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流行館寶特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胡澤民、張國治所指導 施凱齡的 「萌樣花格」-臺灣花卉轉化成創意角色之研究 (2017),提出花博流行館寶特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花卉、Q 版角色設計、擬人化、扁平化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黃振家所指導 高于婷的 大型活動新聞議題研究-以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 (2011),提出因為有 新聞議題、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新聞框架、新聞價值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博流行館寶特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博流行館寶特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萌樣花格」-臺灣花卉轉化成創意角色之研究

為了解決花博流行館寶特瓶的問題,作者施凱齡 這樣論述:

臺灣位於熱帶與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生產的花卉種類眾多,使臺灣擁有「花卉王國」的美譽,過去在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向全世界展現花卉產業實力,結合科技能力打造綠建築、花卉裝置藝術等,除了傳達生態環保的概念,也進一步提升花卉產業的市場價值,在即將到來的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將再次於國際舞台自信地展現八年來的精進成果。本創作研究將透過文獻分析法了解臺灣花卉產業現況與趨勢,以及2010臺北國際花博的成功經驗,從中探討國際性花卉產業活動與地區性花卉觀光事業,兩者各具之優勢與未來展望,進而挑選臺灣具代表性的十種花卉做深入探討,並且蒐集國內外具代表性的花卉藝術家,透過了解其創作背景、動

機目的,進一步探討藝術家轉化花卉融入創作的方式,從中汲取所需的概念,以期在後續活用於角色創作中。此外,本創作研究亦探討可愛文化以及Q版人物造形、比例,為了能夠明確表現出花卉角色的造形、色彩、姿態,選擇以扁平化設計風格為創作手法,使用簡潔的線條和鮮明的色彩凸顯花卉角色生動活潑的感覺,透過扁平化設計風格角色案例分析,掌握角色姿態與配色要領。本創作研究特選十種臺灣具代表性花卉:山茶花、向日葵、百合花、杜鵑花、油桐花、牽牛花、黃菊花、鳳凰花、蝴蝶蘭、鬱金香,轉化成三頭身之Q版擬人化角色,並且衍生創作家庭組圖編排設計、視覺傳達延伸設計,發揚生動活潑的臺灣花卉角色,促使花卉知識的流通,喚起尊重自然環境之意

識,同時也將臺灣花卉之美廣為宣傳。

大型活動新聞議題研究-以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

為了解決花博流行館寶特瓶的問題,作者高于婷 這樣論述: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臺灣第一次正式獲得國際授權舉辦,也是亞洲第7個城市經AIPH正式授權舉辦的國際園藝博覽會。初步預估辦理「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將有國內外約800萬觀光人次參與,不僅對內促進本市觀光產業發展、國內花卉產業成長,更可對外促進國際交流,提升我國國際形象。(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官方網站,2010) 主辦單位於籌備大型活動過程中幾乎沒有機會與大眾直接接觸,大眾對於活動籌組過程的認識與瞭解往往是遠距離的、大範圍的。因此新聞媒體報導之大量、高速度的複製訊息特性,成為主辦方傳遞活動內容與規劃最有效且最常使用的工具。然而,不同立場的媒體組織對於議題的挑選與闡述相異,導

致報導重點不同而產生出不同的框架競爭。當競爭框架產生,主辦方為了活動所形塑的議題遭遇挑戰,競爭性議題可能演變成危害活動規劃與形象的危機。因此,對於大型活動此類牽涉層面較廣,籌備過程與舉辦過程中對大眾影響程度較大之活動,主辦方一方面該如何藉由新聞報導將活動訊息傳遞,一方面有該如何小心避免競爭性議題所引發的危機,成為本研究關注焦點。本研究以「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個案研究對象,以官方(主辦方)及民間媒體對其報導之差異做為研究主軸。其中官方(主辦方)內容選定為臺北市政府發佈之官方新聞稿,而民間媒體則選定臺灣主要四大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擷取2010.06.01至2011

.09.30期間關於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相關報導。以公共關係、媒體挑選新聞價值等面向探討並歸納,2010臺北花博會於展期前、展期中、展期後三階段之議題,不同的媒體對於其報導內容是如何呈現,而2010臺北花博會也有許多由官方(主辦方)所發佈之新聞稿,其中與民間媒體報導之差異,及若競爭性新聞議題產生時,官方(主辦方)如何回應。希望能藉此,進一步釐清大型活動在媒體議題論述與報導取向上,主辦方應注意哪些類型議題,並可利用何種類型議題塑造活動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