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格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行文格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意)湯瑪斯•阿奎那寫的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論人 和(比)雨果·克勞斯的 比利時的哀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印書館 和譯林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研究所 楊宇勛所指導 黃如漸的 宋朝冥界組織 (2011),提出行文格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宋朝、冥界、組織、當朝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 張清發所指導 楊芝萍的 《聊齋志異》公案故事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清代小說、公案、聊齋志異、蒲松齡、文言小說的重點而找出了 行文格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行文格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論人

為了解決行文格式的問題,作者(意)湯瑪斯•阿奎那 這樣論述:

《論人》原本是湯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第一集中的1卷,2013年商務印書館在推出第一集時曾與該集其他6卷一併出版,現在要出單行本,有必要對其作者及其出處、行文格式、基本內容和學術價值作出特別說明。    《論人》的作者是湯瑪斯;阿奎那。湯瑪斯(1224/1225-1274)不僅是西方中世紀哲學和神學的代表人物,而且在西方哲學史、基督宗教神學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    現代西方大哲羅素雖然囿於分析哲學對於湯瑪斯的形而上學立場頗有微詞,但在談到他的哲學影響時,還是不無公正地指出:“聖托馬斯不僅有歷史上的重要性,而且還具有當前的影響,正像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得、

黑格爾一樣,事實上,還超過後兩人。”    湯瑪斯在基督宗教神學史上的地位同樣極其崇高。他不僅于1323年被教皇約翰二十二世(1316-1334在位)冊封為“聖徒”,而且還於1567年被教皇庇護五世(1566-1572在位)加封為“聖師”,其“學說”也被宣佈為“無與倫比”,①從而不僅使其成為與安布羅斯、哲羅姆、奥古斯丁和格列高利相提並論的偉大的拉丁神學家,而且還贏得了青雲獨步天主教神學論壇的聲譽。更有甚者,利奧十三世(1878-1903在位)在其於1879年發表的《永恆之父通諭》中不僅發出了“重建湯瑪斯主義”的號召,把湯瑪斯的哲學規定為天主教的“真正哲學”,而且還毫無顧忌地稱頌湯瑪斯“天下無雙

”,“作為所有經院博士的大師和帝王,高高地矗立在他們所有人之上”,“他的上帝的知識和人的知識竟是如此的豐富,他就像是太陽”。    湯瑪斯不僅在西方哲學史和基督宗教神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而且對世界文化也產生了深廣影響。20世紀末,英國廣播公司舉辦了人類第二個千年偉大思想家的網上評選活動,結果湯瑪斯力壓霍金、康得、笛卡爾、麥克斯韋和尼采,以排名第五的身份躋身於“千年十大思想家”之列。湯瑪斯對世俗社會和世界文化影響之深廣,由此可見一斑。   阿奎那的《論人》,集中呈現了他對於人的全面考察,包括靈魂與身體的結合,理智、欲望、意志、理解等靈魂活動,以及人的產生及目的等內容,著重討論了兩個問題:人的本性

問題和人的受造問題。是阿奎那關於人的哲學思想的重要文本。

行文格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是JC老師
電腦相關課程授課超過6000小時的一位AutoCAD課程講師
由於實在太多同學向JC老師反映,希望可以有線上課程學習
所以就決定錄製一系列的AutoCAD線上影片教學
而且不加密、不設限、不販售,就是純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如果這部AutoCAD教學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
請幫我按個讚,給我點鼓勵,也多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喔~

