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雜誌148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藥學雜誌148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AWNCOMBS寫的 蜂蜜療癒研究室:草藥學家的草本蜂蜜自療法:90+款香草入蜜獨家配方,提振免疫系統、舒緩憂鬱與焦慮、對抗發炎反應及改善日常生活不適症狀的天然居家保健指南 和杭太俊的 藥物分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胡海燕(中山大学药学院教师) - 百度百科也說明:中国药学杂志,2006, 41(9): 678-682. 11. 胡海燕,林芸竹,龚涛,张志荣. 喷昔洛韦微乳小鼠体内分布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48-151.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常常生活文創 和化學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李梅琛所指導 余秋菊的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 (2021),提出藥學雜誌148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憂鬱、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輔英科技大學 護理系碩士班 李昭螢所指導 林思妤的 老人安養機構住民的關懷、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榮家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老人、關懷、社會支持、幸福感、安養機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藥學雜誌148冊的解答。

最後網站取得狀態題名版本出版資訊083.14 4440 v.527 西藥淺說 ...則補充: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藥學專業學院進階藥學實習手冊/ 孔繁璐[ ... BF173 B148 2018 ... 臺北縣永和市: 臺北市: 全國藥品年鑑雜誌社發行民78[1989]).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藥學雜誌148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蜂蜜療癒研究室:草藥學家的草本蜂蜜自療法:90+款香草入蜜獨家配方,提振免疫系統、舒緩憂鬱與焦慮、對抗發炎反應及改善日常生活不適症狀的天然居家保健指南

為了解決藥學雜誌148冊的問題,作者DAWNCOMBS 這樣論述:

  本書詳細介紹與蜂蜜的相關知識背景,透過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的結合,將蜂蜜與香草兩者混合產生的加乘作用,應用於製作原創草本蜂蜜、浸劑、醋蜜、酊劑、飲料、甜點與發酵食,以改善日常生活各種不適症狀。在倡導均衡保健及最重要的「食療」觀念之時,更能懂得如何珍惜蜂蜜的使用、以及如何替蜜蜂保育盡一份心力。     ★首本將蜂蜜與草本結合的純天然食療法──透過具有修復能力的金黃風味,打造零藥物健康新生活。   ★家中必備的生活保健指南,收錄抗發炎金黃牛奶、舒緩焦慮與憂鬱的蜂蜜抹醬、提升免疫力蘋果醋蜜、二次發酵康普茶等超過80種健康應用型食譜   ★收錄世界各地的蜂蜜療法     藥

也可以是甜的!     蜂蜜,除了作為一般熟知能取代精製糖類的天然甜味劑,也因其治愈的特性而聞名被視為珍貴藥材。本書向印度阿育吠陀、傳統中醫及南美洲、非洲與歐洲傳統做法等古老智慧取經,並結合現代科學佐證,透過易於健康的蜂蜜與香草兩者結合所帶來的加乘作用,促進草本治療與西方醫學的合作。     作者秉持著「創造具有療效的風味」之概念製作原創草本蜂蜜,並設計獨家配⽅以改善各種身體常見不適症狀。透過本書,讀者對於蜂蜜與植物的應用將有更深入透徹的了解,並學習如何在家中自製草本蜂蜜、蜂蜜茶飲、醋蜜、發酵蜂蜜製品等⽅法。食譜配方對應的層面包含緩解疼痛、改善睡眠、調解⼼情、孕期保養、兒童補鈣、

感冒、過敏、腸胃道不適、皮膚症狀等;並提供結合甜點、果昔、特調飲品、糖果等更多創新應用。對於有機會接觸養蜂的人,書中概述其他具有療效的蜜蜂相關產品包括花粉、蜂膠和蜂王漿,並就如何永續經營與收穫這些產品提供建議。   本書特色     • 以天然食療法的角度出發,細說蜂蜜的歷史、來源、製程、療效和應用,探討各文化對蜂蜜與健康益處的認知,及日常⽣活的應用。     • 介紹植物化合物的功用,探討12種常見植物適合的應用方式,並結合蜂蜜製成90+款原創抹醬、浸劑、醋蜜、酊劑、飲料、甜點與發酵食。     • 利用具有修復能力的甜蜜風味緩解疼痛、改善睡眠、調解⼼情等身體不適,

