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港船舶動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花蓮港船舶動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玟德、張憲國、劉勁成、陳蔚瑋、何良勝寫的 臺灣國際港區船舶動態管理特性及颱風波浪資料補遺研究(四)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花蓮港船舶即時動態 - 台灣公開資訊網也說明:HUN AHUN110000866 進港 016132 金保順 GIMPO SHUN HUNX020X 20號碼頭 HUN AHUN110000856 移泊 011344 亞泥3號 ASIA CEMENT NO.3 HUNX014X 14號碼頭 HUN AHUN110000876 移泊 015077 華運 HUA YUN HUNX019X 19號碼頭 HUN AHUN110000877 進港 012909 亞泥6號 ASIA CEMENT NO.6 HUNX010X 10號碼頭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航運技術系 周建張 教授所指導 陳盈佐的 海上自駕船之自動繫泊系統適用性分析 (2020),提出花蓮港船舶動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上自駕船、自動繫泊系統、海事工程產業、臺灣國際商港、層級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宜蘭大學 人文及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林豐政所指導 黃湘貽的 國際商港港區自動化門哨系統重要因素之研究—以蘇澳港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門禁管理、國際商港、港口安全、無線射頻辨識、智慧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蓮港船舶動態的解答。

最後網站商港船舶動態 - MTNet則補充:商港船舶動態 ... 為使航港局即時掌握乘客名冊,以利海事災害防救及協助司法案件的偵查,本系統所涉及之個人敏感資訊將依個資法進行蒐集、處理,且使用者之IP位置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蓮港船舶動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國際港區船舶動態管理特性及颱風波浪資料補遺研究(四)

為了解決花蓮港船舶動態的問題,作者江玟德、張憲國、劉勁成、陳蔚瑋、何良勝 這樣論述:

  本計畫利用颱風與花蓮港距離(D)、颱風最大風速(Vmax)、颱風中心至花蓮港之角度(θ1)、颱風行進方位角(θ2)、風場能量En(Vmax/Log(D))與中央氣象局發佈之海、陸上警報(WI,Waring Index)等六個影響船隻動態的颱風因子建立颱風期間花蓮港之船舶操作預警模式。目前船舶動態預警模式已建構完成並已附加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來提升其使用性,並已提出兩種模式對船舶動態進行預測,其中有選定颱風路徑做分類的模式I於45場應發佈警報的颱風中僅有5場颱風沒有發佈警報,另外不考慮颱風路徑分類的模式II則有6場無法正確進行預測。以本計劃所做的風險評估顯示,決策者可以提早6個小時發布警報,

若保守一點的話則可在模式預報時間第62小時前就發布船舶動態(大約有90%之信賴度)。此結果都是考慮船舶安全為主。本計畫使用本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2006年臺北、安平港及2004年花蓮港之波浪資料,分別利用統計公式方法與參數推估平滑方法來探討短期波高與週期之統計特性。在波高方面分別以Gamma、Weibull、Modified Weibull、Rayleigh與Log-Normal分布等五種機率分布函數;週期方面則以Gamma、Erlang、Rayleigh與Normal等四種機率分布函數,利用上述兩種方式,根據均方根誤差(RMSE)及判定係數(R2),判斷何種分布模式與實際波高、週期分布較為吻合

。根據分析結果,對於臺北、安平港與花蓮港的短期波高最適分布在探討的五種分布函數中尤以Weibull分布為最佳。而同樣地Weibull分布也被調查出為示性波高之最佳分布函數。在週期分析方面,Normal分布對於描述短期週期分布與臺北、安平港之示性週期分布是最佳的,而花蓮港則是以Erlang分布最合適。本文進一步探討波高與週期最適分布之參數估計並以公式表示,此獲得之公式可快速且正確地計算任何月份之波浪統計值。本計畫工作成果之「船舶動態管理系統」可提供花蓮港務局作為颱風期間船隻出港避難之判斷依據,另有關「波浪統計特性模式」,可提供臺北、安平及花蓮等港務單位作為港埠工程規劃設計、施工之參考依據。