---------------------------------------------------------------------------------------------------------
多重引線形式管理員MLEADERSTYLE(MLS)
● 註解面板 \ 引線 \ 多重引線形式管理員
● 建立與修改多重引線型式。
● 「引線格式」頁籤:控制多重引線的引線與箭頭格式。
 ◆ 一般:控制箭頭的一般設定。
  ★ 類型:決定引線的類型。您可以選擇直線引線、雲形線引線或無引線。
  ★ 顏色:決定引線的顏色。
  ★ 線型:決定引線的線型。
  ★ 線粗:決定引線的線粗。
 ◆ 箭頭:控制多重引線箭頭的外觀。
  ★ 符號:設定多重引線的箭頭符號。
  ★ 大小:顯示並設定箭頭的大小。
 ◆ 引線切斷:控制向多重引線加入標註切斷時使用的設定。
  ★ 切斷大小:顯示並設定選取多重引線時用於 DIMBREAK 指令的切斷大小。
● 「引線結構」頁籤 :控制多重引線的引線點數量、連字線大小和比例。
 ◆ 約束:控制多重引線的約束。
  ★ 最多引線點:指定引線的最多點數。
  ★ 第一線段角度:指定引線中第一點的角度
  ★ 第二線段角度:指定多重引線連字線中第二點的角度。
 ◆ 連字線設定:控制多重引線的連字線設定。
  ★ 自動包含連字線:將水平連字線附貼至多重引線內容。
  ★ 設定連字線距離:決定多重引線連字線的固定距離。
 ◆ 比例:控制多重引線的比例。
  ★ 可註解:指定多重引線為可註解。
  ★ 根據配置調整多重引線比例:根據模型空間和圖紙空間視埠中的比例調整,決定多重引線的比例調整係數。當多重引線不可註解時,此選項可用。
  ★ 指定比例:指定多重引線的比例。當多重引線不可註解時,此選項可用。
● 「內容」頁籤:控制貼附至多重引線的內容類型。
 ◆ 多重引線類型:決定多重引線是包含文字還是包含圖塊。此選項會影響此對話方塊提供的其他選項。
 ◆ 多行文字:
  ★ 多行文字 \ 文字選項:控制多重引線的文字的外觀。
  ★ 多行文字 \ 引線連接:控制多重引線的引線連接設定。
 ◆ 圖塊:控制多重引線物件中圖塊內容的性質。
  ★ 圖塊 \ 圖塊選項

---------------------------------------------------------------------------------------------------------

AutoCAD 2016 2D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2Y5F4Mw
AutoCAD 2016 2D 線上教學影片範例下載:https://bit.ly/3eOuKQR
AutoCAD 2D 常用快速鍵清單整理:http://bitly.com/2dUEJ9d
建築室內設計Arnold擬真呈現教學影片目錄:https://bit.ly/2VbZmmd
TQC AutoCAD 2008 2D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QtB
3ds Max 2015 線上教學影片目錄:http://bitly.com/2dUGqn3
JC老師個人網站:http://jc-d.net/
JC老師個人FB:https://www.facebook.com/ericjc.tw
JC-Design LINE ID:@umd7274k

宋朝冥界組織

為了解決行文格式的問題,作者黃如漸 這樣論述:

在東周之前,中國的宗教神靈系統中,可以說是沒有神靈掌管冥界,但是到了東周時期,已經開始產生變化,最後到漢朝時冥界組織開始成形。至此之後,冥界組織就不斷改變,並且在歷朝歷代當中,都呈現出屬於當代的特色,並具有層累的現象。「冥界組織」可以說是想像與現實交雜而成的世界,從資料上來看有許多冥界組織的官員向亡魂索取功德、錢物、衣物等,這些行為與陽世間的行賄一事相同,使得百姓對於冥界是否能夠平反陽世間的冤屈,產生疑問,但是卻又有許多資料顯示,冥界的主宰者或是審判工具,皆具有公正、精確之意。但究竟冥界是否成為百姓正義伸張之處,或者與陽世間的延續?本文並不是將人們對於幽冥世界的想像給予侷限,而是開拓另一種的

可能性,但也由於幽冥世界的想像,多為陽世間的人所想像出來的。因此不管是冥界或仙界這些地方,都是具備著當時候的人所想像,並延續的世界。

比利時的哀愁

為了解決行文格式的問題,作者(比)雨果·克勞斯 這樣論述:

《比利時的哀愁》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借十一歲少年路易士的視角,勾勒出社會動盪不安的生活畫卷與複雜激進的歲月影像。路易士本是一個愛幻想的敏感少年,然而戰爭與納粹統治的現實迫使他直面巨變的周遭世界:親人鄰里疏離,投機分子狂熱;謊言滋生,背叛橫行,哀傷的氛圍漫入世態人情。 路易士觀察這些變遷,出入不同陣營的同時也經歷自己青春期的躁動。種種情欲與死亡的試煉面前,他能否獲得最終的救贖?雨果·克勞斯以率直與激情混融的強韌,借助譏誚的微妙,真實還原了一個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波形圖。無論是意識流的奔湧之勢,天馬行空的意象揮灑,還是爛漫的奇幻色彩,都讓小說始終彌漫著不羈的少年情懷。任何分崩離析的時代,總有倖存

之光。路易士正是這微弱的一道曙光,是戰爭暴力無法毀滅的精神的倖存與成長。 雨果·克勞斯(Hugo Claus,1929—2008) 比利時國寶級作家,少數堅持用弗拉芒語創作而享譽世界的文學巨擘。˙因其作品照耀了戰後艱難重建中的比利時,被譽為“比利時明亮的燈塔”。˙曾與君特·格拉斯和伊塔洛·卡爾維諾一起被視作歐洲嶄露頭角的新生代作家。˙“歐洲一流詩人”(J.M.庫切);同時亦是劇作家、畫家、翻譯家、導演。出生于布魯日,童年在天主教寄宿學校度過。18歲出版首部作品。二戰結束後離家,就讀於根特藝術學院。 1950年代在巴黎接觸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群體“眼鏡蛇”,1960年代以一系

列小說、詩集和劇本聲名鵲起,1980年代出版《比利時的哀愁》,斬獲極高讚譽。一生筆耕不輟,以驚人的創作能量、多種文體的駕馭才華和挑戰世俗的勇氣蜚聲文壇。屢次入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名單,獲尼德蘭文學獎、德國萊比錫書展獎和歐洲阿裡斯特安文學獎。2008年,在飽受阿爾茨海默病折磨後,選擇以安樂死離開人世。比利時為紀念其取得的至高成就,相繼發行紀念銀幣和金幣各一枚,均為法定貨幣,由比利時皇家造幣廠鑄造。 序 那一場青春,有別樣的煙火 李雙志 第一部 哀愁 第一章 家長來訪 第二章 有所聞,有所見 第三章 奶牛瑪麗 第四章 修女聖蓋洛爾夫 第五章 奧利布利烏斯 第六章 關於另一個孩

子 第七章 米澤爾 第八章 殉道士 第九章 在瓦勒 第十章 婆媽媽 第十一章 駝鹿 第十二章 弗洛倫特叔叔 第十三章 羅伯特叔叔 第十四章 微笑之國 第十五章 一隻小襪子 第十六章 修士肩章 第十七章 一次偵察 第十八章 一塊金蹠骨 第十九章 謊話連篇 第二十章 在巴斯特赫姆 第二十一章 阿爾曼德舅舅 第二十二章 一個木匠 第二十三章 梅爾克 第二十四章 在上帝的空曠自然中 第二十五章 無花果葉 第二十六章 修女弗羅斯特 第二十七章 懲戒籠 第二部 比利時 那一場青春,有別樣的煙火 李雙志 比利時的小鎮,青春期的戰爭 距今八十年前的那個下午,陽光灑在比利時西弗蘭德省一

家由修女開設的寄宿學校裡。即將年滿十一歲的少年路易士·塞涅夫正偷偷和幾個要好的男生在他們的秘密組織“使徒會”裡交流所謂的“禁書”,卻有修女找到他,把他帶到了前來接他回家的父親和祖父面前。被南非著名作家、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庫切稱為“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的《比利時的哀愁》有著完全波瀾不驚的一個准校園小說的開頭。 這部發表於1983年的弗拉芒語小說,的確是以歐洲文學史中常見的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的形式描述了主人公路易士在比利時小鎮裡度過的整個青春時光。只不過,這個時間段是從1939年到1947年,也就是比利時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並在戰後艱難重生的時期。所以,這

