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STEVEN KIRSHBLUM等寫的 脊髓醫學(第2版) 和張威的 史上最完整全身對症穴位按摩圖鑑:14招自癒按摩手法+300多個終極對症反射區與穴位,糖尿病、高血壓、鼻炎、失眠、不孕症、經痛……,通通有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和和平國際所出版 。

國防醫學院 護理研究所 陳玉如所指導 游佩珊的 偏頭痛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表現、症狀與心理困擾之相關探討 (2021),提出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偏頭痛、自主神經功能、心率變異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物理治療學研究所 簡盟月所指導 李瑋寧的 吸菸與臺灣成人運動耐力及骨骼肌功能之相關性 (2020),提出因為有 吸菸、運動耐力、心跳變異性、骨骼肌功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脊髓醫學(第2版)

為了解決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問題,作者(美)STEVEN KIRSHBLUM等 這樣論述:

為美國脊髓損傷醫學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的教科書,涵蓋了脊髓損傷醫學涉及的所有知識點。主編Steven Kirshblum教授是美國脊髓損傷專業人員協會(The Academy of Spinal Cord Injury Professionals,ASCIP)主席,同時也是Kessler康復研究中心的醫療主管和脊髓損傷康復項目負責人。《脊髓醫學(第2版)》的翻譯出版,將為我國從事脊髓損傷診治和康復治療工作的骨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以及康復醫學科醫師、康復治療師等,提供一本與國際接軌的、內容翔實的標准參考用書,讀者可以從中查閱任何與脊髓損傷醫學相關的知識。

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6000千粉許願特別版,來回答大家的問題啦!
彈鋼琴的朋友們,演奏八度音手痛有救了!

(爵士鋼琴手:邱立婷老師)
(物理治療師:劉育銓老師)(文章出處)

鋼琴手在彈奏時,會碰到需要用大姆指和小姆指分別彈奏音階相差很大的音,所以很多從小就練習鋼琴的人,或是長年談鋼琴的人,都會特別去練習把手指撐開的動作。

除了人類外,脊椎動物都是四足走路,在四足上都會有足底筋膜的存在,而人發展為直立的動物後,在我們手指間和掌間仍然會有這些筋膜群的存在,目的是為了是支撐整個手掌的力量,以致於在做抓握的動作時,可以力量更集中,而在做撐地的動作時,這個筋膜會提供一個保護性的力量,必須五隻手指分離或蹋陷。

長時間需要撐開手指來彈奏的鋼琴手,必須做相反於這個結構的功能,所以有人說學鋼琴最好從小就開始學,在這個手掌筋膜尚未成熟或成型前,是最容易拉開的時間點,就像中國為什麼要抓小孩來練體操,一樣是要這筋膜還沒完全成熟前就拉開它。

當成年後,這筋膜就會開始僵化,加上過度強化五隻手打開的能力,手掌的掌弓無法有效的做支撐,因此容易產生使指頭的伸肌或屈肌可能會有疼痛的問題。

★解決方案:
了解手指的疼痛成因後,就要知道想解決他,需要訓練這個手掌的筋膜群
可以找穩定的地面或桌面,將手掌撐於其上,先確認手彎端是不會疼痛的,接著開始增加撐地的負荷量,並且使用掌根、大姆指底部、小姆指底部這三點做為主要的承重點,並且運用虎口肌肉的力量,將手掌的掌弓建立起來,如果無法自主做出這樣的動作,可以使用一隻筆放於虎口,運用虎口夾住筆即可。

初階:維持在有掌弓的狀態,8-10秒鐘/1次,慢慢增加為15-20秒鐘/1次。

中階:學會這樣建立掌弓的感覺後,保持在這樣的位置開始手指頭點放的動作,並且慢慢開整個手掌和手指。

進階:別忘了彈琴還是一個全身的運動,學會中階的動作後,可以試著在四足跪或是棒式的姿勢,做出中階的動作。

★其他叮嚀:
手指頭是身體最末端的動作,其動作的能力涉及非常複雜的神經動作控制及本體感覺,一旦受傷後,很容易就會有控制不良或是循環系統的問題,建議綱琴手:
(1) 加強平日針對手部的保暖,可以有更好的末端循環。
(2) 減少滑動手機,會降低手指的敏感度。亦可以透過摸沙來增強敏感度。
(3) 必須訓練肩胛骨、肩關節、肘關節,藉以有更好的上肢連結。
(4) 訓練好的核心肌力,彈鋼琴必須保持好的坐姿穩定。


====================
(歡迎諮詢個別爵士音樂課程)
▶️個人臉書「Li-Ting Chiu 邱立婷」 : https://www.facebook.com/ChocolateLiTing/

