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決定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自我決定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倉廣寫的 解決人生90%煩惱的阿德勒心理學:跳脫負面循環,養成正向思考的習慣與勇氣! 和(美)愛德華•L.德西的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生活中教出孩子的高情商和好品格也說明:心理學的「自我決定論」註5可以用來解釋孩子缺乏能力以及不願意與外在接觸的原因。自我決定論認為人類與生俱來有三種需求:自主性(Autonomy)、自我效能(Competence)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淡江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宋鴻燕所指導 張家恩的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心理資本與專業耗竭之相關研究 (2021),提出自我決定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心理資本、專業耗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趙沛所指導 顏婉沂的 探討中高齡者對LINE社群媒體黏著度的影響因素 (2021),提出因為有 中高齡者、LINE、社群媒體、社會層面、自我層面、期望層面、黏著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我決定論的解答。

最後網站[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 運動心理訓練Reaching Your ...則補充:[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動機(motivation)是什麼? 動機好像影響了人去做這件事或是不做這件事, 那動機是可以創造的嗎? 會不會有動機卻又同時存在壓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我決定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解決人生90%煩惱的阿德勒心理學:跳脫負面循環,養成正向思考的習慣與勇氣!

為了解決自我決定論的問題,作者小倉廣 這樣論述:

想要建築廣泛且充實的人際關係! 想要有圓滿的家庭! 想要加深和職場主管、下屬的信賴關係! 從「阿德勒心理學」獲得 「解決人際關係煩惱的勇氣」!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煩惱?   □ 執著於事情的前因後果,遲遲無法邁向下一步   □ 總是陷入負面思考,難以整理出具建設性的方法   □ 人際關係遇到瓶頸,不知道如何改善   □ 自卑感占據思緒,忍不住怨嘆命運、環境造化弄人     百萬暢銷心理諮商作家監修!   易讀好懂!立刻實踐!解決你90%的處世煩惱!   「賦予勇氣」使家庭美滿。   「劃分課題」使我不再在意他人眼光。   「停止武斷」人際關係變好了!   「目的論」讓我積極面對未來!

  ……還有更多深入而透澈的主題,   理解人心的運作機制,看透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和情緒狀態,   激發勇氣,防止人際關係陷入負面連鎖效應!     從零開始養成正向思考習慣,   只要3天,任何人都能改變!   透過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真義,提示貼近生活的實踐方法,   解決日常生活、人際、職場的煩惱與問題!

自我決定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SBD怪獸Podcast #居家健身的12個方針 #何立安
本集節目由美國止滑訓練衣【A7 Bar Grip】贊助播出
折扣碼:【CHIOUGRR】享優惠折扣!
🔗 A7官網傳送門:https://www.a7tw.com/
🔥 A7夏日免運節,官網即日起至8/1,消費滿$1,000,全台超商免運!
📍下單U Bag運動後背包,全台宅配免運!滿額再享A7好禮
📍滿$3,000贈A7手工香氛皂1個
📍滿$6,000加贈A7運動帽1頂
.
#46 心智訓練《全面啟動?》居家健身的12個方針|Part 5.【SBD怪獸Podcast】最重要!
📍 10. 心智訓練|心智工具
➤ 心智訓練是具體可操作的一套技術,也可以向上適應。
➤ 增強心智之前,需要先取得增強心智的工具
➤ 先學習使用心智工具,才可藉由心智工具變強壯。
➤ 直銷團體喊口號,擁抱大會:沒用~~~~

➤ 心智工具:【目標設定】【自我對話】【意象訓練】【情緒策略】動機/注意力控制...等等

➤ 【目標設定】短期目標與規劃,策略性訂定目標。💪
➤ 『恆心』與『毅力』是稀缺資源,容量有限,不能隨意浪費。
➤ 目標設定,關鍵在於:『有挑戰性』&『可控管』的目標。
➤ 遠程目標設定討論,與目標設定失敗舉例,小女生學游泳破奧運紀錄?
➤ 自我效能,【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
➤ 可控因素:成功為成功之母。不可控因素:失敗為成功之母。重要!🔥
➤ 一年的平均,三年的平均之進步設定與觀察。
➤ 可控因素要以『目標設定』來控制。👍
➤ 學習判斷:可控因素 / 不可控因素,再以目標設定來執行。
➤ 目標設定,練習編排。
➤ 虎爸虎媽?保加利亞式訓練?
➤ 動機策略?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差別在哪裡。
➤ 自我決定論的內在動機:自主性,勝任感,歸屬關係感。