部小說也是一部具有獨特視角的編年體戰爭歷史小說。小說分為風格和內容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上半部名為《哀愁》,是戰前一年裡路易士在寄宿學校、瓦勒的家和巴斯特赫姆的外祖母家的經歷。這裡的哀愁既可解作青春期的少年之愁,也可按小說後來揭示的,是這位少年給家人造成的哀愁。路易士和眾多歐美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心智早熟、性格敏感、情緒起伏不定、想像力豐富而有惡作劇的冒險趣味,依戀自己的母親又和自己的同學有著感情糾葛,對學校的修女教師和家中親戚組成的成人世界既好奇又流露出不屑。實際上,小說作者正是借這個教會學校和這兩個普通市民家庭勾畫出了一個民風偏于市儈保守、宗教氣息濃厚而又政治局勢暗流湧動的戰前西歐鄉鎮社

會的剪影。在這青春小說前半段的字裡行間已經織入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戰爭預兆,為後半段小說中的暴風驟雨做了鋪墊。 小說一開始就寫到,路易士的教父也即祖父要求他說“圖釘”的時候不用法語而用弗拉芒語。而他們的車上貼了“雷克斯”也即有基督教色彩的法西斯主義政黨的宣傳單。這些細節正暗示出當時及戰爭中比利時的複雜政治傾向,而這又和比利時這個小國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 比利時在漫長的中世紀及近代早期一直是低地國家,即廣義的尼德蘭的一部分,夾在法國與德意志諸邦國之間,曾經輪番被勃艮第王國、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分支與奧地利分支)和法國統治過。1302年的“金馬刺戰役”中,當時還被稱為弗蘭德的北部地方的弗拉芒人曾

一度擊敗過法國的入侵者,但之後仍然沒能改變該地區被法國吞併的命運。在拿破崙失敗後,比利時一度成為荷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1830年,比利時從荷蘭獨立,成立了自己的君主立憲國家。比利時內部則分為講弗拉芒語(荷蘭語的一個分支)的北部地方和講法語的南部瓦隆大區及講德語的一小塊東部地區。而首都布魯塞爾雖然位於北部但卻同時擁有講弗拉芒語與講法語的社群。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弗拉芒民族主義及弗拉芒獨立運動成為比利時國內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講弗拉芒語的民眾總覺得自己受到法國與親法分子的排擠而格外仇視對方。納粹德國利用了這種民族意識和仇法情緒,在戰前和戰時都大力宣傳日爾曼民族共同體,強調低地語與德語的同

源性,將弗拉芒人稱為德意志民族的兄弟民族而將其納入泛日爾曼族之中,成功地蠱惑了不少有弗拉芒民族主義思想的比利時人。二戰爆發之前,比利時國王列奧普德三世曾宣佈比利時中立。二戰爆發後,德國在1940年5月大舉進犯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這些低地國家,戰爭僅僅持續了十八天,比利時國王就宣佈了無條件投降。比利時政府流亡英國。德國佔領了比利時。 小說下半部《比利時》便從戰爭烏雲壓境的1940年寫起。這一部分並沒有再像第一部分那樣分出章節,而是由一個個零散的段落前尾碼接而成。這種形式上的變換也可視為一種對時局的隱喻:表面上井然有序、按部就班的生活被戰爭打亂,進入了無序、紛亂而快速變化的狀態。戰火已經不可遏制

