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光新城中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倪晶瑋、曹拯元所指導 黃惠鈴的 高密度集合住宅高齡者對社區開放空間之需求 (2020),提出莒光新城中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齡社會、戶外體健設施、高齡友善城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李文環所指導 余金津的 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空間歷史與文化保存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眷村文化、保存運動、集體記憶、空間生產的重點而找出了 莒光新城中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莒光新城中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密度集合住宅高齡者對社區開放空間之需求

為了解決莒光新城中和的問題,作者黃惠鈴 這樣論述:

依聯合國的定義,65歲以上人口佔整個社會人口超過7%就是「高齡化社會」(aging),超過14%是「高齡社會」,超過20%是「超高齡社會」。我國老年人口占全國人口比率自1993年達7%進入高齡化社會後,2018年進一步超過14%,轉為高齡社會。預估於2025年,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由於受到都市化的影響,居住型態逐漸轉變為高密度、高層化的集合大樓,住宅樓層的垂直分化,降低高齡者在社區中的活動機會與身體功能。因此社區中的開放空間,除滿足實質休閒活動的功能外,更應在高齡社會中,具備維持高齡者身體基本功能之目的。本研究研究目的為:了解高齡者對高密度集合住宅社區開放空間的需求與社

區開放空間中適宜的體健設施。在研究方法方面,以文獻回顧、個案分析、田野調查等方式,探討高齡者對於社區開放空間需求與國內外體健設施種類。研究結果:高齡者退休後,以從事休閒性活動達到社交的效果,與保持日常生活基本活動能力為主。在6大類型的體健設施中,以上肢肌力與下肢肌力需求最高;其次為核心肌群與腰腹臀功能體健設施;需求最低者為平衡感、手眼協調設施。後續研究建議,體健設施的種類之選擇,在預算有限之前提下,應配合社區高齡者年齡的分布情況,分期添置。故未來之研究,可陸續進行在地化之研究。

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空間歷史與文化保存之研究

為了解決莒光新城中和的問題,作者余金津 這樣論述:

鳳山無線電信所位於日治時期日本國境南端,其目的主要是向南洋地區進行聯繫,在南進政策中擔負通信重責大任。本文從國定古蹟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歷史變遷說起,特別著其空間構成特質,以及以政治權力為目的之規劃界定其空間意義,政治權力介入自始自終宰制各階段的空間構成特質。 戰後國府接收了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不但沒有繼續從事無線電信收發功能,還被切割成三部分:鳳山無線電信所的主體(即內圈)南側,作為鳳山招待所(後成立海軍明德訓練班),及十字電台轉為海軍通訊大隊使用;內圈北側的日遺官舍轉為海軍眷舍使用;外圈拉線基座所在則成了眷村的建地。戰後因用途不同而各自發展,但在2000年代同時面臨存廢。

2001年4月1日內圈海軍明德訓練班正式裁撤,2004撤守後任其荒廢;而外圈西側眷村自2004年起陸續遷出後拆除。眷村拆除的危機意識激發眷村文化的保存運動,一群來自眷村熱心的民間人士於2002年起積極推動眷村文化以及鳳山無線電信所的保存運動,使得戰後異化的內圈禁地和外圈眷村,因保存運動再次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