➤ 【意象訓練】:在腦海裡重新複製經驗。
➤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差異在哪?
➤ 腦海重複經驗的意象引導訓練要點:
1. 【意象清晰度】👍 靜態
2. 【意象操控度】👍 動態
➤ 以上兩點的深入解析與解說,重要!🔥
➤ 主觀角度,旁觀者角度,對於意象操控度的重置?
➤ 意象訓練經驗,回饋到真實表現的討論與具備要件。
➤ 成功運動員在競技舞台上的高超表現與欣喜歡呼,其實已經在他腦海裡重複千遍?
➤ 『心理疾病』(憂鬱/躁鬱症或其他),需要諮詢心理醫師尋求協助。
➤ 『心理狀態功能不佳』,則可藉由運動心理學提供學習與進步。
➤ 需要『心智高功能表現』的相關領域:商場,戰場,考場,競技場....等,都可藉由心理學來強化。
➤ 考試的覺醒策略?Arousal
➤ 最佳功能區,不一定是最高覺醒區?最低最高狀態說明。
➤ 舉重與健力選手所需要的Arousal程度不同?越高越好?
➤ 倒U理論?個別差異,工具掌握度。
➤ 比賽結束的那一刻,絕對是人生最特殊寶貴的經驗。
➤ 何博士在運動心理學的相關經驗分享。

📍 11. 【伸展】
➤ 伸展發展到極限,會與力量相衝突?BUT你的柔軟度已經到極限?
➤ 可開發之活動度/柔軟度:『髖關節』,『肩關節』。
➤ 【不建議伸展腰椎】體操選手?討論與說明
➤ 臥推拱腰:縮短行程,斜下推,自然拱腰之相關討論。
➤ 健力臥推世界紀錄的變態觀察?肢段比例
➤ 因為健力競賽規則的引導,成為某種程度的柔軟度競賽,與力量相違背?
➤ 籃球選手的肢段比,爆發力相關討論。力量 v.s. 速度。
➤ 力量表現,與槓鈴成績表現的偏差觀察。
➤ 想在某項運動出類拔萃?重點是慎選爸媽?
➤ 坐姿體前彎?NO!!!不要弄這個!
➤ 柔軟度的動作選擇?如果還想做重量的話,不要選擇伸展脊椎的伸展動作?Why?
➤ 腰椎自然活動度:保存,但不增加?胸口碰腳尖?那是什麼。

📍 12. 【睡眠】
➤ 新冠失眠?作息不正常,晝夜顛倒?
➤ 訓練恢復,最重要的手段是:睡眠!
➤ 睡眠劑量 7~9小時的連續睡眠,1~2小時的補充睡眠(或半小時),有規律訓練者所需。
➤ 監控HRV心跳變異率?晨間血糖高低?反應睡眠品質。
➤ 肌力訓練,需要睡眠來收割。

【自我對話|自我書寫】心智訓練補充:
➤ 隨筆書寫,列舉問題,找出精準關鍵字。
➤ 化繁為簡,整理脈絡。
➤ 提出逆轉自我對話,將負面轉成正面,舉例。
➤ 雙瓢飛舞?滿滿的正能量?三小.....
➤ 需利用書寫,而不是隨想式的掉回負面思考的漩渦.....
➤ 【情緒策略】未來有機會再聊。
➤ 12個方針總複習。

