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名勝古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古蹟也說明:(3)西洋樓-位樓仔厝里,乃當地李氏家族創立﹁李得吉﹂商號的辦公處所。 (宗教名剎). 蘆洲早期開發多為泉州府同安縣人,所奉祀之神明大多為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張崑振所指導 吳怡璇的 從文資法修法歷程看臺灣古蹟保存歷史變遷 (2019),提出蘆洲名勝古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古蹟、修復及再利用、文化資產保存法、臺灣。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郭大玄所指導 莊鵬築的 文化資產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福星國小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文化資產、社會學習領域、行動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蘆洲名勝古蹟的解答。

最後網站蘆洲李宅古蹟- 景點則補充:相信大家對新北蘆洲李宅古蹟絕不陌生,走走逛逛打卡拍照更是既定動作,如果想來一趟新北蘆洲李宅古蹟深度遊,從景點背景、特色、交通、門票價錢等盡在此處,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蘆洲名勝古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文資法修法歷程看臺灣古蹟保存歷史變遷

為了解決蘆洲名勝古蹟的問題,作者吳怡璇 這樣論述:

1982 年《文化資產保存法》訂定並頒佈,為了因應各階段保存環境的變遷,歷經多次的修正與增訂,2005 與 2016 年更經過了整體性及結構性的修法,各階段的保存內容與觀念皆有明顯的差異。1997 年,為鼓勵民間自行維修並贊助其經費,新增容積移轉辦法,同時也參照日韓先例將古蹟指定工作交由各級政府負責。1999 年 921 地震後,除了新增歷史建築類別外,在修復內涵上增列科技新工法與特殊採購制度。其後於2016年進一步參考世界保存觀念進行資產項目調整,分為有形與無形兩大類,並大幅提高罰則,試圖翻轉過去古蹟遭受不當破壞的命運。不同階段文資法的修改歷程,建構了臺灣古蹟保護實踐的運作基礎,然而有形及

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衝突仍舊層出不窮。本研究即以各階段文資法修訂內容為主軸,嘗試在不同政策及歷史變遷過程中,重新架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階段性的歷史輪廓。一方面檢視各階段保存案例實踐,理解文資法概要的歷程及影響,並配合各時期案例的分析比對及探討,其內容包括立法沿革內容及目的探討、實際案例分析、近代臺灣保存實踐議題之探討,藉以探索《文資法》下的臺灣保存法斷代發展史。

文化資產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福星國小為例

為了解決蘆洲名勝古蹟的問題,作者莊鵬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設計文化資產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分析學生於課程實施後的學習成效,探討課程實施歷程與教師面臨的困境,並謀求解決辦法。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臺北市福星國小四年級某班十六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選取艋舺謝宅、淡北育嬰堂碑、學海書院、龍山寺、青草巷、剝皮寮歷史街區、西門紅樓、西本願寺、青雲閣等九處文化資產,編擬四個文化資產教育主題課程,總計十七節課的教學。以觀察、訪談、資料分析等研究方法,輔以前後測結果、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學生自評與互評、觀課教師回饋、教師省思札記等資料歸納分析,瞭解文化資產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學習成效。本研究結果如下:一、透過實地踏

查,研究者發現:萬華區文化資產維護措施不夠確實,保存完好度不一且部分面臨都更威脅,政府公權力應該介入,藉由活化再利用使其永續經營。教師瞭解並掌握萬華區文化資產的內容與現況,有助於挑選文化資產教材,設計出合適的自編課程。二、以圖像組織方式歸納課程重點,可加深學生對文化資產相關知識的記憶,提升對文化資產的瞭解。三、透過價值澄清教學,學生可建立自己的文化資產價值體系,培養維護文化資產的概念。四、文化資產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實施後,學生後測知識性選擇題答題正確率由前測的34%提升至89%,在戶外教學進行時能以和善不破壞的方式進行觀察,並且繪製反破壞宣導海報呈現維護文化資產的方法,同時在參觀日記與焦點團

體訪談中表達對文化資產及地方文化喜愛及認同。五、透過觀課回饋、省思札記調整課程內容與教師教學,可以解決教學現場面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