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無法驗證身分登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蝦皮無法驗證身分登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游舒帆寫的 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5個解決商業挑戰的行動方案 和喬爾‧利維的 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法意資產管理 和遠流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蝦皮無法驗證身分登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5個解決商業挑戰的行動方案

為了解決蝦皮無法驗證身分登入的問題,作者游舒帆 這樣論述:

  商業開發是一種策略性工作,重點並非「做了沒」,而是「產生效益了沒」。 ——商業思維傳教士 游舒帆   電商平台蝦皮剛進入台灣市場時,登入平台的商家數量不多。對此,蝦皮透過免運方式迅速吸引眾多賣家進駐,將商業模式發展成社群收單機制,讓流竄於PTT或Facebook上的團購主或小型賣家願意投靠,這其中仰賴的就是「商業開發」。   就台灣企業而言,商業開發是一個陌生的新名詞,類似職缺仍以業務代表為主,行銷、公關等工作則交由相關部門負責。其實,商業開發的工作範圍覆蓋度非常廣,除了銷售外,還包含了行銷、運營、公關等職務的工作在其中。   「BD是一種綜合工作,它不只是一種工作職能,而是多種工作

的聚合!」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游舒帆,接觸過千千百百種企業流程,深入淺出解析商業開發人員必備的技能,例如「如何有效獲取開發精準名單?」「數據收集與痛點之間的相關解法?」「成交之後如何經營回頭客?」此外,「企業該如何盈利?」等經營層面的問題,也都有精闢的見解。   本書沒有深奧的理論,通篇是作者累積十幾年的實戰技巧,同時,透過精彩的企業案例帶出業績勝出的關鍵,便於讀者按圖索驥,一一克服所有商業挑戰。 本書特色   看完本書,你可以:   ◎輕鬆了解BD人員各階段該做的任務   ◎以OKR法設計亮眼出眾的商業計畫書   ◎收集合作夥伴的內外部數據搶占商機   ◎擬定談判劇本,拉高成功率

順利成交 作者簡介 游舒帆(Gipi)   商業思維教練暨傳教士,致力於將商業思維這種能提升認知思維的重要觀念與知識,推廣到所有需要的人身上,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   剛出社會時是一個研發工程師,在14年內歷經了工程師、PM、技術主管、產品經理、營運主管等不同身分,並帶領過技術、產品、服務、行銷、銷售、運營相關團隊,同時還獲得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的殊榮,並撰寫上千篇文章,成為許多線上媒體的管理專欄作家,所主筆的部落格「gipi的學習筆記」瀏覽人數已破千萬。   曾任鼎新電腦總監與TutorABC協理,在14年的工作經驗裡,擔任主管的時間超過12年,期間帶領與指

導過的部屬超過500位,同一時間最多同時管理300位左右同仁,直接指導超過50位以上的合格主管。   目前為多家知名企業管理顧問與業界講師,同時也是哈佛商業評論、經理人、inside、專案經理雜誌等眾多電子媒體專欄作家。能運用簡單且通俗的架構來解釋複雜問題,並能根據對象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因材施教,頗獲好評。   在工作上跨越研發、產品、運營、維運、行銷與銷售範疇外,每年仍閱讀超過200本以上的書籍。著有《商業思維BUSINESS THINKING職涯躍進的唯一解!一次搞懂企業如何高效運轉!》。 【前言】未來的工作,商業開發是必備技能 一、 企業高速擴展的推手 【行動方案

】掌握商業開發重要性 1. 從我的經驗說起 永遠創造商場經營的雙贏 2. 從我的觀察切入 就蝦皮的市場策略談商業開發 二、 商業開發的前置準備 【行動方案】精準訂定方向與策略 1. 各階段目標設定 探究商業開發的階段與步驟 2. 商業開發基本功 有效的產品定位是首要之務 3. 梳理計畫落策略 活用4W1H學會問對問題 4. 啟動業務首步驟 有效獲取開發精準名單 5. 目標管理大工具 以OKR來設定商開計畫書 三、 商業開發中關鍵工作 【行動方案】用關鍵利器掌握市場 1. 經營數據基本觀 企業營運與盈利關鍵要點 2. 市場大數據收集 看懂數據才能找對切入點 3. 合作數據不可缺 分析主力市場

的變化 4. 傾聽客戶的心聲 透過洽談挖掘客戶痛點 5. 意料之外的價值 擴大痛點拉高談判成功率 6. 同理心地圖畫布 收斂利害關係人的痛點 7. 痛點分歧的解法 善用會前會統合意向 四、 經營關係在成交之後 【行動方案】有效與客戶持續互動 1. 回頭客重點經營 留存率與回購率的重要性 2. 被忽略的留存率 提高回頭率兩大關鍵動作 3. 方案執行與追蹤 執行中難以避免的突發狀況 4. 計畫趕不上變化 有效修正計畫方向與作法 5. 買賣不成仁義在 檢視成果,確認持續或終止合作 五、 商業開發常見議題 【行動方案】確保擬定的目標實現 1. 時間成本不可忘 模組化管理,提高開發效率 2. 業務B

D分不清 頭銜不重要,結果才是拳頭 3. 終止合作的前提 退出有智慧,三大前兆省心力 4. 沒錢就要有誠意 資源籌碼不夠看,智慧誠意秀出來 系列緣起 今日沙漠,明日汪洋。自我進化的生存之道! 謝銘元 /iFit&ECFIT雲端CRM 創辦人   網路在近數十年快速發展,除了讓資訊以百倍、甚至千倍提速傳遞,更重要的是「加速資金的自由流動」,進而加劇商業環境的更迭。放眼全世界,景氣循環的週期愈來愈短,以股市為例,2000年網路泡沫化,引發了2年多的大空頭;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嘯,空頭市場縮短到僅有1年的時間。金融市場的循環週期縮短,隨之而來的便是商業環境的快速變遷。過去一個商業模式可

能帶來10年榮景,現在每兩、三年、甚至年年都有大變動!   今日身處在乾涸的沙漠,積極尋求水源;明日可能就面臨汪洋,需要泅水求生。換言之,不管是企業經營者,抑或是孜孜不倦的工作者,生存的關鍵並非在既有環境有多少投入,而是面臨變動環境能在多快的時間完成自我進化,成為適應變遷的新物種,更甚至,設法將自己打造成水陸兩棲的突擊艦,才能夠在短期間調整,因應各種不同的生存環境。   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過去3次創業都處在不同領域,卻很幸運的都能獲利、持續經營;即便是在創業時間最長的「iFit愛瘦身」經驗中,我也不斷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常有人問我:「這種自我革新、進化的體質從何而來?」我認為有兩大關鍵:

