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大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西遊記大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遙寫的 武俠小說史話(上)【新修版】:從《刺客列傳》到《蜀山劍俠》 和邱健恩的 千面樂園:我們的兒童樂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就讀班級: 六年4班 發表學生: 黃鈺芯 文章主題: 西遊記 著者 ...也說明:文章主題: 西遊記. 著者:吳承恩出版者:桂冠出版社出版年月:2005-08 內容提要: 本書佳句:終究取得聖經,造福是世人,而他們也重返天庭恢復仙職。 大意:唐僧奉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風雲時代 和中華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黃國清所指導 方耀珠的 准提法的思想與實踐研究—以十方禪林為中心 (2021),提出西遊記大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十方禪林、准提法、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南懷瑾、首愚。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尉遲淦所指導 羅海濤的 從「體、相、用」論中國觀音繪畫 (2020),提出因為有 觀音繪畫、觀音信仰、體相用、佛性、藝術三昧的重點而找出了 西遊記大意的解答。

最後網站西游记简介50字16篇 - 群走則補充:《西游记》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要去西天取经: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他是一位机智勇敢、知恩图报的一个人物,他不辞辛苦,跟着唐僧,保护唐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西遊記大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武俠小說史話(上)【新修版】:從《刺客列傳》到《蜀山劍俠》

為了解決西遊記大意的問題,作者林遙 這樣論述:

  ※新修增補當代新武俠作家內容,一部書看盡古今兩千多年武俠流變!撰寫武俠小說史的宏大之作!林遙的這部《武俠小說史話》,可算得上是創作派撰寫武俠小說史的首開先河的宏大之作,該書篇幅長達55萬字,是迄今為止,篇幅最大的武俠小說史。   上冊:從《刺客列傳》到《蜀山劍俠》   下冊:從台港諸大師到當代新高手   《武俠小說史話》一書,闡述武俠小說的發展和傳承,窮心盡力,堪稱十年磨一劍!   從金、梁、古三位武俠小說大師的文學史眼光來看,首先確立了武俠小說文類源自古典文學,尤其是唐人傳奇的藝術經驗,其次是武俠小說現代流變擁有巨大的藝術張力,而在這樣的文類淵源與藝術張力中,武

俠小說有其獨特的類型成長與發展邏輯。     從1988年出現第一部武俠小說史開始,武俠小說史從學院派開始起步,學院派成為武俠小說史撰寫的主要群體;出版派葉洪生1993年完成了約6萬字的《中國武俠小說史論》,2005年又與林保淳合作完成了約44萬字的《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武俠小說史登上學術舞臺以來,學院派和出版派都擁有了多種武俠小說史,而創作派的武俠小說史則長期闕如。     林遙的這部《武俠小說史話》,可算得上是創作派撰寫武俠小說史的首開先河的宏大之作,該書篇幅長達55萬字,是迄今為止,篇幅最大的武俠小說史。 名人推薦   著名文學評論家 陳曉林   武俠小說研究學者 林保淳    香

港四大才子之一 倪匡   著名武俠文學評論家 韓雲波   著名文學評論家 白燁    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劉國輝   這本武俠小說史,無論是述史說事,還是評人論作,都既具有內在的深度,又保有主體的溫度。因此,讀來引人入勝,讀後啟人思忖。──白燁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數十年前,曾發願要寫武俠小說史,一直未動筆,力有未逮也。今林遙先生竟其功,實為武俠小說之幸,極其難得,誠武俠小說愛好者,不可不讀之寶書也!──倪匡 著名小說家、編劇,與金庸、黃霑、蔡瀾並稱「香港四大才子」   《武俠小說史話》一書,腹笥充盈,用宏取精,將兩千多年武俠流變,覶縷道出,精彩迭現,甚有可觀!

