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補貼方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薪資補貼方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潘寫的 和林佳龍一起去旅行:那些走讀、療癒、愛戀山海的光合之旅 和MatthewC.Klein的 貿易戰就是階級戰:日益惡化的階級不平等,如何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引發國際衝突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救命錢來了!勞工補貼最高領24個月對象、方法一次看 - Hi宜蘭也說明:... 勞動部今(27)日說,無薪假補貼方案內容已核定,勞工最長可領24個月, ... 薪資差額補貼減班休息勞工的安心就業計畫內容已核定,依然採三級補貼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麥田所出版 。

長庚大學 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經營管理組 詹錦宏所指導 詹霐然的 僱用獎助實施成效研究-以T就業中心為例 (2015),提出薪資補貼方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失業、薪資補貼、促進就業、僱用獎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陳明芳所指導 陳昭君的 活躍老化與中高齡者就業─芬蘭經驗的討論 (2011),提出因為有 活躍老化、中高齡工作者、過渡性勞動市場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薪資補貼方案的解答。

最後網站企業基本工資補貼1/17 上路!月薪每人1000 元、時薪560 元則補充:基本薪資 補貼方案拍板確定,近日經濟部也公告基本薪資補貼系統將於1/17 上線!考量國內受疫情衝擊內需產業,加上2022 年1/1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薪資補貼方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和林佳龍一起去旅行:那些走讀、療癒、愛戀山海的光合之旅

為了解決薪資補貼方案的問題,作者潘潘 這樣論述:

阿龍部長帶你走遊台灣, 重新看見台灣之美!   台灣,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在擔任交通部長期間, 林佳龍是第一位將觀光產業作為台灣戰略的先行者, 也是最挺觀光業的交通部長,處處可見他對台灣觀光的用心。 前瞻觀光沒撇步,願意做,就對了! 疫後的觀光業,應定位為台灣未來的旗艦產業, 本書讓阿龍帶你 發掘出台灣最美的角落與最美的故事。   旅遊產業大老重量級推薦(以下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傑|雄獅集團董事長 吳昭輝|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 理事長 葉菊蘭|台灣觀光協會會長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 教授 潘思亮|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  龔明鑫|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推薦

序(以下依姓氏筆畫排序) 台灣,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王文傑|雄獅集團董事長   回想起兩年多前,COVID-19疫情迅速擴散、衝擊全世界觀光產業。在最危急的關鍵時刻,當時的交通部最高長官林佳龍部長,迅速在一兩週內,針對觀光產業的困境,陸續推出紓困補償政策,從業人員的薪資補助、教育訓練到產業補貼,大家可以一起同甘共苦挺到今天,都要感謝林部長當初的洞察先機與當機立斷。   那段期間,出境旅遊全面熄火,雄獅旅遊也調回所有外派同仁。面對這場沒有硝煙味的戰爭,我開始思索,企業必須轉型、經營策略不得不改變,所以親自率領雄獅一級主管,進行超過45趟次的全台走透透考察,重新審視台灣這片土地。   困守台

灣,會發現台灣之美與台灣的好。觀光資源也比過去的想像豐富許多。這一點,甚至牽動雄獅在疫情後的營運模式。   各國陸續鬆綁邊境管制,觀光產業可望逐漸復甦。迎接疫後觀光市場,台灣應該從國家政策來思考,配合地緣經濟制定整體策略,打造亮眼的「觀光島」,從發展「首都觀光」開始。   台北,應當放眼國際,以亞洲格局、跨太平洋格局到國際格局,重新定義首都觀光圈,以「世界的台北 Global Taipei」的概念,樹立疫後觀光第一站!You are First Start!   首都觀光圈的範圍,應該以台北市信義區的101大樓作為地標,向四周輻散至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與宜蘭縣。   信義區,不僅是台

北人的跨世代記憶,更是全球旅客來到台北時的必遊景點,這裡包含著象徵摩登時尚的信義計畫區、蘊藏豐富人文歷史的松山文創園區,以及有大巨蛋一同參與的未來,若能全力發展,必定能提升台北的國際品牌地位。   推薦序 第一位將觀光產業作為台灣戰略的先行者 吳昭輝|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 理事長   台灣!Formosa!西元16世紀航海路過友人如此驚呼讚嘆!但,台灣的美,卻一直未能以國家戰略之姿,站上世界舞台!   台灣觀光產業以出境旅遊為主力,入境旅遊是這10年內才開始蓬勃發展,這當中又仰賴中國大陸觀光客為主,近來,兩岸政治的不穩定因素埋下極大變數,早在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前,台灣觀光產業結構早已鬆動,轉型勢