#SBDTaiwan #邱個

成為SBD頻道會員,小額贊助,支持我們製作更多更棒好看的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pNfxhmQt6NVq2AzP3VBEQ/join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心理資本與專業耗竭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自我決定論的問題,作者張家恩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的心理資本與專業耗竭的關係,以108、109、110學年度有全職諮商實習經驗之實習心理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151份有效問卷。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實習心理師心理資本問卷」、「諮商心理師專業耗竭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獲致結論分述如下:一、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心理資本普遍具有中高程度。二、全職實習資師心理師專業耗竭程度表現普遍較低。三、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的心理資本與專業耗竭呈顯著負相關。四、自我效能與希望對於專業耗竭有預測力。五、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男性較女性自我效能較高。六、25歲下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其心理資本較其他年齡者低。七、在醫院實習之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其自我效能高於在社區機構的實習生。八、108學年度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較109與110學年度有較高心理資本。九、年齡較長之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其專業耗竭程度較低。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為了解決自我決定論的問題,作者(美)愛德華•L.德西 這樣論述:

作為一名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壓力和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之間猶豫掙扎?作為一名奮鬥在職場的人士,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慮感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而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作為父母,你是否常常為督促孩子學習而感到疲憊不堪?基於40餘年的科學研究,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告訴我們,陷入以上的生活困境是因為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喪失了內在動機和自主感。 相對于外在的金錢、名聲和社會強加的評價標準,只有在追求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為社會做出貢獻和實現個人成長等內在目標時,人們才能真正滿足內心對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基本心理需要,並依靠內在動機持續激勵自己,保持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過上真正自主的生

活。在本書中,德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他和研究團隊如何從常見的社會現象出發,使用科學實證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闡明人類動機這一深刻而本質的問題,並對於如何擁有自主的人生以及如何用支援自主的方式激勵他人給出了有益的啟示和建議。 愛德華.L. 德西 ( Edward L. Deci ) 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曾任該校人類動機專案主任。在一項基於引用率和獲獎情況的評選中,德西位列當代最傑出的200位心理學家之中。40餘年來,德西教授持續在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基本心理需求領域開展深入的研究。根據這些研究結果,他與理查.里安(Richard Ryan)共同創建了當代最

有影響力的動機理論之一——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該理論構建了研究人類動機和人格的宏觀框架,並指出滿足個體對自主、勝任和聯結基本需要的環境條件,能夠更好地增強人們的主動性、創造力以及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績效水準。該理論已被廣泛應用於教育、醫療、工作組織、育兒、體育等諸多領域。 理查?弗拉斯特 (Richard Flaste) 《紐約時報》科學和健康版前編輯,其領導的團隊獲得了1987年普利策獎。 推薦序一 幸福來自真正的自主 推薦序二 獎賞會傷人 001 第1章 “但他是老闆”:權威和不滿 自主與控制 // 002 自我的真實性與

疏離 // 005 關係中的不平等 // 008 自我激勵與內在動機 // 010 基於科學方法的動機研究 // 012 第一部分 自主和勝任的重要性 016 第2章 我只是為了錢:關於獎賞和疏離的 早期實驗 內在動機與索瑪拼圖實驗 // 018 獎賞會傷人 // 027 031 第3章 我能決定自己的選擇:個人自主的需要 自主: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一個心理需要 // 031 不聽醫生話的姑媽 // 036 獎賞背後的意圖 // 038 讓支持自主與設定規則共存 // 044 046 第4章 追求體驗還是結果:內在動機與外部控制 內在動機的益處 // 048 外部控制的風險 // 054 反思績

效工資制度 // 057 060 第5章 我能做到:帶著勝任感面對人生挑戰 明確行為與期望之間的聯繫 // 061 有效的條件性獎勵 // 063 勝任: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二個心理需要 // 066 非控制性的讚美 // 069 真正的幸福來自對勝任與自主的共同追求 // 072 用支援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評 // 074 第二部分 人際聯結的作用 078 第6章 走向自我的一致與和諧:發展的內在力量 人類發展的本質 // 080 內在動機與社會環境的互動 // 083 一個厭食症案例 // 086 感知到的勝任與自主 // 088 聯結: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三個心理需要 // 090 093 第7章

