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西雅圖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克勞迪奧.桑特寫的 1776革命未竟之地:煙硝、貿易與生態瓦解,不為人知的美洲史 和丹尼爾.康納曼奧利維.席波尼凱斯.桑思汀的 雜訊【首批限量硬殼精裝版】:人類判斷的缺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有住在美國西雅圖的媽咪嗎- BabyHome親子討論區也說明:但是上網找了好久,西雅圖好像沒有像L.A.一樣有坐月子中心. ... 件,當然費用不低,等護照拿到手後,最後就是去駐西雅圖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申請簽證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含博、碩專班) 邱志淳所指導 黃璞的 中國大陸城市治理轉型邏輯:制度變遷的觀點 (2019),提出西雅圖經濟文化辦事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大陸、城市治理、制度變遷、國家與社會、公共行政、轉型邏輯。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沈高毅所指導 薛若蒨的 從提升城市競爭力角度探討捷運系統持續改善策略—以臺北市、新北市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城市競爭力、持續改善、捷運系統、德菲法、實驗室分析法、層級程序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西雅圖經濟文化辦事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華盛頓州免試換發駕照|美國生活 - Life Exps則補充:如果沒有SSN,別擔心,後面也會附上你需要準備怎麼樣的文件才足以證明~ 參考出處:駐西雅圖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WAdriverlicensedocument.jpeg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西雅圖經濟文化辦事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776革命未竟之地:煙硝、貿易與生態瓦解,不為人知的美洲史

為了解決西雅圖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問題,作者克勞迪奧.桑特 這樣論述:

當帝國主義與美洲原住民族碰撞,將會激起什麼火花? 跳脫白人史觀的囿限,直視北美原住民族如何用鮮血與汗水捍衛家園!   1776年,東北方一群想脫離英國控制的新移民登高一呼,美國隨即抽芽誕生,這是一個全世界都習以為常的白人史觀敘事。然而,美洲是如此廣大,在東北部十三殖民地燃起陣陣硝煙之際,革命從未到達的西岸,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新舊世界的碰撞,帶來的除了疾病、殘殺,還有什麼?氣候、早期部落貿易、地理因素,又是如何影響這個時代?而西班牙、英國與俄羅斯的殖民,是如何與西岸原住民族合作與衝突,又是如何沾染了血跡?大陸西岸多元族群的碰撞與激盪、疾病與物種的傳播與交流,這些被歷史遺忘的故事,卻激起了

比東岸更燦爛的火花!   除了槍砲與鋼鐵,舊世界的帝國主義是如何征服和理解龐雜的新大陸?   不只是壓迫與殖民,帝國主義者又是如何被迫與原住民族合作與貿易?   在1776年北美革命的同時,北美大陸並未時間停止,作者挑選了九個地區作分析,在他生動的描述下,我們看見一個更全面的全球性人群交流現象:   阿留申人竟然跨越白令海峽,遠到俄羅斯的恰克圖,跟中國貴族貿易   克里克印地安人不斷前往古巴,試圖拉攏西班牙對抗英國的經濟衝擊   西班牙人的商業貿易需求,對美西海岸帶來了難以評估的的生態浩劫   將黑山視為起源地的蘇族人,又是如何反抗美利堅合眾國的背信忘義   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克

勞迪奧.桑特,從商業、環境與生態的角度切入,一覽各地人群與北美原住民族的互動與交流、探究北美大陸東岸上的斑斑血跡,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更全球化、非殖民者角度的美洲史。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康培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褚縈瑩(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聯名推薦(依筆畫順序排列)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馬雅人(FB 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   謝哲青(知名節目主持人)   美國號稱「自由人的土地」,但它今日國界的形成,卻是東北十三州的盎格魯撒克遜建國者向大陸西向南殖民擴張,掠奪北美各原住民族土地與自由的過程。美國是現代民主共和政

體的典範,但托克維爾所再三稱頌的「美國民主」的成長與確立,同時也是新共和國與舊帝國在新世界爭霸,最終成長為沒有帝國之名的大陸帝國的過程。本書揭露了如今已被遺忘的美國國家形成背後的基礎性暴力(foundational violence),令人深思。──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空曠、被動、征服、遷移,可能是美國西部拓荒視角下,臺灣人對於十三州以外的原住民族歷史的想像與關鍵詞。《1776革命未竟之地》相當精彩地,帶給我們主流以外的視角,訴說好幾段「不為臺灣人知的歷史」。──FB 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 馬雅人   在《1776革命未竟之地》中,我們看見了歷史的進程,捲入了更多外

