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劇本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舞台劇劇本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紀蔚然寫的 我們的語言:應用、爭議、修辭 和梁良的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下):外語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screenwriter-編劇 - 經理人也說明:編劇screenwriter是替電影或電視劇集撰寫劇本(screenplay)的人。替舞台劇撰寫戲劇劇本(script)的人,則叫playwright(劇作家)。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刻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元智大學 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位學程 劉宜君、劉阿榮所指導 李啟睿的 藉「創意高齡」促進文化產業之發展:以台灣老人的戲劇參與為例 (2021),提出舞台劇劇本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產業、戲劇業者、創意高齡、高齡者、戲劇參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翻譯研究所 胡宗文所指導 孟修然的 台灣舞台劇《親愛的人生》譯注 (2020),提出因為有 戲劇、重寫、改編、翻譯、親愛的人生、艾莉絲•孟若、王嘉明、在地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舞台劇劇本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英文系畢業公演:The Wonderful World of Dissocia 百鍊廳登場則補充:畢業公演是英文系的傳統,運用英文系四年所學,以舞台劇的方式呈現表演。全英文演出,在理解劇本、台詞上面,為了了解更深層的含義,需要運用英文系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舞台劇劇本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們的語言:應用、爭議、修辭

為了解決舞台劇劇本英文的問題,作者紀蔚然 這樣論述:

  沒有語言,事物無法現身。   貫通任督二脈的語言學秘笈     標點符號左右文意  稍有不慎便後悔莫及   錯置逗點要人命  不加分號打官司  驚嘆連連鬧離婚    語言癌問題不小  語言潔癖也是病   話語痙攣人人有  殭屍名詞殺不完   追求完美穩失敗  但人總想把話說得更好   可惜語言滑溜如泥鰍   揭示時遮掩  隱瞞時泄漏    唯有透過「心語」  始能窺見自我與他者的靈魂     24堂趣味十足的哲學課,以日常情境剖析語言的真相與迷思,從親身體驗回溯話語的源頭,一面舉起修辭刀,殺殭屍,解痙攣;一面提醒自己語言不停改變,或可選擇不隨波逐流,倒也不必口誅筆伐。     語言是抉

擇──伸展你的書寫以便伸展你的心智。     應用篇:剖析音標的重要、學習關鍵期、雙語利弊、難搞的標點符號、寫作指南和風格之要。     爭議篇:介紹語言學研究重要的爭論和假說,如語言的源起、演化、本能論和文化論、語言相對論等各學派的基礎論述。     修辭篇:探討語言的藝術,說話或書寫的技巧,即每個人以語言與人互動的方式。藉小說、戲劇、史詩和生活對話,揭示人們如何運用語言傳達字面上和字面以外的意義,進而揣摩心語,領會感受與言說之間的裂隙。     語言之間,無分軒輊;語言之前,人人平等。   本書特色     劇作家的語言課,破解日常生活的說寫迷思。   語言涉及教育、心理、文化、歷史、腦科

學、行為認知、人類學等,影響人類感知和思考模式,思考語言就是思考我們的存在。

舞台劇劇本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月球下的人》三度公演
創作| 導演 | 演出 彭秀慧

正式加開尾場!而且是下午場!!
2019年4月14日(星期日)


故事大綱:
為了贏取夢想成真的機會,李麗珊參加了電視台舉辦的「棟篤笑大賽」,迫於無奈地要在廣大觀眾前把自己人生失敗的事情當笑話逐一細數。要在所有人面前承認自己的倒霉人生真的那麼有娛樂性嗎?一個無論如何也不能實現的夢想又怎樣成真?

或許,人生總還有一些圓滿的東西在等待著,不管多遠......


音樂 黃艾倫 翁瑋盈
舞台 邵偉敏
燈光 楊子欣
錄像 朱智鋒
音響 郭宇傑
造型 wwwinggg
製作經理 李浩賢
執行監製 曾浩賢
監製助理 朱芷慧
監製 彭秀慧

劇目字體設計 Kiki Wong
.
.
.


「29+1 好直接地引起觀眾共鳴,掀動觀眾一起回憶,思考,向前;月球是走入你心更深的作品;震撼過,澎湃過,再來柔情細膩滋潤你心。」

「也許,彭秀慧是一個挺惹人討厭的舞台劇演員、創作人。值得討厭,因為大多數她創作的舞台劇都值得一看再看,令人一次又一次地付錢看同一套舞台劇。 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場景布置、好的音樂,大概就是這個劇的最佳總結。」

「是月球下的人讓我中了Kearen的毒!」

「看月球下的人像是看著一部電視劇,而我們只看到了其中一個人的專屬鏡頭。而在她的角色中看到了生氣,看到了絕望,看到了幸福,太多太多,以至於像是一個人的一生塞進了你的腦袋,明明是很破碎的片段,你卻會慢慢幫她拼湊起來。」

門票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2019年4月5日-7日, 9日-13日 / 8pm
2019年4月14日(星期日) / 2:30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480 | $380 | $320
4月6日及13日設中英文字幕

信用卡訂票 2111 5999
網上購票 http://www.urbtix.hk/internet/eventDetail/37536
.