在必行。   林佳龍部長率先提出台灣戰略觀光政策,從觀光三支箭到「三觀」,以「觀光立國」、「觀光主流化」、到「觀光圈及產業聯盟」,從戰略到戰術,陸續帶領產業轉型,形塑台灣觀光王國形象。   「旅遊不只是觀光,更應該是體驗當地生活」,是讓我更進一步了解部長理念的契機,交通部與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DTTA)專案合作期間,見識部長對觀光產業的熱情與投入,是承諾也是行動。在我個人創業8年中,第一次看到願意把觀光當作國家戰略的先行者,而非作為政治口號。   此書,是台灣觀光轉型的成果發表。台灣,四面環海,一小時內可以從海岸到山嵐,各個角落充滿在地人文,陪同部長走遍全台多個觀光圈,拜訪地方創生團隊,從年

輕人返鄉、產業轉型、到二代接班,我們看到一群充滿熱情的台灣人,期待林佳龍部長帶領台灣站上世界舞台,讓「在地驕傲,全球知道」。   推薦序 最挺觀光業的交通部長 看得見對台灣觀光的用心 葉菊蘭|台灣觀光協會會長   看到佳龍要出書,我很期待!因為我知道他是一個很懂得怎麼玩的人。   佳龍在擔任交通部長任內,被譽為「最挺觀光業的部長」,他將觀光做為重點工作項目,積極整合跨部會資源、優化旅遊環境,為業者四處奔走發聲,他的認真與拚勁,絕對是大家有目共睹。   當時交通部觀光局研擬《Taiwan Tourism 2030 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由我服務的台灣觀光協會承接,在研擬的過程中,也受到佳龍的大力支

持,他不僅肯定我們於白皮書中所提的「觀光立國」與「觀光主流化」發展願景, 也和觀光業保持密切互動,凝聚大家對旅遊發展的共同目標。   這幾年疫情影響了全球旅遊模式,從過去的多點觀光轉變為定點、精緻的深度體驗,也讓我們有更多機會發掘台灣美麗的風景、挖掘在地特色的寶藏。   佳龍將他這一年走訪台灣各個觀光圈,探索在地特色與生活記憶的連結集結精華在這本書裡。閱讀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已經跟著他的腳步一起上山下海,在稻田間、在湛藍的大海旁,也深入部落與客庄,看見散布在各地的歷史軌跡,品茶、賞工藝、嘗美食,也會看見他的用心,還有台灣觀光的無限魅力,而這樣的魅力與感動, 值得我們盡心盡力完善觀光推廣工作,驕

傲地把台灣介紹給全世界。   台灣這個美麗的國家有說不完的故事,深度旅遊將為觀光發展開創嶄新的道路,歡迎全球的朋友來到這裡,慢慢地體驗,細細地品味, 一起來一場光合之旅。   推薦序 前瞻觀光沒撇步,願意做,就對了! 劉喜臨|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 教授   台灣觀光要成為真正的「發光產業」,領導者的高度與視角非常重要,「觀光立國」引領觀光產業本身(各面向)都要能自立自強。觀光是無法外移的產業,我們也許不能成為臺灣經濟的護國神山,但我們絕對是「台灣活力與民生」的重要指標,透過「觀光主流化」讓台灣的科技、醫療、農業、自行車、餐飲等各明星產業都能以觀光為平台、為載具,以「觀光圈」的區域跨業整合

建構共好共榮新生活。   雖然在這一波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觀光產業遭受極大衝擊,「觀光三支箭」箭箭著靶,協助觀光產業度過一波又一波難關,也激發出業者的韌性,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能夠成長,「Change」與智慧轉型策略也讓我們看到許多令人感動的實力。   台灣觀光資源雖然沒有人家強,但是我們夠深化、夠精緻! 台灣觀光產業雖然沒有人家大,但是我們夠熱情、重體驗! 台灣觀光預算雖然沒有人家多,但是我們有想法、展創意!   Just do it. 做就對了!   台灣,必須隨著時代趨勢不斷地更新變革,「安心、安全」、「零接觸、智慧轉型」、「數位遊牧族」、強調「現在、當下與我」的幸福、「即興、療

