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建築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臺灣建築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LPA的建築札記:邁向「立派」建築家之路 和ShuChang的 臺北.原來如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1台灣建築獎揭曉,嘉義市立美術館、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也說明:2021台灣建築獎於11月6日完成評選,由189件參選作品最後入圍的12件作品中,經評審團3日的實勘後,評選出「評審團獎」1件、「首獎」2件、「佳作」3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曾光宗所指導 李怡德的 九二一地震校園重建發展歷程及後續影響之研究 (2011),提出臺灣建築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九二一地震、校園重建、新校園運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 朱文增所指導 高炯琪的 博物館導覽解說效果研究─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 (2003),提出因為有 人員導覽、語音導覽、知識獲得、情意學習的重點而找出了 臺灣建築獎的解答。

最後網站恭喜嘉義市立美術館獲選「台灣建築獎」!嘉義這些建築設計也 ...則補充:除了得獎作品外,嘉義也有許多有趣、吸睛的建築值得一探究竟。 外觀/市立美術館/美術空間/嘉義/台灣 圖片版權/ cTRAVELER Luxe旅人誌. 嘉義市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臺灣建築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LPA的建築札記:邁向「立派」建築家之路

為了解決臺灣建築獎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LPA =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細漢的(台語)、小人(物)建築家   立派(りっぱ/Li Pa)日文的意思是   「已成長的、邁向成熟的、有能力的、了不起的」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簡稱LPA)於2009年由作者謝宗哲所發起,集結了一群熱愛建築創作的好友,成員包括王喆、方瑋、方新樵、林建華、哈塔、翁廷楷、陳冠帆、彭文苑、楊秀川⋯⋯本書記錄他們從初出茅廬邁向能獨當一面的「立派」建築家,並精選這十多年來的各自作品,以創作自述、設計圖面與攝影的方式完整呈現。   LPA概念援引自村上春樹小說《1Q84》的「Little

People」,其反面的「Big Brother」則指各種具有「ism」的西方建築正統信仰與價值觀;LPA試圖掙脫來自「Big Brothers」的束縛,不服膺權威論述,為建築界注入一股新鮮氣息。   為了迎接新的開始,我們決定以本書與這段建築抒情年代告別,將曾經全力以赴的青春歲月記載下來。也許每一位學過建築、曾從事過建築的人,或多或少都可稱為「Little People Architect」吧。謹以本書,提醒自己永遠不忘熱愛建築的初衷,紀念曾經參與過的那些無數徹夜未眠趕圖、在沉默與自嗨之間喃喃自語、笑淚交織的建築時光。

臺灣建築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十三行博物館建築介紹‬

  這次將帶著聽眾朋友到十三行博物館由館方解說員 ‪#‎呂潔妮小姐‬,為大家介紹博物館的建築外觀與特色。
  十三行博物館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曾獲2002年臺灣建築獎首獎、2003年遠東建築獎首獎,其特殊的外觀頗受外界注目。本館佔地約三千六百坪,全館面積約兩千坪,建築的原始構想來自於考古發掘及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架構成完整的概念,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並以真實透心的材質,如清水混凝土、砂岩及老化的金屬板等,構築成完整的理念。
  鋼構建築象徵海,所有的結構軸線均以放射狀指向海洋;斜緩的屋頂象徵過去十三行人生存環境中的沙丘或海中凸起的鯨背,觀眾可以自館外地面直接拾階而上,享受極目四望的遼闊感及攀行於屋頂上的新奇感。
  三層樓的清水混凝土建築,象徵山型,量體簡單素淨。側邊的兩道高牆直指觀音山上的大坌坑遺址,隱含十三行與大坌坑兩文化的時間連結。
  山與海的交會處,是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代表時間軸的斜倒八角塔,傾斜不正的設計影射毀壞的遺跡及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塔內動線的安排,引導觀眾在不同的空間轉換中,感受時間長廊的悠久,體會歷史深刻的意涵。  

本集主題: 「親愛的, 還是要幸福」

  這次邀請到新生代愛情作家 芯菲,以及寫憶文化出版社的總編輯朱薇錡, 來到節目現場,介紹芯菲所寫的2016年幸福力作,走入心扉。
「別畏懼愛情在生命裡,帶給我們每一場的考驗或祝福,因為愛是真實存在的。」
◎無論是誰都有心事或迷惘,在這愛情補給站裡,可以全然放心面對最真實的自我,不用再逞強說已經放下一切,好好為自己休息、補充動力,才能繼續踏上專屬你生命中的幸福道路。
◎芯菲用犀利與療癒共存的筆鋒,智慧與感性融合的觀點,讓人徹悟:原來,流過的每滴眼淚,都是幸福的養分,傷過的每一顆心,都擁有著不約而同的情緒;愛過的每個人,都在幫助你提升成更值得幸福的人。
◎每一個人,都有資格尋找自己的幸福,也有權利學習成為最好的自己,更有辦法提升幸福的本領,唯一差別在於:肯願意為幸福做準備的人,往往較容易被愛神青睞;畢竟想得到幸福,本來就沒什麼不對。
  幸福的條件,非關年齡,年齡大小不能取決愛情長短; 不限外貌體重,懂得相處之道才是愛情的本質; 唯一需要的,是我們願意張開雙臂,學習擁抱幸福的決心與勇氣。
讓芯菲引導我們在尋找「愛」的路途上, 不再顛頗,走往幸福的終點。
  