藉「創意高齡」促進文化產業之發展:以台灣老人的戲劇參與為例

為了解決舞台劇劇本英文的問題,作者李啟睿 這樣論述:

  戲劇,是文化產業第二類別的其中一項業別。本研究探討高齡者參與戲劇如何促進戲劇業者之工作機會,藉創意高齡理論證明戲劇參與對身心健康有益,建議政府向全民傳播戲劇參與對身心健康之益處並鼓勵高齡者以觀眾、演員、學員、故事提供者、戲劇治療參與者、志工等六種身份參與戲劇,高齡者可根據個人健康狀態以及自身經濟能力選擇參加公費與自費之項目。戲劇業者投入創意高齡所獲得之研究發現,能提供文化產業其他業別業者參考。  由於高齡浪潮使老人權益更受重視、台灣銀髮商機有待開發、台灣醫界與藝術界已開始合作、文化產業從業者低薪問題尚待解決,本研究以「統整適合高齡者的戲劇商品」、「歸納和預測高齡者參與戲劇的管道」、「探討

藉高齡者戲劇參與增加戲劇業者工作機會的方法」、「提出高齡者戲劇參與相關之政策建議」為目的,以文獻分析法呈現創意高齡理論及戲劇理論,以參與觀察法探查台灣高齡者戲劇參與之實況以及台灣戲劇業者接案之現況,以深度訪談法歸納出戲劇業者如何藉高齡者戲劇參與取得更多工作機會。  研究發現:在戲劇商品方面,與高齡者相關之戲劇有戲劇課程以及戲劇節目兩種,相較於戲劇節目之觀賞式參與,戲劇課程不僅可獲得較多元角度之體驗與學習,戲劇業者也可獲得較合理之薪資待遇,故戲劇課程應被列為戲劇推廣之重點,建議政府設置戲劇課師資之條件並訂立職訓教育系統之規範,增進戲劇課程之品質和廣度,有助於戲劇課程之推廣,以利戲劇業者從戲劇課程

中取得工作機會。在戲劇參與管道方面,民眾除了可透過劇團、場館、公部門各局處、社福組織、售票系統網路參與戲劇外,政府與戲劇業者宜朝三大領域開發,一是健康促進、二是結合觀光,三是創建app,此三大領域之落實為:建立民眾創意高齡的觀念並制定創意高齡相關政策以推廣老人戲劇參、以觀光推廣老人戲劇參、以戲劇參與app推廣老人戲劇參與。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下):外語片

為了解決舞台劇劇本英文的問題,作者梁良 這樣論述:

  談及影評人生涯的開端,梁良回到了1972年2月,當他的第一篇電影文章在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電影版上刊登。由此起算,至今半個世紀,他持續看電影、寫電影,觀影紀錄早已超過一萬部,陸續出版的電影相關著作達二十多本,而曾經發表的長短影評更累積有兩、三千篇。在影評人生涯屆滿五十年的2022年,梁良整理、精選歷年的影評原稿,首度出版純粹「就片論片」的影評集《梁良影評50年精選》上下二冊。     下冊收錄的是「外語片」影評,以影片類型為依據,分為「名導的足跡:二十位名導演作品短評」、「從愛情到親情:男男女女的所有情事」、「我們是這樣長大的:校園與成長電影」、「載歌載舞:音樂電影與歌舞片」、「令人

腦洞大開:懸疑、謀殺、推理片」、「歷史是這樣寫成的:戰爭片與政治電影」、「真假人生:紀錄片與動畫片」、「奇思妙想:奇怪題材與另類敘述」、「市場是他們的:賣座大片巡禮」九輯,挑出多元化、多角度的代表性作品,繪製梁良半世紀以來探索的「好電影世界地圖」,供影癡朋友們按圖索驥。   本書特色     ★突破電影製作地域、時代,以精選影評帶領讀者遊歷世界!   ★資深影評人持續50年的影評寫作,從文字中窺見影評人觀點和評論風格的演進!   各界推薦人     王曉祥(金馬獎前主席、《影響》雜誌創辦人)   史蒂夫(《史蒂夫愛電影》粉絲團作者)   吳思遠(華語影壇知名監製、導演)   李祐寧(臺灣知名導

演)   黃國兆(香港知名影評人)   蔡國榮(臺灣知名影評人)   彌勒熊(臺灣知名影評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齊聲讚譽

台灣舞台劇《親愛的人生》譯注

為了解決舞台劇劇本英文的問題,作者孟修然 這樣論述:

2018年,台灣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將加拿大作家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集《親愛的人生》重製為台灣舞台劇《親愛的人生》,由王嘉明編劇、執導。這齣舞台劇由四個短劇組成,將場景設在台灣桃園,並非單純改寫原作,而是提煉孟若的敘事風格、主旨和微妙情感,打破原作品短篇小說的框架,但又成功將短篇小說搬上舞台,以舞台劇的形式重演這齣台灣版《親愛的人生》。本研究旨在將台灣版《親愛的人生》劇本翻譯為英文。這部作品歷經從外國文學重寫成台灣舞台劇,再回譯成英文的跨文化行旅,可以視為當代台灣戲劇走向英語世界的一小步。除了翻譯之外,本研究還對劇本中的文化詞添加譯注,同時也在譯注中指出台版《親愛的人生》如何與孟

若的原作相連結。本研究的導讀部分則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對兩部作品進行導讀。從孟若的短篇小說到王嘉明的舞台劇,雖然時空移轉、情節完全改寫,但兩部作品可以透過共通的主旨、議題甚至細節相連結,亦即能夠透過互文性來欣賞和研究。對於讀過孟若原作的讀者,本研究及譯本能讓他們藉此一窺孟若作品在台灣的改寫經驗,而譯注可供不瞭解台灣在地文化的英文讀者參考。對於看過台灣舞台劇《親愛的人生》的讀者,也可以從這部作品出發,追溯到孟若的原作,體會王嘉明精彩的改寫歷程。關鍵詞:戲劇,重寫,改編,翻譯,親愛的人生,艾莉絲•孟若,王嘉明,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