來因素與媒介營力,也加速了變動的步伐。終究全球人類的歷史,約略都是在此一時代加快了腳步,也擴大了互為影響的規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康培德   《1776革命未竟之地》雖然仍以今日的美國疆域為主要地理舞臺,卻以一種去美國中心的方式,縫合了種種歷史意識分裂。南北半球的對立、伊比利與大不列顛的對比、歐洲勢力的殖民競奪,甚至是殖民者與原住民族的盛衰消長,這些對立的框架不再足以呈現美洲。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由多組棋手輪流對奕的繁複圖像。──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褚縈瑩 媒體讚譽   「桑特先生巧妙地轉換焦點,將時空背景大相逕庭的事件串聯在一起。他的文筆銳利有自信,而敘事中

也補充了許多激勵思考的背景故事,卻又不至於令人難以招架。」──傑拉德‧赫爾弗里希,《華爾街日報》   「桑特為這本著作進行了詳盡研究,敘事描寫得動人心魄,充滿精彩無比的歷史事實,絕對可以拓展一般美國人民對美國史的想像。」──雅各‧奧斯特豪,《新聞週刊》   「克勞迪奧‧桑特的這本書令人愛不釋手、充滿創意又啟發思考,探討美洲大陸在1776年傳統視線範圍以外的地方所發生的事。這是一本用全新角度觀看我們最熟悉的年份的好書。」──喬恩‧馬查姆,《湯瑪斯‧傑佛遜:權力的藝術》(Thomas Jefferson: The Art of Power)作者   「這本書在完美的時間點,為我們每年七月四日

慶祝的英雄創國故事增添必要的層面。」──凱特‧塔特爾,《波士頓環球週日報》   「桑特顯然很懂自己的專長,並用它豐富了故事。」──安東尼‧布朗特,《美國歷史》   「本書超越美國革命那些耳熟的篇章,檢視同一時期塑造北美其他地區的聯繫與衝突。」──安德莉亞‧丹侯德,《紐約客》   「美國革命時期少了革命這個核心事件,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克勞迪奧‧桑特的卓越著作要問的就是這個違反直覺的問題,而答案叫人大開眼界。書中收錄了北美各地區和各民族的故事,是歷史研究的寶藏,共同揭開這座受到動盪不安、爭取自由、追尋新意義的事件充斥之大陸的真實面貌。」──佩卡‧海邁萊寧,《科曼契帝國》(The Coman

che Empire)作者   「本書嚴肅地提醒了我們導致小大角戰役等民族衝突的問題是出在哪裡。」──比利‧赫勒,《紐約郵報》   「急召民兵,站到一邊去:《1776革命未竟之地》寫的是蘇族獵人、克里克農夫、阿留申商人、俄羅斯皮草貿易商及西班牙傳教士,用我們未曾想過的方式描繪1776年的美洲。克勞迪奧‧桑特鮮明地敘述從阿拉斯加到古巴的故事,翻轉歷史上這一刻的傳統視角,不把焦點放在費城的那幾位政治家身上,而是描述了中國的消費品味如何形塑加州殖民地,在巴黎畫幾條線在地圖上後,又如何使拉科塔人和奧沙吉人被驅趕到大陸最深處。桑特透過旅行紀錄、物質文化與對自然環境的關注豐富了這段歷史。啟迪人心。」─

─瑪雅‧加薩諾夫,《新世界的流亡者》(Liberty’s Exiles)作者   「一段比奇妙更可怕的歷史,對我們開明的革命必不可少的反敘述……桑特擴大了他的歷史範圍,以提供背景和背景……他在 1776 年創造了對非殖民美國的全面敘述。」──卡洛琳‧卡洛格,《洛杉磯時報》   「讀過它的人不會再以同樣的方式想到 1776 年。」──《出版人週刊》   「這本精彩的文字雄辯地寫作,牢固地結合了實驗室動物研究以及神經科學的人類研究,深入哺乳動物大腦的深處,闡述了我們對人類情感的理解。」──麥克爾‧厄普丘奇,《西雅圖時報》  

中國大陸城市治理轉型邏輯:制度變遷的觀點

為了解決西雅圖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問題,作者黃璞 這樣論述:

自1949年以來,從制度變遷及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視角看,中國大陸城市治理經歷了單位制、街居制、社區制,國家與社會逐漸分離。那麼,根據中國大陸社會整體發展階段,城市治理變遷的歷史脈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至1977年,國家控制一切,鞏固新生政權導向下的「單位化」城市治理;第二階段,1978至1991年,轉向管理,促進經濟增長導向下的後「單位制」城市治理;第三階段,1992至2019年,城市治理的拓展和新探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導向下的城市治理。Waldo曾於1955年指出,「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公共行政涉及每一個人」,可以說城市治理離不開公共行政,本文選取了傳統公共行政、公共管理與

治理理論,對應大陸城市治理三個階段,探討大陸城市治理變遷的趨勢。同時,每一特定時段的城市治理都受到當時歷史環境的深刻影響,特別是經濟、政治、社會、法律等環境對城市治理的作用尤為突出。面對這些影響,政府不斷地調整自身角色,進行改革,在不同時期,採取不同的城市治理制度安排,這些可以從治理機制、治理內容和治理組織三個方面體現出來,因而它們構成了考察中國大陸城市治理的三個維度。從制度變遷的視角,以治理環境——制度安排——治理組織為框架,分析大陸城市治理變遷,可以發現,在治理環境——制度安排的關係層面,中國大陸治理變遷經歷了由外部環境推動為主向內在驅動為主轉化的過程,與動態環境相平衡的常態化治理是未來城

市治理的必然選擇;在制度安排——治理組織的關係層面,大陸城市治理變遷的核心是治理權力的配置問題,即國家不斷放權,通過優化權力網路推進城市治理良性發展。對於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城市管理體制是建立在國家一元化結構基礎之上的。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大陸社會結構逐步分化,但是分化並不等於對立。相反,「國家—社會」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日益頻繁、密切,這深刻影響中國大陸城市治理的演變和發展。因此,結合以「國家—社會」關係變遷進行分析,為本研究分析中國大陸1949年以來城市治理演變提供另一條分析路線。中國大陸城市治理發展三階段的關鍵字是控制、轉型和治理,構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治理道

路和發展圖景。此時,國家現代化的再次啟動,對傳統的國家與社會關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和市場化交織共振的過程中,中國大陸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中國大陸城市完成了由單位制、街居制向社區制的整體轉型。大陸城市治理變遷的本質始終圍繞現代國家建構和現代社會成長的雙重維度展開。因此,中國大陸城市治理的發展歷程被置於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之下,其地位、功能、重心和路徑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展開而不斷改變。大陸城市治理內涵的變化,集中呈現於國家治理與社會成長及其相互關係的不同階段之中。

雜訊【首批限量硬殼精裝版】:人類判斷的缺陷

為了解決西雅圖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問題,作者丹尼爾.康納曼奧利維.席波尼凱斯.桑思汀 這樣論述:

  ★博客來、誠品一致選書推薦   ★與英美同步出版   諾貝爾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康納曼 醞釀十年   探測人類決策的最大黑洞   社會充斥很多不合理的情況,像是不同法官對同一個案件卻有截然不同的判決、不同醫師對同一個病人的診斷有很大的差異、不同面試官對於是否錄取求職者意見大不相同,同一個員工的績效考核有不同的結果,甚至就連同一個法官、醫師與面試官在不同的時間也會做出不同的判斷。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只要有判斷,就會有「雜訊」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雜訊比你以為的還要多   丹尼爾.康納曼、奧利維.席波尼、凱斯.桑思汀三位行為科學家發現,在經營管理、醫學、法律、經濟預測、

法醫鑑識、保釋、兒童保護、策略、績效評估、個人選擇等領域,都看得到雜訊,但是一般人和組織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結果是付出高昂的代價、企業有更大的隱藏成本、公共安全與衛生受到影響、社會還會出現極端不公平的情況。   本書中,作者從各領域的實例中拆解雜訊出現的原因,並提供幾項決策保健策略,幫助讀者預防決策雜訊。   雜訊與偏誤一樣,都是人類必須迫切正視的問題   唯有正視雜訊與偏誤的存在,並做好決策保健工作   才能迎向決策錯誤更少、更公平、更健康的社會 各界好評   《雜訊》是我這十幾年來讀過的書當中最重要的一本。作者提出全新的想法。這想法極為重要,你恨不得馬上付諸實踐。──《恆毅力》(

Grit)作者 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行為科學書籍的四個黃金標準是:見解新穎、證據嚴謹、文筆洗練、能實際應用。很少有一本書能達到兩個標準,但《雜訊》四者皆具,有如打出全壘打一般。準備面對這三位思想翹楚提供的閱讀震撼,讓他們幫助你重新思索如何評估別人、做決定和解決問題。──《給予》(Giving)作者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雜訊是對大眾看不到的龐大社會問題進行非常精采的調查。──《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共同作者 史蒂芬.李維特(Steven Levitt)   在《雜訊》中,三位作者以獨特、新穎的角度,切入人類在

