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斑鬥魚不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鬥魚吃什麼養過的進來也說明:鬥魚 吃東西時先要盯住食物看一會兒,然後突然把食物吸進嘴裡,因此它們不太喜歡不動的和沉底的食物。你喂顆粒飼料時,記得要選擇漂浮的才好。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陳順其所指導 鄭穎蔚的 台灣產蓋斑鬥魚Macropodusopercularis(Linnaeus)在人工環境下的個體行為與繁殖行為 (2006),提出蓋斑鬥魚不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蓋斑鬥魚、個體行為、繁殖行為、幼魚存活率。

最後網站小型觀賞魚-中國鬥魚-圓尾鬥魚 - 每日頭條則補充:中國鬥魚是已知的四種蓋斑鬥魚的統稱:分別為紅藍叉尾鬥魚、香港黑叉尾鬥魚、越南黑叉尾鬥魚、和圓尾鬥魚,它們進入我國最早,普及程度高,人們直接稱它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蓋斑鬥魚不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產蓋斑鬥魚Macropodusopercularis(Linnaeus)在人工環境下的個體行為與繁殖行為

為了解決蓋斑鬥魚不動的問題,作者鄭穎蔚 這樣論述:

為了解台灣產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naeus)的習性與繁殖行為,自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在水族箱中進行行為的觀察紀錄與養殖實驗。結果顯示行為可分為九大類,其中游動佔47.6%最多、攝食佔20.4%次之,完全停滯佔17.8%,其餘均低於7%,包括上衝吸氣、吐泡巢、照顧、不活動擺動、不活動擺鰭等行為。蓋斑鬥魚的行為模式,和溫度有密切的關連,冬天低溫14℃~18℃的活動行為僅佔37.33%,夏天高溫29℃~32℃的活動行為則達到了90.26%。在空間利用方面,也受溫度的影響,高溫以水面上層利用較多,中及底層較少。而本次實驗也發現,一但蓋斑鬥魚受到驚

嚇,會迅速的往底層隱藏,並停滯不動。在關於蓋斑鬥魚打鬥行為中,原擁有領域的鬥魚較佔優勢。打鬥行為隨著溫度的增加,行動也較快速,程度上也較激烈。打鬥的時間,大約三十分鐘內便有勝負。有關蓋斑鬥魚繁殖行為研究,實驗發現產卵行為和溫度有很大的相關。當食物來源不虞匱乏的狀態下,溫度達到22℃以上,雄性蓋斑鬥魚便有吐泡巢的行為。冬天低溫下不產卵,若以加溫棒定溫在26℃則產卵。但是一直保持26℃也會再度造成雌魚不產卵,此時需要改變成低溫一星期以上,再升高溫度,雌魚就會再度產卵。如果每日上升溫度低於0.2℃,那小魚出生率便很低,甚至無法產出。若每日上升超過0.8℃,且天數越多,生產小魚的隻數從250隻升高到1

127隻的紀錄。至於在幼魚存活率方面,本次實驗確認小型水蚤是幼魚的最佳最初飼料,如果供給足夠的水蚤及維持良好水質,則存活率可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