 自主地承擔重要但無趣的事: 當社會召喚時 社會價值觀內化的兩種類型:內攝與整合 // 094 模範學生 // 099 健康的內化需要社會支援 // 100 支持自主以促進社會價值觀的整合 // 102 真正的自主要對他人負責 // 106 支持自主不等於縱容 // 107 設定界限不等於苛責 // 111 113 第8章 關於“應該、必須、不得不”的信念: 社會中的自我 內攝形成的虛假自我 // 115 自我捲入:有條件的自我價值過程 // 119 真正的自尊與有條件的自尊 // 122 親密關係中的自主:一條雙行道 // 124           130 第9章 “美國夢”的代價:當社會

問題惡化時 6種人生願望 // 133 養育方式與人生願望導向的建立 // 137 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巨大代價 // 138 個人主義不等於自主 // 140 第三部分 如何實現自主 146 第10章 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如何促進自主 決定做什麼和怎麼做 // 149 設定支持自主的界限 // 154 確立目標和評估績效 // 157 給予獎勵和認可 // 160 識別障礙 // 162 165 第11章 從探索動機開始:促進健康的行為 改變的理由 // 167 不遵守醫囑 // 172 支持患者的自主 // 174 生物-心理-社會方法 // 176 責任和支持自主 // 179 學習支持他人

自主 // 181 183 第12章 擺脫束縛,接納自我:在控制中做到自主 找到特定的支持 // 185 個人和他們的社會環境 // 186 動機的個體差異 // 189 促進自身的發展 // 190 管理自身的體驗 // 193 調節情緒 // 194 管理行為 // 196 技巧的運用 // 200 接納自己 // 202   第四部分 結語 206 第13章 追求自主的意義 內心的自由 // 208 選擇與責任 // 212 217 致謝 218 參考書目 222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幸福來自真正的自主 中國有句諺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似乎必須要追求比別

人更高的地位,賺比別人更多的錢,才能獲得快樂,而為了這種所謂的“快樂”,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說法是否本身就是錯的呢?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做“人上人”才能快樂幸福呢?這是不是外界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想法呢? 對於以上問題,本書作者愛德華·L.德西(Edward L. Deci)早已在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那麼什麼是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呢? 愛德華·L.德西是社會心理學界知名的學者,他和合作者理查·里安(Richard Ryan)共同提出的自我決定論(sel

f-determination theory),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獎勵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因此在心理學領域影響很大,而該理論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1969年,德西在還是一名心理學博士生時,就開始癡迷於一個問題:小孩子在剛出生的幾年內,往往對外界有著極其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像海綿一樣不停地吸收著一切新的知識,渴望探索和學習。可是為什麼到了學校,那麼多的孩子都逐漸喪失了學習的動力? 當時的主流思想是受行為主義主導的,即認為人的行為是被動的,要麼追求獎勵,要麼避免懲罰,而行為動機的缺乏就是因為缺少獎勵,因此老師和家長應該用獎勵的方式

激勵孩子學習。不過,對於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觀察,讓德西對受行為主義主導的信念產生了懷疑,也許人們長期以來的思考方式就錯了:不應該問“我們要如何激勵他人”,而應該問“如何做才能讓人們激勵自己”。 這種讓人主動激勵自己的東西就是內在動機,即人們為自己而做某件事,為了行為本身固有的回報而做某件事。 就像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藝術教師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所說:“畫一幅畫的目的不是為了畫畫—不管這聽起來多麼不合理。如果畫出來了,畫作本身只是一件副產品,可能只是“過去”的一個有用的、有價值的、有趣的標誌。每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背後的目標,都是獲得一種存在的狀態、一種亢奮的狀態、一

個超越尋常的存在時刻。” 當然,作為有數學背景的心理學家,德西對於內在動機的研究和探索沒有停留在概念與哲學思辨的層面,而是運用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 在197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德西讓兩組被試在三個不同的環節中玩一種叫作索瑪(Soma)的拼圖遊戲。在第二個環節中,每成功拼出一個圖案,其中一個小組的被試就會得到報酬,另一個小組則沒有。在第三個環節中,兩組被試都不會得到報酬,而令人意外的發現就出現在這個環節。當德西宣佈任務時間到了,讓兩組被試各自單獨在房間裡待一會兒時,在第二個環節中已經獲得報酬的被試往往會去看雜誌,而從未獲得報酬的被試更願意繼續解決拼圖問題。 由此,德西得出