  (1)不管環境景氣如何變遷,都要持續強化「管理知識和能力」   「獲利工具」可能隨著環境紅利有所變革,就像是武功招式,然而「管理能力」卻猶如心法,能夠跨業態、跨產業持續累積。   (2)勤讀實戰案例,樂於交流學習   多年創業的過程,很幸運加入不少創業輔導組織,也得到許多和台灣實業先進交流討教的經驗,由於討論的都是大家「實際在做的事」,舉凡商業機會判讀、最大門檻、可能誤區等議題,都能夠得到很實際的討論。這樣的互動經驗,也讓我對不同產業、商業模式有更具體的思考脈絡。   出版這系列書籍的初心,便是源於上述的思考。每位讀者身處的時間、空間條件不同,未必能夠和我一樣,參與這麼多的實戰討

論,閱讀書籍仍是多數人自主進修的主流方式。坊間多數的經營管理書籍,大多以歐美等國的公司作為討論案例,這些內容或許可以為大家帶來一些管理概念上的啟發,然而,由於經營環境和文化上與國內仍有本質上的不同,也導致讀者們的思考難以延伸至「這個狀況如果在台灣,我們會怎麼做」的落實層面上。   基於這個想法,我開始了這系列書籍的籌畫:「找台灣的經營者,談台灣的案例,論台灣的做法」,透過台灣產業中許多優秀經營、管理者的實戰經驗,讓本地的經營智慧能得以嫁接。   此外,相對過去的案例,多數談論已經成功的大型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篳路襤褸的艱辛,本系列會更著重在「正在成長中的企業,如何解決正在發生的問題」,或許案

例本身的獲利並不算驚人,企業規模也算不上大,但正因為如此,他們所遇見的問題,更像是讀者們每天身處的商業環境中會發生的,以達到傳承「在地實戰智慧」的目的。   期望本系列的書籍僅是一個開端,作為拋磚引玉的先行者,讓更多的出版社願意投入台灣商業智慧分享。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帶起台灣實業經營者們的討論風氣,讓我們一起將自己打造成為水陸兩棲的突擊艦,因應全球景氣的劇烈變遷。 前言 未來的工作,商業開發是必備技能   在我近15年的工作經驗,時常代表公司與其他公司洽談各種商務合作,有時只是單純的銷售與買賣,有時則涉及活動合作或資源整合,甚至有品牌共創或企業併購。在一次次的商務合作中,接觸過成千上萬

的窗口,10年以前,與我洽談者大多是業務、行銷、公關或企業高階主管;近5年來,隨著網路創業風行,這群人大多被掛著「商業開發」職稱的人員所取代。   你一定很好奇,什麼是商業開發(BD,business development)呢?   這個詞彙有數種解讀版本,商界普遍認為BD跟一般行業有著重大的差異。有人認為,BD人員的職責為面對新興市場時,於第一時間擔任拓荒部隊,替公司找到相應的客戶、合適的產品訴求與定位,加快產品的驗證速度,讓公司在新興市場中盡早進入規模化階段。   對此,我的解讀是:BD是一種綜合工作,它不只是一種工作職能,而是多種工作的聚合:   BD=Sales+ Opera

tion+Marketing+PR      BD同時兼具了業務、運營、通路與公關等多種職能角色,在企業的不同階段,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當企業在早期階段,客戶需求與市場定位尚未驗證,公司產品或提供服務是否能獲得青睞仍屬未知,BD在此階段的主要工作為墾荒,挖掘市場缺口與客戶痛點,明確定位出產品訴求,迅速切入市場並加以驗證。在此階段,客戶既不認識公司也沒接觸過產品,「如何獲取信任並說服客戶使用產品」會是一大難題。早期階段的BD,職能上比較接近Marketing(行銷)與Product(產品經理)。   當企業進入成長階段,客戶與市場已通過初步驗證,進入快速成長的下一階段,此時BD的主要

工作為公司內部調整,協助企業快速成長。成長的方法撇不開兩大類:透過標準化銷售流程來快速拓展客戶數量、透過商務合作的方式洽談戰略型客戶、合作夥伴或通路,藉此獲取公司內部不具備的資源。成長階段的BD,職能上比較接近Sales(銷售人員)與PR(公關)。   當企業進入成熟階段,成長趨向緩和,BD的主要工作又會再次調整,轉成維護既有客戶,藉此提高客戶終身價值,並持續透過商務合作來拓展各種潛在通路。在此階段中,有一部分的BD人員會轉投入開拓另一項新產品或開發新市場,留在成熟階段的BD,職能上則比較接近Operation(業務)與PR(公關)。   經歷上述的介紹後,各位讀者應該較能理解BD的多元性

,而且能大致區別BD與Sales的差異。銷售確實是BD人員工作的一部分,但銷售人員一般偏重於創造立即性的營收,而BD人員則注重於將企業長期效益(Long-term value)最大化,而非短期內的營收或利潤。   過去曾有一位擔任BD的同仁向我提出疑問:「我掛著BD的頭銜,但我總覺得自己一直在賣東西,這樣子是不是比較像是一位Sales,而不是BD?」這類的問題我經常接觸,對此,有一套較為簡單的判斷準則:當你與對象洽談時,若你認為對方除了支付產品或服務的費用外,不會有額外的資源挹注,那這件case就是純銷售;反之,若對方能提供直接營收之外的資源,則更傾向於商業開發。   一位成熟的BD人員必

須具備的多項技能,包括豐富的產業與產品知識、精確的策略思維與市場驗證能力、準備商業計畫書的能力與開發客戶的技巧、遭遇問題時能迅速提供解決方案、合乎需求的客戶服務與維持穩定的聯繫……等。簡單來說,BD不只要清楚公司策略與目標,還要知道現階段公司最需要的資源為何,熟悉合作夥伴的行業特性與偏好趨勢,更要熟悉企業經營的根本規則與操作知識,才能同時站在公司與合作夥伴的角度,提出雙贏的合作方案。   數位轉型趨於主流,也改變既有的工作型態   這個世界正在被科技發展推著向前,不斷邁進,幾年我們談大數據時只是希望能從中挖掘出一些insight,了解一些我們仍未充分理解的資訊,但近幾年,大家談的不再只是大

數據,而多了人工智慧(AI)。我們不只能從數據中挖掘insight,還可以讓機械透過數據持續學習,自主成長,最終達到原本只有人類才能辦到的事情。   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無人機、自動駕駛、物聯網(IoT)……等眾多技術正在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重塑著職場以及工作內容。在這一大波趨勢之下,我看見了兩項重大含義:   1. 市場需求快速變遷   許多傳統行業開始被顛覆,教育、運輸、醫療、製造行業都不斷出現新典範,市場開始出現遷移,競爭往往來自於新興市場的投入者,而非既有領域的競爭者。   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曾說過:「有時候你什麼都沒做錯,就錯在太老。」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談