海上自駕船之自動繫泊系統適用性分析

為了解決花蓮港船舶動態的問題,作者陳盈佐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誌謝--------------------------------------------------- Ⅲ目錄--------------------------------------------------- Ⅳ表目錄------------------------------------------------- Ⅶ圖目錄---------------------

---------------------------- Ⅷ第一章 緒論-------------------------------------------- 11.1 研究動機---------------------------------------- 1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方法與範圍----------------------------------- 31.3.1 研究方法--------------------------------------- 31.3.2

研究範圍--------------------------------------- 41.4 研究流程---------------------------------------- 4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自駕無人船舶發展方向------------------------------ 7 2.2 自動繫泊系統特性與發展方向------------------------ 12 2.2.1 磁力繫泊裝置---------------------------------

13 2.2.2 自動化永磁繫泊裝置--------------------------- 15 2.2.3 自動繫泊方法與繫泊系統(真空) ----------------- 19 2.2.4 緊握式繫泊系統------------------------------- 22 2.2.5 動態繫泊系統--------------------------------- 25 2.3 優缺點分析--------------------------------------- 26 2.3.1 磁力繫泊裝置-------------------

-------------- 26 2.3.2 自動化永磁繫泊裝置--------------------------- 27 2.3.3 自動真空繫泊系統----------------------------- 27 2.3.4 緊握式繫泊系統------------------------------ 28 2.3.5 動態繫泊系統-------------------------------- 28 2.3.6 歸納各類別系統對照--------------------------- 29 2.3.7 構面與準則-------

--------------------------- 34 2.3.8 歸納適用方案-------------------------------- 35第三章 港口現行船舶靠離作業現況分析-------------------- 36 3.1 現有船舶靠泊作業方式---------------------------- 36 3.2 現有船舶離泊作業方式---------------------------- 42 3.3 自動繫泊系統(真空泵模式)靠泊作業方式----------- 44 3.4 自動繫泊系統(真空泵模式)離泊作業方式--------

--- 49 3.5 常見事故主因----------------------------------- 55 3.6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船舶帶解纜業務監督管理要點--- 56 3.6.1 船舶帶解纜業務監督管理要點之第一章總則------ 56 3.6.2 船舶帶解纜業務監督管理要點之第二章設置------ 56 3.6.3 船舶帶解纜業務監督管理要點之第三章營運------ 57 3.6.4 船舶帶解纜業務監督管理要點之第四章作業------ 58 3.6.5 船舶帶解纜業務監督管理要點之第五章附則------ 58

3.6.6 船舶帶解纜業務監督管理要點之總結------------ 59第四章 研究方法-------------------------------------- 60 4.1 層級分析法------------------------------------- 60 4.2 層級分析與架構--------------------------------- 60 4.3 設計問卷與分析方法----------------------------- 63 4.4 一致性檢定------------------------------------- 63 4.

5 問卷樣本分析----------------------------------- 64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5.1 結論-------------------------------------------- 71 5.2 建議-------------------------------------------- 71參考文獻---------------------------------------------- 73附錄一 基隆港船舶帶解纜作業準則------------------

----- 76附錄二 臺北港船舶帶解纜作業準則----------------------- 80附錄三 蘇澳港船舶帶解纜作業準則----------------------- 83附錄四 臺中港船舶帶解纜作業準則----------------------- 86附錄五 高雄港船舶帶解纜作業準則----------------------- 89附錄六 安平港船舶帶解纜作業準則----------------------- 90附錄七 花蓮港船舶帶解纜作業準則----------------------- 91附錄八 本研究問卷-----------------