▶️立婷的線上課程「三步驟學會即興演奏爵士樂」:https://hahow.in/cr/jazzmusic
▶️個人網站:http://tingjazzmusic.wordpress.com
▶️樂團臉書「Space Union 空間集合爵士樂團」:https://www.facebook.com/space.union.jazz/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ing.jazzmusic/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Q0nSg2tb4bzcFu95dju4A
▶️WeChat 微信:ting_jazzmusic

偏頭痛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表現、症狀與心理困擾之相關探討

為了解決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問題,作者游佩珊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偏頭痛 (Migraine) 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根據研究指出此疾病為全球疾病失能率排名第二名。隨著偏頭痛的病情發展,其伴隨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症狀困擾(如疼痛、失能及頭痛影響生活程度)與心理困擾(如壓力、焦慮、憂鬱及睡眠障礙),影響著個人工作、家庭生活及社交活動等生活品質,更造成醫療成本的提升。目前較缺乏以檢測自主神經功能,了解其與偏頭痛疾病所產生之生理症狀與心理困擾間的相關性之探究,以供提升未來對此類疾病之自我管理及醫療照護之建議。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偏頭痛病人其自主神經功能,與偏頭痛心生理症狀困擾之相關性。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橫斷性相關研究,以方便取樣方式,於神經內科

門診收案,由專科醫師轉介符合條件之偏頭痛病人進行招募。個案於看診後接受橫斷式資料收集,含為心率變異測量、結構式問卷(包含基本屬性、偏頭痛疾病之疼痛特性、偏頭痛失能評估量表〔Migraine Disability Assessment, MIDAS〕、頭痛影響問卷〔Headache Impact Test questionnaire, HIT-6〕、壓力知覺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中文版醫院焦慮及憂鬱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及中文版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填寫。應用SPSS 23.0進行資料分析,在人口學基本資料、各指標測量結果之分布情形,使用描述性統計(次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中位數與四位數)呈現;而偏頭痛病人自主神經功能(包括:心率變異指標-ln SDNN、ln RMSSD、ln TP、ln LF、ln HF、LF/HF ratio)及其身心症狀困擾間之相關性,將以皮爾森相關係數及線性迴歸進行推論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本研究共130名受試者完成資料收集,結果顯示代表自主神經功能之心率變異時域指標ln SDNN、ln RMSSD與每週使用急性止痛藥天數(r= 0.21 & 0.20, p< 0.0

5)、每天使用急性止痛藥次數(r= 0.26 & 0.14, p< 0.01 )、伴隨症狀中畏光(r= 0.22 & 0.18, p< 0.05)、畏聲(r= 0.39 & 0.38, p< 0.01),均呈顯著正相關;ln LF與疼痛程度(r= 0.17, p< 0.05)、每天使用急性止痛藥次數(r= 0.24, p< 0.01)、伴隨症狀中畏光(r= 0.20, p< 0.05)及畏聲(r= 0.33, p< 0.01),呈顯著正相關;ln HF、ln TP與每週使用急性止痛藥天數(r= 0.25 & 0.25, p< 0.01)、每天使用急性止痛藥次數(r= 0.17 & 0.27,

p< 0.05)、伴隨症狀中畏光(r= 0.20 & 0.23, p< 0.01)及畏聲(r= 0.35 & 0.37, p< 0.01),均呈顯著正相關;LF/HF ratio與PSQI(r= -0.20, p< 0.05)呈顯著負相關。症狀困擾之伴隨症狀(畏光)與心理困擾之PSS(r= 0.18, p< 0.05)、HADS-A(r= 0.21, p< 0.05)之間,皆呈顯著正相關;症狀困擾之MIDAS與心理困擾之PSS(r= 0.21, p< 0.05)、HADS-A(r= 0.23, p< 0.01)、HADS-D(r= 0.19, p< 0.05)及PSQI(r= 0.21, p<

0.05)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症狀困擾之HIT-6與心理困擾之PSS(r= 0.35, p< 0.01)、HADS-A(r= 0.26, p< 0.01)、HADS-D(r= 0.25, p< 0.01)及PSQI(r= 0.25, p< 0.01)之間,皆呈顯著正相關。另外,自主神經功能與症狀困擾(失能跟頭痛影響程度)、心理困擾(壓力、焦慮、憂鬱及睡眠品質)之間未呈現顯著相關。研究結論:基於上述結果,代表自主神經功能之心率變異指標與偏頭痛症狀困擾之每週使用急性止痛藥天數、每天使用急性止痛藥次數及伴隨症狀(畏光及畏聲)之間均呈顯著相關,而症狀困擾中伴隨之畏光症狀與心理困擾之壓力、焦慮間,及

症狀困擾之失能、頭痛影響程度與心理困擾(壓力、焦慮、憂鬱、睡眠品質)之間亦具有顯著相關,故及早瞭解此類族群之身心困擾症狀,並及早提供相關照護,以降低醫療資源耗費及社會成本。另外,自主神經功能與症狀困擾中之失能跟頭痛影響程度,及心理困擾之壓力、焦慮、憂鬱及睡眠品質之間未呈現顯著相關,仍需未來研究進一步探討。

史上最完整全身對症穴位按摩圖鑑:14招自癒按摩手法+300多個終極對症反射區與穴位,糖尿病、高血壓、鼻炎、失眠、不孕症、經痛……,通通有解!