年齡,因其背景出自於當初騰訊某位高階主管接觸到社群軟體Snapchat時,注意到國外有不少13~18歲的青少年投入其中。這位高階主管在數度嘗試後,覺得過於無聊,認為沒有多少潛在商業價值,只投資了一點金額,但後來Snapchat大漲,估值一度高達250億美金,他也因此錯失了投資的機會。   這位高階主管並非缺乏判斷能力,而是因年紀關係,不懂得現在年輕人的需求,直接斷定這項軟體潛在價值不高,因此錯過了這波投資機會。我們很容易習慣以既有思維看待現今的市場,認為自己總是能掌握市場的變化,就很容易因此做出錯誤的判斷。   「你可能什麼都沒做錯,就錯在『思維』太老。」   2. 新科技帶來分工重塑

  人工智慧將會大幅取代現在各種重複性工作,自動駕駛將於未來5年內上路,大幅顛覆運輸行業的需求。人工智慧正在大幅改變醫療領域與教育行業,協助醫生做出更精準的判斷,增加既有教學的效率。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在生活周邊找到一堆與AI相關的應用正在萌芽。   工作方面,過往可能是人與人的合作,在未來,人可能會開始與機器互動。傳統的分工方式將會大幅改變,而這個變化,可能會同時發生於內部與外部。有趣的是,未來所需的合作對象或許不會出現於傳統企業內部,而是企業外的獨立工作者。傳統企業的思維容易過於僵硬,養不出當代所需要的人才,而這些新興人才並不會將自己侷限於傳統企業之中,而是另起爐灶,成為獨立工作者,或成

立新公司成為創業家。   新時代4個商業思維   數據、運營、策略、敏捷   身為一位負責商業開發的角色,若我們無法了解市場的脈動,便代表我們很難站在合作夥伴或客戶的角度去思考。若我們忽略了新科技對產業所帶來的影響,我們便會難以找到真正適合的合作夥伴。   面對新的時代,我認為BD需具備一種綜合性的職能能力,若要概括稱呼這項能力,我認為會是「商業思維」。在我前一本著作《商業思維-Business Thinking》中,我曾談到商業思維就是做生意的思維,而做生意這項行為便意味著與客戶或合作夥伴間建立起商業關係。唯有具備正確的商業思維,理解對方的需求與痛點,彼此之間有哪些資源能夠互助,產生綜

合效果,創造雙贏,合作才會有效益,關係才會穩固。   商業思維裡涵蓋了4種重要觀念,包括:   1. 數據力   掌握現況的關鍵利器,顯示出公司經營所仰賴的數據,而這些數字背後的含義為何,數據脈絡之間有哪些關係。企業的核心痛點往往為希望改善某項數據的表現,例如營收、利潤、產品銷量、服務滿意度、品質……等,而這些便是牽動公司營運的關鍵數據。   若要談合作,首先得知道對方在意的項目和合作目的。關鍵數據的掌握有助於我們了解合作夥伴的狀況,進一步提出更精準的合作方案。   2.運營力   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如何有效地與客戶持續互動,促成產品通路高效運轉,使客戶數量快速增長,讓客戶維持高

度黏著。   俗話說:「數據是果,運營是因。」所有的數據都是源自於運營活動而產生出來的結果,當我們提出的合作方案能有效提高合作夥伴的運營效益時,數據的改善也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3. 策略力   策略是一種大方向,策略決定了公司的運營活動,而運營活動又決定了數據上的表現,因此策略可以說是公司營運方向的源頭。在過去經驗中,能從數據面切入點出問題的人很多,能運營活動中提出改善建議的人也不少,但能直接從策略層級提出洞見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大多數人並不具備策略性思維,也不具備讓策略落實的能力。   一項良好的商業合作必須要能夠落實,否則就無法創造實質效益,更不會是一件恰當的合作方案。因此,設定

合作策略與目標,與合作對象一同落實方案內容,是提出商業合作時,首先考慮的要素。   4. 敏捷力   面對環境多變的反應能力。過往以年或季為單位的計畫早已難以應付如今瞬息萬變的環境,如何借力使力,以階段性逐步交付價值的方式穩扎穩打,設定多段短期目標,根據執行成果與環境變化時時做出修正,確保擬定的策略目標能夠一步步迎向實現階段。   當我們能妥善運用商業思維時,才能跳脫傳統單向的銷售模式,真正進入互利雙贏的合作模式。   這些工作,都是商業開發的一環   商業開發這項職務在台灣企業內並不普遍,在104或1111人力銀行網站上搜尋商業開發或business development所能得到

的搜尋結果並不多,大多公司所提供的類似職缺仍以業務代表或業務開發工作為主,而行銷、公關等工作則交由行銷部門與公關部門職員負責。不論公司內部如何分工,根據公司策略,找尋合適的客戶或合作夥伴對任何企業而言皆十分重要。   電商平台蝦皮剛進入台灣市場時,登入平台的商家數量不多。對此,蝦皮透過免運方式迅速吸引眾多賣家進駐,將商業模式發展成社群收單機制,讓流竄於PTT或Facebook上的團購主或小型賣家願意投靠,這其中仰賴的便是商業開發。   PChome網購平台早年推廣24小時內到貨,需要打通的不僅僅是物流,還包含倉儲與各賣家的配合。在建立起自家的物流之前,他們必須和多家物流業者合作,談妥一個合

適的配送成本,同時也需各間賣家配合,將一定數量的貨品放到PChome的倉庫中作統一管理與配送,這些合作過程也都仰賴商業開發。   街口支付與LINE Pay兩大支付手機程式近兩年在台灣燃起支付大戰,比誰的支付更加便利、安全,更能普及。除了法令因素外,有兩項主要影響因子:合作銀行多寡與支援支付工具的據點多寡。合作銀行數量直接決定了潛在的使用者數量,如果客戶所使用的銀行帳戶無法支援這項程式,那這項程式對客戶來說便沒有意義。其次,若客戶所在的商家或地點無法使用該程式進行支付,便會降低客戶使用該程式的意願。因此,街口支付與LINE Pay皆同時從銀行與商家合作下手,以提高普及性的方針推進市場。  

 從兩種角度切入網路平台   這幾年來,網路平台經濟蓬勃發展,提供生活各方面的供需兩端的媒合服務,例如電商平台提供商家與消費者的媒合、旅遊網站提供旅行社與旅客的媒合、線上學習平台則提供老師跟學生的媒合。這種平台模式有別於傳統的B2B或B2C,它同時具備兩種類型的客戶,即「供應方」與「需求方」。大量的優質商家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戶,而擁有大量需求的市場自然也能吸引到更多商家進駐,這便是平台經濟中廣為人知的「雙邊網絡效應」(two-sidednetwork effect)。   在平台模式下,BD將可從兩種角度切入:第一,找到具備強大吸引力的供商家,吸引更多潛在客戶;第二,透過合作將更多客戶引進市