──林保淳 台大文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武俠小說研究學者   林遙的這部武俠小說史話,將古今武俠小說史的撰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韓雲波,著名武俠文學評論家,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林遙的《武俠小說史話》,全面闡述了武俠小說的發展和傳承,作者沿著既有的脈絡,增加大陸新武俠的篇章,窮心盡力,堪稱十年磨一劍! ──劉國輝 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准提法的思想與實踐研究—以十方禪林為中心

為了解決西遊記大意的問題,作者方耀珠 這樣論述:

  目前學界對准提法的研究,大多著重於經典研究。相關研究有對於准提法的修證體系或是著眼於准提思想流布的論述,也有以道㲀《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為中心論述准提儀軌的編撰,及准提法的理論與實踐等。本論文嘗試以「十方禪林」−−當代弘傳准提法道場之視角,深入解析准提法的思想與實踐所作的研究。  本論文分別從宏觀與微觀兩個面向來審視「十方禪林」弘傳之准提法。宏觀視野,在於探究准提法自傳入漢地暨開展之歷史變遷中,「十方禪林」准提法的定位;微觀視野,則聚焦於了解「十方禪林」准提法之內蘊思想,以及深入十方准提法實踐操作面之重點強調。  研究成果顯示:(1)「十方禪林」所弘傳的准提法,是南懷瑾在道㲀「中國式」(或

漢傳式)准提法後的再創新,由於符合太虛主張「中密(中國密宗)」的內涵,可稱之為「中密准提法」;(2)「十方禪林」首愚所弘傳的准提法,其核心思想為「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願海」,這是基於十方准提儀軌完整具備了佛法修持三要件之見地、修證、行願。「見地」相當於道㲀所說的「先悟毗盧法界」,「修證」和「行願」則是道㲀所言之「後修普賢行願海」。(3)「十方禪林」准提儀軌修持強調般若慧觀、金剛念誦,重視中醫身體觀及命門說。般若慧觀如同火車行進時之車頭,指引正確方向;金剛念誦則如火車賴以前進之引擎動力。二者相輔相成,輾轉增上。同時,以中醫身體觀與命門學說來解說准提修持原理,亦是某種型式的將准提法再次向漢文化

靠攏。

千面樂園:我們的兒童樂園

為了解決西遊記大意的問題,作者邱健恩 這樣論述:

  翻開《兒童樂園》的感動,你還記得嗎?   《千面樂園》是一本關於《兒童樂園》的書。     《兒童樂園》是──   ⊕香港第一本彩色兒童刊物;   ⊕香港歷史上最暢銷的兒童刊物;   ⊕香港歷史上最長壽的兒童刊物;   ⊕香港歷史上最多小讀者的兒童雜誌;   ⊕ 42 年寒暑,1006 期,35,228 頁……      精彩絕倫的內容,樸實純潔的故事,優美多姿的插圖,富有創造與幻想的氣質,《兒童樂園》啟蒙了一代又一代香港小孩子的價值觀,在他們心裏種下文化與真善美的種籽,是香港社會一道最純真的風景。     《千面樂園》是──   ⊕ 第一本全面解構《兒童樂園》出版史與內容欄目的大眾向讀物

;   ⊕ 第一本全面收錄《兒童樂園》1006 期封面、《兒童文藝叢書》77 期封面的讀物;   ⊕全書超過1,300 張彩圖 ……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兒童樂園》的出版人事與重要時刻;中篇以《兒童樂園》1006 期封面為主軸,除了刊載全部1006期封面,令讀者得享視覺盛宴,亦會從不同角度分析這些封面的文化含意;下篇則為《兒童樂園》重要欄目的內容回顧,帶讀者重溫當年追讀過的經典故事。     「出版了四十二年後停刊,讀者成長了但仍對她念念不忘。假如書本也有命運,《兒童樂園》應該是上佳的命運。」──《兒童樂園》前社長張浚華     附贈藏書票 作者簡介   邱健恩     文學博

士, 金庸舊版小說、漫畫收藏愛好者,曾舉辦「金庸小說版本展」,並獲香港文化博物館委任為特約研究員。近年專注探討文學的版本問題與文字的跨媒界現象。 004 序──紙墨情緣 008 作者序──《 千面樂園──我們的兒童樂園》出生記 014 上篇 樂 園內外:《兒童樂園》的人和事 第一階段 1953-1963 第二階段 1963-1982 第三階段 1983-1994 停刊之後 番外篇:張浚華因《兒童樂園》與人結緣 046 中篇 樂園千面:《兒童樂園》封面回顧 十年封面:虛實交替的兒童生活 十年之後:《兒童樂園》封面的繼承與創新 羅冠樵在《兒童樂園》的最後六年:漫化的封面 雙子

