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理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藝術治療理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學瀅寫的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修訂版) 和黃傳永的 動物情緒療癒卡:用圖卡自我觀照、突破、蛻變(圖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藝術治療- TAAZE讀冊生活也說明:還有藝術治療二手書,兒童藝術治療,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藝術治療二手書贈品,藝樹園丁:悲傷與失落藝術治療,藝術治療與團體工作實例與活動,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張老師文化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高榮禧所指導 許 彤的 藝術作為自我療癒: 以妮基‧德‧桑法勒的個體化歷程為例 (2021),提出藝術治療理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妮基‧德‧桑法勒、榮格心理分析理論、個體化、藝術治療、陰性空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朱惠瓊所指導 何思穎的 初探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之藝術治療經驗 (2021),提出因為有 伴侶藝術治療、溝通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藝術治療理論的解答。

最後網站藝療學堂: 藝術療育/藝術治療是什麼?則補充:藝術治療 的定義:「藝術治療(Art Therapy)是透過媒材及身體,與影像(image)一起進行以心理治療為主的工作。」 藝術療育的定義:「藝術療育(Art Healing-Education)是透過媒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術治療理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修訂版)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理論的問題,作者江學瀅 這樣論述:

本土第一本藝術治療圖卡應用書籍,理論與實務兼具 藝術治療圖卡全指南 或中或西,或絢麗或可愛,繽紛多樣的圖卡已經是藝術治療或諮商專業的常見工具。 作者是臺灣藝術治療圖卡應用的先驅者之一,並設計有多種藝術治療圖卡, 本書是她十多年實務經驗的無私分享。   市面上的藝術治療圖卡日趨蓬勃發展,幾乎專業人士手邊都有好幾套藝術治療圖卡,但要如何把手邊的藝術治療圖卡綜合運用,不僅能應用圖卡主題,同時應用不同圖卡,還能開發出具有創意的用法。   閱讀本書之後,你將可以瞭解: ──為什麼圖卡可以用於藝術治療? ──透過藝術進行會談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臺灣常見的藝術治療圖卡有哪些?可以在哪裡買到? ──藝術

治療圖卡和藝術作品應用於會談時有哪些原則? ──不同的藝術治療圖卡,如何交互運用? ──藝術治療圖卡的延伸創作引導方法有哪些? 書中不僅闡明藝術治療圖卡的應用通則,更有延伸使用技巧與應用實例,是專業工作者必備工具書。   擁有藝術治療師與諮商心理師證照的作者,在書中不僅說明為何圖卡能用於藝術治療,加上她個人教學開創的獨特設計與用法,引領使用者能統整善用手邊的各類藝術治療圖卡,協助個案探索心理過程與生命故事。 【專文推薦】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管貴貞 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陳盈君 【專業推薦】(按姓名筆畫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田

秀蘭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朱惠瓊 心理學家、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藝術治療組助理教授 黃凱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教授 賴念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兼任藝術治療師 蔡汶芳  【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 王釋逸、李泓、林維良、林盈君、周詠詩、姜亞岑、胡綺祐、陳怡婷、賀孝銘、康依婷、黃子琳、孫守宏、賴麗筠、蘇銘昌 〈好評推薦〉 本書極具實務性,是學瀅將多年在專業工作上的心得,不論是教學、團體或個人諮商的經驗寫入這本書中,造福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工作者。這是一本藝術治療師必備,心理師更要擁有,助人專業者必看的好書。──中國文化大學心理

輔導學系副教授 管貴貞   藝術治療圖卡的豐富與有趣,只有身歷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愛圖卡的朋友們,能透過閱讀學瀅老師的這本書,讓內在產生新的理解,更豐厚扎實有底蘊!──心理治療/藝術治療圖卡設計者、左西人文空間創辦人 陳盈君 作者簡介江學瀅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美國紐約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擁有美國藝術治療學會註冊之藝術治療師資格(ATR),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專業認證會員,高考及格諮商心理師。著有:《玩藝術,酷思考》(商周出版)、藝術治

療圖卡《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商周出版)、《我的任意門:打開心門.看見自己》、《生命樹》、《貝殼卡》等。合著有:《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商周出版)。相關著作:《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中英對照)(拆封不退)》《玩藝術,酷思考:親子一起學藝術,培養美力與思考力》 〈推薦專文〉既學術又實用的無私分享 管貴貞 〈推薦專文〉在牌卡世界中,我與自己相遇 陳盈君 〈前言〉以圖像引導創作   第一部 藝術、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圖卡  第一章 藝術能應用於治療?  第二章 臺灣的藝術治療圖卡發展與應