癒旅行」、「屬於我的特別瞬間」等關鍵字在網際網路、社群飛舞,我們必須找到台灣自己的獨特性與優勢,這有賴最接地氣的部長、願意傾聽的部長、會自己回Line的部長、以智慧觀光創新思維的無任所大使做為城市與時代的領導者、台灣產業面向國際發展的總舵手,領航台灣,才能在如此高度競爭的觀光紅海市場中找到屬於臺灣的一線生機。   推薦序 疫後的觀光業,應定位為台灣未來的旗艦產業! 潘思亮|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    我與林佳龍部長的緣分,起始於2019年由交通部主辦的「全國觀光政策發展會議」。在他登高一呼之下,上千名觀光界的產官學研代表齊聚,各自就政策制度、市場拓源、智慧觀光及旅運、旅行產業、旅宿與遊樂業以

及景區資源整備等議題進行討論與建言,我亦受邀與會,共同擬定「Tourism 2030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時任交通部長的他已經洞察到觀光立國的重要性,不遺餘力地推動觀光局改制升格為「交通觀光部」,並修改「觀光發展條例」為「觀光發展法」,以達成2030年國際來台旅客2千萬的目標,力拚全面提升觀光發展的層次。   時間推移至2020年初,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各國開始實施邊境封鎖。我判斷這次的疫情影響威力之大,絕非靠企業一己之力就能度過,政府的紓困措施也要超前部署才能穩住台灣。因此我做了這輩子從未做過的事,為了觀光產業向政府求救。   在晶華獨立董事高志尚的引薦下,我

當面向台灣觀光協會會長葉菊蘭說明產業危急狀況。3月9日,葉菊蘭召集各飯店負責人開會協商,當晚、她帶著我向林佳龍部長報告。部長除了迅速做出決策,行政院、國發會與總統府也都表達關切,快速通過紓困方案。   我心中深深感謝高董與葉會長的居中聯繫,更感激林部長與政府的及時雨,讓觀光業免於更嚴重的衝擊。晶華也因為有了第一波的政府補助,開啟轉型為學習性組織的契機,並且奠定後續發展「城市度假型酒店」的基礎,成為業界的楷模。   觀光所代表的意義並非只是表面上的送往迎來、短暫佇足。如同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釋義,觀光旅遊其實是全世界最永續發展的產業。這個行

業平等的廣納各階層員工,促進社會流動,更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對全球GDP的貢獻達百分之十。無論城市或鄉村,觀光也是與在地經濟連結最深、照顧到中小企業與個體戶,更是LGBT友善、性別平權,同時維護在地的商業、農業與文化遺跡。   林佳龍先生在擔任交通部首長時,就無時無刻關注觀光產業,並且洞察這個產業對於台灣未來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我認為台灣的觀光發展並不只侷限於觀光局的職掌與推動,因為它與國家的經濟、科技、外交、教育、文化發展等息息相關,牽涉面向之廣,是真正需要政府跨產業、跨部門協商合作的重點發展產業。若要達成「觀光立國」的目標,就應比照半導體或科技產業發展史,將觀光產業視為國家經濟重要發展的旗艦主

流產業,並予政府輔導與扶植,建構更健全、健康的上中下游產業鏈,進而帶動產業創新,創造國際競爭力。   我佩服林部長洞見觀瞻的格局與遠見,並且對於振興台灣觀光所做的努力與貢獻。更殷殷期盼政府能把握疫後這波旅遊黃金期、逐步將「觀光主流化」,必能促進台灣觀光產業的永續發展。   推薦序 發掘出台灣最美的角落與最美的故事 龔明鑫|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台灣從過去至今一直都是文化多元的移民社會,並且具備高度的包容性,而歷經族群的融合後,各地也發展出許多特有的文化。   近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口逐漸集中至大都市地區,尤其是青壯年人口,但台灣各地之產業、文化、景觀與生態仍是台灣多元發展動能的基