聯手,打造新時代封面 結語 061 特別收錄 《兒童樂園》封面大全 《兒童文藝叢書》封面大全 188 下篇 樂園漫遊:《兒童樂園》內容巡禮 中國神話傳說 小圓圓 「世界巡禮」與「寶寶遊記」 幽默故事 李惠珍與《兒童樂園》 播音台 詩歌與兒歌 「歷史故事」與「民間故事」 人物故事 兒童文藝與生活故事 中國名著改編 知識與常識 童話與動物故事 外國名著與《兒童文藝叢書》 哈哈俱樂部與畫謎、遊戲與手工 叮噹與IQ 蛋 作者序   《千面樂園我們的兒童樂園》出生記     不相干的人與不相干的話   負責書展的好友源永文兄1月底時向我表示,今年書展「文藝廊」展覽落實以《兒童樂園》做主題,並想商借《

兒童樂園》台柱畫家羅冠樵的手稿。如此珍貴的文物,我當然沒有。不過,香港文化博物館曾於2008-09年間舉辦羅冠樵展覽,我原想透過任職博物館的朋友看看是否能夠提供人脈找到畫稿,但還沒開口,就發現當年負責展覽的人都已經調任或離職,線索斷了。我轉而救教於楊維邦先生。維邦兄是香港當今漫畫研究「界」的泰山北斗,我尊敬的前輩。得他相助,找到《兒童樂園》最後一任社長張浚華女士。後來我才知道,當年博物館為羅冠樵辦展覽時,《兒童樂園》手稿都由張社長借出,羅老自己並沒有保留。     透過維邦兄,終於成功邀得張社長出來一聚。2月5日,大家相約於寶琳茶樓一見。席間五人,除了社長、維邦兄、永文兄和我,還有初相識的胡廣

煊兄。廣煊兄是《兒童樂園》迷,現已移民加拿大,每次回港都會與社長見面。這個時候,香港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搞得人心惶惶,張社長本不希望飯聚,但敵不過廣煊兄堅持,只好勇敢赴約。我與永文兄也因此搭上便車,於疫症臨城之際與社長成為「生死」之交。     席間五人,展覽既與我無關,手稿更非我所有,我是最沒有功能的閒人,只是由於維邦兄沒有見過永文兄,我權充引薦人,出席只為湊熱鬧。只是,沒想到我無心快言的一句話,讓事情橫生「枝節」。我隨口問了一句:「難得有展覽,未來十年應該不會再有。除了展覽,會不會出一些紀念品來留念呢?」我這句話沒有對象,回答的可以是社長,也可以席間其他人。結果社長接了招,反問我出甚麼紀

念品?我回答:「哪怕是一本書,如封面大全集。」不待社長反應,廣煊兄已連聲表示贊成。社長聽後簡單地回覆:「不會有人想買的。」這時候,我忽然化身伯明翰學派的當代傳人,文化研究者上身,說了一番大義凜然的話,大意是《兒童樂園》對香港文化功不可沒,不能悄無聲息消失於時代洪流之中……然後是一片靜默,大家都沒有任何反應,我的提議最終不了了之。     沒想到兩個星期後,手機忽然收到社長傳來的訊息:「如果出書,要想個好書名,叫《兒童樂園的1006面》或《千面樂園》,哪個較好?」之後通了電話,彼此就書名、內容、出版社交換意見,而最重要的問題是:由誰來做這件事?為了成事,我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協助」。最後,社長請

