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岱融寫的 當教學成為形式:一個教育性藝術計畫的生成與反響 和徐敏雄,古明韻,陳亮君,陳秋欣,謝宜潔的 歡迎光臨161號:從萬華開始,那些夢想城鄉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嘉市玉山國中兒童哲學營嘉大教授分享獨立思辨養成 ... - 嘉義大學也說明:... 夏令營」,藉此培養國中生獨立思辯能力,嘉義大學教育系教授王清思今為 ... 讓孩子共學哲學,透過兒童哲學與人文、科學互動,結合生活哲學理念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和開學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林劭仁所指導 詹宛錚的 新北市國小太鼓教學實施現況及學習成效之研究 (2021),提出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太鼓、太鼓教學、學習成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翁楊絲茜所指導 張淯茹的 漫畫反思日誌數位平台融入情緒教育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生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情緒教育、情緒與反思、正向情緒、漫畫敘事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課表 - Altis 油電則補充:藝術 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戲劇導論(1) 戲劇概論(1) 戲劇製作一(1) 劇本導讀(1) ... 網路藝學園; 藝術教育貢獻獎; 電子報; 藝術研習班; 美育雙月刊; 國際藝術教育學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當教學成為形式:一個教育性藝術計畫的生成與反響

為了解決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問題,作者吳岱融 這樣論述:

  本書從藝術家教師與社區/群長期合作的教學暨創作實踐「義家藝館」,提出「教育性藝術計畫」一詞,以有別於當代藝術中的教育性計畫。「義家藝館」教育性藝術計畫結合藝術展演與教推活動,於每年國際博物館日將義士之家(臺北榮譽國民之家)轉化為一概念性的生態博物館。該計畫跨藝術教育、博物館學、當代藝術等學門領域,在歷史場域中以多面向的實踐,累積其生成之紋理。它既是教學,亦是創作;它既像藝術,亦像生活,但作為教育性藝術計畫,「義家藝館」更著重藝術實踐中的教育性,讓藝術實踐成為想像教學法的輪廓,回應當下的真實議題。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學影像製作出身的黃嘉俊,原本打算退伍後要前往美國深造電影,但軍中生涯因921大地震發生後,前往救災,而有了截然不同的體悟與轉向。處在救災現場的他,眼前的煉獄景致開始讓他思考生命的價值究竟為何。親眼目睹災民的重建、修復過程,也黃嘉俊對生命的脆弱與堅強,有了一番深刻的感受,視野全然地被打開。於是,黃嘉俊對人產生了興趣,投身於紀錄片創作。

黃嘉俊想要再多凝視、傾聽不同人的故事,實際上參與被攝者生命裡頭的其中一段,也使得他如若多了另一截人生。黃嘉俊認為,每個人生命的寬度或深度都有限的,然則藉由紀錄片,它能夠真實地體驗到千百樣生命的模樣或生活的可能。且紀錄片的保存期限相當長,只要沒有另外一部片能夠凌駕已有作品的高度,它就會持續地觀看、討論,久遠地發酵,黃嘉俊深信這是紀錄片最大的價值。

他的第一部長片是《飛行少年》,主角們是安置機構裡面的孩子,由於身份比較敏感,過去幾乎罕有能夠進行拍攝的機會,大多必須馬賽克、變聲和化名處理。黃嘉俊沉痛地說明,在以菁英教育為主的現有體制下,有一些少年在不斷的分類與篩選下,落到最後方最下面,被人忽略,但這群人不會消失,他們終究存在,這是社會不得不面對的真相,因此萬分需要更多人去正視其人生。是故,黃嘉俊決心長期深入花蓮,與青少年們相處,在《飛行少年》裡探討青少年的成長與犯罪議題,他們跟家庭還有學校之間的關係等等。

