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株編號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公告「已被鑑定為安全之微生物肥料菌種」簡介也說明:為利業者申請微生物肥料登記證,農糧署擬具「已被鑑定為安全之微生物肥料菌種」草案, ... 菌種種類及編號. 菌種名稱(中文名稱). 台灣物種名錄. 物種編號. 1. 細菌類.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食品科學系所 邱秋霞、郭嘉信所指導 鐘寶惠的 應用產果香與花香之自篩酵母菌發酵脫果皮咖啡果實 (2020),提出菌株編號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咖啡品質、咖啡果實發酵、酵母菌、蜜處理、SPME-GC-MS、揮發性化合物。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微生物學系 張怡塘所指導 蘇敬倫的 以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法處理二苯甲酮污水 (2018),提出因為有 二苯甲酮、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法、水力停留時間、胞外聚合物、生物多樣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菌株編號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益生菌果寡糖- 營養保健食品類 - SNQ國家品質標章則補充:新醫生技益生菌果寡糖特選取16株對人體有益之益生菌種(probiotics),其菌體經過 ... Bifidobacterium lactis BL02 雷特氏B菌 ... 建議完整標示菌株編號(來源)。2.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菌株編號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應用產果香與花香之自篩酵母菌發酵脫果皮咖啡果實

為了解決菌株編號查詢的問題,作者鐘寶惠 這樣論述:

咖啡為熱帶氣候區重要之農業經濟作物,其飲品於2017年為全球銷售量之冠,然而咖啡品質易受到咖啡果實發酵之影響,於咖啡果實發酵時,所產生之典型酯類、醇類、醛類、萜烯類及酮類香氣,包含乙酸異戊酯 (香蕉味及梨香味)、2-苯乙醇 (玫瑰香)、苯甲醛 (櫻桃味)、檸檬烯 (柑橘及香橙味) 及2-戊酮 (水果香氣及甜味),其香氣特徵易受到發酵時酵母菌之影響。因此本研究假設能在微厭氧蜜處理法之基礎上,透過酵母菌之接種,穩定咖啡果實發酵之香氣特徵,並依此製程提升咖啡品質。研究首先自自然發酵脫果皮咖啡果實中篩選可於20℃及25℃生長之菌株各25株,最後篩選出4株可產較佳目標香氣成分者。經ITS DNA鑑定後

將其分別命名為Pichia kluyveri B6、Pichia kluyveri A20、Hanseniaspora opuntiae B10及Hanseniaspora thailandica B20。之後將此四株酵母菌接種於脫果皮咖啡果實中進行發酵,透過將其針對咖啡果實發酵之目標酯類、醇類、醛類、及萜烯類香氣成分進行波鋒面積比例分析,探討脫果皮咖啡果實之最適發酵酵母菌菌株與最適發酵條件。選定最適發酵脫果皮咖啡果實之酵母菌為P. kluyveri B6與H. thailandica B20菌株,最適發酵條件為20℃, 48 hrs。接著依序探討咖啡乾燥豆最適乾燥條件、實驗菌株製成咖啡烘焙豆

之赭麴毒素A試驗、工廠試驗、穩定性試驗及比較市售蜜處理法咖啡之香氣成分。結果顯示,以太陽日曬與熱風乾燥混合法為最適乾燥條件,後續使用此方法進行咖啡豆之乾燥。而以B6與B20菌株搭配微厭氧處理法製成之咖啡烘焙豆,皆無赭麴毒素A,無安全疑慮;分析以B6與B20菌株模擬於工廠試驗進行大量樣品接種製成之咖啡烘焙豆,具有預期之目標香氣成分,顯示酵母菌產香能力具穩定性;比較兩批次B6菌株製成之咖啡烘焙豆,其咖啡之香氣化合物類別一致,種類數量皆為9種,且總含量亦無顯著性差別,代表酵母菌製成之咖啡烘焙豆,其咖啡香氣穩定性高;以B6及B20菌株製成之咖啡烘焙豆,其咖啡目標香氣種類比市售微厭氧蜜處理咖啡多了5個種