結論,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不僅是獎勵,其他研究者還發現,最後期限、強加的目標、外在的監督和評價都可能會破壞內在動機,這與人們常用的激勵策略恰恰相反。 德西的研究在當時引起了很多爭議和討論,當然也讓他在1977年遇到了後來的合作者,他最好的朋友理查·里安。里安具有哲學和精神分析的背景,與德西在數學和實驗心理學方面的背景形成了完美的互補。在人類自主性和動機方面的共同興趣讓兩人一拍即合,很快開始了合作研究,兩人緊密的合作關係持續幾十年,並延續至今。 德西和里安最初的研究聚焦於什麼樣的環境和條件會激發或者損害人們的內在動機。通過研究,他們發現每個

人都有3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和聯結(relatedness)。滿足這些需求,特別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續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 在基本心理需求理論的基礎上,德西和里安逐步建立了涵蓋內容更廣的自我決定論,其影響力和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比如在教育過程中如何促進孩子自主學習、遵守規則,在親密關係中伴侶之間如何互相支持對方的自主性,在企業管理領域如何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在個人管理方面如何堅持健康的行為、進行自我改變,等等。 在德西寫作本書的時代,美國社會盛行物質主義,人們對消費有著狂熱的追求,他們

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會得到他們日思夜想的休閒和奢侈。然而很多人並沒有實現所謂的“美國夢”,反而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 當然這一問題在當今美國社會仍然存在,而且在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社會也變得越來越常見。看上去生活富足、家庭事業美滿的中年人,卻壓力重重,在焦慮、抑鬱中掙扎;學習成績優異的名校學生,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感,在茫然困惑中迷失。類似的故事已屢見不鮮。 德西在書中對這些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也許很多人認為,努力追求財富、名譽、地位和美貌這些目標,就是一種只要“按正確的方式”做事就能成功的自由。但德西警告我們,這正是社會在限制我們真正的自主,也就是說,社會環境在向我們灌輸某種價值觀

和規則。 德西指出,當今社會對物質積累的高度重視,使得人們特別容易受到有條件的經濟回報和有條件的愛的控制。現代社會為人們追求期望的結果提供了極大的自主,但矛盾的是,人們的心理自主往往最終受到追求這些結果的限制。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主呢? 德西認為,真正的自主意味著人們的行為來自自己的真正選擇,意味著人們在行動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德西的觀點,也是我想說的: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實現心靈的自由,幸福最終來自心靈的解放。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探討中高齡者對LINE社群媒體黏著度的影響因素

為了解決自我決定論的問題,作者顏婉沂 這樣論述:

隨著無線網路以及移動設備的普及,現在人手至少擁有一台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台灣,LINE已是民眾每天造訪次數最多的社群媒體,目前過去研究多探討社群媒體之持續使用意圖與忠誠度,較少研究針對中高齡者使用社群媒體之黏著度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將社會支持、社會影響、自主性、自我效能、績效期望、努力期望視為中高齡者使用LINE社群媒體黏著度之影響因素。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中高齡者有使用LINE之民眾,採便利抽樣法,透過網路及紙本問卷共發放368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53份及45歲以下55份,有效問卷回收260份,回收率為82.54%。採用SPSS25.0與AMOS2

0.0統計軟體進行信效度分析及複迴歸以驗證假設。本研究結果證實自主性對黏著度有正向影響、績效期望與黏著度有正向影響,以及努力期望對黏著度有正向影響,亦即當中高齡者透過LINE,可以讓他展開不同的生活以及讓他充分表現出他的生活方式,將會使其花更長的時間、經常地使用LINE上的各種功能。表示當中高齡者容易與輕鬆的使用LINE,並覺得使用LINE方便讓他接受新的資訊(如:新聞、防疫訊息、政府資訊等),且亦會使他無時無刻都在使用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