而以罕病孩童爸爸所組成的搖滾樂團為主角的《一首搖滾上月球》,則是黃嘉俊對家庭、親情的在場目擊。他直接走進別人的家居日常,眼見那些情感在生死與共的相處或激烈摩擦中,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地醞釀、生長,察覺到父母的愛有多深、多濃。黃嘉俊也因此瞭解,人夫、人父這樣的角色是有意義的,他最後也選擇了結婚生子的道路,脫離原有熟悉與安逸的狀態,勇猛地踏進另一種的人生風景。

新作《男人與他的海》的被攝者,是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和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黃嘉俊跟著不同世代的兩人,深入海洋,包含2016年與廖鴻基執行黑潮漂流計畫,在台灣的東部,乘筏於太平洋上,隨著黑潮從南到北,漂流7天。黃嘉俊在海中見證了海洋的美麗,以及哀愁,如海底垃圾、海洋污染、魚與珊瑚的消滅。黃嘉俊以為海並不如一般台灣人認定的那般可怕、危險,只要海洋的能力與知識增進,其實海是安全的。他明白,海對台灣人而言是距離非常靠近,唯心理又是無比遙遠的領域,因此總是習慣性地恐懼海洋、背對海洋。但潛水等相關的海洋能力,都讓黃嘉俊對海有更多的感受,並思索著海洋與自身、台灣人的關係。《男人與他的海》對黃嘉俊而言,無疑是生命的壯遊。


小檔案
黃嘉俊,1974年出生,外號黑糖,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MFA。在紀錄片、廣告及戲劇拍攝工作之餘同時進行劇本、電影及純藝術創作,對人與社會的題材有敏銳的觀察。因為經歷921地震現場救災,讓他開始投入紀錄片拍攝創作,作品風格溫暖清新,卻有深刻沁人的厚度力量。黃嘉俊從事台灣影視幕後工作已有十年以上的資歷,擅於發掘無人接觸的新穎題材,以平易近人的創作風格,呈現自身對社會人文的細膩觀察。

2008年成立黑糖媒體創意公司,專事紀錄片、電視節目、廣告短片製作,同年推出個人首部紀錄長片《飛行少年》,獲頒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爾後作品也常受國內外影展好評。2013年,《一首搖滾上月球》也獲得了台北電影獎最佳觀眾票選獎及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作品另有《來得及說再見》,以及即將在2020年上映的新片《男人與他的海》。

新北市國小太鼓教學實施現況及學習成效之研究

為了解決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問題,作者詹宛錚 這樣論述:

摘 要 太鼓,展現了生命的力與美。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中發現,無論普通班和特教班的孩子,皆對太鼓具高度學習動機,因而欲了解國小太鼓的教學實施現況與學習成效。然而國內至今尚未建立任何對太鼓學習成效的問卷,遂進一步分析相關文獻,從太鼓歷史淵源、太鼓教學現況、太鼓學習之優勢、太鼓教學內涵與學習成效,到太鼓教學之相關研究。在資料分析過程中,獲得國內數個太鼓團體和北中南部數間國小之熱情協助,研究者將其豐富教學經驗融合文獻作統整分析,完成問卷初稿,並預邀請太鼓領域的五位專家學者協助完成專家效度,經預試後成為正式問卷。 本研究主要以文獻分析法、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質性訪談方面:採納七位

專家教學經驗的資料,六位來自不同太鼓社團的指導老師,一位國小教師;量化研究方面:對二十二所國小共237位學生發放研究者自編問卷,以獲取學生自評學習成效的情形,問卷以認知、情意、技能為三向度,以期獲得更全面的調查結果。 本研究發現如下:1. 太鼓顯現的力與美,帶予國小學生身、心、靈上莫大的助益。2. 新北市的太鼓正式師資缺乏,台灣地區整體亦須改善證照制度。3. 新北市的太鼓教學資源城鄉分配不均,需改善設備及場地。4. 新北市國小學生認為「技能」是最重要的層面內容,「我喜歡欣賞太鼓的表演」則是最重要的細目題項。5.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北市國小學生對本問卷中部分層面之意見確有顯著差異。6.