類,不僅種類更多元且總目標香氣成分比例含量亦較高,顯示本研究B6及B20酵母菌接種發酵脫果皮咖啡果實,可以提升其最終產品之果香及花香香氣成份之比例,促使其品質提升。最終將B6與B20發酵製成之咖啡烘焙豆,以咖啡飲品進行感官品評。結果顯示,B6與 B20菌株之組別,為專業型感官品評中最高分,且風味特徵比自然發酵 (控制組) 含有更多果香及花香風味,如玫瑰花、葡萄、李子、黃檸檬及帶有花香之蜂蜜味道等。綜合上述之實驗結果,因B6與B20菌株用於發酵咖啡果實其產花香及果香能力佳,製成之咖啡其總目標香氣成分含量比例且批次穩定性高,顯示兩酵母菌菌株未來應用於發酵脫果皮咖啡果實具發展性,可使咖啡品質提升。

以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法處理二苯甲酮污水

為了解決菌株編號查詢的問題,作者蘇敬倫 這樣論述:

二苯甲酮 (Benzophenone, BPs) 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廣泛,具有干擾生物內分泌系統之特性。當BPs釋放至環境中並累積一定濃度時,可能造成環境生態危害。本研究嘗試以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法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處理BP污水。實驗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評估SBR在不同水力停留時間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8、16以及48 hrs) 下處理BPs人工合成污水,結果顯示48hrs HRT處理效率最佳,其TOC與COD去除率分別為97.04 %與89.44 %,BPs降解率為二苯甲酮-1 (Ben

zophenone-1, BP-1) 96.80 %與二苯甲酮-3 (Benzophenone-3, BP-3) 98.04 %。在48hr HRT下觀察SBR系統好氧 (曝氣) 及缺氧 (靜置) 兩種階段BPs污水處理情形,發現好氧階段去除效果較佳,COD去除率為57.19%、BP-1與BP-3去除率分別為85.85 % 與74.53 %。胞外聚合物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變化方面,當HRT越長,蛋白質濃度與污泥沉降體積 (SV30) 皆會增加,而隨著HRT降低,可溶性EPS濃度增加,推測SBR活性污泥中之微生物會因污水中所含BPs

釋放更多EPS。分析微生物族群結構,發現HRT影響SBR活性污泥菌相,在門 (Phylum) 的層級中,在8 hrs HRT中 Proteobacteria佔31.69 %,為所有HRT中比例最低;48 hrs HRT之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最高。在屬 (Genus) 層級中,8 hrs HRT之優勢菌株為Sediminibacterium sp. (26.65 %);48 hrs HRT之優勢菌屬為Novosphingobium sp. (35.76 %) 及Coprococcus eutactus (34.50 %)。 本研究第二階段為自SBR分離可利用BPs為單

一碳源之細菌,實驗結果選出6株可分解BP-1菌株,5株可分解BP-3菌株。分別挑選分解能力較強之3株菌株進行批次生物降解實驗,結果發現BP-1分解能力最佳之菌株為 BP1-D,擬一階反應速率為0.628 hr-1;BP-3分解能力最佳之菌株為 BP3-5,其擬一階反應速率為0.187 hr-1。經16S rDNA鑑定後發現,分解能力較強之BP1菌株皆為Pseudomonas屬;BP3菌株為Gordonia屬 (BP3-1)、Pseudomonas屬 (BP3-4) 與Rhodococcus屬 (BP3-5)。進一步分析代謝產物並推測其代謝途徑,分解BP-1菌株會先產生4-hydroxyphen

yl-methanone (m/z 207),再分解為較小分子量代謝產物,BP1-A產生126 m/z代謝產物;BP1-D與BP1-F產生m/z 151具醇基之代謝產物後,再形成對苯二酚 (Hydroquinone);分解BP-3之純菌株也會產生4-hydroxyphenyl -methanone,但後續之代謝產物依其微生物種類有所不同,BP3-1產生 m/z 137代謝產物;BP3-5 則為甲苯 (m/z 92)。本研究為首次研究BPs污水之生物分解,其結果將提供後續BPs廢污水生物處理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