的原因,以及漁撈技術與離岸風電技術合作的可能性。  關於研究貢獻,除了釐清前述爭議的關鍵,本研究亦指出當前能源轉型政策,在技術面向的規劃、執行與監督,以及社會與環境面向的配套措施等仍有諸多不足。其中,離岸風電作為大型能源技術,其力量與發展應更為審慎,避免對社會及海洋環境帶來更多非必要或不可逆的衝擊與影響。

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為了解決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的問題,作者柯金源 這樣論述:

  臺灣首部長期記錄環境變遷的巨構,1980~2017追蹤超過三十五年的紀實報導。   縮時總覽今昔土地、山川、河流、海洋變遷的樣貌,史詩般撼動人心的紙上紀錄片。      以環境史時間軸的比對方式,觀看土地利用型態對環境、生物與人的影響;並透過海陸交界、生物與人的關係、離島樣態、山林聲息、災難啟示等,清楚揭露島嶼長時間變遷歷程。   柯金源~   經常有人問我,耗費這麼大的心力,長期提供環境資訊,真的有用嗎?我想,如果大家手中握滿了鈔票,卻必須再拿來買健康的環境、乾淨的空氣與水,那所為何來?如果出不起錢買健康的弱勢者,他們該怎麼辦?如果,階級不會流動?財富不會流動?那

空氣、水、陽光這生命三大要素,也會分貴賤、族群嗎?我認為,只要真實記錄、傳播,人心與環境就有改變的可能性,只要持續地去做,先不要問成敗!   環境事件不是突如其來的災難現場,就是長時間的累積變化。耕耘環境新聞超過三十年的導演柯金源,以報導者的眼與心,穿梭於每一個現場;以行腳的毅力,不斷重返超過一百個樣區,他銜接起臺灣經濟奇蹟發展下,一條過去不被重視的敘事,叫作環境變遷。   本書從海岸線與海陸交界為開始,一一探究天災、汙染、山林資源、離島與指標物種的生滅,最後則回顧三十年間的環境運動,以及曾為環境抗爭、倡議的人。本書不只是柯金源累積的二十萬張照片、數十萬報導文字的精華,更是以環境寫史,映照

特屬於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也是你我過去三十年也參與其中的環境啟示錄。   因此《我們的島》並不是一本記錄災難與崩壞之書,而是企圖成為一本呼喚生命之書,當我們因瞭解而深刻熱愛我們的島時,也將是一切環境意識的起點,這是屬於當代臺灣、以鏡頭寫成的《沙郡年紀》。   是我們的故事。   各章重點: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

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

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

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臺灣環境的未來會如何,關鍵在於每一個人。 名人推薦   吳晟|臺灣文學作家與教育工作者   陳玉峯|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任   馮賢賢|媒體工作者、前公共電視總經理   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張照堂|攝影、文化工作者   關懷環境推薦   觀察落實,視角敏銳,柯金源是一位勤奮、傑出的時代記錄者。── 張照堂   這本書只是他終身志業的側記,卻已勾勒出臺灣的一部山海大經。他,就像我昔日的感受:從來沒有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是為了炫耀而存在。我相信,這本忠實平和的臺灣大地史詩,必將為臺灣文化注入前瞻的基因。── 陳玉峯   這

是「覺有情」的極致體現。因為深情,所以純粹。有他在,你不會感到孤單。有他在,事情永遠還有希望。── 馮賢賢   他將生命中最精華的歲月,都用於看守臺灣環境生態這件與推石上山無異的工作,這項任務必須長期承受的孤單冷清與巨大無力感,與薛西佛斯何其相似。只要手上還有攝影機,他就不會放棄任何傳遞這些小人物心聲的努力,目的是希望有機會影響政策,期盼有一天這些小人物能夠不再哀傷。── 何榮幸   他那顯然不夠粗壯、卻非常堅毅的身形,扛著沉重器材,在炎陽、寒風中,外套濕了又乾、乾了又濕,三十多年來,踏過臺灣土地的細微處,每一步履都扎扎實實。── 吳晟

桃園觀新藻礁生態旅遊發展可行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的問題,作者謝馨慧 這樣論述:

觀光局提出「Taiwan Tourism 2030 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以觀光立國為未來願景,推展綠色旅遊認證和生態觀光。桃園沿海的藻礁形成將近7600年,具世界遺產價值,以觀新藻礁最受注目,該處動植物資源豐富,動物密度是高美濕地5倍,香山濕地8倍,相當具有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力。為此,本研究以文獻分析、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及SWOT + USED等方法,探討觀新藻礁發展生態旅遊的可行性。研究結果顯示觀新藻礁自然資源多樣豐富,加上周邊地區的海洋客家文化,多元景點等資源,非常適合發展生態旅遊。本研究建議,一、社區導入CSR、EGS、SDGs綠色企業概念,結合USR參與教育訓練,以管理循環PDCA原

則,提升社區行銷與管理運營能力。二、設立觀新藻礁旅遊參與平台,爭取國際生態旅遊標章,遊客總量控管機制,爭取民宿法令鬆綁,推展反應式運輸服務,共同推動生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