地燒到了路易士的家園,他和他的家人都捲入了與德國人的種種關聯中。路易士的母親康斯坦澤為德國人把持的工廠工作而且和德國上司發展出了私情。具有弗拉芒民族主義傾向的父親更多地是出於功利考慮而想加入與納粹緊密合作的弗拉芒民族黨。而祖父則堅持對統一的比利時的愛國立場。路易士也一度加入了類似於希特勒青年團的弗蘭德納粹青年團。不少比利時市民都自願或半自願地附庸並服務於納粹德國的佔領軍,或多或少在意識形態上接受了納粹版的弗拉芒復興道路。弗洛倫特叔叔代表了反對德國的少數派,偷偷逃到了英國追隨比利時的流亡政府,最終犧牲在戰場上。還有康拉德這樣堅定的反納粹鬥士,選擇參加了地下抵抗組織“白衛隊”。比利時佔領期的整個政

治光譜在此都得到了呈現。到了德國潰敗、盟軍反攻、比利時光復之時,“白衛隊”獲得了統治權,開始清理、抓捕曾經與納粹合作的這些市民,在這片受戰亂摧殘過的土地上再次製造了恐怖氣氛。大尼德蘭、弗蘭德、弗拉芒獨立等口號又被統一的比利時的愛國主義宣傳所取代。 少年路易士在這樣的時代動盪中有著不一樣的成長。作者在下半部記述戰爭歲月時也始終沒有丟開成長小說的主線,他讓主人公在觀察周圍人的聚散與改變,目睹父母的情變與衝突,出入不同陣營而流轉於不同立場的同時也經歷自己青春期的躁動和身體的變化,追求認可而遭受挫敗,獲得初次的性經歷並走向文學創作。小說呈現的既不是一個在戰爭洗禮中成就英勇自我的英雄形象,也不是憤世嫉

俗而與家庭、社會決裂的叛逆行跡,而是時代的跌宕起伏與個人的迷惘騷動之間的交疊複合。這裡並沒有向上的進步或向下的幻滅的線性敘事,而是如小說後半部分的行文格式,沿時間軸線串聯起的零散碎片拼合成斑駁迷離的個人兼家國往事。這個初經世事的少年固然在時代洪流中起伏,卻沒有被裹挾搖落而喪失自我,反而跳脫出宏大敘事與意識形態的執念,以倔強的目光凝視,以鮮活的肉身感知比利時的這一個小角落裡的人情波折、世態變遷。這個主觀的視角,連同其中嘲諷與自嘲的格調,是小說作者用心經營之處,也正是這部小說格外迷人之處。 主觀的視角,奇幻的敘事 如果可以用電影來類比小說,《比利時的哀愁》應當是有濾鏡加持,並且經常採用手搖鏡頭

的那種作者電影。 文中大部分情節都是從路易士這個主角的視角來記述的,時局的發展、家人的離合、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動都是通過他聽到的對話、他讀到的信、他的見聞經歷和他的想像傳達至讀者。以孩童的視角來觀察周圍世界,用他的直率無邪來反襯成人社會的偽善與墮落,這是世界文學中屢見不鮮的創作手法。與二戰相關的文學中,更是有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這樣傑出的先例。德國文學評論界也確實將這部小說與《鐵皮鼓》相提並論。只不過,這一次在男孩的視角下展現的不再是二戰主犯國內部的人心百態,而是一個態度更為曖昧的納粹附庸國的種種情狀。與那個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不願長大也就不長大的奧斯卡正相反

,路易士一邊觀察著周遭世界,一邊體驗著自己的成長,一步步走進成人世界。 在此過程中,小說作者在文中不斷加入這個男生對當前事件的評論,有時放在括弧中,仿佛是電影的旁白,有時則直接作為人物的心理獨白插入敘事中。有趣的是,在後一種情況下,敘事者的人稱也隨之來回轉換。就在同一段話裡,採用第三人稱的客觀敘事會緊接著自由間接引語(字面上是用第三人稱的敘述,實際上是引用某個角色所說的話),然後又毫無過渡地轉入以第一人稱開始的主觀敘事。“路易士―他―我”其實都指代同一個主人公,但卻不斷地、密集地來回切換,在文本表層製造出敘述角度的跳躍晃動,打破了恒定而單調的平鋪直敘。這種動態、混雜的言說方式雖然會造成一定的