我探路,看看有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我即時聯絡了中華書局,當天便收到回覆,對方欣然答應。     一個多星期後,我們又再做生死之交:到香港中華書局開會。由於不想浪費大家時間,我希望能一次敲定所有事情,於是毛遂自薦,就出版細節預備了一份建議,讓雙方有個底稿互相討論。很幸運地,建議的內容得到雙方認同,中華同意出版,而社長同意讓中華出版。這些建議,後來就成了本書的基本架構。說是封面大全集,其實不只是收錄封面,還有四十二年來的內容回顧,以及「兒童樂園半月刊社」的烽火歲月。     會後,社長忽然跟我說,這本書由我來做作者。有點受寵若驚。我原意只想當個助手,之前通電話時,我表示可以整理資料,執筆寫內容回顧

,至於歷史部分,必須由社長口述,我筆錄整理。由於東西屬於社長,我自然不敢以作者自居。畢竟,能夠參與這個工作,已經是莫大的光榮,有沒有名,有沒有利,根本不重要。現在,社長讓我當本書作者,除了喜,更多的是驚。     我去年寫《漫筆金心》,雖然只有兩個月時間,但一點也不緊張,很有信心把事情做好。畢竟,這個題材已經在腦袋千迴百轉。《兒童樂園》卻不同,那是每個人的童年回憶。讀者如果看到本書,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自己的童年歲月,那段有《兒童樂園》相伴的童年舊事。要是翻開書後,找不到他們的回憶,就會產生落差,失望而回。有了這個想法,我更感不妙。     整理與快速瀏覽海量資料   我實際整理資料時,感受更深

。《兒童樂園》有四十二年歷史一千零六期,加起來超過35,000頁。我都看過嗎?自然沒有。既然沒有全看過,又如何介紹內容呢?於是,我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來整理資料,邊看邊分類,把不同類型的故事與專欄分門別類(結果是分了25大類,136小類,210種子類)。可以想想,我只有一個月時間,但要把35,000多頁的資料分類與歸類,同一類中有大類與小類,每一小類少則只有一到兩條內容,多的數以百計(如西遊記、叮噹、動物故事、童話、播音台)。分完類後,我已經筋疲力盡。     分類後便打算動筆,選了人人都認識的「小圓圓」來試筆。可是,任何看過《兒童樂園》的人,都知道「小圓圓」故事。我要怎樣寫,才能勾起他們的興

趣?對於不曾接觸《兒童樂園》與「小圓圓」故事的人,我又想告訴他們甚麼?想了一下,沒有概念,只好重看「小圓圓」故事,邊看邊找靈感。「小圓圓」在《兒童樂園》連載了七百二十多期,每期至少兩頁,重看一次等於至少要看1,440頁。我釐定方向,用最快速的閱讀方式瀏覽這個連載了整整三十年的故事。最後花了半天時間寫了三千多字,連重看的一天時間,光是寫「小圓圓」一節就花了一天半,可謂嘔心瀝血。我終於認識到,這本擁有四十二年歷史的《兒童樂園》,實在碰不得。我太天真了:哪怕是小小的課題,要翻看的資料都數以百頁計,想要在短時間內釐清脈絡,勾選合適的重點,回顧內容,其實只是痴人說夢。然而,船已起錨,除了向前,沒有退路。

    我們都是瞎子   在思考選取何種觀點介紹內容時,我體會到,在《兒童樂園》這隻大象跟前,我們每個人都是瞎子。可不是嗎?我們童年時看到的《兒童樂園》都只是它漫長出版歷史中的一小段,每人都只摸到大象的某個部位,還沒有摸到其他的,《兒童樂園》與童年歲月就已經從生命中悄悄離去。幾十年後的今天,有人記得故鄉情濃的封面,有人記得那滿天神仙與法寶的中國神話,更有人畢生難忘的只是叮噹與大雄的幻想故事與烏龍生活。所謂「集體回憶」,其實是「集體回憶拼圖」,而整理浩瀚資料、快速瀏覽、博聞強記,等於讓我收集了全部拼圖,我要做的,只是告訴每個瞎子讀者他們還沒有摸到的其他部位到底是何模樣。唯有這樣,眾人腦袋中的《