------------------- 94表目錄表1-1 英國勞氏驗船協會船舶自動駕駛等級---------------- 2表2-1 各類別模式與成本面對照表----------------------- 28表2-2 各類別模式與安全面對照表----------------------- 32表2-3 各類別模式與不利影響及自駕船適用性對照表-------- 33表4-1 上自駕船之自動繫泊系統適用性分析評估內涵表------ 62表4-2 隨機指數值------------------------------------ 64表4-3 業界專家學者組成及年資

分布--------------------- 65表4-4 準則權重值與排序表----------------------------- 66圖目錄圖1-1 研究流程圖-------------------------------------- 6圖2-1 無人駕駛貨輪Hrönn號----------------------------- 8圖2-2 無人駕駛貨輪 Yara Birkeland號------------------- 8圖2-3 筋斗雲0號-------------------------------------- 9圖2-4 鄭和101號------

-------------------------------- 10圖2-5 循跡自航與智慧避碰------------------------------ 10圖2-6 自主航行控制之航跡自航、定速自航、智慧避碰及自動靠泊測試---------------------------------------------------- 11圖2-7 太陽能船於高雄愛河河道自主航行實驗計畫----------- 11圖2-8 Folgefonn 號渡船------------------------------ 12圖2-9 磁力繫泊裝置俯視圖------------------

------------ 13圖2-10 磁力繫泊裝置細部概念俯視圖--------------------- 14圖2-11 磁力繫泊裝置細部概念正面圖--------------------- 14圖2-12 自動化永磁繫泊裝置設施圖----------------------- 16圖2-13 電磁吸附裝置圖-------------------------------- 17圖2-14 自動電磁繫泊系統 DOCK LOCK-------------------- 18圖2-15 Bunker 運用自動電磁繫泊系統接駁作業------------ 18圖2-16

自動繫泊方法和繫泊系統專利架構圖--------------- 19圖2-17 自動繫泊系統(真空)1---------------------------- 20圖2-18 自動繫泊系統(真空)2---------------------------- 20圖2-19 自動繫泊系統(真空)3---------------------------- 21圖2-20 緊握式繫泊系統 近視圖-------------------------- 23圖2-21 緊握式繫泊系統 遠視圖-------------------------- 23圖2-22 緊握式繫泊系統 俯視

圖-------------------------- 24圖2-23 動態繫泊系統 近視圖---------------------------- 25圖2-24 動態繫泊系統 俯視圖---------------------------- 26圖3-1 絞纜機----------------------------------------- 37圖3-2 絞纜機控制器------------------------------------ 37圖3-3 船員控制絞纜機進行測試-------------------------- 38圖3-4 船員將絞纜機離合器推入並

嵌進纜繩絞盤------------- 38圖3-5 船員正鬆開絞盤煞車------------------------------ 39圖3-6 巴拿馬導纜孔----------------------------------- 39圖3-7 船艏導纜孔及繫纜柱------------------------------ 40圖3-8 船員正在操作絞纜機收回欄繩並調整至吃力狀態-------- 40圖3-9 纜繩處於吃力繫緊狀態---------------------------- 41圖3-10 離合器離開纜繩絞盤的狀態----------------------

- 41圖3-11 絞纜機控制器停止狀態-------------------------- 42圖3-12 船員鬆開絞纜機煞車---------------------------- 43圖3-13 船員操控絞纜機控制器以鬆出纜繩----------------- 43圖3-14 船員正在操作離合器準備脫開纜繩絞盤------------- 44圖3-15 船舶航行至預備靠泊碼頭與拖船備便--------------- 45圖3-16 船舶航行至預備靠泊碼頭------------------------ 45圖3-17 船員正在操作側推器靠近碼頭--------

------------ 45圖3-18 碼頭作業人員目視遙控自動繫泊系統--------------- 46圖3-19 駕駛台人員遠程控制自動繫泊系統靠泊作業--------- 47圖3-20 岸上機房遠程控制自動繫泊系統靠泊作業----------- 47圖3-21 碼頭人員目視遙控自動繫泊系統作業中------------- 48圖3-22 自動繫泊系統固定完成-後視--------------------- 48圖3-23 自動繫泊系統固定完成-側視--------------------- 49圖3-24 碼頭人員目視遙控自動繫泊系統解除固定-------