礎。因此政府大力推動地方創生,促進青年返鄉,希望藉由深植地方的DNA,促進在地永續以及公益共好等發展,讓在地文化能持續發揚光大,維繫我國永續發展根基。   近幾年,如同本書作者走訪各地,發掘當地的故事,本人也以國發會主委的身分訪視各縣市地方創生推動情形,從中看到各地青年對於家鄉的活力與熱情,都願意貢獻一己之力投入當地的發展。不論是活化當地舊有建築物,無償開辦課後輔導中心,提供資源教育偏鄉孩童;抑或是協助在地農業發展,協助農民與在地餐廳或食品工廠之間的媒合,讓全台能品嘗到真正的在地美食。   當然,青年返鄉也往往發生世代之間的磨合,青年的創新思維與家中長輩的傳統觀念彼此不同,但青年人仍舊憑藉著在

地深耕的認情,改變了家中長輩的想法。許許多多的故事,需透過實際的當地走訪,才能夠實際的了解並被發掘出來。   本書中,作者透過走訪各地,發掘出台灣最美的角落、以及最美的故事,讓讀者能更進一步透過書中介紹,了解當地文化故事。近年國內觀光產業因疫情的影響遭受衝擊,但是在觀光的建設以及文化的傳承仍持續進行、永不停止,期待在疫情之後,讀者能親自走訪各地,親身體驗在地景觀與文化風貌。

薪資補貼方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無薪假又出現反彈趨勢,不少旅行社因為交通部紓困方案已經到期,但旅遊市場仍未有起色,紛紛向勞動部通報無薪假,以申請員工薪資補貼,所以旅行社所屬的支援服務業,新增到8千多人實施減班休息。整體來看,全台通報無薪假的企業,本週達4822家、勞工5萬8千多人,人數方面,再創本土疫情爆發以來新高。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2794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僱用獎助實施成效研究-以T就業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薪資補貼方案的問題,作者詹霐然 這樣論述:

2015年4月,景氣對策信號轉呈藍燈,這是從2012年9月起算,長達31個月的第1個藍燈,主因第1季全球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影響我國出口及生產,致廠商對景氣看法較保守,故可以想像目前景氣低迷,而失業率從1996年以來,失業率持續上揚,2009年到達5.85%為最高,政府則提出促進就業相關措施,而後緩和下降,至2015年4月仍有42萬人失業中。政府比照歐美用積極勞動市場政策,企圖活絡勞動市場,以降低失業人數,其成效如何,本文以公立T就業中心推動僱用獎助執行的情況做為研究,試圖探討薪資補貼政策對求職者就業及增加職能的情況,研究發現:僱用獎助措施的執行,對協助失業求職者及雇主媒合就業確實有激勵作用;

就業服務人員對特定對象的適性推介對於就業穩定有一定的成效,建議就業者加強本身的就業能力,如教育訓練或職業訓練,法規中如立法強制在職訓練,應有一定效果。

貿易戰就是階級戰:日益惡化的階級不平等,如何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引發國際衝突

為了解決薪資補貼方案的問題,作者MatthewC.Klein 這樣論述:

★ 榮獲2021年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 貿易戰的問題根源不是地緣政治,也絕非國家體制之爭 各國內部不同階級之間的衝突,才是加劇各國貿易失衡的病灶! 貿易戰常被認為是國與國之間無法避免的衝突,必須爭奪你死我活,因為各國的國家利益必定無法調節。然而,本書兩位作者挑戰主流國際貿易的論點,直指「貿易戰」背後掩蓋著過去三十年來日益不平等的階級戰——貿易衝突其實是各個國家內部政治決策所產生的非預期後果,被犧牲的往往是各地的一般勞工與退休者,富豪與權貴階級則因此受惠。本書除了提供重要觀點,以供了解方興未艾的全球貿易戰,也為美國與其它貿易順差國提供改善建言。   【重磅

推薦序】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 〈左派觀點的美中貿易戰分析〉 孔誥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偉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 〈理解全球金融危機與美中衝突的新視角〉 【專文導讀】 黎  班|美中貿易與政治觀察家、《端傳媒》特約評論 〈貿易戰=階級戰?國際金融觀點的特殊性與不足〉 【眾聲推薦】 李 淳|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閻紀宇|《風傳媒》副總編輯   本書顛覆一般人的認知,作者直指「國家舉債」與「貿易赤字」並非問題,重點在於投機的無用投資與「不健康的貿易失衡