排除傳統良藥苦⼝的刻板印象,接納自然療法並幫助遠離依賴成藥。     • 針對養蜂和蜂蜜產品提出永續生產與消費的觀念,建立與自然平衡共生的世界。   甜蜜推薦      YouTube網紅中醫師 胡乃文   裸食系列食書作者 蔡惠民   香草料理研究家 藍偉華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

為了解決藥學雜誌148冊的問題,作者余秋菊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腦血管疾病是造成臺灣地區民眾十大死因的第4名,腦中風發生的6個月內有超過25%的病患導致嚴重失能,慢性疾病皆是腦中風的致病危險因子,針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及控制是可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故需長時間監控及配合慢性疾病藥物治療,改變飲食習慣及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提供病患出院返家後疾病相關知識。護理人員扮演著教育者的角色,傳統護理指導大部份給予紙本單張及口頭教育,然而現今資訊科技的進步及行動網路3C產品的普及化,可提供即時、個別化,是目前臨床照護上最即時及有效率的方式。因此,本研究探討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病患提升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及避免憂鬱之成效。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之神經內科病房及老年醫學病房進行收案,採兩組前、後測,隨機、單盲之實驗性研究設計,收案82位,包括實驗組40位(行動裝置教育方案)及控制組42位(常規護理),分別於住院48小時內進行前測及介入,出院前24小時進行後測之施測。研究問卷包含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量表(Stroke Self-Care Knowledge)、腦中風自我效能量表(Str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SSEQ)、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健康指導內容滿意度之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

e, VAS ),以套裝統計軟體SPSS 20.0版進行統計分析,進行描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描述性統計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及最小值呈現研究對象之人口學資料及疾病特徵;推論性統計以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比較兩組在人口學基本屬性、疾病特徵、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憂鬱及介入措施滿意度之差異,運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檢定兩組之前、後測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及憂鬱改善成效,再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比較兩組介入措施滿意度之差異。研究結果: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老年、男性、已婚、退休、高中職、佛道

教為主,共病指數(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平均值為2.28,過去病史以高血壓為主、其次為糖尿病。行動裝置教育方案介入後兩組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於組別主效果( β = 6.88, SE = .78,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6.15, SE = .71,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 -6.93, SE = .89,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腦中風自我效能(SSEQ)於組別主效果( β = 16.80, SE = 2.46,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33.66, SE = 2.78,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 -6.46, SE = 4.02,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憂鬱(BDI)改善成效於組別主效果( β = -7.29, SE = 1.50,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8.37, SE = 1.77,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5.28, SE = 2.09,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方式比較實驗組(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與控制組(常規護理)的介入措施滿意度,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 < .05),即表示此行動裝置教育方案介入措施的滿意度比常規護理有明顯成

效。結論:本研究結果證實透過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可以有效提升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程度成改善憂鬱程度,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較傳統口頭健康指導有較高的介入滿意度。臨床與實務應用:在實證依據基礎下,使用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更較傳統口頭健康指導成效佳,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因應3C化數位時代來臨,手機及網路使用普及化,希望能藉由腦中風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方便性、健康指導內容生動性,且有具個別性的優點,能促進提升臨床護理人員在病患住院期間提供返家後健康指導內容,更能減少的時間人力成本。對於需要長期復健治療之腦中風患者更能提供持續性的照護內容,藉由操作行動裝置教育方案過程,

更可以促進患者與家人之間的親情互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藥物分析

為了解決藥學雜誌148冊的問題,作者杭太俊 這樣論述:

《藥物分析》全書共分十二章,主要內容包括:藥物分析概論(第一章)、藥品標準與藥典(第二章)、藥物中雜質的檢查與分析控制(第三章)、原料藥的重點分析專案(第四章)、藥物製劑的重點分析專案(第五章)、藥物穩定性試驗與分析(第六章)、藥物的分析方法與驗證(第七章)、藥學研究的通用技術資料與要求(第八章)、藥物的體內評價(第九章)、中藥分析概論(第十章)、生物藥物的分析要點(第十一章)和典型藥物的分析特點(第十二章)。該書簡明扼要地介紹通用方法;結合實際的典型示例,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全面貫徹製藥工藝過程的關鍵工藝參數和關鍵品質屬性控制的現代製藥理念;重點突出現代藥物分析技術的實用性,使之符合國家對製

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精准要求。 《藥物分析》既可以作為高等醫藥院校和高等理工院校製藥工程、藥物製劑、藥學及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又可以作為藥品生產、科研、藥檢等相關部門從業人員的技術參考書。 杭太俊,中國藥科大學 藥學院,教授,藥物分析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藥學-英文版》、《藥物分析雜誌》、《中國新藥雜誌》等核心期刊編委。在化學藥品、中藥和體內藥物分析等領域均有研究探索。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和產學研聯合藥物分析研究專案多項。 第一章 藥物分析概論/1 第一節 藥物分析的主要工作1 第二節 藥品品質與管理規範2 一、藥品品質2 二、管理規範11 第三節

品質源於設計13 一、品質源于設計的起源與定義13 二、品質源於設計的主要控制因素14 三、品質源於設計與設計空間16 四、品質源於設計實施流程16 第四節 藥品品質控制的目的和意義18 本章小結19 參考文獻19 第二章 藥品標準與藥典/20 第一節 藥品標準與術語21 一、正文21 二、通則21 三、藥品名稱22 四、制法22 五、性狀22 六、鑒別24 七、檢查24 八、含量測定30 九、類別33 十、製劑的規格33 十一、貯藏33 十二、檢驗方法和限度34 十三、標準物質35 十四、計量35 十五、精確度37 十六、試藥、試液、指示劑38 十七、動物試驗38 十八、藥品說明書、標籤

、包裝38 第二節 藥品品質研究的主要內容39 一、品質研究40 二、分析方法驗證40 三、藥品標準制定工作的長期性41 四、藥品標準的類型44 第三節 《中國藥典》的內容與進展45 一、凡例45 二、正文46 三、通則——《中國藥典》四部46 四、索引47 第四節 主要外國藥典與作用47 一、 《美國藥典》47 二、 《英國藥典》49 三、 《歐洲藥典》50 四、 《日本藥局方》51 五、 《國際藥典》51 第五節 藥品監督與檢驗機構52 一、檢驗機構52 二、檢驗流程52 三、法律責任55 四、嚴禁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藥品55 本章小結57 參考文獻57 第三章 藥物中雜質的檢查與分析控制

/59 第一節 雜質與限度59 一、雜質的分類60 二、雜質的引入途徑60 三、雜質限度的表示方法61 四、雜質檢查項目的命名63 第二節 雜質的檢查原則63 一、雜質檢查項目的確定63 二、雜質檢查方法的選擇與驗證64 三、雜質限度的制定64 第三節 一般雜質的檢查65 一、氯化物的檢查法66 二、硫酸鹽的檢查法66 三、鐵鹽檢查法67 四、重金屬的檢查法69 五、砷鹽檢查法71 六、乾燥失重測定法77 七、水分測定法79 八、熾灼殘渣檢查法83 九、易炭化物檢查法84 十、溶液顏色檢查法85 十一、溶液的澄清度檢查法86 第四節 殘留溶劑測定法88 一、殘留溶劑的分類88 二、殘留溶劑的限

度要求88 三、殘留溶劑的測定條件88 四、測定法90 五、結果計算法91 六、注意事項91 第五節 有關物質的檢查與鑒定93 一、有關物質的研究要求93 二、有關物質檢查的方法與限度94 三、特殊雜質研究的策略102 四、特殊雜質鑒定實例102 第六節 基因毒性雜質的檢查110 一、基因毒性雜質的限度111 二、基因毒性雜質的分析策略111 第七節 金屬催化劑雜質的檢查113 一、金屬殘留的分類113 二、金屬殘留的限度與分析方法114 本章小結115 參考文獻115 第四章 原料藥的重點分析專案/117 第一節 原料藥的結構確證117 一、藥物結構確證的一般過程117 二、藥物確證的基本