本研究所建構「新北市國小太鼓學習成效調查問卷」乃針對學生學習太鼓之成效所設計,共計 3大層面內容,43 細目題項,然而層面和題項應隨情境不同而進行選取及修正。關鍵字: 太鼓、太鼓教學、學習成效

歡迎光臨161號:從萬華開始,那些夢想城鄉的故事

為了解決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問題,作者徐敏雄,古明韻,陳亮君,陳秋欣,謝宜潔 這樣論述:

「請讓我們接住你的脆弱!」 那些失去生活鬥志的人,都請來吧   「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只知道一直試,但卻一直失敗。」   「他看我年輕,不知道我遇到什麼事,就說好手好腳應該要去找個工作,然後,發便當的時候就跳過我。」   你看過路上的那些無家者,你知道社會中有這些經濟弱勢者的存在,但你有想過他們內心面對挫折傷痛時,誰會願意接住他們嗎?你以為生活的不安定與自主權低落所帶來的無力感是讓人喪失生活動力的原因,但失去情感依歸、自我認同才是。   他們跟我們並沒有不一樣,在面對人生重大衝擊或失敗後,都需要療傷,也都需要一個可以展現脆弱的安身之處。   於是,夢想城鄉成立了。   長

期駐點於萬華的夢想城鄉,透過告各種共學活動,在小小的空間裡,緩慢溫柔地扶持著彼此。城鄉夥伴們期望搭建的是,讓每個不慎掉落谷底的人,能卸下被排擠、輕視或嘲笑的恐懼的地方。在這裡,不需要隱藏脆弱,而是與「脆弱的力量」相遇。   此書不只記錄了協會成立至今七年的歷程,更如實呈現了每一段互相學習、成長的人生故事一路走來的故事。   歡迎光臨161號!! 專文推薦   「透過城鄉那些高亢低落的故事,原來我們永遠都有空間再往外冒險一點點。」——《無家者》作者 / 李玟萱        「當交付了自己的脆弱,那股力量就會自然的幫助人彼此連結與自我修復。」—— 人生百味 共同創辦人 / 巫彥德   

  「透過陪伴彼此,相信終能見證並看見每個人獨特、珍貴的那個自己。」——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 吳玉鈴 各方感動推薦   一碼村地下再生異托邦負責人  黃芳惠   大可居青年旅館創辦人  蔡寒筠、洪淳茹   中央廣播電臺「早安臺灣」節目主持人  夏治平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楊志彬   社團法人臺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社工師  李佳庭   社團法人臺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員  沈曜逸(後山)   浪人食堂及慕哲人社理事長  王薇盈   教育廣播電臺「城市的光影」節目主持人  雅柏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萬心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助

理教授  陳俊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陳怡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王永慈   國立聯合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助理教授  陳君山   國際第四世界運動持久志願者  楊淑秀(華人世界協調人)   萬華社區小學創辦人  陳德君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地理老師  蔡文芳   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祕書長  吳盈慧   臨床心理師  麥志綱   (依照單位筆畫順序)

漫畫反思日誌數位平台融入情緒教育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生為例

為了解決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問題,作者張淯茹 這樣論述:

第壹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第三節 研究貢獻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5第貳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情緒教育 17 第二節 情緒與反思 26 第三節 正向情緒 40 第四節 漫畫敘事 44第叁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1 第五節 研究信度分析 62第肆章 研究結果 63 第一節 情緒覺察與管理能力量表之前後測比較 63 第二節 「漫畫反思日誌數位平台」對學生情緒之影響 65 第三節 學生對「漫畫反思日誌數位平台」

之使用情形 69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討論與結論 72 第二節 建議 75參考文獻 78 附錄一 情緒覺察與管理能力問卷 86 附錄二 平台滿意度問卷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