」,在在加劇了全球各地的階級不平等: • 在中國,由於信用氾濫導致過度投資,大而無當的投資建設在各地拔地而起,將民眾的財富移轉給大型製造商、開發商以及省級與地方政府。然而遭遇金融危機或發展瓶頸時,中國政府雖必須維持政權,卻不願執行合理的財富再分配政策,反而試圖透過貿易順差與金融外流,將中國經濟模型的成本轉嫁給世界其他經濟體。 • 在德國,經由幫高薪資所得者減稅、過低的遺產稅,以及縮減社會津貼等政策,國民所得從勞工手中被轉移給資本所有權人,造成德國民眾的購買力轉移到權貴家庭和他們控制的企業,因此無力吸收國內生產的所有商品與勞務。而二〇〇八年後,沉溺於追求零財政赤字(黑零)的德國政府,更是大幅削

減基礎公共建設與社會福利。 • 在美國,美元的優勢,意味著美國人吸收來自世界各地多數的超額資本流入與超額製造品,也造成了房市債務泡沫與工廠外移。這些結果不合理地由一般美國大眾所吸收,且因許多美國權貴階級受惠於此,讓整個體系更加穩固。   美國長期以來承受的貿易逆差,造成一般美國大眾確實承擔了許多的經濟苦果與社會問題。然而這並非因為生活在貿易順差國中的德國人和中國人特別邪惡,一個國家不是非得透過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才能實現繁榮。追根究柢,這些問題導因於美國金融家和中國、德國工業家的利益相得益彰,透過國家政策與權貴階級的共謀,一般民眾的所得被大規模移轉到富豪以及他們控制的企業手上。 我們生活在

一個全球化、休戚與共的世界,這已是老生常談。但書中提到加速且升級的全球貿易活動與金融體系,將世界上幾乎每一個人聯繫在一起,而各國內部愈來愈嚴重的不平等,在加乘作用下加劇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衝突,仍然是現在進行式。這些問題時至今日讓你我感同身受,同時也依舊令人怵目驚心,包括某國高到令人無力負荷的房價、債務危機、失業問題與污染,經常可循線探究到另一個國家——中國政府迫害工會發起人,並提供廉價的銀行貸款給房地產開發商,導致遠在天邊的美國製造業勞工失去工作;德國企業為因應德國政府縮減福利支出而削減工資的決策,卻使得西班牙發生房市泡沫……放眼世界各地,一般平民百姓的購買力都因此遭到剝奪。但人們卻在本國至上

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的哄騙下,錯將問題源頭導向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必定會相互牴觸,而非追究各國內部不同經濟階級之間的衝突。 以更大的歷史格局來看,我們必須有所警覺:現今一切均顯示一九三〇年代的歷史有重演之虞——當時國際經濟與金融秩序的瓦解,撼動民主的根基,更助長致命的民族主義,結果迎來了戰爭、革命與種族滅絕。為此,我們必須辨識問題根源,及時針對病灶對症下藥,才有可能避免重蹈人類社會的覆轍。   「(本書)結合政治與經濟分析,同時敏銳地切入歷史,強調犧牲勞工而優惠富人的國內政策,不但是國內紛爭的根源,更使國際衝突不斷。」 (二〇二一年蓋爾伯獎獲獎評語) ■ 獲獎推薦 -------------

--------------------------------- ★ 榮獲2021年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 ★ 入圍2020年《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最佳商業書籍 ★《策略+商業》(Strategy + Business)最佳商業書 ★ 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亞當‧圖澤(Adam Tooze)等重要經濟學者一致推薦 ■ 必讀原因 ---------------------------------------------- ★ 清楚概述貿易的整體基礎理論、根本性變化以及與跨國金融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 爬梳美、中、德三國財政政策的歷史,發掘國際貿

