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憑證健康存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自然人憑證健康存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寫的 2015-2016年全民健康保險年報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正大學 資訊管理系醫療資訊管理研究所 阮金聲所指導 李淑蘋的 探討影響民眾使用個人健康紀錄查詢系統之行為意圖-以健康存摺系統為例 (2018),提出自然人憑證健康存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健康存摺、個人健康紀錄、電子化政府、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信任、電子健康素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然人憑證健康存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15-2016年全民健康保險年報

為了解決自然人憑證健康存摺的問題,作者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這樣論述:

  全民健保秉持初衷,以「無論貧富老幼殘病,人人皆享有並得到同等待遇」的理念,支持全體國民的健康渡過20個年頭。目前全民健保納保率已達99.6%,醫療院所特約率亦高達93%,民眾就醫非常方便。而對於弱勢族群的照護,除了政府每年提供多達260億元之保費補助外,亦提供有欠費協助、醫療保障等多項措施,協助300萬人以上的弱勢族群就醫無障礙之外,也提供品質持續提升的醫療服務。   健保制度的用心也獲得民眾高度肯定,透過醫界、民眾及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稱健保署)的通力合作與努力下,無論在醫療服務的內涵、醫療品質的提升,以及健保資訊化等各方面,近年來健保滿意度平均維持在八成

以上,締造了納保率高、公平性高、肯定度高及醫療費用低的紀錄,達成「普及、方便、自由、經濟、滿意度高」的目標,成為各國稱讚及學習的對象,也因此每年吸引多國外賓慕名來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止,計有73國942位外賓來署參訪。   歷經二代健保改革後,全民健保更回歸以人為中心的概念,率亞洲之先,積極推動「提升急性後期照護品質試辦計畫」,挑選腦中風疾病優先試辦,於治療黃金期幫助各類急重症個案改善失能程度,在2015年6月八仙樂園粉塵暴燃事件,健保署面對大量的燙傷患者,自87月起著手規劃並於9月9日公告啟動「全民健康保險燒燙傷急性後期整合照護」,依個別患者需求整合醫療照護服務,期能縮短復健

時間,幫助傷者早日回歸社會;積極推動「全民健保提升孕產照護品質計畫」、「全民健康保險早期療育門診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及「全民健康保險安寧共同照護試辦方案」等,都是健保署以民眾為中心,提供有尊嚴且適切的醫療協助與諮詢;「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將醫療服務推送到山地離島、偏鄉等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民眾在地就醫的服務,未來更規劃將全民健保結合長期照護系統,建構完整的社會安全網,提供全民完整的醫療安全保障。   為保障民眾對於「知」的權利,除了加強重要資訊公開透明,健保署更以人為出發點,運用累積20年的全民健保資料庫,於2014年10月完成建置「健康存摺」(My Health Bank)

系統,透過雲端將個人健康及就醫資訊交還民眾,有助自主健康管理,建構醫病資訊對等模式,提高就醫品質;健保署更運用科技,建置雲端藥歷系統,供醫師、藥師即時線上查詢病人用藥紀錄,協助整合處方減少過度用藥,避免產生未知的藥害反應,更可以節省不必要的藥費支出,進而增進醫療品質的滿意度。另外民眾可以利用自然人憑證,在家就可以輕鬆上網查詢事前審查醫療項目審核進度、個人健保資料查詢及保費繳納情形,還可以辦理個人加退保,讓資料更新更迅速,服務更便捷。 甫經成年禮的洗禮,在各界守護下成長茁壯的全民健保,面對下一個20年,更將積極回應民眾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期待及世界潮流的驅動,貼近民眾的需求,持續聆聽社會各界的聲音

,加強與各界溝通,不斷擷取新知、滾動革新,提供更符合全民期望的健康照護服務,持續為守護全民的健康努力,逐步達成讓國人「活得更久、更好、更健康」的目標,強化我國健康服務全方位的照護網絡。

探討影響民眾使用個人健康紀錄查詢系統之行為意圖-以健康存摺系統為例

為了解決自然人憑證健康存摺的問題,作者李淑蘋 這樣論述:

台灣的健康保險聞名世界,民眾能在台灣各地的醫療院所便利地看診,但是民眾往往無法掌握自己的就醫資料,導致無法有效地進行健康管理。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普遍應用,政府於民國103年建置健康存摺,讓民眾可以查詢自己的個人健康紀錄。透過健康存摺,民眾可以查詢自己3年內就診的健康資料,這對個人健康管理上有很大的助力。本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加上信任、電子健康素養、自覺罹患性和自覺嚴重性之變數,藉由此模型探討民眾使用健康存摺之行為意圖,並且探討電子健康素養是否會對知覺行為控制產生影響。透過網路發放問券,共蒐集366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相容性和信

任對態度有正向影響關係,人際影響會正向影響主觀規範,幫助條件會正向影響知覺行為控制,信任、態度、知覺行為控制以及自覺罹患性會正向影響使用者的行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