場,藉此吸引有意願的商家加入平台。就我過去經驗而言,大多公司採取了第一種作法,透過洽談知名商家、老師、作者進駐平台,以商家吸引客戶,僅有少數的BD採取第二種作法。   我先前任職的線上學習平台所採取的策略為「從供需兩方同步進行」,將老師與學生視為同等重要,不只關注學生的需求,也關注老師的需求,並希望他們在學習平台上都能找到他們所需要的對象。   除此之外,出版社編輯與出書作者的聯繫洽談也是一種商業開發。作者提供發想與文本內容,出版社則協助編輯、出版、行銷等工作,各自負責擅長的事務,打造暢銷的書籍,也是一種商業上的合作。   管顧公司在經營上也是一種商業開發,一方面找尋更多合作講師,一方面

則與企業HR維持良好關係,在企業HR有需求時安排合適的老師前往授課。管顧公司在尋找講師時並不會亂槍打鳥,而是依市場上客戶端的需求去做選擇,主動開發符合上述條件的講師。因此,管顧公司、講師與企業HR之間也是一種商業合作關係,彼此互相合作,也互利互惠。   商場如戰場,建立夥伴關係是關鍵   自2017~2018年間,有超過30家管顧、開課單位、平台或出版社和我聯絡,洽談開課、創作或出書方面的合作,這些單位的窗口可能是編輯、BD、行銷,甚至是負責人,在洽談的過程中,我大致將他們分成幾種類型。   亂槍打鳥型   他們找我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期待我能出產符合他們需求的特定內容。我只是他們眾多的

選擇之一,合作對象也並不是非我不可,能來很好,不能來也不勉強,洽談過程中大多不會提及個人私事。   他們尋找的對象多半具備較特別的背景與人格特質,或是手中握有獨特的內容,並不會執著於特定的單一對象。這一類我通常直接回絕,因為與這種單位合作,對方既不明白我的價值,也不會認真看待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他認為自己高高在上,而我只是被他們看上的幸運兒。   單方面保障型   他們會尋找特定的單一對象,希望對象所提供的內容能由他們獨家壟斷,不會出現在其他地方。如果是洽談授課服務,他們則會要對象配合他們的要求,於特定時間內達到一定時數。碰到這一類的窗口,我會直接問:「我把我的獨家給你,處處配合你們,對

我有什麼好處?」   如果對方能給我滿意的答案,我則會欣然接受,但迄今我沒有碰到任何窗口能正面回答我的問題,我只能緊接著問:「為什麼我要簽署一款對我沒有任何益處的不平等合約?」   如果真能理解創作者或freelancer,那便知曉內容就是他們的生財工具,時間就是他們最關鍵的資源,若藉由合約綁死他們的創作內容與時間,卻沒有對應的保障,那對創作者本身是一種嚴重的傷害。這種關係不是合作,而是剝削。   合作夥伴型   他們不只尋找特定單一對象,還準備了充足的資料吸引對象合作。面談的時候,他們會先談合作目標與對於合作對象的益處,然後表示他們能提供哪些協助,哪些資源,並詢問對象的看法,以及對象

覺得除了主要合作項目外,還有那些部份可以合作。   這些窗口在洽談過程中大致會圍繞著互利互惠的精神,甚至會覺得他們給你的好處遠比他們獲得的更多。我選擇合作的對象基本上都是這種類型,因為他們能讓我感受到尊重。   有時我會問:「你們不要求獨家嗎?」   通常他們會回答:「可以的話當然希望如此,但我們相信你能分辨獨家或分散在其他平台上,何者效益最大?如果單獨放在我們這邊無法達到最大效益,那是我們該檢討的問題,而非你的過錯!」   商業合作建立在彼此尊重   這年代下的創作者跟平台之間應是夥伴關係,而非從主關係。在中國,平台流量可能與單一創作者有著萬倍的差距,因此平台擁有相對強勢的話語權,

但在台灣,平台能給創作者帶來的流量卻不見得比創作者本身夾帶的流量還多,雙方處於一種對等關係,因為能帶給彼此的流量差距並不大。   如果只是互相利用,雙方都不會花太多心思在經營彼此的合作關係,只要其中一方覺得對方失去利用價值,那合作關係便會結束;若雙方一開始就能互相尊重,認清彼此的價值,並良性看待彼此之間的關係,合作才能永續。   這只是商業合作的一隅,卻也讓我們看到商業合作的幾項重要特性:(1)雙方都要能從合作關係中受益;(2)雙方是夥伴關係而非主從關係長線思考;(3)關注長期效益而非糾結於短期利益。   我很喜歡我前老闆在談論平台與創作者之間關係:「我們應該把創作者當成我們最重要的夥伴

、客戶,重要性甚至比付錢給我們的客人更加重要。」   在當今自媒體時代,很多創作者其實擁有很高的潛在聲量,只因他們過去沒有找到有效的發聲方式,所以影響力並不大。若平台能在此時把他們當成合作夥伴,幫他一把。一來,作為種宣傳,讓其他創作者知道平台的合作誠意;二來,這位創作者與平台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好,一舉多得。   因此建議各位讀者,你必須開始轉換思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你就是公司業務拓展的重要角色。在這個年代,客戶或合作夥伴的選擇性太多,若你的提案無法打動對方的內心,對方可能就會離你而去,轉而投向其他平台。   只要你的工作需要與他人洽談商業合作,但你卻無法回答上述問題,我相信這本《其實,

你正在做商業開發》能有效地幫助你打通任督二脈,成為一位稱職的BD。

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為了解決蝦皮無法驗證身分登入的問題,作者喬爾‧利維 這樣論述:

其實,每個人都有點變態! 那些你不解的(異常)人類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   ◎人們為什麼會談戀愛?最大關鍵竟然是嗅覺?   ◎約會時不看恐怖電影,你就虧大了,為什麼?   ◎為什麼有的人特別容易害羞?有的人臉皮卻比防彈衣還厚?   ◎為什麼難相處的人薪水反而高?好人真的難出頭?   ◎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如何分辨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       你或許讀過許多關於科普、心理學的冷知識,   閒聊時拿出來嘴,對背後的成因仍是一知半解。   本書作者喬爾.利維是英國知名科普心理學家,   他蒐集了41種很常見,你卻不知裡頭大有學問的人類行為,   用最直白簡單的語言,一次替你講清楚

、說明白!   全書單篇獨立,每翻開一頁,都是一個探索解答的開始:        ◎想脫魯?你得用聞的!為什麼?   談戀愛還在迷信「速配」?尋找「互補」才是硬道理!   而互補基因就藏在人的體味裡,尤其女性更擅長此道。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真的不酷?   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恐怖片,這源自生物演化的避險機制。   佛洛伊德說:恐怖片是二手(且安全)的驚悚體驗,滿足本我欲望;   「依偎效應」更直言,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你就虧大了,為什麼?   ◎為什麼我特別容易害羞?他的臉皮卻比防彈衣還厚?   這個問題從古希臘就有研究,從四種體液(咦)上溯到腦袋,   終於發現問題出在大腦皮質(會不會