用   BOX 何處找圖卡 第二部 面對作品.理解圖像  第一章 現象直觀法的藝術治療實務應用  第二章 現象統整與現象詮釋循環  第三章 四個濾鏡與其應用  第四章 強調美學觀點的藝術評論法之應用  BOX 作品象徵意義的探索  第五章 藝術治療與諮商會談  BOX 藝術治療過程的行為觀察  第六章 圖解藝術治療歷程  BOX 個別藝術治療與團體藝術治療   第三部 不只是圖卡  第一章 圖卡的藝術治療應用  第二章 全圖像圖卡應用於藝術治療的原則    1.情境引導   2.象徵性表達引導   3.投射引導   4.敘事引導   5.綜合圖卡應用   BOX 圖卡基本引導方法  第三章 

以主題為主軸之應用圖卡具體引導   延伸探究的十種主題:   1.我   2.我的內在外在   3.我的童年   4.今天我想說OO   5.我的生涯   6.我感覺很OO   7.我對OO(事件)感到很OO(感覺)   8.我與我的朋友   9.我的家人   10.我與我的環境   結語:最高境界之自發性創作 附錄:學術性讀本的實務應用範例 〈推薦專文〉既學術又實用的無私分享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管貴貞   我喜歡這本《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 這幾年圖卡(牌卡)在心理治療領域流行,實務界與學術界都有高度的興趣與好奇,實務界的夥伴期待知道有那些好用的圖

卡?如何用於工作中?學術界想知道它的理論基礎在那裡?有效嗎?在眾說紛紜中依然有許多治療師紛紛地投入,也覺得運用上是有實用性和意義性的,如何學習這些圖卡只能透過各種工作坊提供大家嘗試的機會,卻沒有相關書籍提供我們在使用這些圖卡的參考工具,讓學術界感到不安,實務界卻又充滿疑惑。 終於出現了契機,學瀅寫了這本書,看到這本書讓我又驚又喜,它為現在這個模糊狀態提供說明,讓藝術治療圖卡的運用有所依據,也讓學術界和實務界對於圖卡的運用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本書說明了藝術治療理論基礎,介紹了臺灣目前的圖卡,更有意思的是把會談技術整合於藝術治療圖卡,讓藝術治療師能善用助人技巧的部分,心理師也可以在圖卡中妥善掌握各

種助人技巧,讓圖卡能充分發揮其效能,這是這本書非常有意義的部分。透過這本書,完整且清楚地說明如何運用藝術治療圖卡在治療工作上。 那幾年有幸與學瀅共事,那真是美妙的日子。學瀅是一位學養深厚的藝術治療師和諮商心理師,能兼具這兩種身分的大學教師不多,她能把藝術治療概念巧妙的融入教學和實務上,常常令我嘖嘖稱奇。這本書極具實務性,是學瀅將多年在專業工作上的心得,不論是教學、團體或個人諮商的經驗寫入這本書中,造福藝術治療師與相關專業工作者。這是一本藝術治療師必備,心理師更要擁有,助人專業者必看的好書。   〈推薦專文〉在牌卡世界中,我與自己相遇 左西人文空間、學爾國際教育機構創辦人/陳盈君   從第一

次接觸牌卡,我就深深的著迷。從此一頭栽進牌卡的世界,開始自己創作各種牌卡,結合心理諮商、藝術治療、心靈療癒的概念,在台灣開始進行本土化的出版,並在牌卡教學中傳遞力量。 投射牌卡,是擁有魔法般的工具,能夠直接帶出內心想望,引導出潛意識的隱藏訊息,帶領我們進入更深的探索。這是一個與自己相遇的過程,更是一個看見自己的歷程。 在輔導諮商的運用中,經過引導,讓抽卡者能夠有一個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機會,投射出自己內在的所思所感,並進而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帶出解決策略以及智慧力量。透過投射及敘說,內在產生心理位移,說著說著,生命板塊能進行重組,建立新的生活架構。 目前的許多牌卡都自國外進口,而台灣創作者的

作品,也在這幾年開始蓬勃發展,產量與輸出,有不小的累積。然而,在使用方式及相關書籍的參考上,目前還是少之又少。 很開心,學瀅老師出版了《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詳細羅列了台灣創作者的出版作品集,不僅解答了我們在使用上可能會有的疑問,並有系統地整理了透過圖像對談的內容,整合了各個層面的資訊,對於牌卡愛好者,真是一大福音。 書中篇章層次分明:藝術能應用於治療、現象學方法之應用、四個濾鏡與其應用、強調美學觀點的藝術評論與其應用、藝術治療與諮商會談、圖解藝術治療歷程⋯⋯等等。 我特別喜歡其中現象學與四個濾鏡的應用,不只滿足了我研究的好奇心,更讓我能從不同層面去思考,帶出新的高度與切入角度。