內容119 第二節 原料藥的晶型與細微性132 一、藥物晶型控制的意義132 二、藥物晶型的分析方法133 三、藥物細微性控制的意義137 四、藥物細微性和細微性分佈測定法139 第三節 原料藥關鍵中間體質量控制的目的和意義143 一、原料藥關鍵中間體質量控制的目的143 二、原料藥關鍵中間體質量控制的要點144 三、原料藥關鍵中間體質量控制的意義148 四、程序控制的整體策略152 第四節 原料藥品質標準特點153 一、原料藥的特點153 二、原料藥品質標準制定的特點153 本章小結155 參考文獻155 第五章 藥物製劑的重點分析專案/156 第一節 藥物製劑分析特點157 一、性狀觀察

特點157 二、鑒別的特點157 三、檢查的特點158 四、含量測定的特點164 第二節 處方工藝與原輔料相容性168 一、原料藥的特殊處理與製劑特性169 二、體內-體外相關性172 三、原輔料相容性與製劑品質控制176 第三節 製劑品質關鍵控制點與對策180 一、關鍵控制點180 二、固體片劑工藝關鍵控制點181 三、注射劑關鍵控制點186 第四節 製劑品質標準特點186 一、液體製劑的品質標準186 二、固體製劑的品質標準186 三、滅菌製劑與無菌製劑的品質標準187 本章小結188 參考文獻188 第六章 藥物穩定性試驗與分析/189 第一節 藥物穩定性試驗189 一、藥物的穩定性1

89 二、藥物穩定性試驗的目的189 三、藥物穩定性研究的特點189 第二節 藥物穩定性試驗指示方法的選擇190 一、樣品的製備190 二、分析條件的建立193 三、分析方法驗證196 第三節 穩定性試驗的分類與要求197 一、穩定性試驗的分類197 二、穩定性試驗的基本要求198 第四節 原料藥物的穩定性試驗研究198 一、影響因素試驗198 二、加速試驗199 三、長期試驗200 第五節 藥物製劑的穩定性試驗研究200 一、影響因素試驗201 二、加速試驗201 三、長期試驗202 四、低溫(凍融)試驗203 五、配伍穩定性試驗204 第六節 藥物包裝材料的相容性研究204 一、藥包材種類

204 二、藥包材要求與標準205 三、相容性研究的重點考察項目205 四、相容性試驗的測試方法209 五、相容性試驗的條件209 第七節 穩定性試驗結果評估和穩定性承諾210 一、穩定性試驗結果的評估210 二、穩定性試驗承諾211 三、說明書/標籤211 本章小結212 參考文獻212 第七章 藥物的分析方法與驗證/213 第一節 常用質控方法的分類與特點213 一、容量分析法213 二、光譜分析法218 三、色譜分析法223 第二節 分析驗證指標與要求230 一、準確度230 二、精密度232 三、專屬性233 四、檢測限233 五、定量限234 六、線性234 七、範圍235 八、耐

用性235 第三節 分析樣品的製備240 一、分析目的與樣品製備240 二、常用的樣品製備方法242 第四節 分析方法的轉移與確認245 一、分析方法驗證、轉移和確認的定義245 二、分析方法轉移的基本流程和類型247 三、方法確認的具體內容249 第五節 標準物質的作用與研究建立251 一、標準物質的性質251 二、標準物質的分類252 三、標準物質品種的確定與選擇252 四、標準物質的製備252 五、標準物質的標定253 六、標準物質的穩定性考察254 本章小結256 參考文獻257 第八章 藥學研究的通用技術資料與要求/258 第一節 藥物的開發研究與分析控制258 一、QbD背景下的

藥物分析258 二、過程分析技術258 三、常用過程分析技術與典型應用259 四、展望268 第二節 通用技術資料269 一、CTD實施的意義269 二、通用技術資料的內容270 三、CTD小結289 第三節 藥品標準的建立與修訂289 一、品質研究內容的確定290 二、方法學研究290 三、品質標準項目及限度的確定290 四、品質標準的制訂291 五、品質標準的修訂291 六、總結291 第四節 藥品一致性研究的目的和意義291 一、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意義292 二、我國藥品一致性評價現狀292 三、一致性評價內容293 本章小結294 參考文獻295 第九章 藥物的體內評價/296 第一