太高科技)?   ◎為什麼難相處的人薪水反而高?好人真的難出頭?   真的有證據證明,好人在愛情、人生、金錢上總是最後一名嗎?   研究顯示「好相處」得分低於平均的男性,賺的錢比好心男多18%左右。   ◎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   聰明、理想主義者、有強烈好奇心、排行老大或獨生子女……,   很抱歉,在異常心理學家眼中,上述特質都屬「反常」(地圖砲無誤)!   ◎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可能就在你身邊?   ‧頂尖商業領袖,「就因為是」(而非「大多是」)重度精神變態才會成功,   所以你極有可能在生活中碰到變態,甚至正在替某個變態工作!   ‧別擔心,隨書附贈變態人格小測試,回答1

0個問題,   你就大概知道對方(或自己)落在「精神變態光譜」的哪裡。   還有更多人類行為Q&A,你一定想知道:   ‧小孩子是何時才知道,矇住眼睛不代表自己消失?   ‧判斷一張臉是否值得信任,只需要38毫秒(眨眼都沒這麼快)?   ‧愛抽雪茄(或香菸),可能是對童年陰影的補償心理?   ‧不得不聽朋友抱怨時,怎麼回答能讓對方覺得你有在聽?   ‧為什麼感冒發燒,反而覺得冷?(提示:去摸熱烤爐。)   社會在走,知識要有!就算有點變態也可以!   史上最直白有梗的科普心理學大哉問,教你撩妹、防雷、避三寶! 作者簡介 喬爾.利維(Joel Levy)     英國歷史與科學領域之專

業作家與記者,擁有生命科學學士與心理學碩士學位,長期投注於醫學與科學方面的歷史研究。寫作主題包括科學、心理學、歷史和超自然現象,已在臺出版四本有關科學、歷史和心理的作品。   利維也替英國《週日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和專門報導怪異現象的雜誌Fortean Times撰寫專題報導和文章,並經常受邀參加英國全國性的電視與廣播節目。 譯者簡介 林錦慧     政大英語系畢業,曾任《時代解讀》雜誌(TIME Express)副總編輯,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50大商業思想家論壇:當代最具影響力18位大師談管理

》、《深入Apple直營門市》(榮獲經濟部金書獎)、《一個人的療癒》、《複業時代來了》、《精實力》、《惡魔財經辭典》等;合譯作品有:《政治秩序的起源》等書。   推薦的話 心理學界的《十萬個為什麼》/蔡宇哲 推薦的話 馬桶上的心理學/南琦 推薦的話 科普、瞌睡或蝌蚪,你讀的是哪一種?/螺螄拜恩 推薦的話 好奇寶寶的大哉問,終於得到解答惹/10秒鐘教室 前言 不解的(異常)行為,先問心理學 1.那些古希臘的瘋子,後來怎麼了? 2.真的可以從頭上的腫塊預測罪犯嗎? 3.催眠是真的嗎? 4.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嗎? 5.雪茄什麼時候不是雪茄? 6.有人找你吐苦水,怎麼回話最省事

? 7.是什麼讓我們覺得快樂? 8.人為什麼會睡覺? 9.人為什麼會做夢? 10.我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 11.為什麼感冒發燒反而覺得冷? 12.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差在哪? 13.你的腦袋住著兩個不同的人嗎? 14.這是鴨子還是兔子? 15.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16.語言是從哪裡來的? 17.你有辦法不透過語言便進行思考嗎? 18.人為什麼會忘記? 19.機器會思考嗎? 20.為什麼好人難出頭? 21.人為什麼有種族歧視? 22.你會跟這個人買二手車嗎? 23.禿頭為什麼當不了總統? 24.普通人怎麼會犯下滔天大罪? 25.我們為什麼會墜入愛河? 26.你記得自己出生時的情況嗎? 2

7.嬰兒為什麼那麼愛哭? 28.小孩為什麼會模仿父母? 29.小孩何時才知道,矇眼不代表自己消失? 30.孩子如何學會閱讀? 31.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暴躁易怒? 32.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害羞? 33.IQ測驗到底在測什麼? 34.IQ很重要嗎? 35.男人真的來自火星,女人真的來自金星? 36.是先天不良還是後天失調? 37.悲傷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38.如何看出精神變態的人? 39.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 40.為什麼退伍老兵老愛話當年? 41.對任何事都沒感覺,真的比較好? 延伸閱讀 專有名詞一覽 前言   不解的(異常)行為,先問心理學     心理學(psychology)是研

究人類心智(mind)的學問,這個單字是由希臘字根psyche(意指「心」或「靈魂」),再加上字尾-ology(源自希臘文logos,意指「……的研究」)而成。心理學一詞直到十六世紀左右才創造出來;到了十八世紀才變成廣泛使用的詞彙。事實上,心理學一直到十九世紀晚期才成為一門明確認可的學科,只不過其根源可追溯到更早之前。     每個人都可以是心理學家     廣義來說,所有的人類都可以是大眾心理學家,或是天真心理學家,因為每個人都懂得考慮、解讀、預測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及行為。這種推測他人念頭,並據此修正自己想法和行為的能力,有時稱為社會智力;有一門學派甚至認為,人類的智力就是從社會智力演化而來。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或譯心智推論)與人際心理學(interpersonal psychology)有關,指的是「思考他人想法的能力」,這種能力被定位為正常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若未能發展出這項能力,會被歸入「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所以大家每天(無意識之下)都在做的心理分析,可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主要原因。     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流行的療法     從學術或職業的角度來看,「通靈」這種前現代(pre-modern)社會的另類模式,以及通靈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可說是心理學的前身。舉例來說,遠比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早了兩千五百年,古希臘就流行過一種「夢療」(dream therapy),生病的人會到療癒聖殿(healing temple)祈禱、獻上供品,然後睡覺「孵」夢,神的指引和仲裁等訊息,就會出現於睡夢中。   古希臘的醫療體現了現今所謂的「整體療法」(holistic approach),認可通靈對人體健康所扮演的角色。中世紀與近代早期(Early Modern)的醫療承襲自古典時期的發展,把這種心理元素反映在「四體液」(four humours)——包括血液、黏液、黑膽液、黃膽液——之類的理論上,據說情緒和性情就是由這四種體液主宰,因此當時的人們便將心理疾病視為生理失衡的表現。