藝術治療圖卡的豐富與有趣,只有身歷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愛圖卡的朋友們,能透過閱讀學瀅老師的這本書,讓內在產生新的理解,更豐厚扎實有底蘊!無限祝福。   〈前言〉以圖像引導創作 受訓成為一名藝術治療師的過程當中,實習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依稀記得,我的實習場域在紐約市立療養院系統底下的一個日間留院機構,樓下是藥酒癮患者中心,樓上是因毒癮引起之思覺失調者長期心理復健的機構。紐約市政府提供給這裡的成員很好的福利,裡面有完整的醫療團隊,藝術治療團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藝術治療師必須參加晨會,和醫療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開會討論各種最好的處遇做法。若藝術治療師在藝術治療團體發現成員什麼樣的特殊狀況,透

過會議報告與討論,共同形成最好的治療方法。 每週兩次每次一個半小時的藝術治療團體是機構內的開放團體,只要機構內成員有意願參與,隨時可以加入。團體以自發性創作引導為主,參與者被視為具有創作能力的個體,能夠自由取用創作媒材,自由決定創作主題。團體結束後,無論作品有沒有完成,都會收在一個個人作品檔案夾當中,課程進行時,參與者可以自由取用前一次沒有完成的作品繼續創作。機構的牆面上掛滿了成員在藝術治療團體當中創作的各式藝術作品,整個走廊和公共空間就像一個小藝廊。 藝術治療團體在這個機構是長期且常態進行的團體,持續的進行之下,參與成員從未因為擔憂自己不會畫畫而無法參與。每次課程開始,藝術治療師會把參與成員

的作品資料夾拿出來,讓參與者決定要繼續畫未完成的作品,或是開始新的作品。他們多數都很有創造力,可以直接拿起自己想要的媒材開始創作,能夠很有信心的以圖像表達,也能支持其他成員的作品表現。 樓下和樓上的成員們雖然診斷上的分類不大相同,但藝術治療團體的自發性藝術創作引導模式是一樣的。參與成員通常不會表示自己不會畫畫,有時候他們會很委婉的說「今天不想畫」,或是「今天不知道畫什麼」,通常藝術治療師就會推出各種各樣的畫冊供欣賞。 猶記得機構有一部行動推車,上面滿滿的畫冊和攝影集,提供不想畫畫和不知道畫什麼的人,隨意取用與翻閱。有些人享受翻閱並欣賞藝術作品,有些人則很快地從畫冊中找到靈感。這一部作品集推車是

團體成員找資料和增廣鑑賞眼界的好去處。

藝術治療理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兒童畫

本課程為6~9歲小學生而設,通過各種有趣主題,提高兒童對美術的興趣。課堂除示範外,更會講解繪畫的知識,介紹各種繪畫工具及使用不同媒體創作。學員更著重創意的培養,除描繪主題角色外,同時需要動腦筋創作背景,加上基本美術理論傳授,學員可掌握較全面的基本美術知識及技巧。

材料包括:油粉彩25色、廣告彩8色,水彩筆16號一支、A3畫簿

========== 梵高爸爸 ※ 藝術創作資歷 ==========

梵高爸爸為新一代親子網紅,「KOOL香港教育界男網紅獎」得主,擁有10年豐富視藝教育經驗,致力以多方位藝術媒界推動兒童身心靈發展,畫出內心世界,發揮無限創意和不可能。現開拓親子藝術範圍:開設親子和諧粉彩班、表達藝術工作坊、幼兒親藝啟蒙班等,更以首個網紅身份舉辦「全港第一個聖誕親子藝術嘉年華」

? 2018年KOOL教育界男網紅獎
??‍? 畢業於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 日本和諧粉彩準指導
* 藝術治療應用認可執行師
* 心理投射繪畫認可執行師
* 香港日本兒童教育專業協會 – 日本繪本故事導師
* 香港專業培訓學會-表達藝術治療證書師
* ?年豐富視藝導師經驗:先後曾於香港心理衞生會、聖雅各福群會、救世軍、救恩學校、屯門仁德天主教小學等任教。設「幼兒五感藝術之旅」、小學及兒童綜合素材畫班、輕黏土班、表達藝術工作坊

????????????????

