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台灣)商業銀行營業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資訊管理組 翁崇雄所指導 陳宜倫的 組織合併時資訊系統整合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 (2010),提出花旗(台灣)商業銀行營業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融自由化、過度競爭、併購、市場佔有率。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郭建中所指導 蔡博宇的 兩岸之銀行徵、授信法規制度比較:以擔保授信為例 (2009),提出因為有 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徵信制度、授信制度、擔保授信、統一歸戶、利害關係人、擔保品鑑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旗(台灣)商業銀行營業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旗(台灣)商業銀行營業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組織合併時資訊系統整合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

為了解決花旗(台灣)商業銀行營業部的問題,作者陳宜倫 這樣論述:

以往的台灣金融市場管制過多且封閉,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裡,太多的競爭者如猛虎出柙、飢不擇食,因此伴隨而來的是過度競爭(over banking)。消費者雖然因而受益,但卻由於過度擴張信用、風險意識不足,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機,果然是遍地哀鴻、全民買單。民國86年及87年分別發生了東亞金融風暴與台灣本土金融風暴,銀行為了避免被倒帳而採取緊縮銀根的政策,使得客戶更不易向銀行籌措資金。自民國91年7月起,政府進行一連串的金融改革工程。第一次金改以「除弊」為重點,即258改革方案;希望在二年內將金融機構壞帳比率降到5%以下,銀行資本適足率(BIS)提高到8%以上。民國93年6月則成立「區域金融服務中心推動

小組」,93年10月20日,再進行以「興利」為主之二次金改,並訂定四大目標。一、民國94年底前至少3家金控公司市場佔有率(Market share)超過10%。二、公股金融機構的家數年底以前由12家減為6家。三、金控家數94年底前減半成為7家。四、至少1家金控公司到海外掛牌或引進外資。所以,有台灣銀行與中央信託局合併,合併後台灣銀行資產約三兆元,市占率達11.59%,居台灣金融機構之冠。民國95年5月農民銀行併入合作金庫銀行的體系,至99年9月底,合作金庫銀行國內外分支機構達306家(含營業部及國際金融業務分行、馬尼拉分行、洛杉磯分行、西雅圖分行、香港分行、北京代表辦事處),為全國通路數最多之

商業銀行。後來更開放外國銀行合併問題金融機構,如荷商荷蘭銀行併購台東區中小企業銀行、英商渣打銀行併購新竹中小企業銀行、美商花旗銀行併購華僑商業銀行。併購是企業成長的特效藥,而就因為是特效藥,使用起來必需特別地小心謹慎,不可暴虎憑河、貿然躁進。併購也是企業成長的捷徑,而稱為捷徑,雖然可快速到達目的地,但一路上絕不會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為了要走到桃花源,所遭遇到的困難與阻力必定很多,只有當事人能冷暖自知。也因此,本論文將從紛亂的金融春秋戰國環境中,尋找一個可資依循的併購解決之道,嘗試以國內對資訊系統及組織整併進行探討,進而從中創造價值、展現應有的效益。

兩岸之銀行徵、授信法規制度比較:以擔保授信為例

為了解決花旗(台灣)商業銀行營業部的問題,作者蔡博宇 這樣論述:

因為金融業自由化以及國際化,使得臺灣的金融市場的競爭變的相當激烈,爾後又遇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然後再加上信用卡、現金卡的雙卡風暴以及2007年的次級房貸泡沫化,讓臺灣的銀行業者在短期之內產生大量的不良債權以及投資虧損,甚至有些金融控股公司或是中小型、區域型銀行已經危及到自身公司的經營。在這些衝擊之下,臺灣銀行業已意識到有效加強風險管理與控制,應會勝過於一味地追求巨額利潤,進而調整經營策略,且將經營方針由追求「量」的成長轉型為追求「質」的提升,在賺取利潤的同時也須兼顧風險的管理。但也因為這樣使得銀行業必須不斷地加速金融商品創新,讓自身公司的盈餘目標可以達到,以致於形成銀行業日趨複雜的趨勢

。授信與存款為銀行兩大主要業務,這兩個區塊缺一不可而且必須相互配合,銀行才能穩健成長。中國大陸為臺灣重要貿易夥伴且地位是相當穩固的,而兩岸經貿活動以及其他各類活動交流所衍生之金融市場的商機也隨著經貿正常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臺灣的銀行業者莫不渴望能趕上中國大陸高度經濟成長的這波潮流,並佈局、深耕中國大陸的國內市場,進而擴大自己本身的營業利基和商業利益。倘若臺灣與中國大陸在兩岸經貿合作的架構之下,相互開放自己國內的金融市場,那麼兩岸為了因應資金流通以及授信融資在金融監理的制度上兩岸是否都完備?誰較完備?在探討兩岸營銀行業在未來兩岸金融市場的競合比較且將比較分析範圍集中在銀行徵授信方面,是中國大

陸的銀行的核心能力好?還是臺灣的銀行核心能力強?本研究係先了解由兩岸的銀行授信相關的政府法律規範以及兩岸訂定訂法規制度的意涵、原由,然後深入比較兩岸的銀行實際徵信、授信作業制度,及探討兩岸銀行業在未來兩岸授信市場核心能力的競合比較,並為未來臺灣的銀行業者在未來兩岸金融市場進行金融競合或是為了有效掌握客戶資金流向與授信品質提供後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