為了解決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問題,作者張威 這樣論述:

史上第一本最完整對症按摩全書, 集結足部、手部、耳部反射區與全身穴位! 「超強版」!近2000張全彩圖解全身對症指壓大公開! 輕鬆按,疼痛Bye~Bye~   一按就見效!驚人的全身對症穴位自癒力   小孩、老人、男人、女人常見病通通擊退!   ↓↓↓↓↓↓↓↓↓↓↓↓↓↓↓↓↓↓↓↓   失眠‧掉髮‧鼻炎‧老年痴呆‧肥胖症   不孕症‧高血壓‧糖尿病‧腸胃病‧心肌梗塞   氣喘‧腰痛‧肩膀痠痛‧更年期症候群   活用按、摩、推、拿、捏、揉、拍、點、擦、擊、搓等14種常見按摩手法技巧,   保健、美容、祛病、瘦身一次到位!   1穴位㐅1分鐘,自我按摩的功效好處多!   ◎  提

高人體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發生   ◎  調整內臟功能紊亂,對泌尿系統和心血管疾病都有改善作用   ◎  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緩解心理疲勞感   ◎  減輕和消除肌肉的疲勞感,迅速恢復體力   ◎  促進微血管擴張,使腫脹和瘀血消散   ◎  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脂   ◎  減少脂肪堆積,使皮膚光滑有彈性,達到減肥和美容效果   ◆原來「人體反射區」這麼重要!       當一個人的某個組織器官或五臟六腑發生病理變化時,會在人體足、手、耳等相對應的反射區上產生組織變化,刺激這些組織變異時會有疼痛感。每天按摩這些反射區,可以疏通經絡,增強代謝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具有鎮痛、消炎

、助眠等功效。   ◆你不可不知「人體穴位」主要的3大作用!      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是皮肉筋骨的組織結構,具有「治療功能」的地方。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1.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2.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3.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功效。 本書特色   ★【簡單x易懂】 手、足、耳反射區與全身穴位圖解,一次到位!   針對各種症狀的反射區與穴點,步驟動作分解清楚,一看就懂!只要照著做,就能讓全身通體舒暢,不用花錢、不需工具,消除各種症狀好簡單。   ★【14種按摩手法X 300多個反射區與穴點

】輕鬆舒緩症狀不費力   按摩手法種類很多,如按、推、摩、拍、揉等,也可以結合兩種或多種手法。不同反射區與穴位要搭配對的按摩手法,才能達到加乘的功效,並要注意按摩要領和適用範圍,例如:指按法適用全身各部位、掌按法常用於背腰和下肢。   ★【搭配清楚的按摩手法圖示】新手也能跟著做!   每張穴位按摩分解圖都有搭配按摩手法的示意圖,清楚明瞭,看著書做,再也不用強記位置與手法。用對力道、按對穴點、施對手法,常保健康!   ★【針對40多種症狀,著重不同的關鍵反射區與穴點】對症下藥才有效   每一種病症都有其對應的反射區與穴位,本書以症狀作分類,介紹手、足、耳反射區與全身穴位按摩法,預防便祕、降血

壓、緩解痠痛、改善失眠等。 名人推薦   【審訂推薦】 吳神父第一期生、十足健康創辦人 林天扶     【專業推薦】 中醫師 鄒瑋倫 作者簡介 張威   研究中醫、食療、養生等健康保健相關知識多年,並積極致力於推廣自我按摩療法,曾出版過多本健康類書籍,希望為讀者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加分,造就出健康與幸福的生活。 Chapter01 概述 ‧自我按摩的10大功效 ‧自我按摩的3個優點 ‧反射區與穴位按摩 ‧自我按摩的14種常用手法 (1)按法(2)摩法(3)推法(4)拿法(5)捏法(6)掐法(7)揉法 (8)拍法(9)擊法(10)點法(11)擦法(12)搓法(13)搖法(14)滾法 ‧