有興趣了解或報名/組團,歡迎
Whatsapp? +852 65389127 ( https://bit.ly/37osZI6 )
Inbox? http://m.me/franconewpapa

【 多元zoom藝術班 ? 時間表】
❗已成班❗
? 幼兒班 (K2~K3)
星期二3-4:15pm
星期三3-4:15pm
星期六10am-11:15pm

? 小學班 (P1~P3)
星期三4:30-5:45pm
星期六11:30am-12:45pm

? 和諧粉彩 (成人班)
星期三 9:30-11pm
星期五 9:30-11pm

?️?️?️?️?️?️?️?️?️?️?️?️?️?️?️?️

歡迎組團及課程查詢
? http://m.me/franconewpapa
[email protected]
? +852 65389127

#梵高爸爸 #湯丸仔 #爸爸 #blogger #網紅 #視藝導師 #slasher #創業

藝術作為自我療癒: 以妮基‧德‧桑法勒的個體化歷程為例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理論的問題,作者許 彤 這樣論述:

法國藝術家妮基‧德‧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 1930-2002)的一生以她過人的朝氣、創意與想像力,成為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她的藝術以多元形式的表現,拓展了當代藝術的美學與幻想空間。而她豐富的藝術成就來自於多舛的童年陰影以及受壓抑的心理情狀,使她在年輕時經歷了嚴重的精神性病症;然而,作為一個病體,妮基透過藝術像是為自身開啟一條自癒的藝術療程;為藝術所治癒,也為藝術所昇華。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觀看妮基的作品,連結其生命經驗,探究妮基以藝術作為自我癒療的個體化療程。研究者將以妮基的生命與藝術為文本,區分為四個階段:《集合藝術》(1956-1961)、《

射擊藝術》(1961-1964)、《娜娜》與系列雕塑(1964-2002)以及《塔羅公園》(1978-2002),以榮格心理分析理論解析其個體化歷程,並輔以藝術治療理論,試圖解析藝術家主觀意識的創作歷程,與其內在心象的反應過程;並藉由女性主義相關研究與論述從社會結構中,梳理藝術家身份認同的發展脈絡。觀看妮基的藝術創作歷程與創作論述,皆指向藝術為她的心理帶來治療的能力,她的一生映照了完整的個體化歷程,她在藝術的世界裡發現了自己的潛能,透過藝術找回失去的本體,並以女性的姿態展現女性的個體性,向世人展示了她的一生與她的療程。

動物情緒療癒卡:用圖卡自我觀照、突破、蛻變(圖卡)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理論的問題,作者黃傳永 這樣論述:

  不只貓型人、犬型人,讓52種動物表情當你的情緒代言人     疫情起起伏伏,你心情還好嗎?   獨處機會多了,你是否再也無法忽視內心的聲音?   與家人共處時間長了,原有的矛盾衝突是否愈加彰顯?   遭受大環境驟變、病毒威脅,是否也催生出更多不安?      生活原本便充滿挑戰,疫情又增添煩惱,兩者相乘的壓力,   卻因社交限制,不容易用娛樂宣洩、找好友取暖來因應,   這時,你需要資深諮商心理師的「心」提案──動物情緒療癒卡!     這套圖卡結合52種動物的象徵及其動作細節的隱喻,可用於:   自我觀照──藉由對圖像的情感投射,表達出原本無以名狀的真實情緒   個人諮商──能與治療師、

個案形成三角關係,並讓個案產生心理位移   團體工作──在初次活動中協助破冰,以及在每次活動開始時用來暖場     即使不具心理相關背景,或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也能輕易地剖析情緒來由、釐清所欲所惡而安撫自我;   在專業引導下,更可探知內心癥結、潛在需求,   進而突破桎梏,勇於實現自己理想的生命樣態。     當考驗來臨時,請選出一張圖卡,讓你的心得以安放吧!     特色1: 諮商心理師X藝術治療師專業企劃   身兼大學諮商心理副教授、資深諮商心理師的作者,依據藝術治療理論與豐富臨床經驗,提出最有利自我覺察與諮商輔導的輔助工具。     特色2:全圖像設計,不會因文字限制想像   圖卡

僅呈現圖像,讓使用者能自由開放地全然探索內在自我,更容易連結真實感受與情感。     特色3:常見動物作主題,更易喚起潛意識與直覺   選擇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的動物,來表現人們經常出現的情緒、感受,更容易引發且呼應使用者的投射心理。       特色4:一副圖卡,多種應用,無限對象   無論是ㄧ般人或助人工作者都能輕鬆上手;不管是針對個人諮商或團體工作都適用;可測現在,也可測過去與未來;可代表自己,也可代表家人或他人……。     「藝術圖卡的功能與效果」   凱西.馬奇歐迪(Cathy A. Malchiodi,2008)說藝術是一種了解的方法(art as a way of knowing