  與一般的認知相反,當時並沒有把精神錯亂主要歸因至惡魔附身。根據中世紀宗教裁判法庭的紀錄(宗教裁判法庭是透過審理來判定是否精神正常,意即是否為「白痴」),一般對於精神錯亂有個清楚的看法:認為是肉體、身體方面出現問題,幾乎不會訴諸超自然力量。中世紀歷史學家大衛.洛夫(David Roffe)指出:「絕大多數普遍認為,精神錯亂是身體和大腦失調」,(出自《中世紀英國對精神錯亂的認知》[Perceptions of insanity in medieval English, 1998])。大多數的狀況下,人們傾向於將精神錯亂歸因於某些特殊狀況,舉個例子,據說西元一三○九年時,一位名為巴索羅米.迪.薩

克維爾(Bartholemew de Sakeville)的男子,在一次急性發熱之後成了白痴;一三四九年時,羅伯特.迪.厄斯靈博勒(Robert de Irthlingborough)則在比武時頭部遭到長矛重創,從此失憶、精神錯亂。   這種以生理學為基礎的心理學,直到十八世紀仍充滿精神病學思維與操作方式,相較於此,體液理論則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式微。從十六世紀的安德雷亞斯.維薩里(譯註:Andreas Vesalius,文藝復興時期的解剖學家、醫生,公認為近代解剖學創始人)以降,醫界對於人體解剖的興趣漸增,並漸漸察覺病變會發生於身體某些特定部位,因而認為某些生理組織的「損傷」或「斷裂」才是疾

病起因,而非體液失衡。   同一時間,學者們也越來越強調,心理疾病是情緒狀態造成的,例如悲傷會引起憂鬱、驚恐會導致歇斯底里。不過時至今日,phlegmatic 和sanguine這類詞彙,仍可用於形容性情和個性,證明四體液理論影響之深遠(譯註:phlegmatic是phlegm[黏液]的形容詞,意為「黏液的」,另外也有「冷靜的,鎮定的」之意;sanguine的字源意思是「血液的」,意指「樂觀的」)。   自此,心理學與生理學終於有了連結。十六、十七世紀時,不論是法國哲學家蒙田(Montaigne)的《隨筆集》(Essays, 1580);英國作家羅伯特.柏頓(Robert Burton)的

《憂鬱的解析》(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1621);或是莎士比亞的戲劇等作品,都越來越側重於內心世界的描寫,不過此時的心理學其實和哲學並沒有什麼分別。     一套更有科學根據的立足基礎     現代心理學的概念,起源於催眠術(hypnosis)和顱相學(phrenology)等當代趨勢。雖然兩者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都是偽科學,但在當時,這兩門學問確實大大推進、合理化了心智的科學與醫療研究。心理學最早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可追溯至史上第一位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的實驗室,他於一八七九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成立「實驗心理學研究機構」(Instit

ute for Experimental Psychology)。馮特擁有醫學背景,師事賀門.馮.赫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習得了現代的「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心理學的分支之一,運用各種仔細測量的刺激研究人的感知)後,便決心賦予心理學一個「有科學根據」的立足基礎。   心理物理學主要研究神經系統對外在物理刺激會有何反應,赫姆霍茲的研究主題包括「人體可察覺得到什麼程度的光亮或聲音大小」,以及「電脈衝在神經裡的傳導速度」等。透過一套「內省」(introspection)的方法(受試者必須報告自己的感覺和思緒),馮特試圖同樣將量化和精密測量應用於內

在心智研究,他的目標是將感覺、知覺、思緒拆解成更小的成分或結構,這樣的做法進而孕育出心理學的結構主義學派(structuralism)。為了避免內省法很難避免的主觀問題,馮特訓練學生要盡可能精確,不過這套方法固有的缺陷,最終還是招來後繼「行為心理學派」的毒舌批評。     最終走向實用派的功能主義     馮特在德國工作的同一時間,身兼醫師、哲學家、心理學家身分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也在美國發展心理學。他的方法是強調行為和思維的功能(也就是目的和效用),因此他的學派逐漸稱為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詹姆斯對心理學最大的貢獻,或許是他在一八九○年寫成的劃時代教

科書《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這本書奠定了至今仍沿用的心理學主軸,例如大腦功能、意識和自我、感知、直覺、記憶和情緒。   儘管後來詹姆斯有點否定心理學和自己的知名著作,改為投向哲學的懷抱,不過他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的闡述,仍是現代社會最為人熟知的心理學定義之一:「心理學是『心理生活科學』(Science of Mental Life),研究心理生活的現象與狀態(中略),這些現象包括我們稱之為感受、渴望、認知、推論、決策等。」 推薦的話 心理學界的《十萬個為什麼》     這幾年來,教學與演講的次數多了以後,我發現有許多問題一再被問到。我

一方面很高興越來越多人注重自己的心靈與心智,另一方面也覺得知識推廣的腳步好像很難快起來。許多很基本又常見的問題還是很常被問起,每到這種時候,我都心想,如果心理學界也能有本像《十萬個為什麼》那種百科全書就好了。   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生物,從會說話、懂事開始,就不斷地問為什麼、為什麼,儘管隨著年齡的成長,人會懂得越多,但也跟著出現更多的為什麼,而其中一類就是關於自己。人們迫切地想要更了解自己,也因此心理學成了大眾所好奇的一門知識。   但也因為很多人感興趣,此領域很容易出現一些似是而非的謠言。像是坊間聲稱利用右腦學習語言,速度較快且沒壓力,但我就很不解:語言區域明明就在左半腦,用右腦學習真的

比較有效率嗎?更有許多課程,聲稱可以訓練左半腦或右半腦,讓孩子更聰明、更有創造力,家長便在未能獲得充分資訊的情況下掏出錢來。這些說法有些是古老的傳說與偏方,有些儘管看似科學卻不見得正確,更有許多是商人為了換取商業利益而捏造的說法,不知情的一般民眾常因此被誤導。   這本《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有點像是心理學界的《十萬個為什麼》,而且是精華版,書裡集結了許多人們好奇、想問的問題。但要精準回答通常並不容易,有些需要從歷史沿革來看,像是過去人們覺得前額/天庭飽滿的人比較聰明,這樣的說法現在來看就是錯的,但在當時,這可是非常熱門、先進的顱相學。由此看來,若能從知識發展的脈絡理解,我們就會更保

持自省,因為現在認為是正確的知識,數十年後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擁有正確的知識不只是滿足好奇心而已,還能遵循更好的方式來對待自己與看待他人,而這正是文明發展的主要目的。但若是一直被錯誤的資訊引導,就有可能造成反效果。例如「該不該分左右腦學習?」、「什麼叫做精神變態?」、「IQ測驗真的重要嗎?」、「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暴躁易怒?」等,上述提問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解答,也讓大眾有個合適的原則可依循。   本書作者喬爾.利維並非學院派的心理學家,但也因此得以不受知識束縛,能用一般人的觀點提出重要的問題,並依多年科普作家的經驗搜尋資料與研究解答。每篇的主題都是一個疑問,該篇內容則充分解答了這些問題,