各個領域的判斷問題:從《魔球》教練到中央銀行總裁、軍事指揮官,乃至國家元首。《雜訊》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是心理學領域的里程碑。──《超級預測》(Superforecasting)作者 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E. Tetlock)     作者簡介 丹尼爾.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全球暢銷書《快思慢想》的作者、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13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他是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心理學講座教授,伍德羅威爾森學院公共事務教授,曾榮獲多項獎章,包括美國心理學學會頒贈的心理學終身貢獻獎。他在心理學上的成就是挑戰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被公認為「繼佛

洛依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的跨領域研究對經濟學、醫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皆具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 奧利維.席波尼 Olivier Sibony   巴黎高等商學院策略與商業政策教授。他曾在麥肯錫公司的巴黎與紐約辦事處擔任資深合夥人長達25年。他的研究主要是策略決策品質的提升,論文發表在很多刊物,包括《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與《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評論》(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著有《不當決策》(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

e!)。 凱斯.桑思汀 Cass R. Sunstein   《紐約時報》暢銷書《原力思辨》(The World According to Star Wars)和《推出你的影響力》(Nudge,與理查.塞勒合著)等書作者。他是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也是行為經濟學和公共政策計畫的發起人和負責人。2009至2012年擔任白宮資訊法規辦公室主任。2013至2014年擔任歐巴馬總統的情報和通訊科技審查小組委員。 譯者簡介 廖月娟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旁觀者》、《謝謝你遲到了》等數十冊。 周宜芳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後負笈劍橋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曾任職於金融業、出版業。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不當決策》、《開拓者》、《激進市場》、《誰說人是理性的》、《設計思考全攻略》、《雪球》、《蘭花與蒲公英》等。   各界好評 繁體中文版序 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好的判斷 序言 人類判斷的兩種錯誤 第一部 尋找雜訊 01 犯罪與量刑雜訊 02 系統雜訊 03 單一決策 第二部 你的頭腦也是一把尺 04 什麼是判斷 05 誤差的測量 06 雜訊分析 07 場合雜訊 08 群體如何擴大雜訊 第三部

預測性判斷中的雜訊 09 判斷與模型 10 無雜訊的規則 11 客觀的無知 12 常態之谷 第四部 雜訊的發生 13 捷思法、偏誤與雜訊 14 配對 15 量表 16 型態 17 雜訊的來源 第五部 提升判斷力 18 優越的判斷者,卓越的判斷力 19 移除偏誤與決策保健 20 鑑識科學的資訊排序 21 預測的挑選與總合 22 醫療診斷指引 23 績效評鑑量表的制定 24 人員招募結構化 25 中介評估法 第六部 雜訊的最適水準 26 減少雜訊的成本 27 尊嚴 28 規定或準則 綜述與結論 正視雜訊問題 結語 一個雜訊很少的世界 附錄A 如何進行雜訊審查 附錄B 決策觀察者的檢核表 附

錄C 修正預測 致謝 各章注釋     繁體中文版序 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好的判斷   能把這本書獻給繁體中文版讀者,我們既榮幸又感激。我們的焦點是人類判斷:判斷如何會出錯,以及如何能變得更好。這是潛藏於所有人類經驗底層的問題,不管是在醫學、法律、公共政策、商業或是日常生活領域。   過去幾十年,已經有很多人注意到偏誤的問題。人類判斷令人驚異,而且人類心靈締造很多了不起的成就。但在某些情況之下,偏誤會造成系統性的誤差。如果人過於樂觀,就會出現偏誤。同樣的,若是太重視短期,就會忽略長期(這就是「現時偏誤」)。很多人會顯現樂觀偏誤和現時偏誤,雖然這樣的偏誤可能是有用的(如果你很樂觀,也許會

比較願意勇於嘗試),但這也可能造成嚴重錯誤,因此產生大問題。   在這裡我們可以談到很多與偏誤有關的事情,以及如何減少偏誤帶來的有害影響,但我們的主題是雜訊。我們把雜訊定義為我們不樂見的判斷變異。如果一位醫師說,病人的心臟有問題,不過另一位醫師說,病人只是壓力大,這時就有雜訊了。若是一位安檢人員說,某個工作場所安全無虞,但另一位安檢人員卻說那個工作場所很危險,顯然這就是雜訊。   從很多方面來看,雜訊是個未知的國度,一個尚未被發現的世界。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世人卻視若無睹。雜訊會造成嚴重的不公平,在某些情況下,應該被視為一種暴行,甚至是一種醜聞。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雜訊會付出高昂的成本,企業