),每一幅圖像均是創作者運用了線條、色彩、圖形所建構出來。圖像均在訴說一個故事,只是他運用圖像呈現,讓觀看的人與其產生互動。     圖像通常也幫助了當事人說出與圖像相互對應的內在故事。一如藝術治療一直強調的概念──三角關係,在藝術治療中,治療師與當事人的治療關係加入了藝術創作而成為一個三角關係,就諮商輔導人員工作而言,是一個更為彈性的治療關係。     在圖卡的運用中,即使當事人的圖像並非其所創作,但此圖像仍可成為當事人延伸出的可在治療師與個案間工作的橋樑。圖像可以刺激當事人思考,眾多的圖像牌卡提供當事人更多的選擇性與可能性。     對諮商輔導或治療本身而言,「三角關係」這個特殊性還隱含了

一種「外化」的概念,亦即允許個案將思想、情感投射在藝術圖卡上,無論是當事人所惡或所愛,都可以被允許投射於其所選取的圖像牌卡上。     更進一步說,在選取圖像牌卡的過程中,當事人較能投入於事件的主體,藉由作品「外化」的呈現,減低直接面對自我狀況的防衛心理,讓潛意識內容自然地浮現。再者,圖像牌卡也可以提供一種安全感,當事人可以決定選取哪張圖像牌卡,可選擇講多或講少,較不具威脅性。最後,圖像牌卡的具體呈現也提供了治療師一個更清楚、更能聚焦的方向前進。當然,這個部分需要治療師與其個案多次核對,而不是單純以治療師的視角為之(黃傳永,2020)。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

95)曾說過,人類言語對生命現實只能做單向陳述,不能表現多面向的生命與現實,但人類總是不甘心地要以言語來形容多面向的生命,於是便產生了文字與藝術(李明明,1992)。     此外,史蒂芬妮‧葛納的爾(Stephanie Grenadier, 1995)則表示藝術好比容器,提供心靈一個涵容處所,因為人的心靈具有複雜活脫想像的特性,她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嘗試用一個太窄範圍的容器來裝置人類心靈,例如:理性化就絕對無法承載人類經驗的所有層面。想像才是一個夠大的容器,在支持及產生新的可能性二方面,它才夠力來「承受我們」(黃傳永,2012)。 作者簡介   黃傳永     【現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

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副教授     【學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博士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     【專長領域】   個別藝術治療、團體藝術治療、團體諮商與輔導、悲傷輔導實務與技術、諮商理論與技術、兒童與青少年輔導、遊戲治療     【專業背景】   諮商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督導、專任輔導教師督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藝術治療組兼任副教授、萬芳醫院悲傷療癒團體諮商心理師、法務部臺北監獄受刑人戒治團體諮商心理師、青少年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帶領者、北京宋慶齡基金會藝術治療工作坊講師、北京紐翰斯表達性藝術治療連續性培訓課程講師、表

達性心理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工作坊帶領、親子成長團體、社區成人自我成長團體、身心障礙者團體及校園教師成長團體等團體帶領者

初探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之藝術治療經驗

為了解決藝術治療理論的問題,作者何思穎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伴侶在藝術治療中參與者的溝通經驗與感受,藉由三對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之藝術治療溝通經驗,瞭解伴侶在藝術治療中溝通的想法與感受,期盼未來能應用於臺灣實務工作場域。本研究以對偶分析概念,瞭解伴侶在藝術治療歷程中的溝通互動與影響,招募三對伴侶,年齡介於 20-35 歲之間。研究者擔任藝術治療師的角色,對三對伴侶進行 8 次藝術治療,每周 1 次,每次 1.5 小時,以及藝術治療結束後 1 周內半結構式訪談。訪談資料以現象學的取向,並由對偶分析法進行分析,了解伴侶於其中的互動、想法、感受,以及藝術治療介入後對溝通的影響。本研究發現,伴侶藝術治療介入於成人未婚異性戀伴侶後,對其溝通的影

響與改變有共同經驗與獨特經驗。共同經驗有六項:透過藝術治療解決關係的溝通困境、透過創作欣賞對方、透過創作增進親密感、透過創作增進理解與被理解、藉由某一方的創作深入探討與改變伴侶溝通模式。獨特經驗的部分有五項:從創作感受到對方的包容、從創作覺察到關係持續的意願、藉由創作回顧並增進連結、透過創作降低討論的衝突、發展溫柔待人的模式。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伴侶藝術治療未來研究,以及藝術實務工作等提出相關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