按摩的10大必知事項 ‧穴位按摩的禁忌 Chapter02 足部反射區特效穴位按摩 ‧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冠心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五十肩‧風溼病 ‧更年期症候群‧肥胖症‧咳喘病‧鼻炎‧咽喉炎‧腸胃炎‧便祕‧腹瀉‧胃痛 ‧頸背痛‧腰痛‧耳鳴耳聾‧失眠症‧近視‧遺精‧陽萎‧早泄洩‧前列腺疾病 ‧經前症候群‧經痛‧月經不順‧閉經‧慢性盆腔炎‧性冷感‧美容美體 Chapter03 手部反射區特效穴位按摩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五十肩‧風溼病 ‧更年期症候群‧肥胖症‧咳喘病‧鼻炎‧咽喉炎‧腸胃炎‧耳鳴耳聾‧失眠症‧近視 ‧遺精‧陽萎‧早洩‧前列腺疾病‧經

痛‧月經不順‧閉經‧不孕症 ‧慢性盆腔炎‧性冷感‧美容美體 Chapter04 耳部反射區特效穴位按摩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五十肩‧風溼病 ‧更年期症候群‧肥胖症‧咳喘病‧鼻炎‧咽喉炎‧腸胃炎‧耳鳴耳聾‧失眠症‧近視 ‧遺精‧陽萎‧前列腺疾病‧經痛‧美容美體 Chapter05 全身穴位特效按摩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五十肩‧風溼病 ‧更年期症候群‧肥胖症‧咳喘病‧鼻炎‧咽喉炎‧腸胃炎‧便祕‧腹瀉‧胃痛 ‧頸背痛‧腰痛‧耳鳴耳聾‧失眠症‧近視‧遺精‧陽萎‧早洩‧前列腺疾病 ‧經前症候群‧經痛‧月經不順‧閉經‧不孕症‧

產後小便異常‧慢性盆腔炎 ‧性冷感‧美目‧豐胸‧瘦腰‧瘦手臂‧美腿

吸菸與臺灣成人運動耐力及骨骼肌功能之相關性

為了解決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問題,作者李瑋寧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與目的:吸菸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危害。儘管許多文獻已提出長期吸菸會導致許多慢性疾病,像心血管系統疾病、肺部疾病、或癌症等。然而世界各國的吸菸人口仍相當普遍。在進展至疾病階段前,吸菸者可能已出現早期生理功能降低之徵象。本研究目的為比較吸菸者與從未吸菸者在運動能力、肺功能、骨骼肌功能,以及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差異,並檢驗吸菸是否為影響運動能力之獨立因子。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觀察型研究,自臺北市社區招募自願受試者,評估方式包含身體組成分析、休息時心跳變異性、手握力、呼出一氧化碳測試、肺功能測試、呼吸肌功能、以及心肺運動功能測試。此外,尼古丁依賴程度量表(Fagerströ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與七日身體活動量回憶問卷(Seven-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Questionnaire)則分別用於評估吸菸狀態與身體活動量。數據分析使用SPSS統計軟體第21.0版 (IBM 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 Version 21.0. Armonk, NY: IBM Corp.),採用成對樣本t檢定(paired samples t-test)和魏克生符號檢定(Wilcoxon signed-rank test)分別比較兩組間之連續變項與類別變項之差異。皮爾森相關係數(Pearson’s c

orrelation coefficient)及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Spearman’s rank-ord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於分析所有測量參數之相關性,並使用逐步迴歸分析(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檢驗吸菸與運動能力的獨立關聯性,並控制干擾因子(年齡、性別、身體活動量、與身體質量指數)。雙尾檢定之顯著程度定義為α< 0.05,檢力(power)為0.8。研究結果:本研究自臺北市社區邀請52位受試者(男性共42位(91.3%),女性共10位(8.7%)),共46位受試者納入最終分析。受試者依據目前吸菸情形分成兩組:吸菸組(n

=23),非吸菸組(n=23)。所有受試者皆為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對應。吸菸組每日平均吸菸量為8.2 ± 6.3支/天,且平均菸齡為113.6 ± 91.4個月(約9.5年)。吸菸者的吐氣一氧化碳濃度以及家庭吸菸率顯著較非吸菸者高 (p < 0.05)。此外,吸菸組有顯著較低的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以及較低的第一秒用力吐氣容積與用力呼氣肺活量比值(p < 0.05)。吸菸相關參數包含吸菸狀態、菸齡、吸菸量、以及尼古丁依賴程度皆與最大攝氧量有顯著相關(p < 0.05)。此外,吸菸是運動耐力(β= -0.275, p = 0.005)與第一秒用力吐

氣容積與用力呼氣肺活量比值(β= -0.473, p = 0.001)的獨立因子。然而,吸菸組與非吸菸組的骨骼肌質量、骨骼肌功能與自主神經系統功能並無顯著差異(p > 0.05)。結論:年輕吸菸者的吸菸量與運動耐力下降及肺功能降低有顯著相關性。本研究結果可提供吸菸對各項身體功能的早期影響,以強調早期監測與介入之重要性。