簡短、好讀、無負擔,可引導讀者鑽研後續更多知識。有好幾篇讀完後我都覺得怎麼這麼短?我還想知道更多啊!   本書能幫助不懂心理學的人解答許多內心的疑惑,還能讓對心理學已有點了解的人更加厚實這方面的知識。在此鄭重推薦!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哇賽!心理學」總編輯/蔡宇哲     (本文作者蔡宇哲,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臺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暨總編輯。同時也替「泛科學」、「元氣網」、「失戀/失落花園」、《國語日報》科學版、《幼獅少年》等撰寫專欄。著有《神奇的心理學》、《哇賽!心理學》等書。) 推薦的話 馬桶上的心理學     這本《為什麼有點變

態,反而很可以?》很適合各位利用片段時間閱讀,藉由獵奇與趣味獲取心理學知識,每篇僅一~兩千字,分量輕巧,蹲馬桶時拿來翻翻剛剛好。如果你不想讓書本沾染廁所異味,當然也能在捷運上、咖啡店裡故作文青狀,悠然地閱讀本書。   既然每則篇幅短,吸引人的題材是必要的,還好心理學界向來不缺聳動題材,甚至處處充滿驚喜。儘管書中內容看似龐雜包山包海,但這就是心理學有趣的地方。它從來就不單只解釋一個人的學問,除了個體之外(人是由先天與後天組合而成,包括各種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面向),還觀照了個體與外界的種種關聯。人數若少稱為「家族心理」、「人際關係心理」;人數若多則稱「社會心理」、「文化心理」,任何一個子項目,都足

以讓喜愛探索心理的人鑽研個沒完。   當年我從中文系畢業後,很大膽地跨領域到心理學,最初研究社會與本土心理學,後來又再次跨到臨床心理學(○○心理學只要前幾個字不同,就足以獨立出科系了)。在學術領域待了八年、臨床領域十五年,我人生最精華的時光都耗在心理學裡,即使如此,心理學工作仍不斷帶給我驚喜,也永遠覺得自己所學始終不夠用。   本書作者喬爾.利維擷取各領域間的特色,用有趣的標題呈現許多人類行為背後暗藏的心理現象,光是詳細闡述當然不夠,但若要引起興趣,他這樣的處理方式已經「很可以」了。例如,假如你對何謂「變態」、「不正常」這類議題有興趣,便可在本書的引導下,進一步瀏覽更多有關變態心理學的著作

,了解何謂人格、人格的形成,以及究竟有多少種被精神醫學定義的變態人格。   有些指標並不具臨床意義(例如不是醫學的實證研究,缺乏大規模的樣本數),卻代表某些社會現象。例如作者談到的「反常」(與「不正常」不同),也許正能反映出多變社會下人們的心理因應與改變。書裡也提到了聊天機器人,只要簡單展現「嗯哼」、「你認為呢」的基本傾聽似也足夠,折射出現代人生活上「只要有人肯聽我說就好」的孤寂。   有些論述雖無法量化,但不代表不重要,本書以社會觀察與批判的眼光,提醒我們絕不可以單就某些現象來解釋所有的人。例如兩個天才在一起,很有可能做出白痴結論或破壞行為(〈普通人怎麼會犯下滔天大罪?〉),但這並不表示

天才無用;選擇性的知覺,很可能讓我們忽略他人顯而易見的特色,造成視盲(〈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但這不代表人們會主動略過所有再清楚不過的危險,相反地,人的注意力必須經過篩選,過濾掉不重要、留下被解讀為重要的部分,才能容納更多有用的訊息。   話又說回來,既然人的心理並非翻翻心理學叢書就可以窮盡,為什麼還要讀心理學呢?傻瓜,這才是最有趣的地方啊!從閱讀中累積對人的知識,不斷發現例外與驚喜,你就會對目前擁有的一切心懷謙卑與感激。   有些朋友在聽到我的職業後,會帶著興味盎然的表情說:「我也很喜歡(讀)心理學方面的書!」我想他們說的絕對不是那種比磚頭還厚的心理學原典(嗑起來也太無趣),如果有

更多像《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這樣的作品,相信要擁有心理學知識便會變得輕鬆許多。 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南琦   (本文作者南琦,本名劉南琦。輔仁大學中文系,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國家高等考試合格臨床心理師,現任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業務範圍包括成人與青少年心理衡鑑、個別心理治療、心理健康講座等。寫作題材多與心理健康有關,在遠流大眾心理館的著作有《好想找人說說話》等書。)   推薦的話 科普、瞌睡或蝌蚪,你讀的是哪一種?   放眼望去,市面上的科普與心理學相關書籍何其多?有的讀者基於興趣研究;有的讀者以為看過就會變聰明(其實不會,最後還是得靠自己)。看書的原因有千百種,

但茫茫書海中的科普與心理學書籍只有三種。   第一種名為「科普書」,實為「瞌睡書」,理論博大精深,非相關領域的讀者難以參透。第二種表為「科普書」,內為「蝌蚪書」。之所以名為「蝌蚪」,表示其尚未長大。這類書構局有如危樓,地震一來隨即散架。既無高深言論、亦無傑出見解,把三百頁的書拿起來抖一抖,抖掉圖解、插畫和精美編輯,大概只剩一百頁,其中還包含十頁的序、跋、推薦序和出版資訊。簡單來說,「蝌蚪書」只是一種心理安慰劑。   第三種則是貨真價實的科普書。從內容、結構到編排皆井然有序,也許主題有點硬,但作者以清楚、詳實的文字與譬喻,引領讀者循序漸進地品味智慧的結晶。它是一種有計畫的寫作,既可獨立成篇,

亦能觸類旁通、分支細流,最終亦川流入海。當所有知識在讀者腦中融會貫通之際,便進入獨孤求敗之無書勝有書的境地,能實際應用於生活中解開謎題。   這本《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正是第三類的科普書(鋪梗也鋪太久),約莫讀三十本才會出現一本的科普書至尊,如同乙女遊戲攻略全部男角後,才會出現的神祕角色(而且好/壞結局都得通關兩遍)。全書從心理學的定義、起源、學術演變過程,和不同學派的歧見講起,讓讀者對心理學擁有初步和全面性的理解;文筆輕鬆幽默,然內容密度很強,只需要用上一點專注力消化,即可品味這碗打通任督二脈的熱湯。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我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這則Q&A。個人閱讀此篇時深