易失衡的關鍵! ★ 以更大的視野綜觀國際貿易局勢,才能啟發了解自身在國際貿易的位置。   ■ 國外讚譽 ---------------------------------------------- ★ 所有關心全球經濟的人必讀。書中精彩論述一國之內攀升的不平等,特別是在中國與德國,如何危害到我們的經濟。 ——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全球化矛盾》作者 ★ 這是一本必讀著作,由兩位敏銳的國際經濟評論家所寫。作者對於一個國家內的不平等,如何與國際衝突連結起來,進行扎實的分析,並為全球化危機提供解答。 ——亞當‧圖澤(Adam Tooze),

《崩盤》作者 ★ 重要之書。 ——馬汀‧沃爾夫(Martin Wolf)資深英國經濟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 對問題核心提出了深刻的論證。 ——《經濟學人》(Economist) ★ 作者們將貨幣、財政與社會相關政策嚴密聯結起來,並且針對什麼是正確的抉擇、何處出了問題提出重要觀點……對於歷史上貿易和金融的洞見值得一讀! ——喬治‧梅隆(George Melloan),《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 簡潔有力的論述與廣博翔實的紀錄。 ——安德魯.埃爾羅德(Andrew Yamakawa Elrod),《新勞動論壇期刊》(New

Labor Forum) ★ 博學、原創且具有啟發性的著作,解釋了全球經濟失衡已成為無數金融危機的根源。 ——埃內斯托‧塞迪略‧龐塞‧德‧列昂(Ernesto Zedillo Ponce de León),耶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前墨西哥總統 ★  作者宏大的敘事連結了收入不平等、地緣政治、貿易、金融和甚至環境議題。 ——麥克西米蘭‧凱恩芬特(Maximilian Kärnfelt),德國智庫Merics《簡報中國電子報》(China Briefing Newsletter) ★  在這僅數百頁的篇幅中,作者針對激烈政治和全球經濟不平衡之間的交錯影響,做出廣泛有力的論證。 ——萊恩

・艾文(Ryan Avent),《二十一世紀工作論》作者,《策略+商業》 (Strategy + Business)

活躍老化與中高齡者就業─芬蘭經驗的討論

為了解決薪資補貼方案的問題,作者陳昭君 這樣論述:

當前全球人口結構逐漸邁入高齡化,影響勞動市場中工作者的年齡結構,再加上少子女化之現象,使得勞動力供給逐漸萎縮,進而衝擊國家的經濟發展。歐洲國家堪稱為全球最「老」之區域,人口高齡化導致公共年金等相關之社會安全支出成長,構成國家嚴重的財務壓力,促使歐盟1990年代以來對於「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概念的提出及討論,其中以促進中高齡工作者延長工作生涯的議題為核心。過渡性勞動市場理論(Transitional Labour Markets theory, TLM)指出,現今勞動市場不如以往穩定,導致個人在不同生命歷程階段面臨不同的就業風險,需要不同的公共政策介入管理這些風險。

在此背景下,如何促進中高齡者延長工作職涯成為歐洲許多國家的首要課題。 本研究以過渡性勞動市場理論探討歐洲在延長中高齡者工作生涯最成功的國家-芬蘭。研究發現,芬蘭中高齡者在延長工作生涯上面臨三種不同層次的風險,包括微觀層面個人之工作能力不足、健康狀況不佳與教育程度低;中觀層面之雇主對中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及年齡歧視;鉅觀層面之提前退休制度和經濟不景氣。芬蘭政府透過不同活躍老化相關之公共政策,對於前述風險進行管理,以期達到提升中高齡者勞動參與率,延後其退休之目標,相關措施包括推動工作生涯方案與年齡管理策略、禁止年齡歧視、實施薪資補貼方案,以及年金制度改革。相較於芬蘭以積極性取向,強調中高齡者

延長就業職涯的活躍老化策略,台灣針對中高齡者就業相關之促進措施,主要聚焦於被動解決其失業期間之經濟安全保障問題,在面對未來人口結構快速高齡化的發展下,中高齡人力資源之運用顯得特別重要,也因而需重視積極性活躍老化的政策。芬蘭的經驗中可供台灣未來發展之參考,包括重視工作者工作生涯方案的規畫、消除年齡歧視、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延後領取公共年金之誘因、推廣年齡管理之理念,以及強化世代間的認同、團結與公平正義的維護,透過提升中高齡者的勞動參與率、延長其就業職涯,以減緩人口結構高齡化之經濟與社會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