、員工、消費者、投資人及其他許多人也會受到傷害。   不過,我們也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各位。在世界各地,都能利用很多方法來減少雜訊,從而降低成本,並提高公平性,不管你住在哪裡,或是用何種語言閱讀這些文字,都是如此。   我們把雜訊定義為我們不樂見的判斷變異。在真實世界的決策中,雜訊已經多到讓人怵目驚心的地步。就某些準確度很重要的領域而言,雜訊的數量多到令人憂心。例如: 醫療診斷充滿雜訊。即使面對相同的病人,不同醫師對於病人是否罹患皮膚癌、乳癌、心臟病、肺結核、肺炎、憂鬱症與各種病症的判斷往往大相逕庭。精神科診斷的雜訊尤其多,顯然是因為受到主觀判斷的影響。然而,有些領域的雜訊要比我們

預想的來得多,如X光片的判讀。 預測充滿雜訊。不管是新產品的銷售量、失業率的增長、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是否會破產,專業預測人員的看法往往有很大的分歧。其實,他們對每一件事的預測都是如此不同;而且不但不同預測人員的意見迥異,他們甚至可能不同意自己的看法。例如同一批軟體開發人員在不同的日子評估同一個專案的完成時間,這些人員預估的時數平均差異為71%。 政治庇護的決定充滿雜訊。尋求政治庇護的人是否能得到允許進入美國,就跟買彩券差不多。一項隨機將案件分配給不同法官的研究發現,一位法官允許5%的案件通過,另一位法官則允許88%的案件通過。這項研究的標題說明了一切:〈難民的輪盤賭注〉。(我們還會在本書中看到

很多輪盤賭注。) 人事決定充滿雜訊。不同面試官對同一個應徵者的評價可能天差地遠。同一個員工的績效考核,可能因為打考績的主管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保釋裁定充滿雜訊。被告是否獲准保釋或入獄等候審判,關鍵在於最後審理的法官。有些法官比較寬容,有些則比較嚴格。不同法官對於哪些被告可能逃亡或再犯的評估也會天差地遠。 法醫鑑定充滿雜訊。一般人以為指紋鑑定百分之百準確。但指紋鑑定人員在判斷犯罪現場發現的指紋,是否與某一個嫌犯的指紋吻合,可能有很大的差異。不只是不同的專家意見不一,即使是同一個專家看同一枚指紋,可能也會因為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其他法醫鑑定領域,甚至DNA分析,也有類似的問題。 專利授予的決

定充滿雜訊。以申請專利為題的一篇頂尖研究報告的作者揭露其中涉及的雜訊:「專利局授予某項專利與否,與專利審查人大有關係。」從公平的角度來看,這點顯然讓人不安。

從提升城市競爭力角度探討捷運系統持續改善策略—以臺北市、新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西雅圖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問題,作者薛若蒨 這樣論述:

城市競爭力(City Competitiveness)是一個城市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較,能更具吸引、更多元化、更快速流動、更具優勢創的創造財富價值的能力。因此,提升城市競爭力,為各國積極推動之目標,除發展地區化、城市治理外,基礎建設的規劃為重要一環。本研究以臺北市、新北市為研究範圍,引用德菲法之專家、學者問卷調查,找出衡量捷運系統持續發展改善的關鍵因素之模型建構,經決策實驗室法及層級程序分析法研究顯示,主要的關鍵因素為經濟與財務規劃、交通與都市規劃、基礎建設與環境、服務與經營能力等四項構面,都市人口密度、地方政府財政自有財源比例等十二項準則。其中四項構面,以經濟與財務規劃構面、服

務與經營能力構面為因群,若配合中心度來看,經濟與財務規劃優於服務與經營能力,構面中的準則,以都市人口密度、地方政府財政自有財源比例、都市開發預留捷運系統規劃指標、土地開發規劃與執行能力等四項重要度較高,而評估之重要性較低之準則為大眾運輸使用率、運具間的整合、道路系統、步道系統規劃、系統可靠度等四項,建議朝此項目進行改善與調整。因捷運系統建設與營運,促使人口集中、土地開發、都市規劃,商業活絡,產業發展,快速流動,更具提高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建設,也為環境保育提供綠色交通運輸系統,達到科技與自然合一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