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草用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芒草用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김호연寫的 不便利的便利店 和蘇富家的 發現純素好味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农村随处可见的植物芒草,它的用途有好多,你知道多少? - 新浪也說明:其实它的用途有好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像这种河岸、路旁,荒地以及荒山,经常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远远地看着像芦苇,其实它的名字叫五节芒,是禾本科芒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寂寞 和原水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劉正元所指導 邱碧華的 Kanakanavu民族植物研究 (2019),提出芒草用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林淵淙所指導 劉皓的 利用木製加工產出木屑結合廢棄油泥製成RDF-5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廢油泥、垃圾衍生燃料、RDF-5、廢木屑的重點而找出了 芒草用途的解答。

最後網站無題則補充:芒草 —李瑞宗博士,江友中,陳千惠,李碧鳳自然筆記. 說明:陽明山,舊名「草山」,草字即指芒草,別小看滿山遍野看似雜草的芒草,它的作用可大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芒草用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便利的便利店

為了解決芒草用途的問題,作者김호연 這樣論述:

人生就是會有很多不便利、不舒服, 這間有點慘澹的便利店,卻為我們撐起了閃閃發光的空間…… 艱難時刻的光亮之書 一間便利店,接通了我們的幸福人生   ★韓國年度最受歡迎小說   ★銷售破70萬冊,25個都市特選年度之書   ★Yes24年度之書,韓國各大書店排行榜總冠軍,口碑直追《歡迎光臨夢境百貨》     ★電子書平台「米莉的書齋」年度圖書第二名   ★韓國中央圖書館館員推薦之書   ★售出泰、日、簡中、台灣、越南、印尼等多國版權   ★影視改編熱烈進行中   ◎全球獨家收錄:作者手寫給台灣讀者的問候箋   這間有點不便利,卻讓人想一再前往的便利店,   藏著能在艱難生活中給你安慰

的各樣物品。   買一送一的喜悅、三角飯糰模樣的悲傷,   以及一萬元所帶來的四次歡笑,   充滿特別的故事與奇妙商品組合的便利店,時時歡迎您!   廉女士搭火車途中,驚覺錢包不見了,此時一通電話來告知,說在車站撿到了包包,還嚅囁詢問能否借用點錢買便當吃。廉女士答應了。   果然如她所想,對方是一名流浪漢。廉女士在拿回包包時,告知對方,歡迎他來自己經營的便利店吃便當。   這間便利店生意不太好,店員更是各種邊緣人的組合:上了年紀還為子女操碎了心的婦人;準備公務員考試多年的年輕女孩;五十多歲靠微薄薪水養家的一家之主。而廉女士為了如同家人般的員工,努力把店鋪撐了下來。   然而,大夜班店

員突然辭職,讓她苦惱不已。就在這時,常來吃報廢便當的流浪漢竟陰錯陽差接下這份工作……    只差一點點就陷落於孤立和衝突的人生,   如何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悄悄獲得喘息?   一間不夠便利的便利店,又如何接通大家的幸福人生?   ◎便利店「幫人生加值」小語   ※我問,支持妳的力量究竟是什麼?   她說,人生本來就是不斷解決問題,既然都要解決問題,那就努力選還可以的問題來解。   ※便利店是個人們來來去去的空間,無論店員還是客人,都只是短暫停留的過客。便利店就像間加油站,讓人們用物品或金錢為自己加值。   ※為什麼開心?因為炸雞?因為爸爸的陪伴?其實無論是什麼都沒關係,因為能一起吃雞的

就是家人。   ※人生就是關係,關係的根本就是溝通。我發現只要我們能跟身旁的人交心,幸福其實離我們不遠。   ※巴布狄倫的外婆曾經告訴他,幸福不是在通往目標路途上的某樣東西,而是那條路本身就是幸福。你所遇見的每個人,都在苦苦掙扎著與什麼對抗,所以你必須親切待人。 鼓掌推薦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   盧建彰\導演   李盈姿\芒草心慈善協會祕書長   別家門市\「超商系」插畫粉絲團   太咪\作家、《太咪瘋韓國》版主   山女孩kit\作家   方億玲\而立書店店長   徐慧玲\聆韵企管顧問創辦人 韓國讀者口碑推薦   ‧這是一本我想推薦給所有人的人生之書。你讀的時候,很可能一會