閱讀困難,但也正符合青春期少年的活躍躁動,仿佛這個“我”不甘心只是作為“他”而被描述,隨時會跳出來,向讀者表達他的主觀感受和心理衝動。下面這一段話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爸爸和教父走進了聚會廳,那裡安放著修女亞當和修女恩格爾的靈床。路易士不能一起去,因為他反正認不出她們來的。他努力找,找到了梨樹所在的位置,站在了那兒。我是頭豬,因為我恨不得在這場毀滅當中蹦起來,跳起舞來,放聲大笑,這場毀滅是炸到空中的城堡。 對“他”的描述,對“我”的呈現,仿佛兩條互相纏繞奔騰而下的敘事之流,構成了敘事層面的複調結構。在外部事件的展開過程中,“我”這個主人公腦洞大開的主觀臆想也便以意識流的形式滾湧而出,為現實

世界增添了刻意為之的不和諧“雜音”和奇幻的畫面。如同寫實風格的電影劇情突然加上了具有動畫質感的特效。這特效有時出自孩子氣的報復式想像,是一種惡作劇式的顛覆把戲,一種嘲謔意味濃厚的反敘事。比如他在遭到家人冷遇時便斷定自己並非親生,而且煞有介事地推理演繹: 路易士知道得很清楚,這個男人不是他的父親。我也不是媽媽的孩子。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當我睡在新生兒養育房中的繈褓裡的時候,就和另一個嬰兒調換了。這件事兒只有教父知道,但他守口如瓶,只向他最寵愛的莫娜姑媽透露過,所以她對我的態度總是這麼特殊。 這特效有時是各種記憶碎片在自由聯想中拼貼成與現實無關的馬賽克畫面,乍然浮現於日常生活的境遇中,其中往往

混雜了宗教意象、歷史傳說形象和歌劇或流行樂的歌詞,映照出的是主人公飄忽波動的心緒與虛實交織的感念。當他感覺自己心儀的摯友對他沒有對等的熱情時,腦海中便有了一連串的流動圖像: 路易士又縮到被子下麵去了。弗裡格沒有心。每個人的心運轉得都不一樣。弗裡格的完全只是一套機械,氣缸,曲軸箱。我的心是一盞長明燈,一有風過就會閃動。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貓吃心。耶穌指著自己的心,一團火焰。獅心王理查。蘇崇王子的心,顫抖,起伏劇烈,可是沉默不語。“我的這顆心全都付與你。” 尤其是書中多次出現的米澤爾,是主人公完全憑空臆想出的、號稱“只有四大使徒看得到的”、介於魔鬼與天使之間的一種精靈形象。在主人公的想像裡,

它們如蜜蜂一樣密集飛行,穿梭在主人公的身體和生活空間裡。這是屬於他自己的童話角色,是他向友人炫耀的秘密,是他孤獨時的陪伴,卻也是他性發育的見證。米澤爾的反復出現極大地增添了小說敘事的奇幻色彩,只不過這都是讓人一眼能看穿的主觀幻想,而不是真正的情節上的奇幻設置。這也讓這個文本與《鐵皮鼓》有了質地與格調上的差別。《比利時的哀愁》是以准奇幻敘事來增強主觀視角,突出少年主人公對周圍世界的別樣感知和浮想聯翩,在打破慣常敘述形式與投射人物內心世界方面顯示出敘事語言本身的搖曳多姿。 不管是意識流的奔湧之勢,還是天馬行空的意象揮灑,小說文本都在寫實主義的邊緣遊移,卻也恰恰因此格外真實地還原了一個既狂妄到要掙

