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斑鬥魚的故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贈送區- 老爹孔雀魚水族寵物交流網-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也說明:... 天)15隻贈送,自備容器 (2篇回復); 3尺4連缸2尺缸贈送 (1篇回復); 孔雀魚贈送 (3篇回復); 水草 (2篇回復); 分享20多年前來自蓋斑鬥魚的故鄉-三義銅鑼的本土原生種.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順其所指導 陳顥仁的 台灣原生青鱂魚(Oryziaslatipes)的棲地、族群調查及生活習性探討 (2008),提出蓋斑鬥魚的故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青鱂魚、行為、族群調查、動物教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 楊磊、邱文彥所指導 陳珍瑩的 都會型濕地公園營造之規劃與管理─以高雄左營洲仔濕地公園為例 (2003),提出因為有 創造型濕地、管理、洲仔濕地公園、規劃、生態工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蓋斑鬥魚的故鄉的解答。

最後網站蓋斑鬥魚的故鄉推動祖孫養魚樂活動 - Yahoo則補充:活動的主角是三義鄉特有的原生種「蓋斑鬥魚」,這種魚曾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早期三義鄉在稻田、池塘、小河或是三叉河到處可見到這種原生種「蓋斑鬥魚」,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蓋斑鬥魚的故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原生青鱂魚(Oryziaslatipes)的棲地、族群調查及生活習性探討

為了解決蓋斑鬥魚的故鄉的問題,作者陳顥仁 這樣論述:

摘要為了解台灣原生青鱂魚(Oryzias latipes)的族群狀況,自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間,在台北縣貢寮鄉遠望坑溪、台北縣汐止市汐萬路如意湖及宜蘭縣員山鄉湖西村雙連埤,定期調查青鱂魚棲地環境因子及族群數量。在這三處的青鱂魚族群數量以如意湖最多(1420尾),其次為遠望坑溪(724尾),最少為雙連埤。在如意湖棲地的平均溶氧及酸鹼度最低,但由於環境中並無略食性魚類共存,所以族群數量較穩定。遠望坑溪的棲地,由於建造觀光景點而進行人工開發及放養多種魚類,造成青鱂魚族群數量變化大。而在雙連埤調查區的青鱂魚族群在2007年9月27日調查時,因為調查區域農地重整的關係,已無再發現其蹤跡。人工

環境養殖方面發現青鱂魚在水溫到達攝氏26度即可繁殖,並有生殖週期短、行為容易觀察、易養殖及可防制蚊蟲滋生的特性,適合融入國小自然科學教育的實驗對象。但由於野生族群棲地不易尋找,應收集種魚並結合教育單位及保育人士進行復育及研發課程的工作,將可以增加學生飼養及生物行為觀察的多元課程。

都會型濕地公園營造之規劃與管理─以高雄左營洲仔濕地公園為例

為了解決蓋斑鬥魚的故鄉的問題,作者陳珍瑩 這樣論述:

濕地的保護運動,隨著國內環境意識的抬頭,已逐漸受到各方的矚目。然而,被動的保護濕地生態系,並無法彌補快速開發下所造成的濕地損失,導致台灣自然環境中的濕地生態系逐漸消逝。「創造型濕地」(Created Wetland),亦即為彌補人類開發行為所破壞的自然濕地之損失,而建構出的人造濕地,其功能較偏向做為生態保育及公園用地使用,與強調水質自然淨化功能之廢水處理型人工濕地(Constructed Wetland)不大相同。過去都市公園的設計大多以「人」為考量主體,造成公園綠地中的生物群相並不豐富,使得都會區的生態相較為貧乏。因此,結合「創造型濕地」與「公園」的新概念,將可有效改善都會區內過於單一化的

生態系統。位於高雄市左營蓮池潭旁的「洲仔濕地公園」,是以吸引水雉返鄉而人工創造出的濕地棲地生態系,打破以往都市公園以人為主的設計模式,而改以其他生物物種做為公園的使用者,並採用「生態工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來營造棲地環境,期望藉由濕地生態的建立,以提升都市環境內之生物多樣性。本研究將以洲仔濕地公園為案例,探討都會區內的創造型濕地公園,在營造規劃與經營管理層面之原則,盼此論文研究之成果,能提供國內在未來建立創造型濕地公園時之參考,使濕地生態之保護策略轉化成為主動積極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