兒童樂園》才會變得整全,而我們才算真正認識這位童年朋友。     從不信任到信任   上中下三篇中,上篇〈樂園內外〉最是難搞,難在年湮代遠,文獻不足,也難在只有一家之言。「兒童樂園半月刊社」成立四十二年,有四個靈魂人物:第一任社長楊望江、創辦人兼唯一主編羅冠樵、最後一任社長張浚華、與社長留守到最後的李成法。這四人中,楊望江失聯,羅冠樵、李成法師徒已經辭世,只剩張浚華斯人獨憔悴。張社長1963年開始擔任執行編輯,《兒童樂園》這時已經出版十年多了。十年前的人和事,張社長不曾接觸與經歷,只能從模糊記憶中找尋前輩閒談中的隻言片語。沒有了第一代社長與主編的口述歷史,我只能從「播音台」的記錄中勾勒出部分歷

史痕跡。(幸好後來找到楊望江的訪問稿,詳見下文。)     不過,即使是張社長「盤踞」《兒童樂園》那三十二年的人和事,也不代表容易寫得真確與精彩。原因有二,第一、盧瑋鑾與熊志琴曾在2006年替張社長做了一次詳細的口述歷史,那個時候,社長才六十八歲,距離《兒童樂園》停刊才十二年,很多事情仍算記憶猶新。這篇訪問稿後來收錄在《香港文化眾聲道2》一書中,內容架構完備,珠玉在前,難有突破。第二、即使同是第一手文獻資料,也會互相抵觸,讓人難以弄清真相。舉例來說,社長提供了一張黑白照片,相中人有當時還是童星的馮寶寶擔任抽獎嘉賓,也有社長與羅冠樵的弟子郭禮明合照,那是兒童樂園的周年聯歡聚會。問題是,這是第幾周

年的聯歡會呢?社長說是第十一周年。然而,從「播音台」的記錄可以看到第十一周年並沒有周年慶祝會,第十二周年倒是在荔園舉辦了活動。一個活生生的記憶庫與1964年時那一段記錄對不上來,怎麽辦?開始時,我選擇相信當年的記錄,因為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今天的記憶容或出錯,也合情合理。但社長不服氣,提出兩個反證:「播音台」沒有提及的不等於沒有(因為播音台的內容都由社長撰文),而更有力的證明是,相中人馮寶寶與社長身處的那個「台」,是在樂宮戲院而不是在荔園。許多問題,我問得仔細,也時常提出反駁,初時還讓社長誤以為我不信任她。不過,我依然故我,每天晩上,都會草擬問題,或提出可疑之處,再加上每天寫完的稿件,以訊息發送

給社長。翌日早上,社長就會錄音回覆,或解答問題,或評價稿件。上篇,也就是在「提問à求證à回覆à撰寫à評價à提問à……」的無限個循環中慢慢完成。     重建我們的樂園   1972年年底,我剛滿七歲不久,才第一次看《兒童樂園》,「中國神話」連載到第一百七十回,寫三仙子的雲霄仙子祭出混元金斗,收了太乙真人的神火罩與姜子牙的打神鞭,從此着了迷,被深深吸引住。為了尋找「失落」的故事,我把所有零用錢都拿來買舊書,斷斷續續追回部分以前的期數。除了「中國神話」,我還看了不少歷史故事,腦袋中累積了一點點文化印象,也為日後修讀中國文學埋下種子。幾十年過去了,二手市場上《兒童樂園》愈賣愈貴,我喜歡看的「中國神話

」卻始終未能一窺全豹。直到2013年,胡惟忠博士在社長授意下展開「重建我們的樂園」工程,把一千零六期的《兒童樂園》全部掃描,放到互聯網上。那是無私的奉獻,偉大的功業,也遂了我早已遺忘的心願。     謝謝再謝謝   能夠參與記錄《兒童樂園》,是從天而降的福分。《兒童樂園》讀者數以萬計,只有我能中選。如果與當年獲贈「哈哈俱樂部」獎品相比,現在的喜悅必然是百倍千倍。撰寫本書期間,得到許多朋友幫助,張浚華社長把家裏翻來覆去,找到許多半月刊社早已失傳的刊物(如兒童圖畫故事叢書、兒童文藝叢書),又提供羅冠樵的手稿畫作(收錄在本書特別版中)。遠在加拿大的廣煊兄藏有《開天闢地》,那是「中國神話」唯一的單行本