---- 50圖3-25 船舶駕駛台人員遠程控制自動繫泊系統解除固定------ 50圖3-26 船舶駕駛台人員遠程控制自動繫泊系統解除固定-系統畫面-------------------------------------------------------- 51圖3-27 船舶駕駛台人員遠程控制自動繫泊系統解除固定-控制按鈕-------------------------------------------------------- 51圖3-28 岸上機房人員遠程控制自動繫泊系統解除固定------- 52圖3-29 岸上機房人員遠程控制自動繫泊系統解除固定-系統

畫面1-------------------------------------------------------- 52圖3-30 岸上機房人員遠程控制自動繫泊系統解除固定-系統畫面2-------------------------------------------------------- 53圖3-31 自動繫泊系統解除固定前------------------------- 53圖3-32 自動繫泊系統解除固定後------------------------- 54圖3-33 船舶與拖船備便駛出港口------------------------- 54圖4-

1 AHP 層級分析圖--------------------------------- 61圖4-2 Export Choice 軟體分析-問卷樣本權重------------- 67圖4-3 Export Choice 軟體分析-主要準則一致性檢定------- 67圖4-4 Export Choice 軟體分析-次要準則一致性檢定------- 68圖4-5 Export Choice 軟體分析-效率評比圖(Performance) - 68圖4-6 Export Choice 軟體分析-動態評比圖(Dynamic) ----- 69圖4-7 Export Ch

oice 軟體分析-曲線評比圖(Gradient) ---- 69圖4-8 Export Choice 軟體分析-港埠投入成本與人員操作效率之點對點比較圖 (Head-to-head) ----------------------------- 70圖4-9 Export Choice 軟體分析-效率面與成本面之各項因素比較圖(Two dimensional) ------------------------------------- 70

國際商港港區自動化門哨系統重要因素之研究—以蘇澳港為例

為了解決花蓮港船舶動態的問題,作者黃湘貽 這樣論述:

國際商港是每個國家的重要門戶,進出貨物與船舶均需要兼具效率與安全,缺一不可。臺灣的國際商港在面對全球海運競爭上,為了滿足顧客在國際貿易運輸過程中貨品即時資訊且高效率的需求,均期望利用科技化及智慧化管理方式,以大幅提升門禁安全管理及運輸效率,並可防範非法人士進出與避免走私等不法情事發生,因而在2013年開始興建「自動化門哨系統」,以系統化方式管理各港口進出之人員、車輛及貨物。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自動化門哨系統」於國際商港運作中的現狀,並以蘇澳港為例,參考回顧的文獻與研究者本身實務經驗,搜集前端與後端作業管理相關因素,並依現場情況整理歸納,將其分門別類與建立層級,產生3個主構面與10細項因素

,進而設計成專家問卷以蒐集相關資料。再經由層級分析程序法的權重進行分析與比較,以探討「自動化門哨系統」對於港口安全管制及通關效率的重要因素。研究結果發現,蘇澳港的「自動化門哨系統」以「前端作業」最被重視,「後端作業」次之,「包裝方式」第三。其次,整體而言,「前端作業」中的「RFID與OCR成功率之比較」,「後端作業」中的「系統與設備更新執行情形」,則是相對最為重要的細項因素。同時,專家們因其所擔任的角色、職務及負責業務不同,會導致其相對重視的因素有所差異。此外,由於「自動化門哨系統」於貨物通關時,雖使業者能更便捷的讓貨物進出港區,惟於查驗端可能會產生人員RFID通行證有冒用之疑慮、載運之貨物與

申報內容不符,且系統尚未具備人臉辨識等生物特徵、紅外線驗證以及辨別、追蹤貨物(種)等功能,將可能產生港區安全的漏洞,因而研究中提供建議予港口管理單位,使之可以對系統產生更佳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