  
作者介紹: 芯菲
天秤座,A型,文字與愛情,是生活元素;認為幸福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實力,因為愛情,是一種充滿趣味的偵探遊戲。興趣是握著文字的手術刀,為每一顆受傷的心靈解剖治療。
《女人迷》專欄人氣作家、《真愛橋》熱門駐站作家、《udn STYLE時尚名人》兩性專欄作家、《派愛族》愛情專欄作家、《戀愛保證班》專欄作家,流行音樂作詞人。

如有活動需要報導採訪,任何問題洽詢,以下三個粉絲頁,均可連絡!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李基銘主持人mail: [email protected]

九二一地震校園重建發展歷程及後續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臺灣建築獎的問題,作者李怡德 這樣論述:

九二一校園重建已屆滿近13年,而近年來天然災害發生頻仍,無論地震或風災造成校園損毀的消息時有所聞,隨著環境變遷,校園重建課題的重要性似乎未曾減少。面對學校受災情形一再地發生,我們該如何重新審視及因應後續的校園重建?而九二一新校園運動所累積的經驗是否有助於面對此問題?其後續的發展又造成何種影響?這些議題是值得持續探究的。畢竟校園的規劃設計關係到理念與構想、政策與法令、參與組織等,必須透過教育目標的落實與校園工程品質的改善,才能使校園的建造日趨完善。雖然九二一校園重建已告一段落,其成果在校園空間改革的歷程中也佔有重要地位,但這段過程並非僅只是供人參考及借鏡的歷史而已,關於校園重建的課題仍舊值得持

續觀察。因此,本研究針對校園重建及新校園運動至今的發展,以調查及收集相關文獻的研究方法,歸納出九二一校園重建的政策、組織及後續的相關發展,再以列表的方式闡述校園重建歷程。除了分析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之外,希望藉由相關要素的探討,重新回顧校園重建與新校園運動發展的概況,釐清校園發展脈絡上的特質及定位,並提出相關建議。因此,經由上述的研究與歸納,本研究將校園重建歷程分為四個時期:一、校園重建機制草擬時期(1999年9月21日~2000年5月20日)二、校園重建工作落實時期(2000年5月20日~2002年6月)三、校園重建成果推廣時期(2002年7月~2005年8月)四、校園重建後續發展時期(2005

年9月~2011年10月)。¬而校園重建過程中,由各民間團體、學術單位、專業單位及公部門的共同推動,校園重建工作被視為一種突破既有窠臼的機會,在各界凝聚了願景及理想之下,「新校園運動」便因此形塑而成。期間由於重建期程緊迫,而且公私部門首次經歷此突發事件,許多作法都是在學習與摸索中進行著。然而教改理念的融入、災校認養機制的研擬、專業營建管理方式的導入、最有利標的執行…等具有理想性的政策突破,皆是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合作的成果,也是「新校園運動」在校園發展脈絡上可貴的特質,這樣的理想與經驗是值得被傳遞下去的。

臺北.原來如此

為了解決臺灣建築獎的問題,作者ShuChang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在臺北市出生長大,每天在城裡生活、移動的你,真的了解臺北市嗎?   你知道臺北市――   面積只有香港的四分之一、新加坡的三分之一   三百多年前曾經是座湖   大安區最擁擠,每平方公里將近三萬人   全年多吹東風,風向大致沿基隆河而行   社子島原本真的是座島   信義區的道路為什麼多是「松」字頭?   安和路、大安路、永康街、延吉街都跟水有關   為何臺北市街道名字的方位關係仿若縮小版的中國地圖?   青年公園曾經是機場、高爾夫球場   許多被我們忽略的事,正是形塑這座城的樣貌及生活型態的根本,有了這些基本的認識,我們才能更了解這個城市。   就讓我們從這本小册子

開始吧!

博物館導覽解說效果研究─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

為了解決臺灣建築獎的問題,作者高炯琪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研究基地,從遊客參觀博物館展示後的「知識獲得」及「情意學習」兩部分,探討導覽解說方式的解說效果。研究樣本分為三組,參加人員導覽的人員導覽組、使用語音導覽手機的語音導覽組、沒有參加人員導覽及使用語音導覽手機的隨意參觀組。三組有效樣本皆為153人,總樣本數為459人。本研究採用問卷進行調查,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在知識獲得方面,人員導覽效果最好,語音導覽次之,沒有使用導覽再次之。 二、在情意學習方面,人員導覽效果最好,語音導覽次之,沒有使用導覽再次之。

三、遊客的知識獲得會因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居住地、是否具備陶藝知識、參觀目的、參觀時間及同行伙伴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遊客的情意學習會因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居住地、個人每月平均所得、參觀目的、參觀時間及同行伙伴之不同而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