脫現實,又常常自卑而怨念頻生的青春期男生的心理波形圖。主觀的敘事視角和感知方式讓整部小說始終充滿了一種少年感,並非鮮花怒馬,並非青澀純情,而是略帶著痞氣的桀驁,彌漫著失落的悵惘,身體欲望在覺醒,意識觀念卻混沌,善惡正邪不分明,然而一切忌妒、怨懟、悔恨、驕傲、殘忍、嫌隙、搖擺、放浪又都洋溢著生命自發生長的新鮮與真實。就在這戰火與硝煙的背景上,背叛與瘋癲的時代中,那些紛飛的心事與勃發的情欲構成了特殊的青春回憶,一個比利時靈魂的青春回憶。這個靈魂的名字叫雨果·克勞斯。 弗拉芒語文學的巨擘,永遠不羈的少年 在小說的結尾處,作者以頗有後現代風格的文本自我指涉方式,暗示了自己與路易士之間的部分同一性:

路易士在戰後參加了徵文比賽,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了小說,帶到了出版社。而編輯定下了這部小說的名字: “《哀愁》,這是個好標題。另一方面……還缺了點什麼。這標題顯得……顯得……太單調了。每個人都有哀愁。為什麼您不寫成《為祖國而哀愁》?我常常給我們自家報紙擬標題……” “或者,簡單點,就叫《比利時的哀愁》。英語就是The Sorrow of Belgium。如果您以這個標題得獎了的話,您就可以亮明身份了。”這不是開玩笑的。這不是開玩笑的。 作者在這裡似乎在暗示,我們讀到的路易士的故事,就是這部路易士自己寫的《比利時的哀愁》。而路易士就是作者雨果·克勞斯。路易士的成長經歷,也是作者的成長經歷。

然而,這其實也是作者與我們讀者玩的一個半真半假的身份遊戲,而且他還欲蓋彌彰地反復強調,關於小說作者的身份,不是開玩笑的。 雨果·莫里斯·朱利安·克勞斯(Hugo Maurice Julien Claus),1929年出生於比利時的布魯日,他的父親和路易士的父親一樣經營一家印刷工坊。他也和路易士一樣於1933―1939年在一所天主教的寄宿學校裡上過學。之後也是在青春期經歷了二戰。他的許多老師是親納粹的弗拉芒民族主義者,而他自己也確實參加了“弗拉芒 民族聯盟”中的青年團。但戰後他很快就轉向了左派。 不過,走出青春期的克勞斯也就離開了路易士的文學世界。而與路易士不一樣的是,他是離開家鄉之後才真正

踏上作家成長之路,而關於他的青春期經歷的小說要很晚才會面世。1946年,他離開了父母家,就讀於根特藝術學院。1950―1952年,他在巴黎接觸了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群體“眼鏡蛇”。雖然他最早在1947年就已經發表了詩歌作品,但真正讓他走上文壇的是他於1950年開始的小說和戲劇創作。很快,他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文藝創作能量、熟練運用各類文體的卓越才華和挑戰世俗的勇氣。他一生寫了三十五部原創劇本,同時翻譯、改編了大量戲劇作品;寫了超過二十本小說,上千頁詩歌。1983年出版的《比利時的哀愁》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部代表作,只不過這時克勞斯已年過五十,所以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他的青春回憶之作。克勞斯的天賦並不限於文學

,1964―2001年,他擔任了七部電影的導演,其中一部在1990年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關注”單元上展映。同時,他也是一位極具個人風格的畫家。 弗拉芒語是從荷蘭語中演化出的一種主要在比利時部分地區使用的語言,也有人認為這是荷蘭語下的一種方言,它在歐洲語言大家庭中是一個小成員,隸屬于日爾曼語系,與德語也確實有不少親緣性。地處歐陸西北角的弗拉芒語區,從不缺少傑出的詩人與作家。克勞斯非常自覺地繼承了弗拉芒語文學的傳統,他在《比利時的哀愁》裡也多次以半調侃的口吻提到諸多弗拉芒語的文學先驅,比如詩人圭多·赫澤拉、小說家赫爾曼·特爾林克等。克勞斯自己的文學成就則很早便蜚聲世界文壇,歐洲文學界和批評界公認他