,也是珍稀之物。黃潔貞博士研究《兒童文藝叢書》多年,曾訪問第一任社長楊望江。黃博士給了我很多資料(包括訪問稿),讓我得以填補半月刊社前十年發展的空白「記憶」。還有維邦兄替我解答畫壇舊事的疑問,永文兄為我拍攝實物與掃描圖片。交稿以後,我為一直找不到羅冠樵《水滸傳》單行本而引以為憾,卻無意中在臉書看到,那是遠在馬來西亞的曾繁偉兄珍藏舊本。我原不認識對方,硬着頭皮聯絡,他答應為我掃描封面與部分內頁。看到掃描後,我才發現當年半月刊社竟然罕有地以鏡射方式製作《水滸傳》單行本。還有李志清先生,我去年出版《漫筆金心》,曾厚顏請他繪製封面。今年知道我要寫《千面樂園》,卻主動畫了兩張線描畫讓我放在書中。我想,志

清兄與我一樣,都是《兒童樂園》的讀者,能夠在《兒童樂園》歷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實在是人間美事。     最後,我得感謝家母。常言道,「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我媽是我幼稚園的老師,既是嚴母(當然,也是慈母),也是嚴師。不過,她不用棍棒,只用雙手,多次撕掉我收藏的武打漫畫(撕了後我再買回來),唯獨《兒童樂園》能倖免於難。從小學到中學,我反覆多次翻看虎口餘生的《兒童樂園》,記下樂園每個故事。今年2月與社長見面時,如數家珍,順口而出,或許正因為這點記憶,我獲得信任,寫成本書。     是為記。   邱健恩

從「體、相、用」論中國觀音繪畫

為了解決西遊記大意的問題,作者羅海濤 這樣論述:

研究中國觀音繪畫必先了解其核心要素:觀音繪畫之目的,不是為了賞心悅目,而在於成佛的任務;觀音繪畫之內容,不只表現觀音形象,而是其悲智雙運的佛法內涵;觀音繪畫之創作,不僅要求熟練掌握藝術技法,更要求佛法之解行並重,以觀音與我不二的精神融入創作,以藝術的方便自利利他,成就佛道。這些方面都需要佛法的融入,如何了解和學習佛法,以及深入認識觀音繪畫的成佛任務,也就成為了研究觀音繪畫的必須與關鍵。但只從「體用」去理解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相」的一面,那麼「體」就缺乏呈現的內容,「用」就缺乏展示的效果。因此從「體、相、用」合一的角度,以佛理探討(理體)、資料分析(事相)、實踐啟發(應用)的研究方式,來探討觀

音精神(體)、歷代的觀音繪畫(相)、和成佛的可能(用):首先,在中國本土文化、印度佛教、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領域,討論「體、相、用」的歷史演變和思想意涵;然後,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四個發展階段,討論歷代觀音繪畫的題材與風格演變;最後,在藝術實踐的角度,來探討觀音繪畫的藝術表現(相)、藝道本體(體)、藝術創作(用)。對佛法的研究,除了文獻的基本詮釋,更多是佛法對人生和藝術之價值的詮釋;而對觀音繪畫的研究,除了參考歷史文獻及學界成果進行脈絡整理,更在「體、相、用」的角度輔以歷代觀音圖像開展美學理論和藝術生命實踐的詮釋。觀音繪畫屬於「相」的範疇,是普度眾生的一種藝術化現。觀音菩薩證入佛智

,體性恆寂,行「身、語、心」三化業為度生之「相、用」,體現在三方面:「身」,能現圖畫中莊嚴身相;「語」,借助繪畫方便說法;「心」,指歸自性之繪畫心法。繪畫是一種視覺「語言」,借藝術家之手、筆墨圖紙,觀音菩薩展現各種莊嚴慈悲的化身於世人眼前,這種圖畫之「相」,是一種方便善巧的「語業」。觀音繪畫以「畫之相」明「心之體」。佛法中的「體、相、用」圓融地闡述了以揭示「佛性」為究竟的觀音繪畫,以「事」入「理」,以「理」明「事」,從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最後都歸於事事無礙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