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憑證號碼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開南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法律碩士在職專班 黃鼎佑所指導 曾福祥的 我國推動數位身分識別證(eID)合憲性之研究 (2019),提出自然人憑證號碼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數位身分識別證、資訊自決、基本權、隱私權、合憲性。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含博、碩專班) 郭昱瑩、洪綾君所指導 廖淑娟的 影響消費者使用載具索取電子發票意願之探討 (2015),提出因為有 電子發票、載具、發票無紙化、政策行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然人憑證號碼是什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然人憑證號碼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國推動數位身分識別證(eID)合憲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自然人憑證號碼是什麼的問題,作者曾福祥 這樣論述:

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自1947年5月發行第一個版本後,時至今日已更迭6代,而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計畫業於2019年6月6日由行政院核定。預劃自2020年10月起全面換發為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且將結合自然人憑證功能,取代目前已使用近15年的紙本證件。未來在數位身分識別證版面上公開之個資,將採最小化設計,晶片所儲存的個資與現行紙本身分證相同,將不再儲存其他資訊,另個人的其他隱私資料(如父母及配偶姓名)將加密保護儲存,使用時需當事人同意並輸入自行設定的密碼,並經權責部門申請後始可讀取相關欄位,計畫將遵循個人資料揭露最小、個人隱私保護、個人資訊自主等原則進行研發。然而數位身分識別證就像是

一把可開通個人隱私資料的鑰匙,開啟自然人憑證功能,所串接的服務將是整合健保社福、育兒津貼、通信傳播、就學教學、貿易產業、國民年金、生前契約、車駕籍資料、交通監理、護照簽證、公投連署、防災資料、工商登記、不動產交易、稅務通關及勞保等16類項目。但時至今日卡片的資安管控及侵害隱私的疑慮卻未曾減少,遑論卡片具備無線射頻辨識功能,衍發政府監控人民的質疑聲浪。本文將先探討國內、外身分證制度及數位身分識別證運作原理,接續就戶籍法、個人資料保護法、資通安全管理法及電子簽章法分項研究,最後實施合憲性的型式及實質審查,探討本項政策是否有違憲之虞,綜據研究內容,以客觀角度出發,就法律面、政策面及功能面研提爭點及策

進作為,俾取得個人隱私保護與政府公益效能的平衡界線,促進公共政策良性推展。

影響消費者使用載具索取電子發票意願之探討

為了解決自然人憑證號碼是什麼的問題,作者廖淑娟 這樣論述:

為因應電子商務交易型態,我國政府自95年推行電子發票政策,首先推動虛擬通路開立電子發票。自99年12月起,試辦實體通路開立電子發票(B2C),而環顧現行實體通路開立電子發票並未真正達到「發票無紙化」的政策目標。交易時,消費者需主動告知店家服務人員,使用「載具」索取電子發票,始能將應取得之紙本發票存置於雲端,真正達到「發票無紙化」。若未主動告知營業人採用電子發票時,店家服務人員仍然開出電子發票證明聯,交付消費者。依104年度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統計資料顯示,以載具索取電子發票張數佔全部已開立電子發票張數僅有9.05%,可見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電子發票是政府的創新政策,本研究係以行銷組合4Ps「產

品」、「價格」、「通路」及「推廣」四個構面為自變項,「載具索取電子發票意願」為依變項,背景變項有性別、年齡、職業及教育程度,以政策行銷角度,來探討影響消費者對行銷組合4Ps的了解程度,與使用載具索取電子發票之意願,是否具有顯著關係。採用非隨機便利抽樣法,發放紙本問卷及線上問卷,運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重要研究結果如下:一、消費者對「產品」了解程度與使用載具索取電子發票之意願有正向之顯著關係。二、消費者對「價格」、「推廣」了解程度與使用載具索取電子發票之意願有正向關係,但未達顯著性。三、消費者對「通路」了解程度與使用載具索取電子發票之意願有反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