感慚愧與佩服,遙想我當年的碩士論文正是研究恐怖電影,雖然修過基礎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等課程,但皆淺嘗即止,沒有進一步鑽研、涉獵。假如當時我手邊有這本書,便可按圖索驥,尋找有力的心理學理論支援論文說法,令研究內容更為縝密。   除卻對研究者的貢獻,本書對一般大眾亦為趣味兼實用性之閱讀佳作,例如書中提到〈有人找你吐苦水,怎麼回話最省事?〉,相信這是許多人的困擾。閱畢該篇章,除了重覆播放《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或用封箱膠帶貼住對方嘴巴,你又多了一項更為人性的選擇。   而〈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差在哪?〉一節,則充分顯示大眾如何被所謂的科學迷思誤導(想想我們做了多少類似的心理測驗,甚而歡天喜地張貼在

臉書上分享給朋友,現在趕快登入帳號統統刪掉啊~),過往許多熟知的錯誤理論和概念,於書中一一推翻,以最新理論重新詮釋,並賦予實用意義。   本書唯一的缺點,大概是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或許會跳過〈禿頭為什麼當不了總統?〉這一篇。希望他不要放棄希望、堅持讀完,因為最後實驗證明「禿頭當不了總統」只是刻板印象,他的王位之路前途無量(亮)。   知名作家/螺螄拜恩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但迄今沒見過有人第一次就能正確寫出「螺螄拜恩」,累積至目前為止看過三十種不同寫法。念了個跟大學無關的研究所,又做了份和研究所不相干的工作,在人生的路上迷途已成為一種僅次於如廁的好習慣。電影是

糧食,電玩是愛人,閱讀是靈魂,吐嘈是生命。畢生最驕傲的事是用嘴剝蝦和單手擒蚊。)   推薦的話 好奇寶寶的大哉問,終於得到解答惹     從小,我就是個比較文靜(宅)的孩子。   比起與其他同儕們玩樂,我更喜歡待在家裡看書(好,我承認是我懶)。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屬漢聲出版的《愛的小小百科》了。全套十二冊,每本都有不同的主題及內容,即使讀過很多遍了,每隔一段時間還是會拿出來重讀。同時我也是個好奇寶寶,總是捧著書追問媽媽:「為什麼這邊會這樣?」、「這個是什麼意思?」媽媽有時答不出來,我還會把書帶到學校問老師呢!(老師應該覺得很煩吧。)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之所以有這麼多大哉問,可

能就是因為無窮無盡的求知欲被開啟了吧!綜觀坊間的知識類書籍,往往因為寫得太過艱澀、學術,反而很有距離感。這本《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卻在幽默與專業間取得巧妙的平衡,並以Q&A的形式呈現,讀起來輕鬆又毫無壓力,有種終於得到解答的感覺。以下是我十分推薦的章節:   〈催眠是真的嗎?〉相信許多人也和我一樣,對催眠術感到十分好奇。尤其最近電影《逃出絕命鎮》(Get Out)上映後,夫人與主角交談同時用茶杯和勺子反覆敲擊,將他的意識送至「沉陷處」(Sunken Place)大腦空間的橋段,又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到底催眠的概念是什麼呢?這一節的內容可以讓你有所領略喔!   〈人為什麼會做夢?〉

夢是一種無從解釋,但影響力深遠的心理現象。我曾在粉絲專頁發表一篇關於夢的小知識圖文,內容大致為:「夢裡出現的人你都見過、夢境會依環境有所改變、夢裡的疲累與高潮都很真實、許多人都經歷過預知夢等。」搭配本節的眾多實證,又稍微揭開了一點夢的神祕面紗了。   〈我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我是一個恐怖電影的熱愛者。舉凡懸疑、驚悚、血腥、活屍片等,我全都喜歡。但我同時又是個非常膽小的人,就是那種電影剛開演十五分鐘,就因為腿軟跑不動而被活屍咬死的跑龍套角色。說真的,我從來沒想過人們為什麼會喜歡看恐怖電影。看完此章節後,真的有種「啊,還好我不是孤獨的」的感覺呢。   〈你的腦袋住著兩個不同的人嗎?〉人們常

覺得天人交戰,原來是有跡可循的!沒想到左腦與右腦不但各司其職,甚至還會互相競爭,真是不可思議!   其他精彩的內容就留給各位細細品味了,相信你們絕對也會喜歡這本《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臉書粉專/10秒鐘教室     (本文作者為臉書粉專「10 Seconds Class-10秒鐘教室」板主,因著迷於漫畫及電玩而開始學習畫圖,後來覺得如果自己的創作也能幫助到別人就太好了,於是有了開設粉絲團的念頭。希望大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可以花十秒鐘學到一些有趣的小知識。)   我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 嚇人的恐怖驚悚電影人氣始終居高不下,這就產生了一個心理上的矛盾:為什麼電影越可怕

,反而越多人喜歡?其他受歡迎的恐怖娛樂還包括鬼屋秀、恐怖故事(影集)、驚險刺激的雲霄飛車,這些娛樂提供了多元的體驗,有的是一步步累積的陰森恐懼;有的則熱愛突如其來、冷不防的驚嚇,這些驚險、刺激、甚至令人作嘔的感受不一而足,所以或許無法用單一簡單的答案,來解釋人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例如,研究恐怖電影若只鎖定砍砍殺殺的血腥片,並排除那些以營造心理驚悚取勝的作品,就會陷入困境。不過,裡頭顯然有些共通的現象與作用,心理學有辦法解釋嗎? 恐懼是進化而來的避險機制 說到恐怖電影及其激起的情緒,首先一定要提到「恐懼」,這是恐怖片予人最普遍的情緒之一,在跨文化之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說,一位西方電影觀眾可

能看不懂韓國的喜劇片,因為裡頭有大量異國的社會文化比喻,但他幾乎毫不費力就能看懂、回應韓國的恐怖電影。從這種共通的恐懼文化,大概可看出天生情緒反應的進化起源。  2010年京都大學的心理學家正高信男(Nobuo Masataka)等人進行了一份研究,證實了所謂「先備學習」效應。研究顯示,城市出身、年僅三歲的孩童一眼就能看出螢幕上的蛇,其速度遠比從螢幕中看出花朵要快上很多,如果那條蛇作勢要攻擊的話,孩童的反應還會更快。  這種源自進化的避險反應淺顯易懂,這是一種對掠奪的原始恐懼。其他常見的恐懼反應——例如恐懼傳染病、害怕個人受到侵犯——大概也有同樣淺顯易懂的進化起源。2004年,加拿大貴爾輔大學

(University of Guelph)的戴維斯(Hank Davis)和賈佛(Andrea Javor)請參與研究者,根據這三種恐懼(掠奪、傳染病、個人受到侵犯)來給四十部恐怖電影打分數,結果發現,票房成績與分數有強烈的正相關。換句話說,票房成績最亮眼的電影,確實是最訴諸人們最原始的恐懼,也就是戴維斯所說的:「(這些恐懼來自於)人們進化過的認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