為戰後比利時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也是用弗拉芒語創作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已經被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克勞斯多次獲得國內外的重要文學獎項,包括專為荷蘭語與弗拉芒語文學作品設立的尼德蘭文學獎、德國的萊比錫書展獎和歐洲阿裡斯特安文學獎,也曾多次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 與克勞斯的文學盛名相對應的,是他慣於挑戰社會習俗,尤其是保守的宗教傳統及道德秩序的鬥爭姿態。從一開始,他的作品就以近乎無政府主義的叛逆性而引人矚目,甚至讓他惹上官司。他在1967年創作的劇本《馬謝洛利恩》用三個裸體男人來諷刺基督教裡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該劇於1968年春上演時曾引起軒然大波,克勞斯因侵害公共道德而被判

監禁,後來改為緩刑。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在文學領域裡執著地揭開社會規範的虛偽面紗,打破種種禁忌,為比利時當代文學樹立了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標杆。在《比利時的哀愁》裡,他也借少年路易士對自己生長環境中的教會體制和宗教傳統報以冷嘲熱諷。而在欲望描寫方面,他可以說是佛洛德遙遠的文學傳人,不僅毫無遮掩地寫出了青春期發育時的性衝動,而且更將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結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部小說因而也是一部充盈著求真意志與辛辣風味的社會諷刺小說。 實際上,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克勞斯都是這樣一個不願向外界世俗規範低頭的倔強“少年”。2008年,在飽受阿爾茨海默病折磨之後,克勞斯毅然選擇了當時在比利時已經合法化的安樂死

,告別了這個世界。他的最後這一次人生決定同樣震驚了世人,也引發了保守陣營的最後一次徒勞抗議。比利時文學天空上這顆耀眼的星,在隕落之際也再次放射出驚世駭俗的光芒。他的《比利時的哀愁》則將那個永遠的不羈少年定格在了戰爭與青春交織的畫卷裡,流傳給了後世的我們。

《聊齋志異》公案故事研究

為了解決行文格式的問題,作者楊芝萍 這樣論述: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承襲明末以來的傳奇之風,兼具魏晉六朝志怪小說和唐宋傳奇小說的優秀傳統,成為古典小說史上文言短篇小說之鉅作。前賢學人對《聊齋志異》的研究,已積澱相當豐碩之成果。然而,從文獻探討的部份,可以知道關于《聊齋志異》的公案故事研究仍屬缺乏。許多學者雖然對此一主題有進行相關的探討與考察,可惜的是,多半散落於單篇論文或其他主題子目之下,因此顯得零星而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綜觀四百多篇的《聊齋》故事,可以發現約有五分之一的作品,均涉及到對簿公堂及有關犯罪事件的題材。這些故事,就其趣味性而言,作者透過一樁又一樁曲折離奇的案件描寫,製造出許多的衝突和高潮,相當引人入勝;而就主題來說,作者藉著對

案件的揭露,把司法審判過程中種種不公平的現象,赤裸裸地在世人眼前展現,抨擊當時的貪官污吏,並高度讚揚那些能執法公正的清官。是以筆者認為若是能嘗試以公案小說的研究角度,切入《聊齋志異》中作探析,更可以彰顯其意義與價值。 是故本論文將以「《聊齋志異》公案故事研究」作為主題,論《聊齋》公案故事之類別、人物形象、公案故事之書寫技巧,以及《聊齋》公案中的審判制度與政治法律思想。期望透過系統性的分析和層次性的論述,去梳理出《聊齋志異》公案故事的全貌與精髓,並根據整體研究所得出的結果,提供現代司法人員作為借鏡,並對當今法制社會的建立作出貢獻,藉此去呈現出《聊齋志異》公案故事的時代性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