節 體內藥物分析的目的和意義297 一、生物樣本分析方法的建立297 二、生物樣本的測定298 三、藥物的體內研究評價298 第二節 常用體內生物樣本的製備與貯藏299 一、體內樣本的種類299 二、體內樣本的採集與製備300 第三節 體內樣本分析的前處理302 一、生物樣本預處理的目的302 二、常用生物樣本預處理技術303 三、生物樣本其他預處理技術309 第四節 體內樣本分析方法310 一、分析方法的選擇310 二、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程式311 第五節 生物樣本分析方法驗證的內容與要求312 一、選擇性312 二、殘留313 三、標準曲線與定量範圍313 四、精密度與準確度315 五、樣

本穩定性316 六、基質效應317 七、提取回收率317 八、分析方法的品質控制318 九、未知生物樣本濃度超出定量範圍的處理318 十、有內源性本底的體內藥物測定319 十一、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方法的驗證319 第六節 典型體內藥物分析應用320 本章小結323 參考文獻324 第十章 中藥分析概論/325 第一節 中藥分析的特點325 一、中藥的定義和分類325 二、中藥的特色與分析特點325 三、中藥分析的發展趨勢326 第二節 中藥分析的主要內容327 一、中藥的鑒別方法327 二、中藥材與飲片的檢查334 三、浸出物的測定340 四、含量測定340 第三節 中藥品質的整體控制344

一、特徵圖譜的定義和意義344 二、中藥特徵圖譜的分類345 三、特徵圖譜建立的方法與步驟345 四、中藥品質問題及處理對策347 本章小結349 參考文獻349 第十一章 生物藥物的分析要點/350 第一節生物藥物的特點與應用350 一、生物藥物的特點350 二、生物藥物的應用351 第二節 生物藥物品質控制的關鍵技術與方法352 一、生物藥物鑒別及一般雜質檢測352 二、生物藥物的安全性檢測356 三、生物藥物分子量測定359 四、生物藥物的含量及活性檢測360 第三節 生物藥物的工藝與品質指標362 一、生化藥物的工藝與品質指標363 二、生物製品的生產工藝與品質指標364 三、生物藥

物品質控制應用實例368 本章小結375 參考文獻375 第十二章 典型藥物的分析特點/377 第一節 青蒿素及其複方製劑的分析377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378 二、鑒別試驗379 三、有關物質檢查379 四、含量測定380 五、複方製劑青蒿素呱喹片中青蒿素部分的品質控制要點381 本章小結(一)384 第二節 阿司匹林及其製劑的分析384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385 二、鑒別試驗385 三、有關物質檢查388 四、含量測定390 本章小結(二)393 第三節 頭孢克洛及其製劑的分析393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394 二、鑒別試驗396 三、有關物質檢查398 四、含量測定401 本章小結(三)

402 第四節 醋酸地塞米松及其製劑的分析402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03 二、鑒別試驗406 三、有關物質檢查411 四、含量測定414 本章小結(四)417 第五節 氫溴酸東莨菪堿及其製劑的分析417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18 二、鑒別試驗418 三、有關物質檢查420 四、含量測定423 本章小結(五)425 第六節 鹽酸氯丙嗪及其製劑的分析426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26 二、鑒別試驗428 三、有關物質檢查429 四、含量測定433 本章小結(六)439 第七節 環丙沙星及其製劑的分析439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39 二、鑒別試驗441 三、有關物質檢查442 四、含量測定449 本

章小結(七)449 第八節 硝苯地平及其製劑的分析449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50 二、鑒別試驗451 三、有關物質檢查454 四、製劑有效性的控制與溶出度檢查457 五、含量測定461 本章小結(八)463 第九節 維生素A及複方維生素製劑分析463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63 二、鑒別試驗466 三、有關物質檢查468 四、含量測定472 本章小結(九)475 第十節 硫酸特布他林及其氣霧劑的分析476 一、結構與理化性質476 二、鑒別試驗478 三、特殊雜質檢查480 四、含量測定483 五、動物組織中兒茶酚胺類藥物的殘留測定485 本章小結(十)486 參考文獻487

