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805門診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弘光科技大學 護理研究所 陳淑齡所指導 宋韋瑩的 乳癌篩檢異常婦女未接受後續追蹤的經驗探討 (2018),提出花蓮805門診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乳癌篩檢、異常追蹤、經驗、質性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護理研究所 王守玉所指導 李佩璇的 精神科單位感染管制護理師之工作經驗 (2017),提出因為有 精神科醫院、感染管制護理師、工作經驗、詮釋現象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蓮805門診時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蓮805門診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乳癌篩檢異常婦女未接受後續追蹤的經驗探討

為了解決花蓮805門診時間的問題,作者宋韋瑩 這樣論述:

在台灣,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侵襲性癌症,為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45至69歲的女性乳房X光攝影檢查。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年度的統計報告顯示,每年可發現約3,800例的乳癌病例。然而,這些年來的乳癌篩檢結果異常後接受相關追蹤處置的個案比例仍不到90%。本研究為探討婦女在面對乳癌篩檢陽性未接受相關追蹤處置的經驗,採質性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收集中部某醫學中心乳癌篩檢結果陽性之婦女為樣本,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式進行,在2018年10月至12月期間,共計訪談十三位婦女,訪談內容以錄音記錄並依內容分析法加以分析歸納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婦女在面對乳癌篩檢陽性未接受相關追蹤處置的經

驗感受,包含了三大主題:一、負向篩檢經驗;二、「不去」與「去」複檢間之拉扯;三、不複檢的詮釋觀點。本研究結果可做為日後醫療人員在面對乳癌篩檢陽性後未接受後續追蹤的婦女上,提供可能會遇到的情境及可參考的相關因應方式,以使婦女們願意回診接受後續追蹤。

精神科單位感染管制護理師之工作經驗

為了解決花蓮805門診時間的問題,作者李佩璇 這樣論述:

感染管制是醫療院所的重要議題,其牽涉到醫療照護品質、病人與家屬以及專業照護人員的安全。疾病管制署於2005年公佈「醫院感染管制查核作業」,在醫院評鑑條文中增修「醫院應設立感染管制相關組織,並有合格感染管制醫護人員進行感染管制作業」,以監督醫院感染管制業務推展。目前台灣對於感染管制護理師均採制式教育方式,未有特定科別或病房考量,然而精神科病房因病人屬性及環境特性,例如慢性精神病人平均住院天數可達六個月以上,在感染管制的運作亦有其獨特性。因此,感染管制護理師在精神科單位執行感染管制作業時所面臨的處境以及他們如何應對與處理,令人關注。本研究之目的是希望能深入瞭解,在精神科病房擔任感染管制護理師所覺

知之工作經驗。本研究採用詮釋現象學研究法,利用半結構式訪談指引、一對一訪談方式進行資料之收集,受訪者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兩種方式募集,共有13位個案參與本研究。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平均年齡為41.9歲(31歲~48歲)、平均擔任感染管制護理師年資為8年。所有個案均訪談一次,每次訪談約進行1小時,過程在個案的同意下進行錄音,地點則選在醫院的會議室。13個訪談錄音檔案經轉錄成逐字稿後整理成文本,所有文本資料採用高(2008)所建議的詮釋循環七個步驟進行資料之分析。本研究共發現5個主題,15個次主題。主題部分包含(1)起心動念、(2)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3)山不轉路轉、(4)成人達己的感動,以及(5)

翹足企首的遠望。整體而言,受訪者對於護理工作時間能否兼顧家庭生活尤為重視,是影響他們抉擇轉換跑道,擔任感染管制護理師工作的主要驅動力。此外,受到轉任初期,個人對於感染管制知識不足、精神病房環境設備不利於執行感染管制、病人洗手、戴口罩遵從性不佳,以及感染管制護理師實際執業人力不足的因素,造成個案在病房執行各項感染管制措施之挑戰。對於此,本研究的感染管制護理師也發展許多因應策略,包含調整個人心態、彈性的應變措施及運用衛教與稽核等措施提升照護品質。此外,個案認為在職前訓練的受訓課程方面,希望將精神科病房納入其實習單位,以學習精神科對於感染管制的處置經驗,並希望能透過社交平台與他院感染管制護理師交流,

有助同儕支持與互助。本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精神科醫院感染管制護理師工作樣貌與本質,進一步瞭解工作現況與需求。建議行政管理者重視感染管制議題,調整職前訓練課程內容,例如增加精神科感控相關專業知識與實務能力、補足感染管制護理師應有人力,並依據精神科病房的病人特性,調整醫院舊有空間以符合感染管制相關措施之執行,此外,提供相關的經費與資源,以及定期舉辦感染管制護理師、專業人員的在職教育課程,發展與建置精神科單位獨特之感染管制模式,維護精神科單位病人以及所有工作人員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