兒哭一會兒笑,但不知不覺間心頭就暖呼呼了。   ‧擦肩而過的人,竟然可以成為彼此生活前進的支撐。一本讓我看到人生力量的書。   ‧我的眼角掛著淚,嘴邊帶著笑。多虧這本書,讓我熬過疫病籠罩的日子。   ‧哭著,笑著,心也跟著暖了。   ‧場景不陌生、人物不陌生,就連裡面的衝突也不陌生,但是人們彼此表達善意卻是這個冷陌時代最需要的態度。

芒草用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Kanakanavu民族植物研究

為了解決芒草用途的問題,作者邱碧華 這樣論述:

台文摘要本論文是以日本時代佐山融吉著作ê《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藩》做主要ê參考文獻,進行田野調查,針對tòa tī Namasia ê Kanakanavu族人做深入訪談kap參與觀察。主要研究問題是民族植物kap傳統祭典、性別分工、地號名之間敢有關係?Lóng總收集tio̍h73種植物,其中具備民族植物特色--ê有52種,佔上chē--ê是草本類有25種、紲落是喬木類11種、灌木類7種、藤仔類5種、其他類4種。若是以使用功能來區別,排頭名是食用類36種、第二chē是日常使用29種、第三名是祭典相關17種、紲落是醫療--ê 15種、拍獵掠魚--ê 13種、經

chē作物9種、建築--ê 7種、性命禮俗--ê 5種、織布染色--ê 4種,因為一種植物定有多用途,所擺以功能區別ê時總數量會超過原本收集ê 73種。本文所探討三ê重要議題,第一是傳統祭典使用ê植物,重要捷用ê包含capuku(菅芒)、'avirungai(小舌菊)、kuarʉ(紅藜)、ra'u(tē-á),這4項mā是'ʉrʉvʉ(尪姨)ê法器。第二是性別分工方面,只要是需要氣力koh有危險性--ê,tō是查埔人ê代誌,像挽'ue(黃藤)、剉竹仔、利用各種植物佈置掠動物ê陷阱、挽tuncu(魚藤)捶汁毒魚仔等。查某人tō負責tī部落守護田園,照顧家庭,做寡較安全koh無需要大量體力ê穡頭,

像各種祭典kā capuku(菅芒)拍結、編織雨幔kap抽ra'u(tē-á)ê絲chiâⁿ做ngiri(tē-á絲)等。第三是用植物來kā所在號名,透過植物呈現族人共同ê生活記持、實際生活ê空間。本研究收集ê 70幾種植物名,其中某寡植物名詞無hông收入去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訪談過程中筆者以羅馬字記錄語音,用文字化記錄ê方式來保存Kanakanavu珍貴ê文化資產。華文摘要本論文是以日本時代佐山融吉著作的《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藩》為主要參考文獻,進行田野調查,針對住在Namasia的Kanakanavu族人進行深入訪談、參與觀察。主要研究問題是民族植物跟

傳統祭典、性別分工、地名之間是否具有關係?總共收集73種植物,其中具備民族植物特色植物有52種,佔最多的是草本類25種、次多為喬木類11種、之後依序為灌木類7種、藤類5種、其他類4種。若是以使用功能來區分,食用類36種為最多、日常使用的有29種為次之、排名第三為祭典相關17種、之後依序為醫療15種、漁獵13種、經濟作物9種、建築7種、生命禮俗5種、織布染色4種,因為一種植物常俱備多用途,因此以使用功能分類時總數量會超過原本收集的73種。本文所探討的三個重要議題,第一是傳統祭典所使用的植物,重要且常用的包含capuku(芒草)、'avirungai(小舌菊)、kuarʉ(紅藜)、ra'u(苧麻)

,此4項同時也是'ʉrʉvʉ(巫師)的法器。第二是性別分工方面,只要是耗費力氣、具危險性的,都是男人的工作,像採集'ue(黃藤)、砍竹子、以各種植物製作獵捕陷阱、拔tuncu(魚藤)毒魚等。女人負責待在部落守護田園,照顧家庭,從事較安全且無需大量體力的工作,像在舉辦各種祭典前負責將capuku(芒草)打結、編織雨具、抽ra'u(苧麻)絲做成ngiri(苧麻絲)等。第三是以植物為空間命名,透過植物命名呈現族人共同的生活記憶、實際生活的空間。本研究蒐集70多種植物名中,若干植物名並未收錄在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訪談過程中筆者以羅馬字記錄其語音,以文字化記錄並保存Kanakanavu珍貴的文化資產。

發現純素好味道

為了解決芒草用途的問題,作者蘇富家 這樣論述:

全球數百萬追求健康的人都在吃的Vegan(維根)全植物蔬食 繼廣受好評、迴響不斷的《發現粗食好味道》續作,再次精選108道「穀物蔬食」樂活料理 中西醫師、營養師、名廚、生機飲食名人、蔬食推廣者--健康好吃推薦 高纖、無油、少鹽、低熱量、全植物的飲食     近年來喜歡吃蔬食人口逐漸增加,但是否煮來煮去變不出新菜色? 到底什麼樣的穀物蔬食佳餚,可以讓人感到驚嘆、滿足又好吃呢? 料理手藝超讚中日夫婦第二彈出擊!再次挑戰「愛吃客」的味蕾, 用美食來傳遞幸福的指數→善用各種食材變出這麼多好吃的花樣, 以健康、養生的設計概念→讓您輕鬆享受營養、均衡、美味飲食。 塘塘與早乙女

修夫婦(一個日本媳婦,一個台灣女婿)縮小本我,尊重自然與天地和平共處,貼近山居自慢生活十一載,傾聽大自然為生命譜奏的樂章!以天然蔬果、穀物、菇藻類等食材,搭配天然的辛香料提味,呈現原味、健康、營養的好滋味。 塘塘、早乙女 修夫婦(蔬食養生達人)運用飲食金字塔六大類的食物巧妙搭配,秉持簡單好做、原味烹調的風格,讓天然食材有了更豐富多元的組合與口感,呈現高纖、低油、少鹽,且色香味及營養俱全,健康均衡的美味純素食, 每一口的好滋味都會讓人讚嘆不已。 純天然的全植物飲食完全顛覆您對蔬食的感覺,帶給全家人幸福滿足的感動好滋味,簡單易學、零失敗,親自下廚動手做,全家人最美好的幸福自然湧現。 【徹

底顛覆「肉」味蕾,養成絕對「菜」舌頭。】 吃得飽很簡單,但要吃得健康、幸福又滿足,真的很需要「技術」! 108道好吃又好做的穀物蔬食的料理,讓養生變得好容易、好快樂! 3自然風果醬+5健康沾醬+7多變化拌醬+4珍味高湯+5簡單自製麵條+84道樂活美食=不可思議的幸福粗食料理   「食物的香氣」能營造家庭幸福的氛圍 用食物來珍藏一輩子的感動與回憶,是最無負擔、幸福與快樂的創作! 。去皮甜菜根+檸檬汁+黑糖=補血甜菜根果醬(詳閱P.93) 。辣椒粉+花椒粉+小茴香粉+香油=超簡單極香辣油(詳閱P.103) 。紅蘿蔔+大頭菜+昆布高湯+豆包=溫柔嫩豆包蔬菜滷(詳閱P.154) 。去殼花生+

泰國香米+杏仁片+地瓜粉=濃郁杏仁花生豆腐(詳閱P.178) 。大型杏鮑菇+熟白芝麻+七味辣椒粉=照燒素干貝(詳閱P.181) 。熟決明子+杜仲+炒香糙米+水=《無咖啡因》明目咖啡(詳閱P.203)  

利用木製加工產出木屑結合廢棄油泥製成RDF-5研究

為了解決芒草用途的問題,作者劉皓 這樣論述:

在台灣的工業發展中,眾多類型工業用油的需求下,廢棄油泥的處理便成為必要的課題,而研究顯示油泥含有高熱值可回收其中的熱能源。國內仍有大部分未被回收的油泥常直接進入掩埋場,如在處裡過程中稍有不當,將會衍生出嚴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之問題。目前掩埋場屬於低成本且簡易的方法,但其容量逐漸達飽和,也會存在著污染物溶出的風險。如今環保意識日益高漲,為降低燃料燃燒後之污染與使用之成本,預達成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之目標。本研究選用原木製加工產出廢木屑作為基材,與合法油泥回收處理場所提供之油泥均勻混合後進行壓錠,製成固態廢棄物衍生燃料-RDF-5。其優點有熱值均勻、體積減量、容易保存運送等,與現行多類燃料混燒亦可降

低二次污染物之排放量,可使企業產生經濟效益,也能達到廢棄物減量、降低污染之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添加木屑至廢黃油或工業廢潤滑油泥中之最佳比例RDF-5,熱值分別廢黃油RDF-5 為7,113 kcal/kg 及工業廢潤滑油泥RDF-5 為6,008 kcal/kg,其熱值高於煙煤具有輔助燃料之潛力。在油泥製備RDF-5 的技術上,應用於廢棄物焚燒廠、發電廠等產業上,不僅可降低環境污染、亦增加企業在產業間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