藥物分析學是研究藥物品質規律、發展藥物品質控制的科學。品質合格的藥品,不是依靠分析檢驗獲得(QbT),而是基於全面的藥學研究和生產過程的有效控制(QbD),遵照GMP規範製造產出(QbP)。 為滿足我國製藥工業發展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求,培育一批全面掌握現代藥物研發、具備藥物生產工藝過程品質風險控制能力的製藥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結合藥物生產工藝過程的特色,針對製藥工程專業人才加強藥物品質分析控制素養的培育十分重要。化學工業出版社組織編寫的《藥物分析》是滿足普通高等教育製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藥學基礎教材之一。教材編寫始終堅持化學工業出版社一貫的“嚴謹、創新、誠信、合作”的編寫理念,堅持以

滿足製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為宗旨。 本教材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藥物分析學”的通用技術和方法原理,及其在藥物研發(藥物註冊分類與申報)、製藥生產過程(製藥線上分析及藥物製劑分析)和典型藥物(中藥、化學藥物以及生物藥物)品質分析和控制中的應用;結合實際的典型示例,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全面貫徹製藥工藝過程的關鍵工藝參數和關鍵品質屬性控制的現代製藥理念。全書共分十二章,由藥物分析概論、藥品標準與藥典、藥物中雜質的檢查與分析控制、原料藥的重點分析專案、藥物製劑的重點分析專案、藥物穩定性試驗與分析、藥物的分析方法與驗證、藥學研究的通用技術資料與要求、藥物的體內評價、中藥分析概論、生物藥物的分析要點和典型

藥物的分析特點所組成。重點突出現代藥物分析技術的實用性,使之符合國家對製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精准要求。 本教材既可以作為高等醫藥院校和高等理工院校製藥工程、藥物製劑及藥學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又可以作為藥品生產、科研、藥檢等相關部門從業人員的技術參考書。 在本教材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國內知名高校長期從事藥物分析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教師的大力支持與辛勤付出。本教材由中國藥科大學杭太俊任主編、狄斌任副主編,由四川大學徐小平、北京大學韓南銀、中山大學姚美村、海軍軍醫大學洪戰英、遼寧中醫藥大學王靜、哈爾濱醫科大學楊春娟、瀋陽藥科大學王淼、復旦大學李嫣、中國藥科大學李博和宋敏共同參編。該教材自2016年元

月編委會至2017年元月定稿會期間,各編委們研討商定編寫大綱,交流編寫內容,充分論證編寫過程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並落實了所有問題的解決措施,以確保符合製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高品質《藥物分析》教材的出版。 此外,本教材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化學工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各編寫單位同仁和家屬也給予了大力協助和支持,編者們在此表示誠摯謝意。 由於編者專業水準、能力和經驗所限,教材中的不足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E-mail:[email protected])。 編者 2018年10月26日

老人安養機構住民的關懷、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榮家為例

為了解決藥學雜誌148冊的問題,作者林思妤 這樣論述:

現代社會許多家庭由於工作關係,無法照顧家中長輩進而尋求照護機構的協助。文獻指出關懷與社會支持是代表幸福感的重要核心指標,因此本研究在探討老人安養機構住民的關懷、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性,並進一步瞭解預測幸福感的相關因子。 以位於高雄某安養機構為抽樣對象,主要以65歲以上住民為研究對象,於110年10月1日至110年11月30日止,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方便取樣方式收集162份有效研究樣本。資料應用SPSS 24.0套裝軟體進行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森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驗證假設。 研究結果發現: 關懷、社會支持與幸福感呈顯著正

相關。關懷的「被尊重」、「被支持」雖未達顯著影響力;但社會支持的「情緒支持」、「工具支持」、「訊息支持」、「社會陪伴支持」為幸福感之重要預測因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